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包括文化旅遊嗎
㈠ 什麼是生態文化旅遊
「生態旅遊」這一術語,是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於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把其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
㈡ 生態文明是什麼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所謂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
㈢ 生態文明包括什麼
在眾多的生態文明定義中,可以歸納為三種生態文明觀:純自然生態文明觀、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生態文明觀和廣義生態文明觀。
(1)純自然生態文明觀
這是一種基於人與自然的自然性和諧的生態文明觀,其內涵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又主動保護客觀世界,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這種生態文明定位於人類保護與恢復自然以實現自然生態平衡的基礎上,是以保護與恢復包括人類在內的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穩定與完整為奮斗目標的一切進步過程和積極成果。
(2)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生態文明觀
這是一種基於人與自然的自然性和諧與能動性和諧協調統一的生態文明觀,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生態文明觀將生態文明概括為人類以實現人與自然的自然性和諧與能動性和諧的協調統一為目標的一切進步過程與積極成果。即生態文明的本質是人類保護與恢復自然和改造與變革自然的協調統一,是實現自然生態平衡與實現人類自身經濟目標的協調統一,也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協調統一。不難發現,這種生態文明直接揭示了當代自然生態危機的主要成因,即是人與自然的自然性和諧與能動性和諧之間,或者說是自然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出現了嚴重失調與對立;同時也給我們指明了解決危機的必然途徑,即必須實現它們之間的協調統一,這種生態文明概念自身涵蓋了純自然生態文明觀。
(3)廣義生態文明觀
這是一種基於既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又是人與人的和諧的生態文明觀,其實質是將人類社會系統納入自然生態系統而構成的廣義生態系統的和諧。廣義生態文明觀認為,生態文明的本質要求是實現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雙重和諧,進而實現社會、經濟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之間並不屬於並列關系,生態文明的概括性與層次性更高、外延更寬。[1]
顯然,第一種生態文明觀旨在解決純生態危機,第二種生態文明觀旨在解決「生態•經濟」惡性循環,第三種生態文明觀旨在解決廣義的生態危機(自然生態系統危機和社會系統危機)。因此,筆者認為,作為指導人類社會發展的生態文明觀,應該採用廣義的內涵,即:生態文明是在工業文明的背景下,以和諧發展觀為指導,及時協調解決人類社會發展中的生態因子矛盾和社會因子矛盾,實現「人•地」共榮。
㈣ 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一、生態文明決策制度。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全局高度通盤考慮,搞好頂層設計和整體部署。
二、生態文明評價制度。
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
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制度、生態文化、生態人居等內容作為重點納入到目標體系中。
(4)生態文明包括文化旅遊嗎擴展閱讀:
生態文明制度具體內容:
一是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
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二是要全面促進資源節約。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
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加快水利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四是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
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
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㈤ 什麼是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包括社會生態、政治生態,文學生態等。
生態文明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所以近年來,生態文明發展越來越受重視。
㈥ 生態文明和生態文化一樣嗎
文明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文明要比文化的意義廣泛一些!
生態文化是一種生態理念
生態文明是在生態理念下衍生出來的各種理論與理論支持下創造出的物質財富的總和
㈦ 生態文明建設主要包括哪些內容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怎樣的關系
一、生態文明建設包括四方面主要內容:
生態文明作為一種獨立的文明形態,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理論體系。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生態文明建設可以分為四方面的內容。
1、生態意識文明。
思想意識是要解決人們的世界觀、方法論與價值觀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它指導人們的行動。以生態科學群、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綠色技術群為代表的生態文明觀,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樹立人與自然同存共榮、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建立社會、經濟、自然相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選擇健康、適度消費的生活觀。
2、生態行為文明。
生態文明不僅是一種思想和觀念,同時也是一種體現在社會行為中的過程。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人類應該應用行為科學的理論指導自身的行為,協調人與自然以及人類自身的矛盾,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因此,人類應改變過去那種高消費、高享受的消費觀念與生活方式,提倡勤儉節約,反對揮霍浪費,選擇健康、適度的消費行為,提倡綠色生活,以利於人類自身的健康發展與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
3、生態制度文明。
生態制度,是指以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為中心,調整人與生態環境關系的制度規范的總稱。生態制度文明,是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水平、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規范建設的成果,它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關系,反映了生態環境保護的水平,也是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水平,是生態制度文明的外化,是衡量生態制度文明程度的標尺。
4、生態產業文明。
生態產業文明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是指生態產業的建設,包括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遊業及環保產業。發展生態產業,改革生產方式,對現行的生產方式進行生態化改造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現階段發展生態產業的重點是按照建立起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走生態工業的發展道路。這種生產方式是以最有效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基礎,是追求更實用有效的科學技術、更大經濟效益、更少資源消耗和更低環境污染以及更多勞動力就業的先進發展方式, 建設生態文明大力推動公眾參與。
二、生態文明建設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系: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可持續發展等多個方面。生態文明和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構成建設小康社會的追求理念。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離不開社會主義的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是經濟增長、和諧穩定、民生改善的匯聚點。
沒有良好的生態條件,人類既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質享受,更不可能有高度的精神享受和政治享受。沒有生態安全,人類自身就會陷入深刻的生存危機。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必然要求社會經濟與自然生態的平衡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包含著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精神追求;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內在地包含著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規。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文明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礎和前提,也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具體體現。
㈧ 生態文明的定義是什麼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
從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義是: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
求採納,謝謝
㈨ 生態文明有什麼內涵
所謂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在經濟社會活動中,遵循自然發展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社會發展規律、人自身發展規律,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為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生態文明建設的出發點是尊重自然,維護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生態平衡;其實現途徑是通過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其最終目標是建立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秩序。
生態文明的內涵十分豐富,主要包含了生態文化、生態產業、生態消費、生態環境、生態資源、生態科技與生態制度等七個基本要素。這七個基本要素是生態文明的基本組成單元,又是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
生態文化繁榮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精神支柱。生態文明意味著人類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的重大轉變。建設生態文明必須以生態文化的繁榮創新為先導,建構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理論為核心的生態文化。在世界觀上,需要超越機械論,樹立有機論;在價值觀上,需要超越「人類中心主義」,重建人與自然的價值平衡;在發展觀上,需要超越「不增長就死亡」的狹隘增長主義,建立「質量重於數量」的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的整體發展觀。
生態產業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生態產業作為發展與環境之間矛盾激化的產物,是人類對傳統生產方式反思的結果。生態文明要求生態經濟系統必須由單純追求經濟效益轉向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等綜合效益,以人類與生物圈的共存為價值取向來發展生產力。在生產方式上,轉變高生產、高消費、高污染的工業化生產方式,以生態技術為基礎實現社會物質生產的生態化,使生態產業在產業結構中居於主導地位,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生態消費模式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公眾基礎。生態消費模式是以維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為前提,在滿足人的基本生存和發展需要基礎上的一種可持續的消費模式。生態消費模式需要依賴消費教育來變革全社會的消費理念,進而轉變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引導公眾從浪費型消費模式轉向適度型消費模式,從環境損害型消費模式轉向環境保護型消費模式,從對物質財富的過度享受轉向既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生態的消費方式。
生態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生態環境問題直接關繫到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如果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人的生產生活環境惡化,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就難以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和實踐要求就是要統籌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消除人類經濟活動對自然生態系統構成的威脅,有效控制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保護好生態環境,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的明顯改善和可持續發展。
生態資源節約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沒有生態環境和資源能源,經濟發展就無從談起,人類社會發展就會失去資源基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就是通過保護、節約、高效利用自然資源,循環利用廢棄資源,積極開發可再生清潔能源和新能源,保障資源的可持續供給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同時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
生態科技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驅動力量。生態科技用生態學整體觀點看待科學技術發展,把從世界整體分離出去的科學技術,重新放回「人—社會—自然」有機整體中,將生態學原則滲透到科技發展的目標、方法和性質中。堅持走生態科技的發展道路,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鍵,也是加速生態文明建設的驅動力量。
生態制度創新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保障。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本源性動力在於制度創新。一方面要通過建立生態戰略規劃制度,著眼於長期而不是短期的發展,真正把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納入到國民經濟與宏觀決策中來;另一方面,要創新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安排,通過制度建設與創新,鼓勵更多主體的積極參與,創建更加公平的法制環境,建立更加靈活的政策工具,營造更加良好的輿論氛圍。
㈩ 政治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分別的內容包括哪些
1,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
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2,生態制度文明。
生態制度,是指以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為中心,調整人與生態環境關系的制度規范的總稱。生態制度文明,是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水平、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規范建設的成果,它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關系,
反映了生態環境保護的水平,也是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水平,是生態制度文明的外化,是衡量生態制度文明程度的標尺。
3,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
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4,生態意識文明。
思想意識是要解決人們的世界觀、方法論與價值觀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它指導人們的行動。以生態科學群、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綠色技術群為代表的生態文明觀,
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樹立人與自然同存共榮、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建立社會、經濟、自然相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選擇健康、適度消費的生活觀。
5,政治建設指執政黨為加強自身建設而在政治方面所進行的工作,即指用一定的理論和方法,正確制定黨的綱領和黨在一定歷史階段的政治路線,
正確制定與此相適應的各項工作方針政策,並用黨的綱領、路線、方針和政策統一全黨的思想和行為,通過正確處理黨內矛盾,確保全黨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使全黨步調一致地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前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生態文明建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政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