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發展旅遊的有利條件
1. 雲南發展旅遊業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有利條件:民族風,原始生態風,風景秀麗
不利條件:旁邊有個廣西,雲南有的以上三個特點廣西都有,廣西有的海灣風情雲南有沒有
2. 請幫忙分析下陝西省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
陝西省
的
經濟
我認為有兩個很重要的有利條件,第一個就是歷史文物景點,
陝西
有著悠久的歷史名勝古跡,可以大力發展
旅遊業
。如秦皇陵、秦兵馬俑,就是很好的例子。
第二個就是自然資源,現在陝西已經發現了大量的
煤炭
、
石油
、
天然氣
等
化石能源
以及
鹽業
、
稀土
等重要資源,可以好好利用起來,造福一方。
3. 山西省發展特色旅遊的有利條件是什麼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加之獨特的地理環境,共同孕育了豐富多彩,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進入「十一五」時期,隨著全省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外擴大開放措施的逐步落實到位,人民收入的穩步增加,將為旅遊業的發展奠定豐富的物質基礎。因而,山西旅遊業將面臨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新機遇,山西省旅遊業的發展將步入更快的發展時期。(一)構建和諧社會為旅遊業發展賦予了新思路黨的「十六大」報告,尤其是十六屆四中全會的決定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即建設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內涵十分豐富,這一目標的確立,明確了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強調以人為本,強調人的素質的提高、人際關系的升華和人天關系的和諧。眾所周知,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社會生活中一個巨大而明顯的變化就是旅遊與休閑活動的開展與普及。旅遊與休閑已經成為許多人尤其是城市居民生活的組成部分,成為小康生活的標志之一。旅遊活動是人的運動和人的社會活動,因此,一方面,旅遊活動必將促進人與自然的接觸,提高人們對自己所處環境的了解與認知,提高人們的責任感;另一方面,旅遊活動也必將促進不同社會群體間的交往與交流,增強人們的相互了解,增強人們的認同感。通過潔凈的旅遊產品、旅遊經營和旅遊行為,將為山西省旅遊業的發展營造出一個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環境。(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為旅遊業發展開闊了新視野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新的科學發展觀是以人為中心的,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發展為目的的。在這一新的發展觀的指導下,中央提出了發展經濟要堅持「五個統籌」的基本原則。這一科學的發展觀和基本原則,將指導山西省旅遊業的發展。「統籌城鄉發展」,就是要在繼續注重開發各種傳統旅遊資源的同時,重視對以農業生產、農村風貌、農民生活為吸引物的農業旅遊的開發,在滿足城市居民旅遊需求的同時,促進農村居民旅遊活動的發展,使旅遊業在解決「三農」問題中做出更大貢獻。「統籌地區發展」,就是要在發展發達地區的旅遊業的同時,進一步推動欠發達地區的旅遊業的發展,促進這些地區旅遊資源優勢向經濟產業優勢的轉化。「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就是要在提高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的同時,發揮其在促進就業、脫貧致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等方面的功能。「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就是要在發展旅遊過程中,重視對環境的保護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不能再延續以往「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老路。「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就是要在發揮旅遊業在拉動內需、促進國內經濟社會發展作用的同時,進一步發揮好旅遊業在對外開放中的先導和促進作用,鼓勵國內旅遊企業「走出去」。因而,旅遊業的發展和其他產業一樣,將更加強調均衡發展,強調綜合效益,強調利益協調,強調可持續性。(三)廣闊的市場空間,將為山西旅遊業的發展創造非常有利的條件小康社會建設推動了旅遊消費需求的快速持續增長,將為旅遊產業發展提供巨大的市場需求。「十一五」期間,據省旅遊局預測,山西省國內居民出遊率將從2005年的92%上升到2010年的157%。未來五年,全省GDP年均增速預期在10%以上,到期末人均GDP將達到2000美元左右,進入全國中等水平以上。居民消費將走上實物消費與服務消費並重的軌道,旅遊熱也正在迅速由沿海地區向中西部轉移,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為山西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將創造有利條件,旅遊將是消費升級的主要導行業。(四)旅遊業被列為全省新的四大產業之一,將成為山西省旅遊產業發展的內在動力發展旅遊業符合山西省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千方百計擴大就業的要求,是山西擴大對外開放、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生存環境、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選擇。省委省政府把旅遊業列入重點發展的優勢支柱產業之一。從宏觀上,將為山西省旅遊業發展創造內在動力。(五)全省經濟的快速增長與基礎設施的改善,將為旅遊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今後一段時期內,隨著各級財政收入的增加、社會資金的充盈成為擴大旅遊投資基礎條件。「十五」期間山西省交通、通訊、城市建設等基礎設施的改善為旅遊業提供了發展的平台。全省加快新型工業化和特色城鎮化建設進程,使社會經濟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將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這些都會大大提高旅遊產品的市場吸引力,為旅遊產業升級和目的地建設奠定基礎,為旅遊業實現超常規發展創造條件。(六)國家區域旅遊合作、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戰略和奧運會、世博會的召開,將為進一步發揮山西旅遊的區位優勢帶來新機遇「十一五」期間,國家將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提出了統籌區域旅遊發展,推進東、中西部旅遊業良性互動的戰略思路。山西省地理位置承東啟西,有條件成為中原旅遊區域協作的樞紐。同時,2008年北京奧運會與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的召開,也為山西省旅遊業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新機遇。(七)國家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文物保護工作的戰略實施,將為山西文化旅遊的發展增加新的內涵國家文化復興戰略的實施,使中華文明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對各國遊客的吸引力不斷加強。山西省作為文化旅遊的資源大省,旅遊產品也將從中得到整合提升,將為旅遊業發展增添無形的力量。四、旅遊業發展前景展望旅遊業是永遠朝陽的產業。進入「十一五」時期,山西省旅遊業面臨著大好的發展機遇。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閑暇時間的增多,帶薪假期的普遍實行,旅遊條件的改觀,人民的旅遊熱情將進一步煥發。未來5―10年內山西省旅遊業的發展趨勢是:旅遊市場前景廣闊,需求潛力大,山西省的旅遊將維持高速穩定增長,並由數量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過渡。按照《山西省「十一五」旅遊產業發展規劃》所確定的目標,到2010年末全省旅遊總收入要達到800.9億元,入境遊人數達到87.8萬人次,年均增長16%,旅遊外匯收入達到3.3億美元,年均增長10%。國內旅遊收入達到774.4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22.4%。根據預測未來5到10年內,山西省旅遊業的發展有如下幾個特徵。(一)客源市場巨大,國內旅遊人數將快速增長目前,山西省海外旅遊接待年均增長20.6%,國內旅遊接待年均增長17.6%,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山西省旅遊接待人數將持續增長,並維持高速局面,「十一五」期間,山西省經濟發展水平人均GDP為2000美元左右,根據國際經驗,這一時期的文化旅遊消費支出不僅總量穩步增長,而且文化旅遊消費占消費總量的比重將呈明顯提高。山西省周邊七省市的人口約3億,2005年北京、天津、上海、陝西四省市接待海外旅遊者974.3萬人次;東南沿海省市因有便利的航空運輸,旅遊客源潛力也十分巨大。東南亞各國及港、澳、台地區,受中華文化和景觀差異的影響,一直是我國和山西省的重要旅遊者輸出地,加之省內旅遊資源的快速增長,只要做好旅遊形象定位及宣傳促銷工作,來晉旅遊人數將可以成倍增長。(二)出境旅遊將穩定增長未來5-10年內,山西省出境旅遊將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其中主要原因,一是國家出境旅遊目的地的不斷擴大;二是近年來國家外匯管理政策不斷調整,使出境旅遊活動變的更為方便。前者的變化最大,致使公民出境旅遊的目的地國家和地區遍及世界各個大洲。後者則是我國外匯政策不斷放寬的延續,尤其是從2005年年初開始,中國公民每人每次出入境攜帶人民幣的數額由原來的6000元提高到兩萬元,其提高的幅度是前所未有的。在加上人民幣已經在一些國家或地區內某些場所實際流通,將大大方便了中國公民在境外旅遊或其他消費活動的方便程度。宏觀政策措施的逐步出台和出境旅遊環境的不斷改善,將使山西省出境旅遊人數保持穩定增長。(三)旅遊業的服務設施和配套措施將日趨完善「十一五」期間,隨著山西省委、省政府對旅遊業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旅遊業內部管理機制的不斷創新,旅行社,飯店的數量在逐步增加的同時,將更注重內部管理和服務質量的提高。旅遊業服務設施和配套措施的不斷完善,將更多地吸引海外遊客,並提高遊客的旅行質量。(四)旅遊消費結構呈現多元化的狀態,並逐步向發達省份的旅遊消費結構靠攏據預測,未來5―10年內山西省人均GNP將達到2000美元左右,人們將會產生普遍的旅遊動機。目前,山西省人均GNP剛達到國內旅遊經濟條件的要求,因而造成人們的旅遊消費水平的普遍降低。隨著我國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遊消費水平將由低級向高級發展,人們出門旅遊將要求吃的好、住的好、乘車帶空調、座軟卧,有的要求乘坐飛機往返,由基本滿足型向舒適型、享受型過渡。當前山西省旅遊消費的結構中食住行的比重較大,達75%―85%,游購娛佔25%―15%。旅遊業發達地區,旅遊消費中游覽購物娛樂支出佔60%。隨著山西省旅遊產品生產開發的多樣化、系列化和旅遊配套設施投資結構的進一步改觀,今後山西省省內旅遊消費結構中游購娛的比重將進一步上升。(五)旅遊方式由單一化向多樣化發展,遊客中自費旅遊的人數將逐步增加目前人們的旅遊方式一般為觀光旅遊型,活動內容貧乏單一,有人概括為「白天看廟,夜晚睡覺,白天疲勞,夜晚無聊」。隨著人們生活內容的多樣化,同樣要求旅遊內容的多樣化,人們要體驗更多的美好經歷,初級的遊山玩水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專題和特種形式的旅遊日益增加,享受性和游樂性的旅遊內容會大大增強,今後人們的旅遊方式由觀光型為主,發展到度假旅遊,探險旅遊,民俗旅遊,生態旅遊,體育旅遊,保健康復旅遊,美食家旅遊等等百花齊放的局面。旅遊人員構成中自費旅遊的人數將逐步增加,公費旅遊仍將佔一定比重,只不過份額逐步下降,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人將會以自費旅遊的方式出現。(六)旅遊熱點繼續升溫「十五」間,山西省旅遊業出現了不少亮點和熱點,這些熱點將在今後一段時間,得到長足發展。其中,「紅色旅遊」、休閑旅遊、度假旅遊最具代表性。這些獨具吸引力的旅遊產品不斷推出,必將成為今後山西省旅遊業的新熱點。(七)旅遊業在國民經濟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強隨著旅遊業的發展,旅遊業對全省國民經濟的貢獻將越來越大,旅遊業在第三產業中將會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山西省經濟發展起著巨大的促進作用。預計未來5-10年內,旅遊總收入佔全省國內生產總比重由現在7.1%,提高到10%左右。五、旅遊業發展對策選擇「十五」期間,是山西省旅遊業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進入「十一五」,省委、省政府已經確立了建設旅遊新興支柱產業的總目標,隨著全省產業結構調整和中部開發崛起戰略的逐步實施,旅遊產業發展應抓住良好機遇,適應新形勢,把山西省旅遊業作為支柱產業大力培育和發展,使山西省旅遊業發展水平和整體實力再邁一個新台階。(一)加強產業規劃,精心構築新型支柱產業的大旅遊格局旅遊規劃決定著建設旅遊經濟強省的方向和質量,是旅遊發展的龍頭和靈魂。只有在科學規劃的指導下,才能制定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產品、服務和管理標准,形成特色旅遊產品和管理體系;才能不斷優化產品配套,改善客源結構,延長消費鏈條,提升旅遊綜合效益,切實轉變旅遊經濟增長方式;也才能真正落實旅遊業發展「以人為本」的根本要求,為構建和諧山西,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作貢獻。依據「十一五」規劃方案,抓好重點景區、重點線路、重點項目規劃的編制。產業規劃、景區規劃的編制,一是要堅持改革開放和「大旅遊」的觀念,堅持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相結合,與市場主體培育相結合,與全省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與主要任務和中心工作相結合。特別是太行山、晉西北革命老區的旅遊開發,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二是要在編制規劃的過程中還要突出區域特點,加強聯合構建,體現線路、精品和特點,要根據市場需求,把休閑度假旅遊納入其中。三是要充分體現產業間的整合,不僅要考慮旅遊業與其直接相關的交通、通訊、商貿等服務業規劃的整合,更要注重提高旅遊業與地方傳統一、二產業的關聯度。要以旅遊資源特色而不是行政區劃為背景來進行旅遊產品的設計與開發。(二)推進旅遊法規建設,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十一五」期間,各級旅遊部門要把依法行政作為當前及今後下一個時期的重點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抓緊抓好。一是要通過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加強和改進行政許可的程序和管理,完善和理順協會和中介組織體系,同時更要提高市場引導和監管能力,切實把經濟管理職能轉變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二是要建立全省旅遊行政和執法體系和行政執法責任制。認真貫徹落實《山西省旅遊條例》、《山西省促進旅遊產業發展條例》。三是要根據市場經濟的要求,圍繞打造旅遊精品,對景區名稱、商標注冊、產品登記等都要精心策劃。在抓依法行政的過程中,各級旅遊部門要加快職能轉變,重視並加強調查研究工作,為向本級政府提供決策依據、指導工作實踐打下良好的基礎。(三)重視基礎建設,提升旅遊業整體素質旅遊基礎設施發展旅遊業的根本所在,「十一五」時期,各級政府要抓緊搞好旅遊目的地建設。按照全省「十一五」旅遊產業發展規劃確定的空間布局,以線路為型,整合資源。一是要加快兩個旅遊中心城市、三條旅遊帶、四個旅遊經濟帶、六條精品旅遊線以及旅遊園區的建設。二是要完善提升已經初具規模的大運旅遊經濟帶,整合推進極具發展潛力的太行旅遊經濟帶的新產品開發,積極做好沿黃旅遊經濟帶的前期准備工作,達到沿黃公路開通即可形成旅遊產品的要求。三是要抓緊啟動管涔山、歷山、萬榮黃河灘塗、大同死火山群等大型休閑度假旅遊項目開發。四是要抓好旅遊廁所、遊客中心、旅遊道路交通標識牌建設。(四)強化旅遊市場開拓,在主體形象和品牌打造上要有大突破旅遊市場開拓要根據現代旅遊新趨勢,創新理念和手段,繼續以「華夏古文明,山西好風光」為旅遊主題現象,將旅遊形象與整體形象塑造相結合,推進大營銷戰略,形成主題鮮明、對市場有針對性和沖擊力的旅遊新形象。在主體形象和品牌打造上,一是既要反映山西文化自然旅遊特色,又符合旅遊時尚;既有繼承性也有創新和發展,既符合市場要求又易於傳播;既主題突出,又立體多面。二是要重點策劃設計晉北佛教文化游、平遙古城游、晉南尋根覓祖游、太行山風景游,黃河風光游及紅色旅遊等系列精品旅遊線路。(五)加快市場培育與體制機制創新,增強產業發展的生機和活力健全旅遊市場運行機制,加快培育旅遊市場主體,積極引導旅遊企業發展,大力扶持中小企業專業化,促進市場合理分工,是山西省旅遊管理部門「十一五」期間的一項重點工作。一是要狠抓旅遊誠信體系建設。要完善旅遊行業管理手段和功能,促進旅遊中介組織發展,提高行業管理水平和行業自律能力。二是要加強標准化建設,優化全省旅遊市場秩序。要積極創建標准規范體系,制定《山西省旅遊客棧的星級與評定》省級地方標准。編制《山西省旅遊行業管理細則》,從旅遊星級飯店管理、旅行社、導游管理、旅遊安全管理、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方面系統地規范行業管理行為。三是要加大市場檢查力度,打擊違規違紀行為。加強各級旅遊行政部門的市場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保證市場秩序與旅遊安全。四是要深入推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創建活動。宣傳貫徹國家《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檢查標准》。五是積極培育發展酒店業和旅行社業。積極培育發展品牌國際旅行社,引導扶持山西省大型企業。六是要抓好崗位培訓,全面提升旅遊企業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
4. 秦嶺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的有利條件
黑河森林公園美景
秦嶺生態保護區 記者 王健 攝
秦嶺的美,四季分明。
告別了鬱郁蔥蔥的春夏時節和層林盡染的深秋,在一場初冬大雪的裝扮下,巍巍秦嶺展現出了另外一種大氣磅礴的美,讓人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銀裝素裹、分外妖嬈的含義,也更增加了世人對於大秦嶺的依戀和熱愛。
2012年7月,西安市提出了要抓好事關西安長遠發展的五項重點工作,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識,其中就包括對秦嶺北麓生態環境的保護,並明確提出要以對歷史、對人民負責的態度,持續推進秦嶺北麓生態環境保護,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西安。
保護好大秦嶺,讓綠水青山永續,是西安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更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歷史責任。近5年來,全市上下持之以恆、齊心協力、攻堅克難,為保護秦嶺北麓的生態環境與維護其生態功能不懈努力,並取得了顯著成效。
長效機制
建立法治框架下的「治本」路徑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2013年10月1日,《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頒布實施,這是全國大中城市中,首次為一座山而專門設立的地方性法規,標志著西安對秦嶺生態環境的保護進入了「法治」時代。這部條例與《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區內投資項目管理辦法(試行)》《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考核暫行辦法》及各部門法規一起編織起了一道「法網」,構成了較為完備的秦嶺保護法規體系。
同時,我市在《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的基礎上,推進「多規合一」工作,相繼完成《大秦嶺西安段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大秦嶺西安段保護利用總體規劃》《翠華-五台、樓觀、太平、灃峪、湯峪五個片區控制性規劃》,形成較為完善的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體系,從根本上解決空間規劃沖突、資源環境保護和利用等現實矛盾。
市秦嶺辦多次進行專題研究討論,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判,提出調整理順市、區(縣)秦嶺保護機構職責,夯實區(縣)政府主體責任和鎮(街道)直接責任,推動執法力量下沉等建議,有效推動了管理機制的完善。
秦嶺生態環境的保護,西安已經建立起法治框架下的「治本」路徑。
主動作為
全面實施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程
如今,提起環山公路的綠道,許多騎行愛好者都非常熟悉,這一標志性路段,不僅成為沿山群眾工作休閑的便利通道,也是秦嶺北麓一條最重要的景觀長廊。
近年來,全市上下主動作為,多措並舉,精心施工,已累計投資30億元,全方位整治提升秦嶺北麓生態環境,踏踏實實地做了許多深受百姓好評的工作。2011至2014年,開展了秦嶺北麓直觀坡面綠化工程造林2.89萬畝;2015年起,高品質推進環山路兩側166公里的綠化、亮化、美化工程,共栽植各類喬、灌木310萬株,綠化面積104萬平方米。太乙宮至灃峪口轉盤21公里太陽能路燈建成點亮。2個生態節點廣場、4個農貿市場和21個停車場正式投入使用。戶縣21公里綠道示範工程建成投入使用;重要節點、重點峪口、子午大道及東西出入口等7個界碑標識建設完成;灃峪口片區綜合改造提升工程第一階段建設已完成;老沿山路連接改造工程和秦嶺北麓18條河道的綜合治理提升工程實施順利;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博物館建成開放。
數字的背後,是艱辛而扎實的工作。「保一山碧綠,護八水長流,建美麗西安」的目標已經取得實效,樹多了、燈亮了、路寬了、景美了,百姓的口碑也越來越好了。
一方面是加大生態建設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我市在遵循最大保護原則的基礎上,嚴格建設項目准入審批,嚴格執行禁止在秦嶺北麓生態保護區內新建污染水源和破壞環境的建設項目這一規劃保護要求。2013年以來,共審核准入生態保護、生態旅遊、基礎設施、國防建設等方面的項目88個,多個影響生態環境保護的項目被「拒之門外」,秦嶺北麓的生態也一天天地向好發展。
鐵腕治亂
對破壞生態環境行為說「不」
保護秦嶺北麓的生態環境,要對那些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說「不」。近5年來,我市持續開展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常態化整治,嚴打「亂占亂建、亂采濫挖、亂排亂放、亂砍濫伐」行為,「四亂」得到有效遏制。
市國土局礦管處處長鄭世驊介紹說,近年來我市嚴格執行《西安市礦產資源規劃(2006年-2020年)》,持續開展對秦嶺非法采砂採石的嚴厲打擊,非法開采問題已得到全面遏制,沒有發生大面積、系統性非法開采現象,礦山監管形勢總體可控。2015年,違法勘查開採行為已全部取締到位;有序關閉各類礦產資源開發,由2004年的106個合法礦權減至45個。4年來,已關閉礦山40個。到2020年底前,采礦權控制在17個以內,全市礦山數量比2014年減少72%,達到國家綠色礦山建設標准。
在對環山路開展環境綜合整治過程中,市秦嶺辦按照「一根綠線穿到底」的思路,協調組織區縣秦嶺辦開展常態化的環山路兩側旅遊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及時拆除清理違規亂設門頭立柱、燈籠、門頭牌匾、佔道經營攤點;及時清理生活、建築垃圾;及時清查整改違規超高建築,如今那條縱橫東西的環山路景觀廊道,變得更加亮麗多姿。
曾幾何時,秦嶺北麓違法建設愈演愈烈,使青山綠水傷痕累累,傷疤不斷,使原本屬於西安市民的後花園變成了少數人私人領地。2014年3月,西安市委、市政府主動出擊,在法治的框架下,加大對違法建築的打擊力度,讓破壞秦嶺生態環境的行為「無處藏身」,使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出現了嶄新局面,這一作為得到了中、省領導的充分肯定。
2014年,我市全面完成202棟違法建築處置任務,依法拆除145棟、沒收57棟,並對拆除點及周邊環境實施了生態恢復145.06畝。2015年,新查處違法建築10棟(周至縣2棟、長安區8棟),依法拆除5棟,整改4棟,沒收1棟;重新核定拆除202棟違法建築中的3棟(戶縣)。西安以實際行動遏制了破壞秦嶺生態環境行為的蔓延、擴散,不僅極大震懾了秦嶺生態環境破壞行為,也從整治規模、執法程序、懲罰方式上,為全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依法整治違建提供了「西安方案」。
全民參與
為後代留下一片完美的青山綠水
在保護秦嶺生態環境的過程中,我市始終堅持保護與富民工程相結合。2013-2015年,西安3年扶貧攻堅工作中,全市涉貧鎮(街辦)共72個,秦嶺保護區內就有40個,占總數的56%。為盡快幫助秦嶺地區當地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旅遊業,取代傳統經濟模式,形成了以周至獼猴桃、戶縣葡萄、藍田核桃及長安區現代農業為代表的規模農業;形成了以自然資源和採摘旅遊為依託的農家樂經濟模式;進行藍田縣玉山古鎮、葛牌古鎮和周至縣厚畛子古鎮為代表的古鎮建設,推進戶縣化羊廟、阿姑泉等美麗鄉村建設,打造灞橋區洪慶山風情小鎮;對6個水源地一級保護區8.4萬群眾進行移民搬遷,加強水源保護,為脫貧致富創造了條件。
與此同時,大力發展秦嶺生態旅遊經濟,與以人文景觀為主體的關中平原旅遊帶優勢互補,共同構成西安旅遊資源開發的基本框架。依託6個自然保護區、14個森林公園、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38個旅遊景區、2個地質公園及世界文化遺產、文化古跡、6個佛教宗祖庭、8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宗教寺廟,開發旅遊資源,突出「秦嶺山、水、森林自然美與古長安悠久歷史文化美」相結合的地域特色;建設以秦嶺野生動物園為核心,向東西兩翼擴展的沿山文化旅遊帶,輻射和帶動周邊經濟快速發展。
為了讓保護秦嶺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市秦嶺辦舉辦了一系列活動,向市民展示秦嶺的人文生態,讓更多的人參與到保護秦嶺、愛護秦嶺的行動中來。從2012年起,連續4年組織開展「感恩秦嶺——我為秦嶺植棵樹」志願者活動;2013年組織「第三屆秦嶺高峰論壇」和「呵護與守望——大美秦嶺」當代國畫名家邀請展、百年經典影像展、城市定向賽活動;2014年舉辦「重走紅軍路,感恩大秦嶺」教育活動;2015開展「守望大秦嶺——問道終南山」專題活動,就秦嶺保護問計於群眾、問計於社會、問計於名家;今年,還組織了2000餘名志願者參加「志願者護綠行動」公益活動。潤物無聲,這些活動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位西安人,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今天,西安對秦嶺生態環境的保護已進入新階段,這種保護還將持續下去,也必將成為一項惠及西安長遠發展的戰略工程、生態工程、文化工程和民生工程。
5. 讀下圖並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0分)延安是中國革命的聖地,有棗園、楊家嶺等革命舊址360餘處。200
(1)延安是革命聖地,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1分);旅遊景點多,集群狀內況好(1分);既有革命舊容址、安塞腰鼓等人文景觀,又有壺口瀑布、黃土高原等自然景觀,地域組合狀況好(1分);交通便利:有鐵路、國道和航空港(1分);基礎設施較完善(1分)。 (2)江蘇經濟較發達,旅遊消費需求多(2分)。 (3)①增加外匯、回籠貨幣(1分)②促進本地區交通運輸業、建築業的興旺,並帶動電信、飲食服務業、商業、文教衛生等相關行業的發展(1分)③為本地區提供就業的機會和崗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1分)。 6. 紅星照耀中國延安一帶的地理位置有什麼有利條件 延安自然、人文資源豐富,具有很大的經濟發展潛力。全市土地總面積5556萬畝,人均29畝,且土層深厚、適生作物眾多、發展林果業和畜牧業的前景十分廣闊。在廣袤黃土的深處,蘊藏了十分豐富的礦產資源。已探明石油儲量4.3億噸,煤炭儲量71億噸,天然氣33億立方米,紫砂陶土5000萬噸,為延安工業經濟的騰飛提供了十分優越的條件。 歷史的潮汐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延安豐厚的人文旅遊資源,掩映在蒼松翠柏中的軒轅黃帝陵,是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民族聖地,雄奇壯美的壺口瀑布,象徵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北宋時期開鑿的清涼山萬佛洞和鍾山石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特別是歷時千年開鑿的鍾山石窟,專家們稱它完全可以和敦煌相媲美。 舉世聞名的棗園、楊家嶺、王家坪等一大批革命舊址,吸引了國內外的遊客。這一孔孔土窯洞、石窯洞和低矮瓦房,曾是指揮千軍馬的司令部。 數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孕育了韻味淳厚的黃土風情文化。粗獷豪放的延安腰鼓,高亢激越的陝北民歌,古樸精美的民間剪紙,熱烈歡快的陝北大秧歌,無不寄託著延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希冀。 改革開放以來,延安市堅持「依託資源、面向市場、擇優開發、重點突破」的工作思路,大力開發特色主導產業,國民經濟保持了較快發展速度,城鄉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00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預計達到96.2億元;糧食總產66.6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444元;財政總收入18.02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8.8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5億元。 ——群眾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主導產業開發初具規模。「七五」以來,大力推廣了地膜覆蓋、大壟溝種植、適時早播等旱作農業技術,糧食產量先後跨越了6億公斤、7億公斤、8億公斤和9億公斤四個台階,2000年在遭受乾旱等多種自然災害的情況下,農村人均生產糧食仍穩定在500公斤左右,群眾的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煙、果、羊、薯四大主導產業開發初具規模。2000年,全市烤煙產量1.95萬噸,蘋果總產43.68萬噸,羊子存欄91.64萬只,薯類總產74.19萬噸,以主導產業為主的多種經營收入佔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以上。止1999年,全市8個國定貧困縣全部實現越線目標,扶貧攻堅取得階段性勝利。 ——山川秀美工程全面啟動,水土流失治理步伐進一步加快。引進外資治理的延河流域、杏子河流域等取得顯著成效,受到國內外專家的廣泛關注和一致贊譽。山川秀美工程建設全面啟動,全市廣大幹部群眾治理水土流失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到2000年底,全市累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9萬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65.1%,農民人均基本農田達到2.4畝,農業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初步形成以能源開發為主體的工業布局,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2000年,全市獨立核算國有工業和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完成產值96.9億元(現價),增長4.9%。石油、煤炭、卷煙、電力四大骨幹產業繼續發揮了支撐經濟全局的作用。全市原油產量246萬噸,原油加工量306萬噸;規模以上企業原煤產量148.52萬噸;卷煙產量14.49萬箱;發電量3.39億千瓦時。市編31戶國有工業企業全年實現稅金1.8億元,利潤4.19億元,保持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財稅收入持續快速增長,城鄉市場日趨活躍。2000年全市財政總收入達到18.02億元,增長26.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8.89億元,比上年增長23.1%;金融機構年末各項存款余額97.6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60.5億元;各項貸款余額84.9億元。全市商業網點1.43萬個,其中個體1.4萬個,集貿市場195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9.5億元,城鄉市場繁榮活躍。 ——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投資環境明顯改善。延安機場經過擴建,可以起降大、中型飛機,延安——西安、延安——北京航線保持暢通。西延鐵路於1992年8月全線開通營運,神延鐵路年內將建成通車。銅川至黃陵高速公路基本竣工,延安至安塞高速公路正在加緊建設,城鄉電網改造基本完成,延安郵區中心即將投入使用。1996年底,全市農村基本實現了「村村通路、村村通電、村村具備通程式控制電話條件」的「三通」目標。 ——對外經濟技術協作力度加大,初步形成了全方位開放的格局。先後與山東省濰坊市,江蘇省連雲港市、鹽城市、無錫市、福建省福州市,上海寶山區,北京石景山區,深圳龍崗區等市區締結了友好關系,與上海市盧灣區達成了建立友好市區意向。引進聯合國糧食計劃署和世行資金實施了杏子河、延河流域綜合治理,取得顯著效果。世行貸款延河流域治理二期項目、德援造林項目、比利時援助的農村人畜飲水項目,聯合國扶貧項目和日元農業綜合開發、城鎮供水等項目正在組織實施。與德國埃爾富特市正式締結友好城市關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合作開始啟動。 ——社會事業穩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00年,全市擁有各級各類學校4918所,在校學生51.65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23%。196個鄉鎮全部完成了「普九」任務,7個縣完成了「九」任務,全市提前兩年完成了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任務。初級衛生保健網路逐步健全,長期危害群眾健康的克山病、地甲病、大骨節、氟中毒等地方病基本得到控制,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48‰。城鄉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200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83元,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8.13平方米;農民人均純收入1444元,農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12.46平方米。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82億元,電話總數達15.38萬戶,電話普及率8.2部/百人。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88.7%和91.2%。 黨中央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為延安在新世紀的更大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延安人民將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堅定不移地實施「面向市場、發揮優勢、調整結構、突顯特色」的發展戰略,緊緊圍繞富民強市和縮小差距兩大任務和山川秀美工程建設、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城市化建設和實施科教興延戰略等工作重點,加快特色經濟開發步伐,進一步增強綜合經濟實力,努力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建設一個富裕、民主、文明、開放的新延安。 7. 延安市發展經濟有哪些有利或不利的地理條件 自然資源 延安自然、人文資源豐富,具有很大的經濟發展潛力。全市土地總面積5556萬畝,人均29畝,且土層深厚、適生作物眾多、發展林果業和畜牧業的前景十分廣闊。在廣袤黃土的深處,蘊藏了十分豐富的礦產資源。已探明石油儲量4.3億噸,煤炭儲量71億噸,天然氣33億立方米,紫砂陶土5000萬噸,為延安工業經濟的騰飛提供了十分優越的條件。 歷史的潮汐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延安豐厚的人文旅遊資源,掩映在蒼松翠柏中的軒轅黃帝陵,是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民族聖地,雄奇壯美的壺口瀑布,象徵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北宋時期開鑿的清涼山萬佛洞和鍾山石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特別是歷時千年開鑿的鍾山石窟,專家們稱它完全可以和敦煌相媲美。 舉世聞名的棗園、楊家嶺、王家坪等一大批革命舊址,吸引了國內外的遊客。這一孔孔土窯洞、石窯洞和低矮瓦房,曾是指揮千軍馬的司令部。 數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孕育了韻味淳厚的黃土風情文化。粗獷豪放的延安腰鼓,高亢激越的陝北民歌,古樸精美的民間剪紙,熱烈歡快的陝北大秧歌,無不寄託著延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希冀。 改革開放以來,延安市堅持「依託資源、面向市場、擇優開發、重點突破」的工作思路,大力開發特色主導產業,國民經濟保持了較快發展速度,城鄉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00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預計達到96.2億元;糧食總產66.6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444元;財政總收入18.02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8.8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5億元。 ——群眾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主導產業開發初具規模。「七五」以來,大力推廣了地膜覆蓋、大壟溝種植、適時早播等旱作農業技術,糧食產量先後跨越了6億公斤、7億公斤、8億公斤和9億公斤四個台階,2000年在遭受乾旱等多種自然災害的情況下,農村人均生產糧食仍穩定在500公斤左右,群眾的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煙、果、羊、薯四大主導產業開發初具規模。2000年,全市烤煙產量1.95萬噸,蘋果總產43.68萬噸,羊子存欄91.64萬只,薯類總產74.19萬噸,以主導產業為主的多種經營收入佔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以上。止1999年,全市8個國定貧困縣全部實現越線目標,扶貧攻堅取得階段性勝利。 ——山川秀美工程全面啟動,水土流失治理步伐進一步加快。引進外資治理的延河流域、杏子河流域等取得顯著成效,受到國內外專家的廣泛關注和一致贊譽。山川秀美工程建設全面啟動,全市廣大幹部群眾治理水土流失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到2000年底,全市累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9萬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65.1%,農民人均基本農田達到2.4畝,農業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初步形成以能源開發為主體的工業布局,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2000年,全市獨立核算國有工業和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完成產值96.9億元(現價),增長4.9%。石油、煤炭、卷煙、電力四大骨幹產業繼續發揮了支撐經濟全局的作用。全市原油產量246萬噸,原油加工量306萬噸;規模以上企業原煤產量148.52萬噸;卷煙產量14.49萬箱;發電量3.39億千瓦時。市編31戶國有工業企業全年實現稅金1.8億元,利潤4.19億元,保持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財稅收入持續快速增長,城鄉市場日趨活躍。2000年全市財政總收入達到18.02億元,增長26.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8.89億元,比上年增長23.1%;金融機構年末各項存款余額97.6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60.5億元;各項貸款余額84.9億元。全市商業網點1.43萬個,其中個體1.4萬個,集貿市場195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9.5億元,城鄉市場繁榮活躍。 ——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投資環境明顯改善。延安機場經過擴建,可以起降大、中型飛機,延安——西安、延安——北京航線保持暢通。西延鐵路於1992年8月全線開通營運,神延鐵路年內將建成通車。銅川至黃陵高速公路基本竣工,延安至安塞高速公路正在加緊建設,城鄉電網改造基本完成,延安郵區中心即將投入使用。1996年底,全市農村基本實現了「村村通路、村村通電、村村具備通程式控制電話條件」的「三通」目標。 ——對外經濟技術協作力度加大,初步形成了全方位開放的格局。先後與山東省濰坊市,江蘇省連雲港市、鹽城市、無錫市、福建省福州市,上海寶山區,北京石景山區,深圳龍崗區等市區締結了友好關系,與上海市盧灣區達成了建立友好市區意向。引進聯合國糧食計劃署和世行資金實施了杏子河、延河流域綜合治理,取得顯著效果。世行貸款延河流域治理二期項目、德援造林項目、比利時援助的農村人畜飲水項目,聯合國扶貧項目和日元農業綜合開發、城鎮供水等項目正在組織實施。與德國埃爾富特市正式締結友好城市關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合作開始啟動。 ——社會事業穩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00年,全市擁有各級各類學校4918所,在校學生51.65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23%。196個鄉鎮全部完成了「普九」任務,7個縣完成了「九」任務,全市提前兩年完成了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任務。初級衛生保健網路逐步健全,長期危害群眾健康的克山病、地甲病、大骨節、氟中毒等地方病基本得到控制,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48‰。城鄉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200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83元,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8.13平方米;農民人均純收入1444元,農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12.46平方米。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82億元,電話總數達15.38萬戶,電話普及率8.2部/百人。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88.7%和91.2%。 黨中央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為延安在新世紀的更大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延安人民將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堅定不移地實施「面向市場、發揮優勢、調整結構、突顯特色」的發展戰略,緊緊圍繞富民強市和縮小差距兩大任務和山川秀美工程建設、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城市化建設和實施科教興延戰略等工作重點,加快特色經濟開發步伐,進一步增強綜合經濟實力,努力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建設一個富裕、民主、文明、開放的新延安。摘自: http://ke..com/view/24582.htm 8. 對於如何發展延安的紅色旅遊,提出建議
[摘要]延安紅色旅遊資源豐富,但從延安紅色旅遊開發的現狀來看,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公共設施落後和服務質量較低,將是較長一段時期里制約延安紅色旅遊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可通過科學規劃、加大投入力度等推動延安紅色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9. 敘述我國西南旅遊區有那些發展旅遊業的有利條件
(1)我國西南地區有豐富的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旅遊資源集群狀況和地域組合狀況好;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