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地方特色民俗與旅遊發展

地方特色民俗與旅遊發展

發布時間: 2020-12-08 14:24:48

Ⅰ 地域特色與民俗文化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同的地域肯定是有不同的習俗,不同的文化的。比如不同的膚色,不同的語言,不同的身高等等的!

Ⅱ 搜集地方特色文化(如旅遊景點,民風民俗,民間技藝,戲曲文藝)

主要旅遊景點介紹:清東陵 位於唐山所轄遵化市馬蘭峪鎮昌瑞山下,西距北京125公里。陵區面積原為2500平方公里,現為48平方公里,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寢建築群。陵區內共葬有清代帝、後、妃、嬪、福晉、格格等157人,其中帝陵五座,葬有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五位皇帝。現開放八陵四宮三館一廟,其中開放地宮面積500平方米。2000年,清東陵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唐山古長城 萬里長城在唐山境內蜿蜒220公里,東接山海關、老龍頭,西接慕田峪、八達嶺,有名關險隘29處,敵樓603座,烽火台82個,薈萃了明長城的精華。水下長城、大理石長城、72券樓、監獄樓、水門、長城磚窯、養馬圈、屯兵營等皆為長城沿線獨秀。沿線旅遊景區眾多,有清東陵、鷲峰山、景忠山、靈山、白羊峪等,接待設施完善,並可以住農家院,吃農家飯,充分體味民俗民風。它巔連起伏,氣勢恢弘,城堡、峰火台據險而布,關寨、水口因地而設,歷經數百年仍完好地保持了原貌。其中「潘家口」、「喜峰口」水下長城,由於其兼具北方雄奇和南方秀麗之美,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完整融合之奇,尤為世人矚目,成為長城景觀中一枝獨秀的旅遊熱點。景忠山 位於遷西縣城西北15公里處,海拔611米。主峰突起,山勢雄偉,風景綺麗,被清代康熙皇帝御封為「天下名山」。從山下直達山頂有石徑1700餘級,中間經三道茶棚。山頂有三忠祠和碧霞宮,均為明清建築。景區面積15平方公里,大小景點30餘處,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樂亭三島 樂亭98公里的海岸線風光旖旎。菩提島、月坨島、金沙島相映成趣,成為生態旅遊的天成寶地。菩提島面積2.09平方公里,為華北第一大島,是河北省生態旅遊開發示範區,國際觀鳥基地,有「孤懸於海上的天然動植物園」美譽,具有「大島、沙島、海島、綠島、鳥島、荒島、日月島、佛家島」八島特性,草木茂盛,原始植被保存完好,覆蓋率達98%以上,有各種植物260多種,野生動物種類很多,其中鳥類就有400多種。島上菩提樹樹影婆娑,蘆葦盪蘆絮飄飛,有「三日同輝」、「島靄蜃氣」等十大勝景,有潮音寺、朝陽庵等文化古跡。大海、古剎、清風、明月、小舟、蝦蟹,涉目成歡,令人玩味無限。月坨島因呈彎月狀而得名,是天然的浴場和生態旅遊度假區。這里沙潔水凈,較菩提島景色更野、更幽、更原始。由銀安實業集團開發的荷蘭風情園,植異國情調於荒島,集中西方文明之精粹,木屋、風車、鬱金香吸引眾多遊客流連忘返。紅頂小屋情趣淡雅,歐陸風情,其情也真,其情也切……金沙島位於樂亭西南渤海灣中,島嶼長約12公里,面積約10平方公里,沿海岸一側坡度平緩,水深不超過1.5米,寬度約500米,海水水質為一級,是優良的天然浴場。鷲峰山 以「山名、寺古、樹奇、石怪、崖絕」聞名遐爾。有棲雲寺,「重建在唐天寶,重修在大遼」。「兄弟柏」、「齊石松」、「鑽天銀杏」、「龜石」、「猴石」、「飛來石」等景觀令人稱奇。昔日高僧跳懸崖「捨身成佛」,流傳千古。山頂長城最窄處僅為七十厘米,可稱窄城之最。凈覺寺 始建於唐,重修於清,素有「京東第一廟」之稱。其建築藝術具備明清兩代風格,融會宮廷與民間兩種特色。正殿兩側龍門樓和鳳門樓上的龍鳳圖騰民間少見。寺內各建築結構獨特,形式奇異有別,彩繪、壁畫精工細作,技藝高超。喜峰湖 景區水縱深達60公里。似鑲嵌在燕山深處的一顆璀璨明珠。在這里,你能領略到北方群山的粗獷,又能品味出江南水鄉的俊秀,堪稱「北國三峽,塞上灕江」。反映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萬里長城與展示現代文明成果的引灤工程將歷史與現實有機的融為一體。萬里長城蜿蜒於山水之間,形成了萬里長城沿線一處絕景——水下長城。李大釗故居 位於樂亭縣城東15公里的大黑坨村,建於1881年,坐北朝南,佔地1010平方米。建築形式為典型的唐山農村穿堂大院,分前、中、後3個進院,均為磚木結構平房。李大釗1889年在這里誕生,青少年時期及婚後曾長期在這里居住。現陳列有李大釗生平事跡資料。李大釗紀念館 位於樂亭縣新城區,1997年建成。佔地面積100畝,建築面積4680平方米。館中陳列有展示李大釗一生革命活動的照片、手稿、書刊、遺物等珍貴資料。唐山地震遺址 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經國務院批准在唐山市區內保留唐山機車車輛廠鑄鋼車間、唐山礦冶學院圖書館、唐山十中廁所、唐山鋼鐵公司俱樂部、唐山陶瓷廠辦公樓、唐柏路食品公司倉庫、吉祥路樹行錯動7處地震遺址,列為重點保護項目。這些遺跡展示了當年大地震的慘烈程度和地震對各種建築物及地面的破壞情況

Ⅲ 地方特色民俗文化方面

甘肅定西市安定區巉口鎮靠種植洋芋脫貧致富的農民們聚集在鎮文化活動廣場,舉行社火匯演。十里八村的鄉親們化裝成洋芋寶寶,他們誇土豆、唱土豆,抒發靠土豆致富後的喜悅。 轟轟烈烈百業興、紅紅火火鬧新春、安定喜事真不少、把安定洋芋表一表… 定西安定區農民:常年說,金蛋蛋、銀蛋蛋不如地里長的土蛋蛋,這幾年大夥種洋芋買了錢,日子好過了,鬧社火的勁頭更高了。 在甘肅,按照民間風俗,每逢破五,鄉村的社火就要鬧起來。而北方更多的地方這一天是要吃餃子。堅守在北京地鐵工地的建設者們會聚一堂,吃起了「破五」的餃子,在牛年春節享受到年俗的樂趣。黃土高原西部的定西地區,「山是和尚頭,溝里沒水流,十有九年旱,歲歲人發愁。」早在清朝,陝甘總督左宗棠曾上書朝廷稱:隴中苦瘠甲於天下。解放後,本地絕大多數農民仍然過著「全天兩頓粥、三代一張被、草皮做燃料、洪水解飢渴」的日子。缺糧、缺水、缺衣、缺房……一道道難題,世世代代折磨著定西人民。「定西的貧困,關鍵在乾旱缺水。」定西市水務局局長董映番說,1994年以前,定西是十年九旱,夏糧基本上都是顆粒無收。「當時的定西地區各機關單位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無條件給群眾拉水,拉水車一停下來,鳥啊、牛啊全都圍上來了。」董映番對以前缺水的情景記憶猶新。乾旱成了定西脫貧路上的攔路虎。為了找到治旱之水,定西人修水庫,打機井,築塘壩……但在「九山一川難見水」的定西,仍不能解決缺水難題。有人認為,若不調水,乾脆沒治。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一次又一次把定西人民從困境中解救出來。1972年,定西連旱3年,群眾衣食無著,紛紛扒火車逃荒。1982年,又是一個大旱年,五六萬災民扒火車逃荒,災情再次驚動中南海。這年12月,國務院專題召開的甘寧兩省區救災會議,舉世矚目的中國扶貧開發在定西拉開了帷幕。定西人也從此大抓農田水利、農村交通、農電線路、林業、能源建設等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基礎建設,按照「山頂戴帽子、山腰纏帶子、山底穿靴子」的模式,開展了大規模的小流域綜合治理。在1995年大旱年,定西人變傳統的被動抗旱為主動抗旱終於創造出集雨抗旱的「絕招」。 雨水集流使水問題不斷解決、梯田建設使生態不斷改善,1999年定西人告別絕對貧困。也就在大旱之年,定西有了第一個小康村。從修梯田、興水利、耙耱鎮壓的傳統抗旱普及地膜覆蓋、推廣抗旱品種的科技抗旱,到順應天時調整作物結構,形成以全膜雙壟集雨溝播為主的集雨栽培技術,以打窖攔蓄、集雨補灌為主的節水灌溉技術,創造了農藝、農機、雨水集流和節水、節肥技術相配套的抗旱增產模式,定西人把抗旱的主動權緊緊握在了自己的手裡,走出了一條從存活到可持續發展的特色之路。今天,定西「沒治」的「鐵論」被徹底打破,農民圓了世代溫飽夢,吃飯、喝水、穿衣、住房的歷史難題一一化解。雖然遭遇2009年特大旱災,但定西發展的景象令人振奮。「家中約20畝梯田就是最主要的財富。這些梯田一半多種馬鈴薯,一年能產5萬斤左右,是家裡主要的收入來源。」定西市安定區內關鎮崖灣村65歲的王耀南說。經過40多年的治理發展,定西市現已修建梯田500萬畝,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8800多平方公里,建成151座淤地壩,「121工程」累計達到15萬戶,水窖25萬眼,實施「沼氣富民工程」4萬多戶,建成混凝土集流場1100萬平方米,不僅解決了乾旱山區80萬人、380多萬頭牲畜的飲水困難,還發展庭院經濟8萬多處,種植經濟林果及蔬菜3萬多畝,建成30-50立方米集雨補灌水窖33萬眼,發展補灌面積92萬畝。全市85%以上的山坡地修成了梯田;林草覆蓋率達到了17.9%。2006年11月,甘肅水利建設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定西人民期盼了半個世紀的圓夢工程--引洮工程開工。這會根本上解決定西水資源極度短缺問題,也將讓定西270萬農民從缺水走向飲水安全和水資源綜合利用時代,定西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認識新市情 走上致富路「扶貧開發是定西發展的一條主線。」定西市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文國良說,定西的扶貧最早是從中央政府的救濟開始的,1973至1982年,定西共吃回銷糧7億公斤,「穿的是黃衣裳(指救濟的軍裝),吃的是苦菜糠,喝的是黃泥湯,住的是茅草房」是當時定西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1999年提前一年實現了整體基本解決溫飽的目標,糧食生產能夠自給不再依靠救濟,但定西人發現,這種溫飽仍是建立在單一的糧食生產基礎之上,極不穩定。2000年乘著西部大開發的東風,定西人進一步深化市情認識,反思定西的發展歷程。徹底轉變了「就糧抓糧,以糧為主」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老路子,他們緊緊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和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建設的良好機遇,把扶持到村到戶的種養業與區域性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增強重點鄉村經濟實力相結合,進一步推動了定西走向特色農業發展之路。2003年定西撤地設市後,圍繞盡快穩定解決溫飽進而向小康邁進的目標,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定西以按照「把定西逐步建成全國最大的馬鈴薯良種生產及加工基地、西北有名的中葯材種植及現代制葯基地」這一目標和定位,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實現了較快發展,農業總體上實現了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效益轉變。現如今定西基本形成了高寒區以馬鈴薯、中葯材、蠶豆為主,川水區以地膜馬鈴薯、玉米和蔬菜及各種間套帶模式為主,乾旱區以馬鈴薯、地膜玉米、各種秋雜為主的區域化種植格局,已形成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產業區。馬鈴薯種植面積360萬畝,總產量500萬噸以上,是全國三大馬鈴薯主產區之一,國內最大的馬鈴薯良種和脫毒種薯生產基地,馬鈴薯已成為富民強市的第一大優勢產業;發展成為中葯材主產區,種植面積超過100萬畝,佔全國種植面積的1/6,總產量17萬噸,其中當歸、黨參和紅(黃)芪三大主栽品種面積分別達到23.97萬畝、28.77萬畝、26.09萬畝,產量分別為4.1萬噸、4.65萬噸、5.34萬噸,當歸、黨參產量分別佔全國的70%和40%。畜草產業穩步發展,發展規模養殖5000戶,畜禽存欄量和出欄量穩定增長。蔬菜、食用菌、花卉、菊芋等區域性特色產業有了新的發展。雖然結構調整使糧食作物面積下降,糧食總產卻穩定增長,2008年糧食總產達到98萬噸。2009年輸轉城鄉剩餘勞動力70萬人次,創勞務收入20億元。農業結構的調整、勞務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強農惠農政策力度的進一步加大,帶動了農民增收。漳縣旅遊、通渭書畫、隴西李氏文化的開發,也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9年全市生產總值將達到12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可達到2300元。近年定西市七縣區先後被中國特色之鄉推薦委員會命名為安定區「中國馬鈴薯之鄉」、 臨洮縣「中國花卉之鄉」、 岷縣「中國當歸之鄉」、渭源縣「中國黨參之鄉」和「中國馬鈴薯良種之鄉」、 隴西縣「中國黃芪之鄉」 漳縣被譽為「中國蠶豆之鄉」,通渭縣被譽為「中國紅豆草之鄉」,這在西北絕無僅有,在全國也極為少見。從「苦瘠甲天下」到解決溫飽,從致富奔小康到可持續發展,這是定西人民多年奮戰的光輝歷史,標志著這塊乾旱的黃土地正在走向輝煌。順應新時代 邁向特色路定西苦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度太底,只有把區域內的農業資源、生態資源、礦產資源以及人力資源整合、加工、形成產業化和規模化,將產品變成商品參與大流通,在大市場中找到定位才能使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2006年定西電力打了一個翻身仗。用電量在甘肅排名第一!用電量第一,意味著定西工業的迅猛發展。為了加快工業化進程,定西超前性、創新性的提出了全力打造「中國薯都」和「中國葯都」的戰略性構想,實現馬鈴薯由單一的種植基地向馬鈴薯脫毒種薯生產基地、馬鈴薯現代信息物流市場和全國最大精深加工發展;中葯材產業由量的擴張積累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由「千年葯鄉」、「西北葯都」、「葯材之鄉」向「中國葯都」邁進,這是中葯材產業全方位升級、由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軌的必然選擇。以建設「中國薯都」為目標,定西已建成蔬菜加工、貯藏、保鮮企業4家,蔬菜鮮藏、分揀、包裝量達到18.7萬噸。建成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218個,其中年交易額5000萬元以上的專業批發市場30個,馬鈴薯年交易量達210萬噸,交易額8億元。累計建成馬鈴薯貯藏窖(庫)84.58萬眼(座),實際貯藏能力達到250萬噸,基本實現了馬鈴薯的均衡上市。建成年加工能力千噸以上的馬鈴薯澱粉加工企業33家,萬噸以上設計生產能力的馬鈴薯加工龍頭企業20家,其中萬噸以上精澱粉加工企業18家,全粉和變性澱粉加工企業各1家,馬鈴薯精澱粉及其製品生產能力達到35 萬噸;全市共注冊農產品商標60多個,有10個農產品已獲得國家原產地地理標識注冊。以打造「中國葯都」,提升中葯材產業向工業化轉型。全市已建成隴西文峰、首陽等五個較大規模的中葯材交易市場和岷縣「當歸城」、隴西神農中葯材物流園區,中葯材年交易量達28.14萬噸,交易額22.12億元。全市中葯材靜態倉儲能力已達5萬多噸,中國葯材集團公司在全國設立的三大儲備庫之一就建在定西。定西現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中葯材產地交易市場和北方大宗葯材的價格形成中心,有較大規模的中葯材加工企業78家。為了充分發揮產業的聚集輻射效應,打造中葯材加工高地,定西啟動建設了佔地面積5000畝、總投資60億元的中葯材加工園。加工園分飲片生產、中葯提取、現代制葯三大主功能區,其中一期佔地1180畝、總投資7億多元。目前,通過招商引資和整合資金,已有千金、牧特、效靈、麗珠、一方、九方葯業6家企業入駐建設,另有奇正藏葯、浙江中醫葯大學飲片廠等10個方面的招商引資重點項目正在逐步建設。園區全面建成後,年產值100億元,實現利稅20億元,解決就業20000多人,將成為全國最大的中葯材加工基地,成為定西新的經濟增長點。今天農產品加工、現代制葯、鋁鋅冶煉、鹽化工、電能開發、裝備製造、礦產開發,7大產業集群的現代工業基礎在定西已經形成,一個具有西部特色的農業之城已經邁出了跨越式發展的新步伐

Ⅳ 帶有地方特色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特徵的文章

2.回族

回族是復回回民族制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Ⅳ 簡述民族民俗風情旅遊資源的旅遊功能

1、特色性原則。
這是指發揮「唯我獨有」的民俗風情資源優勢,充分體現本國、本地區、本民族的特色,創造「獨一無二」的民俗風情旅遊項目。只有在開發特色民俗風情旅遊資源和特色上下功夫,才能在劇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勝。所謂特色,就是「你無我有」,「獨一無二」的民俗風情。如何判定某一民俗風情旅遊項目具有獨特性,可以參照旅遊資源主要質量指標;珍稀度是指世界范圍內旅遊資源賦存的價值水平,包括絕無僅有的、罕見的、珍貴的人文景觀和文化遺跡;古悠度指在一定范圍內旅遊資源形成的歷史年代,它產生時間越早,歷史古悠程度越大,特色層次也越多;奇特度是指旅遊資源與人們生活、現實環境的差別程度。由於旅遊者出遊的重要心態就是求異、求新。因此,奇特度愈強烈,資源特色層次則愈多,對旅遊者吸引力也愈大;規模度指旅遊資源在同類的雄偉、磅礴程度,可構成一系列旅遊極極值,它們或是同類風景面積范圍最大者,或是建築體態最高,最長者,或是同類資源數量、層次最多者等。這種「最」型資源是不同范圍的景觀極值,其特色層次和吸引力比一般資源都要多;完整度是指旅遊資源的保存完好程度。一般而言,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越是完整保存下來的旅遊資源,其特色層次比保存不完整或只剩下遺址的資源高;審美度或稱觀賞度,是指同一類旅遊資源的藝術表現程度。一般來說,其藝術審美價值越多的旅遊資源,其特色層次也越多,旅遊吸引力也就越大;組合度指不同旅遊資源構景因素組合配套的程度,包括單位面積上資源組合密度、豐度、和諧度。凡是旅遊資源組合最集中、最豐富、最協調的地方,其資源總體特色層次也最高,對遊人的吸引功能也最大。以上旅遊資源評價的七個標准體系,是一個完整的相互聯系的評價系統,應用時必分別判斷,綜合比較,以此為客觀、科學的依據,開發出具有特色的民俗風情旅遊項目和產業,有特色的民俗風情旅遊項目或產業才會具有生命力。如蘇州組織除夕寒山寺聽鍾聲的這一有特色的旅遊項目;新疆的歌舞表演,一般都安排在葡萄架下,遊人一邊品嘗著新鮮、甜蜜的葡萄,一邊飲著葡萄美酒,欣賞著活潑優雅的歌舞;北京仿膳飯庄經營清宮風味菜點而聞名遐爾,每年接待客人約十萬人次,其中有許多國家元首、貴賓;雲南的竹樓賓館等。
總之,獨特性要求我們在開發民俗風情旅遊產品時,要有創新精神,在旅遊線路、活動、景點的設計時,要有創新的、唯我獨有的設計構思,有觀念上的更新,有創新的勇氣和膽略,有創新的風險精神。而且,獨特性還要因地制宜,不能離開自身的人文優勢和自然優勢,不僅要挖掘蘊藏著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旅遊,更重要的是利用本地區獨特的條件創造性地開發新的民俗風情旅遊特色產品。
2、保護性原則。
在這里, 保護性原則有兩重含義:其一是指對民俗風情旅遊資源的保護;其二是指對人類生存空間的保護。民俗風情旅遊資源是人類社會的巨大財富,但是,人們面對它時,不是加倍珍惜、妥善保護、而是熟視無睹,淡然處之,甚至還進行破壞性、掠奪性地開發。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把保護旅遊和生存環境看作旅遊發達興旺的生命線。正如瑞士旅遊局局長瓦爾特?勒先生指出的那樣:「破壞了名勝古跡,就失掉了旅遊業賴以生存的屬性和環境」。因此,在開發民俗風情旅遊資源時,必須以保護為前提。
如開封要建「宋街」的消息傳到海外後,正在加拿大講學的東南大學朱光亞副教授火速給該市領導來信指出,開封文物很多,如能保護利用現在的文物,就能吸引很多遊人了。按古人標准建街,滿足不了現代人的要求的。然而,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宋街」還是建起來了,而且就壓在宋代宮殿遺址上面。在優美的風景名勝區亂修亂建工藝粗糙、形式和格調庸俗低下的廟宇及神魔鬼怪塑像、組織封建迷信活動,這是對清幽美麗的環境造成了干擾、污染、甚至破壞。北京城作為500 年前經過精心構思總體規劃而成為一個世上罕見的整體建築,它明快、勻稱,從發展旅遊業的角度看,這古城風貌本身就是一項十分誘人的旅遊資源。然而現在,城牆沒有了,許多古建築不存在了,代之而起的是當代世界上司空見慣的、火柴盒式的群樓。再如沈陽故宮周圍的大樓和住宅,都屬於類似情況。
因此,保護和搶救民俗風情旅遊資源是開發、利用的前提,沒有保護的開發是掠奪性、破壞性的開發,沒有搶救即將消亡的民俗風情旅遊資源的先決條件,開發和利用民俗風情旅遊資源也就等於一紙空文。
3、參與性原則。
隨著旅遊者階層的擴大,旅遊知識的增長, 識別能力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旅遊者要求旅遊生活能有文化的吸引、運動的內容乃至冒險的趣味,要求參與其中而不是從旁觀賞。民俗風情旅遊最大的優勢是旅遊者能親身體驗民風民俗,參與民間活動,感受濃郁的人情味,而不是「走馬觀花」。因此,我們在開發民俗風情旅遊項目時,應該讓遊客在美景中參與到故事中去,當一次「神」,做一次「仙」,過一次異常的生活,讓人留連忘返。筆者曾在以色列訪問過一個阿拉伯人居住的村莊,那裡沒有秀麗的風景,也沒有更多可供觀賞的人文景觀,僅有一個很小展示的早期阿拉伯人生活、勞動用具的陳列室,一個破舊的帳蓬,給人展示阿拉伯人過去的居住方式,在這個極其簡陋、酷熱的帳蓬中,熱情的主人邀請客人們跳舞,唱歌,娛樂,並讓客人們品嘗阿拉伯人特有的食物:一種特製的大餅和極其苦澀的咖啡,但就是這樣的參與性活動,給我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我們認為那一天游覽項目,就是在這個阿拉伯人的小村莊最有趣、最難讓人忘懷。又如浙江省有關單位組織的教育團,主要面向美國知識階層,旅遊內容包括各種有關中國文化的講座,參觀絲織廠,與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孩子們聯歡,去富陽「農家樂」作客等,深得客人好評。
在民俗風情旅遊項目的開發中,應多注意開發那些能讓人試一試、嘗一嘗、置身於異國情調、異地風情中,傳統的博物館的展示方式遠遠沒有讓人參與到活動項目中去那麼親切、那麼激動人心。當今,博物館也一改過去那種「請勿觸摸」、「嚴禁攀登」的老規矩。如日本的人類學博物館、英國的喬維克海盜中心遺址博物館,以及我國丁村民俗博物館等,在這些博物館里,旅遊者可以重溫人類的歷史,體驗生活的艱辛。我們知道,歷史的最大特點就是它的過去性,它既不能直接觀察,也不能重復試驗,所以歷史只能在博物館里「重演」。
4、文化性原則。
「文化是明天的經濟」。 在開發民俗風情旅遊資源時,在建設民俗風情旅遊項目時,要高度重視其文化內函。即要有較高的起點和要求,充分開發、利用優秀的民俗文化,摒棄民俗文化中落後、反動的成分。所以,首先要鑒別、評定民俗風情項目的內涵和表現形式是否確實屬於民族優秀文化;其次,如果是屬於優秀文化的民俗風情,還要科學的實事求實地評定其水平和價值,達到一定水平和品味的,至少在一個地區范圍內是最好的或一流的,並在更大范圍內也有一定吸引力的,才予以肯定和進行恰當地開發建設。文化是旅遊的靈魂,它們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人類文化群體的生存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生物環境和文化環境三部分,其中文化環境是各文化群體以自己的方式所創造的,它與自然環境、生物環境從一開始就受到文化習尚的再塑和重塑,同時也使人類旅遊行為獲得更深層次的內涵,促使旅遊與文化在深度和廣度上的進一步結合。旅遊與文化的有機聯系及其作用機制,將使現代旅遊產業意識具有比以經濟為尺度的意識更深刻和更全面。現在有的旅遊營業者,對旅遊文化的戰略意義認識不足,他們只是把旅遊業視為一本萬利的「搖錢樹」,結果造成風景名勝和文化遺產的不同程度破壞。可見,旅遊開發者和經營者,必須具有一定旅遊文化意識,把旅遊產業視為文化性很強的經濟事業。特別是隨著旅遊業的深度開發,以文化旅遊為內涵的旅遊將會超越觀光為特點的旅遊。近來我國許多旅遊區、點、和企業,都在不斷注入文化游樂內容,其中有的已形成文化游樂型產業。即使是以自然觀賞為主的旅遊點,融入文化旅遊內涵,將取得純自然風景無法取代的社會效應。
因此,是否具備旅遊文化意識,將成為民俗風情旅遊興衰的動力,也是發展文化型旅遊事業的導向戰略。這就要求有專門的研究人員和機構去從事研究和發掘,無論是按地區或類別,要較為全面而深入地研究,無論從科學還是文學、史學、藝術和社會學等方面都要下大功夫系統挖掘,但有的旅遊企業開發不遵循市場需求規則,並且日益表現出重經濟輕文化的不良現象。沒有文化或文化品味不高的旅遊產品、項目是不會給投資者帶來效益的。
5、鄉土性和古樸性的原則。
民俗風情是反映本土性的民風民情、民族文化、民俗生活、民族歷史傳統等,它具有區域性,傳統性和古樸性。如果在開發民俗風情旅遊資源時,不遵循這一原則,將民俗風情庸俗化或「洋化」,這就會導致傳統文化及其特色的喪失。如某些旅遊景區,不是致力發展民族地方特色的文化娛樂產品,而是照抄照搬、相互重疊,導致出現過多的歌舞廳、KTV、現代娛樂場所等。 為了經濟效益亂拉客,有的甚至出現「三陪」等違背旅遊地傳統文化、為社會道德所不容的招待手段,拋開自身的鄉土性、古樸性,追求所謂的「現代化」;另一種傾向是「洋化」,民族歌舞、民俗活動、工藝美術品出現了「洋化」特徵,而缺少了鄉土性、古樸性的原汁原味。筆者曾碰到一個德國漢堡民族博物館的人類學家蘇姍女士,為舉辦一個中國文化藝術節,專程到中國尋找一個民族歌舞團前去德國漢堡民族博物館演出,看了當地的許多民族歌舞團的表演,她都不滿意,原因是民族歌舞團的舞蹈員都芭蕾化了,不是正宗的中國少數民族民間舞蹈,少了的正是鄉土性和古樸性。
在開發民俗風情旅遊資源時,我們應當展現當地的歷史和現狀特色,不僅內容而且格調、造型、色彩都要有濃郁的古樸性,給人以親切、真實、淳樸、鄉土、異地色彩、懷古思念的心理感受、把繼承傳統和移風易俗結合起來,寓個性、特色於共性和發展進化之中。當然,提倡鄉土性、古仆性不是把民間習俗不加提煉、不作選擇地全盤托出,而應當是標志生產力發展、經濟繁榮、社會進步、民族進化的精華和進步的足跡。

Ⅵ 對民俗旅遊的理解

尊重文化差異就好。

Ⅶ 民俗旅遊有什麼特點

1、社會政治性 2、民族文化性 3、地域差異性 4、表現多樣性 5、整合變異性

Ⅷ 北京和天津的民俗旅遊資源有哪些特點

天津市旅遊業發展現狀
1.人文旅遊資源特色明顯,自然旅遊資源相對匱乏
天津是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是沿海開放的國際港口城市,也是中國北方最大的經濟貿易中心。她既是一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優勢一座資源豐富,內涵深厚的旅遊城市,也是一座充滿現代活力的國際港口大城市。天津的人文旅遊資源豐富而且具有其獨特性。「看秦漢史到陝西,看明清史到北京,看近代史到天津」。天津市中國近代史的「縮影」,有許多珍貴歷史遺跡、名人故居和多國風格的建築。如:大沽口炮台、天後宮、獨樂寺、石趣園、霍元甲故居、石家大院、古式教堂等,都體現著天津的近代特色。天津租界形式完備,建築風格多樣,突出表現為號稱「建築博物館」的「五大道」上保存完好的小洋樓。現存的名人故居、風貌建築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中西文化交融的痕跡。這些歷史遺跡真實地記錄了天津乃至中國社會發展演變的軌跡,是城市近代史與中國近代史的縮影和有力見證,也是促進天津旅遊事業發展的有效資源。另外,天津特有的民俗風琴:楊柳青年畫、泥人張的泥人、津味食品、津腔戲曲、天津人的熱情好客,無不吸引著國內外遊客。
雖然天津瀕臨渤海,東部開辟有濱海人工浴場、游樂園、度假村等,但在環渤海旅遊區中並不具有明顯的優勢。相比之下,北戴河、青島、大連的濱海風光對於嚮往大海的旅遊者來說則更具有吸引力。北部自然旅遊資源較為豐富。如:盤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黃崖關長城、九龍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八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翠屏湖風景區等景點,點綴著天津的北大門。另外,海河風景線也為天津市增添了國際大城市的風采。但是,相對於我國其他具有豐富自然資源的地區,天津的自然旅遊資源知名度不高,規模較小,難以形成區域比較優勢。
2.基礎設施日漸完善,城市環境有待進一步完善
要創造良好的旅遊環境與條件,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要相對發達,尤其與旅客運輸緊密相關的交通行業。天津市現在已經形成了以港口為中心的陸、海、空相配套的交通礦機系統。市區交通現有公交路線300多條;輕軌的建成將濱海開發區與市區連接得更加緊密;新建現代化地貼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緩解了城市交通壓力;京津城鐵半個小時的路程將為兩市往來增添更多便利;天津港海上客運連續四年高增長,2007年17艘國際豪華游輪來到天津港;天津濱海國際機場是中國一類航空口岸之一,目前在國內外辟有30多條航線。
天津人口超過1000萬,在最新世界城市人口總量排名中局第16位。全是轄區面積11919.7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約為900餘人/平方公里,市區人口密度則更大。大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在天津也都存在:交通擁擠、住房緊張、三廢污染、城市綠化面積不足、城市生態環境急待改善、居民素質有待提高等。盡管天津在城市建設和改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顯著成績,丹距離現代化的國際旅遊都市的目標還有很大距離,城市魅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3.特色旅遊中濱海旅遊最為搶眼,但是整體品牌效應不突出 2007年旅遊部門進一步挖掘城市旅遊資源,打造北方乃至全國特色鮮明的文化旅遊目的地,本市12大旅遊主題板塊及7大旅遊聚集區圍繞河、海、山、湖遺跡民俗旅遊,推出系列旅遊活動,特別是濱海旅遊項項目,取得了豐碩成果。調查顯示,濱海地區接待旅客712.15萬人次,綜合旅遊收入59.88億元,增幅為15.7%和13.2%,在全是名列前茅。但是旅遊行業是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存在市場准入低,集中度差的特點。旅遊黃頁競爭激烈,導致部分企業虧損。由於缺乏拓展、開發,使得天津市悠久的文脈,眾多的自然地理特種,豐富多彩的旅遊資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天津旅遊品牌沒有確立和突出。
4.城市旅遊形象不鮮明,旅遊產業內部結構有待改善
天津市委九次二屆全會最新提出了建設「都市觀光旅遊、休閑度假旅遊、商務會展旅遊」三大旅遊體系的構想。指導方針的確立為天津旅遊明晰了方向,但城市旅遊形象應進一步強化,爭取打出自己的特色,形成標地,在大眾心中重塑鮮明形象。
天津旅遊產業內部結構在規模上需要提高,在層次上有待調整。與全國其他省市相比較,大型旅遊骨幹企業較少,影響力低,而一個省市的旅遊企業對本市的旅遊發展起著帶動的龍頭作用,旅行社實力、酒店數與北京、上海相比都有一定的距離,景點企業也存在規模小的差距。而規模的局限桎梏了旅遊業的發展,無法形成產業放大效益。
二、天津市旅遊業發展的對策
1.加強城市旅遊環境建設,營造國際化旅遊氛圍
在旅遊者的親身體驗中,城市旅遊的大環境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旅遊者對城市旅遊的感知和總體評價。因此,城市旅遊環境營造如同旅遊資源開發一樣重要,甚至本身可作為極具吸引力的城市旅遊資源。但是空氣質量一般、城市衛生環境質量差、居民缺乏好客性、服務意識不強、城市品位不高是天津旅遊環境的真實寫照。旅遊環境已成為制約天津發展國際化旅遊的重要因素。因此,天津應高度重視城市綜合環境的建設,加強環境治理、城市綠化及全民教育,不斷提高環境質量,使城市綜合環境顯示出充分的好客性,實現風貌好客、設施好客、市民好客、生態好客,把天津變成可進入、可停留、可欣賞、可享受、可回味的國際化旅遊目的地。
2.突出文化多元兼容的品牌,搞好旅遊資源開發利用
天津文化包含著宮廷文化、漕運文化、港口文化、民間文化和外國文化,具有多遠兼容的特色。詮釋這些文化的豐富內涵,戰士津沽文化的美好畫卷,才會使天津市旅遊市場獨具特色,令人神往。努力把文化資源轉化成為有特色的旅遊資源並最終打造為城市品牌,是我市戰略調整的重點。2007年,天津市政府召開了全市旅遊工作會議,強調「發展旅遊業,充分利用多種旅遊資源,深度開發系列旅遊產品,權利打造『近代中國看天津』等文化旅遊品牌,加快建設旅遊景點、景區和休閑度假基地,擴大區域旅遊合作,把旅遊業培育成為重要產業。」這成為實現天津旅遊業又好又快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挺進師旅遊資源種類很多、開發利用潛力很大。旅遊資源開發要以建設濱海都市旅遊為目標,突出歷史文化名城和現代化港口城市的特點,大力推動「近代中國看到天津」12個旅遊板塊開發建設,目前已基本建成的有八個板塊:「老城津韻」、「楊柳古鎮」、「溥儀舊居、「歐陸風韻」、「小站練兵」、「津衛搖籃」、「意奧風情」、「大沽煙雲」;海河開發將通過對八大旅遊板塊原有的旅遊資源、文化遺存的保護、修繕以及堤岸、公園、雕塑等新景觀的建設,形成以「近代中國看天津」為主題、一海河為主軸線的八個各具特色的風情區或觀光帶,幾中反應近代天津在政治、經濟、文化、建築及國際交往等方面的重大歷史。正在進一步完善規劃和正在啟動的有四個板塊:「洋務溯源」、「東方巴黎」、「萊茵小城」、「金融名街」。及時把天津城市發展建設的新成果轉化為旅遊新產品,以「新天津、新風貌、新景觀」為宣傳主題,整合推出海河新貌游、濱海風光游、山野名勝游、紅色記憶游、名館博覽游、名人名居游、名街休閑游、民俗文化游八大系列旅遊產品。
3.確立國際化旅遊理念,培育國際化旅遊大都市形象
理念國際化是國際化旅遊體系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只有思想開放,樹立國際化發展意識才能促進天津旅遊產業的大發展。天津應努力實現城市及旅遊經營的獨特性,在綜合考慮世界競爭格局和發展動向的前提下,從國際化角度出發找准並塑造影響當前和未來城市旅遊競爭力的戰略性關鍵優勢。此外,要形成大旅遊、大聯動、大受益意識,加強橫向聯合,在憑借自身資源、交通區位、市場潛力、歷史文化條件發展天津旅遊業的同時,加強與北京、大連等的寫作,互通信息,客源共享,優勢互補,努力實現與北京及環渤海地區旅遊地區旅遊的錯位發展。
旅遊形象是當今城市旅遊發展的新領域,無獨特、整體性旅遊形象的城市很難長久地吸引遊客。天津目前尚未形成特色鮮明的城市旅遊形象,在國內、國際旅遊市場上都不具競爭優勢。因此,必須對天津旅遊進行總體規劃,准確定位,確立獨特的城市旅遊形象,避免因功能高度同質導致城市旅遊吸引力下降。天津「十一五」旅遊發展規劃中提出的「特色鮮明的濱海都市旅遊休閑中心城市」定位和「萬象天津、休閑都會」的總體形象口號基本概括了天津旅遊的特點,但仍需要深度挖掘與香港、大連及杭州等較具國際知名度旅遊城市的定位區別,著重突出獨特性和轟動性。
4.優化旅遊產業結構,走集團化發展道路
隨著天津市旅遊產業規模擴張和旅遊市場客源結構的變化,天津市的旅遊業發展進入了一個轉型期。「十一五」時期天津市旅遊業應向旅遊大市、強市邁進,天津市旅遊產業站在新起點,面對新形勢,尋求新發展,必須進行戰略調整。天津應進一步改善旅遊行業結構,逐步形成較為完善、合理的「大型旅遊企業集團化、中型旅遊企業專業化、小型旅遊企業網路化」的金字塔型行業結構。同時,三種行業之間也應進行強強聯合,實現優勢互補,組成跨行業、由多種經濟成分組成的大型旅遊企業集團。通過旅遊產業結構的合理優化,實現規模效應,發揮旅遊資源共享效應,形成區域旅遊品牌,擴大區域旅遊產業規模,完善天津旅遊產業集群的規模,從而提升天津旅遊業的國際競爭實力。

Ⅸ 中國有哪些民俗特色

1、中國對聯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對聯起源秦朝,古時稱為桃符。關於中國最早的楹聯,譚蟬雪先生在《文史知識》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國最早的楹帖出現在唐代。

時間跨度為先秦、兩漢至南北朝。在中國古詩文中,很早就出現了一些比較整齊的對偶句。流傳至今的幾篇上古歌謠已見其濫觴。如「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類。至先秦兩漢,對偶句更是屢見不鮮。

《易經》卦爻辭中已有一些對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視,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於天,後入於地。」(《明夷》卦「上六」)《易傳》中對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見,如:「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系辭下傳》)、「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則各從其類也。」

2、春節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

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3、傳說神話

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後羿射日、嫦娥奔月、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天仙配、梁祝、孟姜女哭長城、牛郎織女、白蛇傳......

4、古玩器物

玉(玉佩、玉雕……)金銀器、瓷器、紅木傢具、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器、蠟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十八般兵器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金元寶、如意、燭台、紅燈籠(宮燈、紗燈)、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銅鏡、大花轎、水煙袋、芭蕉扇、桃花扇。

5、衣冠服飾

漢族衣冠服飾始於黃帝,備於堯舜,各朝代形制不同,中國還有受其他民族文化影響而誕生的中山裝、唐裝、旗袍,各少數民族服飾、各類傳統及現代的佩飾、鞋、帽等。

6、中華武術

太極拳、詠春拳、武當、形意、少林。

7、民間工藝

潮綉、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面人、麵塑、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鳳眼、千層底、檐、鷲等。

8、宗教哲學

儒、道、釋、周易、陰陽、五行、干支、羅盤、八卦、占卜、風水、面相等。

9、中國戲劇

京劇、越劇、秦腔、潮劇、崑曲、湘劇、豫劇、曲劇、徽劇、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梨園戲、歌仔戲、廬劇等。

10、傳統音樂

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採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徵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可見,傳統音樂包括「國樂」但不包括「新音樂」,但它們都是「中國音樂」。

傳統音樂是中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並不在於創作時音的先後,而是在於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徵。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相反,學堂樂歌、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樂形態特徵借鑒了西方音樂,故不是傳統音樂。

傳統音樂的劃分最早見於中國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分為五大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但大多院校在教學中把歌舞音樂並入民歌,於是就變成四大類:民歌、民族器樂、曲藝(即「說唱」)音樂、戲曲音樂。

等等。

拓展資料:

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並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

Ⅹ 民俗旅遊資源開發有哪些模式及特點

模式:

民俗旅遊資源開發一般以特定的民俗環境、民俗載體、民俗情境和民俗活動為基礎,通過一定的現代技術方法,將民俗文化旅遊資源轉變成為具有一定影響力和相當吸引力的民俗旅遊景觀、設施和服務。

特點:

原則性導向鮮明、文化性特徵顯著、地域性限制不強、參與性體驗突出。

(10)地方特色民俗與旅遊發展擴展閱讀

傳統民俗文化景觀是民俗旅遊資源開發的核心,是旅遊地形象的基礎。由於民俗旅遊資源多種多樣,形式內容千差萬別,個性特色各有千秋,開發范圍、開發規模、開發重點、開發條件也不一樣,民俗旅遊景觀開發的對象也有較大的差異。

只有配套開發建設,才能使純粹的民俗旅遊資源開發有了背景、情境、氛圍和支撐而取得成功。民俗旅遊屬於專項旅遊,民俗旅遊資源開發因此成為專門的旅遊資源開發。在開發的內容上,既要強調主題,又要照顧全面。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