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文化化事項全域旅遊
A. 「碎片化」旅遊如何變成「全域旅遊」
過去30多年間的旅遊業發展,基本以建設賓館飯店、景區景點為主。圈一塊山水就敢賣門票,衣、食、住、行各念各的賺錢經,導致旅遊產業碎片化、本地普通居民無法分享收益,反受其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旅遊業發展將向「全域」模式轉變。
目前,「全域旅遊」的概念已經進入地方旅遊建設中。以四川為例。阿壩州開通「全域旅遊景區直通車」,又叫「西行巴士」,旅客可以享受「比跟團游更自由,比自助游更省心」的服務。再比如,著名的九寨溝景區,地方政府把周邊的民俗文化也打包做成旅遊產品。游覽了自然風景,享受了當地美食,欣賞了藏羌歌舞。
不過,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對於目前各地爭創「全域旅遊示
范區」的熱情,認為「全域旅遊」不宜遍地開花。客觀的條件不一樣,發展旅遊的優勢資源的差別也是非常大的。各個地方能不能搞旅遊,更不要說搞能不能全域旅遊,絕不是不能一哄而上的。
B. 如何打造全域旅遊目的地
全域旅遊將打破傳統旅遊的景區景點格局、打破行政地域分割、打破各項制約,拓展旅遊全方位開放發展的新局面,體現小康社會要求,統籌城鄉旅遊互動與城鄉發展,提高人民福祉和生活質量,促進城鄉大市場的形成。
一般來講,旅遊開發包括三個系統,即目的地、客源和交通集散。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全域旅遊的重點是建設旅遊目的地系統,即具有宜居宜游的優良自然生態環境;安全、誠信、守法、親和的社會生態環境;完善的立體化的交通網路、設施與服務;准確、即時、多功能(咨詢、訂購、付款、退款、投訴等)的智能化旅遊信息網路;自然、文化和社會資源得到合理、適度的利用;可持續地提供觀光、度假和特種旅遊產品。
C. 如何創新全域旅遊標識系統設計
西安榮輝標識牌設計製作廠介紹,全域旅遊標識系統是一條有機且符合旅遊發展規律的「線索」,它能串起全域與旅遊相關的各種「珍珠」(項目、業態以及其他相關元素),給城鄉空間「戴上一條美麗的項鏈」,實現全域旅遊發展的創新突破。
對於「創新全域旅遊標識系統設計」問題,可以通過以下六個思路參考。
一、5A水平標識系統:創造旅遊景區城鄉空間
將5A級旅遊景區標識系統規劃設計的若干思路應用於全域旅遊范圍,按照國家5A級旅遊景區的標准,要求各種引導標識(包括導游全景圖、導覽圖、標識牌、景物介紹牌等)便於旅遊者順利完成全域旅遊,提高休閑游覽質量,提高城鄉空間的精細化程度,打造美麗城區、美麗鄉村,打造全域大景區,將全域空間以精細貼心的方式展現在遊客面前。
具體而言,各種引導標識規劃設計要求:外形精美別致,特色突出,藝術感和文化氣息濃厚,烘托全域整體環境;選材具有較高檔次,具有生態性,與環境相協調;信息內容完善,根據區域位置使用中英及其他外文對照;位置安排合理。
二、主題文化標識系統:創造旅遊文化城鄉空間
茫茫大地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有它的神與靈」,文化是全域空間的靈魂,是體現地區差異性的關鍵所在。
全域旅遊標識系統要成為特定的視覺符號,是區域形象、特徵、文化的綜合濃縮,要求凝練旅遊文化背景,按照本地文化演繹出旅遊故事,將旅遊故事應用到全域旅遊標識系統規劃設計當中。
並結合與主題相關的特色創意建築物和構築物、特色文化休閑功能設施和主題文化小品、環境藝術的點綴,以及主題文化活動,讓遊客感受具有鮮活靈魂的旅遊城鄉空間。
三、興奮高潮標識系統:創造旅遊體驗城鄉空間
在全域旅遊標識系統規劃設計中,一方面,標識系統要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使遊客對當地旅遊對象的形象、空間位置以及整體環境獲得了解;另一方面,標識系統本身也是旅遊吸引物,要作為城鄉全域面貌和文化的代表,給遊客帶來具有獨特印記的旅遊體驗。在這方面,英國伊甸園的旅遊標識系統設計做得比較突出。
具體而言,旅遊標識系統的規劃設計是旅遊體驗設計中「視覺設計」的重要方面。旅遊標識,要成為全域旅遊體驗設計中的一種興奮點、高潮以及體驗線索。總之,要像規劃設計興奮點、高潮旅遊吸引物體系那樣設計全域旅遊標識系統。
四、二次營銷標識系統:創造旅遊惠民城鄉空間
「二次營銷」指對已經來到旅遊目的地的遊客再次進行的營銷。
全域旅遊標識系統不僅僅局限於對遊客在旅遊交通上的引導,還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對已經來到旅遊目的地的遊客進行旅遊消費行為的合理引導,開展全域旅遊「二次營銷」。
全域旅遊「二次營銷」標識系統,針對各個具體的旅遊消費項目,以遊客所在位置附近的旅遊消費項目為主,突出品牌旅遊消費項目,對遊客進行信息傳遞,在交通站場等遊客停留時間較長的地點,要重點配置面向遊客空餘時間注意力的旅遊「二次營銷」標識系統,可以進行廣告、媒體資源經營。
五、居旅和諧標識系統:創造旅遊融合城鄉空間
城鄉空間,既是本地居民生活工作之所,也是外來遊客旅遊休閑之處。全域旅遊標識系統同時具有兩種功能:一是為本地城鄉居民日常生活提供便利;二是向遊客全面呈現本地旅遊信息,為遊客提供便捷服務。
全域旅遊標識系統的規劃設計應以創造居旅和諧空間為目的之一。在全域旅遊標識系統的規劃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在旅遊發展和城鄉發展中不同利益主體的訴求,如引導居旅分流;同時,全域旅遊標識系統的規劃設計方案,也宜有社區參與程序,要讓本地居民接受、喜歡這些旅遊標識。
六、無限創意標識系統:創造旅遊超越城鄉空間
將無限創意注入全域旅遊標識系統的規劃設計之中,要通過巧妙構思、不懈創新,打破傳統思維的桎梏,從時間、空間等各種角度深入研究,設計出想像力豐富、充滿情感、真正打動人心的旅遊標識,並要恰如其分地表達區域特點,使旅遊標識與區域特徵生出水乳交融的共鳴,在人們心中留下地標性印象。
D. 從「景點旅遊」向「全域旅遊」轉變,景區應該怎麼做
正如國家旅遊局局長李金早所說,全域旅遊是將一個區域整體作為功能完整的旅遊目的地來建設、運作,實現景點景區內外一體化,做到人人是旅遊形象,處處是旅遊環境。要從景點旅遊模式走向全域旅遊模式,需要以智慧旅遊的有效方式來幫助實現全域旅遊。
那麼,就景區而言,又該如何從景點旅遊轉變到全域旅遊?
1.大數據的應用
大數據的分析力和解釋力,是未來大數據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如新浪微博的旅遊大數據,如果將「參與微博旅遊的用戶、旅遊用戶年齡及性別偏好、景點品牌傳播」等大數據加工成可利用的產品,那麼,從實現產品營銷與目的地推廣來說,大數據無疑是一個得力的助手,可以幫你准確分析除景區景點以外的旅遊市場的目標客源和需求,選擇合適的渠道投放策略,為你提供准確的數據支持,從而幫助在市場營銷方面的復盤和調優。如此一來,大數據可以幫你把旅遊市場從單一的景點景區擴展到全域。
2.「旅遊+和」互聯網+」的驅動
全域旅遊目的地建設,「互聯網+」增加了深度,厚度,「旅遊+」則擴展了廣度。從「旅遊+」的角度看全域旅遊的目的地建設,它將加大旅遊與農業、林業、工業、商貿、金融、文化、體育、醫葯等產業的融合力度,形成綜合新產能。
3.公共景區的管理服務ppp
PPP模式是指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是公共基礎設施中的一種項目運作模式。在該模式下,鼓勵私營企業、民營資本與政府進行合作,參與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
在中國,政府掌握了大多數景區,但多個政府事業部門分割管理,缺乏遊客服務管理能力,這就需要引入專業化的景區管理服務ppp體系,形成有效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機制來提升景區服務質量,進行標准化管理,這是推動全域旅遊發展的重要途徑。這種ppp模式下的為政府旅遊解決全域旅遊方案的服務商有很多,比如北京中景合天科技有限公司與明十三陵的合作,破除了景點景區內外的體制壁壘和管理圍牆,實現了公共服務一體化。
E. 全域旅遊是一場文化旅遊供給側的革命嗎
全域旅遊是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是推動旅遊業改革創新的全新發展理念。這種理念和模式毫不迴避當前旅遊業出現的突出問題,如導游問題、門票價格問題、市場秩序問題、公共服務問題等,充分認識到這些問題是旅遊業發展長期積累下來的難點問題,與傳統旅遊供給方式和發展模式相關,必須以新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予以解決。
發展全域旅遊,有助於提升我國旅遊業的國際競爭力。鑒於旅遊業對世界經濟發展和就業的貢獻都超過了10%,旅遊業已經成為世界重要產業,旅遊業的競爭更加國際化。各國各地區普遍將發展旅遊業作為參與國際市場分工、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推出許多促進旅遊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在當前國際競爭的環境下,順應旅遊業發展新趨勢,以全域旅遊提升我國旅遊業國際競爭力是一項戰略選擇。如果說當初我國旅遊業發展主要靠老天爺留給我們的自然遺產和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那麼現在,必須針對遊客的需求,更多加入當地的人文交流和居民化體驗,使目的地成為遊客與居民的共享空間,實現全域化高質量供需平衡。否則,我們就會在競爭中落於下風。
F. 如何發展全域旅遊
"全域旅遊"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以"全域旅遊"的理念指導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將有利於各行各業統一發展目標。以旅遊為導向,文物保護、旅遊開發和城鎮建設同步推進,對國土資源整理、資金投入整合也大有好處。統籌各方力量,全域發展旅遊事業,旅遊業將成為一項民生工程。
二、以全域旅遊理念指導旅遊業發展的必要性
眾所周知,旅遊可以加快城鄉之間的互動融合和統籌發展,可以促進民族之間的互動交流,用「全域旅遊」的理念來指導一個區域內的旅遊業發展,在布局上將更為合理。
(一)戰略規劃上的必要性
截至目前,我國有184處5A級旅遊景區;12 163家星級飯店(其中四星級酒店2 424家、五星級酒店808家),在第二季度的營業收入合計為514.11億元。但盡管如此,我國的旅遊業仍存在散、小、發展不均衡、亮點不多的問題,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品牌影響力。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國旅遊缺乏一個統攬全局的總體規劃,對旅遊發展的戰略定位沒有清晰的思路。因此,我們要借用專家和群眾的智力,通過編制規劃,明確定位,理清發展思路,確定實施路徑,避免在發展道路上走彎路。因此,把「全域旅遊「提升到戰略定位的層面上十分必要。
(二)行業轉型升級上的必要性
第一、二產業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已到了一個層面,只有第三產業的空間還未全面發揮出來。
據國家信息中心旅遊規劃研究中心課題組2015年7月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2014兩年旅遊產業對GDP直接貢獻都超過7%,旅遊產業對GDP綜合貢獻都超過10%;旅遊產業間接帶動增加值超過15 000億元,對GDP增長拉動點數在1%左右,對GDP增長率貢獻超過10%;在間接帶動各產業中,對第三產業的帶動作用最大,其次是第二產業、第一產業。其中交通運輸、住宿、旅遊購物、餐飲等四個行業對旅遊業增加值貢獻近90%。
發展全域旅遊是旅遊業長遠發展的需要,是大眾消費升級的需要,是我國一、二、三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是穩增長保運行拉動投資消費的需要。
(三)旅遊者需求上的必要性
旅遊消費需求是多樣化、個性化的,全域旅遊發展要適應城市群發展的需要、適應交通快速發展的需要,達到道路建設風景化、交通體驗休閑化、環境影響最小化的效果;要利用「互聯網+」把智慧旅遊項目包裝成大項目,從交通和信息上最大程度地方便遊客,從而帶動投資。
國家旅遊局局長李金早就指出「全域旅遊對生產要素的配置,更能發揮旅遊的導向作用!如果我們工作的重點仍然局限在景區景點,資源配置、效率提升和宏觀效果都會受限。要用全域旅遊的概念,布局旅遊產業發展,發揮全域旅遊對生產要素布局的導向作用。」只有通過全域旅遊才能合理配置資源。旅遊發展到現在的規模水平,對資源的需求已不再局限於景區景點。
三、以「全域旅遊」指導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
旅遊業涵蓋了多個層面,薈萃了古建築、陶瓷、民俗、宗教和邊塞等多種文化,具有不可限量的開發價值。
(一)「游」
有數據顯示,未來20年,我國人均GDP將超過1.5萬美元,50%以上的居民進入中等收入之列。如果居民人均年出遊超過5次,全國旅遊市場規模將超過70億人次,旅遊將成為大多數人的普遍性消費。
(二)「住」
我國現有12 163家星級飯店(其中四星級酒店2 424家、五星級酒店808家),在2015年第二季度的營業收入合計為514.11億元。此之還有眾多的民宿,為我國旅遊出行提供了穩定的保障。
(三)「行」
中國旅遊研究院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旅遊市場實現平穩增長,國內旅遊36.11億人次,同比增長10.67%;中國出境游市場首次過億,達到1.07億人次,已連續兩年成為世界排名第一的客源地,同時也是世界最大的出境游消費國。預計2015年,出境遊人次同比增長16%以上,客源將進一步向中西部地區、二三線城市乃至農村地區延伸。
(四)「旅遊+」
「旅遊+」是指充分發揮旅遊業的拉動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為相關產業和領域發展提供旅遊平台,插上「旅遊」的翅膀,形成新業態,提升其發展水平和綜合價值。在此過程中,「旅遊+」也有效地拓展旅遊自身發展空間,推進旅遊轉型升級。
長期以來,關於旅遊的認識停留在簡單的消費層面,旅遊同樣是增強國民幸福感、提升國民健康水平、促進社會和諧的新增長點;是優化區域布局、統籌城鄉發展、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新增長點。
推進「旅遊+」,對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促就業具有重要意義,可以「一業促五化」,有利於推進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網路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發展生態化。
全面推動全域旅遊發展,將有利於各行各業統一發展。以旅遊為導向,文物保護、旅遊開發和城鎮建設同步推進,對國土資源整理、資金投入整合也大有好處。統籌各方面力量,全域發展旅遊事業,旅遊業將成為一項民生工程。
G. 解讀丨什麼是全域旅遊示範區又要如何構建
全域旅遊"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以"全域旅遊"的理念指導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將有利於各行各業統一發展目標。以旅遊為導向,文物保護、旅遊開發和城鎮建設同步推進,對國土資源整理、資金投入整合也大有好處。統籌各方力量,全域發展旅遊事業,旅遊業將成為一項民生工程。
二、以全域旅遊理念指導旅遊業發展的必要性
眾所周知,旅遊可以加快城鄉之間的互動融合和統籌發展,可以促進民族之間的互動交流,用「全域旅遊」的理念來指導一個區域內的旅遊業發展,在布局上將更為合理。
(一)戰略規劃上的必要性
截至目前,我國有184處5A級旅遊景區;12 163家星級飯店(其中四星級酒店2 424家、五星級酒店808家),在第二季度的營業收入合計為514.11億元。但盡管如此,我國的旅遊業仍存在散、小、發展不均衡、亮點不多的問題,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品牌影響力。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國旅遊缺乏一個統攬全局的總體規劃,對旅遊發展的戰略定位沒有清晰的思路。因此,我們要借用專家和群眾的智力,通過編制規劃,明確定位,理清發展思路,確定實施路徑,避免在發展道路上走彎路。因此,把「全域旅遊「提升到戰略定位的層面上十分必要。
(二)行業轉型升級上的必要性
第一、二產業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已到了一個層面,只有第三產業的空間還未全面發揮出來。
據國家信息中心旅遊規劃研究中心課題組2015年7月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2014兩年旅遊產業對GDP直接貢獻都超過7%,旅遊產業對GDP綜合貢獻都超過10%;旅遊產業間接帶動增加值超過15 000億元,對GDP增長拉動點數在1%左右,對GDP增長率貢獻超過10%;在間接帶動各產業中,對第三產業的帶動作用最大,其次是第二產業、第一產業。其中交通運輸、住宿、旅遊購物、餐飲等四個行業對旅遊業增加值貢獻近90%。
發展全域旅遊是旅遊業長遠發展的需要,是大眾消費升級的需要,是我國一、二、三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是穩增長保運行拉動投資消費的需要。
(三)旅遊者需求上的必要性
旅遊消費需求是多樣化、個性化的,全域旅遊發展要適應城市群發展的需要、適應交通快速發展的需要,達到道路建設風景化、交通體驗休閑化、環境影響最小化的效果;要利用「互聯網+」把智慧旅遊項目包裝成大項目,從交通和信息上最大程度地方便遊客,從而帶動投資。
國家旅遊局局長李金早就指出「全域旅遊對生產要素的配置,更能發揮旅遊的導向作用!如果我們工作的重點仍然局限在景區景點,資源配置、效率提升和宏觀效果都會受限。要用全域旅遊的概念,布局旅遊產業發展,發揮全域旅遊對生產要素布局的導向作用。」只有通過全域旅遊才能合理配置資源。旅遊發展到現在的規模水平,對資源的需求已不再局限於景區景點。
三、以「全域旅遊」指導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
旅遊業涵蓋了多個層面,薈萃了古建築、陶瓷、民俗、宗教和邊塞等多種文化,具有不可限量的開發價值。
(一)「游」
有數據顯示,未來20年,我國人均GDP將超過1.5萬美元,50%以上的居民進入中等收入之列。如果居民人均年出遊超過5次,全國旅遊市場規模將超過70億人次,旅遊將成為大多數人的普遍性消費。
(二)「住」
我國現有12 163家星級飯店(其中四星級酒店2 424家、五星級酒店808家),在2015年第二季度的營業收入合計為514.11億元。此之還有眾多的民宿,為我國旅遊出行提供了穩定的保障。
(三)「行」
中國旅遊研究院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旅遊市場實現平穩增長,國內旅遊36.11億人次,同比增長10.67%;中國出境游市場首次過億,達到1.07億人次,已連續兩年成為世界排名第一的客源地,同時也是世界最大的出境游消費國。預計2015年,出境遊人次同比增長16%以上,客源將進一步向中西部地區、二三線城市乃至農村地區延伸。
(四)「旅遊+」
「旅遊+」是指充分發揮旅遊業的拉動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為相關產業和領域發展提供旅遊平台,插上「旅遊」的翅膀,形成新業態,提升其發展水平和綜合價值。在此過程中,「旅遊+」也有效地拓展旅遊自身發展空間,推進旅遊轉型升級。
長期以來,關於旅遊的認識停留在簡單的消費層面,旅遊同樣是增強國民幸福感、提升國民健康水平、促進社會和諧的新增長點;是優化區域布局、統籌城鄉發展、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新增長點。
推進「旅遊+」,對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促就業具有重要意義,可以「一業促五化」,有利於推進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網路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發展生態化。
全面推動全域旅遊發展,將有利於各行各業統一發展。以旅遊為導向,文物保護、旅遊開發和城鎮建設同步推進,對國土資源整理、資金投入整合也大有好處。統籌各方面力量,全域發展旅遊事業,旅遊業將成為一項民生工程。
H. 如何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
風景名勝區的保護與修復
摘要
對風景名勝區的保護不僅是對地球有限資源的保護,同時其所包含的自然與人文資源也是無法再生的,風景名勝區的資源保護與旅遊開發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而我國大多數景區處在低保護、高開發的層次,過度開發和錯位開發對景區保護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脅。因此保護名勝區資源將成為重中之重。
關鍵詞:風景資源保護、旅遊開發
引言
我國歷史文化悠久、源遠流長、文化遺產豐富,良好地文化底蘊拉動旅遊業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風景區資源的極大破壞,我國休閑旅遊消費的興起,不但促進了旅遊事業的發展,而且為風景區這一文化自然遺產的保護提供了穩定的財源、減輕了保護工作的財政壓力。但是,另一方面,也使保護工作遇到了新的問題,帶來了新的壓力,若處理不當,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巨大損失。如何處理好風景名勝區的保護與建設的相互關系是我們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風景名勝區的保護和利用是相輔相成,但又相互矛盾的辨證關系。風景名勝區管理必須把對風景名勝區資源的保護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有效保護風景名勝,但不禁止對風景區的開發利用活動,而是要盡量處理好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關系,在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風景名勝區資源,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只有嚴格保護風景才能使風景名勝資源不會被開采枯竭,才能夠循環利用,得以長期發展。
正文
風景名勝區的合理開發利用,可以增強風景名勝區同其他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系,提高地區知名度,提高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改變經濟增長方式。推動當地居民的就業,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減輕社會經濟發展對風景名勝區生態環境的壓力,並能夠為有效保護風景名勝區資源提供資金保證和技術支持,促進風景名勝區的良性循環。
我國休閑旅遊消費的興起,不但促進了旅遊事業的發展,而且為風景區這一文化自然遺產的保護提供了穩定的財源、減輕了保護工作的財政壓力。但是,另一方面,也使保護工作遇到了新的問題,帶來了新的壓力,若處理不當,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巨大損失。這些新矛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保護與開發的矛盾:
保護強調盡最大的可能保留原有的遺產特徵及其風貌,而當前的旅遊強調開發更便利的交通、食宿及其他娛樂休閑設施。盡管我們可以舉出大量兩者共同發展的實例,如泰山風景區大面積的綠化、殘址的修復、新登山盤道的開發等,但是兩者本質上不具有天然的一致性,即使是偶爾一次處理不當,也會把遺產變成遺憾。
二)、著名風景區的擁擠問題:
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在中國風景區遊客擁擠的程度遠遠超過美國和歐洲。明顯的原因是:(1)、眾多的人口。(2)、相對方便的公共交通。(3)、人們收入水平與娛樂時間的迅速增加(雖然與西方相比還是很低的)。(4)對欣賞風景的渴望。
三)、標准問題:
隨著中國旅遊事業的發展,非常著名的風景區,如黃山、鼎湖山將不可避免地要求較高標準的服務設施。對於這些風景區是否可能為大量遊客提供高標準的服務設施,我是不樂觀的。即使是現在,在黃山風景區內建立和准備建設的旅館已毀壞了風景區自然風光,抵達風景區的交通和服務設施的規劃設計,只能通過風景區和當地的區域規劃相結合才可能解決,但這種協作還沒有在公園外部的區域規劃上體現出來。
四)、風景區經營的經濟問題:
中國有許多盈利風景區的經濟管理系統,然而在西方國家公園和風景區是國家所有,國家投資、國家管理,在風景區和公園中的商店、飯館、小吃和旅遊等服務設施一般是禁止的。建造其它一些服務設施也是非常謹慎的,有時提供了一些必要的服務設施,在中國許多公園和風景區的收入來自公園內的小吃、餐館、茶室等服務設施。這種生產方式,按西方的觀點來說,是一種相互沖擊的收益:一方面期望保護公園的資源,而另一方面,為了多收而增加發展公園各種資源的私有性(集體所有)。我對中國的一些風景區,在風景資源管理以及旅遊管理感到特別的興趣。二、怎樣處理保護和開發利用的關系。
即要嚴格保護,又要積極開發,在積極開發的口號下,許多景區忘記了嚴格保護,將賓館飯店建到景點旁邊,更有甚者建到景點之內,山峰之上,驪山風景名勝區的華清池景點內建設了賓館,黃山頂峰玉屏樓建了旅館,隨著時間的推移,規劃建設的內容不斷增加,自然環境和原有景觀的面貌怎能保護得住呢?關鍵是如何處理好保護和開發之間的關系,有人說保護是為了開發,我不完全同意這種看法,我認為保護與開發之間有三種關系。
一是保護為了長期保存,並不需要開發,例如黃山的猴子觀海、飛來石等奇石類的景物,遠而望之就可以了,不必近達:再如一個只供觀賞不準攀登的山峰,像桂林灕江風景名勝區中許多山峰不應當讓人攀登,我們觀賞它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不需要在近旁作文章,否則其可貴的特徵就會喪失。保護好長期的,完整的保存下來,就可了長久的供人們觀賞。
二是保護為了部分開發,不是要把保護的內容全面開發出來,例如古遺址,古墓葬,不需要把它全挖掘出來,而是經過研究挖掘它的一部分供人們游覽觀賞,開展科學考察,文化交流等活動。對風景名勝資源同樣應持這種態度,該開發一部分的就不能搞全面的開發。
三是保護就是為了開發,例如八達嶺的長城,保護它的目的就是為了開發出來供人們瀏覽時能攀登上去,象長城這類人工用磚石建造的古代工程或者建築都是需要登臨觀賞的。保護好,以提供游覽。
因此,要對保護和開發利用之間的關系做具體的分析,根據景觀的實際情況,科學的規劃、慎重的開發,以便風景名勝區的珍貴景觀永久的保護下去。我國的風景名勝區在世界范圍內自成體系,它的特點比較明顯,即有自然景觀,又有人文景觀,環境又很優美,具有觀賞、文化和科學三方面的價值,處理好保護和開發利用之間的關系,就可使我國風景名勝區的特點得到保護和發揚,這是我們搞風景名勝區管理工作者的職責。
總結
風景名勝區內大都存在旅遊設施較為混亂的建設,存在著破壞自然景觀、自然生態、設施配置不合理、功能不完善、缺乏地域特色、形式風格雜亂等問題。無法體現出風景名勝區所應具有的品質。為了改善這種現狀不僅要從以上幾個方面著手,也應借鑒國外國家公園的管理模式,由中央政府有關部門直接管理, 並試行特許經營等先進制度, 取得經驗後向其他風景區推行。也要從人民素質上提高,緊抓培養更多的景觀規劃的專業人員,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創造出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公園管理體系。
I. 全域旅遊背景下,文化如何為旅遊注魂
全域旅遊背景下,處處是景區、時時可旅行,人人是遊客,這就需要旅遊產品以獨特性取勝,而文化無疑成為激活綠水青山的一大法寶。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景區、酒店要發展,必須回答好3個問題——遊客為什麼要來?遊客來了干什麼?遊客會不會再來?」
全域旅遊背景下,人人都是遊客,但是人們的需求也不一樣。全域旅遊的內涵包含三個層次,一是處處是景區,處處是景點,但是每個景區都有不可替代性。二是,時時可旅行。度假分長短期,針對這個特點我們可開發「碎片化旅遊產品」。三是人人都可以成為我們的遊客。無論個人的經濟條件如何,都可以隨時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