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民族地區旅遊文化發展

民族地區旅遊文化發展

發布時間: 2021-03-16 02:53:37

⑴ 在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旅遊業,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與傳統生活方式的和諧共榮

現代鄉村旅遊是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在農村區域的一種新型的旅遊模式,尤其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發展迅速,旅遊者的旅遊動機明顯區別於回老家的傳統旅遊者。現代鄉村旅遊的特徵主要表現為:旅遊的時間不僅僅局限於假期;現代鄉村旅遊者充分利用農村區域的優美景觀、自然環境和建築、文化等資源;現代鄉村旅遊對農村經濟的貢獻不僅僅表現在給當地增加了財政收入,還表現在給當地創造了就業機會,同時還給當地衰弱的傳統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現代鄉村旅遊對農村的經濟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隨著具有現代人特色旅遊者迅速增加,現代鄉村旅遊已成為發展農村經濟的有效手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分清這種「回老家」的旅遊或者傳統的鄉村旅遊與現代鄉村旅遊的區別。我們談論的鄉村旅遊是指現代鄉村旅遊。
旅遊成為必需品的同時,鄉村旅遊也正逐漸邁入旅遊行業中的必需品之列,尤其成為城市居民日常休閑娛樂的一大主要選擇,更是鄉村旅遊脫貧致富、開放發展的一條有效渠道,同時也是旅遊業成為名副其實的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的有力證據。因此從「三農」角度出發,鄉村旅遊受到服務農民的政府的重點關注;作為旅遊投資商也應該抓住苗頭,加足火力,將鄉村旅遊這把火點旺;作為旅遊開發者,應該採用正確的理論來指導開發、合理的方式來經營,將鄉村旅遊這把火燒好;而所謂正確的理論指導,當然離不開對旅遊開發具有合理指導職能的旅遊規劃設計院,也正是基於此,我院就此專題進行了以上詳盡的探討,履行我院社會責任的同時,為旅遊投資商提供機遇,為旅遊開發商掃除盲點,為旅遊規劃同仁提供借鑒,最終由政府、投資商、開發運營商、規劃設計院四位一體、同心協力將鄉村旅遊做好,促進其持續有效的發展。
前瞻資訊顯示近5年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行業市場規模也得到快速發展。截至2012年底,全國有9萬個村開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活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經營單位達180萬家,其中農家樂超過150萬家,規模以上園區超過3.3萬家,年接待遊客接近8億人次,年營業收入超過2400億元。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 中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到2015年,休閑農業成為橫跨農村一二三產業的新興產業。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休閑農業點數量穩步增長,年營業收入500萬元以上的休閑農業點增長20%,接待人次和經營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總的來看,國內旅遊需求穩步增長,而同時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無論市場規模還是經營效益均呈現出向好的趨勢,發展前景向好。

⑵ 民族文化旅遊創新發展的路徑有哪些

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內容
1.資源融合是產業融合的基礎和前提
資源融合是資源整合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是一種有明確方向的資源優化配置,也是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它不僅為產業融合發展提供創新產品或服務來源,而且也是提高產業融合度和持久發展力的重要根基。當然,資源融合程度越高,產業融合的價值及意義也就越大。我國地域廣闊、人文歷史悠久,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以及多種公共資源等,如物質類的文物遺址、古建築,非物質的民間藝術、文化習俗等,以及土地、環境、人力資源和基礎設施等公共資源,它們都是可以與文化旅遊資源進行融合,而成為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內容。
2.技術融合是產業融合發展的核心和關鍵
隨著現代科技、網路與創意產業的快速發展,文化旅遊加速了與技術融合的力度和強度,各種有創新、有理念和有體驗的新興旅遊產品開始陸續進入旅遊市場,不斷豐富文化旅遊產品和服務,給人們帶來新的體驗和感受,也賦予旅遊產業新的內涵。近年來,一些重大的旅遊項目都離不開技術的支持,如各類主題公園、遺產旅遊和大型實景演出等。技術融合是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推進劑。
3.功能融合是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表現
在區域旅遊經濟的發展中,發展文化旅遊已不單純是一個產業問題,還要考慮它與地區的社會功能以及當地居民的生活需求相結合的問題。由於任何地區的資源本身並不是簡單為旅遊而存在或建立,如歷史街區、購物廣場、橋梁或江河堤岸等設施。文化旅遊業的發展在賦予資源新價值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功能變化。因此,在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中,功能融合實際上是實現當地居民與遊客共享資源,實現一種常態的宜居與宜游共存空間的過程,而非刻意的一種旅遊規劃設計和雕琢過程。
4.界域融合是產業融合的提升和發展
界域融合是一種突破常規產業或行業邊界及發展領域的過程,也即跨界融合。它不僅有助於延伸產業邊界及領域,擴大產業的帶動價值,而且為產業融合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範本。在微觀上,界域融合有助於改變產業原有的市場結構,提高共同作用下的新型產能績效;在宏觀上,界域融合有助於改變某一地區的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促進該地區的產業結構轉型與升級。在文化旅遊產業園區融合發展中,界域融合已有了許多體現,形成了新興的旅遊業態,如農業採摘與觀光旅遊、工業參觀與體驗旅遊、動漫與影視旅遊、體育旅遊、表演與演出旅遊、會展旅遊和商業旅遊等。這些界域融合正不斷促進文化旅遊與地區經濟的共同發展。
5.區域融合是產業融合的一種空間拓展表現
區域融合既是增強產業空間競爭能力的市場行為,也是區域經濟實現最優化發展的一種選擇。在文化旅遊產業園區融合發展的實踐中,強調園區、景區與城區三者的空間地域融合共建。這樣,既可以避免重復性建設,節約資源,也能使融合區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獲得收益最大化。當然,這種園區、景區與城區的區域融合發展最佳狀態是成為該區域經濟的新增長極。

⑶ 民族旅遊開發是不是民族地區文化變遷的基本原因

面對近年來建設性破壞、市場培育不力、外來文化沖擊等因素影響,民族民俗文化保護、傳承、發展存在著建築風格難保、傳承後繼乏人、民族語言瀕危、保護開發脫節、挖掘創新不夠等問題,引發了委員們的強烈關注。 從封閉性傳承向開放性傳承轉變 民族民俗文化存在著建築風格同化、民族語言消亡、服飾制度淡化、民族藝術失傳四大危機。當前保護傳承好民族民俗文化,必須突出工作重點,「民族村容村貌保護,重點保護區應當保持民族建築風格特色;民族語言的保護,重在維持民族重要語言特徵。民族服飾的保護,要保留民族重要的藝術珍品;民族制度文化保護,弘揚優秀的族款村規民約;民族藝術的傳承保護,要把民族文化的精華通過藝術的形式呈現出來。 要加大財政投入工作力度,在走上市場運作前做好挖掘、保護、開發的前期基礎工作;加大人力投入工作力度,大力引進、培育管理人才、創作人才、編導人才和技藝傳承人才,建設一支具有民族特色的骨幹隊伍;加大宣傳引導工作力度,用宣傳發展民族旅遊業轉換經濟產值,用引導取得群眾共識;加大民族民俗文化進校園工作力度,從娃娃抓起,培育良好的保護、傳承氛圍。 開發民族特色文化旅遊精品 精粹才有市場,要突出開發民族特色文化旅遊精品。 (一)突出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特色生產和生活方式,增加民族文化旅遊的魅力和市場競爭力。規劃和建設一批民族文化展示場館、民族文化旅遊景區。在民族地區積極推廣民族文化體驗五個一,讓遊客在文化旅遊活動中「游覽一個民族村寨,觀賞一台民族歌舞,品嘗一頓民族風味,購買一件民族商品,過上一次民族節日。 (二)突出地域特色與亮點,不斷推出「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的旅遊產品和服務。合理利用民族建築、歌舞、服飾、傳統手工藝、傳統美食和婚嫁民俗等民族文化載體,建設集民族文化體驗、古鎮風光欣賞或度假體驗等鄉村旅遊專業村。同時,加大少數民族工藝品開發力度,在旅遊紀念品設計製作中更多地注入民族民俗文化元素,使旅遊產品開發與民族文化保護、傳承相得益彰。 正確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 要以開放的心態理性地看待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主動借鑒汲取,自覺變革調整,比如民族語言,有自身語言的要盡量保持,個別民族語言消亡了也不需恐懼。在民族地區開展雙語教育就是正確對待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一種方式。 正確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既要避免「定格」式的保護,又要防止掠奪性的開發。要在充分挖掘和保護原生態民族文化資源的基礎上,精心提煉,剔除糟粕,保留原生的核心元素,同時加入與之相匹配的、與現代審美情趣相吻合的時尚元素,通過提升、打造和包裝,使民族文化資源轉換為經濟動力和綜合競爭力,在開發中得到有效保護。 民族文化只有不斷提高在現實生活中使用和展示的頻率,才能保持文化的活力。充分發掘、整理、保護、開發好民族文化資源,培育和發展民族文化產業,既是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也是加快懷化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⑷ 談談如何利用民族文化特色開發旅遊資源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在可持續發展、文化多樣性保護和生態旅遊等思潮的影響之下,民族文化旅遊產品的開發和學術研究,都會面臨許多機遇和挑戰。如何使旅遊業的發展和當地社區的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相一致?如何使旅遊業的發展和當地民族社區社會發展相互促進?如何通過保護民族社區的傳統文化和自然環境資源以促進旅遊業在該社區得以持續發展下去?這是民族地區旅遊開發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因此,結合貴州實際,與會的專家學者提出了以下幾方面的建議:
(一)很好地認識民族傳統文化與旅遊開發之間的關系
必須基於對文化內涵及文化特性的最充分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根據文化具有消減性、傳承性、變異性等特徵,清醒地認識到文化保護的兩條基本途徑:一是對於那些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即在現代化過程中很可能消減的文化質因素,應該對其實行靜態的保護方式,也對這些文化質因素加以挖掘、收集、整理,然後以文字、文物、圖片、遺址、錄音錄象帶等形式保護起來;二是對於那些能適應時代發展的文化質因素則應對其進行動態的保護,即對其加以整合,並在專家、政府有關部門的引導下,用現代的主體價值觀之一——市場,來生成一種基於傳統又有所發展創新的文化。科學合理的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就是對民族文化的動態保護。這兩條途徑必須同時並舉,否則文化的保護就是殘缺的、不完全的,未來的人們也很難從立體的角度去全方位地認識一種文化,更難體會到文化多樣性的歷史韻味。
(二)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保護和傳承民族原生態文化
1、對於那些脆弱的原生態文化要採取積極的保護措施。要全面貫徹執行《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並落實到旅遊開發的每一項環節,實行保護為主、合理開發的原則。
2、旅遊開發要多發掘多滲透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容,盡可能讓都市服飾和現代歌舞遠離各個民族風情旅遊景點,還這些景點傳統的民族風情旅遊。3、強化民族傳統美德教育,讓那些遠道而來的遊客真切感受到各民族人民朴實善良、熱情友好。
(三)正確處理好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主客體之間的關系
與一般的開發項目不同,民族文化旅遊開發投資大,投資論證評估難,開發涉及政府、投資商、民族文化主體以及科研等部門的方方面面,這些方面缺一不可,因此一定要擺正主次關系。政府的角色應該主要在於旅遊景點的宏觀布控,在於給予資金項目支持、政策引導、媒體宣傳以及動用其職能有效地協調各方面的關系等;投資商則是出開發資金,並對景區的開發和利用進行管理;民族文化主體是開發的關鍵因素,應該主動自覺地配合好政府、科研部門和投資商挖掘、開發本地區本民族文化質因素;科研部門則應充分利用自己文化研究的優勢,對開發對象進行論證並給予科學的定位,在開發、經營過程中繼續觀察指導,在理論上進行適時的修正並指導開發經營活動。
(四)正確認識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
面對現代文明的強烈沖擊,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備受人們的關注。現代化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一種過程,因此不存在要不要「現代化」的問題,現代化是傳統文化必然的存在形式;由於民族傳統文化的生存環境是變化著的,產生於特定生存環境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隨之產生變異,要想「原汁原味」地加以保護既不可能也不應該,只能保留它的神韻。雖然出現了旅遊業開發到哪裡,哪裡的傳統風貌會急劇改變,從而令旅遊者大失所望的現象,但也應該認識到,當地的居民趨於現代化的生活方式、趨同現代化文化,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並非是人為能改變的。不能因為開發民族文化旅遊,就要求所有的社區居民一律保持傳統面貌,希望其生活方式永遠守舊。但是,通過旅遊業合理、科學的開發,既可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又能滿足現代人旅遊的需要;文化的現代化必須以民族文化為基礎,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剔除其糟粕,在繼承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
與會者認為,旅遊發展對民族文化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如何減少旅遊者的進入對旅遊地民族文化的剝蝕,民族社區的居民對旅遊發展的態度、示範效應和憎畏感的演化過程,以及其他旅遊人類學問題,都需要著手進行認真的適度超前的研究。因此,作為從事民族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需要建立特定的概念體系,來規范涉及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和管理的學術研究,使各自獨立的研究能夠交流到更加廣泛的領域,並發揮其更大的應用效益,同時增加民族學、旅遊學、資源學等學科的學術積累。

⑸ 如何發展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

(一)培育壯大市場主體
1.培育骨幹文化企業
2.扶持中小文化企業
(二)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方式
1.鼓勵集聚發展
2.促進產業融合
3.打造文化品牌
(三)優化文化產業布局
1.加強文化產業區域布局
2.統籌城鄉文化產業發展
3.培育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
(四)加強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
1.堅持正確創作生產方向
2.鼓勵文化創新
3.完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
(五)擴大文化消費
1.培育文化消費習慣
2.改善文化消費條件
3.促進文化消費升級
(六)推進文化科技創新
1.加強對傳統文化產業的技術改造
2.加快推進新興文化產業發展
3.發揮科技項目的支撐引領作用
4.推進文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七)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
(八)健全投融資體系
1.推進銀行業全面支持文化產業
2.發揮資本市場作用
3.促進文化產業投資
4.完善文化產業投融資配套服務
(九)強化人才支撐
1.加強培訓教育
2.完善人才政策
(十)推動文化產業「走出去」
1.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質量
2.鼓勵文化企業開拓區外市場
3、加強地區文化產業交流合作
三、重點行業
(一)演藝業
(二)游戲業
(三)文化旅遊業
(四)藝術品業
(五)工藝美術業

⑹ 少數民族地區該不該大力發展旅遊業

現代鄉村旅遊對農村的經濟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隨著具有現代人特色旅遊者迅速增加,現代鄉村旅遊已成為發展農村經濟的有效手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分清這種「回老家」的旅遊或者傳統的鄉村旅遊與現代鄉村旅遊的區別。我們談論的鄉村旅遊是指現代鄉村旅遊。
旅遊成為必需品的同時,鄉村旅遊也正逐漸邁入旅遊行業中的必需品之列,尤其成為城市居民日常休閑娛樂的一大主要選擇,更是鄉村旅遊脫貧致富、開放發展的一條有效渠道,同時也是旅遊業成為名副其實的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的有力證據。因此從「三農」角度出發,鄉村旅遊受到服務農民的政府的重點關注;作為旅遊投資商也應該抓住苗頭,加足火力,將鄉村旅遊這把火點旺;作為旅遊開發者,應該採用正確的理論來指導開發、合理的方式來經營,將鄉村旅遊這把火燒好;而所謂正確的理論指導,當然離不開對旅遊開發具有合理指導職能的旅遊規劃設計院,也正是基於此,我院就此專題進行了以上詳盡的探討,履行我院社會責任的同時,為旅遊投資商提供機遇,為旅遊開發商掃除盲點,為旅遊規劃同仁提供借鑒,最終由政府、投資商、開發運營商、規劃設計院四位一體、同心協力將鄉村旅遊做好,促進其持續有效的發展。
前瞻資訊顯示近5年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行業市場規模也得到快速發展。截至2012年底,全國有9萬個村開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活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經營單位達180萬家,其中農家樂超過150萬家,規模以上園區超過3.3萬家,年接待遊客接近8億人次,年營業收入超過2400億元。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 中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到2015年,休閑農業成為橫跨農村一二三產業的新興產業。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休閑農業點數量穩步增長,年營業收入500萬元以上的休閑農業點增長20%,接待人次和經營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總的來看,國內旅遊需求穩步增長,而同時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無論市場規模還是經營效益均呈現出向好的趨勢,發展前景向好。

⑺ 如何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

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是由五十多個民族構成的。在我們祖國的大家庭里,各個民族的關系是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 《必須樹立馬克思主義的民族觀和宗教觀》(1990年9月1日), 《新時期宗教工作文獻選編》第180頁 社會主義時期是各民族發展繁榮的時期,社會主義條件下的民族關系基本上是勞動人民之間的關系,但民族問題依然復雜,民族工作的任務依然繁重。一是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實現後,在經濟、文化發展上的差別依然存在,舊社會在民族問題上的遺毒不是短時期內可以完全消除的。二是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具體權益,主要是經濟權益方面,民族之間仍會發生一些矛盾和糾紛。三是在風俗習慣和語言文字等方面,由於相互了解或尊重不夠,也容易造成某些誤會和糾紛。四是民族問題在一些地方往往和宗教問題交織在一起,如果對宗教問題處理不慎或不當,也會影響民族關系甚至釀成沖突。五是由於種種原因,有些人有時會做出傷害民族感情、損害民族團結的事,甚至違法犯罪。尤其值得我們警惕的是,國際敵對勢力明目張膽地支持我國內部的極少數分裂主義分子,正在加緊對我們進行滲透、破壞和顛覆活動。利用民族問題打開缺口,是國內外敵對勢力進行和平演變的重要手段。在這種錯綜復雜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高度重視民族問題,採取正確的方針政策,認真妥善地加以解決。 《加強各民族大團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攜手前進》 (1992年1月14日),《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第1837- 1838頁 歷史發展表明: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則政通人和、百業興旺;國家分裂、民族紛爭,則喪權辱國、人民遭殃。中國是這樣,外國也是這樣。毛澤東同志早就指出:「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我們一定要進一步做好民族工作,鞏固和發展社會穩定、民族和睦的局面,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提供強有力的保證。 《加強各民族大團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攜手前進》 (1992年1月14日),《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第1838頁 我國歷來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經過長期的錘煉,形成了具有強大內聚力的中華民族。把我國各民族維系於一個統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傳承的紐帶,主要有三個:一是國家的長期統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經濟文化聯系;三是近代以來各民族在抵禦外來侵略和長期革命斗爭中結成的休戚與共關系。新中國成立後,確立了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並且載入了我國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不久前,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和七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根據憲法的精神、形勢的發展和各族人民的願望,把建立和發展平等互助、團結合作、共同繁榮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作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一項重要原則。憲法的上述規定和七中全會、七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闡述的原則,精神是一致的,就是堅持平等、互助、團結、合作,以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繁榮。 《加強各民族大團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攜手前進》 (1992年1月14日),《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第1845- 1846頁 為了加強各民族大團結,既要反對大民族主義,也要反對地方民族主義。在全國,要注意處理好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關系。在民族自治地方,還要注意處理好自治民族與其他民族的關系。處理這方面的問題必須慎重,嚴格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貫徹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原則,是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問題。對於民族間發生的糾紛,要冷靜分析,耐心疏導,及時加以排解。對於個別不聽勸阻、蓄意製造事端、觸犯法律的,不論出身於哪個民族,都要依法處理。涉及民族關系問題,各民族的幹部和共產黨員,要嚴格按照法律和政策辦事,發揮模範帶頭作用,促進民族關系的改善。 《加強各民族大團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攜手前進》 (1992年1月14日),《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第1846頁 在各民族幹部群眾中,要大力加強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和黨的民族政策的教育。我們黨運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觀察和處理民族問題,在幾十年的實踐中,形成了一系列基本的觀點和政策。這主要是:民族的產生、發展和消亡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民族問題將長期存在;社會主義階段是各民族共同繁榮興旺的時期,各民族間的共同因素在不斷增多,但民族特點、民族差異將繼續存在;民族問題是社會總問題的一部分,民族問題只有在解決整個社會問題的過程中才能逐步解決,我國現階段的民族問題只有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共同事業中才能逐步解決;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歷史長短、發展程度高低,都對祖國的文明做出了貢獻,都應該一律平等,應該加強各民族人民的大團結,維護祖國的統一;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時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務,各民族要互相幫助,實現共同進步和繁榮;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重大貢獻,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制度;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備的少數民族幹部隊伍,是做好民族工作和解決民族問題的關鍵;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在一些地方往往交織在一起,在處理民族問題時,還要注意全面地正確地貫徹落實黨的宗教政策。今後,我們還要根據新的情況和經驗,對這些基本觀點和政策,繼續加以充實和發展。 《加強各民族大團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攜手前進》 (1992年1月14日),《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第1848- 1849頁 在民族問題上我想強調三句話:一是繼續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民族關系,二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三是加快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⑻ 怎樣做到將民族文化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

要想推動文化與旅遊融合,樹立鮮明的主題旅遊形象,實現文化資源保值增值,必須著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文化旅遊品牌。在草原文化的大背景下,要抓好品牌的創意、設計和開發,沿歷史發展脈絡,融入蒙古族原生態文化和現代文化創意,以新型的旅遊產品為載體挖掘特色文化資源,設計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時代特點的文化旅遊產品;
要進一步挖掘知名旅遊景點景區的文化潛力,對發展條件好、潛力大的景點景區,以迎合當代人文需求的形式展現景區的歷史文化底蘊、民族風俗習慣、地域文化特色等,豐富文化內涵,提高旅遊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將其打造成引領內蒙古文化旅遊發展的新品牌,做到主題突出、特色鮮明、亮點紛呈,從不同層次向外界展示和宣傳全區豐富多彩的文化旅遊資源;要引導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突出的文化旅遊熱點地區建設,以名鎮、名街建設為重點,提高市場化運作水平,打造文化旅遊特色產業集聚區。
另外,我區文化旅遊產品結構相對單一,旅遊體驗也不全面,草原文化旅遊產品設計存在既重復又割裂的現象,品牌效益難以發揮。只有將不同地域的文化習俗進行優化重組,才能使文化旅遊產品形成互補優勢,形成優質文化旅遊產品鏈;只有打破地域界限,資源共享,才能滿足遊客對文化內涵的需求,才能提升整個區域的旅遊經濟水平。
因此,有必要對全區文化旅遊品牌進行有效整合,根據文化旅遊資源空間分布特點,發揮規模效益和聯動效應,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形成文化旅遊產業集群。旅遊產業的創新需要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要注重提高從業者的文化素養,提升旅遊產品的文化創意,把體現人文關懷、提升文化內涵貫穿於旅遊的全過程。文化旅遊化需要培育多樣的旅遊載體,發揮政府的引導功能,拓寬遊客的參與領域,把形象化、通俗化、大眾化的文化元素貫穿其中,讓旅遊產業和文化產業一同肩負起我區建設民族文化強區的使命和責任。
當前,內蒙古旅遊業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雄厚的產業基礎,獨特的資源優勢,廣闊的發展空間和難得的發展機遇。隨著「十三五」宏偉藍圖的徐徐展開,我區必將迎來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春天。

⑼ 少數民族地區旅遊業發展會破壞其文化嗎

西部民族地區旅遊業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探索培育期、初步發展期、規模擴張期和質量提升期,歷經了發展層次由"雙高速度"提升為"支柱產業",發展機制由"開發為主"轉變為"管理為主",發展模式由"政府包辦"演變為"服務導向"等轉變趨勢,並得到了其今後可持續發展的"保障之根、動力之源、當務之急"等啟示。

⑽ 關於少數民族旅遊與文化的論文

我是苗族的,不曉得如何寫,不過可以提供些建議: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在毀壞當地文化和風俗習慣的同時有利於當地的經濟發展,總之,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對苗族而言,我們有我們獨特的文化和深遠的歷史。文化內涵深厚,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慣常法的民族,也是第一個冶煉青銅的民族。現代苗族文化是多元而開放的,著名的苗族藝術有苗族蘆笙舞,湘西苗鼓,湘西苗劇,苗族凳子舞,巴烏,苗琴,苗綉苗服,苗族蠟染等,苗族祖先古代發明了苗族歷法-苗歷。主要的苗族節日有:三月三,花山節(踩花山),六月六,苗年等。苗族因支系和地域分布的不同也可導致語言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對苗族而言,主要以稻米和玉米為主糧,過年有年糕,近似日本年糕的做法。苗族根據歷史,有「盤瓠崇拜」,許多南方少數民族也有盤瓠崇拜,(《清史稿》:古西南夷多盤瓠遺種,曰僮,曰苗,曰瑤。。。。。。苗蠻尤多。),所以原則上苗族行醫行葯者不吃五爪動物。過年的時候,全家必須讓自己的狗先吃(盤瓠:犬圖騰),打苗人的狗視為對主人不敬。而苗族歷史根據傳說是這樣的:苗族發源於上古九黎部落,其首領為蚩尤(苗文:Yeuf Chik),,蚩尤即為苗人共祖。蚩尤和炎黃部落發生戰爭,即歷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戰。炎黃部落九戰九敗,遂造指南車,乘大霧彌漫進攻蚩尤,蚩尤戰敗,傳說蚩尤死後化為楓樹,故有地方苗族自稱"蒙」(苗文:Hmongb/Hmoob)意為「樹心」的意思,楓樹心生妹榜妹留(漢語意思:蝴蝶媽媽),妹榜妹留才生苗族遠祖姜央。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