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發展基礎
A. 旅遊資源形成的基礎是:( )
【答案】A
【答案解析】試題分析:
凡能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並具備一定旅遊功能和價值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原材料,統稱為旅遊資源。旅遊資源是旅遊業發展的前提,是旅遊業的基礎。旅遊資源主要包括自然風景旅遊資源和人文景觀旅遊資源。自然地理條件是旅遊資源形成的基礎。故選A。
考點:本題考查旅遊地理。
B. 旅遊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是什麼
旅遊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是什麼?旅遊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是什麼?旅遊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是什麼?
C. 大力發展旅遊業需要哪些(基礎)條件
1、旅遊資源。包括自然的或人文的。2、交通要便利。3、要有接待能力,以滿足遊客需要。4、要當地政府和人民的支持。5、國家的財政投入。6、要宣傳以求知名度。
D. 旅遊資源開發基礎是什麼
一)特色性原則。特色即差異性。鮮明的特色是旅遊資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會有注意力。旅遊經濟本身就是注意力經濟,要注意旅遊景點之間的差別性,體現人無我有的特色。開發利用旅遊資源的實質就是要尋找、發掘和利用旅遊資源的特色。經過開發的旅遊資源,不僅應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時,還應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鮮明和有所創新和發展,絕對要避免在開發後的旅遊資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壞。
(二)共生性原則。就是這一旅遊項目與另一旅遊項目之間是共生的。旅遊項目是外部性很強的項目,有正向和負向外部性之分。所謂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遊項目之間是相容的、互補的、協調的,看了這一景點之後,有一種再去游覽另一景點的渴望。所謂負向的外部性是指旅遊項目之間是相剋的、類同的,而不是呈現合作形態。旅遊資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資源與自然資源之間、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文化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的共生性現象,而且不同的旅遊項目,其共生現象是不同的。如展覽館與賓館、商場、交通設施、自然景點、人造景點相互之間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種旅遊景點在某一小區域內的協調。
(三)網路化原則。旅遊業是一個擴大化了的網路,是自然網路。在珠海旅遊業的發展問題上,我們經常強調要有大珠三角的觀念,要發揮珠三角各市的旅遊資源優勢。實際上,如果某地有獨特性的旅遊亮點,即使人為阻止也是不行的,遊客還是會千里迢迢去游覽,會千方百計解決道路不暢、住宿飲食不便等問題。現在的關鍵問題是,我們的旅遊景點有沒有形成亮點,有沒有形成網路,各地的旅遊景點在大區域范圍內有沒有產生互補效應。從珠海的旅遊實際情況看,存在著以下三個網路。
首先是小網路,即中心城區旅遊景點的大擴容。我們要考慮景點之間的共生性,要強調內涵的挖掘,包括實施市區西部和東部的旅遊大開發,重點開發建設唐家灣古村鎮文化旅遊景區(包括原唐家舊鎮、共樂園、淇澳白石街、金鼎會同村等,珠海國際賽車、珍珠樂園等旅遊資源也有待於整合)、現代教育科技文化旅遊景區(包括大學園區、南方軟體園、科技創新海岸等)和南灣旅遊新區(包括南屏科技工業園工業游、北山楊氏大宗祠、灣仔花卉公園、海鮮干貨市場購物游等)、橫琴特色旅遊區。
其次是中網路。也就是「兩區一島」,即斗門區、金灣區和東區海島的旅遊開發。斗門區的白藤湖旅遊區已經配套成熟;御溫泉也已名揚海內外;黃楊山-金台寺旅遊區正在完善之中;生態農業游有待於進一步開發挖掘。金灣區雖然成立時間短,但旅遊開發也呈現良好勢頭。亞馬遜熱帶風情園起步看好;平沙溫泉由於香港中旅注資改造氣勢恢弘;飛沙灘也漸漸遊人如過江之鯽;長達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聯起一個個新的工業園區,也將串聯起一個個新的旅遊區……但目前整個大西區的旅遊線路安排還是單向的,沒有形成環線。我們應將珠港大道、湖心路、黃楊大道構成的「U」字形結構變為「O」字形結構,使之相互之間形成一個小的閉環,將湖光山色、寺廟溫泉、港口海灘等山水景觀和文化景觀、城市景觀串聯起來,而後向外輻射。東區海島開發還需加大力度。從目前已開發的東奧島、桂山島、萬山島和外伶仃島看,基礎設施不足、水電供應、交通、污染等問題有待解決,旅遊項目的開發尚待挖掘,動植物資源保護有待加強。特別是要乘港珠澳大橋的契機,加強與香港、澳門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遊環線。
第三是大網路,就是整個大珠三角旅遊資源的連線成網。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別人的資源來彌補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資源與外地資源進行整合,取長補短。廣深珠和粵港澳的旅遊資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廣深珠萬人美食游就是一個好的開端。
以上觀之,要實現旅遊景點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網路化,自身的核心景點建設就顯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們許多旅遊景點存在著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問題。這關鍵在於景點擴容的思路、設計理念和開發主體上存在著問題。從設計理念上講,自然資源的開發,不僅要求有獨特性,同時還要強調資源開發上的文化內涵。俗話講,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對景區也是這樣,景不在大,有文化內涵則榮,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會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點開發如果沒有文化,就會失去內涵,就不會令人流連忘返。有些旅遊景點建設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現在這一方面。就文化景觀而言,主題公園是最容易重復的。為什麼會是開發水平太低,而且互補性不強呢?關鍵是許多主題公園的文化原型沒有對路。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樂園)之間都存在互補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轉換,有些是對比,相互之間的關系如沒有處理好,景點規劃就難以落到實處。
二、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模式
珠海旅遊景點另一擴容方向,應該是由城市走向鄉村,這是符合人類回歸自然大趨勢的。在這一過程中,就要大力發展生態旅遊,要處理好自然資源的開發和保護之間的關系。在這一關系的處理上,存在著四種模式;而發展生態旅遊則應注意三大問題。
(一)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模式選擇
1、為保護而保護。這是消極的,已是被實踐所否認的。為保護而保護,這是文物部門的職責,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別不是旅遊業的目的。
2、為開發而開發。這是盲目的,是小農意識。就像農民在水鄉養豬、河裡養點魚一樣,養大了賣出去,取得個人利益,而對水體造成的污染則全都不管。還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觀地帶搞成墓地,能賣出去收點錢就行,根本不考慮環境效益和可持續發展,實際上是毀了聚寶盆去討飯。
3、為保護而開發。如果這個景觀是唯一的、獨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須是通過保護來開發的。白藤湖地帶,既有沼澤地,又不完全是濕地,帶有天然與人工池塘相結合在一起的特徵。在珠海城區存在這樣的一塊地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在這里,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完全可以統一,這在整個中國城市中也是難以找出第二個來的。白藤湖水鄉這樣的景觀是唯一的、獨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壞了,是無法恢復的。對於這樣的旅遊資源,不能由一家企業進行壟斷開發,必須是政府進行壟斷,在高起點的規劃指導下,以企業為主體分片分期進行開發。
旅遊資源開發的主體可分成三類:一是完全以企業為主體進行開發。二是政府與企業進行壟斷性開發。像威尼斯一樣,將白藤湖水鄉內的道路、橋梁由企業為主體興建。小遊船的經營權則由政府壟斷,拍賣給企業經營。三是完全由政府為主體開發。如城區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體的保護等。重要的旅遊資源應取後兩種開發模式。
4、為開發而保護。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欄島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過開發才能得到保護。可以選擇在政府嚴格規劃的前提下,以企業為主體進行開發。有些項目規劃好以後,可以將項目30年的經營權公開拍賣,國有資產就可以實現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東區海島等項目的開發經營權,如進行公開拍賣,就可賣到很高的價錢,而後由業主們自行招商,精心策劃開發。這就是政府對項目的所有權壟斷,經營權放開。
E. 旅遊產生的基礎和條件是什麼
你好,朋友,我認為有二點,第一點:旅遊產業的基礎來於社會,旅遊產業的條件來於自然。處理好了這二點,我們的社會與旅遊產業就有基礎有條件了。
F. 現代大眾旅遊發展的基礎和條件是什麼
現代旅遊是同社會化的大生產緊密結合的,現代生產的高度社會化必然使旅遊具有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化特點。這一特點的主要表現是:
1.遊客的大眾性。現代旅遊首先表現為它的大眾化。所謂大眾化,一是指旅遊參加者的范圍已擴展到普通的勞動大眾,旅遊活動在世界各地各個階層都普遍開展起來。二是參加旅遊的人數越來越多,旅遊去處越來越遠。三是群體性、規范性旅遊增加。四是旅遊作為一種激勵員工的手段,已被企業或各種組織所廣泛採用。
2.發展的廣泛性。旅遊的發展有賴於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現代旅遊首先在西方經濟發達國家興起,全世界90%以上的國際旅遊者來自發達國家和地區,同時,他們又接待世界80%的國際旅遊者。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旅遊業經受世界多次經濟蕭條的沖擊仍然興旺不衰,顯示了它是一個很有活力和發展前途的產業。發展中國家的旅遊業也普遍發展起來。目前,世界已有100多個國家經營國內、國際旅遊業,有100多個國家參加聯合國的世界旅遊組織。由於世界各國和地區的旅遊事業的普遍發展使旅遊者幾乎可以無處不到,區域邊遠地區旅遊的局限性正在逐漸消失。
3.地理的集中性。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交通運輸工具的進步,各地空間方面的時間距離不斷縮小,旅遊跨度增加。但是,現代旅遊者不是較平均地分布在地球表面各個地區,他們往往集中到某些地區或國家去旅遊,甚至集中到某些景點參觀游覽或從事其他旅遊活動。現代旅遊的地理集中性不僅反映在全世界國際旅遊的分布格局上,具體到一個國家同樣也呈現這一特性。
4.旅遊的季節性。根據旅遊資源的不同性質和不同的旅遊類型,現代旅遊的季節性非常突出。一般來說,主要依賴自然旅遊資源吸引遊客的國家和地區,旅遊接待量的季節性波動比較大;主要依靠人文旅遊資源吸引遊客的國家和地區,旅遊接待量的季節性波動就比較小。消遣型旅遊受季節性制約多一些,事務型旅遊幾乎不受季節性影響。四季分明的國家和地區,四季中接待遊客的波動量比較大些;四季不太分明的國家和地區,四季中接待遊客量就比較穩定一些。
5.增長的持續性。戰後世界經濟的發展經歷了許多曲折和起伏興衰的變化過程,尤其是西方國家的經濟都經歷了多次經濟危機的沖擊。唯獨旅遊業「一枝獨秀」,至今方興未艾。在今後歷史發展過程中,只要不發生新的世界大戰或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世界旅遊增長的持續性不會改變,世界旅遊業將繼續發展。我國只要保持社會的穩定,堅持改革開放,保證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旅遊業一定能持續發展和快速增長。
6.服務的一體性。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旅遊需求層次的不斷提高,現代旅遊服務的一體化特點越來越明顯。所謂服務一體化,就是為旅客提供食、住、游、購、娛系統服務;為遊客提供離開家園到返回家園的全程服務。這既是現代大眾旅遊組團旅遊的基本要求,也是現代化、國際化的大規模的群體性旅遊活動能順利開展的基本條件。
G. 旅遊業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基礎是什麼
從大背景環境下看,當然依託的第一、第二產業,人們在保證物質生活基礎的前提,才能談得上精神生活;
從旅遊機構方面看,旅行社賴以生存的根本是對受眾者也就是對遊客優質服務。
H. 旅遊業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哪些方面.
旅遊業基礎設施是目的地旅遊發展的基礎支撐之一,根據對旅遊目的地的相關研究,我們認為旅遊目的地的基礎設施應該包括以下幾點:
1、旅遊交通運輸設施
旅遊交通運輸是最重要的內容。並非一切旅遊交通都應該有政府來投資。一般來說,景區以外的交通,應該由政府投資,是公共工程。景區內部的交通,應該由景區的投資商進行自主投資開發。
實際的情況是,政府為了招商引資,往往會把景區內部的主要交通設施完成,以便達到基本可進入目標,使招商引資更有吸引力。有時,政府會以景區經營權轉讓為砝碼,要求社會投資商建設景區以外的旅遊公路。
2、旅遊接待賓館
旅遊接待賓館的床位數量,是目的地接待容量的關鍵門檻。旅遊接待賓館,一般是由社會投資商進行投資的。但為了打造旅遊目的地,前期高星級酒店的建設,往往是由政府招待所改造提升形成的,以便盡快提升接待能力。政府也給予優惠政策,引資建設賓館增強接待能力。
3、旅遊路途中的休憩節點
到達目的地或景點之間的旅遊路途,有時較長,需要設置休憩節點,包括旅遊集散點。這些節點的選擇與建設,一般需要政府進行必要的投資。
4、旅遊夜間娛樂環境設施
旅遊目的地的停留時間,一般超過2夜。因此,夜間娛樂休閑,是游線組合中非常重要的要素,也是旅遊目的地吸引力的重要方面。
對於遠離大型城市的旅遊目的地而言,夜間遊客活動的區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夜間娛樂打造,必須政府給予支持,進行系統規劃開發。
5、旅遊餐飲購物環境設施
旅遊餐飲與旅遊購物,大多是在當地居民自發推動下形成和發展的。政府有必要通過規劃,引導餐飲與購物走向集約化、特色化、休憩化的發展。購物餐飲街區化,打造集散節點休憩環境,形成文化深度挖掘,是旅遊目的地從觀光型走向休閑度假型最重要的步驟。
I. 近代旅遊得以發展的基礎是什麼
現代旅遊得以發展的基礎是:
1、戰後世界局勢的相對穩定和經濟的迅速發展
2、個人收入的增加
3、閑暇時間增多:帶薪假期增多
4、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輪船、鐵路——汽車、飛機
5、政府對旅遊業的扶持
一、現代旅遊發展的特點:
1、普及性或遊客的大眾性
2、增長的持續性
3、地理集中性(客源地、目的地)
4、季節性
二、現代中國的旅遊
新中國建國至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外事接待階段」
基本特點:旅遊接待多為單純政治接待,不計成本,不講效益。因此,此時旅遊業還是事業,不是產業。(「產業」是某一類企業的總稱,其主要業務或產品大體相同。產業必須講究成本效益,而行政事業單位可以不講成本效益)
主要大事:
兩大旅行社系統成立
一是1954年成立的中國國際旅行社總社及其分、支社,二是1957年由各地的華僑服務社組建而成的華僑旅行社(1974年改名為中國旅行社)總社及其分、支社。(1980年成立的中國青年旅行社系統,共為旅行社三大系統)前者負責接待外國自費旅遊者,由國務院及地方政府的外事辦公室領導;後者負責接待海外華僑、外籍華人、港澳及台灣同胞,屬於政府的僑務系統。體制方面名義上定為「國營企業」,實際運作中都是行政或事業單位而不是企業。(1979年以前政府辦旅行社主要是為了爭取外國人和華僑來訪,使他們更好地了解、同情和支持新中國,以擴大中國的對外影響,屬於友好接待性質。那時對旅行社的要求主要是取得接待工作的政治效果而不是經濟效益;主要根據政治條件選擇接待對象,而不是廣為招徠;旅行社的體制也是行政或事業單位而不是企業。)
中國旅行游覽事業管理局成立
1964年,中國旅行游覽事業管理局成立,其直接意義是中國旅遊事業從此有了專門領導機構。(1978年改為直屬國務院的「中國旅行游覽事業管理總局」,各省直轄市成立旅遊局;1982年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
改革開放以來:全面振興時期
1978年至80年代中期:以接待入境旅遊為主階段
基本情況:1978年10月至1979年7月,鄧小平同志5次專門講話,要求盡快發展旅遊業。鄧小平同志指示:「旅遊事業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搞旅遊要把旅館蓋起來。下決心要快,第一批可以找僑資、外資,然後自己發展」。鄧小平同志在旅遊業對國家政治經濟的積極作用,對改革開放的積極作用以及旅遊管理、旅遊開發、旅遊促銷等一系列旅遊業的基本認識、基本規律上作了明確指示。按照鄧小平同志指示,國務院成立以主管副總理為首的旅遊工作領導小組,各地政府也相繼成立領導小組。開放和高層決策人推動了我國旅遊業發展的步伐。
但是由於中國旅遊設施不完善以及其他因素,此時我國旅遊業發展重點是入境旅遊(沒有採取「先國內,後國外」的常規發展模式,而是優先發展入境旅遊。),對國內旅遊則實行「不宣傳、不提倡、不反對」的方針。
主要大事:
1979年7月,鄧小平到黃山考察。
中國加入世界旅遊組織(1983年)
「世界旅遊組織」是1975年成立的一個政府間的國際性旅遊組織,總部設在西班牙的首都馬德里。
1983年10月,「世界旅遊組織」印度新德里會議一致通過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正式成員國,標志著中國旅遊業已跨入世界旅遊業的行列。
80年代中期至1997年:入境旅遊和國內旅遊並行發展階段
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內旅遊市場逐步形成。國家有關部門也對國內旅遊發展給予重視,提出國家、地方、部門、集體、個人「五個一起上」的方針,形成全社會大辦國內旅遊業的格局。
主要大事:
1986年,旅遊業的接待人數和創匯收入被正式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1986—1990)》。
1991年,《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中,正式明確將旅遊業的性質定為產業。說明國家已經真正認識到旅遊業的經濟作用,包括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的直接貢獻,以及由於旅遊業對其他行業的刺激對國民經濟作出的間接貢獻。
1995年5月1日起,我國實行周五工作制,每周有兩天的「雙休日」。
1997年至今:入境旅遊、國內旅遊和出境旅遊全面發展階段
主要大事:
1999年5月1日,全國實行五一、國慶七天長假制(加上傳統春節,被稱為三個旅遊「黃金周」)。大大促進了國內旅遊的發展。
中國出境旅遊市場的形成。
1997年7月1日正式實施了《中國公民自費出國旅遊管理暫行辦法》,標志中國出境旅遊市場的形成。至2005年10月,中國公民自費組團可以前去的旅遊目的地國家和地區達到63個。
J. 旅遊基礎設施有哪些
旅遊基礎設施
旅遊飯店
為旅遊者提供膳食、住宿和服務的場所。它是旅遊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由客房部、膳食部、商品部三部分組成,有的還設有郵電、銀行、理發等服務設施。旅遊飯店是旅遊者臨時居住場所,各種服務設施要求清潔、實用,使客人有舒適、愉快、安全的感覺。服務質量是衡量飯店經營管理水平的重要內容,優質服務能彌補某些設備不足的缺陷,使旅遊飯店增加客源,提高經濟效益。
建設旅遊飯店,要進行可行性研究,飯店地點的選擇要考慮交通是否方便,客源是否充足。在建築形式上要因地制宜,反映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要和當地的景觀相輝映。飯店的經營管理要採用現代化科學技術,使信息靈通,有競爭能力。
旅遊交通
指旅遊者從居住地到參觀游覽地和來往於游覽地之間所使用的各種交通工具,是發展旅遊業重要的物質條件。運用先進的交通工具,能夠縮短旅遊者旅途時間,促進旅遊業的發展。旅遊交通有航空運輸、海上運輸、內河運輸、陸路運輸等,旅遊者主要是根據旅程的距離和是否安全、迅速、准時、方便、舒適進行選擇。
文化娛樂和各種體育、療養設施
為適應旅遊者不同興趣和愛好而建立,如博物館、游樂中心、網球場、游泳池等。增加各種服務設施和開展多種服務項目,能滿足旅遊者多方面的需求,也能增加旅遊企業的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