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好轉後旅遊業
1. 今年的新冠疫情,對各行各業的影響大嗎
2020年春節,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往日的平靜,人民子弟兵,白衣天使們拋家棄子捨生忘我的投入到了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工廠被迫停工,學校被迫停課,或許受到打擊最大的莫過於餐飲業旅遊業,讓我們盤點一下哪些行業影響最大吧!
2. 疫情還沒完全結束,旅遊業為什麼可以提前復甦
中國疫情已經被控制住,只要防境外輸入即可
現在,除武漢以外,中國國內的確診和疑似病例已經全部清零(境外輸入不在此范圍),整體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隨著溫度慢慢上升,病毒的活力也會慢慢降低(病毒在溫度較高的環境活躍度不大),天氣也在幫我們殺病毒,所以,中國整體的疫情已經算是得到了有效控制。夏天已經悄悄的即將來臨,在這個熱情的夏天,我們相信新冠病毒也會像非典一樣消失。
國家為了對抗此次疫情,在市場投放了很多錢,這些錢如果不被運轉起來,那國民經濟依舊難以恢復
此次疫情,國家投入了非常多的資金,這些資金雖然是為了支持疫情期間受損傷的市場,但是國家遲早也還是要收回來的。如果疫情恐慌得不到有效抑制和消除,那全國的消費水平也居低不上,國家財政的錢根本收不回來。
3. 疫情期間,旅遊業讓員簽字斷交養老合理嗎
如果你還在勞動合同的存續期間,公司讓員工簽字斷交養老金是不合理的,而且這也違反了相關勞動法的規定。 可以先協調吧,協商不成可以向當地的勞動部門去投訴。
4. 疫情對旅行社的影響有哪些
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斷上升,旅遊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居民消費升級的重要反映形式之一。
2009年國務院《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提出,「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規劃》被列入國家重點專項規劃。
2018年我國旅遊業總收入高達5.97萬億元,旅遊人數累計達55.4億人;且新世紀以來的絕大多數年份里,旅遊業收入同比增速均高於GDP增速;貢獻了近8000萬個就業崗位,對國民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旅遊業的敏感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1)易受突發事件影響
旅遊行業受外部環境影響較大,這是由行業自身特點所決定的。在發展過程中,很難完全避免一些不確定性因素和突發事件的干擾,例如經濟危機、金融動盪等經濟因素,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非典」、禽流感、甲流等流行性疾病,地區沖突、戰爭、動亂、恐怖活動等政治因素都會導致旅遊需求下降,給旅遊業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2)易受季節性因素影響
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方氣候差異巨大。在一年中隨著季節的變化,我國多數旅遊目的地的客源狀況會呈現出有規律的消長變化, 因而旅遊業在每年都會形成相對固定的旺季和淡季。
從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上看:
由於隔離是最有效的預防和控制手段,而旅遊行業中幾乎所有細分領域均涉及人群聚集與社交,故而在景區關門、酒店空轉、餐館閉客、航班驟減的現狀下,2020年的經營預期完全被改變。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有必要去探究旅遊業在疫情下的真實面貌,以及後續將會如何演變。
新冠疫情:將給旅遊業帶來什麼?
短期影響已經顯現出來
如果沒有疫情,2020年原本應該擁有一個無比熱鬧的春節旅遊黃金周——按照先前各大市場研究機構的預測,2020年春節出遊人次將突破4.5億,較2019年春節增加8%,還將創造約為5550億元的消費規模。
由於疫情的突然來襲,上述預測值瞬間失去了價值,從交通和出行人數兩方面數據可以得到充分佐證:
(1)交通數據:據交通部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月18日,2020年春運鐵路發送旅客2.1億人次,同比下降47.3%;公路發送旅客12.1億人次、同比下降50.8%;水路發送旅客1689萬人次,同比下降58.6%;民航發送旅客3839萬人次,同比下降47.5%。
(2)黃金周出行人數:從2020年除夕到大年初六的春節「黃金周」(1月24日~1月30日),全國出行人數僅有1.52億人次;相比之下,2019年的春節黃金周(2月4日~2月10日),全國出行人數多達4.21億人次,驟減態勢比「腰斬」更甚。
行業低迷之勢或將在短期內持續
1、供給端:行業整體受到波及
當前,幾乎全部旅行社的員工都處於停工狀態,收入和現金流面臨挑戰;
多數景區關閉,或者採取關閉部分停車場、下調限流人數等措施來應對疫情,創收有限;很多酒店暫停營業,短期內出租率大幅下滑,營業收入受到影響;
海外疫情同樣在蔓延,國際航班紛紛取消或者停飛,出入境旅遊被加以限制。
2、需求端:國人出遊意願銳減
在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通知發布之前,就已經有不少人主動取消了春節期間及節後的旅行計劃,最大程度避免人群聚集與外出活動。
從歷史上看:旅遊行業的業績最低值將出現在疫情爆發後兩個季度,可見疫情對旅遊業業績影響持續時間之久,至於人們的出遊意願何時恢復,一切都要取決於疫情控制速度,以及境外管控措施、旅遊重振計劃的實施等等。
疫情過後的報復性反彈值得期待
相比於非典時期,新冠肺炎病毒傳染性更強,傳播范圍更廣,且在防控力度上也比非典時期更為嚴格。各省市均實施不同程度上的區域封鎖、交通管制、景區暫停開放等,大部分民眾主動或被動的隔離在家不出門,對旅遊業造成的沖擊較為嚴重。
不過,長期的隔離與居家辦公讓不少人被過久地「壓抑」,故而我們預計在疫情徹底結束後,隨著出遊信心的恢復,人們將以更加強烈的意願去策劃「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而行業的報復性反彈值得期待。
按照非典時期的經驗,五一黃金周的旅遊市場很難出現明顯改觀,我們預計景區受到的沖擊可能持續半年以上;考慮到疫情結束後,各行各業普遍都會採取措施以彌補前期的損失,企業員工很難通過休年假等方式來外出旅行,故而可能要到十一黃金周期間,我國的旅遊業才會有所起色,景區和酒店的生意也會有所好轉;
5. 新冠疫情重創旅遊業,國際旅遊業如何恢復正常運行
開放跨國旅遊當然是彌補損失的最佳方式。希臘和喬治亞在6月中旬首次宣布將開放外國遊客入境,這是自疫情爆發以來首批宣布開放邊境口岸的兩個國家。雖然大多數歐洲國家和地區仍在觀望,但義大利、法國、西班牙、英國、德國等國已經宣布建立跨國旅遊“綠色區域”,這些國家將首先為國際旅遊相互開放邊境。最近,義大利正式向英國公民開放其旅遊許可證。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查里亞斯這三個波羅的海國家也承認它們之間的“旅遊安全走廊”協議,這三個國家的公民相互旅行和訪問。
澳大利亞宣布了一項176億澳元的財政計劃,以幫助經濟抵禦新型冠狀病毒的影響。政府還將在未來四年內投入67億澳元幫助中小企業的現金流;德國宣布推出一項總預算為500億歐元的民生政策,以幫助小企業和自由職業者體驗這一流行病的影響,全球旅遊業可能會出現一些新趨勢。由於不同國家不同的疫情和移民限制,許多人會擔心長途旅行,而短途旅行、國內旅行或自駕游等相對安全的旅行可能會成為未來新的增長點。疫情還為旅遊業提供了一個將營銷重點轉移到國內遊客的機會。
6. 國慶一天全國接待遊客近億人,是否說明旅遊業重整旗鼓了
旅遊業並沒有重振旗鼓,雖然中國的疫情已經有所回暖,但是我們也看到了,新聞也常常有爆出某個地區出現個位數的感染者,不要覺得只是幾個人就無所謂,病毒剛開始爆發的時候不也是幾個人嗎?如果不加以管制,還會演變到上一個冬天那樣的情況。現在我們看到的國慶小長假有那麼多遊客,只不過是人們的戒備心有所收斂。
雖然我們現在境內感染人數已經相當少,已經歸至個位數,但是我們也不能小看這幾個人,所謂一傳十,十傳百,如果不加管制,就會像現在的美國那樣,因此希望大家控制好自己的腿,管好自己的嘴,最後祝大家在疫情期間內也要身體健康。
7. 香港的旅遊巴士為何會稱為「旅遊巴士墳場」
在疫情的影響下,在一個停車場內有近千輛旅遊巴士很多已經停泊超過半年。
8. 2021年放假安排出爐,你覺得新的一年假期旅遊行業會經濟回暖嗎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出門旅遊成為了人們很平常的事情,每一年人們都會盯著下一年假期安排,希望能夠根據假期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那麼2021年假期安排已經出爐,新的一年假期旅遊行業會回暖嗎?我個人認為會,人們有出門旅遊的需求,疫情恢復之後很多人會選擇旅遊,人們利用假期旅遊,成為很多人解壓的方式,新的一年假期旅行,會更多的是國內游和短途游。
一、人們有出門旅行的需求,疫情恢復之後很多人會選擇旅遊。經濟發展之後,加上交通越來越方便,很多人都會選擇出門旅遊,看看世界上美好的風景,看看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人們有很強的旅遊需求,因為疫情的原因,導致這些需求都被壓制,但是疫情好轉之後,人們會釋放這部分需求,他們會選擇利用假期去旅遊,旅遊行業會回暖。
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9. 疫情還未完全過去,此時出去旅遊需要注意些什麼
2020年的疫情讓我們所有人的生活發生了改變。在年前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每個人都開始戴了口罩。尤其是在一些重點地區,每一個人都全副武裝才會出門,包括去一些餐廳的地方,在過了年以後,所有的人都開始居家隔離,國家發布了相關的政策,所有有關於人群密集的各種營業場所都不許開門,包括一些大的電影院都已經關門半年之久了,還有更多的一些有關的餐飲方面的公司和企業都沒有開門,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流失。
10. 疫情前後烏魯木齊受影響最大的行業有哪些
疫情前後受影響最大的肯定是餐飲行業,其次是KTV、網吧等娛樂行業,再次是旅遊行業。
新疆旅遊業是非常發達的,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參觀遊玩。然而,受疫情影響,很多人不敢出門,因為旅遊景點的人實在太多,怕碰到其他地區的人,更怕不經意間接觸到國外的人,尤其在現在這個國外疫情時期,實在讓人難以放心。而且大多數的人旅遊比較喜歡報旅遊團,省心又省錢,但是感染肺炎的可能性會增加,為了自己的身體,也不會去貿然選擇旅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