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領域旅遊發展論文
1. 求生命科學導論的論文
生命科學導論論文
環境提供法理依據和制度保障。
一、物種入侵的概念及過程。
按照世界自然保護同盟(IUCN)的定義,所謂外來物種,是指那些出現在其過去或現在的自然分布范圍及擴散潛力以外(即在其自然分布范圍以外或在沒有直接或間接引入或人類照顧之下而不能存在)的物種、亞種或以下的分類單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繼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體。 外來入侵物種則是指從自然分布區通過有意或無意的人類活動而被引入,在當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態系統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並給當地的生態系統或景觀造成明顯損害或影響的物種。
從新石器時代起農民就不斷地移植植物物種、動物物種。17世紀以來,旅行的人們加強了這種混雜,有時結果是好的,但更經常是帶來災難性後果。 隨著交通方式的進步、國際貿易和旅遊業的發展,外來物種入侵的概率大大增加。一個地域的某物種比過去更經常地被有意或無意地攜帶或轉移到另一個地域,並在缺乏天敵等制約因素的新環境下繁殖、擴散, 進而對當地生態環境、社會經濟和人身健康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如眾所周知的水葫蘆、松材線蟲等。隨著全球化進程中國際間經貿交流和人員往來的日益頻繁,外來物種擴散的規模和速度均超過以往,給人類造成的危害日益加劇。外來物種入侵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兩種:一是有意引進,包括用於養殖、種植、花卉等目的的引種,用於生物防治、綠化、水土保持、環境保護等目的的引進;二是無意引進,包括隨航空、陸路、水路運輸工具和壓艙水的引入,隨進出口貨物和包裝材料的引入,旅客無意引入等。那麼,外來物種究竟是怎樣成功「入侵」我國的呢?
在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的組織協調下,中國自2001年12月開始在全國展開了歷史上首次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經過近兩年的努力,最近終於摸清了外來入侵物種的底數,本次調查共查明外來入侵物種283種。調查結果顯示,在283種外來入侵物種中,39.6%是屬於有意引進造成的,49.3%是屬無意引進造成的,自然入侵(指物種隨風媒、蟲媒和鳥媒等媒介自然傳播)的僅佔3.1%。而在外來入侵的植物中,有一半左右是作為有用植物引進的。 可見,人們對外來入侵物種認識滯後是造成外來物種入侵的最大因素,很多單位和個人對外來物種可能導致的生態和環境後果缺乏足夠的認識,對外來物種的引進方面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急功近利的傾向。有些地方和部門,盲目認為外來植物比本地植物好,因此在工作中不注意發掘本地的優良品種,而熱衷於從國外引種,極大地增加了外來物種入侵的風險。可以說,「人禍」(人為原因)是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的「幫凶」,外來物種入侵問題首先是一個人為的問題。
而外來物種通過各種途徑到達某一生態系統,並不是一進入新的生態系統就能形成入侵,而是在一定條件下實現從「移民」到「侵略者」的轉變。外來入侵種的入侵是一個復雜的生態過程,這個過程通常可分為四個階段:
1.侵入:指是生物離開原生存的生態系統到達一個新境;
2.定居:是指生物到達入侵地後,經當地生態條件的馴化,能夠生長、發育並進行了繁殖,至少完成了一個世代;
3.適應:是指入侵生物已繁殖了幾代,由於入侵時間短,個體基數少,因而種群增長不快,但每一代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都有所增強;
4.擴散:是指入侵生物已基本適應生活於新的生態系統,種群已經發展到一定數量,具有合理的年齡結構和性比,並具有快速增長和擴散的能力,當地又缺乏控制該物種種群數量的生態調節機制,該物種就大肆轉播蔓延,形成生態「暴發」,並導致生態和經濟危害。
但並不是每個物種的入侵都必須完成這四個階段,如豚草和三裂葉豚草的入侵某一地區並成為優勢種群,大約經歷三個階段:第一是入侵階段,通常呈單株散生或是成小叢;第二是定居階段,通常呈小斑塊或呈大斑塊分布,許多干擾生境還沒有被占據;第三是穩定階段,通常呈大群分布,幾乎占據了當地所有適於豚草類生長的干擾生境。
二、物種入侵的危害
外來物種的危害極大,一般說來,有以下幾點:
1. 直接減少當地物種數量。
2. 間接減少依賴於當地物種生存的物種數量。
3. 改變當地生態系統和景觀。
4. 對火災和蟲害的抵抗能力降低。
5. 土壤保持和營養改善能力下降。
6. 水分保持和水質提高能力下降。
7. 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下降。
據了解,世界許多國家因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經濟損失都很驚人,美國每年損失1500億美元,印度每年損失1300億美元,南非損失800億美元。 IUCN 2003年2月5日發表的研究報告估計,目前,外來入侵物種給各國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超過4000億美元。IUCN還指出:當前,外來生物入侵是導致原生物種衰竭、生物多樣性減少的重要原因。
中國首次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的結果表明,外來入侵物種已對中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一些物種在某些地方已經達到難以控制的程度。據中國農業部最新的統計顯示,目前已經至少有380種植物、40種動物、23種微生物正「全面」入侵我國,外來入侵物種每年對中國國民經濟有關行業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共計198.59億元。專家們根據間接經濟損失評估模型計算的結果表明,外來入侵物種對我國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及遺傳資源造成的間接經濟損失每年為1000.17億元,兩項相加,外來入侵物種對中國造成的總經濟損失為每年1198.76億元,為國內生產總值的1.36%。 入侵物種給我國帶來的更大災難是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能夠成功入侵的外來物種,往往具有先天的競爭優勢,一旦在新的滋生地擺脫了人類的控制和天敵的制約,就會出現爆發性的瘋長,排擠本土物種,形成單一優勢種群,最終導致滋生地物種多樣性、生物遺傳資源多樣性喪失。
生物入侵經典案例:1859年,當澳大利亞的一個農夫為了打獵而從外國弄來十幾只兔子後,一場可怕的生態災難爆發了。兔子是出了名的快速繁殖者,一隻雌兔一年可以產25隻兔仔。而且這些野兔發現自己來到了天堂:澳大利亞沒有鷹、狐狸這些天敵,與兔子處於同一種小生態 的小袋鼠對它們也沒有競爭能力,因此兔子數量劇增。這些野生的兔子吃牧草,啃小麥,剝食樹皮草根,所到之處麥苗牧草盪然無存。它們還到處打洞,破壞水源,使良田變荒漠,一些小島甚至發生了水土流失。當地的農業和畜牧業遭受巨大損失,並使當地有袋類由於食物缺乏而受危。人們築圍牆、打獵、捕捉、放毒等等,辦法用盡,而兔災仍然無法消除。1950年,人們嘗試一種控制野兔的新方法。一種能殺死的兔子的病,即粘液瘤病(兔的一種病毒性傳染病棗譯注),被引入澳大利亞。科學家先將該病傳染給蚊子,然後經蚊子再傳染給兔子。但是針對兔子的細菌戰被證明只是使不斷惡化的狀況得到暫時緩解,一小部分兔子對這種病毒具有天然的免疫能力,它們在僥幸逃生後又快速繁殖起來。整個20世紀中期,澳大利亞的滅兔行動從未停止過。
克氏原螯蝦(procambius clarkii),也就是我們平時吃的小龍蝦,我們在垂涎其美味的同時恐怕從沒想過他是一種危害極大的入侵種。我國20世紀30~40年代從日本引進,日本於更早時期從美國引種,主要用作食物和寵物。如今在中國分布范圍日漸擴大,在我國南方特別是長江流域的諸省市都能見到。螯蝦能給堤壩造成危害是由其喜歡穴居的生活習性決定的,它的前端長有一對鉗子般的螯足,打洞的速度很快,范圍也較大。由於它們經常生活在江、河、水庫、池塘和水田等的岸邊,因此對於堤壩的危害可能比白蟻的危害更大。它們的洞通常深度1-5米,直徑6-12厘米,有垂直洞,也有水平洞,有時洞洞相連,在大堤背水面數十米以內經常發現。這些蝦洞往往與管涌形成有關,對堤防危害極大:在1998年長江特大洪災中,防汛人員在長江荊江大堤章化段巡堤查險發現清水漏洞,開挖處理時在堤身挖出大量螯蝦;鄂州長江干堤燕磯段也發現10多起螯蝦危害大堤的情況,武漢市漢陽區漢江大堤上黃金口段的一處約100平方米的池塘邊就曾發現了37個蝦洞,經及時用砂石料填埋,才消除了隱患。它們能在臨時性水體中生存,且食性廣泛,建立種群的速度極快,易於擴散。對當地魚類、甲殼類、水生植物極具威脅,破壞當地食物鏈;因其取食根系而直接對作物(尤其是水稻等水生、半水生作物)和天然植被有災害性破壞;螯蝦食性很雜,對魚苗發花和1齡魚種培育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並危害人工繁育的幼蚌。由於克氏原螯蝦適應性強,抗逆能力強,食性廣泛,種群增殖速度快,目前對克氏原螯蝦尚無有效的防治方法。
近年來,入侵中國的外來生物呈現傳入數量增多、傳入頻率加快、蔓延范圍擴大、發生危害加劇,每年因此而造成的經濟和生態損失高達數千億元,潛在危害更是難以估量。
四、治理措施
中國是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入侵種多、危害嚴重。目前廣泛採取引進新物種的「天敵替代法」有可能是「引狼驅虎」,我國應立足本土生物多樣性優勢,尋找對付入侵的「本土衛士」。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高賢明博士認為造成生物入侵危機的主要原因就是各地盲目引進各種外來物種,同時在生物入侵的治理中,為追求「立竿見影」的短期效果,各地未經過任何科學的論證和必要的試驗,就普遍採取從國外引進天敵和替代物種的「以夷治夷」方式,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導致新的生物入侵危險性極高。
近來科學家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已發現眾多能排擠、抵禦外來生物入侵的本土物種,這使中國的生物入侵治理有了新的「轉機」。參與中科院「重要外來物種的入侵生態學效應及管理技術研究」項目的專家最近重點對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進行了初步調查,發現在與被稱為植物界「食人魚」的紫莖澤蘭生存競爭中最終可以占優勢的本土植物有100多種。目前他們正在對這些植物進一步篩選,並在良種選育、采種園建設、栽培技術、管護措施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另外,我國應盡快制定《防止外來物種入侵法》和《入侵物種管理法》,而且由於外來入侵物種的影響面極大,我國應成立包括農業、林業、環保、海洋、貿易、檢疫、衛生、國防、司法、教育、科研等國家主管部門在內的統一管理協調委員會,從國家利益的高度全面管理外來入侵物種。立法時的核心問題是加強和完善對外來物種引入的評估和審批制度,並應充分考慮到入侵種傳入的各個環節,針對每一傳入途徑制定相應的法制管理對策。具體應當包括如下方面:
第一、建立完善的外來物種入侵風險評估體系。
作為國家與地方管理部門早期預警和決策的依據,外來物種入侵風險評估體系的建立勢在必行。需要進行風險評估的方面主要有:健康風險、對經濟生產的威脅、對當地野生生物和生物多樣性的威脅,以及引起環境破壞或導致生態系統生態效益損失的風險等。
應當在立法中明確規定,凡從國外引入,或者從國內跨生態系統引入時,都需要辦理申請和經過評估。在充分的科學研究和信息收集整理的基礎上,制定我國外來入侵物種的管理名錄及評估方法,將其作為法律附件,為司法實踐提供科學參考。法律本身可以長期穩定不變,但這些附件應該是動態的,需要根據科學研究的結果更新。
第二、建立外來入侵物種早期預警、監測和快速反應體系。
首先,我國建立外來入侵物種早期預警體系應包括建立國家和省級水平的早期預警工作體系。早期預警單位應該進行野外調查,驗證所收到的報告與物種鑒定的結果,以及做出是否需要加強監測的建議。
而且在監測的管理方面,應大力加強有關信息系統的建設,並建立起相應的入侵物種資料庫和物種鑒定專家資料庫。立法應當明確規定建立定期(年度)普查制度。地方與中央則應分別建立相應的定期報告與公告制度,以便及時匯總信息以發布國家生態安全預警名錄,制止外來物種的入侵和蔓延。
另外,我國亟需建立專門的入侵物種快速反應體系。國家環保總局在構建該體系中應發揮積極作用,充分結合各部門已有的和擬建的快速反應機制,使之形成全過程的監督管理體系,實現協調統一和信息共享。
第三,建立完備的預防措施、野外釋放試驗、清除、控制體系。
預防措施首先要通過立法建立雙許可證制度,即從國外引進物種時,均要求有出口國和引進國兩個許可證明,從而控制潛在風險物種的進口、出口和轉移。另外應當改革現有防範機制,並加強海關執法,強化海關對於物種的非法轉移及物種轉移的許可文件的檢查。
由於外來入侵種常常有停滯期,所以在允許大面積擴大釋放之前必須進行一個試驗,即在被控制的和可恢復的條件下進行野外釋放試驗。
如果外來物種產生不良影響,即應迅速制定清除計劃。此類計劃極易引起更嚴重的生態破壞,所以必須十分周密,針對不同的情況採用不同的方法,並確保清除方法有效、無污染,而且不能危害人類和本地動植物。清除計劃必須確保有足夠的立法和機構組織保障,還包括清除後必要的生態系統恢復措施。
但是實際生活中,徹底清除有害生物和物種常常很難,這時只能使用控制計劃,將入侵物種控制在可以管理、引起災害盡量小的狀態。控制計劃當然也應當通過立法給予保障。
第四、關於責任和費用承擔問題
按照「誰受益、誰補償,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建立完備的生態效益補償制度[8]。法律應明確規定引入者所必須承擔的相應的清除和經濟賠償責任,其中包括進行危險性評估、實驗、監測和治理的義務。同時國家行政主管部門通過立法對引種不當的責任機構或人員,予以經濟處罰。責任人應向受害者支付補償費,或受害者可以依法申請國家賠償。
由於外來物種入侵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往往極為嚴重,而預防、清除或控制此種危害,維護現有的生物安全所需要的費用,更是責任人難以承受的天文數字,所以應建立風險分擔機制,規定進口單位需要購買責任保險,以將經濟風險轉移給商業保險公司或社會保險機構。當然,國家和地方政府也必須將控制外來物種入侵種作為生態保護的措施之一納入財政預算,建立相應的基金。
最後,立法中應明確規定鼓勵使用當地物種,外來物種僅在安全和必要的前提下,才能考慮是否引入。 ban
da
2. 中國「人造生命體」領域論文數量位居全球第幾
據統計,中國在合成生物學領域的論文數量已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佔全球論文總量的10.61%。
合成生物學在國內的發展可追溯至2008年,比歐美國家晚6年左右。3年前,也就是2015年,一群活躍於合成生物學領域的青年學者發起組織了首屆「合成生物學青年學者論壇」,首屆論壇在清華大學召開。彼時,包括學生在內,參會人員一共才200人,做報告的嘉賓多為留學歸國的合成生物學家。
此番參會人數則超過了1000人,現場報告由青年人擔綱主角。涉及研究領域包括基因組合成與編輯、優質元件與底盤設計、線路設計和動態調控、代謝工程、基於基因和細胞的疾病治療、環境修復、新技術與理論、生物安全與倫理以及合成生物學產業化等。
來源:澎湃新聞網
3. 求一篇3000字左右的論文,變頻器的應用或發展這2個內容的。好文更多分
十大關鍵詞 回顧變頻器輝煌60年
六十,這是最近每個中國人心裡默念的一個數字。是啊,六十年,新中國崛起的六十年,一頭連著滿目瘡痍的舊社會,一頭連著繁榮興旺的新中國!
六十一甲子,歷史長河中的一小簇浪花,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也不過是短暫的一瞬,新中國卻完成了從一片廢墟到世界強國過渡,一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關鍵詞一:增長
根據本刊調查統計,中國變頻器市場2008年為120多億,品牌數量達220多家,裝機容量為3000多萬kW。在過去的十幾年中,國內變頻器市場保持著12%~15%的增長率,雖然2008年全球經濟遭受了嚴重的沖擊,中國的變頻器市場仍然保持了10%左右的增長。
關鍵詞二:國產化
進入21世紀,國產變頻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國產變頻企業到現在已超過100多家,並且在技術上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關鍵詞三:本土化
過去十幾年的中國變頻器行業,外資企業大面積搶灘中國,在本土化上作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努力。國內變頻器行業的飛速發展與外資企業的本土化戰略密不可分。
關鍵詞四: 矢量控制
矢量控制是將交流電機空間磁場矢量的方向作為坐標軸的基準方向,通過坐標變換將電機定子電流正交分解為與磁場方向一致的勵磁電流分量和與磁場方向垂直的轉矩電流分量,然後就可以像直流電機一樣控制。矢量控制理論的提出為交流調速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關鍵詞五:直接轉矩控制
直接轉矩控制結構簡單、控制信號處理的物理概念明確、系統的轉矩響應迅速且無超調,是一種具有高性能的新型交流調速控制方式。直接轉矩控制完成了交流調速的又一次飛躍。
關鍵詞六:高壓變頻器
在變頻器業界內有這樣一種說法,誰擁有高壓變頻器技術優勢,誰就將在變頻器行業乃至工控領域佔有一席之地。目前,國內已經有十幾家企業有能力生產高壓變頻器,國產品牌約占市場的50%以上。
關鍵詞七:矩陣變頻器
矩陣式交-交變頻器能實現功率為1,輸入電流為正弦且能四象限運行,系統的功率密度大,並能實現輕量化。然而輿論卻認為:盡管矩陣變頻器具有非常誘人的前景,但由於成本太大,目前無法進行商業化應用。
關鍵詞八:並購與整合
國外巨頭將目光鎖定在一些競爭力較強的國內變頻器製造商,通過並購的方式快速進入中國市場或鞏固其在亞太地區乃至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國內部分變頻器企業也通過構築聯盟等方式,擴大其在產業中的競爭力。
關鍵詞九:節能
2008年4月1日,新的能源法正式施行,它在法律層面將節約資源確定為中國的基本國策。作為節能的最直接產品,變頻器的發展遇到了一個難得的良好機遇。
關鍵詞十:國際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深入發展,中國變頻器行業在積極「引進來」的同時,一批優秀企業也在積極地「走出去」。2008年的經濟危機使全球的經濟都受到了重創,用戶越來越注重產品性價比,這為中國變頻器企業「走出去」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會。
可能沒有三千字哦
4. 怎樣在所學學科或相近的研究領域的全國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以第一或第二作者)
第二好好辦點,第一難辦
5. 全國信息通信領域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什麼級別
要是你現在還想找,去找國濤期刊,我在他們家寫過,挺靠譜的
按議論的性質不同可以把畢業論文分為立論文和駁論文。立論性的畢業論文是指從正面闡述論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
一篇論文側重於以立論為主,就屬於立論性論文。立論文要求論點鮮明,論據充分,論證嚴密,以理和事實服人。駁論性畢業論文是指通過反駁別人的論點來樹立自己的論點和主張。如果畢業論文側重於以駁論為主,批駁某些錯誤的觀點、見解、理論,就屬於駁論性畢業論文。駁論文除按立論文對論點、論據、論證的要求以外,還要求針鋒相對,據理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