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旅遊挖掘淅川楚文化
Ⅰ 南水北調 淅川搬遷哪裡
不遷啊`~~~還要建設啊還建設旅遊業呢``
請看
東方網4月26日消息:一直"藏在深閨"的淅川旅遊業,近兩年異軍突起,迅速壯大成為該縣的支柱產業,並散發出作為朝陽產業的神奇經濟魅力:2002年該縣各景區累計接待遊客40餘萬人次、綜合經濟收入5000餘萬元;2003年雖經非典疫情沖擊,該縣接待遊客、綜合經濟收入仍分別以比2002年同期增長60%、80%的速度強勢推進。
淅川既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又是我國南北文化的交會地和楚文化的發祥地,擁有眾多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境內有名勝古跡百餘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11處,縣級45處。"一腳踏三省"的荊紫關境內的清代一條街古色古香聞名遐邇,是我國北方13省市中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群;始建於唐代的香嚴寺,現存古建築144間,院內竹林蔥郁,有"千頃香嚴"之稱,為中州四大名剎之一;在全國引起轟動的下寺春秋楚墓群,規模宏大,風格迥異。同時做為舉世矚目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的丹江口水庫煙波浩渺,景緻迷人,被稱為"中國的阿斯旺"和"流動的黃金海"。
為盡快把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淅川搶抓南水北調帶來的歷史機遇,確立了建設"旅遊名縣、生態示範縣、經濟強縣"的宏偉目標,和以旅遊促開放的發展戰略,把旅遊產業作為淅川經濟新的增長點和第三產業的龍頭去抓。他們在對境內旅遊資源全面普查的基礎上,先後聘請中科院、水利部、北京大學等單位高級專家、教授組成"智囊團",對淅川旅遊進行高起點規劃和科學化定位,繪制出以丹江風景區為中心,以香嚴寺、龍山、荊紫關景區建設為支撐,深入挖掘楚文化、清文化、佛文化內涵,打造集觀光、度假、療養為一體的綜合旅遊勝地的藍圖,並按照"突出重點、培育品牌、梯次開發、生態持續"的思路,在全縣258個景點中挑選出最能代表淅川山水、人文、民俗、區位、生態特點的五大景區,攥指成拳,整合資源,著力打響五張王牌,即一水(丹江庫區)、一都(楚始都丹陽)、一寺(香嚴寺)、一街(清代五里長街)、一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力爭做到開發一個景點、富裕一方百姓,帶活一方經濟。
為迅速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使丹江真正成為流金淌銀惠及千家萬戶的"黃金海",淅川放開眼界,創新思路,建立起"政府導向投資、企業主體投資、多元化投資、市場化運作"的旅遊開發新機制,著力拓寬融資渠道,做大做強旅遊產業。近年來,該縣旅遊、文化及有關鄉鎮多渠首籌措資金,修繕了荊紫關清代一條街、法海寺、香嚴寺等景點,開發了八仙洞、羅漢洞、丹江小三峽、范蠡公園等景點;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鎮九重自籌資金1800萬元,籌建渠首萬畝生態植物園,將成為調水源頭一大亮麗的生態景觀。同時,該縣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按照"誰投資、誰開發、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出台優惠政策,鼓勵外商、集體、個人,通過獨資、合資、合作股份制等形式投資旅遊開發。目前,已有30餘家民營企業、旅行社、集體競相投資旅遊產業,成為該縣開發旅遊資源的生力軍。海南"興南國"旅行社投資1900萬元建設的"丹江旅遊接待中心"已廣納遊人;縣淅水集團獨具慧眼買斷龍山風景區50年開發經營權,並投資3000萬元對龍山景區景點進行開發整合;南陽廣宇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投資500萬元征地30畝,在雞鳴三省荊紫關境內開發建設"三省友誼廣場",設置宏大的三省石,如今已和清代一條街、法海寺珠聯璧合,交相輝映;河南通大投資有限公司繼開發丹江園夢苑渡假村後,再次投資160萬元買斷坐禪谷風景區50年開發權,設置橋涵,修通絕壁棧道……兩年來,該縣先後通過爭取項目資金、招商引資、吸引民間資金等多渠道融資2.6億元,新增人文景觀、自然景觀100餘處,大大豐富了景區內涵。
淅川旅遊開發在高位啟動的同時,對外宣傳、營銷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為擴大丹江風景名勝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該縣巧打渠首牌,唱活源頭戲,以國內重要媒體為載體,進行全方位、系列化宣傳,努力把丹江風景名勝區培育成精品名牌。
請關注專題:第三屆「網上看河南」
Ⅱ 談談楚國文化的藝術特徵(或者楚文化的看發),不得少於800字!!急用。謝謝
楚國文化的藝術特徵與文化審美:
楚文化是源於長江流域的古老文化,楚辭和楚藝術品作為楚文化的典型,都具有浪漫型藝術的審美特點。鳳是楚藝術典型的「意像」代表形式,楚人深受巫術影響,以異化的手法創造的楚藝術品展現了以「麗」為美的楚國造型藝術的設計特色。
1.楚文化是源於長江流域的古老文化:
從時間上講,自殷商早期,楚政權開始和北方政權(主要代表了黃河流域文化)有了接觸,直至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5年)開始發展,到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早中期漸漸繁榮,戰國末期,楚國衰敗。即楚藝術發展的時間大致是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近500年的歷史。
從歷史的地緣關繫上講,楚最早建國於荊山一帶,楚文化以兩湖為中心,文化遺跡在湖南、湖北、河南居多。楚莊王、楚懷王時期國家疆土兼並擴充,擴張的過程中楚文化「不斷吸收、消化了來自北方中原、東南部淮水流域和長江下游地區以及西南部的四川等相鄰區域的華夏、吳越、巴蜀等文化圈中的一些藝術因素。」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楚國出土的文物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湖北隨縣的曾侯乙墓,其中的青銅編鍾、尊盤、聯襟對壺、鹿角立鶴、漆木衣箱等堪稱國寶;長沙陳家大山出土的龍鳳婦女圖,子彈庫出土的男子御龍圖;故楚郢都現江陵一帶出土的彩繪木雕座屏、鴛鴦豆、越王勾踐劍、木雕鎮墓獸、虎座立鳳、辟邪等;荊門的兵太歲同戈;河南淅川縣楚國貴族墓地出土的王子午升鼎、我國迄今發現的用失蠟法鑄造的最早的青銅器雲紋銅禁;直至西漢仍廣泛流行的楚式山字鏡。楚國青銅器、漆器、絲織品的種類繁多、工藝精美,可謂熠熠生輝,中原列國望塵莫及。
就南北文化的區別而言,南方重感性,北方重禮尚理。孕育於南方的《楚辭》、《莊子》、《山海經》、《淮南子》中充滿想像含有大量的神話傳說,記述了風神飛廉、御日神望舒、河伯、湘君、湘夫人、雷神等,辭采鋪陳華麗。而源於北方的《詩經》、《論語》,藝術作品古樸、渾厚,有現實理性主義的氣息。
拂去兩千多年的塵埃,當楚國藝術品以生動的直觀形象屹立在世人面前時,似乎為我們訴說著一段又一段的故事;展現著楚國在繪畫、鑄造、冶煉、雕刻、舞蹈、文學等藝術設計領域的巨大成就;再現了那個個性張揚的年代,楚人浪漫、深情、飛揚、激情、又帶有些許悲壯的情懷。
2.浪漫型美術特色:
「『詩藝術』是心靈的普遍藝術,這種心靈是本身已得到自由,不受為表現的外在感性材料束縛的,只在思想和感情的內在空間和內在時間里逍遙游盪。」 符號本身是沒有意義的,那麼文字元號的組合——詩、詞、賦所表達的觀念本身不會受到物質載體的制約,從而成為心靈的純真的獨白。
從「楚辭」談起的意義在於,由於藝術品是以物質為載體的情感表現方式,藝術品就包含了情感性和物質性的兩大基本方面。將情感性和物質性剝開來分析,藝術品通過物質材料真實、感性形式體現創作者對人生價值的認識,「辭」的表達情感方式是自由的、不受約束的,因此通過「辭」的情感性有助於理解藝術的情感性。
「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鸞皇為余先戒兮,雷師告余以未具;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月。」屈原的情感具有共性和個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楚人普遍的情感特徵:狂放的,瀟灑的,不羈的,熾熱的,馳騁於天地間任逍遙,可以「駕飛龍」、「雜瑤象」、「揚雲霓」、「鳴玉鸞」。
屈原為代表的「楚辭」情感內在本質體現的是個體與社會存在的矛盾沖突,沖突帶來了情感的迸發。
通過藝術創造表現出來,就是我們所看到的:雖說同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個國家,只有楚地創造的鳳是昂首展翅欲飛的,是最充滿神採的。「鹿角立鶴」(發掘於湖北隨縣曾侯乙墓),鶴的身軀無比修長優美,鶴翅伸展開來,翩翩似乎欲飛升騰空而起。「人物御龍圖」中的人物駕玉虯,伴仙鶴,頂華蓋。楚人的藝術更加充滿了動感,富有意味,讓人從有形的物引起無窮的回味。它們不是描繪客觀世界的產物,而是表達主體炙熱情感的工具。
3.審美的感性形式「意像」:
藝術的本質:「藝術是藝術家藉助於某種感性媒介物進行構形,從而創造出一個新的意像世界的活動。」藝術品的設計創作過程是藝術勞動者將理性的內容通過感性的形式表達出來的過程。分析設計藝術品呈現的「意像」,關鍵在於幾個問題:
①「意像」的代表形式;
②藝術形式的創作手法;
③決定「意象」指向性的「意向性」;
④具有普遍意義的「意像」的藝術審美特點;
楚國藝術品的「麗」並不是指壯麗,而是指「秀麗」「艷麗」帶有「靈氣」,可以說是艷而不俗。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麗」,而是一種奇特的,具有生命力的,富有創造性的麗。那麼,楚人所創造的「麗」 獨特之處具體體現在何處呢?
楚人在線條、色彩、構圖等藝術語言方面的運用有獨到之處。中國藝術傳統是以「線」作為造型的要素,不同於西方造型中的「體」、「面」。楚人對線的運用——尤其是曲線、弧線——可謂是得心應手,線的神韻也被發揮得淋漓盡致。作品在實用的基礎上強調曲線的變化、裝飾效果。如「王子午鼎」的器腹加以束腰,器身變直為曲,形體的空間變化更為豐富。
色彩方面,從楚人最擅長的漆器工藝中可見一二。主要是黑紅二色的運用,其間點綴金色、藍、綠、黃等色。這種特點在1978年湖北隨縣(今隨州市)發掘的曾侯乙墓中可以清楚地發現,《二十八宿圖》漆木衣箱、漆鴛鴦形盒、漆蓋豆、皮甲胄、馬胄、墓主內外棺等不離黑紅二色。在楚人眼中紅黑這種強烈鮮明的色彩對比更能表現出富麗典雅的感覺。
在構圖布局方面,楚人比較注意次序感和對稱性,早期的繪畫採取一種平鋪似的平面構圖,缺乏三維立體感,圖像注重外輪廓的描繪,畫面形象感覺如輪廓剪影,但畫面布局合理,主體之外的間隙填充著變形的雲紋、獸紋,畫面飽滿;中後期的繪畫對畫面形象前後關系的處理有了更大的發展,用線條刻畫主體形象位置關系的邊緣,用不同分量感的粗細線條表明畫面元素的前後虛實關系。
楚人素尚瘦秀之美,好「體如游龍,袖若素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招魂》中亦有所述,「姱容修態」、「小腰秀頸,若鮮只」,那是對線條美、儀態美、韻律美的追求。而楚地的帛畫中的龍、鳳、鳥、獸、人、魚或亭亭玉立,或高冠長佩,皆是衣袖窈窈,體態輕盈,精緻細膩,馳騁於天地之間,矯捷遊走中盡顯靈氣,少有壯漢魁梧呆板之態。它的活力充滿了自由氣息,完全不同於北方藝術中那種理性的、剋制的、遵循於禮法的美,可謂「浪漫與激情並存」。
「巫學給與藝術的主要是美的題材,道學賜予藝術的主要是美的思想,騷學賦予藝術的主要是美的情感。」這段話揭示了影響藝術創作的多元化因素。
正是在這個充滿激情的楚國,產生了搭建中國古代哲學大廈的重要組成部分——道教;產生了楚辭、屈賦,並對後世的漢賦的產生發展具有直接影響;產生了獨具一格的藝術創作風格。楚國的存在只是歷史的一小頁的時光,但它的光輝卻照亮了以後的兩千多的世紀。讓我們在文字中再回到那個激情的年代、再回到那個浪漫的地方。
Ⅲ 淅川縣的風景名勝
淅川境內岡戀起伏,縱橫交錯,河流交織。西北連接秦嶺余脈,北部銜接伏牛山脈麓,西南則是群山連綿,環繞著漢江最大的支流丹江。這樣的自然地理賦予了淅川豐厚的旅遊資源,境內的丹江濕地自然保護區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景點有:
丹陽湖生態文化旅遊區是一個正在建設的景區,項目總投資約50億元,規劃建設時間為5年,重點打造丹江口庫區淅川轄區內「一城一心三區」:「一城」是指旅遊新城,「一心」是指宋崗綜合遊客服務中心,「三區」是指渠首景區、太子山景區、小三峽景區。丹江大觀苑佔地面積12平方公里,是一處集生態觀光、文化旅遊、水上娛樂、休閑度假為一體的旅遊名勝。景區以葯文化、水文化、楚文化、佛文化、商文化五大文化為特色,苑區依山旁水,山水相連,是丹江水庫周邊自然景觀最豐富的區域。從西向東有四個島,依次為情人島、龜島、鹿島及鶴島。 香嚴寺是河南四大名寺之一,始建於唐代,為唐肅宗、唐代宗兩朝國師慧忠修煉的道場,唐代宗時奉為國家設置。唐宣宗李忱曾在此削發潛隱7年之久。自唐代宗頒旨敕護起,香嚴寺便與少林寺、白馬寺、相國寺並稱為中原四大名寺,有萬頃香嚴寺之稱。唐代後,該寺曾兩度復興。明永樂年間重建該寺。康熙年間,第58代住持9年重建使該寺再度中興。1657年至1851年,有六世九位臨濟宗高僧任住持,香嚴寺成為臨濟正宗的重要道場。
淅川縣博物館1979年1月落成,博物館主體建築為民族傳統風格。博物館的館名由郭沫若題詞,基本陳列為淅川縣歷史陳列和楚文化專題陳列,淅川縣博物館藏品豐富,種類繁多,有化石類、石器、骨器、陶器、漢畫、兵器、銅鏡、銅器、玉器、鐵器、金銀器、錢幣、瓷器等13類共3082件文物。
范蠡公園是為紀念范蠡在牛尾山公園的基礎上興建的一個大型主題公園。
荊紫關古建築群位於淅川縣西北44公里的荊紫關鎮。是保存較為完好的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群,這里的府台衙門、關門、清真寺、平浪宮、萬壽宮、古碼頭等,古色古香,風韻猶存。古建築林立,星羅棋布,錯落有致。 淅川歷史悠久,70萬年前就有人類居住,丹江湖畔下王崗遺址是與龍山文化同時代的人類遺址,縣制設立距今已2000多年。春秋時為楚國發祥地,楚始都丹陽所在地,楚國800多年歷史,有400多年建都在淅川,45位楚王,23位在淅川。
淅川楚墓: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群有春秋墓葬25座、車馬坑5座,從這座古墓葬群中共發掘出青銅器、玉器7000多件,其中王子午升鼎、雲紋銅禁和王孫誥編鍾等均為中國一級文物。楚國令尹子庚便葬於此地;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群是繼下寺楚墓之後在河南發現的最大的一批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貴族墓群,從楚國箴尹克黃的墓內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青銅器。整個楚墓群對研究楚都丹陽、楚國歷史文化的發展、楚國與周邊諸侯國的關系、當時的禮樂制度以及古文字書法等方面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
淅川溝灣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上集鎮張營村溝灣組東面,淅水東岸的二級台地上, 西距淅水約800米,四周環山,處於小盆地之中,該遺址系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淹沒區文物保護項目之一。也是漢江中游地區首次發現的具有「環壕聚落」特徵的史前遺址, 填補了該區域史前聚落考古的一項空白。 並入選2008年「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
Ⅳ 淅川縣厚坡鎮有古墓嗎
淅川楚墓: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群有春秋墓葬25座、車馬坑5座,從這座古墓葬群中共發掘出青銅器、玉器7000多件,其中王子午升鼎、雲紋銅禁和王孫誥編鍾等均為中國一級文物。楚國令尹子庚便葬於此地;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群是繼下寺楚墓之後在河南發現的最大的一批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貴族墓群,從楚國箴尹克黃的墓內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青銅器。整個楚墓群對研究楚都丹陽、楚國歷史文化的發展、楚國與周邊諸侯國的關系、當時的禮樂制度以及古文字書法等方面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
淅川縣是河南省南陽市下轄縣級行政區,位於豫西南邊陲,豫、鄂、陝三省交界的黃金地帶,因淅水縱貫境內形成百里沖積平川而得名。淅川地勢險要,古戰亂時期易守難攻,有「中原未戰,淅境兵動」之稱。淅川古稱丹陽,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春秋時為楚始都丹陽所在地,楚國800多年歷史中有300多年定都丹陽,楚人以丹陽為起點,取威定霸於春秋戰國,開疆拓土,一路南征,先後統一50多個小國,成為南方霸主,並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曾孕育了一代商聖范蠡、史學家范曄、唯物主義思想家范縝等一批有重要影響的歷史人物。
淅川依山傍水,旅遊資源豐富。是世界最大調水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渠首工程所在地。擁有亞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庫,「天下第一渠首」之稱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年古剎香嚴寺和荊紫關古鎮以及丹江大觀苑、八仙洞、坐禪谷、神仙洞景區、丹江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景區是河南省人民政府確定的全省八條旅遊熱線之一。形成了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生態觀光帶為龍頭的中原旅遊名城和國內旅遊熱點城市。
Ⅳ 巴蜀與楚文化旅遊區獨具特色的優質旅遊資源
巴蜀與楚文化旅遊區是獨具特色的優質旅遊資源
Ⅵ 急!求關於楚文化的文化藝術方面成就的資料!
楚國的音樂藝術有發展,但樂器品種、數量都不多。河南淅川下寺楚墓[52]出土有編鍾五十二件,其全部樂音系列可以奏出七聲或六聲音階。
楚文字的特徵主要體現在青銅器銘文中,單字數量明顯增多,字體趨向修長,仰首伸腳,筆畫富於變化,多波折彎曲,作美術字體狀,並且出現了鳥蟲書的雛形,逐步形成了不同於中原及其它諸侯國的作風和流派。
Ⅶ 楚文化的歷史淵源
楚人,與中原華夏氏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楚人的祖先來自中原,為華夏族南遷的一支,給楚地帶來了華夏文明的先進因素,並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別是姬周文明為基礎緩慢向前發展楚文化。從統屬而言,楚於西周初年為周成王所封,自然而然接受的是姬周文明的統治。而且實物資料也表明,西周時期,楚文明的個性特徵尚不明確,它還保留著相當大的中原文明特點,到春秋以後才逐漸形成既別於中原姬周文明又別於其它區域性文明的有自身特點的成熟的獨特文化。
楚文明的初步興起與其它文明一樣,也應具備相應的文明諸要素,我們可以此來考察楚文明興起的大致時間。
楚自鬻熊至熊繹受封的階段,文獻均記其「居丹陽」(今河南省淅川縣),而非「都丹陽」,加上又無相應的考古學資料相印證,當時丹陽只是一個地名,而非都城,也無城邑的建制,大型禮儀建築也尚未發現。
就是懷疑為楚國製作或斷為楚國所有的青銅器,不僅未見於考古發掘,即使是傳世品中也一無所見,文字就更不用說了。此時,楚「辟在荊山,篳路藍縷」,可見生產力之低下,其生產關系也只能是以較單純的血緣關系為基礎形成的。楚的社會形態自然也比較原始。 熊繹受封是楚立國之始,他五傳至熊渠之間的事實史載不詳,也無明確的考古資料面世。看來,楚即使立國,也未必真正進入了嚴格意義上的文明時代。但到熊渠時,楚有了第一次擴張,它應是楚經濟、軍事實力有較大增長的反映,青銅兵器應該得到了比較普遍的應用。湖北當陽趙家湖西周晚期楚墓中出有少量銅器,並有極少量的傳世銅器遺存,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楚青銅冶鑄業的興起。這一時期已有少量疑為楚城邑的遺址發現。而且楚的社會形態已發生了根本變化,完成了由部落聯盟集團的氏族社會到階級社會的過渡。
熊繹文化大道位於湖北省保康縣城南牌坊灣地段,南起土門三岔路口,北至封銀岩嘴,東至道路紅線,西至清溪河邊。沿途興建10個早期楚文化街頭景點和2個早期楚文化廣場,並與已建成的楚文化浮雕長廊連為一體,構成沿清溪河十公里楚文化景觀帶。熊繹文化大道配套建設啟明廣場、承水玉橋、楚源鳳台等3項景觀節點。
保康是楚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楚國800多年的歷史,在保康就有 350多年,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史料記載,熊繹,為祝融氏分支鬻熊一支的後裔。周成王時代,熊繹受封為楚君,賜「子男」田地。因此,保康沿河大道以熊繹命名,寓意是將「荊山楚源,早期楚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弘揚祖先熊繹率部族「蓽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堅韌不拔、開拓創新、勵精圖治、艱苦創業的楚人精神。 由於在西周早中期,楚國局限於一個狹小的地域,且主要是在中原姬周文明的影響下發展,因而,楚人統治區內的文化面貌接近於中原姬周文明的風格,是時,楚文明雖處於襁褓中,但其個性特徵開始孕育。西周早期,隨著楚人第一次擴張軍事行動的開始,楚人有了進一步與外圍蠻夷文化接觸的機會,華夏文明與蠻夷文化的交融使楚人在繼承華夏文明即姬周文明的同時,也按已逐步形成的自我意識對其進行改造。楚文明就在這種既堅持主源又兼收並蓄的過程中初步興起了,這一過程可持續到春秋初年。也正是在一種特殊的多民族環境和共存意識中奠定了後期楚文明多元的特徵和鮮明的個性。
楚文化美術中,常常能感受到一系列神秘古怪的意象組合,鹿角立鶴、虎座鳳鳥、漆繪上的人神雜糅、織綉上的龍蟠鳳逸、青銅器上斑駁陸離的色彩等等,這是楚人文化精神上無礙於物,「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花朵流動與生長的造型,正給人自由、生動的想像。 楚國盛產細腰美女。
楚文化科技:在湖北隨州,曾侯乙墓進行考古發掘,大量青銅器、玉器、漆器出土,藝術門類豐富,器物造型完整。其中,失蠟法鑄造的青銅尊盤工藝奇絕,被譽為「先秦時期的頂峰」;漆衣箱中帶有「斗」字的天文圖像,更成為研究和佐證早期先民的宇宙觀念的重要標本。武漢市黃陂區的魯台山古墓葬群,屬周代楚國重要遺址,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出土了「長子狗」銅鼎和「公大史」銅方鼎等重點文物。銅器造型嚴謹,花紋繁縟,創新了銅器製作工藝,大大改良了製造工藝。
這一考古發現,與隨後的荊門包山二號墓漆奩彩繪等,給考古學以至藝術史學界帶來空前的驚喜。史學家稱,這一批文物的出土,使得中國美術史的源頭上溯至三代。破除了中國文化的「西來說」,及中國美術源頭「起於漢代」的謬誤,為中國美術本原做了根本性補充。藝術界興起「楚文化熱」。 實物資料表明,獨具特色的楚文明是在西周以來已有的姬周文明的基礎上,歷經這一時期特殊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機遇的洗禮,通過融合、吸收被吞並的眾多周王室同姓、異姓封國及其它諸侯國的先進文化因素加以綜合、提煉並經過創造而成,正是在此時,楚文明以非凡的氣勢率先突破了中原姬周文明的樊籬,取得了質的飛躍,從而完成了自己由幼年期到成熟期的重大轉折,進而使楚文明在各方面的發展成為亞洲第一(軍事以外)。
楚昭王十一年(公元前505年),楚借秦力擊敗吳人,後昭王遷都於鄢(今湖北宜城),後又返郢,直至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止,是為楚文明的繁榮鼎盛期。
這一時期楚國歷史雖然有起有伏,但楚國的發展未受到大的打擊,而是連續不斷直至達到最繁盛、最光輝的頂點。其政治體制方面有斷斷續續的改革,舊的縣由大化小,並已在全境范圍內普遍設立,邊境設郡,官職爵秩已經相當完善,經濟快速發展,生產力大大提高。發達的經濟基礎為楚文明的繁盛創造了有利條件。楚文明一如沖出峽谷的江河,以奔騰萬里之勢不斷在原有基礎上取得飛速發展,表現出更富民族特色的文化內涵,以致盛極一時。
春秋戰國之際,楚國以江漢平原為中心,社會生產蓬勃發展,政治局勢迅速改觀。到戰國早中期,楚國在北面與中原諸國爭雄,時有進退;西北、西南分別防禦秦與巴蜀而主要是來自秦的威脅,以秦嶺、巫山山脈相阻隔,並分別設立了漢中、黔中、巫郡等;東面是楚國發展相對比較順利的方向,其軍隊多次出入齊魯國境,並直至海濱,但戰爭頻繁,建設難以連續持久;南面主要是「蠻夷」之幫,楚人沿洞庭湖兩側南進,直到五嶺,這一區域基本沒有大的戰爭,政局穩定,楚文明也得以持續發展。鼎盛期的楚文化遺存就主要在江漢平原及楚國南部的今湖南境內發現,並向楚全境輻射。
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因白起拔郢而遷都陳城,習稱陳郢,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又遷都壽春城,習稱壽郢,直至楚負芻五年(公元前223年)為秦所滅,是為楚文明的滯緩衰退期。
這一時期楚國基本處於動盪之中,盡管有相對的穩定,也是十分短暫的。楚國政治腐敗,思想保守,經濟上又因國土的淪喪受到了慘重的打擊,楚文明也丟掉了賴以發展和昌盛的堅實基礎。楚國歷史已成頹勢,楚文明也隨之凋敝,偶有出色成就,也是曇花一現。
而且,楚文明無論是在成熟期,還是在鼎盛期、衰退期,它在接受、包容其它文明為己所用的同時,也在對其它文明產生影響,這在其周邊區域的文化遺存中都可以找到楚文明影響的影子。正是由於各區域文明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中國古文明才在多元、復雜文化因素的融合中發揚光大,並連續發展二千年。
楚文明發展的歷史過程歷經孕育興起期、成熟定型期、繁榮鼎盛期、滯緩衰退期四個階段,其成就也各有反映。
Ⅷ 誰出三個和楚文化有關的景點名稱
1.楚城
建於1992年7月,是東湖磨山楚文化游覽區的入口,設計古樸,氣勢恢宏。城門高23.4米,寬11米,由水門、陸門、城牆、望樓、箭樓和烽火台組成,全長117米。陸門中門寬3.9米,兩側門各寬1.8米。楚俗尚紅,城牆採用湖北大冶紅砂石,題額「楚城」為甲骨文,由現代商史學家、甲骨文學家胡厚宣先生題寫,「荊楚雄風」匾額為著名書法家李鐸手書。
2.東湖
東湖風景名勝區有著濃郁的楚風楚韻景觀,並已逐漸成為全國楚文化游覽的中心。湖北在古楚國屬荊楚區域,武漢自古是楚國腹地,東湖經過50多年的楚文化發掘與建設,形成了一批楚文化游覽景點,如紀念屈原的行吟閣、屈原塑像,屈原紀念館,離騷碑,楚人進行商賈貿易的楚市、濃縮楚國經濟、文化、發展歷史的楚才園,更有氣勢磅礴的楚城與楚天台,展示了八百多年楚文化的博大與輝煌。
3.淅川-楚文化發祥地
1992年河南淅川丹江口水庫楚國貴族墓的發掘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2000年淅川丹江楚墓群發掘被列為「20世紀河南十項重要考古發現」之一。從此一個原本不太引人注目的淅川丹江流域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