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遊商貿發展
Ⅰ 四大一高 是什麼意思
四大一高指大通關、大交通、大商貿、大旅遊和高新技術產業;
「四大一高」戰略具體專是:
大通關屬是指重點加快三門峽海關、國家鋁及鋁製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建設等。加強洛三濟焦經濟合作、黃河金三角四市區域協作。
大交通是指圍繞構建「三縱四橫」大交通網路,把三門峽打造成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區重要的戰略交通樞紐。圍繞沿310國道經濟隆起帶、209國道城鎮隆起帶,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
大商貿是指抓好大中海商業文化廣場、義烏國際商貿城等大型商貿項目和三門峽西綜合物流、食品冷鏈物流等四大物流園區建設。
大旅遊是指重點打造以黃河風光、黃河文化為內涵的「文化山水」旅遊品牌,提升國際黃河旅遊節暨投資貿易洽談會的策劃運作水平,真正把三門峽打造成全國重要旅遊目的地城市、黃河旅遊核心城市和全省旅遊經濟強市。
高新技術產業是指圍繞建設鄭洛三工業走廊,進一步壯大能源、煤化工、黃金三個省級產業集群,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車、生物、新材料、新能源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打造在全國有影響的鋁及鋁精深加工、裝備製造和汽車及零部件生產、果蔬食品加工等產業基地。 贊同0| 評論
Ⅱ 懷化與邵陽相比,你更看好哪座城市的發展
湖南作為一個中部地區的省份,最近幾年的經濟發展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勢頭,城市的發展也表現出齊頭並進的架勢。懷化和邵陽由於地理位置比較相近,經濟發展程度也大同小異,於是常常被人拿來做對比。那麼懷化和邵陽兩個城市相比哪個潛力最大呢?下面我們來好好分析一下。
Ⅲ 達州風景名勝簡介
達州市的名山大川、河湖風光、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等,自然景色絢麗多姿,被明代著名地專理學家屬徐霞客贊為「西南奇勝」。達州市歷史悠久,廟宇古塔,石刻雕塑遍布全境;歷代能工巧匠、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跡。革命文物亦為豐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達州市是全國第二大蘇區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組成部分。無產階級革命家劉伯承、徐向前、李先念、王維舟和李家俊都曾在這塊土地上戰斗過和生活過,留下諸多文物可供後人瞻仰。在已公布的全國和全省重要文物保護單位中,達州市有15處。主要名勝古跡有:通川區的龍爪塔、嘎雲亭;達縣的真佛山、蓮花湖、太平寨、鐵山森林公園;開江縣的金山寺;萬源市的花萼山、觀音峽、八台山以及萬源保衛戰陳列館;宣漢縣的百里峽、王維舟紀念館和紅四方面軍第33軍紀念碑;渠縣的漢闕、漢代宕渠城遺址、文廟、三匯文峰塔;大竹縣的竹海公園等。
詳見:http://ke..com/view/48275.htm
Ⅳ 黃中瑛葯店在哪
廣州市荔灣區一直是廣州歷史上中醫葯業最集中的地方,海內外聲名遠揚,最近廣州荔灣區政府負責人向外透露,將把其多項中醫葯文化品牌資源挖掘出來,納入商貿文化旅遊區發展總體規劃。
俗稱「西關」的荔灣區中醫葯文化源遠流長,今天走進這里,仍如同進入中醫神秘的殿堂,街頭巷尾處處可感受到中醫葯這一國粹散射著誘人的魅力。一家家的涼茶鋪把一個葫蘆狀的青銅大壺擺在門前,招徠著來來往往的行人。家喻戶曉的湯料、燉品、蛇羹的中醫食療養生館,有養生保健作用的茶市、早茶、茗茶的茶樓酒家,在區內比比皆是。荔灣區還擁有廣州全市最多的大規模中葯廠,清平中葯材市場聞名全國,葯材遠銷珠三角、港澳等地,年銷量達10億元。包括廣州中醫院在內的5所中醫葯機構,其知名度輻射至省內外以及港澳、東南亞甚至歐美等地。多家中醫院開設有針灸、拔火罐、按摩推拿等,常常客似雲來。
在最近舉行的一次中醫葯養生保健論壇上,各地中醫葯專家學者紛紛向荔灣區政府建言,將中醫葯文化作為荔灣特色旅遊的發展方向,打造一系列相關的旅遊點,並樹立「正宗中葯在清平,妙手回春數荔灣,食得健康到西關」的商貿文化旅遊形象。
近年來,荔灣區緊緊圍繞建設現代化商貿文化旅遊區的目標,大力實施「商貿升級、旅遊帶動、科技興區、環境優化」四個戰略。荔灣區政府副區長畢婉玲表示,已考慮將中醫葯文化作為荔灣特色旅遊的發展方向,進一步研究納入商貿文化旅遊區,打造一系列相關的旅遊點,發展休閑旅遊項目,這樣既發揮荔灣中醫葯優勢,又促進商貿旅遊區發展。
在歷史上西關節曾中醫館雲集,名醫輩出。清末民初,廣州名中醫集中在龍津路、和平路和長壽路等地段,這里有「中醫街」之稱。據資源介紹,這里是名醫輩出之地,名醫有骨傷名家何竹林,綽號「金公仔」的兒科名醫梁燊林,擅長幼科的杜明昭,精研婦科的謝澤霖,傷寒學家劉赤選、易巨蓀等。1893年,孫中山先生曾在西關「十八甫」開設中西葯局。清末西關「十三行」仁安街就有武術名人黃飛鴻的義武館。到1955年,荔灣區內中醫診所達238間,佔全市近八成。荔灣區中葯商鋪也十分發達。「十三行」、漿欄路等是有名的中葯商鋪集散地,有「黃中瑛葯店」、「保滋堂」、「王老吉」涼茶鋪等,還有林林總總的食療涼茶鋪。
廣州中醫院主任中醫師莫愚認為,荔灣區中醫葯文化發展延續至今,已成為功能齊全、有中醫葯特色、輻射范圍廣闊的中醫葯文化區域,目前世界「中醫熱」正在不斷升溫,可在此建造中醫葯博物館、本草公園,開放中葯加工、中成葯生產工場,建美食葯膳館、名葯店,舉辦中醫養生保健多媒體講座等,打造具有荔灣特色的中醫葯文化旅遊品牌。中國中醫葯學會廣州分會理事長林鵬翔等專家建議,在廣州建一座本草公園,栽種和培植各種中葯植物,把中醫葯文化作為一個旅遊項目,藉此提升廣州中醫葯文化品位、發展廣州中醫葯產業。
荔灣區副區長畢婉玲表示,下一步會在政策導向上要整合區內的中醫葯資源,在規劃中提升其檔次,使中醫館、葯市等成為荔灣區旅遊景點。並要下大力氣改善區內旅遊環境,考慮恢復或保護舊葯館,利用目前已有的資源,推動商貿文化旅遊發展。
Ⅳ 自考商務英語和自考英語有什麼區別前者和後者相比、哪個更加容易自考
英語專業包含商務英語方向內容。學生主要學習英語語言、文學、歷史、政治、內經濟、外交、社會容文化等方面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英語聽、說、讀、寫、譯等方面的良好的技巧訓練,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具有從事翻譯、研究、教學、管理工作的業務水平及較好的素質和較強能力。外企、外事接待、翻譯、英語老師、英語類雜志的編輯、銀行等。高級日常英語、高級職業英語、高級英語寫作、跨文化交際、變化中的英語、文學閱讀與欣賞、語言與應用語言學、英語國家國情與文化—美國、英語國家國情與文化—英國、英語國家國情與文化—加拿大、英語國家國情與文化—澳大利亞、導游英語、空乘英語。
兩者難易程度差不多,商務英語專業詞彙與用語多,而英語更繁瑣一些。
Ⅵ 中專學酒店管理專業好不好,就業前景如何
本科是旅遊管理專業,主攻酒店,我很喜歡酒店的工作環境,風吹不到,雨淋不到,並且專非常適合沒人脈屬沒背景的人,只要有實力,有耐心,就有上升機會,所以大四實習的時候,就做了某酒店的西餐廳部門經理,但是開始的時候很辛苦,高峰期翻台,鞏固客戶,處理投訴,提升服務質量,員工招聘,降低成本等需要足夠的靈活度和經驗.酒店行業面臨著工資低,待遇差,工作辛苦的局面,所以酒店行業是近幾年員工流失率最高的行業,即使做到部門經理,發達地區的酒店一年也才10萬左右,普通員工也就兩千多,所以做酒店,要有足夠的心理准備,做到總經理需要很長的時間,並且個人素質必須很高,才有機會。
Ⅶ 如何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以下簡稱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一、總體要求:
1、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核心,以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為動力,以新型城鎮化為依託,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重要支撐。
2、基本原則。
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嚴守耕地保護紅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探索不同地區、不同產業融合模式。堅持尊重農民意願,強化利益聯結,保障農民獲得合理的產業鏈增值收益。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加快培育市場主體。堅持改革創新,打破要素瓶頸制約和體制機制障礙,激發融合發展活力。堅持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相銜接,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引導農村產業集聚發展。
3、主要目標。
到2020年,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總體水平明顯提升,產業鏈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產城融合更加協調的新格局基本形成,農業競爭力明顯提高,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活力顯著增強。
二、發展多類型農村產業融合方式:
1、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
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有機結合,引導農村二三產業向縣城、重點鄉鎮及產業園區等集中。加強規劃引導和市場開發,培育農產品加工、商貿物流等專業特色小城鎮。強化產業支撐,實施差別化落戶政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穩定吸納農業轉移人口。
2、加快農業結構調整。
以農牧結合、農林結合、循環發展為導向,調整優化農業種植養殖結構,加快發展綠色農業。建設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推廣優質飼草料種植,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大力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合理布局規模化養殖場。加強海洋牧場建設。積極發展林下經濟,推進農林復合經營。推廣適合精深加工、休閑採摘的作物新品種。加強農業標准體系建設,嚴格生產全過程管理。
3、延伸農業產業鏈。
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鼓勵開展代耕代種代收、大田託管、統防統治、烘乾儲藏等市場化和專業化服務。完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擴大實施區域和品種范圍,初加工用電享受農用電政策。加強政策引導,支持農產品深加工發展,促進其向優勢產區和關鍵物流節點集中,加快消化糧棉油庫存。支持農村特色加工業發展。
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支持優勢產區產地批發市場建設,推進市場流通體系與儲運加工布局有機銜接。在各省(區、市)年度建設用地指標中單列一定比例,專門用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產地批發市場等輔助設施建設。健全農產品產地營銷體系,推廣農超、農企等形式的產銷對接,鼓勵在城市社區設立鮮活農產品直銷網點。
4、拓展農業多種功能。
加強統籌規劃,推進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家樂,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旅遊村鎮和鄉村旅遊示範村,有序發展新型鄉村旅遊休閑產品。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發展智慧鄉村游,提高在線營銷能力。
加強農村傳統文化保護,合理開發農業文化遺產,大力推進農耕文化教育進校園,統籌利用現有資源建設農業教育和社會實踐基地,引導公眾特別是中小學生參與農業科普和農事體驗。(農業部、旅遊局、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林業局等負責)
5、大力發展農業新型業態。
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推進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於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鼓勵對大田種植、畜禽養殖、漁業生產等進行物聯網改造。採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改進監測統計、分析預警、信息發布等手段,健全農業信息監測預警體系。
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完善配送及綜合服務網路。推動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農業,發展農田藝術景觀、陽台農藝等創意農業。鼓勵在大城市郊區發展工廠化、立體化等高科技農業,提高本地鮮活農產品供應保障能力。鼓勵發展農業生產租賃業務,積極探索農產品個性化定製服務、會展農業、農業眾籌等新型業態。
6、引導產業集聚發展。
加強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有效銜接,完善縣域產業空間布局和功能定位。通過農村閑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設用地,優先用於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創建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和現代農業示範區,完善配套服務體系,形成農產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銷中心。
扶持發展一鄉(縣)一業、一村一品,加快培育鄉村手工藝品和農村土特產品品牌,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依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農業科研院校和「星創天地」,培育農業科技創新應用企業集群。
三、培育多元化農村產業融合主體:
1、強化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基礎作用。
鼓勵農民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銷售,拓展合作領域和服務內容。鼓勵家庭農場開展農產品直銷。引導大中專畢業生、新型職業農民、務工經商返鄉人員領辦農民合作社、興辦家庭農場、開展鄉村旅遊等經營活動。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優先承擔政府涉農項目,落實財政項目資金直接投向農民合作社、形成資產轉交合作社成員持有和管護政策。開展農民合作社創新試點,引導發展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引導土地流向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
2、支持龍頭企業發揮引領示範作用。
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林業重點龍頭企業,引導其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電子商務和農業社會化服務,並通過直接投資、參股經營、簽訂長期合同等方式,建設標准化和規模化的原料生產基地,帶動農戶和農民合作社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龍頭企業要優化要素資源配置,加強產業鏈建設和供應鏈管理,提高產品附加值。
鼓勵龍頭企業建設現代物流體系,健全農產品營銷網路。充分發揮農墾企業資金、技術、品牌和管理優勢,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現代農業企業集團,推進墾地合作共建,示範帶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3、發揮供銷合作社綜合服務優勢。
推動供銷合作社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效對接,培育大型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健全供銷合作社經營網路,支持流通方式和業態創新,搭建全國性和區域性電子商務平台。拓展供銷合作社經營領域,由主要從事流通服務向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延伸、向全方位城鄉社區服務拓展,在農資供應、農產品流通、農村服務等重點領域和環節為農民提供便利實惠、安全優質的服務。
4、積極發展行業協會和產業聯盟。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自律、教育培訓和品牌營銷作用,開展標准制訂、商業模式推介等工作。在質量檢測、信用評估等領域,將適合行業協會承擔的職能移交行業協會。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涉農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產業聯盟,支持聯盟成員通過共同研發、科技成果產業化、融資拆借、共有品牌、統一營銷等方式,實現信息互通、優勢互補。
5、鼓勵社會資本投入。
優化農村市場環境,鼓勵各類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利用農村「四荒」(荒山、荒溝、荒丘、荒灘)資源發展多種經營,開展農業環境治理、農田水利建設和生態修復。國家相關扶持政策對各類社會資本投資項目同等對待。
對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連片面積達到一定規模的高標准農田、生態公益林等,允許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依法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堅持節約集約用地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開展觀光和休閑度假旅遊、加工流通等經營活動。能夠商業化運營的農村服務業,要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積極引導外商投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四、建立多形式利益聯結機制:
1、創新發展訂單農業。
引導龍頭企業在平等互利基礎上,與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合理確定收購價格,形成穩定購銷關系。支持龍頭企業為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提供貸款擔保,資助訂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鼓勵農產品產銷合作,建立技術開發、生產標准和質量追溯體系,設立共同營銷基金,打造聯合品牌,實現利益共享。
2、鼓勵發展股份合作。
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將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到戶、集體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戶。地方人民政府可探索制訂發布本行政區域內農用地基準地價,為農戶土地入股或流轉提供參考依據。
以土地、林地為基礎的各種形式合作,凡是享受財政投入或政策支持的承包經營者均應成為股東方,並採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形式,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探索形成以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業利潤分配機制,切實保障土地經營權入股部分的收益。
3、強化工商企業社會責任。
鼓勵從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工商企業優先聘用流轉出土地的農民,為其提供技能培訓、就業崗位和社會保障。引導工商企業發揮自身優勢,輻射帶動農戶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提高管理水平。完善龍頭企業認定監測制度,實行動態管理,逐步建立社會責任報告制度。強化龍頭企業聯農帶農激勵機制,國家相關扶持政策與利益聯結機制相掛鉤。
4、健全風險防範機制。
穩定土地流轉關系,推廣實物計租貨幣結算、租金動態調整等計價方式。規范工商資本租賃農地行為,建立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分級備案制度。引導各地建立土地流轉、訂單農業等風險保障金制度,並探索與農業保險、擔保相結合,提高風險防範能力。
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契約意識,鼓勵制定適合農村特點的信用評級方法體系。制定和推行涉農合同示範文本,依法打擊涉農合同欺詐違法行為。加強土地流轉、訂單等合同履約監督,建立健全糾紛調解仲裁體系,保護雙方合法權益。
五、完善多渠道農村產業融合服務:
1、搭建公共服務平台。以縣(市、區)為基礎,搭建農村綜合性信息化服務平台,提供電子商務、鄉村旅遊、農業物聯網、價格信息、公共營銷等服務。優化農村創業孵化平台,建立在線技術支持體系,提供設計、創意、技術、市場、融資等定製化解決方案及其他創業服務。建設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引導其健康發展。採取政府購買、資助、獎勵等形式,引導科研機構、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提供公共服務。
2、創新農村金融服務。
發展農村普惠金融,優化縣域金融機構網點布局,推動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綜合運用獎勵、補助、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金融機構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緊密合作關系,推廣產業鏈金融模式,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信貸支持。推進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試點,穩妥有序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
堅持社員制、封閉性、民主管理原則,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穩妥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試點。鼓勵發展政府支持的「三農」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擔保服務。鼓勵開展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融資租賃業務。積極推動涉農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通過發行債券、資產證券化等方式融資。加強涉農信貸與保險合作,拓寬農業保險保單質押范圍。
3、強化人才和科技支撐。
加快發展農村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導各類科技人員、大中專畢業生等到農村創業,實施鼓勵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三年行動計劃和現代青年農場主計劃,開展百萬鄉村旅遊創客行動。
鼓勵科研人員到農村合作社、農業企業任職兼職,完善知識產權入股、參與分紅等激勵機制。支持農業企業、科研機構等開展產業融合發展的科技創新,積極開發農產品加工貯藏、分級包裝等新技術。
4、改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條件。
統籌實施全國高標准農田建設總體規劃,繼續加強農村土地整治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提升中低產田。加快完善農村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建設持續健康和環境友好的新農村。
統籌規劃建設農村物流設施,逐步健全以縣、鄉、村三級物流節點為支撐的農村物流網路體系。完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道路、供電、供水、停車場、觀景台、遊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設施。
5、支持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支持貧困地區立足當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和鄉村旅遊、電子商務等農村服務業,實施符合當地條件、適應市場需求的農村產業融合項目,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相關扶持資金向貧困地區傾斜。鼓勵經濟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合作,支持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投資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融合項目。
六、健全農村產業融合推進機制:
1、加大財稅支持力度。
支持地方擴大農產品加工企業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行業范圍,完善農產品初加工所得稅優惠目錄。落實小微企業稅收扶持政策,積極支持「互聯網+現代農業」等新型業態和商業模式發展。
統籌安排財政涉農資金,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投入,中央財政在現有資金渠道內安排一部分資金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中央預算內投資、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等向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傾斜。創新政府涉農資金使用和管理方式,研究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設立基金、貸款貼息等方式,帶動社會資本投向農村產業融合領域。
2、開展試點示範。
圍繞產業融合模式、主體培育、政策創新和投融資機制,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積極探索和總結成功的做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促進農村產業融合加快發展。
3、落實地方責任。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把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要創新和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加強分類指導,因地制宜探索融合發展模式。縣級人民政府要強化主體責任,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產業融合集聚。
4、強化部門協作。
各有關部門要根據本意見精神,抓緊制定和完善相關規劃、政策措施,密切協作配合,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
Ⅷ 杭州的經濟主要行業是什麼
2018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13509億元,比上年增長6.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0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57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8632億元,分別增長1.8%、5.8%和7.5%。
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5:34.6:62.9調整為2.3:33.8:63.9。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40180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21184美元) 。
(8)文化旅遊商貿發展擴展閱讀
杭州自秦朝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曾是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因風景秀麗,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杭州得益於京杭運河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發達的絲綢和糧食產業,歷史上曾是重要的商業集散中心。
後來依託滬杭鐵路等鐵路線路的通車以及上海在進出口貿易方面的帶動,輕工業發展迅速。新世紀以來,隨著阿里巴巴等高科技企業的帶動,互聯網經濟成為杭州新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