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桂林旅遊產品演變歷史

桂林旅遊產品演變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3-14 05:06:51

⑴ 桂林歷史文化有什麼特色

1、桂劇

桂劇是廣西主要的地方劇種。它有比較悠久的歷史,約在明代中葉便開始發端。明末清初廣西已有崑腔,後高腔和弋陽腔又相繼傳入,相互融合而形成以彈腔(即皮黃)為主的高、昆、吹、雜等五種聲腔藝術的桂劇。2006年5月20日,桂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37。

2、桂林民歌

最普及、最有地方特色的是山歌和龍船歌。山歌曲調簡單、朴實,節奏自由,在農村廣為流行。不同民族、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曲調。多為上山砍柴或田野勞動時,即興編唱、有獨唱,也有對唱。龍船歌流行於桂林江河沿岸,灕江一帶流行套曲8首,即集人歌、出船歌、遊船歌、扒船歌、連船歌、贏船歌、灣船歌、扯船歌; 而桃花江沿岸一帶則有套曲13首。唱詞多與悼念屈原、頌揚龍王、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有關。

3、桂柳話

廣西的西南官話中向來以為桂林話、荔浦話流行最廣,實際上,柳州話通行的范圍更廣。桂林話存在於桂林及興安、靈川的一些城鎮,其餘廣大地區,通用的官話都接近柳州話。在貴州省黔南州的羅甸縣、平塘縣、黔西南州的望謨、冊亨等地的語言也屬於桂柳話;還有原柳州鐵路局管轄的貴州省都勻鐵路地區及黔桂線沿線鐵路職工、家屬也說的是桂柳話。桂柳話細分又有桂林話、柳州話、郴州話、荔浦話 、平樂話等,其間有一些差別。

4、河燈歌節

每年的七月半(農歷7月12日至14日)是資源縣河燈歌節定期舉辦時間,資源各族人民雲集縣城,資江兩岸三天三夜,歌聲繚繞,整個縣城籠入了歌海之中,十四日夜晚可領略「萬盞河燈漂資江」的人間奇觀。

5、零零落

零零落是廣西代表性的曲藝之一,以桂林方言為演唱基礎,流行於桂北一帶的曲藝形式。它具有一人多角、輕便靈活、反映現實快等特點,深為群眾所喜聞樂見。

桂林旅遊的轉型包括哪些內容

其實來桂林沒什麼特別的注意事項,去哪裡旅遊還不是一樣,我提醒你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防小偷,因為桂林畢竟是旅遊城市,來往遊客比較多,這也就給小偷以可乘之機,專找外地來旅遊的遊客偷,因為畢竟來旅遊肯定會帶錢的嘛!強力建議小心的地方是火車站到汽車站的那一段路,那裡是遊客剛下車的地方,人流量大。在那條路上我也親眼見過小偷偷遊客的錢包。其他的就是如果是夏天來的話要注意避暑,桂林的夏天也是很熱的,特別是北方的遊客,要帶上自己的遮陽傘,即可擋太陽,又可擋雨。
希望採納,謝謝...

⑶ 桂林改革開放來的人文等方面的變化

以下的內容可供參考
桂林,中國的重點風景旅遊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她擁有得天獨厚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被譽為世界最美麗的城市之一輩子,是閃爍在祖國南方、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的一顆璀璨名珠。市轄象山、秀峰、(高新)七星、疊彩、雁山五城區及陽朔、臨桂、靈川、興安、全州、荔浦、恭城、資源、永福、龍勝、灌陽、平樂十二個縣,佔地面積27809平方公里。

桂林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寶積山、甑皮岩、轎子岩、釋迦岩、丹桂岩、穿山下岩等處,先後現古人類遺跡遺物。民國29年(1940)元月廣西省會設在桂林市,解放後,省會遷至南寧,桂林為直轄市,98年9月經國務院正式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區正式合並,組建成新的桂林市。

桂林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有壯、瑤、回、苗、侗等幾十個民族,市區現有人476萬人。

桂林「三冬少雪」「四季常春」,年平均氣溫在19℃左右。冬季的桂林,桂花盛開,滿城飄香,平均氣溫在15℃左右,最低也超不過8℃,所以在這個季節出行,您只需身著春、秋裝,帶上一兩件禦寒的冬衣(以內衣防寒服等輕便冬裝為最佳),就可應付自如。桂林的春冬雨季劃分不是很明顯,因此氣溫差異也不大,著春裝即可。

夏季,是桂林的雨季,雨量充沛大多集中在5、6月,有「雨桂林」之說。倘若您選擇此時遠游,切勿忘了帶「晴雨傘」以備不時之需。而這時您身著一般的夏裝就可以了。夏季空氣溫度高,對於北方遊客而言較難適應,出行時,應盡可能准備些防中暑葯物,及防蚊蟲葯物,以備不時之需。

桂林市有高等植物1000多種,包括銀杉、銀杏等名貴樹種,自然植被以馬尾松為主,市區主要以桂花樹為主,桂花是桂林市的市花。桂林的動物種類繁多,陸棲脊椎動物有400多種,其中有雲豹、黃腹角雉、穿山甲、果子狸等。水生物有144種,有珍貴的娃娃魚、鱖、鰻鱺等。桂林礦產主要有赤鐵礦、黃鐵礦、鉛、鋅礦、滑石礦和優質大理石等。

桂林的土特產品主要有:桂林「三寶」:三花酒、豆腐乳、辣椒醬;沙田柚、羅漢果、白果、荔浦圩、馬蹄、腐竹、桂林米粉、荷花魚等。

城市特色:桂林是一個風景文化名城。灕江、蘆笛岩是享譽全球的名牌產品。歷代在桂林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如桂海碑林、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靖江王陵、興安靈渠、恭城文廟等。市區有文化古跡552處,被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121處。這些文物古跡都有很高的文學、歷史、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

公路:桂林公路四通八達,有桂黃一級公路,桂林至陽朔二級公路以及桂林--柳州--南寧--北海的高速公路,國道321、322、323線穿境而過,其中市境內322線已發展成高等級公路,並實現了100%鄉鎮和87%行政村通公路。

鐵路:新建成的桂林火車客運始發站佔地40公頃,大廳可容納1.5萬人,年呑吐量為100萬人。鐵路北接京廣線,南接黔桂、枝柳動脈,湘桂鐵路縱貫湘桂走廊,火車可直到國內主要城市。

航空:桂林兩江國際機場佔地4.06平方公里,建築面積17萬平方米,候機樓5萬多平方米。飛行區等級為4D,跑道長2800米。設計年飛行量4.2萬架,旅客年吞吐量500萬人次。目前國際國內航線44條,21家航空公司飛行桂林機場,可通航29個國內城市和香港、澳門、台灣及日本福岡、韓國濟州、泰國曼谷。

水路:有湘江和灕江,沿灕江經梧州與珠江相聯,可直達成廣州、香港和澳門。

郵電:本地電信電力網全部建成,市縣程式控制電話普及並全部開通了行動電話、無能尋呼、計算機互聯網業務。開設國內郵政儲蓄網點,與世界150個國家、國內200多個城市開辦了郵遞特書快業務。

能源:桂林網區已建成總容量達40.3KW的供電系統,市區用電最高負荷達35KW。石油、液化氣和煤炭的儲備,供應充足。

給排水:桂林現有大中型水廠4個,日供水能力達34萬噸,完全可以滿足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全市現有污水處理廠4座,日處理污水能力達17.85萬噸,污水處理率在全國處於領先水平。

桂林是新興的工業城市,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以醫葯、食品、汽車、電子為支柱,產品、產業結構較為合

桂林市形成了以人民銀行為領導、各專業銀行為主體,非銀行金融機構並存的多形式多層次的金融體系。保險業務也有了較好的發展。

科教:擁有科研院所有14個,縣以上政府部門科研開發機構30多個,在光電子技術應用、新材料、生物技術、精細化工等領域處於國內先進水平。此外,已有400多家中外企業在國家級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投資。

我市的普通高等院校有13所,各類中等專業技術學校62個,中小學校2105所。

文化:公共圖書館13個,館藏信息已上網進入信息高速公路。市美術館是區文化設施精品工程。全市有文化館10個,藝術表演團體15個。

衛生:全市擁有人民醫院、醫學院附院、解放軍第一八一醫院、南溪山醫院、第二人民醫院、婦幼保健院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849個,病床1.22萬張,衛生技術人員1.283萬人。

體育:我市是自治區命名的體操城。先後為國家和自治區輸送優秀運動員600名,其中有王維儉、顏偉霞、莫慧蘭、唐林生、肖建剛世界著名運動員。全市擁有體育場地1000多個,業余體校10餘所,可舉行多種國際國內單項比賽。

桂林是中國重點旅遊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自改革開放以來,旅遊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每年接待入境旅客人數達幾十萬人,國內旅客數百萬人以上。先後有幾十個國家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到桂游覽,留下了許多贊美之辭。

全市共有旅遊星級飯店27家,其中五星級二家,四星級三家,三星級十一家,共有客房6600多間,床位13000多張;國際旅行社18家,國內旅行社62家;旅遊涉外定點車船企業25家,涉外車輛700餘輛,涉外遊船67艘。無論是綜合接待能力、產業規模、行業服務質量還是基礎設施、配套條件、產業聯動功能都達到了國內較高的水平和檔次。為使桂林成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特成立了桂林旅遊咨詢服務中心,推行套票和游覽信譽卡制度,保護旅遊者的合法權益,強化旅遊監查力度,端正行風。

桂林旅遊資源豐富。其特點和優勢:一是山川秀麗獨特。典型的岩溶地貌賦予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山水風光,素有「甲天下」的盛譽。二是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渾然一體。有各具特色的灕江、蘆笛岩、堯山等桂林市景區和以花坪、秦堤、靈渠、貓兒山青獅潭水庫為主的外環景區。灕江景區已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興安靈渠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是城市與景區交融,推窗、出門就能見景,且景觀分布適當,旅遊可達性好。四是景觀分布的空間層次多,且各具特色,便於多種旅遊線路的組合與分期分區開發。五是多數景區有城鎮做依託,部分景區已有一定的開展基礎,適宜開展多功能、多層次、多種形式的旅遊活動,增加可游性。

⑷ 桂林的歷史文化

文明的曙光灕江邊的溶洞,是桂林人類的搖籃。 考古工作者發現,早在遠古時代,桂林市的灕江沿岸就有祖先居住在寶積岩、甑皮岩、轎子岩、丹桂岩等20多個山洞裡了。桂林當時是一個峰林谷地,氣候溫暖濕潤,山區有著茂密的原始森林,生長著落葉長綠植物,附近是淡水湖和沼澤地,大自然賜予了動物和植物豐富的資源,野獸成群,亞熱帶野生果實遍地。先民們吃著採摘來的野果和狩獵來的動物充飢,喝著清冽的江水,穿著樹葉樹皮或者獸皮打扮自己、抵禦寒風。他們住在桂林冬暖夏涼的石灰岩洞穴里,穿行在莽莽的原始森林和茂密的灌木叢中,用原始的石器,作為打擊野獸的武器和勞動工具,用燒制的陶器來加工食物,在此勞動生活、繁衍生息。 他們打造了桂林人類的文明史。 1979年,桂林市區的寶積山岩洞里,考古工作者發掘出兩枚人類牙齒的化石和一批打制的石器,還有劍齒象、獼猴、牛羊等哺乳動物化石,據中國科學院專家鑒定,桂林寶積山的寶積岩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洞穴遺址,距今約有3萬年左右歷史。出土遺物中有人類臼齒化石兩枚,呈乳白色,為同一老年個體,屬晚期「智人階段」化石,命名為「寶積岩人」。這是迄今為止在桂林發現的最早的桂林遠古先民的遺跡。寶積岩的發現和發掘,彌補了廣西「柳江人」與 「甑皮岩人」之間的缺環。 桂林的洞穴遺址中,甑皮岩的發掘是我國考古界的重要成果,是我國目前發現古文化遺物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一個洞穴遺址,它的年代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約7500年至9000年,是我國南方重要的、可與北方的「山頂洞」相媲美的洞穴文化遺址。 甑皮岩位於桂林市南郊的獨山,距市中心9公里。獨山,是一座高約60米的石灰岩孤山,四周群峰並秀,峰林谷地開闊。洞口高出地表約有5米,如此高度既能夠避免水淹,又可防禦野獸侵入襲擾。甑皮岩洞高8米,寬13米,洞內面積約200平方米,地面較為平坦,氣流貫通,光照條件好。洞的一側,另有一個水洞,地下河常年流水,保證了洞穴中的先民們飲水不愁。陽光,空氣,水分,是動物和植物生存的必要條件,桂林祖先是有眼光的,他們把這個洞穴作為他們的居室,正是看中了這樣的生態環境。石灰岩的洞穴,經過石縫中滲透出來的水凝結成的碳酸鈣的長期侵蝕,漸漸積成了一層堅硬的鈣化板,將桂林人的祖先遺體密封於地底下,一直不為人所知。 寂靜的山洞裡,先民的身影消逝了,人聲消逝了,但他們的遺跡存了下來。從石縫里滲下的水滴,滴過了漫長歲月,滴答之聲,聲聲不息,象發電報時的密碼一樣,傳達著一種神秘的信息… 196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和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聯合組成的桂林地區文物普查隊,終於發現了這個遠古時代桂林先民的天然住宅。 1973年,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的考古工作者對甑皮岩洞穴遺址進行了發掘。當發掘人員揭開那層結實的蓋板時,看到了大量的人類的遺物、遺跡和遺骸,從蓋板之下到洞底有淺灰色的「文化層」,最厚之處達兩米多。考古人員細心尋找,挖掘出土了其中的部分人類骨骼30多具、動物骨骼40多種、洞穴中還發現了大量的陶器、骨器、蚌器和各類野獸的殘骨。 先民的遺物為生產和生活用具,打制的石器居多,有大量用來砍劈和敲打的石器。磨製的石器較少,主要有石斧和石錛等,石斧的中間部分鑿有凹槽。專家考證,這個凹槽是用來裝木柄的。出土的骨器中,多為獸骨磨製的鏢、鏃、錐、針等工具。其中用來縫綴的骨針3枚,從它們光滑度來看,是常用之物。令人吃驚的是,一枚骨針只有米粒大的孔徑。要知道,當時他們還並未懂得使用金屬,用石頭居然能夠鑽出這么精細的活來,可見當時他們已經有一雙巧手了。骨針是縫制工具,這工具用來縫制什麼東西呢?專家推斷,這里的先民用骨針縫制獸皮一類衣飾物品,那時懂得追求美,懂得抵禦寒冷,開始穿衣服了,不再像過去那樣赤身裸體。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民們也懂得這個道理,他們已經從勞動實踐中漸漸學會了製造和加工各種實用的工具,懂得了怎樣省力方便地使用石器,以提高勞動效率。這事實也說明勞動創造了人,勞動提高了人,勞動教導了人,勞動推動了人類的文明和進步。 洞穴遺址中出土的男女老幼30多件人骨中,專家進行測定認為,從頭骨的特徵看,與「柳江人」相近似,有較為明顯的繼承關系,同屬於「南方蒙古人種」。從先民的遺骨來看,那時已經有了葬俗,葬俗為罕見的「屈肢蹲葬」和「仰身屈體葬」,這種姿勢非常奇怪,與黃河、長江流域及東南沿海等地在新石器時代所盛行的「仰身直肢葬」截然不同。為何如此?有人推測可能是一種原始宗教信仰,意味著靈魂可以不死,可以轉世輪回。有人認為這是模仿生活姿勢或者睡眠姿勢。還有人說這是模仿母腹胎兒的姿勢,體現了一種戀母情結。「屈肢蹲葬」這種葬俗在新石器時代曾流行於世界各地,是原始的葬俗。桂林轎子岩,還發現舊石器時代末或新石器早期的洞穴遺址,年代在公元前1萬多年以前,岩洞里的葬俗也是「屈肢蹲葬」。 甑皮岩里,人們還發現洞穴中有「二次葬」的葬俗,即婦女和幼兒合葬:一個婦女死後葬了,又從其它地方把一個先葬的幼兒遷到這個婦女身邊合葬。出土的墓葬中,有兩具成年女性遺留的殘骸撒落的赤鐵礦粉末,這是當時一種非常隆重的葬禮,與山頂洞人的習俗一模一樣。種種跡象表明,甑皮岩先民處在母系氏族社會階段,婦女在當時享有至高無上的社會地位。從洞穴沒有發現明顯的隨葬品這點來看,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低下,沒有多少剩餘勞動產品和私有財產,這也佐證了當時具有的社會性質。 從洞中的陶器、蚌飾、蚌刀、蚌勺等物品和火塘、火坑遺跡來看,先民們雖然製作工藝有些粗糙,但開始有了自己的藝術追求,也懂得了煮熟食品來吃,也學會了儲存食物。那些火塘火坑就是當年先民們煮食物燒制陶器和圍爐的地方。這是人類多麼了不起的進步啊。洞內的堆積岩中發現的的動物遺骨,共有偶蹄類、食肉類、嚙齒類、靈長類等25種。發現的67件豬的骨骼中,能確定它們死亡年齡的就有40件,豬的門齒也明顯比野豬細弱,由此得出結論:這時的甑皮岩先民已有了原始馴養的活動。 由於發現的動物遺骨數量大、種類多,中科院鑒定,正式命名為「甑皮岩遺址動物群」,其中一個鹿科新屬種,是桂林灕江流域特有的,專門將它命名為「秀麗的灕江鹿」。 甑皮岩洞穴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9年,桂林市建立了「桂林甑皮岩洞穴遺址陳列館」,向世人開放。 由於當時發掘沒有詳細的分期,加之石灰岩地區出土標本年代偏老等問題,引起了考古學界對甑皮岩洞穴遺址年代的爭論。這個問題,直到2001年對它第二次發掘才解決。 2003年12月11日,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l3個國家及中國香港地區的考古學者共70餘人來到桂林市南郊的甑皮岩遺址博物館,參加「華南及東南亞史前考古——紀念甑皮岩發掘三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本次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西文化廳及桂林市政府主辦,其主題是桂林甑皮岩史前考古在我國華南及東南亞地區史前考古研究地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認為,甑皮岩遺址奠定了桂林地區乃至華南及東南亞地區的史前文化序列。以甑皮岩遺址為標尺,參照桂林其他史前遺址的資料,可以初步構建桂東北地區距今35000年至3500年間的古代文化發展框架。 甑皮岩遺址1965年發現,20世紀70年代首次發掘,得出一個大概的結論:甑皮岩遺址上層年代距今約7500年,下層年代距今約9000年以上。2001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與地方文物部門對它進行了第二次發掘,獲重大考古發現,確定其中距今約一萬兩千年前的「素麵夾砂」陶器是迄今大陸考古發現最古老的陶器之一。這為研究中國制陶業的起源和新石器時代的開端提供了重要依據。甑皮岩亦是目前大陸發現人骨數最多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洞穴遺址。根據發掘與研究,甑皮岩遺址是距今l2000年至7000年之間桂林先民生活的中心場所,與原來估計的距今9000年向前推進3000多年。專家們對此也不得不嘆道:在一個洞穴里存留著幾千年的文明,乃世所罕見。 甑皮岩遺址代表著灕江兩岸的「土著文化」。 中國的專家學者通過研究廣西桂林甑皮岩遺址後提出,遺址出土的原始陶片與史前人類食用螺螄的飲食習慣有關。嶺南人類很早就懂得用火烤熟獵物,開始捏制陶器來煮食螺螄這類小食物。當時稻作文化還沒有傳入嶺南地區,嶺南人類食用大量芋類野生植物、鹿和野豬等野生動物,洞穴內各地層內殘留著大量螺螄殼。螺類只有在被煮熟後,才易使殼肉分離。現場證據也表明陶片出現的時間與螺殼的大量出現幾乎同步。 在廣西桂林甑皮岩遺址的各地層中,分布著密密麻麻的螺螄殼。傅憲國先生說,當時的螺螄比現在的大很多,直徑約在3--5厘米之間。數億年前的桂林地區曾被覆蓋在海水之下,水線下降後,留下了密布的江湖,盛產各類螺螄和魚。那個時期出現的陶器多是淺半球形,敞口較大,這些都是用於做飯的特徵。 長期以來,中外考古學家都在為陶器起源問題爭論不休。有的認為是用來做飯,有的認為源自生存方式的改變,有的認為與建築泥磚房屋有關。 但也有專家對吃螺螄產生了我國最早的陶器一說表示疑問。加拿大考古學家理查德·皮爾遜認為,當地人也有可能用燒烤的方式食用貝殼類食物。 對甑皮岩的發掘和研究還表明,甑皮岩人早在12000年前就能製作大型陶器,在遺址發現的陶罐被證實為中國最原始的成型陶器之一,專家們據此推測,桂林有可能是陶器的起源地之一。負責在2001年第二次發掘甑皮岩遺址的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專家傅憲國先生說:「30年來,甑皮岩考古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其年代之謎得以破解。」專家學者們在甑皮岩遺址發現的陶片是目前中國已知最原始的,有12000年的歷史,他們感嘆道:「一萬年前桂林就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了。」他指出,灕江岸邊的甑皮岩人在此繁衍了5000年,在7000多年前,由於地球氣候進入了一個溫暖潮濕期,高出地面約1米的甑皮岩變得潮濕多水,這里的先民終於走出了這個洞穴,利用樹木搭建房屋生活。 寶積岩與甑皮岩洞穴遺址的發掘,意義十分重大,無論從人類學、動物學、社會學、地質學、歷史學等各學科方面都有極其重要的科研價值,對於研究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研究當時我國南方先民的社會狀況,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也是歷史唯物主義教育的現場講台。 陽國亮、周作明先生在《桂林歷史文化旅遊研究》一文中寫道: 沿著寶積岩人的足跡,翻越兩萬年的時間大山,考古學家在雁山區雁山鎮李家塘村發現了據今約10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廟岩洞穴遺址,這一時期是原始手工技術萌發的時 代,桂林先民掌握7穿孔技術和夾砂粗陶燒割技術。從甑皮岩遺址(據今7500年——9000年)、轎子岩遺址(新石器時代早期)、丹桂岩遺址(新石器時代早期)、象山頂遺址(新石器時代)、資源曉景寨山坡遺址(新石器時代)、全州渡里園山坡遺址(新石器時代)等考古發掘證明,新石器時代是桂林的一個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的桂林先民已逐漸擴大了生產與生活圈,從洞穴走出了低矮的山坡。桂林先民走向山坡,由依賴天然洞穴已發展到創建居室的階段,人們的生產生活也豐富起來……說明新石器時期的桂林已由漁獵時代向稻作時代發展。 桂林這些洞穴遺址,是文化城中的一座座歷史文化寶庫。 寶庫中的實物,證明了灕江流域曾經發生過的人類活動,展現了一群遠古時期的灕江兒女與大自然拼搏,在奮斗中成長的圖景。他們過著以採集和漁獵為主、以農業和馴養業為輔的母系氏族公社生活,在艱苦的環境中依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戰天斗地,抗擊猛獸毒蟲和各種自然災難的襲擊,求得生存,謀得發展,用頑強的意志和辛勤的勞動汗水,開拓出新生活的道路,走向稻作時代,迎來了灕江文明的曙光。 這一縷曙光,穿透了漫漫黑夜,穿越了悠長的歷史隧道,漸漸發祥了文明普照的燦爛陽光。 於是,就有了後來桂林歷史文化名城的輝煌。

⑸ 桂林旅遊變化

灕江城市段亮化工程對灕江航線上夜景燈光亮度、色彩、動感度進行了統一設計,遊客回在晚上也能沿途觀賞桂答林城徽象鼻山,半枕灕江映晚霞的伏波山,「江山匯景處」的疊彩山、「眾山之王」的獨秀峰等10座桂林名山…
這是在懶途資訊上看到的。我前不久找他們安排了桂林之行,晚上去看桂林夜景蠻漂亮的,還是有變化的,市中心還多了逍遙樓和東西巷這兩個復古景點呢,你可以再到桂林一游啦

⑹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旅遊發展幾十年後,旅遊產品是否「老化」

答案是:老樣。去的人拍攝的景點風俗表演都千篇一律。嚴重老套。要看有什麼新花樣。

⑺ 桂林山水的歷史文化

桂林山水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

桂林美麗的山水,記錄和凝結著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

桂林,始於秦朝,興於唐宋,盛於明朝,是我國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唐至今,桂林一直是我國南方和廣西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是「南通海域,北達中原」的重鎮。

桂林的歷史文化畫卷光輝燦爛:以甑皮岩為代表的史前歷史文化,以靈渠為代表的秦代水利工程,以靖江王陵、王府為代表的宏偉壯觀的明藩王文化,以摩崖石刻和山水詩詞為代表的異彩紛呈的山水文化,以西南劇展為代表的影響深遠的抗戰文化等,無不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文化價值。如今,桂林市國家、自治區、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達346處。

歷史上文人墨客贊美桂林山水的詩賦和佛像遍布石壁岩洞,摩崖數量之巨在我國長江以南首屈一指,至今已達2000餘件,成為全國六大石刻基地之一。其中「桂海碑林」、「西山摩崖石刻」等最為有名。

桂海碑林博物館位於月牙山南麓,由龍隱洞和龍隱岩兩處的220餘件摩崖石刻和新建碑閣中數十件石刻組成,還收藏了市內外拓本上千件。這些石刻經由唐代直至清代,歷時1000多年逐步形成。歷史上在這里興盛的旅遊文化,積淀成龍隱洞和龍隱岩內外「摩崖殆遍」、「壁無完石」的碑林奇觀,向人們展示了一幅絢麗多彩的歷史畫卷,堪稱一部刻在石頭上的歷史文獻。無怪乎南宋才子陳讜遍游桂林諸山後,面對琳琅滿目的石刻發出了「周南太史書」的贊嘆,將之與《詩經》、《史記》媲美。

與以庄嚴肅穆的廟堂文化為特色、以碑為主的西安碑林不同的是,桂林石刻是以靈活多樣的社會文化為特色,以摩崖為主體。題刻內容從政治生活、軍事征戰到開渠築城、宗教傳說,一塊塊碑刻截取了各個時代的橫斷面,再現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如記錄了北宋時期一次震驚朝野的黨派斗爭的《元黨籍碑》、反映北宋末年正直官吏反腐倡廉呼聲的《龍圖梅公瘴說》等,不勝枚舉。都具有彌足珍貴的史料價值。

「游山如讀史」。桂林的摩崖石刻正是以深刻的文化內涵屹立在秀麗的桂林山水中,令中外遊客流連忘返。

⑻ 請問桂林旅遊業何時發展起來

現在不是在變革弄文化旅遊嗎?現在好像在發展空中旅遊。現在好像有專高鐵旅遊,還有航空旅屬游,然後桂林不是在建設那個什麼國際……旅遊城市,好像到2020年完成,2023年為遠景發展,好像為了打破陽朔等的單一旅遊路線,又在各個縣發展高速公路自己高鐵動車來著,還有市區好像要搞商業旅遊,萬達城好像也開始了

⑼ 桂林有哪些旅遊產品

桂林米粉、茶、腐竹、豆腐之類的呀……還記得上次在果核旅行定的桂林游,體驗拉胚制陶真的很好玩,哈哈哈

⑽ 桂林旅遊學院的歷史沿革

1985年,原桂林市副市長袁鳳蘭在考察國際旅遊教育時提出,桂林也應建立一所像洛桑酒店管理學院那樣的旅遊院校。11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復:同意建立桂林旅遊專科學校,隸屬桂林市領導和管理。
1986年3月起,在桂林市人民政府自籌資金征購的108餘畝土地上,利用國家旅遊局和自治區人民政府財政預算撥改貸款進行教學樓、學生宿舍等工程建設。9月,學校部分校舍落成,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復同意,學校開始招生。第一年招收40名中專生。1988年,經自治區教委批准同意,學校開始招收大專生。
1994年2月,國家教委批復,學校正式定名為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1997年12月,自治區人民政府確定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領導體制為自治區和桂林市共管,以區管為主。1997年,獲國家教委批准面向全國招生。
2002年,在自治區和桂林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學校決定在桂林市雁山區雁山鎮購置土地建設新校區。6月8日,學校與桂林市雁山區雁山鎮人民政府簽署了新校區征地協議。2005年10月6日,學校在雁山校區舉行了新校區啟用儀式。首批3000名學生搬遷進入雁山校區。
2005年11月,學校與世界旅遊組織正式簽訂了合作協議。學校成為世界旅遊組織重點支持單位及教育委員會附屬成員單位。2007年12月,學校通過了教育部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並被確定為「優秀」等級。2012年2月,學校成為中國—東盟旅遊人才教育培訓基地。
2015年,經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為桂林旅遊學院 。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