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文化與旅遊融合事例
⑴ 既列入我國10大旅遊景點又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是
《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給自然遺產的定義是符合下列規定之一者:①從
是大熊貓、金絲猴自然保護區。199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有景點560個,著名勝跡有金鞭岩、黃獅寨、黃龍泉、鴛鴦瀑布、干溪溝、袁家界、仙女橋等。
中國最美的地方」、「中國最美十大森林」。2007年6月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⑵ 重慶主城到大足石刻的旅遊線路是怎麼的呢
重慶菜園壩或者陳家坪乘坐大巴,可以到達石刻大足,車票50元上下,很方便!那裡食宿方便
你追問,,給你上圖尚明!
菜園壩
地址:108路;108路;108路區間;108路區間;112路內環環線;112路外環環線;115路;168路;168路;210路;318路區間空調;318路區間空調;325路;347路;347路空調;365路;365路;618路;618路;619路;619路;809路空調;819路;859路空調;859路空調;862路環線;862路環線;872路
⑶ 大足石刻旅遊景區的地理環境
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區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國家首批5A級景區,世界八大石窟之一,「東方藝術明珠」之稱,是著名的藝術瑰寶、歷史寶庫和佛教聖地。眾多國內外政要、名人為之驚嘆並大加贊譽,是中外遊客川渝之行的必游之地。 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10萬多軀,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為著名,代表中國唐、宋時期最高水平的石刻造像藝術。
⑷ 大足有好玩的地方嗎
大足縣以「大豐大足」之意而得名,境內山川毓秀,古跡眾多,人文景觀星羅棋布,自然景觀豐富多彩,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是長江三峽旅遊熱線的起點、重慶市唯一的世界遺產勝地、全國首批甲級旅遊開放縣、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大足石刻是重慶市的旅遊精品之一。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多達75處,造像5萬余尊,銘文10餘萬字,其中尤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石窟最具特色。大足石刻植根於巴蜀文化沃土,在吸收、融合前期石窟藝術精華和儒、佛、道三教思想精髓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極工窮變,以鮮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特色,成為具有中國風格的石窟藝術典範,與敦煌、雲崗、龍門石窟一起構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石窟藝術史。1999年12月,大足石刻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與古老的石刻藝術珠聯璧合、交相輝映的是龍水湖玉龍山風景區。玉龍山國家森林公園山勢險峻,竹海蒼翠,松柏參天,森林覆蓋率達91.5%,桫欏、珙桐等珍稀物種薈萃。高聳的雲台寺,奇特的三清洞,形成了融山、水、石、園、廟、洞為一體的旅遊度假區,是中外遊客旅遊觀光、休閑避暑的絕佳去處。重慶市唯一的國家級水利風景區龍水湖水域面積5600多畝,常年蓄水1500多萬方,108個小島點綴其中,形態各異,燦若繁星,山水相映,水天一色。盪舟湖中,悠然自得,頓嘗回歸自然之美;島上蔭蔽天日,花木蔥蘢,桃李爭芳,風姿綽約,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龍水湖溫泉環境優越,品質上乘,井口水溫達62℃,日出水量達9000方,礦物含量豐富,具有獨特的養生、保健功能,是重慶西部地區最理想的溫泉,深受專家和遊客的好評。 大足擁有富集的宗教資源。大足石刻在宗教領域具有極高的價值,是西方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傑作。民間素有「上朝峨嵋,下朝寶頂」之說,每到農歷二月十九,大足寶頂吸引了數以10萬計的香客、遊客前來參觀和朝拜。大足石刻是儒佛道三教合一,在全國絕無僅有,是佛教日益中國化最突出、最典型的例證。全縣有各種開放的宗教場所5處,石馬天主教真原堂具有100年歷史。「寶頂香會節」、「石馬教堂聖誕平安夜」等宗教節會小有名氣。
⑸ 大足石刻千手觀音的重建事件
「六定一包」 打造精品
譚棲偉副市長在現場辦公會上表示,之所以要在大足召開6大精品景區的首次現場辦公會,第一是因為恰逢第二屆中國重慶大足石刻國際旅遊文化節在大足開幕,第二是大足石刻是我市旅遊的重點旅遊項目,是6大精品景區的代表,市委市政府及各級領導都非常重視大足石刻的旅遊發展。而且大足縣委縣政府是以最快的速度、最實的舉措、最大的氣魄列出了時間表、制定了路線圖、下達了任務書,並按照一年大見成效的要求,實行了定項目、定領導、定任務、定要求、定時限、定獎懲,包干負責的「六定一包」目標責任管理制。
從目前推進的情況來看,應該說大足縣對大足石刻精品景區建設的工作進度是滿意的。
打造精品 重在保護
「全力打造有震撼力的世界級文化旅遊精品,重點是大足石刻文物的保護,重中之重是千手觀音的修復。」譚副市長表示,大足石刻的文物保護和千手觀音的修復是現階段大足石刻重點要推進的工作,其中千手觀音的修復、大足石刻藝術博物總館和千手觀音牌樓建設三大重點項目,要在2011年4月18日開工,2012年國慶節前完成。
譚棲偉表示,在大足石刻精品景區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深度挖掘和利用好大足石刻深厚豐富的歷史與宗教文化,做到文化和旅遊的結合,打造文化旅遊精品,以提升景區的核心競爭力。
深度營銷 提檔升級
在現場辦公會上,譚棲偉針對深度營銷大足石刻文化旅遊品牌,提出了6點想法和建議:一是推出一條以大足石刻為起點的長江三峽旅遊精品線路;二是建立一套大足石刻市場營銷的激勵機制,鼓勵使用更多的渠道把遊客引進來;三是制播一部大足石刻旅遊形象宣傳片;四是培育一個大足石刻國際旅遊文化節品牌;五是編印一冊大足石刻旅遊畫冊;六是創編一台大足石刻精品旅遊文化節目。
遊客不要使用閃光燈
在修復期間,遊客仍然可以進入觀音堂內參觀千手觀音,雖然有搭架不能完整地看到全貌,但能親眼看到修復的整個過程。專家提醒遊客在參觀時不要使用閃光燈。在修復過程中,除了對觀音造像本身的修復,還會對觀音堂進行改造,加裝除濕裝置,並且禁止燒香拜佛的舉動,以免煙霧和油霧再次污染觀音造像。
⑹ 我8月游大足 介紹下大足石刻與龍水湖 一定要詳細 詳細啊
1、直接到大足縣城,先參觀北山石刻,就在縣城內,還有一個就是寶頂石刻,你可以坐中巴去,在新車站坐車。
2、大足除了石刻還有一個龍水湖,大足人都叫它西湖,很漂亮,有些渡假村,現在還搞了個影視基地,和一個CS中心,不過去了的人都說不怎麼值得,但晚上可以住那裡,那裡有家國際青年旅舍,那裡的湖水很清澈,游泳時要小心,湖裡很多島,風景不錯,另龍水還是有名的小五金批發市場,可以買菜刀,郵亭的郵亭鯽魚也是大足一美味,縣城有個宏聲廣場據說是重慶市最大的市民廣場,晚上很多人跳舞,值得去看看。
如果你是從成都或者重慶去大足建議你坐大巴,方便很多!
成都在荷花池的汽車站坐,重慶可以在菜園壩或者陳家坪坐!
不知道夠詳細不!最後祝你玩得開心!對了,晚上可以到大足南門河邊吃燒烤,非常不錯,城裡多坐人力三輪車,便宜還環保,呵呵!
大足石刻的介紹如下:
大足縣位於四川盆地東南,西距成都271公里,東去重慶70公里。全縣總面積約1400平方公里,人口約90萬。大足建縣於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距今已有1240多年歷史,其縣名取「大豐大足」之意。
大足石刻始創於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歷經晚唐、五代,盛於兩宋,綿延明清。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5處即北山(包括北塔)、寶頂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石刻也即「五山石刻」(世界遺產部分),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有4處即尖山子、舒成岩、妙高山石刻、千佛岩石刻,大足縣文物保護單位有66處如西山、聖水寺、三教寺、青山院、老君廟、半邊廟、七拱橋、普和寺、陳家岩石刻等。北山、寶頂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是大足石刻中最具規模、最有價值、藝術最精美的石刻造像代表。
大足石刻是中國石窟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與雲崗、龍門鼎足而三,齊名敦煌,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優秀代表。她集中國石窟藝術之大成,把中國石窟藝術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她是一件偉大的藝術傑作,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發展有重要貢獻,是石窟藝術生活化的典範,為中國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的一頁,並且生動地反映了中國民間宗教信仰的重大發展變化。正因如此,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做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亞凱恩斯召開的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作出決定,將中國的三處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湖北鍾祥市)、清東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縣)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999年12月1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3屆會議上表決通過,將重慶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重慶大足石刻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行列。
大足石刻位於四川省重慶市,以大足縣、潼南縣、銅梁縣、壁山縣為范圍,在此地可賞到代表中國唐、宋時期的石刻造像藝術。大足石刻是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10萬多軀,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為主,儒、道教造像並陳,是中國晚期石窟造像藝術的典範,規模之宏大,藝術之精湛,內容之豐富,可與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齊名。
大足石刻因地處中國內地山區,過去交通不便,倖免了歷代戰爭的浩劫和人為破壞,具有很高的文物、雕刻和旅遊價值,尤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寶頂山摩崖石刻最集中。
北山摩崖(石窟)石刻位於大足縣城北兩千米處,開鑿於唐代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歷經五代,兩宋,相繼在佛灣、營盤坡、觀音坡、北塔寺、佛耳岩等處造像近萬軀。長達500米余,共編為290號龕窟。其中有碑碣6通,題記和造像55處,經幢8座,銀刻線閣1幅,石刻造像364龕窟。
北山石刻以佛灣造像最為集中,共編290號龕窟。在長300多米、高7米的崖壁上,有碑碣6通,題記和造像銘記55則,經幢8座,陰刻「文殊師利問疾圖」一幅,石刻造像264龕窟。佛灣佛像雕刻精細,體態俊逸,風格獨特。「心神車窟」中的「普賢菩薩」造像精美,被譽為「東方維納斯」;「轉輪藏經洞」被稱為「石雕宮闕」;「韋君靖碑」、「蔡京碑」、「古文孝經碑」為世所獨存,既是書法珍品,又可補史料之遺缺,價值極高。佛灣石刻分南北兩個區域,南區大多是晚唐、五代作品,北區大多為兩宋時期作品。晚唐時期的作品,人物造型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衣飾簡朴、線條流暢。五代時期的作品,玲瓏精巧、多彩多姿,衣著服飾由簡到繁,逐漸擺脫了外來文化影響,具有石刻造像過渡期的特徵。兩宋時期的作品,民族特色已十分突出。
寶頂山摩崖(石窟)石刻距大足縣城東北15千米,石刻創始人為宋蜀中名僧趙智鳳,建於南宋淳熙六年至淳佑九年(1179—1249年),歷時70多年,石刻共13處,造像數以萬計,以大佛灣和小佛灣規模最大。寶頂山是佛教聖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寶頂」之說。
大佛灣為幽深的馬蹄形山灣,雕刻分布在東、南、北三面,先以小佛灣為藍圖,後在此雕造。由19組佛經故事組成的大型群雕,各種雕像達15O00多軀,設計之精巧,竟無一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說。寶頂圓覺洞,為整石開鑿,寬敞如室。洞正壁刻佛像三尊,主佛前有跪菩薩一尊,俯首合十,恭敬虔誠,左右壁為十二圓覺菩薩,跌坐蓮台,妙麗庄嚴,姿態不一,衣服、肌肉質感真實,似薄紗突身,衣裙流暢自如。壁間刻樓台亭閣,人物鳥獸,花草樹木,幽泉怪石,近似寫實作品,是大佛灣雕刻的精華。巨型雕有30多幅,著名的有:六道輪回、廣大寶樓閣、華嚴三聖像、千手觀音像、釋迦涅盤聖跡圖、九龍浴太子、孔崔明石經變、毗盧道場、父母恩重經變像、大方便佛報恩經變像、六耗圖、地獄變像等,以佛經故事為主要題材,造像旁還刻有經文、頌詞等文字說明,宛如一幅幅圖文並茂的連環圖畫,是不同於中國其他石窟的顯著特點。
大足石刻不僅有規模巨大的佛教造像和體系完整的道教造像,還有石窟造像中罕見的純儒家造像,而且「三教」、「兩教」合一的雕刻也很多。大足石刻的這種文化現象作為實物例證,反映出在中國文化史上儒、道、釋三家長期以來既斗爭又融合,到宋代時「孔、老、釋迦皆至聖」,「懲惡助善,同歸於治,三教皆可通行」的「三教合流」思想佔主導地位的局面已經鞏固。
大足石刻,「凡佛典所載,無不備列」,在藝術上「神的人化與人的神化」達到高度統一。
大足石刻縱貫千餘載,橫融佛道儒,造像精美,完好率高。同時伴隨造像出現的各種經文、傍題、頌詞、記事等石刻銘文有15萬余字,而且多為金石史中的佳品,是一座難得的文化藝術寶庫。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在我國古代石窟藝術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被國內外譽為神奇的東方藝術明珠,是天才的藝術,是一座獨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寶庫。
⑺ 大足石刻旅遊開發現狀
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大足縣是重慶市版所轄郊縣權,始建於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豐大足」而得名,是馳名中外的「石刻之鄉」、「五金之鄉」,全國首批甲級開放縣,國家確定的長江三峽旅遊縣的起點,全國生態農業先進縣,重慶市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大足縣歷史悠久,人文景觀、旅遊資源非常豐富。縣境內石刻造像星羅棋布,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余身,銘文10萬余字。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2002年12月1日在摩洛哥歷史文化名城馬拉喀什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3屆會議上表決通過,將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神聖殿堂。
⑻ 大足石刻旅遊景區的主要景點
大足古號「海棠香國」,位於重慶市西北部,是聞名世界的石刻之鄉。大足石刻是對其境內摩崖石刻群的統稱,共計石刻造像70餘處,總計10萬尊,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石刻最為著名,保存最為完好。
大足石刻創於晚唐、盛於兩宋,以佛教造像為主,儒、道造像並存,美輪美奐,璀璨奪目,真正體現了外來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儒教、道教文化的歷史性融合,集中呈現了中華民族忠孝、誠信、禮義、廉恥的核心價值理念,至今影響著中國,感染著世界,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傑出代表作。
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石刻5處摩崖造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名錄》,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特色
大足寶頂山石刻包括以聖壽寺為中心的大佛灣、小佛灣近萬尊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凡佛典所載,無不備列,幾乎將一代大教搜羅畢盡,且以「神的人化,人的神化」創新形式和精湛技藝,將佛教典故民族化、生活化、世俗化,為各類文化層次旅遊者所能欣賞和感悟,是大足石刻精華之所在。
位置
寶頂山位於大足龍崗鎮東北15公里處的寶頂鎮,海拔527.83米。
造像
寶頂山石刻由「第六代祖師傳密印」的趙智鳳以一代宗師之堅毅,於南宋淳熙至爐子佑年間(公元1174-1252年間)歷時70餘年,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刻勢磅礴,雄偉壯觀,生活氣息濃郁,近萬尊造像宛如一卷鐫刻在500多米長崖壁上的連環圖畫,前後內容連接,雕刻無一雷同,把中國石窟藝術推上了最高峰。其中的千手千眼觀音像更是被譽為「國寶中的國寶」。 北山石刻是大足佛教石窟藝術鑒賞旅遊聖地,人物造像個性鮮明,體態優美,比例勻稱,穿戴華麗,瓔珞蔽體,花簇珠串,玲瓏剔透,裝飾味濃。普賢菩薩像被譽為「東方維納斯」、文殊菩薩像被譽為「東方美男子」、數珠手觀音像被昵稱為「媚態觀音」,故北山石刻有「中國觀音造像的陳列館」之美譽,被公認為是「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位置
大足北山古名龍崗山,距大足龍崗鎮以北1.5公里,海拔545.5米。
造像
北山石刻位於佛灣,開鑿於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紹興(公元892-1162年)。造像崖長約300米,高為7-10米,造像龕窟密如蜂房,分為南、北兩段。造像近萬尊,造像題材51種,以佛教密宗為主。其次有三階教、凈士宗等,異於中國前期石窟。136號轉輪經藏窟是宋代石刻之精華和代表,堪稱北山石刻「鎮山之寶」。窟正眾觀音造像秀美、雕刻精細、栩栩如生、整體布局和諧、保存完好無損,堪稱東方美神之大薈萃。 石門山石刻題材主要為佛教和道教人物故事,是大足石刻中規模最大的一處佛、道教合一造像區,尤以道教題材諸窟造像最具藝術特色。作品造型豐滿,神態逼真,將神的威嚴氣質與人的生動神態巧妙結合,在中國石刻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
位置
石門山石窟地處重慶大足城東石馬鎮新勝村石門山山巔,因其山有兩巨石夾峙如門故名。
造像
石門山石窟開鑿於北宋紹聖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094 - 1151年), 沿岩崖造像,崖面全長71.8米,崖高3.4 - 5米,造像12龕窟。所造石像或仙或釋、或諸鬼神、居於一區,皆玲瓏萬狀,鬼斧神工,精妙絕倫。此外尚存造像記20件,碑碣、題刻8件、培修記8件、以及文惟一、文居道、蹇忠進等工匠師的鐫名。
石篆山石刻是中國最早的儒、釋、道三教合一造像區,特別是6號龕儒家石窟造像「孔子十哲龕」世界少有。石篆山計有造像九組,約四五千軀,其中地藏像、老君窟、三世佛窟、文宣王窟、文殊窟、魯板窟等保存完好,其餘均已模糊難辨。
位置
石篆山位於距重慶大足區約20公里的三驅鎮佛會村,海拔444.6米,因山勢回環形如「篆」字得名。
造像
石篆山石刻,開鑿於公元1082-1090年(北宋元豐五年至紹聖三年,其中「訶利帝母像」是最具有史學研究價值的石刻群,龕正壁主像訶利帝母,鳳冠霞帔,冠帶垂肩,面目秀麗,頸戴項鏈,身著廣袖長服,飄帶貼肩壓臂垂身兩側,善跏跌坐寶宣台上,左手於身前抱一小孩坐左膝上,右手於胸前持一吉祥果,雙腳著靴踏雙孔方幾。主像左右各立一侍女,頭盤雙髻斜垂於兩耳,著對襟長裙服腰間系帶束衣。右侍女之右壁,刻一乳母和兩小孩,乳母頭綰兩髻,兩耳垂璫,身著開領廣袖長服,袒胸露乳,雙手正抱一小孩懷中餵奶,小孩兒天真活潑,煞是可愛,或酣睡,或游戲玩耍。
大足南山石刻以三清古洞為代表,共刻像421尊,在洞窟形制上體現出道教儀式中旋繞一法的運用。在中國宋代道教石窟中,此窟雕刻最為精美,有著極高的宗教、歷史、藝術價值。
位置
南山古名廣華山,地處大足龍崗鎮南2公里,海拔514米,素有「南山翠屏」之譽,自古為大足十景之一。
造像
大足南山石窟造像開鑿於南宋紹興年間(公元1131-1162年),崖面長86米,高3.5至10.2米,摩崖造像一共有15龕,是中國石窟藝術中罕見的神仙體系最多、最集中、最完備的純道教造像,也是大足石刻中書卷氣最濃的一處石窟。生動反映了公元12世紀道教已由早期的老君、「三官」崇拜演變為神系、神階明確的「三清」、「四御」信仰的歷史事實。
⑼ 大足石刻一日游的旅遊時間安排
完全可以. 早上06:10攜帶行李打的到菜園壩的"重慶汽車站"(在重慶火車站隔壁,4公里/7元/8分鍾),把行李寄存在重慶汽車站(進門的右邊),然後乘去大足的頭班汽車(早上6:30開始,到17:30是一小時一趟,隨時可買可上,138公里,2.5小時左右到,豪華空調大巴,48元),到大足車站是9點,再乘2元的小三輪到老車站(1.3公里/5分鍾),再乘中巴車去大足石刻,15公里,3元,30分鍾(如果打的,30元),那麼一般是10點前就到寶頂山(大足石刻). 如果從大足車站直接打的到寶頂山,30元/20分鍾. 慢慢參觀2小時,沒有必要自己請導游(2小時/60元),隨便跟隨一個旅行團走就行了(那裡的旅行團非常多),12點就出來了。 然後去北山石刻看看(旅行團是不去的),寶頂打的到那裡14公里/30元/20分鍾,參觀1小時左右,這時是13:30。 北山到大足新汽車站(客運中心)2公里(北山下面就是),步行或者打的都在20分鍾內。 然後在汽車站旁邊品嘗著名的大足「郵亭鯽魚」。 飯後在汽車站乘14:30的汽車,大約17點回菜園壩,取出行李,在菜園壩"美渝大酒店"門口乘168路18站/2元/11公里/35分鍾到重慶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