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旅遊中的文化沖擊

旅遊中的文化沖擊

發布時間: 2021-03-16 05:13:59

① 在迪拜旅遊期間,你受到的最大的文化沖擊是什麼

每個地方的人都有不同的文化習俗與宗教信仰,迪拜也是如此,但迪拜在人們印象當中最最令人深刻的便是“豪”,但其實迪拜除了“豪”,也有非常有意思的民俗文化。而讓我感到最受沖擊的便是迪拜的宗教文化

三、迪拜的服裝特色

在迪拜婦女的穿著是一大特色,在這里,可看到很多迥然不同的服裝特色,迪拜人更多的是穿著清一色的大褂,女人更是如此,有的更是把人蒙得只有一雙眼睛露在外面。在迪拜這里也可看到許多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們,他們也著裝著自身民族特有的服裝。故而在這里你不僅可看到迪拜當地特色的服裝,也能看到具有其他民族特色的服裝,甚至,你還能看到中國的旗袍。

中東地區一直以來是比較神秘的,在近年中,迪拜也開始接納其他民族的民族文化,但迪拜的宗教文化,依然給 遊人一種巨大的文化沖擊。

② 當你去國外旅行時,你受到的最大的文化沖擊是什麼

我覺得最大的文化沖擊就是日本的房屋建築,可能是多發地震的原因,在建造房子的時候不會採用很厚重的牆體,也會控制好房屋的高度。

③ 作為一名旅行者,哪個國家給了你最大的文化沖擊

我覺得作為一名旅行者,在游歷各國的時候經歷最大的文化沖擊就是宗教信仰方面的不同。不可否認的是,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宗教信仰跟文化,而迪拜也是如此。說起迪拜,很多小夥伴腦海里就浮現迪拜紙醉金迷的壕。但是實除了壕外,迪拜還具有非常有趣的民間文化。 迪拜的宗教文化我覺得是沖擊最大一個國家。

三、神秘的中東地區

在我們的印象中中東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地區。雖然最近幾年,迪拜也陸續開始接受外來民族的進入,甚至也能包容他們的文化。但是迪拜本身的宗教文化還是給人很大的沖擊力。

④ 為什麼人們選擇旅行時會抱怨文化沖擊呢

曾經的空間、微博名句:“生活不僅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上學累了、上班乏了、宅家倦了……當日子趨於平淡時,人們總會奢望來一場旅行,從而讓自己的心靈得以救贖。然而當人們踏上異鄉的土地,習俗、飲食、文化等的差異往往讓人吃不消,甚至心生怨恨。這是出於什麼原因呢?
一、准備不足

遠方、青山、牧野……這就是人們的腦海中的“異鄉”,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在確定了旅行目的地以後,一場硬戰悄然開始。無論你是自由行還是報旅行團,提前對旅行目的地做充分的了解都是百利而無一害的。要搞清楚一個觀念:你是旅行者,而人家是當地人。切忌把自己的幻想強加到人家的現實生活中去。所以,避免因為准備不足而產生不實幻想,是應對旅行期間文化沖突的第一步。

⑤ 在新加坡旅遊期間,你受到的最大的文化沖擊是什麼

在新加坡旅遊期間,文化上受到最大的沖擊就在於新加坡對於宗教的信仰,不同的宗教信仰人士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

一、來自五湖四海的新加坡人

新加坡是一個多人種、多民族混合的國度。在這個國家中我們可以看到來自全球五湖四海的人群,新加坡人一貫是誠實、勤奮的,他們待人真誠,在與你交談的過程中你能感受到他們的真實感。尤其新加坡商人,多是從我國的廣州、福建、上海等地過去做生意的,與華人在進行貿易的時候,多數時候他們會用方言與你交談,增加親切感。

⑥ 具體解釋一下「文化沖擊」

什麼是文化沖擊

跨文化研究專家羅伯特·科奧斯(Robert Kohls)在他的一本書《國外生存錦囊》(Survival Kit for Overseas Living)中把文化沖擊定義為:

當人們去到一個與自己原來的文化迥異的地方時,絕大多數人都會經歷一種心理上的迷惑,這就是文化沖擊。這來自於你所遇到的不同於你自己的做法、組織、感知或評價事物的方式的經歷,而且這些不同的方式又威脅到了你潛意識中最基本的信仰,這一信仰就是自認為所處文化上的習俗、假定、評價和行為是永遠「對」的。

換句話說,你所熟悉的每一件事——從日常事務、交通方式、食物和語言到價值和信仰體系都不見了。你覺得就好像有人突然把你屁股下面的墊子抽走了一樣難受。就好像你原來的文化的影子一下子消失了,一下子就變得無影無蹤了。或許你是以成人的樣子去做事,可你卻總覺得自己是一個無助的小孩。你生活在模糊和無知當中,並不斷地向自己的價值觀和信仰發問。最後,你變得脆弱、灰心、懊惱、急躁,甚至可能會悲傷和憤恨,可能還會患上思鄉病和抑鬱症。

一位被調到國外工作的女士,當她的家從加利福尼亞搬到墨西哥後,一段時間內,她厭倦了聽人們說一種不同的語言、看不到一樣熟悉的東西、到雜貨店學習認識每一種食品的標簽,更厭倦了排長隊買牛奶。於是,她開始體驗一種文化沖擊。

文化沖擊的融合及融合程度的改變,其徵兆取決於以下的條件:

* 你停留時間的長短

* 你此行的目的(作為遊人或進行商務旅行,暫住此國家和居住在此國家是不同的)

* 與當地文化或「新」文化的接觸程度

* 文化差異的數量和種類

* 資金和住房選擇(是和其他移居國外的人住在一起,還是生活在「新」的文化圈內)

文化沖擊過程

蜜月

當你正在為出發做准備時,你可能就感受到了最初的文化沖擊。而當你抵達某個新的國家以後,這種感覺卻可能又會被一個蜜月期所代替。在這一刻,實際上文化沖擊的影響仍然還很有限。在一個新的國家裡,你所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和嘗到的似乎都是那麼地令人興奮,甚至是浪漫。或者可以說是狂喜。

安妮·格林尼,一家國際食品公司的市場經理,她不僅認識一些日本人,而且在被任命前還去日本旅遊過,即使是這樣,她還是因為不能開車出去辦事而感到非常沮喪。「無論到哪裡我都是步行去,就因為我沒有車,我甚至不知道到哪裡去買一個廢紙簍。」她回憶到,她一個日本字都不認識,這意味著,在家裡安妮幾乎無法使用任何一種器具。她笑著說:「想一想吧,在日本的每一件事——甚至是打電話——都有上百萬個按紐,可你卻讀不懂。就連上廁所都有五種不同的表達模式。

現實

就職後的幾個星期或幾個月後,真正的文化沖擊才剛剛開始。在新文化圈內的生活看來更令人沮喪,你可能會抱怨身邊的每一件事,你找不到門牌號碼,你可能迷路了,你不會說當地的語言,你驚慌,當你意識到自己如此地不會照顧自己時,你還會自責。有時這只是一瞬間的事,有時這也只不過是幾分鍾的事,而有時這卻會成為一個持續的狀況而最終會導致你的消沉。

正如一位婦女所說:「你完全被日常繁雜的生活所埋沒,而且需要不斷地把你從中挖掘出來。你被搞得筋疲力盡而毫無頭緒。

文化沖擊的徵兆

你可以觀察以下這些信號來判斷是否受到文化沖擊:

* 變得迷惑、情緒低落、厭煩、情緒化、不安、無成就感。你感到孤立。

* 你自己的問題似乎要比生活問題更大。比如說,你沒能完成一個看來非常簡單的任務,你幾乎爆炸了。

* 你發現自己的生活極端不堪:你遠離人群,你喊叫,你生氣;白天你昏昏欲睡,晚上卻不能入睡,等等。

文化沖突也會影響你的職業生涯:

* 你和你在國內國外的同事的中斷了聯系。

* 你開始做不妥當的決定,或者做不公平的評判。

* 你無法及時、有效地完成你的工作任務。

如果你不能積極地處理好文化沖擊,那就可能引起磨擦,從而破壞你最重要的商務關系。個別情況下,文化沖擊可以導致嚴重的消沉和個人問題。

如何應對文化沖擊

最終,作為一種自我保護或求得生存的手段,你不得不開始一個漫長的學習處理這一文化的過程。你會意識到你絕不可能改變當地文化,即使這種文化看起來很荒誕,很不合邏輯,或許甚至是危險的。於是你就不得不開始認可你能欣賞或至少是你必須涉及到的這一文化的某些方面。這就是你接受這種文化的開端。

為了幫助你逐漸接受異國文化,你需要找一些私人和工作上的朋友,從他們那裡你可以獲得許多支持,你甚至還可以尋求公司的幫助。

找找看誰能幫助你

找一個能為你提供精神上的支持,並能在日常工作上給你幫助的人,和他聊聊,這是非常重要的。格里尼就通過她女兒的學校認識了一位女士,這位士帶她到店鋪購買日用品。她兒子的一位老師,和她們住得很近,帶著她轉了轉鄰近的幾家不同的店鋪。而格林尼老闆的秘書則在一個星期天順便拜訪她時,教她如何使用各種用具。格里尼還參加了一個名叫「外國女性主管」的職業團體,縮寫為「FEW」,這一團體中有200位和她一樣的女性。

克服交流障礙

戰勝語言上的障礙和交流上的困難還可以幫你緩解孤立的局面。對於你和你的家庭來說,流利的語言指導是提高你們在家裡和工作上自我滿足的一個關鍵因素。即使是北美女性到了一個說英語的國家,由於不同的詞彙和交流方式也會遇到許多困難。例如,英國禮儀規定無論他們願意不願意,身處不熟悉的地方他們不能太熱情。澳大利亞人和愛爾蘭人習慣使用交流來穩固他們工作上的關系。雖然你可能認為他們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閑聊上了,可實際上,他們正在加固彼此的忠誠,同時也是在互相交換有用的信息。北美女性需要很仔細地學習和適應她們所在國家的交流方式和禮儀,這樣她們就可以進入當地的社會「圈內」,從而減輕那種疏遠感和孤立感。

在許多國家裡,女性在商場需要主動與其他人交流並建立社會生活。不要等事情來找你。從做生意的角度講,要習慣並能成為一個利用電話、傳真機和電子郵件與人交流的好手。一位國際主管堅持認為:「當你離開世界的某個地方,又來到另一個陌生的地方時,要想把工作做好,你就必須變得真的想和人交流,而且還應感到非常舒服才行。」

獲取公司的支持

就文化沖擊這一點,你的公司也應該給予如下的幫助:

* 使你通過電子郵件、傳真和辦公室聯網郵件能很容易地接觸了解國內的情況。

* 對於文化沖擊要對你進行進一步的教育並提供支助。

* 為你和你的家人提供語言指導。

* 給你充足的時間去適應新的文化。

* 不要期盼你在遇到文化沖擊時,還會進行「全球」旅行。

* 在積極的心理基礎上幫你解決問題。

* 在新的國家給你介紹一位好主人或導師。

* 告訴你一些你可能會加入的社會組織和移民團體,以便為今後社交和以後與當地社會融為一體打好基礎。

照顧好自己

要抽出時間放鬆和進行身體鍛煉。吃健康食品。每天寫下你的感受和經歷對你也很有好處。要分配好社會活動和休閑的時間。還要認識到自己可能會犯錯誤或看起來很傻。在那種情況下,你通常有兩種選擇:生氣或自我嘲笑。哪種方式會感覺好一些呢?還是盡力保持你的幽默感的好。

適應文化沖擊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如果你過了文化沖擊這一關,那你就會學到許許多多新的技能。你對事物的感知也會改變。這些改變可能包括:

* 變得更加獨立、靈活,具有更強的適應性。

* 很滿意新的經歷。

* 為你的適應負起更多的責任。

* 識別出了自己做事的風格,還有其他人對你的看法。

* 學到了新的文化知識。

* 拋棄了用審判的眼光看人和不寬容別人的行為。

* 更加成熟。

* 進一步提高了決策能力。

* 達到了既定目標。

* 提高了組織和交流能力。

* 學會了新的語言技能。

渡過了文化沖擊這一關,你將會發現你的視野更加寬闊了——從政治到食品,從文化到肢體語言,從工作習慣到與人交流。你再次擁有自信。你將學會更多的新知識,體驗更多的新經歷。你將會急切地想回到祖國和你的朋友、家人和同事一起分享你學到的每一件事。

⑦ 中西方文化沖擊

1、西方拿到禮物會當著送禮者的面當中拆開,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中國人則是放到一邊,連連稱好,待到客人走後再到背後議論。
2、外國人很熱的天都帶著頭盔,中國人很冷的天都不帶頭盔,課件中外社會公德意識的差別。當然也可以舉闖紅燈等事件
3、外國人會對自己愛的人當面說「I LOVE YOU」;而中國人則不然,就是自己最親的父母,也由於中國人心中那這種含蓄的思想,卻怎麼也開不了口啊,哎
4、還有就是禮節方面,外國人可以用熱吻與擁抱表達自己對他人的感情,而中國人以前是作揖等,現在中國人還好有改進會握手了
其實中外差異很多 用心觀察會知道更多的
希望回答對你有用哈

旅遊業對世界文化的影響

文化與旅遊業的關系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辨析二者的關系必然會涉及到旅遊業對文化作用的問題。雖然旅遊業對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重要作用已經成為社會普遍的認識,但對於旅遊業究竟如何促進文化發展繁榮卻缺少系統的思考和准確的表述。

一般來說,旅遊主要是城鄉居民基於滿足精神方面需求而引發的外出遊玩活動。從文化角度看,旅遊主要表現為旅遊者對自然和人文資源的審美行為,是旅遊主體和旅遊客體之間的文化交流。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旅遊具有很強的文化屬性,但旅遊業的本質是會產生較強文化效益的經濟產業,它不是文化事業,也不屬於文化產業的范疇。旅遊業對文化的作用不能泛泛而談.由於不同的地方文化的含義有所不同,因此分析旅遊業對文化的作用,需要明確特定的文化范疇才能進行。

一、旅遊業對促進文化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橋梁作用

文化交流所指的文化一般是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就是文明。從國際范圍看,按照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的標准,廣義的文化可以分為中華文化、日本文化、印度文化、伊斯蘭文化、東正教文化、西方文化、拉丁美洲文化、非洲文化等。從國內范圍看,在中華文化之下又可以分出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嶺南文化等亞文化。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促進文化交流都是推動不同文化相互借鑒、相互吸收、共同發展的重要途徑。作為文化交流的主渠道之一,旅遊業在這其中發揮了獨特而又重要的作用。

(一)這是與大規模旅遊經濟活動相伴隨的文化交流。自從文明開始誕生,文化交流就一直存在,但在沒有現代旅遊業出現之前的文化交流是相對零散的,同經濟的聯系也不太緊密。旅遊業的發展,則以經濟為動力,並通過經濟的方式,極大地拓展了文化交流的范圍。2012年,全球過夜旅遊者達到10.35億人次,國際旅遊收入達到1.08萬億美元;而同期國內旅遊達到29.6億人次,國內旅遊收入達到2.27萬億元。這其中,以文化交流為目的的旅遊佔了很大比例。可以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旅遊業已經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二)這是民眾之間的文化交流。從交流主體的角度看,可以劃分為官方層面的文化交流和民間層面的文化交流。官方層面的交流發生在政府之間,往往通過公共財政支出,弘揚本國或者本地的文化。比如我國派遣文藝團體出國表演,在國外設立「孔子學院」等,都屬於這一范疇。民間層面的交流則更多是自發的,是不同國家或者不同地區居民之間基於文化差異而進行的相互訪問。旅遊交流屬於民間文化交流,這種交流與官方交流互為補充,推動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發展。

(三)這是一種更深入、更持久的文化交流方式。旅遊業推動的文化交流不是少數精英之間的文化交流,而是國民全方位參與其中的文化交流,這種文化交流不預設主題、不先入為主,是不同文化群體之間平等的交流。更為重要的是,這種交流是面對面的交流,是客源地和旅遊地居民之間的互動式交流。因此,影響面更大,也更為長久。

總之,旅遊業的發展推動了跨文化群體之間的相互碰撞、相互溝通,有利於促進文化的融合與發展。

二、旅遊業對推動文化建設具有非常突出的平台作用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建設的目標,如果從大文化的角度看,五個建設都屬於物質和精神財富的范疇,即屬於大文化所包含的內容。但是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並列的時候,文化建設一般指的是發展科技教育,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等方面的內容,其根本目的在於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精神支柱,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經濟學家於光遠曾經說過,「從社會文化價值看,旅遊具有非常明顯的教育意義,它可以是一種社會化的因素,因為它使人親自了解現實,可以培養人們面對現實的某種態度,它也是一種培養感情的因素,在很多情況下,它有利於智力、科學、技術、藝術和文學方面的創造。」
需要說明的是,旅遊業對文化建設的作用,主要不是依靠國家投入來實現,而是通過市場經濟,主要依託遊客自身的旅遊消費達到了促進文化建設的目標,國家支持旅遊業的發展,實際上可以用更小的成本,產生了更大的文化收益。從這個意義上講,旅遊業既推動了文化建設,同時也促進了經濟建設。其中,旅遊業對文化建設的作用突出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旅遊業對於形成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獨特作用。核心價值是一個社會共同認可和遵循的價值。推動形成核心價值對於一個國家持續健康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比如在中國漢武帝之後的帝制時代,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共同價值觀對於中國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正因為如此,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值得注意的是,核心價值的形成除了教育,還在於國民通過現實的工作生活中去感悟、去印證、去實踐。因此需要通過更多渠道去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形成。以旅遊的方式形成的核心價值觀不是僵化、填鴨式地灌輸,而是通過柔性影響、自然滲透,春風化雨式地幫助人們在旅遊過程中形成共同的核心價值觀。比如,人們在游覽了祖國的壯美河山和名勝古跡之後,很自然地會將對大好山川的熱愛和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熱愛轉移為對國家的熱愛,而通過這樣的方式形成的愛國主義價值觀往往更為鞏固和持久。再比如,遊客在參加紅色旅遊之後,自然會對先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有更深入的了解,由此形成的向上精神動力是其他教育方式很難替代的。

(二)旅遊業對提高國民素質具有突出作用。國民素質包括身體素質也包括文化素質。中國自古就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說法。旅遊可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對於國民的身心發展都有很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對青少年而言,更多地參與到旅遊中來,有利於其全面健康的成長。在國際上許多國家都支持年輕人開展游學活動,其看重的正是旅遊業的這種突出功能。未來我國需要更好地發揮旅遊業對提高國民素質的作用,推動文化建設。

三、旅遊業對文化事業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促進作用

文化事業強調文化的公益性、公共性。公共文化需要政府來提供,因此這種文化基本上是免費的,或者是收費很少,帶有優惠性質的。文化事業雖然強調政府投入,但文化事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讓更多人可以分享文化建設的成果,進而實現文化建設的目標。因此,只要有利於文化事業發展的方式都可以採納。這也意味著,發展文化事業並不等於要完全排除市場的內容。如果通過市場機制的方式能夠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同樣也應該將其充分的運用。

《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在發展文化事業中主要提到四大任務: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現代傳播體系,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建設。而旅遊業對這四個方面的文化事業發展都有不同程度的積極作用。具體表現在:

(一)旅遊業擴大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覆蓋范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屬於公共財政投入的內容。既然是公共財政投入,享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人越多,其文化投入產出的效率就越高。國家規定,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科技館、紀念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和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要逐步向社會免費開放服務。一般而言,公共文化設施其享受的主體往往是設施所在地的居民。通過旅遊業,可以引導更多外來遊客享受當地的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等公共文化設施,有利於提高文化效益。

(二)旅遊業是一種獨特的現代傳播渠道。現代傳播體系的建設對文化事業具有重要的意義。按照一般的觀點,傳統媒體包括第一媒體報紙刊物、第二媒體廣播,第三媒體電視,現代媒體包括第四媒體互聯網和以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移動電視、網路博客、桌面視窗等為代表的第五媒體。從傳播的角度看,媒體即信息傳播的平台,其中,信息的覆蓋面、信息被接受的程度、信息傳播的速度都是衡量媒體傳播效率的重要標准。旅遊在作為一種經濟活動的同時,實際上也很大程度扮演了信息傳播媒體的角色,從這個意義上旅遊可以被視同為「第六媒體」。與其他五種媒體的不同之處在於,旅遊傳播信息的速度雖然相對較慢,但是旅遊目的地信息傳播的覆蓋面卻很大,此外旅遊目的地信息的傳播還是一個持久的過程,遊客在這一過程中可以更深入地感知和消化信息。同時,旅遊作為一種新的傳播媒體,它是旅遊者對旅遊目的地信息的主動選擇,具有很鮮明的互動式的信息傳播特點,不像其他媒體只是由一方被動接受信息。目前,社會普遍忽略了旅遊在現代傳播體系中扮演的獨特角色,未來需要對此問題予以更多關注。

(三)旅遊業促進了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目前對於旅遊業促進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問題社會上存在不少的爭議。特別是一些地區在盲目開發旅遊業中對傳統文化造成的負面影響後,引發了社會廣泛的關注,甚至把旅遊業作為破壞傳統文化的「罪魁禍首」。分析這種情況需要對幾個問題做出回答。

其一,發展旅遊業是否必然會破壞傳統文化。雖然一些不科學的旅遊業發展行為確實對傳統文化造成了破壞,但其實對傳統文化沖擊最大的是工業化和城市化。較之工業化與城市化同傳統文化的相互對立,傳統文化與旅遊業之間並沒有本質的沖突。更為重要的是,傳統文化是旅遊業發展重要的依託對象,破壞傳統文化其實就是破壞旅遊業自身,因此旅遊業從發展本身而言,必然要把保護傳統文化作為發展中重要的內容。此外,差異化發展是旅遊業發展的基本規律,各個地方只有更多地保留傳統的多元文化、異質文化,旅遊業才能更好地吸引遊客,從這個意義上講,旅遊業具有保護傳統文化的內在動力。

其二,發展旅遊業對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機制是什麼。與依靠國家投入進行保護和傳承不同,旅遊業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基於利益機制而實現的保護。在這個過程中,旅遊業將利益機制傳導給傳統文化的傳承者,通過經濟動力促使其對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旅遊業對傳統文化的保護不是將其封閉起來的靜態保護,而是以文化交流、互動的方式實現的動態保護,這種保護是基於發展視角的保護,其實更是一種與時俱進的保護。比如山西的平遙古城,在旅遊業沒有發展起來之前,一直被視作當地政府的一個包袱,急欲將其拆掉。隨著旅遊業的快速興起,地方政府和當地居民才意識到平遙古城是一個絕佳的旅遊資源,因而自覺地強化了保護古城的動力。再比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鄧敏文在研究侗族大歌時特別提到,「如果侗族大歌不能與時俱進,就是死路一條。侗族大歌必須從侗族村寨走進學校,走進縣城、州城、省城乃至國內外各大都市。當然侗族大歌在城市化進程中,千萬不要遺棄它固有的生存基礎——侗族村寨。如果沒有這個基礎,侗族大歌也會死無葬身之地。」從旅遊業的角度看,侗族大歌要更好的保護和傳承下去,除了「走出去」之外,還要「引進來」,這就是要通過旅遊業形成一種良性的利益反饋機制,讓留在侗族村寨的居民還可以通過向遊客表演等方式來展示侗族大歌的魅力,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村寨「空心化」,使侗族大歌「走出去」之後還能實現原居地的文化發展。

其三,如何看待發展旅遊業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破壞的現象。旅遊業在發展過程中,確實存在因為規劃、開發、經營不當對傳統文化造成破壞的情況。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由於在發展旅遊業過程中利益傳導機制太強,同時又缺乏平衡和制約機制,因而出現旅遊場所過分商業化,文化傳承人為迎合遊客將文化庸俗化膚淺化等行為。要解決這一問題,關鍵在於找到旅遊業發展與傳統文化保護的一個平衡點。一方面通過示範引導,鼓勵旅遊業投資者和經營者在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利用中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加大對旅遊業發展中破壞傳統文化行為的處理,建立和完善糾錯機制,最大限度保護好傳統文化。

總之,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對待旅遊業對傳統文化的作用,主要應該肯定其正面的價值,同時避免旅遊業發展中對傳統文化破壞的行為,以更好地發揮旅遊業對傳統文化保護和利用的積極作用。

(四)旅遊業可以促進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城鄉文化一體化建設的關鍵是要補上農村文化事業這一「短板」。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其落腳點在於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這些年國家也在通過農村文化站、農家書屋等方式來加強對農村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但除此之外,還有必要關注旅遊業對農村文化事業發展的作用。這一點在許多鄉村旅遊業發展較快的地方有較明顯的體現。比如,一些鄉村旅遊經營戶通過接待城市遊客,就不同程度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質和服務意識。

四、旅遊業對文化產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催化作用

分析旅遊業對文化產業的作用,首先需要對旅遊業和文化產業做出區別。旅遊業是為吃住行游購娛等旅遊活動提供物品和服務的一組產業集合;文化產業是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活動集合。雖然二者都是一系列產業的集合,但是旅遊業實際上是從消費需求角度來衡量的一個產業,文化產業則是從消費供給角度來衡量的產業。由於二者各自從需求方和供給方來衡量產業,因此彼此之間存在一些交叉。但是旅遊業和文化產業各自獨立,並不是完全同一的產業。

從統計的角度看,根據國家統計局《文化及其相關產業分類》,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交叉的部分主要有:一是在文化產業的文化藝術服務類中,文藝表演服務、文物保護服務、文化遺產保護服務、博物館等有一部分是面向遊客的,對應的是旅遊產業中「游」和「娛」的環節。二是在文化產業的文化休閑娛樂服務類中,公園管理、游覽景區管理、室內娛樂活動、游樂園活動等很大部分都是面向遊客的,對應的也是旅遊產業中「游」和「娛」的環節。三是在工藝美術品生產中,工藝美術品的製造和銷售如果面向遊客,對應的是旅遊產業中「購」的環節,但這部分在旅遊購物中所佔比重並不會太高。總體來看,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交叉的部分並不是太多。根據2010年城鎮居民國內旅遊抽樣調查的數據看,游購娛的比重大約佔全部旅遊消費的三分之一,而這其中屬於文化產業的部分大概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因此,大致估計旅遊產業和文化產業重疊交叉的部分只有10%左右。此外,201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75%;2004年,旅遊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4.05%,旅遊產業的份額大於文化產業。

具體到旅遊業對文化產業的作用,大體上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旅遊業促進了一部分文化資源的旅遊化利用,使其轉化為文化旅遊產品。從旅遊業的角度看,文化資源是旅遊業發展的重要資源。但從文化產業的角度看,許多文化資源如果不藉助旅遊市場這個渠道,就只能是「養在深閨人不識」,不能成為可供消費的產品。比如過去許多有形文化資源,如古村、古鎮等在沒有發展旅遊業之前僅僅是當地居民居住的場所。但是通過旅遊業,這種資源很快走向市場,成為文化旅遊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在旅遊業發展的過程中實現了自身的經濟價值。

(二)旅遊業延伸了現有文化產品的銷售市場,進而擴大了文化產業的規模。最典型的例子是手工藝品。在沒有旅遊業的時候,許多手工藝品大多是在區域內進行小規模的市場交換。比如,苗族的刺綉工藝品,主要是在集鎮上進行銷售。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大量的遊客取代當地居民,成了這些手工藝品的主要銷售對象。像雲南大理鶴慶的新華村,每年向遊客銷售銀器製品帶來的收入就超過1億元。

(三)旅遊業的發展催生了一批全新的、面向遊客的文化產品和服務,豐富了文化產業的內容。這其中最突出的現象是旅遊演藝的崛起。近年來,許多直接針對旅遊市場開發的演藝項目都取得了成功。比如,早期依託陽朔山水推出的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至今還受到大量遊客的追捧。而像張家界的「天門狐仙」、承德的「康熙大典」等也是從豐富外地遊客夜間活動出發開發的新型文藝演出。這些演出增加旅遊消費的同時,實際上也成了新的文化消費熱點。

(四)旅遊業促進了一些文化事業單位轉化為文化產業經營實體,為文化事業發展方式轉變提供了新的路徑。按照中央的要求,深化國有文化單位改革是加快構建有利於文化繁榮發展體制機制的首要任務。其中特別提出了「推動代表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的文藝院團等事業單位實行企業化管理,增強面向市場、面向群眾提供服務能力。」事業轉換為產業,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夠的市場空間。市場越大,其轉換也越容易。對許多文藝院團等事業單位來說,面向市場的方式一種是在本地演出,一種是去外地演出。但是除了少數優秀節目有較大的外出演出市場外,多數演出主要還是要立足本地演出。但是本地演出最容易面臨的就是當地居民消費能力不足問題,這在一些中小城市更加明顯,因此這就很大程度需要藉助外地遊客的消費才能保證其足夠的市場容量。從這個意義上講,如何將旅遊業發展與地方文藝院團轉企改制更好結合起來,對於這些文藝院團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⑨ 在旅行的時候,你感受過哪些文化沖擊

發現我有個菜裡面主料就是蝸牛,我當時點了一盤,我真的受不了,那種腥味。把他們當成美食,我感覺到文化的差異。

⑩ 文化沖擊有哪些

文化沖擊是指當生活在一種文化背景中的人接觸到另一種新的文化時所感受到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不適反應。

文化沖擊的四階段
文化沖擊往往難以預測和控制,不同的人對文化沖擊會有不同的反應,根據奧伯格的研究,文化沖擊通常會經歷以下四個階段:

1.蜜月階段

蜜月階段通常為國際外派人員及其家庭剛抵達東道國2~3個月的時間段,外派人員及其家庭成員抱著新奇的心態看待東道國的文化行為。從社會學習的角度看,他們沒有發現自身原有行為與東道國文化的沖突,還沒有接受到足夠的負面反饋。

2.沖擊階段

沖擊階段通常為國際外派人員及其家庭到達東道國3~9個月的時間段,外派人員及其家庭成員將自己暴露於新文化環境中掙扎。從社會學習的角度看,外派人員開始接收到他們不恰當行為的大量負面反饋,但又不知道什麼是恰當的行為,因此他們感到困惑、失望和恐懼。如果不能正確對待文化沖擊,很可能產生極度保守、溝通中斷和非理性反應的結果。在這個階段,能否克服文化沖擊是決定海外派遣成功與否的關鍵。

3.適應階段

適應階段通常為國際外派人員及其家庭抵達東道國9~10個月的時間段,外派人員開始由抵觸東道國文化變為逐漸適應。從社會學習的角度看,外派人員及其家庭成員逐漸了解什麼是恰當的行為和不恰當的行為,並開始嘗試做出恰當的行為,這會導致正面反饋的增加和負面反饋的減少。隨著對新文化的逐漸理解,行為方式逐漸變得適應並可預期,語言障礙的影響開始減退,生活也開始自如。在這一階段,人們經歷過文化危機並逐漸恢復。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