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羅蘇東坡文化旅遊村
❶ 博羅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長寧羅浮山,柏塘平安風景區,公庄秋風寨,橫河白馬山,龍華古村,響水漂流,湖鎮客家第一村,象頭山,茶山休閑谷,綠野仙蹤,五礦·奧地利小鎮
❷ 博羅有什麼旅遊景點
母音古寺
位於廣東省博羅縣天堂山,亦處於國家一級森林公園象頭山下,並與馳名海內外的羅浮山毗鄰。古寺始建於唐宋年間,歷史悠久;明清年間,佛教道場鼎盛。這里曾有「萬家田」之美譽,古寺坐落在山勢宏偉的風水寶地之中。名勝有觀音洞、天然達摩像、楊梅亭、轉水泉、三線布等。
銀崗古窯場遺址
位於博羅縣龍溪鎮銀崗村,年代為西周、春秋至戰國時期,窯場總面積10萬平方米。已發掘龍窯四座,長10、寬2米。出土器物有:陶器、青銅器、鐵器、石器等,以陶器為主,器形主要有:罐、釜、盒、杯、碗、鼎、豆、瓿等,紋飾有:紋、米字紋、方格紋、素麵等。是一處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2002年7月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九天觀
原明福觀,距朱明洞沖虛觀2公里處,南漢時期建,距今有七百餘年歷史。宋時由蘇東坡書寫觀名(已佚)。明《一統志》載:其內有西華道院,乃張遠庵退居之所,觀在宋、元、明各代俱存。明末,鄺露讀書觀中,自號明福洞主。清初觀漸衰,西華道院亦廢。乾隆年間重修建,名九天觀。民國時期重修,建築面積約壹仟平方米。
正殿為金闕寶殿,下殿為王靈宮殿,左殿為呂祖殿、地母殿,右為客堂。觀前有放生池,池旁有七棵水夢松。舊志稱:「基奇古,殆千百年物。」觀側有著名的九天觀礦泉水。1985年重新開放,被博羅縣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城牆
2004年11月17日,在博羅縣城榕溪西段河堤施工現場挖掘出一段古城牆,經考證,確認為明朝時期古城牆,與博羅中學內唯一保留較為完整的明代古城牆是同期建築。
考古人員經過2天的考察和測量,發現這段古城牆長約80米,因為常年埋藏在泥土下面,大部分牆壁已經殘缺不完整,城牆的高度從30厘米到300厘米不等。整個古城牆分為兩層,牆基由紅砂岩石砌成,長短不一,有的長50厘米,有的長80厘米,其中最厚的一段牆基由8條紅砂岩石組成。城牆上部的材料是青磚,每一塊青磚大小相似,約長30厘米和寬15厘米。為避免這段古城牆遭到破壞,工人們已經在城牆外部修建河堤,把城牆掩蓋在河堤內面。
根據博羅縣志記載,明朝以前,博羅縣城由於受到戰事影響,民間四處是斷壁殘垣,城沿十分簡陋。明成化23年(約1465年),有一位都御史官員到縣城視察,看到城沿破落,就下了一道檄文,讓按察史陶魯在當地修建城牆保護民居。陶魯與當時的知縣歐陽楷接受命令後,用紅砂岩做牆基,在縣城范圍內興建了周長近2000米,高近5米,厚3米多的古城牆,還在重要關口設計了東南西北中5個城門。多年以後當地洪水泛濫,城牆多處被沖毀。按照乾隆28年(1763年)編纂的《博羅縣志》記載,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古城牆經過不斷修復,已經高達8米,共有10座城樓和城門。黃觀禮說,上個世紀抗日戰爭時期,古城牆因為連年戰火和自然災害,大部分被摧毀了,只有位於博羅中學內一段長34米的明代古城牆保留較為完整。黃觀禮說:「根據發現古城牆的位置,城磚尺寸等,可以認定這段古城牆就是當年明城牆的大西門鉅光段,與現存的古城牆遙相呼應。」
寧濟橋
博羅縣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江東村寧濟橋。
寧濟橋又名學湖橋,後稱江東橋。始建於明代,為里人曾舜漁捐資建造。橋為東西向,為石砌二拱墩柱式平橋,長18.5米,寬4.2米,高7米。均用紅石條砌築。明代萬曆年
江東村寧濟橋
初,鄉人曾舜漁年輕時在江東槐園「青龍書院」就讀,上學須繞葫蘆嶺山腳涉水過河,甚為不便。更有甚者,一次上學見一少婦手拿鐮刀,挑擔過河,不慎落水,曾急忙上前救起。曾決心日後成名必在河上建橋,以方便老百姓。1598年(明萬曆二十六年),舜漁中進士,授官監察御使。為了卻昔年夙願,捐資在此河上建起這座「學湖橋」。
沖虛觀
沖虛觀,始建於晉,現為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重修,是全國重點道教寺觀之一。總建築面積4400平方米,平面呈四合院布局,主體建築由平台、山門、天井、三清殿、葛仙祠、兩廡及膳堂組成。山門、三清殿、兩廡齋堂均為懸山式屋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屋脊、內外博風、牆體均飾以大量的灰雕、陶塑、壁畫,題材包括人物、花、山水、博古、書法等,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1979年12月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羅浮山摩崖石刻
羅浮山摩崖石刻位於博羅縣羅浮山,主要分布於朱明洞、白鶴觀、九天觀、黃龍觀、華首台、酥醪觀、寶積寺、朝元洞等八處景區,已勘明有132處,年代上至宋朝,下至民國,篆、隸、楷、行、草各種書體和詩、聯、記、銘等各類文體具全,有祖無擇、湛若水、梁啟超、邱逢甲等名人題刻。
1989年6月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羅浮山摩崖石刻
廣東省考古研究所在博羅縣羅陽鎮朗頭橫嶺山8000平方米范圍內發掘出古墓葬300多座,少量屬於商時期,大多數屬於兩周時期,並從古墓葬中發現了方格紋、夔紋等印紋硬陶碎片,同時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原始瓷器、銅器、玉石器、鐵器等,其中首次在廣東兩周時期的墓葬中發掘出土了銅甬鍾。這是廣東迄今所發現和發掘的同類墓葬中數量最多、出土物最精美、品種最豐富的青銅時代墓葬群。據此不僅證實了嶺南歷史上確曾存在過文明程度相當高的青銅時代,同時也提供了古縛婁國存在的可能性,從而使經過考古認證的嶺南文明史得以上溯至3000年前。
洗葯池
洗葯池是由青磚砌成,面積約15平方米,是葛洪和妻子鮑姑平時洗制採集中草葯的地方,池旁有一蒼勁巨石,呈橢圓形,寬4米,高3米,這是古釣魚台,臨池的巨石上有清末台灣愛國詩人丘逢甲的題詠:「仙人洗葯池,時聞葯香發,洗葯仙人去不返,古池冷浸梅花月」,下署「庚戌秋為沖虛觀主題。」另外在此詩上角有毛鶴翔刻「祁子隱居」四字,在1988年,洗葯池被列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坡亭
東坡亭位於沖虛觀右側洗葯池上端,建於清道光年間。亭為四角,兩條高2.2米的石柱刻楹聯:「丹灶葯池留勝跡;鳥聲花影得仙機。」亭內樑上掛「花香靜處寒天月」迴文單句題詠木匾。傳說蘇東坡當年在此搭建山房,擬學葛洪修煉丹灶。在附近植梅千株,梅花盛開,與日爭麗。後人就地建「東坡亭」紀念。該亭為博羅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❸ 蘇東坡在惠州,幹了什麼重大的事情
在紹聖元年(1094年),年時57歲的他被貶謫到惠州.他在惠州只住了2年7個月.時間雖短,卻處處關心惠州民間疾苦和地方建設,給惠州人民做了許多的實事.
1-傳播插秧技術.抵惠不久,蘇軾就與博羅縣令出訪,目睹當地百姓在烈日下插秧的苦況.於是向縣令介紹中原插秧技術,並繪制插秧船的圖形,命工匠製造,加以推廣應用.
2-建造水碓水磨.蘇軾在游羅浮香積寺時,看到溪流落差較大,便囑縣令讓附近村民建造水碓水磨.農民不僅用來舂米,磨面,還將檀香,樟木等研成香粉,遠銷廣州等地,使羅陽溪變成'香溪'.
3-設法施醫散葯.蘇軾見當地缺醫少葯,許多老百姓因此而病死,就設法施醫散葯,救死扶傷.深受百姓的贊頌.
4-向官員提建議.紹聖二年,惠州農業豐收,米價大跌,官府收稅只收錢不收糧.農民不得不賤價賣糧換錢去繳稅.見此情形,蘇軾兩次致函程正輔(時任廣東提刑),請同有關官員商定'納錢與米,並從其便'.
5-建營房肅軍紀.蘇軾在惠期間,發現駐軍缺少營房,軍隊大多散居市井,騷擾居民.於是又致書程正輔,建議修建營房,以肅軍政,令民安居.
6-協助修橋築堤.當時州與縣兩城隔江相望,僅靠小船渡江,常發生事故.蘇軾即與地方官商議,分別建造兩座橋.這就是後來'東新橋'和'西新橋'.又在河兩岸築堤,還動員其弟婦捐黃金十枚,這就是後來的'蘇公堤'.
如今,蘇軾離開惠州已經900多年了.但他曾經的奉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直至現今我們都能在惠州各處地方,能看到蘇軾留給我們的足跡.許多還成為惠州的重要歷史文物.正可謂'一自東坡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❹ 博羅縣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長寧羅浮山、柏塘平安風景區、公庄秋風寨、橫河白馬山、龍華古村、響水漂流、象頭山、茶山休閑谷。
❺ 民俗文化村與傳統旅遊景區區別對待
旅遊業是一門兼具經濟、社會、環境和文化等多種功能的新興經濟產業,在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財政收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擴大市場需求、增加勞動就業機會等方面發揮著重大的作用,並成為一些經濟發展緩慢、交通不便、偏僻落後地方脫貧致富的金鑰匙。旅遊活動是一種文化消費活動,因為旅遊活動大都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從旅遊者來說,他們進行旅遊主要是為了體驗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參觀重要的歷史古跡,欣賞自然美景,享受大自然的恩惠,購買有特殊含義的紀念品、工藝品和禮物,品嘗精美的佳食,進行度假或有益於自身事業和學習的探訪等,這些大都是一種文化生活方式的消費,是一種文化旅遊。旅遊活動中的方方面面的內容都和旅遊資源的文化意義直接相關,可以說,旅遊資源對於旅遊者來說,主要是一種能夠滿足其心理需求的文化意義上的存在。在中國旅遊業中,那些代表不同文化內涵的名勝古跡大都成為旅遊熱點。一般也說,每個地區和民族都具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風尚習俗和風土人情,這些都是地區特質的重要表現形態,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在各地區的各個生活層面,最能顯示一個民風特點和文化風貌的當屬本地區或本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風尚習俗。民俗文化中強烈的地域性和民間性,體現了一個地區生活方式、心理素質的積淀,也是該地區特色最直接、最真實的表現。由於民俗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傳承行、集體性等特點,所以民俗旅遊可以說是探求傳統特色審美價值的最佳形式。民俗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由於它滿足了遊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因而成為旅遊行為和旅遊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國內一次抽樣調查表明,來華美國遊客中主要目標是欣賞名勝古跡的佔26%,而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風士人情最感興趣的卻達56.7%。目前,無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民俗旅遊均已蓬勃發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館」通過仿照當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園組成的「移民村」,再現了幾百年前歐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勞動和風俗習慣;象牙海岸利用其獨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現其傳統文化,還舉辦了全國舞蹈節;突尼西亞根據西方遊客喜歡獵奇的心理,利用本國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跡、山洞住宅、民族服飾和車馬遊玩等民俗文化來發展旅遊業,已成為非洲和阿拉伯國家中的旅遊大國。在我國,也有許多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成功範例,比如,1991年,深圳就開發了民俗文化村,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雲南民俗旅遊的開發,也為雲南省成為旅遊大省立下了汗馬功勞;山西晉中民俗旅遊讓我們在游覽的同時了解了晉商發展的軌跡,……這些都體現出了在現代旅遊業發展中對民俗文化的重視。在民俗文化旅遊的開發過程中,除了對其本身文化價值的重視之外筆者認為,還應考慮以下的一些問題:一、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民俗文化的開發必將干擾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發展過程,使落後地區受到旅遊者外來文化的沖擊。當地居民思想行為的混亂和盲目仿效追隨將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徵,進而在長遠角度上破壞了旅遊資源特徵,從而影響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這種現象在我國的許多地區業已出現,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越來越多的人追求時尚的現代生活,大多數民俗文化形態逐漸淡出入們的生活,成了人們逐漸遺忘的角落,民俗發展後繼無人,青黃不接,許多已經面臨斷線的危險。還有一些民俗旅遊村落在外界的影響之下,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與外界趨同,掌握傳統的民俗技藝的人也逐漸減少。近期,河南大學做了一次暑期社會實踐調查,他們組織了一個民俗文化考察團,沿黃河流域先後走訪了三門峽、洛陽、鄭州、開封和商丘等地,在調查中他們發現,「沿黃」民俗文化的現狀十分令人擔憂。許多人認為,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必然淘汰那些傳統落後的東西,又由於民俗文化的經濟效益在許多地區未被發掘,所以在城市裡,除了有一些公園會定期組織一些民俗節目表演外,而像道情、皮影戲等民俗藝術,目前僅僅有少數老年藝人會表演,有些甚至已經完全滅絕。不難想像,長此以往,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將在我們的忽視之下消失殆盡。盡管我們知道,民俗是發展變化的,同時民俗文化中也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不健康、不科學的成分,但我們在旅遊開發工作中還是應當盡可能的做到,在認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同時,盡量真實地反映民俗文化,保持其原生態的一面。我們應當認清,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卻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更無法實現民俗旅遊的可持續發展。二、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內容選擇民俗文化是一個涵蓋非常廣泛的社會文化構成,它以民間文化和風俗為主體,包括了生產與生活習俗、娛樂競技習俗、歲時節令習俗、禮儀制度習俗、民間文藝等,其內容非常龐雜聿富,在旅遊開發過程中,應當做到對開發對象的了解,並精心選擇開發內容。當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與客源地文化習俗差異越大,越能夠產生吸引力,所以,在選擇開發項目時,應主重有特色的部分三、開發效益的問題作為一項產業的旅遊業,其開發的目的是為了追求一定的經濟效益,而作為旅遊業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民俗旅遊的開發又有它自身的復雜性,一方面他要追求經濟效益,要通過吃、住、行、就業、招商引資等帶動地區經濟,另一方面又不能只顧賺錢,使具有文化性的民俗旅遊因商業氣息過濃而影響文化內涵的體現,把握好二者之間的平衡,才是我們進行旅遊開發的長遠之計。在民俗旅遊項目的開發過程中,首先應當選擇恰當的經營管理制度,其次應注重開發地區的區位特徵。民俗文化的旅遊開發應慎選區位,注重開發區域的可進入性和環境狀況,盡量依託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規模都比較大的城市,使景點構成產品組合,優化投資效果。四、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組合狀況首先,要處理好單一景點與成片的旅遊區之間的關系。一個孤立景點的市場吸引力不大,可進入性也不強,應盡量組合成旅遊線路進行開發。其次,要開發一個理想的民俗文化旅遊勝地,應做到文化、鄉情、景觀三者的和諧統一,這樣才能使遊客從景和物中真正了解文化和鄉情,使旅遊活動更豐富、更真實、更有意義。最後,旅遊購物也是旅遊開發過程中應當注意的一部分。旅遊購物是旅遊消費中最有彈性的因素,尤其在民俗旅遊中,由於民俗旅遊商品能夠較好的滿足遊客求新求異的心理,又能很好的展現當地的民俗文化,因而其開發是大有可為的。大力發展具有紀念性、工藝性和實用性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濃厚的旅遊商品、食品、服飾和工藝品應當是民俗旅遊開發的一個重點項目。傳統產品要鞏固,新產品要大膽開發,這些必將為民俗旅遊開發的成功提供強大的支持。總之,民俗旅遊可以說是當代旅遊業發展中的一顆閃亮的明珠,它將以它那傳統、神秘、迷人的風姿為我們展現中華民族的深厚的又化內涵,作為一名旅遊工作者,我們應當使它歷久彌新,不斷放射出迷人的光芒。
❻ 博羅縣的旅遊
母音古寺
位於廣東省博羅縣天堂山,亦處於國家一級森林公園象頭山下,並與馳名海內外的羅浮山毗鄰。古寺始建於唐宋年間,歷史悠久;明清年間,佛教道場鼎盛。這里曾有「萬家田」之美譽,古寺坐落在山勢宏偉的風水寶地之中。名勝有觀音洞、天然達摩像、楊梅亭、轉水泉、三線布等。
銀崗古窯場遺址
位於博羅縣龍溪鎮銀崗村,年代為西周、春秋至戰國時期,窯場總面積10萬平方米。已發掘龍窯四座,長10、寬2米。出土器物有:陶器、青銅器、鐵器、石器等,以陶器為主,器形主要有:罐、釜、盒、杯、碗、鼎、豆、瓿等,紋飾有:紋、米字紋、方格紋、素麵等。是一處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2002年7月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九天觀
原明福觀,距朱明洞沖虛觀2公里處,南漢時期建,距今有七百餘年歷史。宋時由蘇東坡書寫觀名(已佚)。明《一統志》載:其內有西華道院,乃張遠庵退居之所,觀在宋、元、明各代俱存。明末,鄺露讀書觀中,自號明福洞主。清初觀漸衰,西華道院亦廢。乾隆年間重修建,名九天觀。民國時期重修,建築面積約壹仟平方米。
正殿為金闕寶殿,下殿為王靈宮殿,左殿為呂祖殿、地母殿,右為客堂。觀前有放生池,池旁有七棵水夢松。舊志稱:「基奇古,殆千百年物。」觀側有著名的九天觀礦泉水。1985年重新開放,被博羅縣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城牆
2004年11月17日,在博羅縣城榕溪西段河堤施工現場挖掘出一段古城牆,經考證,確認為明朝時期古城牆,與博羅中學內唯一保留較為完整的明代古城牆是同期建築。
考古人員經過2天的考察和測量,發現這段古城牆長約80米,因為常年埋藏在泥土下面,大部分牆壁已經殘缺不完整,城牆的高度從30厘米到300厘米不等。整個古城牆分為兩層,牆基由紅砂岩石砌成,長短不一,有的長50厘米,有的長80厘米,其中最厚的一段牆基由8條紅砂岩石組成。城牆上部的材料是青磚,每一塊青磚大小相似,約長30厘米和寬15厘米。為避免這段古城牆遭到破壞,工人們已經在城牆外部修建河堤,把城牆掩蓋在河堤內面。
根據博羅縣志記載,明朝以前,博羅縣城由於受到戰事影響,民間四處是斷壁殘垣,城沿十分簡陋。明成化23年(約1465年),有一位都御史官員到縣城視察,看到城沿破落,就下了一道檄文,讓按察史陶魯在當地修建城牆保護民居。陶魯與當時的知縣歐陽楷接受命令後,用紅砂岩做牆基,在縣城范圍內興建了周長近2000米,高近5米,厚3米多的古城牆,還在重要關口設計了東南西北中5個城門。多年以後當地洪水泛濫,城牆多處被沖毀。按照乾隆28年(1763年)編纂的《博羅縣志》記載,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古城牆經過不斷修復,已經高達8米,共有10座城樓和城門。黃觀禮說,上個世紀抗日戰爭時期,古城牆因為連年戰火和自然災害,大部分被摧毀了,只有位於博羅中學內一段長34米的明代古城牆保留較為完整。黃觀禮說:「根據發現古城牆的位置,城磚尺寸等,可以認定這段古城牆就是當年明城牆的大西門鉅光段,與現存的古城牆遙相呼應。」
寧濟橋
博羅縣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江東村寧濟橋。
寧濟橋又名學湖橋,後稱江東橋。始建於明代,為里人曾舜漁捐資建造。橋為東西向,為石砌二拱墩柱式平橋,長18.5米,寬4.2米,高7米。均用紅石條砌築。明代萬曆年初,鄉人曾舜漁年輕時在江東槐園「青龍書院」就讀,上學須繞葫蘆嶺山腳涉水過河,甚為不便。更有甚者,一次上學見一少婦手拿鐮刀,挑擔過河,不慎落水,曾急忙上前救起。曾決心日後成名必在河上建橋,以方便老百姓。1598年(明萬曆二十六年),舜漁中進士,授官監察御使。為了卻昔年夙願,捐資在此河上建起這座「學湖橋」。
沖虛觀
沖虛觀,始建於晉,現為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重修,是全國重點道教寺觀之一。總建築面積4400平方米,平面呈四合院布局,主體建築由平台、山門、天井、三清殿、葛仙祠、兩廡及膳堂組成。山門、三清殿、兩廡齋堂均為懸山式屋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屋脊、內外博風、牆體均飾以大量的灰雕、陶塑、壁畫,題材包括人物、花、山水、博古、書法等,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1979年12月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羅浮山摩崖石刻
羅浮山摩崖石刻位於博羅縣羅浮山,主要分布於朱明洞、白鶴觀、九天觀、黃龍觀、華首台、酥醪觀、寶積寺、朝元洞等八處景區,已勘明有132處,年代上至宋朝,下至民國,篆、隸、楷、行、草各種書體和詩、聯、記、銘等各類文體具全,有祖無擇、湛若水、梁啟超、邱逢甲等名人題刻。
1989年6月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橫嶺山古墓葬
廣東省考古研究所在博羅縣羅陽鎮朗頭橫嶺山8000平方米范圍內發掘出古墓葬300多座,少量屬於商時期,大多數屬於兩周時期,並從古墓葬中發現了方格紋、夔紋等印紋硬陶碎片,同時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原始瓷器、銅器、玉石器、鐵器等,其中首次在廣東兩周時期的墓葬中發掘出土了銅甬鍾。這是廣東迄今所發現和發掘的同類墓葬中數量最多、出土物最精美、品種最豐富的青銅時代墓葬群。據此不僅證實了嶺南歷史上確曾存在過文明程度相當高的青銅時代,同時也提供了古縛婁國存在的可能性,從而使經過考古認證的嶺南文明史得以上溯至3000年前。
洗葯池
洗葯池是由青磚砌成,面積約15平方米,是葛洪和妻子鮑姑平時洗制採集中草葯的地方,池旁有一蒼勁巨石,呈橢圓形,寬4米,高3米,這是古釣魚台,臨池的巨石上有清末台灣愛國詩人丘逢甲的題詠:「仙人洗葯池,時聞葯香發,洗葯仙人去不返,古池冷浸梅花月」,下署「庚戌秋為沖虛觀主題。」另外在此詩上角有毛鶴翔刻「祁子隱居」四字,在1988年,洗葯池被列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坡亭
東坡亭位於沖虛觀右側洗葯池上端,建於清道光年間。亭為四角,兩條高2.2米的石柱刻楹聯:「丹灶葯池留勝跡;鳥聲花影得仙機。」亭內樑上掛「花香靜處寒天月」迴文單句題詠木匾。傳說蘇東坡當年在此搭建山房,擬學葛洪修煉丹灶。在附近植梅千株,梅花盛開,與日爭麗。後人就地建「東坡亭」紀念。該亭為博羅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