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民族文化
❶ 什麼是民族旅遊
民族旅遊是指人們離開慣常住地,到異地去體驗當地民族的文化旅遊行程。民族文化作為一個地區、一個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發展的結晶,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社會內容,由於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是旅遊資源開發的靈魂,具有獨特性與不可替代性,因而,從某種意思上來講,民族旅遊屬於高層次的旅遊。旅遊者通過開展民族旅遊活動,親身體驗當地民眾生活事項,實現自我完善的旅遊目的,從而達到良好的遊玩境界。目前民族旅遊的內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禮儀文化、口頭傳承文化、民間歌舞娛樂文化、節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❷ 民族文化旅遊的資源有哪些
對少數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思考
〔摘 要〕 隨著我國旅遊業的發展,少數民族文化正面臨著來自外來文化的沖擊,以至造成少數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價值降低等一系列負面影響。因此,我們必須注重對少數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保護性開發,在保護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在開發的基礎上強化保護,以推動少數民族文化旅遊和諧持續發展。
〔關鍵詞〕 少數民族文化;旅遊資源;少數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保護
Abstract: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ourism, the minority culture is facing the impact of foreign culture. This impact will devalue the culture resources of minorities and lead to a series of negative influence. Therefore, China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to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the minority culture, to develop the culture reasonably at the foundation of protection and to protect the culture at the foundation of development ,thus, to push the minority culture tourism into the development with harmony and continuance.
Key words: minority culture;tour resources;the tour resources of the minority culture; development;protection
【全文見引用地址】
❸ 旅遊對民族文化的影響
我來給出我來的答案吧!積極的一面源:使得民族文化打破地域的限制,吸收新的內容從而向更加積極的方向發展,民族文化優勢轉為經濟優勢。消極的一面:會讓一個地區的民族文化受到其他文化的沖擊,逐漸失去了原有的民族特色;過度開發其商業價值會導致民族文化金錢化,不再具有文化應該具有的特點,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越來越「俗」
❹ 民俗文化的旅遊價值
民俗文化是一種人文旅遊資源!民俗文化在本質上是一種帶有鮮明特點的溝通傳統與現實,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間聯系的反映民間地域社區人群的共同意願.民俗是人類的一種基礎文化,這時長期以來不斷的消化吸收人類各種文化因素的過程中,不斷的被過濾,篩選和沉澱,從而凝聚在民眾的心理機構中的深層文化,是創造民俗文化的基礎和前提!民俗文化在現代的旅遊資源中佔有不可代替的地位!
❺ 旅遊對民族文化有哪些有利影響
旅遊對旅遊地社會文化的積極影響,如促進旅遊地的對外文化交流,有利於旅遊地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復興,有利於旅遊地社會文化與科技進步,能夠為旅遊接待地提供大量的直接或間接的就業機會,有助於緩解社會就業壓力等已為人們所普遍認同。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重性, 此外,旅遊發展帶來的巨大經濟、社會效益,一方面使得旅遊地把發展的優先權讓給旅遊業,把國土、資源等讓給旅遊投資者;另一方面受旅遊者的生活方式的影響,旅遊地部分人的生活開始腐化,吃喝玩樂成風,形成了對旅遊經濟過度依賴等「新殖民主義」傾向。 因此,我們在對待旅遊文化的時候必須吸取其精華部分,對事物持一分為二的觀點。
❻ 為什麼說民族文化是旅遊的核心
(一)民族地區旅遊核心競爭力的核心資源——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指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是指各少數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包括建築、飲食、服飾、娛樂、節慶等物質文化,也包括傳統習慣、禮儀、宗教、公共道德和價值標准等精神文化。旅遊是一種文化體驗的審美行為,遊客看的是文化,並且希望看到獨具特色的文化,從這一意義上說,民族文化就是獨具特色的重要旅遊資源。民族地區大多也存在較高等級的自然旅遊資源,但是這些自然旅遊資源型吸引物都不可避免地要被特定的當地民族賦予一定的本民族的社會含義,也被打上深深的民族文化烙印。
民族文化具備構建核心競爭力的特點。(1)獨特性。各民族在歷史進程中創造和發展了帶有本民族特色的獨特的民族文化。例如服飾。服飾是民族之間相互區別的有形文化表現形式,可以說每個民族都有代表本民族特色的服飾,沒有哪兩個民族的傳統服飾是完全相同,甚至同一民族內部不同支系的服飾亦相異甚遠,可以說到底有多個款式的民族服飾將是一個難以完全統計的數字。(2)區域環境根植性。民族文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人類適應特定區域環境的產物,能夠經過千百年的流傳而積淀下來的文化,都與其特定的自然和生態環境有很強的聯系。即使是同一民族,其分散在不同的區域,不同的自然環境必須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與之相適應。這使民族文化牢牢根植於特定的民族地區,不能脫離本身的存在環境。因此,民族文化體驗是民族地區旅遊核心競爭力的核心資源。
(二)民族地區旅遊核心競爭力的核心能力——整合能力和創新能力
民族地區旅遊核心競爭力的核心能力不是單一的能力,而是多種能給民族地區旅遊帶來持續競爭優勢的能力的合力。其主要表現為:(1)整合能力。整合能力是指民族地區協調其控制的各種旅遊生產(服務)資源並使其發揮出最大效益的技能,即對旅遊生產(服務)的資源進行最優配置的方法、技巧和手段等。核心競爭力的基礎是所擁有的包括核心資源在內的多種資源,但旅遊生產(服務)的資源並不能形成核心競爭力,只有具有使這些資源有效發揮作用的能力,才能轉化為核心競爭力。(2)創新能力。創新能力包括技術創新能力,即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所帶來的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還包括管理創新、過程創新、產品創新等非技術的創新能力,如利用民族文化開發新的產品,提供新的服務。旅遊的發展是置身於動態變化的環境中的。民族地區旅遊要取得競爭優勢,就必須具有創新能力,才能不斷創新,適應環境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因而,整合能力和創新能力是民族地區旅遊競爭力中最重要的核心能力。同時,整合能力和創新能力長期存在於區域獨特的內部環境,體現在區域旅遊運行和管理過程中,難以被競爭對手所模仿,因而,依靠整合能力和創新能力所建立起的核心競爭力具有長期性。
(三)民族地區旅遊核心競爭力的核心產品——民族文化體驗
按照現代市場經濟理論,任何產品都由三部分組成,即產品核心部分、形式部分和延伸部分。其中,旅遊產品的核心部分,主要指各種旅遊吸引物和旅遊勞務而給旅遊者帶來的美感和愉悅,是滿足旅遊者進行旅遊活動最主要的需求,也是整個旅遊產品形成的基礎。旅遊活動在根本上是旅遊體驗,旅遊體驗是旅遊的內核。對於民族地區旅遊產品而言,滿足旅遊者審美和愉悅這些精神層面的核心價值實際是購買、消費和享受民族文化所獲得的體驗。因此,民族文化體驗才是民族地區旅遊競爭力的核心產品。 根據民族文化利用形式和真實性劃分,民族地區構建的民族文化體驗存在民族文化展示、民族文化活動項目、民族文化休閑活動等表現形式。(1)民族文化展示。它包括民族文化靜態展示,如民族博物館等;動態展示,如民族歌舞表演、民族文化村等。民族文化展示只是民族文化體驗的初級形式,缺乏真實性。旅遊者則主要通過視聽感官對民族文化展示內容進行欣賞體驗,從中獲得的愉悅感受。所獲得的體驗是一種表層體驗,一種被動參與的體驗方式。(2)民族文化游戲或節事活動。它是一種根據民族文化中的原型,經過設計和組織的民族文化體驗方式,比民族文化展示更具參與性。旅遊者主要通過參加設計的游戲或節事活動,獲得愉悅。如參加民族新年活動等,這種體驗是一種有限的主動參與的體驗。(3)民族文化休閑活動。旅遊者完全融入旅遊目的地中,與民族地區各種要素,尤其民族成員進行零距離接觸,並體驗民族文化的真實性,獲得充分真實感受。旅遊者在文化獲取時自由的主動選擇,實現了較為充分的雙向交流和互動,並形成深刻的旅遊體驗感受。
前兩種民族文化體驗方式是民族地區旅遊產業發展初級階段和旅遊消費較低層次時,民族地區民族文化體驗的主要形式。但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旅遊者消費理念和行為的成熟,旅遊者越來越重視旅遊體驗的質量。民族文化休閑活動將是體驗經濟時代旅遊產品的發展趨勢。構建高質量的民族文化體驗將成為體驗經濟時代民族地區需要發展的旅遊核心產品。
可見,民族地區旅遊核心競爭力由三個層次組成,民族文化是核心資源,整合能力和創新能力是核心能力,民族文化體驗是核心產品。民族文化是旅遊核心競爭力構建的根基,整合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對民族文化利用和提升的關鍵,是民族文化是否能成功轉化為民族文化體驗尤其高質量的民族文化體驗的關鍵所在。民族文化體驗是前兩個層次綜合的結果和最終表現形式,是滿足旅遊者需求的價值體現。
❼ 民俗旅遊的民族文化
1990年代以來,在很多場合下,民俗文化不再被權力政治一味地貶損為「落後」、「迷信」、「原始」、「蒙昧」,而是被發明為宏揚民族傳統文化、向外來旅遊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遊資源。一時間,中國大地上大大小小的民俗村、民俗城、民俗園數不勝數,位於邊疆地帶的少數民族地區打破了昔日的寧靜古樸,一批批來自國內外的遊客穿梭往來,許多已經消失的民俗事項被知識分子挖掘發明出來,策劃、包裝成為動態性、參與性展示古代民俗生活的旅遊產品。 與此同時,旅遊部門的項目策劃或者有意識地將地方性的文化納入到民族國家現代化話語之中,或者迎合了旅遊者關於異文化的時空想像,或者僅僅是出於經濟資本的投資目的。一旦民俗文化因為上述原因而推入旅遊市場,那麼,作為文化消費者的旅遊者的消費行為則不僅僅是單純的滿足個人需求的被動消費,而是被納入到一種關於權力政治、市場以及全球化的時空想像之中,也就是說,旅遊者在民俗文化旅遊過程所體驗的異文化震撼不僅僅是個人性的體驗,而且被整合到全球化時代地方性的權力政治與市場體系之中,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旅遊者的所體驗的民俗文化旅遊具有了政治意義,成為一種政治力量。
民俗文化旅遊被權力政治資本發明為能夠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文化資本,意欲通過民俗文化的異文化震撼產生社會效益,帶動飲食、住宿、購物、交通、就業、招商引資等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地區經濟融入全球化市場體系。在中國當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文化資本也開始介入到許多地方的現代化建設運動之中。文化資本的某些特殊形式,如地方性的民俗文化、富有歷史韻味的傳統文化等等,從原先的民族國家現代化話語的邊緣開始上升為一種能夠轉化為經濟資本的文化資本,並且日益商品化,正是在這一商品化的過程中,民俗文化以及其他傳統文化才有可能在現代性話語中獲取合法地位,進而獲得廣泛的社會聲譽,提高民俗文化在社會符號等級體系中的位置。原有的符號等級在現代性和諸如普遍歷史、進步、權力政治和審美理想等支配觀念之外,拓展了一種相對主義的空間。從低俗的、遭人鄙棄的「封建」、「迷信」傳統,到權力政治與經濟資本趨之若鶩的文化商品,可以說,這也是民俗文化從一種迷失狀態進入了另一種迷失狀態的過程。因為,民俗文化在具有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塑造地方形象等方面作用的同時,也因為權力政治與經濟資本剝離其生存狀態而越來越變形走樣。
究其根本,旅遊部門策劃、展示的旅遊項目,可以說是全球化背景下權力政治、經濟資本與地方性文化資本共謀的結果,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也是一種全球性的後現代文化現象。在全球化時代,人們對於文化的認識趨於多元,人們也認同各具差異的文化。不僅如此,地方政府的企業化行為,將地方文化的形象視為一種品牌進行打造,自然而然地,具有差異性特點的民俗風情文化則頗受各種權力政治與經濟資本的青睞。在中國當下的情境中,全球化過程提供了新的文化形式以及更為廣泛的符號體驗,金融資本、權力政治、大眾傳媒、地方性文化的共謀,作為文化資本形式的民俗文化的商品化,便使異文化旅遊者獲得了一種全新的符號體驗。
盡管旅遊開發者試圖讓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獲得一種真實的異文化感受,但是,民俗文化旅遊實際上是多種權力與資本共同作用下生產出來的一種文化符號,它試圖達到的目的並不是真正地再現一種文化,而是表達了消費時代權力政治與資本的文化想像。旅遊開發者主張,在民俗文化旅遊項目的開發過程中,必須對內容進行精選。精選的原則是什麼?是旅遊吸引力。吸引力又主要決定於當地與遊客產生地之間的文化差異,當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差異越大,越有吸引力,所以,在內容選擇時應精選其具有特色的部分。這種特色與差異的效果,按照人類學的說法,當兩種不同的文化互相碰撞時將會產生的文化震撼,文化之間的差異越大,文化震撼越強烈,而這種文化震撼的強度大小正是旅遊部門策劃民俗旅遊項目的文化心理依據。不可否認的是,盡管當下的民俗文化旅遊項目的開發似乎對少數族群的文化予以充分的尊重,盡管政府對於保護少數民族文化所作出的成績也是有目共睹,但是近百年來的現代化過程關於進步的信仰以及進化論的社會發展模式,在少數的、邊緣的、民間的文化與「落後的」、「原始的」、「封建的」「非理性的」之間劃起了等號,這種分類與界定,蘊涵著啟蒙運動的理性霸權,理性的政治力量所挾持的求真精神,標榜將為人類社會帶來歷史和人的解放,其實這一現代性信條以「求同求全」的虛妄來壓抑多元與差異,只不過是異於前現代的另一種傳統制度而已。這種歷史進步的觀念以及關於文化分類的知識,被現代民族國家編織進了關於現代化建設訴求的話語之中,成為一種知識的規范,甚至體現於政治措施的實施過程。這種現代性知識於是演變成了一種規訓、塑造、構成主體的權力,並不僅僅壓迫著主體關於歷史進步以及知識分類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種生產性的力量,滲透到整個社會生活領域之中,把每一個主體塑造成為符合民族國家現代性訴求的個體,使其服從並整合到民族國家規范的社會秩序之中,我們看到,產生於規訓實踐的知識在成為一種權力的同時,又強化了規訓的實踐。被近百年來民族國家現代化過程所規范的主體,教育制度、學科分類、傳播媒介、圖書館、展覽、歷次政治運動等規訓體系從制度層面強化了人們對於文化分類的認識,這種知識自覺與不自覺地規范著主體的社會實踐,與民族國家的現代性訴求形成認同。現代民族國家現代性訴求的霸權性質,控制了人們對於邊緣的、民間的、非主流的文化的知識想像,在高度現代性的境況下,人們關於社會生活對象的知識與想像,日益依賴於專家、媒體的教育、宣傳與鼓噪。由此形成的效果不僅僅在於生產了一種關於文化分類的知識與霸權,更重要的是,這種知識與霸權業已內化成為人們自我認同的機制,並且反過來不斷地塑造著現代社會制度關於文化分類的知識。自我認同機制的形成,意味著自己的趣味、慾望、意見和渴求與他者的趣味、慾望、意見和渴求等形成對照,進而在自我與他者之間形成相應的關於自我與他者的形象。長期以來,現代性話語對民間的、邊緣的、非主流文化的排斥,使之賦予了一系列迷信、落後、愚昧的形象,民間的、邊緣的、非主流文化的持有者也已經將這一系列迷信、落後、愚昧的形象內化成為自我認同的一個方面,成為現代性話語對他者進行壓迫最為成功的手段之一。
因此,面對日益發達的民俗文化旅遊,我們並不能就此認為,以民俗文化為代表的一系列被現代性話語命名為迷信、落後的文化現象,在中國當下的文化情境中,權利政治與資本已經平等地承認這些邊緣話語,我們毋寧認為,權利政治、資本與地方性文化的互動所產生的民俗文化旅遊的興盛,既是「本土化的現代性」(inigenizedmodernity)的一個表現,也是文化政治之暴力的一種表述。我們在承認現代性服務於本土文化的重振過程的同時,也應該意識到,這種重振過程實際上也在繼續著現代性話語對於民間、邊緣文化的霸權性質。
❽ 民俗文化對旅遊的作用
民俗是一種民間傳承文化,屬於民族的傳統文化,它的根脈一直延伸到當今社會的各個領域,伴隨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生活繼續向前發展變化。近年來民俗旅遊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因為民俗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它能滿足遊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成為旅遊行為和旅遊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
民俗是溝通傳統和現實、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紐帶,它能反映民間地域或社區人群的共同意願,並主要通過人作為載體,進行世代相同和繼承的具有鮮明特點的文化現象,可以用「民俗文化」來概括。民俗文化是廣大勞動人民所創造和傳承的民間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文化不是落後地區的奇風異俗,不是窮鄉僻壤的「專利品」,也不是古老部落的「土特產」。民俗文化是遍布於任何地區、任何人群、任何形式的社區的文化現象。
❾ 民族文化旅遊 跟民俗文化旅遊一樣嗎
不一樣,雖然都偏重於文化旅遊,但是前者重點偏重於少數民族的文化旅遊,包括人文的,自然的文化旅遊,而後者就是民俗類的文化旅遊,比民族文化旅遊的范圍要小。因為除了民俗類旅遊,還有自然景觀類旅遊等。
❿ 民族文化旅遊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民族文化旅遊主要包括哪些方面?民族文化旅遊主要包括,歷史博物館,民族風情,等等旅遊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