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旅遊發展研究
⑴ 黎平縣十大旅遊景點疫情期間開放了嗎
沒有,今年旅遊業很晚才會開放
⑵ 2016年黎平縣旅遊局局長是誰
旅遊事業管理 、旅遊資源開發 等
成立日期
1996年10月1日
行政區號
522631
機關注冊地址
貴州 黔東南 德鳳鎮鼓樓坡賓館
局長
潘年富
⑶ 黎平好玩的地方都在哪黎平旅遊景點地圖
黎平縣城正在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為進一步開發全國最大的侗寨——肇興古鎮,2012年黎平縣投入8.29億元全力打造肇興景區。肇興景區按4A標准進入申報程序,改造了一批民居旅館,新的旅遊停車場、表演場等建設項目已全面啟動。翹街紅色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進展順利。全方位開展旅遊宣傳促銷,黎平知名度不斷提升。2008年,黎平各旅遊景區景點接待海內外遊客87萬人次(其中海外遊客3.6萬人次),同比增長15.6%,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69億元,同比增長16.4%
黎平會議會址:1934年12月18日,黨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開會議,確定了向貴州轉兵的戰略決策,毛澤東的正確意見終於被黨中央採納,避免了陷入重圍的危險,使紅軍爭取了主動。黎平會議是長征以來具有決定意義戰略轉變的關鍵,為遵義會議的召開作了重要的准備。黎平會議會址原為「胡榮順商號」,是一座四周建有風火牆,內套木結構,分三進,前底後高的明清建築四合院。這座佔地1000平方米的建築物於80年代初為陳列館;成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及對外開放的窗口。
兩湖會館:黎平原隸湖廣,後屬貴州,星聚雖屬黔人,雲游尤多楚客,為使雲游的楚客「輒思促膝談心欣舊」之念,遂於嘉慶二年(1791年)冬月,有識之士倡修會館,作為湖南湖北客商棲身之所。會館內有禹王宮、佛殿、廡廳、閣樓、洞庭宮、水榭等建築物。佔地面積3479平方米,建築面積741.9平方米。1984年縣政府立即於當天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現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黎平南泉山寺:在黎平縣城南1.5公里南泉山中。《黎平府志》載:「南泉疊嶂叢林,明建三寺於山,遊人絡繹不絕,為最名勝。南泉山行道,皆以鵝卵石鋪就,縱橫曲折,從山腳逶迤而上。山腰行道旁有一平地,豎碑一方,上刻」南泉福地「,順道直至大佛殿,殿前側面有一八角亭,亭外有四方水池三眼,一供飲用,二備盥洗。泉水清澈,四季長流。 南泉山公園正在建設中,建成後將是黎平市區最大的公園!南泉山表演場也將是2009年黎平「兩節一會」的開幕場!
黎平縣鼓樓
高屯天生橋:位於城東北12公里的灣寨右側處,這座由地下伏流自然形成的天生橋歷來為遊客之游覽勝地。此橋在清朝《黎平府志》中就有記載:「天生橋崇嚴直跨兩岸,中有一硐,雙江口諸水徑此,達高屯可以行舟。上則仍然平地也,往返甚便,不假修築之力故名。」對於這種石灰岩地貌自然形成的 天生橋,明代傑出地理學家徐霞客在其《游記》中賦予了它十分正確的科學名稱 「石樑」。被收錄於《吉利斯世界記錄》中(世界最大的天生橋)。
八舟河風景名勝區: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集中了我省南部侗族地區自然景觀,民族風情等旅遊資源的精華,別具特色。
黎平國家森林公園:目前公園正處於開發建設階段。公園面積: 5475公頃
地坪風雨橋:位於貴州省黎平縣地坪鄉,俗稱花橋,始建於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歷史上曾多次修葺。橋長57.61米,寬5.2米,該橋橫跨南江河之上,橋身距正常水位10.75米,河中立一青石橋墩支撐木樑結構的橋身,其下部有兩排各為八根粗大的杉木穿榫連成一體,架通兩岸。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挪侗族生態博物館:這里有著深遠的歷史科學研究價值,有著侗族文化以及侗族風情研究價值,有著侗民族旅遊資源開發價值和人類生態保護價值。(中國與挪威合建,位於肇興鎮堂安村,距肇興5公里。)
飛龍洞:與被稱為世界之最的高屯天生橋景點連成一體,同屬於喀斯特地貌形成奇觀,具有觀賞價值。
肇興侗寨:坐落於群山環抱之中,寨內吊腳樓鱗次櫛比,戲樓、歌坪點綴其間,全寨共1100餘戶,4500餘人,是全國最大的侗寨,有「侗鄉第一寨」之美稱。2005年,在《中國國家地理》主辦,人民網、新浪網、騰訊網、中國網、鳳凰網、南方網等全國34家媒體協辦「選美中國」評選活動中被選為「中國最美的鄉村古鎮」,2007年,中國《時尚旅遊》雜志社與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共同評選出「全球最具誘惑力的33個旅遊目的地」,肇興侗寨作為貴州省唯一景點入選。肇興最出名的是五座鼓樓、五戲台和五座風雨橋。
岩洞:距黎平縣城28公里,著有優越、濃郁、古樸、豐富的民族旅遊資源,距縣城較近,交通便利。東接肇興鼓樓群和地坪風雨橋景區,南連從江縣往洞鄉增沖鼓樓景點,西鄰茅貢鄉高近、地捫、臘洞等「侗戲之鄉」,北與黎平古城、高屯天生橋風景名勝區相通。岩洞是侗族風情、侗族文化傳承的核心地帶。是侗族大歌的原生地,清代侗歌宗師吳朝向就出生於岩洞宰拱,悠久的侗族文化遺產,要數「述洞獨柱鼓樓」、「竹坪青石橋」、「竹坪款禁碑」、宰拱「萬麻墓」,各村寨的青石板水井和青石鑿成的瓢井。民間工藝品有用楠竹製成的蒸籠、飯籠、提籃等別具一格,民間刺綉十分美觀、艷麗,特別是岩洞侗族服飾已成為侗族地區服飾的代表之一。
杉陰沉木:黎平文館所收藏之陰沉木基徑2.36米,據中科院考古所測定,該木生長於1402+35年,以埋於地下3591+85年,生長及埋藏至今約5000年歷史,是迄今世界出土保存的樹體最大、埋藏年代最久遠的杉木遺體而列入基尼斯世界之最。
翹街古城:黎平縣德鳳鎮二郎坡及東門街,兩頭高中間低,形如扁擔,俗稱"翹街"。這里保存有明清時期古建築群。一座座四合院,一排排封火牆,鱗林櫛比。構成了一幅美麗的歷史畫卷;城內72口古井星羅其間,給古城以靈氣。1982年,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德鳳鎮為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德鳳鎮:歷史文化名城德鳳鎮是"黎平侗鄉風景名勝區"的旅遊中心區,城區面積18平方公里,居住著侗、漢、苗、瑤等民族8萬多人,是黎平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歷經上千年的顛沛,近十個世紀的滄桑,鑄就了黎平縣德鳳鎮厚重悠遠、古色古香的歷史。
秦溪白塔:也稱秦溪凌雲塔,位於貴州省黎平縣城西35公里,坐落在敖市鎮西南4公里的秦溪村。塔的第一層往上鑲嵌著一方豎匾,行書「凌雲塔」3字。門楣有聯一副:
鎖水口,禎凌塔巍峨,從此一鄉蔚起文人登鳳閣
妝沙腳,有雲宮聳秀,至今諸佛經扶士子步龍樓
高近古戲台:位於貴州省黎平縣茅貢鄉東部高近村中,是目前侗族地區所發現保存最古老的一座戲台,吸引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前往考察、研究。戲台始建於清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古戲台格局和清代的京劇戲台相仿,包括三部分,主戲台、廂房和看戲場。
堂安侗寨:堂安侗寨的鼓樓、戲樓、吊腳樓民居、石板路、古幕葬群、古瓢井以及水碾、石碓、紡車等古樸典雅的實物,每個角落,都蘊藏著深厚的侗族文化內涵的實物,堂安侗寨是人類返璞歸真的範例,從這個寨子的實物細細品味,完全可以證實它的歷史悠久性。這里有著深遠的歷史科學研究價值,有著侗族文化以及侗族風情研究價值,有著侗民族旅遊資源開發價值和人類生態保護價值。
弄相山森林公園:弄相山位於貴州黎平縣地坪鄉境內,總面積15000畝(1000公頃)。其中,原始森林面積9755畝650公頃)。初步查明,有喬木樹種48科158屬372種,灌木樹種22科56屬130種,苔蘚植物16科29屬62種,蕨類植物22科38屬190種,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是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資源寶庫,被稱為探尋古生態的理想場所。
神魚井:長方形的水井用方整的白石圍成0.45米高的井舷,結構堅實牢固,美觀大方,具有明代建築風格。四角和前後兩方立0.8米高的方形石柱6根,柱頭鑿成菱形,旁開榫,嵌入白玉石6塊,前後左右對稱。它之所以最有名,水源很豐富,可供半個城居民用水,且冬暖夏涼,沒有乾枯的季節。
少寨溶洞群:位於貴州黎平縣高屯鎮少寨山,共有3 個洞,在少寨山脊右邊叫綰鳳洞,在左側綰鸞洞,兩洞相通,故稱「姊妹洞」。綰鳳洞洞口橢圓宏闊,入洞 20 米處又分東西兩洞。洞內溪水潺潺,多鍾乳石,形態各異,似柱、似筍、似觀音、似菩薩,更有梯田層層等,可謂奇絕,故又名「仙人洞」。綰鸞洞洞口狹小,深里許,洞內鍾乳石似寶塔、似鼓樓、似獼猴、似雄獅,惟妙惟肖,整個溶洞群,洞中有洞,洞洞相連,洞內地形復雜,是遊玩歷險的好去處。
迎龍風雨橋:位於貴州省黎平縣茅貢鄉東部高近村,始建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 造型十分古樸,是村子裡的風水橋。該橋以青石板為橋的層面,兩塊青石板長5.5米,寬1.2米,厚20公分,橋上樓亭為木質結構,共16根柱子,每根柱子落地處都有石雕鼓盤作為基腳,雕刻有獅子等,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重修,有碑文為證。1980年高近村民眾自發捐款捐物再次重修此橋,該橋型古樸美觀,是侗族人民傳統建築中魂寶,它以其獨特的造型享譽海內外,1998年中國郵政曾以該橋為圖案發行一枚紀念郵票,名為「田間風雨橋」。
黎平鑒泉:位於貴州省黎平縣城北門外福祿江西岸,俗名「磨刀灣」。水自石岩縫隙滲出,傍崖鑿井,二尺見方,水質甘甜。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黎平進士胡長新邀集當時名士聚會泉邊,品嘗泉水,題記刻於石上,至今字跡清晰,保存完好。泉石鐫「鑒泉」兩個大字,取「以泉為鏡,明鑒心志」之意,故名。另刻有「同治癸亥十月胡長新題」一行小字。
西佛崖石刻:西佛崖是明末抗清英雄何騰蛟墓地,歷來為游覽勝地。民國十六年(1927年),湘軍上校周曰癢率部進駐黎平,瞻仰何騰蛟墓。對何公民族氣節高度贊頌,即題「浩氣常存」四字,並具禮物,親登黎平書法家李伯先生宅,拜請代書。由周出資雇匠,摩刻於西佛崖。四大字為橫行楷書,筆力遒勁灑脫,陰刻於石壁上,每字見方60厘米,兩側直行小楷陰刻,上首「民國丁卯冬月立」,下首落款:「陸軍上校湘西周曰癢」。整個摩崖題刻長2.75米。 「浩氣常存」摩崖至今完好,屬於何騰蛟墓地的附屬文物之一,被列為貴州省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⑷ 觀看黎平第三屆旅遊發展大會有感作文
心得一:參觀黎平會議心得體會
為了紀念「12.9」運動,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為了再尋革命足跡,重沐紅色精神。加強團員幹部對黨歷史的了解,12月7日14點30分,校團委組織各班團支部書記赴黎平會議會址參觀學習。
在黎平會議會址,陳列的革命遺物,手跡等珍貴革命歷史文物,似在訴說著不平凡的歷史,徜徉在展館中,大家彷彿親身回到了那個動盪的年代,見證了共產黨一路走來的艱辛困苦,也更加感到了先輩們的智慧與膽識,體會到我們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通過本次參觀學習,不僅使團干們了解了中國共產黨在黎平的發展歷程,更激發了他們愛國、愛黨,回報社會的決心,相信大家在今後的學習中一定更加努力,不斷增強自身能力,提高政治文化素養,做一名優秀的共青團員幹部。
心得二:參觀黎平會議心得體會
有幸按照「保純」活動的安排,我部得以在7月組織了「重走長征路」活動,我們的目的地——黎平。
「黎平會議」之前在我心目中的亮度顯然遠遜於「遵義會議」,正是有了這次重走長征路的經歷,我才知道了、了解了、讀懂了「黎平會議」的精髓。
原來:
一、「黎平會議」是中共中央從江西中央蘇區突圍出來之後召開的一次政治局會議,在中央全會閉幕後,這是黨內最高級別的會議,決定了當時紅軍長征戰略轉折的大政方針。二、「黎平會議」第一次否定了博古、李德頑固堅持的使紅軍遭受巨大損失錯誤戰略方針。
三、「黎平會議」第一次結束了從1931年11月贛南會議以來的三年多時間里,毛澤東在中央領導層受排斥的地位,開始形成了中央絕大多數領導人(包括過去反對他的人),贊同、支持、擁護他的正確主張的局面,從而為遵義會議重新確立毛澤東同志在黨中央的核心領導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次會議成為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地解決自己重大問題的嘗試,開創了我黨歷史上否定共產國際及其代表對中國革命錯誤指導的先例,是我黨對共產國際從盲從到獨立思考,從逆來順受到自作主張的轉折點。
壯哉!
當我讀懂了這次會議,腦海里浮現出的是「偉大、光榮、正確」6個大字……
看後人如何評說?
「敢闖新路」
「敢於突破」
「敢於勝利」
氣勢恢弘如斯,我不虛此行,我拋棄了自己的膚淺,徹底忘記了來前「沒意義、走走過場」的愚見。
感謝此旅,讓我重新感受歷史、感受艱辛,讓我用心咀嚼和平的珍貴及戰爭的殘酷……
心得三:參觀黎平會議心得體會
2014年4月4日,公司組織集體去參觀了黎平會址。參觀後我的感想頗多:在過去時代的人們生活是如此的艱辛,而現在的我們呢,卻一再的不知道珍惜一切,而總是去鋪張浪費,不懂得節約、節儉。隨著時代的進步,人民的素養卻一直在不斷的倒退,而不思進取,不知悔過,一味的向著一個方向而前行,不管前方的道路如何。現在的人們缺乏信仰,不知道信仰是什麼。一直崇拜與金錢社會,上等社會的貴族生活里;而沒有過去時代人民的那種吃苦耐勞的精神。
信仰是凈化心靈的,是讓人有意志和做事標準的。那麼金錢就是對信仰的挑戰或者是考核。有了信仰就有了自己的標准不會因為金錢或者信仰以外的事情而動搖自己的做事標准。甚至為信仰可以決定自己的生死這就是信仰,也是信仰的魅力和力量。信仰是讓人快樂的,讓人積極地主動地做事情,而金錢就是被動的讓人去工作去掙錢去維持生活。換句話說金錢是主人我們人類就成了他的奴隸。那麼信仰金錢也就是最痛苦的選擇。因為人是有思想和感情的所以認得到滿足的是內心的感受不是單單的物質擁有。你說現在是沒有信仰的一代也許是對的,在和平的這個年代沒有了壓迫沒有了督促的力量。人都追求自由追求權力,可是有了自由了人們就散漫了也沒了鬥志,再也看不到以前的鐵人,看不都以前的上山下鄉。多數是網吧游戲,KTV酒吧等等。現在人的理想和過去時代的人不一樣了,追求的也不一樣了。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而人的追求也要有所變化。
黎平會議紀念館雖小,內容單一,但絕對算得上史料殷實,布展精緻,視覺舒適的黨史教育基地。認真參觀後,真的添補了我們對這段歷史時期不了解的空白——黎平會議的經過、歷史意義及重創後的中央紅軍在進入黔貴地區,最初5—10天的具體活動內容和行進線路。
提起「黎平會議」的緣由和歷史意義,就不能不正視黎平會議前,中央紅軍慘遭重創,幾乎全軍覆滅的湘江戰役。
湘江戰役是長征途中最為慘烈的一戰,是我軍歷史上一次重大的失利。所有參加過湘江戰役的老紅軍們,無一人能忘記這場幾乎置他們於死地的戰爭;甚至在每一位共和國的功勛將領即將走完人生最後一步時,仍然難以釋懷湘江戰役中痛失戰友的重負。
例如1934年11月29日下午15時,中革軍委在情況不明時,錯誤地電令紅三十四師作為全軍的最後阻擊後衛,必須於30晨接替紅六師新圩防地阻擊桂軍。12月1日中午,當紅34師翻山越嶺艱難跋涉趕到新圩附近,桂軍已突破新圩阻擊線,並切斷紅34師前往湘江的進路。致使34師孤軍陷入敵人包圍圈內,無路可退,全軍覆滅。紅34師政委程翠林陣亡。師長陳樹湘率領全師與十幾倍於自己的敵人殊死激戰四天五夜,付出重大犧牲,全師由原來的6000多人銳減到不足1000人。師長陳樹湘在率部突圍時腹部中彈,身負重傷。他用皮帶壓住傷口,躺在擔架上指揮戰斗。最後,部隊彈盡援絕,陳樹湘傷重被俘。敵人為抓到一個紅軍師長興奮發狂,立即將他押送「追剿司令部」。途中,他趁敵不備,在擔架上忍著巨痛,從傷口處掏出腸子,用力絞斷,壯烈犧牲,實現了他「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的誓言,年僅29歲。陳樹湘死後,敵人割下他的頭顱,裝在篾籠里,懸掛在他的家鄉,湖南長沙小吳門外中山路口石柱上示眾,紅軍悍將的威名,使湘軍為之側目。
黎平會議在中共黨史、中國革命上佔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共中央在長征中召開的第一次政治局會議,是"以遵義會議為偉大標志的系列會議中的第一次重要會議"。它是中國革命偉大轉折的起點;是紅軍長征走向勝利的起點,它為遵義會議的召開奠定了基礎。
長征所展示的足以照射千秋萬代的不死精神與非凡氣概。這部動盪不已的歷史,你可以說它不富足,不充裕,不美滿,不寬容,不開放,不安寧;但你必定驚嘆它的光榮與夢想,它的熱血與獻身。
它給我們的感觸很深,讓我們感受到當時紅軍時代人民的艱辛和大無謂精神,體驗到了他們那種不怕苦,不怕累,突破重重艱險與挫折,那種昂揚的鬥志和永不被磨滅的意志力,是我們這一代青年人要永久學習的。
心得四:參觀黎平會議心得體會
從肇興侗寨到黎平只有50多公里,路面是很好的三級柏油路,我們只一個多鍾頭就到了縣城。
黎平是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口總數最多、面積最為寬廣的縣,也是貴州省面積最大的縣,擁有人口總數五十餘萬多人,全縣管轄面積為4441平方公里。黎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四季分明、雨量充足、地方山清水秀,具有大量人文景觀及自然景觀。
到了黎平縣城後,兄弟單位的同志們早在那裡等著了。跟據我們的要求,決定帶我們先參觀黎平城內的著名景點翹街,也是我們此行的最終目的地。
翹街位於黎平縣縣城所在地德鳳鎮,是黔東南別具特色的明清古街道。整條街道由東傾南斜貫通。兩頭高中間低,恰似一根彎彎的扁擔,因而得名翹街,當地老百姓也稱之為扁擔街。翹街為中央紅軍長征途中召開第一次政治局會議的所在地,現在該址設「黎平會議會址紀念館」,為紅色旅遊勝地。整條翹街依山就勢,沿街許多老街巷與之交匯,諸如:馬家巷、姚家巷、張家巷、雙井街、左所坡等,這些街巷或是石板道路或是用卵石鋪地,與老屋相連,古色古香的。街上還有兩湖會館遺址、周氏宗祠等遺跡。
走進翹街,就彷彿穿越時空,走進了20世記30年代的老街面,街面上仍是古老的青石路面,街兩邊的店鋪基本上是原始面貌,其中尤以有500多年歷史的兩湖會館和周氏宗祠最為著名。因我們主要目標是參觀黎平會議會址,感受紅軍的光榮歷史,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因此由兄弟部門事先聯系了「黎平會議會址紀念館」的講解員為我們詳細講解紅軍長征中有關黎平會議的歷史。
中央政治局"黎平會議"會址在黎平縣城(德鳳)東二郎坡(舊稱翹街)52號。原為城東翹街胡榮順店鋪。1982年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再次維修後,辟有陳列室。會址門面懸掛陳雲手跡"中央政治局黎平會議會址"橫匾。會址共設8個展室,陳列文物數百件(幅)。
經過講解員的解說,我們基本知道了黎平會議在紅軍歷史上的重要意義。紅軍在反第五次圍剿的斗爭失敗後進行了戰略轉移。在西進到湘江邊時,由於左傾機會主義的盲動指揮,捨不得丟掉壇壇罐罐,致使紅軍遭受敵人的重圍,經過浴血奮戰,紅軍雖然突圍出來了,但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蘇區出來時的10萬人減少到3萬多人。紅軍未來到那裡去?怎麼樣才能突破敵人的重圍?指戰員們都希望能得到毛主席的正確指揮。在這個關鍵時刻,紅軍於1934年12月15日佔領黎平,18日,黨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開會議。參加者有:周恩來、博古、毛澤東、陳雲、劉少奇、李德等。會議討論紅軍的進軍路線問題。會上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主持會議的周恩來採納了毛澤東的意見。與會大多數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於戰略方針之決定》,決定放棄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原定計劃,會議否定了博古、李德北上湘西與強敵硬拼的主張,採納毛澤東甩掉重點圍堵的避實就虛,向黔北發展的意見。,故黎平會議史稱「黎平轉兵」。
黎平會議最後確定了向貴州轉兵的戰略決策,毛澤東的正確意見終於被黨中央採納,避免了陷入重圍的危險,使紅軍爭取了主動。黎平會議是長征以來具有決定意義戰略轉變的關鍵,為遵義會議的召開作了重要的准備。可以說,黎平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根據國情自主決定戰略方針的會議。從此中國革命就開始了波瀾壯闊的勝利之路,因此,重溫黎平會議的歷史,使我們更加明白了中國革命勝利的來之不易,明白了馬克思主義必須要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才能勝利的道理。
參觀完黎平會議會址,到兄第局進行了參觀交流後,我們順利完成了此次活動,大家帶著飽滿的熱情回到了工作崗位。
⑸ 黎平縣有哪些好玩的景點
中國最美的地方——黎平 中國最美的地方——黎平侗族文化生態旅遊區民族文版化,自然風權光,歷史文化和紅色旅遊資源珠聯壁合。地坪風雨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堂安侗寨是中國和挪威王國合建的唯一一座侗族生態博物館;中國最美的六大鄉村古鎮肇興是全國10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區之一;黎平天生橋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石拱橋;「侗族大歌」唱響法國巴黎,被益為「清泉閃亮的音樂」和「隱藏著文明」,「萬人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基尼斯之最;黎平國家級森林公園是個天然的大養吧,是探尋遠古生態的理想場所;德鳳古鎮翹街,被稱作「明清時期的清明上河圖」,景區內四合院,封火牆,飛檐翹角,相互輝映,鱗次櫛比,古色古香,以「黎平會議」舊址為中心的紅色旅遊景區被列入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和全國30條旅遊精品線路之一。 黎平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是中國旅遊最好的兩條黃金線路之一和聯合國鄉土文化組織確定的全球「回歸自然,反璞歸真」的十個聖地之一,被稱為「人類疲憊心靈的棲息家園」。
⑹ 黎平侗鄉的旅遊資源
侗鄉黎平不愧為一方「風水寶地」。它有世界之最---橫空絕世的高屯天生橋,連美國號稱「天然石橋之最」並被美國政府認定為「虹橋國勝跡」的猶他州天生橋與之相比也略遜一籌;有侗鄉之最---肇興鼓樓群,其建築藝術堪稱世界一絕;有長徵文化---長征途中的中共中央黎平會議會址;有風光迷人的省級風景名勝區---八舟河;有中挪合建、古樸典雅的侗族生態博物館---堂安侗寨;有整個生態環境保持得完整的弄相山原生型天然森林;有巧奪天工的溶洞群和有驚無險的侗鄉第一漂---西園十里漂流。
黎平侗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於貴州省黎平縣境內,地處湘、黔、桂三省(區)交界,景區中心黎平縣城距省城貴陽467公里,黔東南州府凱里271公里,距枝柳鐵路靖州站81公里,距廣西桂林風景名勝區320公里,距舞陽河風景名勝區242公里,是貴州省東線旅遊的窗口和主要景區。景區總面積約為153平方公里,含「四區兩點一群」,即肇興—地坪、壩寨—九潮、岩洞—口江、八舟河—天生橋四個景區、尚重、洪州兩個獨立景點和德鳳翹街古建築景群。景區內侗族建築群古樸完整、侗族文化悠久迷人、民俗民風淳樸濃郁、岩溶天橋舉世無雙、紅色旅遊文化經典、風光絢麗多姿、氣候舒適宜人,自然風光和少數民族文化有機融合,鼓樓、花橋和侗族民居等人文景觀美不勝收,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和侗戲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進行觀光游覽和文化教育活動的勝地。
⑺ 黎平有那樣旅遊景點
黎平概況
侗都黎平侗族人口知多少?
全縣人口51.7萬,有侗、苗、瑤、漢等13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45萬,侗族人口35萬,是全國最大的以侗族為主體的民族地區,被稱為中國侗族第一縣,亦稱「侗都」。
侗都黎平的地理位置
位於貴州東南部,地處黔、湘、桂三省(區)交界處,形成侗鄉腹地,距省府貴陽469公里,距州府凱里271公里,是貴州省東線旅遊的第一站。
侗都黎平有多少鄉鎮?
全縣共有25個鄉鎮,403個行政村,1997個自然寨。
侗都黎平總面積有多少?
4441平方公里,東西寬94公里,南北長112公里。
侗都黎平建府始於何年?
建於明朝永樂十一年(1413),至今已有594年的歷史。
黎平縣城為何名叫德鳳鎮?
民國初期,黎平城內東門街一帶為雙鳳鎮,西門街一帶為成德鎮。民國二十八年(1939)兩鎮合二為一,取成德鎮之「德」字,雙鳳鎮之「鳳」字,名為德鳳鎮。
侗都黎平氣候如何?
黎平處在亞熱帶的軸心線上,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植被繁茂,物產豐富。
侗都黎平森林狀況如何?
森林面積2355萬畝,森林覆蓋率為60%,是我國28個重點林區縣之一,素有「杉木之鄉」的美稱。杉木蓄積量836.1萬立方米,位居貴州省第一位,楠竹蓄積量376萬株,位居貴州省第二位。
侗都黎平水利電力資源怎麼樣?
理論蘊藏量8020千瓦,總裝機容量1.2萬千瓦,已接通國家電網。
黎平侗鄉風景名勝區何時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1995年 被評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黎平侗鄉風景名勝區何時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2004年3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侗都黎平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資源分為幾大類?
分為三大類。一是民族風情游覽區。侗族文化原汁原味,民族風情濃郁純朴,古往今來,均為侗族文化的中心。二是文物古跡游覽區。黎平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尤以紅軍長征時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會議著名,已彪炳史冊。三是以八舟河為中心的自然風光游覽區。
侗都黎平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核心資源是什麼?它具有什麼特點?
是以鼓樓、花橋、侗族大歌為代表的侗族文化,其具有原始神秘性、不可替代性、群眾參與性、豐富多彩性、多重互補性。
侗都黎平何時被列為全省優先發展重點旅遊區?
2003年,全省共有3個優先發展重點旅遊區。
侗都黎平何時啟動侗族大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
2003年2月,黎平縣與中科院、中國社科院簽訂協議,正式啟動侗族大歌申遺工作。
肇興侗族民間文化保護區何時被列為中國首屆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
2003年10月,全國共有10個保護區被列為試點。
侗都黎平的基礎設施:
現已實現三通:鄉鄉通公路,通電燈、通電話。
侗都黎平機場何時批建?
1999年,國務院批准黎平機場建設,12月28日機場破土動工,2005年11月6日通航,機場規模為4C級,能起降波音737飛機。
侗都黎平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極具開發價值的景點有多少?
共有74個,其中,特級景點2個,一級景點25個,二級景點37個。
侗都黎平有幾個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旅遊景點?
4個。它們是:最大的天然石拱橋——高屯天生橋;最早的侗族鼓樓雛形——述洞獨柱鼓樓;埋藏於地下最久、體積最大的陰沉木——杉陰沉木;最大的侗族鼓樓群——肇興鼓樓群。
侗都黎平森林公園何時升格為國家森林公園?
2003年11月23日。黎平國家森林公園通過國家林業局審批,其核心區為德順竹木采育林場和東風林場,共計面積5475公頃,其中德順竹木采育林場4533公頃,東風林場902公頃。
首屆黎平·中國侗族鼓樓文化藝術節何時舉行?
2000年10月15—17日,首屆黎平·中國侗族鼓樓文化藝術節在侗都舉行,此後兩年一屆,逢雙年的10月3日舉行。這是侗族歌舞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節慶文化的大展示,是侗族地區最盛大的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