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高質量發展要求
A. 旅遊產業如何變「談」為汪
旅遊業高質量發展勢在必行,提高服務質量成為重要基礎。「旅遊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服務業來說,質量就是生命線,旅遊服務質量好不好,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遊客滿意度高不高、市場主體競爭力強不強、行業發展後勁足不足。」雒樹剛說。
文化和旅遊部12月24日通報,2019年前三季度,全國5.6萬家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62187億元,同比增長7.6%。2019年前三季度,國內旅遊人數達到45.97億人次,同比增長8.8%,入境旅遊人數超1.08億人次,同比增長4.7%,出境旅遊人數超1.19億人次,同比增長8.5%。
2012-2019年前三季度國內旅遊人數統計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2019年,文化和旅遊部印發《關於實施旅遊服務質量提升計劃的指導意見》,提出一攬子政策舉措,大力推動旅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優質旅遊發展。同時,針對虛假宣傳、強迫消費、安全衛生等突出問題開展了一系列專項整治,從管理層面為提升旅遊服務質量建章立制保駕護航。據中國旅遊研究院《旅遊服務質量調查報告》,2019年前三季度旅遊服務質量綜合評價指數為80.06%,同比增長3.21%。
重組和改革成發力點
業內指出,旅遊企業是現代旅遊產業體系的核心,旅遊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政府部門加強服務、引導管理,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更需要廣大旅遊企業發揮主體作用,勇於創新創造,善於經營管理,樂於精益求精。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指出,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首先看遊客滿意度高不高,看企業的競爭力強不強,看企業發展有沒有後勁。
企業重組和改革成為重要發力點。福建省旅遊發展集團董事長陳楊標舉例說,2016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決定,將華閔集團和福建中旅集團合並重組設立。但這種整合不是簡單合並,而是有效重組。根據全產業鏈條、全要素要求,構建旅遊服務、休閑目的地、文化傳媒、國際貿易、物業地產、資本運營等板塊,互相聯系、互相支撐,推動高質量發展。重組的背後是市場化競爭、契約化管理、差異化薪酬、市場化退出四大關鍵舉措的實施。
融合發展成大勢所趨
業內人士也指出,在優化供給方面,結構性改革是關鍵,融合發展是基礎。
「文旅高質量發展的三個方面,首先是遊客必須要喜歡,二是企業必須要有效益,三是行業可持續發展。」開元旅業集團創始人陳妙林指出,從旅遊行業來說,每個省、市都成立旅遊集團公司,把所有資源集中整合這是好的,但是整合了以後,到底效率、效益怎麼樣,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中國旅遊研究院產業所所長楊宏浩指出,為了實現旅遊業高質量發展這一目標,需要各類市場主體藉助資本、人力、科技、文化以及數據等基本要素,不斷創新。「不管是民營也好,國有也好,只要遵循市場最基本的規律,都會做出一番成就。」
面對文旅轉型,還需要更多創新突破。深大智能董事長汪早榮指出,從技術維度看,需要從頂層架構上進行整體設計,最終在運營端實現結果體現;從人才維度看,傳統文旅企業需要從人才培養上進行革新,這涉及組織架構優化;從管理維度看,要真正實現多景區多業態的一體化管控;從營銷層面看,核心是要建立一個全渠道營銷能力,無論C端還是B端,都必須擁有自己的一整套體系;從服務端維度看,要構建數字化的場景服務能力。
更多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旅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B. 什麼推動高質量發展
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我國已經不具備高增長的客觀條件,需求結構變化、消費升級、技術積累、金融風險、資源環境壓力等,使我國潛在增長率發生變化。
第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變化,落後的社會生產已經不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第三,再過三年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在全面小康階段發展的重點是解決量的不足問題,而在現代化階段相對於量的問題,質的問題更重要,要在解決質的問題過程中來實現量的增加。
第四,從事物發展,特別是經濟發展規律來看,往往都要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從高速增長成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才能實現現代化,才能進入高收入經濟體。
C. 旅遊可持續發展的規律
隨著可持續發展這一新觀念在全世界范圍內受到廣泛關注,旅遊可持續發展也日益成為各界頻繁討論的論題.
定義:
旅遊可持續發展是指:在維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態環境的同時,滿足人們對經濟,社會和審美的要求.它能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們提供生計,又能保護和增進後代人的利益並為其提供同樣的機會.
1990年在加拿大溫哥華召開的全球可持續發展大會(Globe'90)上,對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提出五項指標:
(1)增進人們對旅遊所產生的環境效應和經濟效應的理解,強化其生態意識;
(2)促進旅遊的公平發展;
(3)改善旅遊接待地的生活質量;
(4)向旅遊者提供高質量的旅遊經歷;
(5)保護未來旅遊開發賴以生存的環境質量.
核心目標: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目標是在為旅遊者提供高質量的旅遊環境的同時,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並在發展過程中保持和增強環境,社會和經濟未來的發展機會.旅遊業的可持持續發展要使四方受益,即旅遊者,當地百姓,未來的旅遊者以及未來的當地居民,涉及到同代人不同利益群體之間,同一利益群體代際之間和不同利益群體代際之間的公平問題.
旅遊資源作為旅遊經濟活動中的一個生產要素,我們必須認識到它的有限性和脆弱性.自然旅遊資源無論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創造,還是內含人類勞動和智慧的半自然景觀,都不再是可以任意無償使用的資源,對它們的利用一定要考慮到它的再生能力;人文旅遊資源具有壟斷性,不可復制性,對它同樣要採取"只取利息,不動底本"的消費方式,以保證後人對這些歷史文化遺產的繼承和使用不受侵害.對這類文化性很強的旅遊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和使用,帶來的成本支出將是無窮的,也必將是永遠的負效益.因此,開發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時,必須本著"保護第一"的原則,杜絕過度開發和掠奪性的破壞開發,適度開發旅遊產品,保持資源的文化特性.
D. 為推動紅色旅遊高質量發展提出三條方法論建議
方法論建議指的就是哲學上的根本方法的建議,推動紅色旅遊的發展,我們應該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聯系的觀點
E. 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是什麼
我之前在中大咨詢的官網上了解了一些國企改革的內容,了解到要實現高質量發回展必須要答把握三點核心要義:綠色、協調、開放。高質量發展必然是綠色的發展,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摒棄過去唯GDP論的衡量標准,堅決遏制低端的高能耗、高污染、高物耗產業;高質量發展必然是協調的發展,全面推進西部開發、中部崛起、東北振興、鄉村振興和扶貧攻堅,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促進各區域各領域各方面協同配合、均衡一體發展;高質量發展必然是開放的發展,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
F. 「全域融合」如何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國旅遊經濟快速增長,產業格局日趨完善,市場規模品質同步提升,旅遊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全域旅遊」從提出概念到上升為國家戰略,正是我國旅遊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據統計,過去五年,中國出境旅遊人次由8300萬增加到1.3億。2017年中國旅遊總收入為5.4萬億元,是2012年的2.1倍,年均增長15.8%;2017年全年國內和入境旅遊人數超過51億人次,比五年前增長69.1%,年均增長11.1%。
國務院辦公廳的上述《意見》中,重點部署了「推進融合發展,創新產品供給」工作,包括推動旅遊與城鎮化、工業化和商貿業融合發展,推動旅遊與農業、林業、水利融合發展,推動旅遊與交通、環保、國土、海洋、氣象融合發展,推動旅遊與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融合發展等。融合發展有助於旅遊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將融合發展戰略用於促進全域旅遊發展,形成旅遊業發展的「全域融合」思維,推動一定區域以及更大區域內旅遊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並以旅遊業帶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這將是我國旅遊業發展戰略的一次重大提升。
G. 高質量發展是指什麼有什麼特質
高質量發展是201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首次提出的新表述,表明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根本在於經濟的活力、創新力和競爭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根本途徑。其特質有六個方面,即六個高質量。
「六個高質量」中起頭的是經濟發展高質量,而經濟發展高質量的重要前提是企業發展高質量。那麼,企業如何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我們給出的結論是轉型升級。
五是資金問題,企業都缺錢,有的是不想用自己的錢,有的是真的沒錢,隨著金融審核越來越嚴,市場上的錢也會更加謹慎。
H. 推動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如何選擇
專家預測:未來,文化旅遊的市場空間將有望達到2萬億元。在這個背景下,把文化與旅遊攥成「拳頭」,既抓住了文化與旅遊的內在聯系,又順應了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相融合的規律。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推動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應在以下四個方面發力。
1、聚焦「大融合」,在統籌兼顧上發力。推動文化旅遊產業提速增效,必須以統籌全局的視野加快推進「三個融合」,充實完善旅遊產業內容、促進文化產業結構調整、撬動地方經濟騰飛。
2、規劃「大項目」,在強化支撐上發力。文化旅遊產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一個個項目的支撐。當前,正從點狀開發、線路統籌向區域聯動轉變,必須通過區域內規劃布局和實施重大項目,充分發揮項目建設在優化結構中的強大引擎作用,推進文化旅遊產業聚集發展,在更大時空更寬領域更深層次開發休閑、體驗和度假型產品。
3、開發「大產品」,在有效供給上發力。需求決定供給,供給引領消費。當前,我國文化旅遊產品「有效供給不足」已成為制約我國旅遊領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問題。為此,必須以「用戶為王、體驗至上」為核心,充實完善旅遊產品供給、優化旅遊產品結構,更好地順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滿足快速增長的大眾化、個性化旅遊消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