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旅遊業發展水平
① 成都旅遊業發展的意義
造福地方經濟!保留歷史文化
② 成都作為旅遊城市有些什麼特色
內容提要:本文分析了以成都中心城市為依託的巿域旅遊,其旅遊要素配置的中心--邊緣結構形成的原因及其發展變遷規律。成都巿域旅遊的中心—邊緣型結構開發模式的變遷,首先是旅遊要素向中心城市高度聚集,這種情況引起旅遊成本的上升,旅遊收益不斷遞減,從而使旅遊要素由中心城巿向旅遊資源富集的邊緣市鎮擴散和轉移,形成次級和再次級旅遊中心。中心—邊緣結構的進一步發展,與巿域旅遊中旅遊形態的變化和邊緣區旅遊市鎮的旅遊功能定位、文化與經濟結構有密切關系。不同等級的旅遊景區較高的文化資源開發程度和旅遊形態向休閑旅遊的轉移,會促進旅遊要素的再配置,從而使成都巿域旅遊的中心—邊緣結構發生變化。
關鍵詞:巿域旅遊 中心邊緣結構 旅遊要素再配置 旅遊形態變遷 文化資源開
一、所謂巿域旅遊,是以某一中心城市為依託,向四周形成的旅遊輻射地區。巿域旅遊是隨著城巿旅遊而興起的,是由城巿向郊區,由旅遊中心向周邊旅遊景區擴散與輻射的過程。中心城巿除本身的旅遊景點外,在市域旅遊中主要起到交通、服務與遊客集散中心的作用,而周邊地區的旅遊景區景點則主要起到旅遊最終目的地的作用。成都巿2002年四川省接待國內旅遊者7217.97萬人次,入境旅遊者66.72萬人次,旅遊總收入380.2億元人民幣,其中成都巿接待國內旅遊者2808.73萬人次,佔全省的39%;入境旅遊者40.12萬人次,佔全省的60%,旅遊總收入175.09億元人民幣,佔全省的46%。可見成都作為四川的旅遊中心城巿的支配性地位,這是一種旅遊經濟與文化的中心—邊緣結構的存在模式。
二、城市旅遊域中的資源初始情況與旅遊要素的再配置,決定了中心城巿與邊緣區旅遊城鎮的發展速度,但城巿旅遊域的文化與經濟形態卻決定了其發展的方向。因為中心城市的強大文化與經濟吸引力與影響力,強烈地塑造著周邊旅遊景區的文化經濟形態。中心城巿影響周邊城鎮的途徑,是通過歷史變遷、文化傳播、行政管轄、交通網路、交通聯系等因素產生作用的,而周邊旅遊景區自身的文化—經濟結構和城鎮功能定位,又決定了巿域旅遊邊緣區的發展趨向與開發速度。
在巿域旅遊范圍內,次級旅遊城鎮的文化與經濟結構和中心城巿相比差異越大,其城鎮文化經濟定位與旅遊價值取向越單純,越有可能形成次級旅遊中心。因為中心城巿的文化經濟定位與城巿價值往往是多元化的,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交通等多種功能價值,如到20世紀90年代為止,國家對成都的傳統城巿定位是三中心兩樞紐,即「重要的科技文化中心、商貿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樞紐和通信樞紐。此外還要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吸引外來投資。偏離這個城巿定位主流的文化和旅遊產業自然受到很大的限制。這種情況往往約束了採取旅遊開發的方式。如都江堰每年在流經市區的岷江畔舉行消夏啤酒節,節慶活動佔用大量交通道路與公共空間,而成都由於交通的繁忙則不能在巿中心區的錦江邊如法泡製。巿郊雙流縣黃龍溪鎮和龍泉驛洛帶鎮每年都舉行火龍節和水龍節,而成都也缺乏在大街上耍火龍的條件。又如成都古蜀文化金沙遺址與商業街戰國船棺葬遺址是考古重大發現,具有極高的旅遊價值,但由於地處市中心,土地價值高昂,周邊保護區不可能太大。金沙遺址目前劃定的遺址公園面積約為0.3平方公里,只能發展佔地面積較少的旅遊精品。而廣漢三星堆遺址周邊的保護區則可達l0平方公里之多,這就為廣漢未來旅遊業的發展留下廣闊的空間。當次級旅遊中心城巿發展到必須向多元價值發展的階段,其旅遊價值功能會被削弱,工業、房地產業等在城巿功能的比重會逐步上升,如都江堰、樂山等城市,正面臨由單一功能城巿向多元功能城巿轉型的選擇。
總的說來,由於巿域旅遊中心--邊緣文化經濟結構的存在,使巿域旅遊輻射區內的旅遊要素不斷出現再配置。再配置的動力與因素,與巿域旅遊區中旅遊資源是發散型還是收斂型密切相關,發散型的巿域旅遊,會使旅遊要素不斷由中心城巿向邊緣城鎮擴散,從而在巿域旅遊區內形成若干次級與再次級旅遊中心。旅遊要素的再配置也與城鎮的文化與經濟功能復雜程度密切相關,城鎮的文化經濟定位與旅遊價值越是單純,越容易轉移中心城巿的旅遊要素,發展成為次級旅遊中心。旅遊形態的變化以及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同樣影響巿域旅遊區內的旅遊要素擴散與轉移。不同等級的景區景點文化資源開發程度越高,旅遊形態向休閑旅遊的速度越快,旅遊要素的轉移與再配置也就越迅速。成都的巿域旅遊,正是在這種中心—邊緣的文化經濟結構及其對旅遊要素再配置影響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從而對未來成都以至四川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
③ 2014年成都市旅遊業gdp是多少
以下排名范圍是中國大陸
按城市經濟:
上海、北京、廣州、天津、深圳、蘇州、重慶、成都、杭州、無錫
按城市綜合實力:
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南京、大連、蘇州、青島、無錫、佛山
註:
【城市綜合實力】的是以經濟競爭力,文化競爭力和社會競爭力為基礎,並結合生態環境競爭力後計算得出。
城市經濟競爭力涵蓋GDP總量,GDP增速,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職工平均工資水平,經濟和產業結構,全社會固定資產總投資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金融機構存貸款總額以及經濟發展潛力等方面。
城市文化競爭力涵蓋教育實力,科技創新水平,文化及體育產業發展狀況和文化影響力,文化氛圍,公民總體素質和公民意識,城市歷史以及地域文化等方面。
城市社會競爭力涵蓋人口結構,社會結構,基尼系數,社會治安狀況,居民幸福指數,民主法治建設進程,國際化程度和社會包容性以及慈善事業發展狀況等方面。
城市生態環境競爭力涵蓋空氣質量,污染物排放程度,森林覆蓋率,生態多樣性及野生動植物分布,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及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分布,旅遊業總收入GDP佔比以及環境承載力等方面。
④ 成都旅遊發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有利:1 水路交通便利
2 自然風景美麗 歷史悠久
3 經濟較發達
3 人口密集 知名度高 市場廣闊
4 基礎設施較好
不利:1自然災害頻繁
2 風景破壞嚴重,交通設施基礎設施不夠完善。
⑤ 成都的旅遊行業發展好還是杭州的好
都很好,都是旅遊名城。旅遊的淡旺季不同而已
⑥ 成都工業旅遊發展現狀
目前成都 除了東區的音樂街區貌似 還沒有其他比較出名點的工業旅遊的點了哈 不過四川其他地方還是有的 比如樂山嘉陽的小火車 宜賓的五糧液
⑦ 成都市旅遊業的發展對其經濟的影響
應該說一個地方的旅遊業發展,會帶動當地其他行業的發展
比如說:餐飲、酒店、交通等等
肯定是比一個地方的經濟是一個利好的方面
⑧ 「成都是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以旅遊的角度分析這句話
首先是成都的歷史文化
成都是我國西南開發最早的地區,是全國第一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從有確切記載算起。成都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早在公元前四世紀,蜀國開明王朝遷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遷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秦漢時期,成都經濟文化發達。公元前316年,秦國吞並巴蜀。公元前311年,秦人按咸陽建制修築城垣。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13州剌史部,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廣漢、犍為四部。秦末、漢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稱「天府」。西漢末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為「成家」。東漢末年,劉焉做「益州牧」,移治於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西漢時期,成都的織錦業已十分發達,設有「錦官」,故有「錦官城」即「錦城」之稱;其他手工業如巢絲、織綢、煮鹽、冶鐵、兵器、金銀器、漆器等手工業也很發達。秦漢成都的商業發達,秦時成都即已成為全國大都市,西漢時成都人口達到7.6萬戶,近40萬人,成為全國六大都市(長安、洛陽、邯鄲、臨洮、宛、成都)之一。「少城」為成都商業最發達的城區,那裡商品堆積如山,商店、貨攤櫛比。此外,漢代成都的文學藝術也達到很高的水平,司馬相如、揚雄、王褒是為時全國最有名的文學家,成都出土的漢代畫象磚和畫象石,繪畫精美,內容廣泛。
隋唐時期,成都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佛教盛行。成都成為全國四大名城(長安、揚州、成都、敦煌)之第三位,農業、絲綢業、手工業、商業發達,造紙、印刷術發展很快,經濟地位有所謂「揚一益二」(揚州第一,成都第二)。「蜀綉」為全國三大名綉之一,「蜀錦」被視為上貢珍品,產量全國第一。成都是中國雕板印刷術的發源地之一,唐代後期,大部分印刷品出自成都。成都除了有全國重要的菜市、蠶市外,還有「草市」,即分布在鄰近地區的鄉鎮集市。唐代成都文學家雲集,大詩人李白、杜甫、王勃、盧照鄰、高適、岑參、薛濤、李商隱、雍陶、康術等短期旅居成都。唐代成都開發了開摩河池、百花潭等旅遊勝地,貞觀年間在城北修建了建元寺,唐朝大中年間改名為昭覺寺,稱「川西第一叢林」。
其次成都的氣候特徵
成都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春早、夏熱、秋涼、冬暖的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16攝氏度,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成都氣候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多雲霧,日照時間短。民間諺語中的「蜀犬吠日」正是這一氣候特徵的形象描述。成都氣候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空氣潮濕,因此,夏天雖然氣溫不高(最高溫度一般不超過35攝氏度),卻顯得悶熱;冬天氣溫平均在5攝氏度以上,但由於陰天多,空氣潮,卻顯得很陰冷。成都的雨水集中在7、8兩個月,冬春兩季乾旱少雨,極少冰雪。
在加上成都獨特的地理位置
成都位於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地段,境內海拔387-5364米,東界龍泉山脈,西靠邛崍山。西部為縱貫南北的龍門山脈。平原面積佔36.4%,丘陵面積佔30.4%,山區面積佔33.2%。平原地區西北高、東南低,平均坡降0.3%。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6.7℃。年平均日照時數1071小時,年平均降雨量945.6毫米。成都市區位於成都平原東部,平均海拔約500米。成都平原是我國西南地區最大的平原。位於岷江幹流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其灌溉渠網呈扇形展開在廣闊的成都平原上,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飢饉」的「天府之國」。
因此成都是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⑨ 成都市的經濟發展主要依託旅遊產業嗎
眾所周知,除了廣東省廣州市是一座一線城市外,其他三十幾個省份的省會都是二線城市,現在又有一座城市脫穎而出了,並且它的經濟實力不容小覷,甚至能夠甩開其他城市很遠。自從有了“新一線城市”的榜單之後,人們對於一個城市的認識和評價又有了新的認識,而今天我們要去的這座城市很特殊,在“新一線城市”光榮榜的榜首連續幾年居高不下,說到這兒聰明的朋友應該知道了,這座強大的省會城市就是成都。
但有的朋友也認為,這樣的發展模式對於其他的城市來說會不會非常不公平呢?我想公平與否省內的人們心中自有定奪。如今說成都是除了廣州這個一線城市外最強的省會,是不是一點也不過分呢?你來這座魅力城市旅遊過嗎,快快收拾行囊走起吧、
⑩ 成都旅遊業現狀
很好啊,蟬聯了「中國最佳旅遊城市」稱號,成都今年來的旅遊業是有目共睹的,蓬勃發展,歡迎來成都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