平遙文化旅遊資源
㈠ 平遙古城的介紹
名稱:平遙古城
位置: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距省城太原100公里
平遙古城1986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目前全縣境內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90處。其文物古跡之多,價值之高,內容之豐富,為全國縣級城市中所罕見。在這座古城的珍貴文物中,有建於北漢天會七年(963年)的鎮國寺萬佛殿;有始建於北齊武平二年(571年)的雙林寺;有始建於唐顯慶二年(657年)的清虛觀;有建於北漢天會七年(963年)的文廟大成殿;也有建於清康熙十年(1671年)的惠濟橋。
平遙稱古陶地,是帝堯的封地。平遙古城原為夯土城垣,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前827年~前782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也於軍事防禦的需要,在原西周舊城埂的基礎上擴建為今天的磚石城牆。
平遙古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現存最為完整的明清且城。它是中國漢民族中原地區古縣城的典型代表。由於縣城的建立,到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平遙古城內誕生了全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日升昌」的創立,在中國古近代金融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它標志著中國近代性質的新型金融業,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商業和金融肌體中然生成。
迄今為止,這座城市的城牆、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築,仍然基本完好,原來的建築格局與風貌特色大體未動。城內及近郊古建築中的珍品,也大多保存完好,它們同屬平遙古城現存歷史文物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同為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建築、藝術等方面歷史發展的活標本。
平遙縣城牆。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長6.4公里,是山西現存歷史較早、規模最大的 一座城城牆。明、清兩代都有補修,但基本上還是明初的形制和構造。城為方形,牆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磚砌,牆上築的垛口,牆外有護城河,深廣各4米。城周辟門六道,東西各二,南北各一。東西詐外又築以瓮城,以利防守。城牆上原有料敵台樓九 十西座,城門上原建城樓,四角處還有角樓,已大多殘壞,唯城牆依然如故。城內街道、市樓、商店等還保留原有形制。是研究我國明代縣城建置 的實物資料。位於太原市西南的平遙縣是全國僅存的4座完整古城之一。該景點完整無損,並於牆內建築渾於一體,具有旅遊和鑒賞價值。古城南與介休市 接壤,北於祁縣相鄰,是大運公路必經之地,交通十分便利,古城內各種服務齊備,各種名吃、店鋪獨具特色,城外賓館、酒家、商場一應具全。 平遙牛肉以其純、真、鮮美名揚神洲。
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把平遙古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報告以對平遙古城的評語為:
「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的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平遙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徵,而且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去平遙一般在明清街、西大街(日晟昌)一帶,這里比較商業化,旅遊的痕跡重。其實古城的東門附近更為安靜,也更接近古城裡平遙人自己的生活,一路走過去,有在自家門口下象棋的,有拉著煤車的,東門登上古城牆也沒什麼人,從上面的視野非常好,可以俯瞰城裡東北部分,院子里的人啊、狗啊,大楊樹啊,零星的話語聲,雜聲蔓延到城牆上來,如此地象我們曾經有過的生活。東門往南一點平行的城隍廟街街頭,是平遙中學,中學門口看到不遠處有一座天主堂,星期天的早晨可以看人們在那裡彌撒,一個典型的中國城牆腳下,一群虔誠的天主教徒,如此大的文化反差,在這里卻又如此的和諧。平遙古城,不可不去的寧靜的一隅。
平遙古城 游覽票價:120元/人
雙 林 寺 游覽票價: 25元/人
鎮 國 寺 游覽票價: 20元/人
學生、殘疾人可購半價優惠票;現役軍人、革命傷殘軍人、70歲以上老年人免票優惠
㈡ 山西平遙如何靠文化產業突圍
2018年7月2日消息,在位於山西省晉中市的平遙古城,即將舉辦的首屆平遙國際雕塑節將吸引來自義大利、法國等十餘個國家的雕塑藝術家、評論家、策展人齊聚,成為當地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2001年,平遙國際攝影大展成功舉辦。17年來,大展已成為中國內陸省份對外文化交流的成功範例和中外公認的國際知名文化品牌;2006年,「平遙中國年」成功創辦,目前已成為中國北方最具漢民族特色的春節民俗文化品牌。
2012年,平遙縣與中國著名導演王潮歌印象團隊合作打造大型室內情境體驗劇《又見平遙》,好評如潮;去年,平遙縣與知名導演賈樟柯團隊合作舉辦首屆平遙國際電影展,吸引18個國家和地區的50多部作品集中亮相,成為又一扇國際文化交流之窗。
20多年來,平遙靠文化產業突圍,從晉中盆地的人口大縣、財政窮縣,變身為國際旅遊城市。數據顯示,在文化旅遊產業的帶動下,該縣2017年接待遊客近1300萬人次,同比增長22%;旅遊總收入超過15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3.7%。
來源:鳳凰網
㈢ 平遙古城的名勝古跡怎樣
平遙古城之所以能夠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最主要的平遙古內城的古跡是原容汁原味老建築,它不但保存了城內的不少古建築,如文廟、日升昌票號等,更重要的是保存了城牆,這是很難得的。城外也保存了雙林寺和鎮國寺,這些建築都有它自己獨特的風格。
㈣ 平遙的文化旅遊資源是什麼
最著名的就是平遙古城,其他還有
平遙縣衙博物館
平遙日升昌-中國票號博物館
平遙文廟學宮博物館
㈤ 平遙古城的旅遊價值是什麼
如果你對中國復的古建築和傳統文制化感興趣的話,平遙是個很好的地方,平遙古城位於山西中部,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古縣城。當然還有非常有名的晉商。
㈥ 有關平遙古城的考察報告
平遙城牆始建於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間的周宣王時期,西周宣王姬靜派大將尹吉甫北伐獫狁時駐兵於此並修築夯土城牆,周長九里十八步 ,城牆牆體用素土夯築,夯土牆基用自然土夯填。四方開門,南門曰焚口,北門曰洗戎。東門二:一曰械口,一曰口順,西門二:一曰刺口,一曰威敵。
元朝至正九年(1349)時 ,今城內沙巷街以西尚屬城外,那裡"桑園成林,百鳥爭鳴"。北城牆在今窯場街一帶,明洪武二年(1369),大水成災 ,沖垮西城牆,留滯了紅色泥砂,明洪武三年(1370年)擴建重築,由原周長「九里十八步」擴為「 十二里八分四厘」
現存古城牆為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築,城牆周長6162.68米,東城牆長1478.48米,南城牆長1713.80米,西城牆長1494.35米,北城牆長1476.05米,城牆高10米,垛堞高2米,底寬8 米-12米,頂寬3米-6米。牆身素土夯實,夯土層中有直徑6 厘米-7厘米的木栓,由地面以上起,每二米為一層,木栓平面分布的間距為2米-3米。夯土內的夯窩直徑為15 厘米,深2厘米-3厘米,夯層12厘米-15厘米。牆體收分15%-20%。
外以特製的青磚(34厘米*17厘米*7.7厘米)包砌做擋土牆。擋土牆厚度由底至頂分別為87厘米、70厘米、53厘米 ,各層高度約占牆體總高度的三分之一 ,牆體收分為9 %。牆身的斷面形成一個梯形。
城牆頂以青磚海墁,外檐牆頭磚砌垛口3000,垛高2米,厚53厘米,每垛長1.39米,上施檐磚3層,中有高25厘米、寬17.7厘米的瞭望孔。垛堞間留有垛口,寬 53 厘米,好供射擊。每段垛口牆下,辟一與垛口同樣大的矩形"銃眼",用以容納炮身,跪姿發射。
城牆馬面頂築堞樓72座,堞樓深寬各3米,高近7米,是為士兵提供登高眺望、躲避風雨、貯藏兵器的軍事建築設施。「 馬面 」是城牆中向外突出的附著墩台,因為它形體修長,如同馬的臉面,故稱「馬面」。「馬面」之設,既增強了牆體的牢固性,又在城池守衛戰中得以消除戰場的死角:一旦敵人兵臨城下,相鄰的馬面上的守軍可組織成交叉射擊網,讓來犯者左右受敵而一敗塗地。平遙城牆每隔60米-100米即有馬面一個,馬面上築有瞭望敵情的堞樓,稱「敵樓」。據舊志稱,明代初年重修平遙城牆時,僅建「敵台窩鋪四十座,隆慶三年(1569)增至94座,萬曆三年(1575),在全城以磚石包城的同時,重修成磚木結構的敵樓72座,後經歷代修葺,遺存至今 。」敵樓平面呈方形,佔地10.24平方米,雙層,四壁磚砌,硬山頂,筒板瓦覆蓋(太和門瓮城左右的兩敵樓頂有脊飾),底層面向城內的一面辟拱券門,樓內設木樓梯,上層置樓板,樓上四面各開拱券窗兩孔。仰望那一座座敵樓,如同林立的崗哨,莫不令人敬畏。樓上的窗孔酷似巨人的耳目,有多數的敵樓,尚且正對著城內的某條街巷,從中進行監控。可見不論在平時和戰時,敵樓又具有治安防範的功能。
城門樓:是「城池」的標志建築,修築於城門頂,古時亦稱「譙樓」,平遙城牆共有六座城門樓,創修於明代,清康熙四十二年( 1703年 )補修重築,城樓高16.14米,寬五間13.72米,進深四間 10.04 米。南、北二門的城樓為三重檐二層七檁歇山造迴廊式,東西四門的城樓為重檐二層七檁歇山造迴廊式。磚石台基,立通柱,施斗拱彩繪,樓頂施彩色琉璃瓦。造型古樸、典雅 ,結構端莊穩健。城樓是城牆頂精緻美觀的高層建築,平常登高瞭望,戰時主將坐鎮指揮,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禦設施。
角樓:建在城牆四角突出的墩台角台上,平面呈方形,佔地27平方米,正立面辟拱券門,內有磚階可通往二層,二層四面開圓形瞭望窗,樓身為磚砌,置木樓板,樓頂歇山式,五脊六獸。角樓之朝向與大牆呈135°角,以彌補守城死角即城牆拐角處的防禦薄弱環節,增強整座城牆的防禦能力。戰時,角樓內的守御者居高臨下,視野廣闊,可監控和痛擊來自多種角度的進犯之敵。平遙城牆四座角樓分別是西北角的「 霞疊樓」,東北角的「棲月樓」。西南角的「瑞靄樓」,東南角的「凝秀樓」。
魁星樓:在平遙城牆的東南角上,創修於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魁星,又名「璇璣」是北斗七星中前四顆星(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的總稱。因為這四顆星排列如「斗」,所以用魁(魁是古文中「羹斗」的意思)來命名。另外它也指中國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一的「魁星」。魁星樓樓身通高24米,上下雙層,底層磚砌,正中辟有拱圈式通道,旁設磚台階盤曲而上,頂層建八角攢尖亭,造型精巧有加,層頂滿布琉璃瓦,色澤亮麗,光彩奪目。
點將台:位於上東門和下東門之間城牆頂上,現為磚砌高台。點將台為古時王者點將出征的地方,相傳公元前 827年周宣王即位後,派大將尹吉甫率兵北伐獫狁,連戰連捷,後奉命屯兵今之平遙,增築城牆,並在此訓練士卒,點將練武。明代中葉,人們為紀念尹吉甫功績,在尹曾點將閱兵的地方修築了高真廟。明清維修城牆時一並將「高真廟」連成一體,是城頂寬闊的高台,登高遠眺,心曠神怡,詩曰:「層台百尺縣城連,吉甫勛名雉堞前。塞草久消征戰壘,龍旗怯意出車年」。
城牆:平遙城牆外側牆有條石作基,外檐牆根,順大牆走向築散水台階,俗稱小城牆,台階高1米,寬3米-5米,檯面以半磚側鋪。內檐牆頭,磚築護衛安全的矮牆。散水於女兒牆下的水口,通過城牆內側磚砌的77個水槽,"按照民俗肥水不外流的傳統,將城牆上的雨水排於城內馬道"。
城門:平遙城牆設有城門六道,直鷂
㈦ 地理高手幫我分析下 試分析平遙古城旅遊資源開發的有利條件
1保存基本完好無損 2最早的金融中心 3交通便利 4地形平坦 5周圍有歷史文化遺址作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