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文化交流
❶ 結合文化交流的有關知識,說明舉辦國際文化藝術旅遊博覽會的意義
一是充分展示國際性。2010年5—7月期間,我們將舉辦國際民間藝術展示周、國際岩畫內藝術研容討及展覽、寧夏—汶萊達魯薩蘭國合作論壇等國際性文化藝術交流活動,還邀請了來自非洲、歐洲、亞洲10多個國家的專業和民間藝術團體到寧夏進行展演。屆時,老百姓不出家門就可以領略世界各地的文化藝術。
二是充分體現民族性特色。第八屆中國西部民歌(花兒)歌會和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戲劇會演,屆時將有近40多個少數民族的藝術家登台獻藝,不僅展示了各民族的文化藝術精粹,也為各兄弟民族學習交流提供了平台。
三是公共活動的藝術特色。本屆文藝旅博會的展演活動可謂亮點紛呈、精彩不斷,不僅有眾多明星為開、閉幕式等大型活動助演,同時也有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的諸個劇目和全國的「群星獎」獲獎作品,以及來自國內的著名藝術家登台獻藝。
四是活動的惠民性特點。活動的目的之一就是想讓老百姓共享改革開放以來文化發展的成果,我們採取劇場演出和廣場演出相結合的形式,盡最大的可能,讓利於民,把國內外的優秀劇目低價或者免費的提供給廣大觀眾,所有的展覽都將免費向公眾開放。
❷ 旅遊業對世界文化的影響
文化與旅遊業的關系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辨析二者的關系必然會涉及到旅遊業對文化作用的問題。雖然旅遊業對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重要作用已經成為社會普遍的認識,但對於旅遊業究竟如何促進文化發展繁榮卻缺少系統的思考和准確的表述。
一般來說,旅遊主要是城鄉居民基於滿足精神方面需求而引發的外出遊玩活動。從文化角度看,旅遊主要表現為旅遊者對自然和人文資源的審美行為,是旅遊主體和旅遊客體之間的文化交流。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旅遊具有很強的文化屬性,但旅遊業的本質是會產生較強文化效益的經濟產業,它不是文化事業,也不屬於文化產業的范疇。旅遊業對文化的作用不能泛泛而談.由於不同的地方文化的含義有所不同,因此分析旅遊業對文化的作用,需要明確特定的文化范疇才能進行。
一、旅遊業對促進文化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橋梁作用
文化交流所指的文化一般是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就是文明。從國際范圍看,按照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的標准,廣義的文化可以分為中華文化、日本文化、印度文化、伊斯蘭文化、東正教文化、西方文化、拉丁美洲文化、非洲文化等。從國內范圍看,在中華文化之下又可以分出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嶺南文化等亞文化。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促進文化交流都是推動不同文化相互借鑒、相互吸收、共同發展的重要途徑。作為文化交流的主渠道之一,旅遊業在這其中發揮了獨特而又重要的作用。
(一)這是與大規模旅遊經濟活動相伴隨的文化交流。自從文明開始誕生,文化交流就一直存在,但在沒有現代旅遊業出現之前的文化交流是相對零散的,同經濟的聯系也不太緊密。旅遊業的發展,則以經濟為動力,並通過經濟的方式,極大地拓展了文化交流的范圍。2012年,全球過夜旅遊者達到10.35億人次,國際旅遊收入達到1.08萬億美元;而同期國內旅遊達到29.6億人次,國內旅遊收入達到2.27萬億元。這其中,以文化交流為目的的旅遊佔了很大比例。可以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旅遊業已經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二)這是民眾之間的文化交流。從交流主體的角度看,可以劃分為官方層面的文化交流和民間層面的文化交流。官方層面的交流發生在政府之間,往往通過公共財政支出,弘揚本國或者本地的文化。比如我國派遣文藝團體出國表演,在國外設立「孔子學院」等,都屬於這一范疇。民間層面的交流則更多是自發的,是不同國家或者不同地區居民之間基於文化差異而進行的相互訪問。旅遊交流屬於民間文化交流,這種交流與官方交流互為補充,推動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發展。
(三)這是一種更深入、更持久的文化交流方式。旅遊業推動的文化交流不是少數精英之間的文化交流,而是國民全方位參與其中的文化交流,這種文化交流不預設主題、不先入為主,是不同文化群體之間平等的交流。更為重要的是,這種交流是面對面的交流,是客源地和旅遊地居民之間的互動式交流。因此,影響面更大,也更為長久。
總之,旅遊業的發展推動了跨文化群體之間的相互碰撞、相互溝通,有利於促進文化的融合與發展。
二、旅遊業對推動文化建設具有非常突出的平台作用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建設的目標,如果從大文化的角度看,五個建設都屬於物質和精神財富的范疇,即屬於大文化所包含的內容。但是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並列的時候,文化建設一般指的是發展科技教育,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等方面的內容,其根本目的在於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精神支柱,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經濟學家於光遠曾經說過,「從社會文化價值看,旅遊具有非常明顯的教育意義,它可以是一種社會化的因素,因為它使人親自了解現實,可以培養人們面對現實的某種態度,它也是一種培養感情的因素,在很多情況下,它有利於智力、科學、技術、藝術和文學方面的創造。」
需要說明的是,旅遊業對文化建設的作用,主要不是依靠國家投入來實現,而是通過市場經濟,主要依託遊客自身的旅遊消費達到了促進文化建設的目標,國家支持旅遊業的發展,實際上可以用更小的成本,產生了更大的文化收益。從這個意義上講,旅遊業既推動了文化建設,同時也促進了經濟建設。其中,旅遊業對文化建設的作用突出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旅遊業對於形成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獨特作用。核心價值是一個社會共同認可和遵循的價值。推動形成核心價值對於一個國家持續健康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比如在中國漢武帝之後的帝制時代,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共同價值觀對於中國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正因為如此,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值得注意的是,核心價值的形成除了教育,還在於國民通過現實的工作生活中去感悟、去印證、去實踐。因此需要通過更多渠道去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形成。以旅遊的方式形成的核心價值觀不是僵化、填鴨式地灌輸,而是通過柔性影響、自然滲透,春風化雨式地幫助人們在旅遊過程中形成共同的核心價值觀。比如,人們在游覽了祖國的壯美河山和名勝古跡之後,很自然地會將對大好山川的熱愛和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熱愛轉移為對國家的熱愛,而通過這樣的方式形成的愛國主義價值觀往往更為鞏固和持久。再比如,遊客在參加紅色旅遊之後,自然會對先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有更深入的了解,由此形成的向上精神動力是其他教育方式很難替代的。
(二)旅遊業對提高國民素質具有突出作用。國民素質包括身體素質也包括文化素質。中國自古就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說法。旅遊可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對於國民的身心發展都有很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對青少年而言,更多地參與到旅遊中來,有利於其全面健康的成長。在國際上許多國家都支持年輕人開展游學活動,其看重的正是旅遊業的這種突出功能。未來我國需要更好地發揮旅遊業對提高國民素質的作用,推動文化建設。
三、旅遊業對文化事業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促進作用
文化事業強調文化的公益性、公共性。公共文化需要政府來提供,因此這種文化基本上是免費的,或者是收費很少,帶有優惠性質的。文化事業雖然強調政府投入,但文化事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讓更多人可以分享文化建設的成果,進而實現文化建設的目標。因此,只要有利於文化事業發展的方式都可以採納。這也意味著,發展文化事業並不等於要完全排除市場的內容。如果通過市場機制的方式能夠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同樣也應該將其充分的運用。
《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在發展文化事業中主要提到四大任務: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現代傳播體系,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建設。而旅遊業對這四個方面的文化事業發展都有不同程度的積極作用。具體表現在:
(一)旅遊業擴大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覆蓋范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屬於公共財政投入的內容。既然是公共財政投入,享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人越多,其文化投入產出的效率就越高。國家規定,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科技館、紀念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和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要逐步向社會免費開放服務。一般而言,公共文化設施其享受的主體往往是設施所在地的居民。通過旅遊業,可以引導更多外來遊客享受當地的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等公共文化設施,有利於提高文化效益。
(二)旅遊業是一種獨特的現代傳播渠道。現代傳播體系的建設對文化事業具有重要的意義。按照一般的觀點,傳統媒體包括第一媒體報紙刊物、第二媒體廣播,第三媒體電視,現代媒體包括第四媒體互聯網和以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移動電視、網路博客、桌面視窗等為代表的第五媒體。從傳播的角度看,媒體即信息傳播的平台,其中,信息的覆蓋面、信息被接受的程度、信息傳播的速度都是衡量媒體傳播效率的重要標准。旅遊在作為一種經濟活動的同時,實際上也很大程度扮演了信息傳播媒體的角色,從這個意義上旅遊可以被視同為「第六媒體」。與其他五種媒體的不同之處在於,旅遊傳播信息的速度雖然相對較慢,但是旅遊目的地信息傳播的覆蓋面卻很大,此外旅遊目的地信息的傳播還是一個持久的過程,遊客在這一過程中可以更深入地感知和消化信息。同時,旅遊作為一種新的傳播媒體,它是旅遊者對旅遊目的地信息的主動選擇,具有很鮮明的互動式的信息傳播特點,不像其他媒體只是由一方被動接受信息。目前,社會普遍忽略了旅遊在現代傳播體系中扮演的獨特角色,未來需要對此問題予以更多關注。
(三)旅遊業促進了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目前對於旅遊業促進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問題社會上存在不少的爭議。特別是一些地區在盲目開發旅遊業中對傳統文化造成的負面影響後,引發了社會廣泛的關注,甚至把旅遊業作為破壞傳統文化的「罪魁禍首」。分析這種情況需要對幾個問題做出回答。
其一,發展旅遊業是否必然會破壞傳統文化。雖然一些不科學的旅遊業發展行為確實對傳統文化造成了破壞,但其實對傳統文化沖擊最大的是工業化和城市化。較之工業化與城市化同傳統文化的相互對立,傳統文化與旅遊業之間並沒有本質的沖突。更為重要的是,傳統文化是旅遊業發展重要的依託對象,破壞傳統文化其實就是破壞旅遊業自身,因此旅遊業從發展本身而言,必然要把保護傳統文化作為發展中重要的內容。此外,差異化發展是旅遊業發展的基本規律,各個地方只有更多地保留傳統的多元文化、異質文化,旅遊業才能更好地吸引遊客,從這個意義上講,旅遊業具有保護傳統文化的內在動力。
其二,發展旅遊業對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機制是什麼。與依靠國家投入進行保護和傳承不同,旅遊業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基於利益機制而實現的保護。在這個過程中,旅遊業將利益機制傳導給傳統文化的傳承者,通過經濟動力促使其對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旅遊業對傳統文化的保護不是將其封閉起來的靜態保護,而是以文化交流、互動的方式實現的動態保護,這種保護是基於發展視角的保護,其實更是一種與時俱進的保護。比如山西的平遙古城,在旅遊業沒有發展起來之前,一直被視作當地政府的一個包袱,急欲將其拆掉。隨著旅遊業的快速興起,地方政府和當地居民才意識到平遙古城是一個絕佳的旅遊資源,因而自覺地強化了保護古城的動力。再比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鄧敏文在研究侗族大歌時特別提到,「如果侗族大歌不能與時俱進,就是死路一條。侗族大歌必須從侗族村寨走進學校,走進縣城、州城、省城乃至國內外各大都市。當然侗族大歌在城市化進程中,千萬不要遺棄它固有的生存基礎——侗族村寨。如果沒有這個基礎,侗族大歌也會死無葬身之地。」從旅遊業的角度看,侗族大歌要更好的保護和傳承下去,除了「走出去」之外,還要「引進來」,這就是要通過旅遊業形成一種良性的利益反饋機制,讓留在侗族村寨的居民還可以通過向遊客表演等方式來展示侗族大歌的魅力,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村寨「空心化」,使侗族大歌「走出去」之後還能實現原居地的文化發展。
其三,如何看待發展旅遊業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破壞的現象。旅遊業在發展過程中,確實存在因為規劃、開發、經營不當對傳統文化造成破壞的情況。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由於在發展旅遊業過程中利益傳導機制太強,同時又缺乏平衡和制約機制,因而出現旅遊場所過分商業化,文化傳承人為迎合遊客將文化庸俗化膚淺化等行為。要解決這一問題,關鍵在於找到旅遊業發展與傳統文化保護的一個平衡點。一方面通過示範引導,鼓勵旅遊業投資者和經營者在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利用中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加大對旅遊業發展中破壞傳統文化行為的處理,建立和完善糾錯機制,最大限度保護好傳統文化。
總之,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對待旅遊業對傳統文化的作用,主要應該肯定其正面的價值,同時避免旅遊業發展中對傳統文化破壞的行為,以更好地發揮旅遊業對傳統文化保護和利用的積極作用。
(四)旅遊業可以促進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城鄉文化一體化建設的關鍵是要補上農村文化事業這一「短板」。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其落腳點在於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這些年國家也在通過農村文化站、農家書屋等方式來加強對農村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但除此之外,還有必要關注旅遊業對農村文化事業發展的作用。這一點在許多鄉村旅遊業發展較快的地方有較明顯的體現。比如,一些鄉村旅遊經營戶通過接待城市遊客,就不同程度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質和服務意識。
四、旅遊業對文化產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催化作用
分析旅遊業對文化產業的作用,首先需要對旅遊業和文化產業做出區別。旅遊業是為吃住行游購娛等旅遊活動提供物品和服務的一組產業集合;文化產業是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活動集合。雖然二者都是一系列產業的集合,但是旅遊業實際上是從消費需求角度來衡量的一個產業,文化產業則是從消費供給角度來衡量的產業。由於二者各自從需求方和供給方來衡量產業,因此彼此之間存在一些交叉。但是旅遊業和文化產業各自獨立,並不是完全同一的產業。
從統計的角度看,根據國家統計局《文化及其相關產業分類》,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交叉的部分主要有:一是在文化產業的文化藝術服務類中,文藝表演服務、文物保護服務、文化遺產保護服務、博物館等有一部分是面向遊客的,對應的是旅遊產業中「游」和「娛」的環節。二是在文化產業的文化休閑娛樂服務類中,公園管理、游覽景區管理、室內娛樂活動、游樂園活動等很大部分都是面向遊客的,對應的也是旅遊產業中「游」和「娛」的環節。三是在工藝美術品生產中,工藝美術品的製造和銷售如果面向遊客,對應的是旅遊產業中「購」的環節,但這部分在旅遊購物中所佔比重並不會太高。總體來看,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交叉的部分並不是太多。根據2010年城鎮居民國內旅遊抽樣調查的數據看,游購娛的比重大約佔全部旅遊消費的三分之一,而這其中屬於文化產業的部分大概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因此,大致估計旅遊產業和文化產業重疊交叉的部分只有10%左右。此外,201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75%;2004年,旅遊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4.05%,旅遊產業的份額大於文化產業。
具體到旅遊業對文化產業的作用,大體上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旅遊業促進了一部分文化資源的旅遊化利用,使其轉化為文化旅遊產品。從旅遊業的角度看,文化資源是旅遊業發展的重要資源。但從文化產業的角度看,許多文化資源如果不藉助旅遊市場這個渠道,就只能是「養在深閨人不識」,不能成為可供消費的產品。比如過去許多有形文化資源,如古村、古鎮等在沒有發展旅遊業之前僅僅是當地居民居住的場所。但是通過旅遊業,這種資源很快走向市場,成為文化旅遊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在旅遊業發展的過程中實現了自身的經濟價值。
(二)旅遊業延伸了現有文化產品的銷售市場,進而擴大了文化產業的規模。最典型的例子是手工藝品。在沒有旅遊業的時候,許多手工藝品大多是在區域內進行小規模的市場交換。比如,苗族的刺綉工藝品,主要是在集鎮上進行銷售。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大量的遊客取代當地居民,成了這些手工藝品的主要銷售對象。像雲南大理鶴慶的新華村,每年向遊客銷售銀器製品帶來的收入就超過1億元。
(三)旅遊業的發展催生了一批全新的、面向遊客的文化產品和服務,豐富了文化產業的內容。這其中最突出的現象是旅遊演藝的崛起。近年來,許多直接針對旅遊市場開發的演藝項目都取得了成功。比如,早期依託陽朔山水推出的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至今還受到大量遊客的追捧。而像張家界的「天門狐仙」、承德的「康熙大典」等也是從豐富外地遊客夜間活動出發開發的新型文藝演出。這些演出增加旅遊消費的同時,實際上也成了新的文化消費熱點。
(四)旅遊業促進了一些文化事業單位轉化為文化產業經營實體,為文化事業發展方式轉變提供了新的路徑。按照中央的要求,深化國有文化單位改革是加快構建有利於文化繁榮發展體制機制的首要任務。其中特別提出了「推動代表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的文藝院團等事業單位實行企業化管理,增強面向市場、面向群眾提供服務能力。」事業轉換為產業,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夠的市場空間。市場越大,其轉換也越容易。對許多文藝院團等事業單位來說,面向市場的方式一種是在本地演出,一種是去外地演出。但是除了少數優秀節目有較大的外出演出市場外,多數演出主要還是要立足本地演出。但是本地演出最容易面臨的就是當地居民消費能力不足問題,這在一些中小城市更加明顯,因此這就很大程度需要藉助外地遊客的消費才能保證其足夠的市場容量。從這個意義上講,如何將旅遊業發展與地方文藝院團轉企改制更好結合起來,對於這些文藝院團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❸ 為什麼國際旅遊增進文化交流
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及信息、傳播的全球化,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人們交流日益頻繁。跨文化、跨國界的文化交流傳播是二十一世紀文化發展的動力,尤其在中國入世的背景下,隨著中國日益與國際接軌和中國綜合實力的增強。「文化產業」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朝陽產業,也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❹ 在雅思大作文中碰到旅遊和文化交流類的話題怎麼辦
以角色為話題的作文
600
字
一歲時,你們是我的天使。當我呱呱來到人世間,就已經註定將伴隨你們一生
一世。你們天天呵護我,餵奶、換尿布、幫我洗澡、抱我散步,這都是為了讓
我能健康成長,讓我不哭不鬧。我相信,你們一定是上帝派給我的天使。
兩三
歲,你們是我的啟蒙老師。你們耐心地教我唱歌、跳舞、畫畫、念唐詩„„我
開始好奇周圍的世界,每天都有數不清的問號。這,開啟了我一生中的知識大
門,是塊永久發光的寶石。
四五歲,你們是我的收音機。夜晚,臨睡前的幸福
時刻,就是聽你們娓娓道來動人的故事。我總是拚命睜著雙眼,生怕自己睡著,
別錯過了精彩的片段。白天,一本本五花八門的識字圖片書,是我的餐前小吃。
一堆堆五顏六色的積木,是我的開胃大餐。
六七歲,你們是打開我心靈的鑰匙。
我突然覺得自己的腦袋原來那麼好使,那麼有用。世界原來那麼大,有那麼多
的學問。當鮮艷的紅領巾飄揚在胸前,我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八九歲,你們
變成了我的老虎。我開始煩惱,開始覺得你們好不講理,總愛約束我。這個班,
那個班,我被無形的線牽絆著左右。功課排在了第一,快樂的玩耍越來越少。
我知道這些都是為了我好,但是,我害怕你們嚴厲的目光,多麼希望你們的教
導能夠溫柔一些。
十歲十一歲,你們又成了我的上帝。為了我,你們常常爭得
面紅耳赤。最後,還是會覺得我不夠爭氣,我的心裡好不是滋味。為了心愛的
游戲,為了糟糕的分數,有時候,我竟然默默地說:「我狠你們」。因為,我
有我自己的思想、獨立的靈魂。在我的小小世界裡,我嘗試著長大,卻依然希
望能永遠活在那美妙的童話世界裡。
後來,我發現,你們是我生命的重點。你
們用心良苦,讓我學會如何在風雨中堅強,如何在困難面前永不言敗。
這一生,
你們扮演的角色太多了,而這一切都是為了我。我能做的,可能只是僅僅道一
聲:「謝謝你們,爸爸、媽媽。」 我,擁有著你們無私的愛,永遠是你們手心
里的寶。我將帶著這份感激,帶著七彩的夢想,學會慢慢長大。
❺ 公司經營范圍上有「組織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是否可以以文化藝術交流名義組織旅遊而不經過旅遊局審批
這個有點明知故問的感覺,政策的東西你知道了就不敢做了,如果不知道你是可以操作的,哈哈,你懂的
❻ 如何評價旅遊者與旅遊地之間的文化交流
旅遊目的地跨文化交流與可持續發展第一章研究背景與思路論題意義當旅遊者和旅遊目的地居民來自於兩種不同的文化群體時我們將這種他們之『日的互動稱為文化』的交流而當旅遊者和旅遊目的地居民來自於兩種以上不同的文化群體那麼就將他們之間的交往稱為跨文化的交流章海榮。而旅遊者的背景往往是復雜的所以此處選用「跨文化」的概念。我國旅遊業發展自改革開放迄今已有多年發展迅速收益明顯。以年為例全年入境旅遊人數達億人次外匯收入為億美元。。世界旅遊組織預測到年中國將成為被訪問最多的國家預計會有億國際旅遊者到達同時出國旅遊的人數將達到億。然而由於人們對旅遊的性質和規律認識不足難免在工作上出現差錯。特別是近年國內旅遊火熱發展導致了一系列問題的產生。這其中之一就是給旅遊目的地文化和社會帶來巨大影響和沖擊。之前的旅遊研究較為忽視旅遊的社會學意義與之前普遍認為休閑是生活的某種邊緣的東西有關。隨著大眾觀光旅遊的發展這種觀點開始轉變。旅遊是人們在不同地區之間的暫時流動。在流動的過程中既帶來了遊客所在社區的某些風俗習慣同時也認識了目的地的一些文化民俗。如果兩地之間有數量較大的人員互訪必然要使兩地之間的文化民俗發生接觸、碰撞進而或多或少地滲透融合。可以肯定地說一個封閉起來的地區其民俗文化的穩定性會很強變化就會很少很慢但一個開放的地區其民風民俗的穩定性就會受到沖擊變化會相對快些張世滿。而旅遊的一個驅動力即是不同地域存在的差異性。現代交通技術的極大發展令任何一個民族的閉關自守都成為不可能同時全球化和區際聯系的同益加強又使跨文化交流的廣度和強度更加明顯成為各國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的重要影響因素。改革開放尤其是加入以來不但各行各業的發展均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承受商業壓力的同時所謂的「文化殖民」、「文化霸權」也隨之而來。自上世紀初「門戶開放」以來沿海日益迎合「文化全球化」的潛流而百年後人們以沿海作為基地攜帶「後現代主義」生活方式於國內四處旅遊時又對內陸旅遊地傳統而脆弱的生產方式造成前所未有的沖擊。法國著名旅遊學社會學家羅。數據源自中國旅遊網⑨浙江大學碩學位論文旅遊目的地跨文化交流與可持續發展貝爾朗卡爾指出旅遊者在與目的地居民相遇時會意識到各種價值體系的不同、甚至相互對立。旅遊通過個人之間實際相遇造成了一種文化的沖突一種社會的沖突朗卡爾。而且這種沖擊對於中國人來說就如上世紀初一樣來的那麼突然以致措手不及。如何在全民旅遊熱浪中即阻止旅遊地文化突然中斷或突然全面變異又實現旅遊目的地社區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旅遊目的地面臨的重大實踐課題。因此研究既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又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研究思路與方法本文研究思路與方法為、調查法問卷調查結合訪談法、實證研究法、文獻研讀、網上查閱。年月至月針對浙江西塘景區以及四川九寨溝景區分別發放問卷份。最後西塘景區回收份有效問卷份九寨溝景區回收份全部有效。調查對象全部為當地居民了解他們在大眾旅遊發展中對旅遊業本身、對旅遊者、旅遊中介以及政府的看法。最後採用統計軟體處理調查數據。西塘景區調查對象為景區居民。其中歲以上的居民共人占被調查居民的本科及以上居民為人占總受訪人數的針對他們的問卷全部由網上發放而其本身已經不住在西塘高中以上學歷占共人而居住期限在年以上者占總共人這一點對了解西塘文化變遷非常有利。九寨溝景區調查對象全部為參與旅遊業的當地居民。本次調查的缺陷在於、西塘景區居民同質化很強年齡均偏大學歷與收入不高使得調查面受限。、在九寨溝景區由於外來旅遊中介以及遊客難於接觸到不參與旅遊業的本地居民總體視角也會有所偏差。文獻研讀方面主要涉及旅遊人類學著作以及旅遊地理學、旅遊文化學方面著作。其餘數據來源為政府網站以及浙江省旅遊概覽等統計資料。研究內容旅遊作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和載體如何實現其應有的貢獻避免旅遊跨文化交流的消極影響是本文探討的重點。首先需要探討如何實現東道主與遊客之間的順利交流避免文化旅遊的巨大浪費。我國旅遊業的發展自改革開放迄今已有多年發展迅速收益明顯。⑨浙江人學碩士學位論文旅遊目的地跨文化交流與可持續發展以年為例全年入境旅遊人數達億人次外匯收入為億美元。世界旅遊組織預測到年中國將成為被訪問最多的國家預計會有億國際旅遊者到達同時出國旅遊的人數將達到億。按照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人均達到美元時即進入文化消費的快速啟動階段年中國人均超過美元社會消費將向發展型和享受型升級國內文化的消費需求越趨增大一個前所未有文化產業發展的機遇期已經到來。中國文化藍皮書介紹進入新世紀我國城鄉居民實際文化消費已高於的增幅快速增長財富的增長和閑暇時『日的變多精神享受的需求迅速膨脹消費的重財富的增長和閑暇時閫的變多精神享受的需求迅速膨脹消費的重點發生變化娛樂、體育、旅遊、等產業迅猛發展。。在這樣的前提條件下如何實現有效的文化交流將旅遊作為一種值得尊敬的體驗促進文化旅遊的發展而不僅僅是走馬觀花的觀光是十分重要的議題。第二探討如何完善目的地社區政府與民眾間的「委託一代理」機制最大限度實現社區參與旅遊發展規劃實現經濟上的普遍受益以及生活條件的普遍改善。通常而言為了發展旅遊業地方權力部門都會制定發展方略以促使地方旅遊業的發展。然在政策制定以及實施的同時常常會存在明顯不公平特別表現在利益分配的考慮上以行政的手段和方式使少部分人或部門從旅遊發展中獲得更大的利益而目的地廣大民眾並未從旅遊發展中獲得應有的實惠卻共同承擔者發展旅遊的巨大社會成本。對於未參與旅遊業的當地其他居民即旅遊人類學上定義的非職業性東道主來說旅遊業可能不但不能帶來利益甚至還可能損害他們的生活品質對整個社區而言也可能促進、加劇當地的貧富不均引致社區內裂痕的出現。有時候旅遊並不如很多急功近利者的期望般總是一劑靈葯。為了實現旅遊目的地社區社會的和諧發展鞏固當地文化實現公平的利益分配是必然的選擇。同時目的地的地方權利部門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法令和法規等地方居民往往不得而知、不能參與甚至無法監督。如果制定的出發點是為了特定集團平益或者小團體利益就會有損全局的利益。而在政策的操作過程中也可能沒有按照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來指導而是謀求眼前利益以及個人政績。最理想的結果是在保持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同時當地的居民可以實實在在地獲得利益。但是實現普遍受益的前提是他們能夠獲得官方信息參與旅遊業發展規劃可以有表達自己意願的途徑並且他們的呼聲可以被聽到。第三探討在旅遊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實現經濟與社會雙受益。即在實現經濟上東道主社區普遍受益的同時維護當地特色文化推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樂。文化旅遊的發展必然導致文化的產業化發展後者也必然伴隨著文化的交易化。在這樣的環境下適當的文化交易化的程度以及適當的文化交易化的方式即是保護特色文化、核心文化的唯一途徑。畢竟在現代交通技術的支持下任何一個文化都不可能閉關自守。為避免本地區傳統、核心文化的過渡曝露以至於消失可以選擇積極參與文化旅遊開發適當展示本民族文化做好充分的准備以代替被動的適應。
❼ 為什麼說旅遊與旅遊業是科學文化交流的紐帶
自古以來,旅遊與文化就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而旅遊本身就是一種大規模的文化交流,隨著旅遊的重心越來越多的向文化方面轉移,許多專業考察團的不斷增多就是例證,異域性,世界性的科技,文化的交流是以旅遊業為中介,是通過旅遊業的組織協調並提供服務和方便
❽ 為什麼旅遊是最廣泛的跨文化交流
首先是在旅遊資源的開發上,強調以人為本。旅遊開發依託的資源往往和當地社區緊密聯系在一起,如何通過這些旅遊資源的開發,使企業得到贏利,社區得到收入,政府獲得稅收,在全世界都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外來投資者在開發某地旅遊中,常常忽視當地人的參與和經濟發展,旅遊收入集中在外來投資者以及中介者手中。而另一方面,由於旅遊經營者大量銷售非本地產品,又造成了社區收入的泄漏,進一步使當地社區經濟受到損失。瑞士伯爾尼格林瓦德村,海拔 1000米到4000米,面積100平方公里,有4000多居民,旅遊業在該地區已經發展了200年。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研究表明,也許旅遊業可以在一個地區比較獨立地發展20年,但是只有必須和當地居民內部之間建立真正的聯系,才能可持續發展,這也正是格林德瓦地區的旅遊得以持續發展200年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之間存在內部聯系。換句話說,尊重當地居民,讓當地社區參與是旅遊可持續發展中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如果沒有以人文本的理念,旅遊資源的開發常常面臨著不可持續的尷尬境地。在整個阿爾卑斯山脈沿線的旅遊開發中,有許多尊重社區、以人為本的例子。但同時在這一區域,有些地方因為大量外來投資,割斷了當地旅遊業與農村社區的聯系,導致旅遊業的衰退和低迷。
在旅遊交通等系列基礎設施方面,注重便捷、安全。如同我國強調的村村通公路一樣,瑞士則是鄉鄉通鐵路。由鐵路、郵政公共汽車、觀光纜車和遊船構成的公共交通系統,覆蓋了瑞士幾乎所有的城市和風景區(點)。列車發車、停車時間准確。火車站(train city)有火車城市之稱,如同一個綜合服務中心,為遊客提供了瑞士境內火車、公共汽車、遊船的各種信息和服務,遊客可以預定歐洲其他國家火車位或卧鋪床位,辦理回程飛機登機或行李托運手續,兌換貨幣,寄存行李,租借自行車和輪滑工具等;所有列車外觀鮮艷,色彩豐富,讓遊客倍感新鮮。列車行駛平穩,車內設施先進,座位柔軟、舒適,車內帶有空調,設有吸煙區和非吸煙區。旅遊客車配置有電視、衛星定位系統和廁所,長途旅行中,遊客能夠非常方便舒適地乘車;無論列車、巴士還是纜車,往往採用大的玻璃窗戶,保證遊客在旅遊途中能夠輕松自如地欣賞到路旁的美麗風光。
在旅遊餐飲和住宿方面,強調干凈、衛生和舒適。我們下榻的每一處飯店,就餐的每一處餐館,店堂衛生干凈、整潔,即使是一些小餐館也能讓人體會到它的精細之處,尤其是廁所。許多餐館的廁所不管是在地下一層或者地上還是樓上,我們都發現這些廁所內一點也不顯潮濕,光照明快,內部整潔干凈,而且沒有異味。廁所內,在恰當的地方放置有煙缸、洗手液、揩手用的干凈紙巾、擱放臟紙巾的容器。這種環境讓所有入廁的人對廁所都有一種自然的愛護和尊重。這一點或許是我們國內許多星級飯店也應該學習的。
另外,瑞士的全景觀光方式雖然在我國很多地方或多或少都能體會得到,但所不同的是它的服務。全景觀光地點通常位處高寒地帶,在這樣高寒的地方,如果僅僅注重觀光瞬間的滿足感是不夠的,所以在瑞士得這些地方恰到好處地配置了溫暖舒適的餐飲設施和室內觀光設施,讓人可以在體驗「極地」風光之後,回歸到如家那種輕松舒適的氛圍中,使人沒有任何空寂孤涼的非人性的不適感。
在國際旅遊服務中,關注跨國文化研究和能力培養。瑞士旅遊業堅持開放的態度,承認外國文化與本國文化的差異;明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需求差異;強調學習跨文化技能(技巧),注重根據有無特殊的習慣和喜好採取不同的接待方式。瑞士學者認為,「做旅遊,要經常問自己,客人究竟想要什麼?」要充分考慮跨文化之間的差異與特點,換句話說,要對其它國家的文化感興趣,要主動研究。例如,瑞士在向中國推廣旅遊中,強調必須根據中國人的興趣進行適應對策。針對中國與印度人,後者更願意花錢在住宿上而前者則願意購物的特點,所以在酒店導向上,面向印度遊客時,強調酒店的舒適服務,而針對中國人則主要強調酒店的完善功能便是一個例子。
強調從旅遊者的角度認識和改善旅遊服務。在具體問題的分析中,強調從遊客和一線旅遊服務者對旅遊的意見,從細微之處入手,剖析問題的根源,研究對策,從而能夠保證旅遊服務按照遊客的喜好與滿意程度進行相應的完善,真正達到旅遊人性化的目的。
強調從業者在旅遊服務中的激情與自信。瑞士同行認為在旅遊發展中,旅遊從業者和管理者應當有發自內心的激情與自信。只有這樣,才能使客人從人性的角度,理解和感受到旅遊目的地人員的熱情,才能真正地將旅遊做好。
表面上看,不同國家提供的旅遊產品在類型上和接待遊客上也許是一樣的,但是其具體的過程和細節則完全不同,所以遊客才會有不同的感受,而導致這些不同的關鍵,就是以人為本的理念和人性化的服務。對於我們四川而言,在旅遊服務中,盡管我們致力於產品開發,但是相比國際遊客市場對於服務的需求,我們還欠缺太多。所以在當前我省著力推進入境游之際,應當充分研究跨國文化,研究國際客人對服務的需求與興趣,按照遊客的興趣、習慣和國際化標准,有針對性地完善我們的設施、強化旅遊的細節服務,全面提高旅遊產品的附加值,推動生態旅遊的在人性化方面的可持續性發展。
❾ 我需要寫一篇論文,題目是論旅遊活動中的文化交流問題,提供一些資料
中日文化交流周-旅遊
中國和日本,與西方國家的旅遊業相比,都屬於起步較晚的國家,然而日本旅遊的發展速度卻比中國迅速許多,也要成熟許多。作為中國的鄰國,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在,日本都與中國有著密切地聯系,在文化上也相互交流影響,可以說在許多方面,日本和中國是相似的。
「現代旅遊現象,實際上是一項以精神、文化需求和享受為基礎的,涉及經、政、社 會、國際交流等內容的綜合性大眾活動。"福州租房|福州物品交易|網店聯盟|福州團購網網友說文化因素滲透在現代旅遊活動的各個方面,「文化是旅遊者的出發點和歸結點,是旅遊景觀吸引力的淵藪,是旅遊業的靈魂。"
人們常說:「民族的東西是獨特的,文化的流傳是久遠的。" 一個國家的旅遊業若缺少了自己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底蘊,便失去了特色,不能反映出本民族獨有的精神內涵,也便失去了強大的吸引力。
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最豐富的寶藏,內中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潛能,是政府永不枯竭的財政來源,是一個國家的戰略資源和國家基本生產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世界上許多旅遊業發達的國家先後實行了「文化經濟」新戰略。
名牌是旅遊業競爭中的一種無形力量,更是促使旅遊業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的一種寶貴的文化資源。由於名牌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傳承性等特點,往往為一個國家和地區所獨有,很難模仿和復制。
日本的旅遊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依靠美國的扶持經濟迅速發展,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強國,其出境游已發展為世界第三大旅遊市場。
日本旅遊業同世界的政治、經濟、自然環境、人文心理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日本旅遊業曾有過輝煌的歷史,但也在發展過程中充滿了坎坷。日本旅遊業的發展可以歸納為旅遊始發期、旅遊轉機期、旅遊成長期、旅遊頓挫期、初次負增長期、海外旅遊新紀元和均衡發展的變革期。目前日本旅遊業正面臨企業內部的裁員、外部經營環境的制約減少、自由競爭、消費需求的多樣相等大問題,可以說是一個變革期。
日本的旅遊業發展很不平衡。據有關數據統計顯示,日本的出境遊人次和國際旅行支出遠遠超過入境遊人次和國際旅行收入。可以說,日本是一個出境有大國,入境游小國。
日本有著很好的旅遊大環境。日本的許多旅遊設施都建的很精細,很人性化,也很現代化,尤其是在旅遊交通方面。現代旅遊交通為旅遊增添了新的情趣。快速有序的交通是現代社會的一個縮影,也是旅遊商品的文化特色之一。日本的交通網能按遊客不同的需求,將其快速送往各旅遊景點。遊客乘用交通工具的過程也是體驗交通文化的最好方法。
日本在旅遊文化的精神層面是很有特色的,突出表現在日本遊客身上。首先是日本遊客有很強的團隊意識。帶團的導游都明白團隊意識對於一個旅遊團是多麼重要,而在這一點上日本遊客是做的最好的,日本團員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首先著眼於自己與他人的關系,考慮自身所處的空間和地理位置,並以此來審視自己同他人的關系,個人與集體能保持一致做到協調統一,也因此日本人願意參加團隊旅遊,且能做到步調一致地遊玩。其次日本遊客在外出時奉行本本主義。在日本凡是大書店都有地圖、旅遊指南等工具書,其種類繁多、印刷精良、包羅萬象,會令你有種大概日本是全球旅遊工具書最暢銷的國家的感覺,而且日本人無論做什麼都要尋求這種工具書的幫助。再次,日本人喜歡「完璧主義」,意思是凡事都要盡善盡美,盡最大努力做好,因此各大旅行社都用這一主義來為遊客服務,盡可能想得周到、細致。此外,日本人的環境意識、角色意識和公平意識也很強。在旅遊生活習慣中更注重「洗」和「方便」,在交往之中重視禮儀,最怕被人恥笑。
日本的三大旅遊素材為:溫泉、庭園、料理。它們都同日本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性格有著密切地聯系。看似極為單純的溫泉旅遊,每年卻吸引遊客達1.4億人次以上,已形成了頗具規模的市場;日本庭園的創作理念是獎大自然的景觀融匯到生活中去,它最早起源於人們對自然和神的信仰,後來接受了中國的宗教、哲學等文化,並以此為背景逐漸發展成具有特色的庭園藝術;日本料理是以米飯為中心的主食和以魚類、菜餚為副食而構成的,它與我們傳統的八大菜系重視味道相比更重視色彩和造型。
中國旅遊業
我國是入境游大國。
旅遊與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則是文化的載體,也是對文化的挖掘、提煉和發揚。中國在旅遊文化的精神層面也是豐富的。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幅員遼闊、歷史悠久的國家,因此在此依託之上的多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以及與現代都市文化迥異的鄉土文化,必然會給旅遊者帶來中國與眾不同的感受和體驗的。
我國一些以文化資源為依託的旅遊景區的開發,存在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傾向,景區內現代化設施體量過大,破壞了文物古跡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影響了遊客的興趣。一些重要的文化資源如文物、歷史遺跡、名人故居、特色民居等,景區管理者為了追求經濟效益,沒有科學評估和限制客流量,造成遊客承載量過大。
當今中日文化交流的象徵是中國的國寶熊貓和日本的國花櫻花。日本訪客訪問熊貓故鄉「卧龍」已成為熱點線路。而櫻花作為日本的國花、日本民眾最喜愛的花卉,也作為中日友好的象徵,在中國的萬里長城山腳下以及各大城市中埋下根,每年春季繁盛的盛開著,到日本賞櫻也成了春季日本游的必不可少的旅遊項目。
很大程度上說中國和日本是一種源與流的關系,日本從中國學習借鑒好的傳統與文化,並且結合自身把它吸收、拓展和發揚傳播開來。
中日旅遊文化的區別
在物質層面,日本「細」,中國「粗」;在制度層面,日本與中國相比,更加正規和完善;在精神層面,日本的民眾旅遊意識要強於中國,但中國的文化內涵和種類要比日本豐富很多。
中國的大景觀旅遊與日本的小景點旅遊
在中國提到旅遊自然會聯想到的必是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跡,而在日本提到旅遊自然聯想到的卻是溫泉這種小景點。其實現代旅遊不但需要賞心悅目的「壯觀景物」,也需要日常生活中的「雕蟲小技」。其實中國也有豐富的溫泉資源,也有洗溫泉的習慣,但中國卻沒有像日本那樣形成一種文化。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具有時代的特點和內容,觀光文化也是一樣。一種文化的形成要有堅實的生活基礎,在發展過程中要不斷完善、充實新的內容,以適應人們新的意識和需求。同時一種文化又孕育著將來性,也就是該文化的生命力。它隨著人們的意識和生活理念的更新將展現出新的活力,豐富了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所以要將文化作為旅遊的精髓和靈魂。在日益增長的旅遊市場中注入一種新的文化內涵,將中國旅遊形式和內容推向新的境界。還有,橫向聯合勢在必行,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我國旅遊業將如何應戰?
❿ 旅遊資源怎樣促進文化交流
自我感覺,一個人到某地旅遊以後,必定對當地各方面有所了解,眼觀,耳聽,拍照,回家以後,與周圍的人共同交流,欣賞,無論文化,景色,當地風俗習慣,都有所交流。別人也嚮往有一天去游覽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