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旅遊發展狀況的指標
㈠ 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旅遊業發展情況有哪些指標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情況可以由多方面的指標來衡量,一般適用較多的是人均GDP、人均能源消費回、農答村人口比重、人口預期壽命、新生嬰兒死亡率、識字率等。不同的組織還制定指標來衡量各種制度環境。
其中,比如「人口預期壽命」、「新生嬰兒死亡率」能比較合理的反應出一個國家的人民生活水平狀況,是廣泛適用的衡量發展水平的指標。
㈡ 用哪些指標可以代表旅遊產業
從全球公認的旅遊強國的情況看,衡量的指標是比較寬泛的、多元化的一些專數據。既包括了旅遊屬總收入佔GDP比重、過夜旅遊接待和旅遊創匯的世界排位,還包括了其它方面的數據指標。例如,旅遊收入佔GDP的比例、旅遊就業占的比例、旅遊投資占的比例、旅遊稅收占的比例、旅遊出口占的比例等。
㈢ 旅遊可持續發展水平用什麼指標衡量
國民的經濟水平
㈣ 衡量旅遊流的重要指標:_____、______、____
流量
流向
時空結構
㈤ 衡量旅遊文化產業的三大指標是什麼
我國旅遊業正處於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新世紀新階段,既是旅遊業發展的重要機遇期,也是戰略轉型期和矛盾凸顯期。世界經濟的持續平穩增長,我國國民經濟的健康較快發展,全球化、區域化合作的日益深化,促進了我國旅遊業的加速發展,我國作為世界旅遊大國的形象日益鮮明,在全球旅遊界的綜合影響力顯著增強。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的深入發展,人民生活需求加速向物質與精神並重轉變,休閑消費的大眾化時代正在加速到來,旅遊業發展面臨著更加美好的前景。
到2020年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旅遊強國,是全行業在世紀之交提出的奮斗目標。當前,加速實現這一目標,關鍵是促進旅遊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優化,進一步實現由粗放型向集約化轉變、由數量擴張向素質提升轉變、由滿足基本需求向強化服務質量轉變、由經濟功能為主向經濟社會功能並重轉變,切實推動旅遊業又好又快地發展。當前,旅遊業尤其需要從戰略發展的高度關注以下問題:
旅遊強國指標要進一步科學化
2000年,國家旅遊局面向21世紀研究提出的旅遊強國目標,主要參考了世界旅遊組織的一項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位的旅遊接待大國和第四位的客源輸出國」。除此以外,旅遊強國指標還應有哪些具體內容,一直是旅遊業界十分關注的問題。
目前,旅遊業界對旅遊強國指標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對旅遊大國特徵的認識水平,往往把發展規模、在世界排位,以及接近上述預測作為對躋身旅遊強國程度的判斷。對於世界旅遊組織的預測,我們應予關注和重視,把它作為一項重要參考,但更應清醒地認識到,這些預測不等於一套完整的國際競爭力評價體系,也不宜作為衡量我國成為世界旅遊強國的單一指標。
從全球公認的旅遊強國的情況看,衡量的指標是比較寬泛的、多元化的一些數據。既包括了旅遊總收入佔GDP比重、過夜旅遊接待和旅遊創匯的世界排位,還包括了其它方面的數據指標。從WTTC每年發布的旅遊發達國家的統計數據看,包括美國、西班牙、英國、法國、義大利、德國、加拿大、日本等在內,不管其旅遊經濟規模是多大,相同的許多項指標佔了全國總份額的10%以上,例如,旅遊收入佔GDP的比例、旅遊就業占的比例、旅遊投資占的比例、旅遊稅收占的比例、旅遊出口占的比例等。這說明,旅遊業發達與否是一個綜合性概念,而不在於單項指標有多大。
近年來,海外人士十分關注我國經濟發展,對強國標准也多有探討,對我們理解旅遊強國有一定的借鑒。例如,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了《中國應為「盛世」做好准備》(2004年11月)的文章,認為強國不應是單一的國內生產總值或人均GDP水平,而應是一個復合型的指標體系,包括人民生活、教科文衛、思想文化等領域都應處於領先地位。
信息產業是旅遊產業的近鄰,都是快速發展的新興產業,在建設強國問題上有一定借鑒性。我國信息產業發展速度和單項產值的世界排位已超過了旅遊產業,但距信息產業強國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2006年,我國以年產9300萬台電腦、4.8億部手機的規模,成為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二大國,但世界各國公認的《全球信息技術報告》將我國排在全球信息化水平的第59位。排在前三位的國家依次是丹麥、瑞典、新加坡,雖產出規模小於我國,但技術創新和綜合競爭力明顯高於我國。從我國旅遊業發展水平看,我國入境旅遊總量已經超過英國、德國、奧地利、加拿大,但綜合素質和競爭力還不夠強,這也是主要差距所在。
因此,旅遊強國目標是一個科學的指標體系,既應具有橫向的可比性,更應能夠反映綜合產業素質。
旅遊要素建設要進一步產業化
產業化是對產業發展較高的要求,是產業發展機制逐步健全的目標。國家旅遊局在研究「十一五」發展目標時,把完善產業化體系列為三大任務之一,產業化問題受到空前重視。加快旅遊發展的產業化進程,實質上就是從體系和機制上推動旅遊業發展,全面按照產業經濟的發展規律辦事。
對於旅遊產業化問題,業內的研究還較為膚淺,相當一些人認為產業要素發展就是產業化,這種認識有些片面和偏頗。其實道理比較簡單,就如同僅在農業生產中使用幾種機械,不能算是實現了機械化;把電話、傳真、電腦等僅作為辦公用具,也不等於實現了信息化。改革開放以來,為促進旅遊業發展,各級政府出台了涉及產業定位、產業政策、產業立法、資金扶持等鼓勵措施,有力地推動了旅遊各產業要素的發展,但對產業化體系建設則涉及不多。最近10年,國家旅遊局開展了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工作,全國現有271個城市獲得了榮譽稱號,其評價體系包括20大項、176個評分點,既有對發展規模、產出水平、各產業要素的具體要求,更有很多事關發展環境、基礎設施、支撐條件、配套保障等「外圍」性要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旅遊產業化體系的輪廓和框架。
產業化發展不是對所有地區提出的普遍性要求。旅遊發展正處於起步階段的地方,產業要素還正在萌芽,要求產業化發展是不現實的;而旅遊業已有相當發展基礎,並致力於把旅遊業培育成為重要產業的地方,產業化發展則是必然性要求;對於當前全國旅遊業來說,產業化發展則是刻不容緩的迫切任務,是促進旅遊產業升級的必要條件和重要基礎。
促進旅遊要素的產業化發展,應著重抓好以下方面:一是促進旅遊產業要素的發展與升級。在大力推動產業要素發展的同時,要積極促進產業要素的配套發展,努力形成綜合配套、協調發展的產業體系。要統籌協調與相關產業的要素關系,將旅遊新興領域和業態納入產業要素范疇。二是逐步完善旅遊產品體系。要全面提升觀光產品,大力開發休閑度假產品,積極培育專項旅遊產品,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復合型旅遊產品體系。三是加快完善協調配套的旅遊要素體系。旅遊業的投資者、開發者、經營者應遵循旅遊產業發展規律,建立分工合理的市場利益共享關系;上下游企業之間、相關企業之間、同類企業之間,應實現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集團化、網路化、協作化。四是建立較為完善的旅遊法規、制度和標准體系,努力培育有利於旅遊發展的宏觀環境和旅遊消費環境。五是加快旅遊人才體系建設,積極培育旅遊業發展的良性機制。
旅遊發展機制要進一步市場化
開放性和外向型是旅遊業的天然特徵。旅遊資源的無限性和客源的廣闊性,決定了旅遊業是沒有邊界的,是市場化程度很高的經濟產業。
改革開放以來,旅遊業市場環境不斷改善和優化,但不夠開放的現象仍然存在,並以對內開放不夠最為明顯,成為制約旅遊業發展的重要障礙。一是地方保護壁壘較多,阻礙了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也影響了對外開放效應的整體發揮。二是現代企業制度尚未深入建立,一部分旅遊企業仍是國有體制,或者改制不夠徹底。以2005年旅遊星級飯店為例,國有的共5528家,佔全部總數的46.74%,國有的飯店房間62.67萬間,占總數的47.05%。三是市場在配置資源中尚未充分發揮基礎性作用,個別地方以行政決策取代市場規律和市場行為的現象還時有發生。四是旅遊市場監管過於行政化,動輒採取「運動式」的專項整治,對違規者採取「一次性死亡法」,但並未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大力推進旅遊發展機制的市場化,重點應抓好以下方面:一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旅遊業發展離不開政府的領導、統籌和推動,但絕不能替代或排斥市場化作用。各級旅遊部門要由對行業具體事務性的管理,轉向對旅遊業發展的促進、引導和服務,為旅遊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二是正確處理政府職能與市場作用的關系。政府要重點在戰略規劃、政策環境、市場培育、市場監管、形象宣傳、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和設施建設、安全保障等方面發揮職能作用;市場要重點在旅遊投資、市場開發、產品促銷、經營服務等與旅遊企業經營行為密切相關領域發揮導向作用。三是堅持對內開放與對外開放並重。要盡快消除行政分割和地區壁壘,建立公開、平等、規范的市場准入制度,對從事旅遊經營的各類企業,應公平對待,不得區別歧視。與此同時,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四是進一步創新企業機制。要以資產重組為契機,以產權制度改革為內容,以培育多元化的市場主體為著力點,深化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步伐。
㈥ 衡量旅遊者對旅遊產品需求總量的綜合性指標是
衡量旅遊需求總量的綜合性指標是居民出遊率以居民年度出遊平均天數/365天。
㈦ 衡量旅遊發展水平標準是什麼
1)旅遊人數
(2)旅遊收入和旅遊支出
(3)旅遊者停留天數 8、簡述統計旅遊人數的常用方法。
(1)在對本國居民的出境旅遊人(次)數統計方面,國際上的通常做法是由本國在這些出境旅遊者回國入境時,通過抽樣調查的方法進行統計。
(2)對於國內旅遊人數,世界各國都是通過定期的國內旅遊抽樣進行統計測算的。
㈧ 測量旅遊活動發展狀況三種最長用的基本指標是什麼
一、旅遊人數
二、旅遊收入和旅遊支出
三、停留天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