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民俗文化豐富旅遊內涵
A. 什麼是旅遊文化,如何理解旅遊文化的內涵
旅遊行為的綜合性、時間空間的延展性、景觀意態的趣味性、旅遊內容的豐富性,以及滿足遊客文化需求多樣化的客觀規定性,促使旅遊業必須具有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文化形態,這就是旅遊文化。旅遊文化可以分為傳統旅遊文化和現代旅遊文化,前者主要包括旅遊者和旅遊景觀文化;後者則增加了旅遊業文化和文化傳播。旅遊文化建設乃是現代旅遊業發揮最大效益效能的新型經營管理思路。 贊同1| 評論
B. 求旅遊風俗文化論文一篇
淺談我國風俗旅遊的開發
摘要:該文從風俗文化的重要性、開發模式、開發原則、開發重點等方面對我國風俗旅遊的開發進行分析,對其發展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一、風俗旅遊的概況
二、風俗旅遊開發的原則及形式
三、風俗旅遊的開發策略
四、風俗旅遊開發的意義
我國歷史文化,悠遠文明,豐富多彩,民族眾多,全國55個少數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特色各異、異彩紛呈的民俗文化,隨著民族地區旅遊開發戰略的實施,以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為旅遊吸引物的旅遊業也正在開展得如火如荼。但是,旅遊開發在為當地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給本地區民俗文化帶來了負面影響。本文試圖通過對民俗風情旅遊活動的開展對社區影響的分析,以及民俗風情旅遊可持續發展措施的分析,來探討民俗風情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1.風俗文化是重要的旅遊資源
風俗即民間風俗習慣,是廣大中下層勞動人民所創造的民間文化,包括飲食、服飾、居住、節日、民間歌舞等各方面的風俗風情。旅遊學的理論一般把旅遊資源分為風俗文化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兩大類,其中,風俗文化旅遊資源和歷史文化旅遊資源共同構成人文旅遊資源。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共同創造了祖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漢族和各少數民族的服飾飲食、婚葬嫁娶、待客禮儀、節慶游樂、民族工藝、建築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國豐富多彩的風俗文化景觀。這些風俗文化現象,以其豐富的內容,濃厚的地方色彩,鮮明的民族特點,吸引著大量的國內外遊客,構成我國風俗旅遊開發的豐富資源,具有極高的旅遊價值。
風俗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由於它滿足了遊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成為旅遊行為和旅遊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國內一次抽樣調查表明,來華美國遊客中主要目的是欣賞名勝古跡的佔26%,而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最感興趣的佔56.7%。目前,無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風俗旅遊均已蓬勃發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館」通過仿照當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園組成的「移民村」,再現了幾百年前歐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勞動和風俗習慣;象牙海岸利用其獨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現其傳統文化,還舉辦了全國舞蹈節;突尼西亞根據西方遊客喜歡獵奇的心理,利用本國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跡、山洞住宅、民族服飾和車馬遊玩等風俗文化來發展旅遊業,已成為非洲和阿拉伯國家中的旅遊大國。在國內,深圳中國風俗文化村匯集了全國幾十個民族的燦爛文化,昆明雲南民族村也展示了雲南25個少數民族的風俗,山東省長山島「漁家文化」以及廣東嶺南文化、客家文化和連南瑤族風情的旅遊開發,也是目前的關注熱點。因此,對風俗文化的旅遊開發進行研究已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2.風俗文化旅遊開發的五種模式
通過對風俗文化的豐富內涵進行精選和加工,激發人們前來觀賞風俗、了解文化的旅遊開發行為,可以概括為五種模式:
C. 發掘民俗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可以利用哪些文化理論和方法
韜略的理論原則 國防韜略 治軍韜略 用兵韜略 政治謀略 政治謀略產生和發展的...廣州的民俗旅遊資源用嶺南文化基本就可足以代替,而其中茶文化有著重要地位,...
D. 誰能告訴我 民俗旅遊的內涵 是什麼
旅遊者通過開展民俗旅遊活動,親身體驗當地民眾生活事項,實現自我完善的旅遊目的,從而達到良好的遊玩境界。目前民俗旅遊的內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禮儀文化、口頭傳承文化、民間歌舞娛樂文化、節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E. 如何讓文化內涵促進旅遊發展
文化滋養和精神浸潤是旅遊的靈魂,然而現今的一些旅遊城市和景點,存在著過度商業化和世俗化的現象,使整個旅遊中的文化盪然無存,凸顯的只是淺薄、媚俗與逐利。只有找迴文化的精魂,才是發展旅遊的康莊大道和內在動力。
豐富文化旅遊底蘊,讓文化滲透旅遊的始末。首先,文化旅遊地區人民以及導游要加深對於當地文化內涵的理解,避免文化被加工、曲解或整改。在文化傳播過程中,可採用多種方式,例如景區「牽手」文藝院團,讓遊客從藝術的角度加深對文化的理解,也可以開展「背誦經典免門票」等活動來吸引更多人關注文化並將其發揚光大。對於一些文化古跡、國立博物館要定時進行免費開放,讓死古董變成活教材,以此來豐富文化底蘊。
開發文化旅遊產品,讓文化促進旅遊的發展。現今的文化旅遊產品大多存在產品老化問題,並且旅遊業產業結構不完整,為使旅遊業更好的發展,開發與時俱進的創新型文化旅遊產品必不可少。文化旅遊產業要向集約化方向發展,避免散、弱、小,注重層次感以及地方差異性,並形成吃、住、行、游、購、娛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有些更具特色的地區還可規劃精品路線並利用高端宣傳手段宣傳,促進當地旅遊業蓬勃發展。
保護文化旅遊地區,讓文化與旅遊具有持續性。國家應制定相關法律,劃定歷史保護區,並且國家和社會都要加以保護,使之成為保持歷史風貌的文物保護區,而不是孤立的景點。對於文物建築的修補,要經過嚴格的評估,並注重科學性修復,更要注重歷史性、真實性、藝術性和實用性的統一,還可以將文化的保護納入景區評級的重要內容。這樣才能使旅遊地區的文化得到更好的保護,旅遊業才能持續的發展下去。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我們要努力發掘文化內涵,豐富文化旅遊底蘊,開發文化旅遊產品,保護文化旅遊地區,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旅遊的發展。
F. 民俗文化與旅遊的關系,以下哪些正確
民俗文化使旅遊豐富化,一般來說,旅遊業包括遊客的吃、住、行、游、購、娛專六大要素,而民俗文化涵蓋了每個屬地區、民族居民的吃、住、行、游、購、娛六個方面,因此可以說,民俗文化極大地豐富了旅遊的內容。 二、民俗文化使旅遊深刻化。也就是說,民俗文化增加了旅遊的內涵。民俗涉及每個地區和民族自己獨特的生活文化具有群眾性、異質性、無政治傾向等特徵,與旅遊的大眾化趨勢,與遊客的求異心理吻合。 四、民俗文化拓寬了旅遊的對象。一是指民俗文化增加了游覽的對象,因為沒有民俗文化的旅遊,可能只是遊山玩水。二是指民俗文化增加了遊客的群體,因為民俗旅遊超越國界,據國內一次權威抽樣調查表明,來華美國遊客中主要目標是欣賞名勝古跡的佔26%,而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風士人情最感興趣的卻達56.7%。 總之,民俗文化對旅遊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這一點已經通過深圳的民俗文化村的巨大成功和雲南民俗旅遊開發而一躍成為旅遊大省的實踐所證明。
G. 對民俗旅遊的理解
尊重文化差異就好。
H. 公選課論文,關於「中國民俗旅遊」的,衣食住行任何一方面都可,可百度,但文章要流暢,2千字以上
兩篇,不同方面,自己挑,不行我再找。
題目:鷹潭民俗旅遊路線設計
鷹潭市,位於江西省的東北部,信江中下游。鷹潭因「漣漪旋其中,雄鷹舞其上」而得市名。鷹潭地理位置優越,史稱「東連江浙,南控甌閩,扼鄱水之咽喉,阻信州之門戶」,下轄月湖區、貴溪市和余江縣。全市通行贛語。
《水滸傳》開篇重筆描繪的龍虎山是道教發源地和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天師世家」的世居之地,號稱「中國道家第一山」。龍虎山以其道家祖庭、丹霞地貌、春秋戰國大型崖墓群珠壁聯合為特色。所以鷹潭又稱為「道都」。2010年8月2日,龍虎山成為中國第八處世界自然文化雙遺產。
龍虎山風景區是2009年經國務院批準的中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自然遺產中心推薦的中國丹霞,是2010年中國唯一申遺項目。2010年8月1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召開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把「中國丹霞」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9年龍虎山還入圍「中國大學生最喜歡的旅遊景區」金獎!
鷹潭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早在公元前16~11世紀的商代中晚期已成中國陶瓷生產個重要基地(角山窟址群的發掘曾在中國考古界引起巨大凡響),秦至秦至唐代一起由余汗縣(今余干縣)管轄(中間曾一度劃入晉興縣管轄),唐代稱鷹潭坊。春秋戰國時期的古越崖墓懸棺已成千古之謎。一代理學宗師宋陸九淵在貴溪創辦了「象山書院」。明代宰相夏言和現代著名新聞先驅鄒韜奮先生就誕生在這里。當代「木雕之王」企業家張果喜、「蛇王」舒普榮、「蟻王」楊思齊享譽中外。余江縣是鄒韜奮先生的故鄉,是全國血防工作的一面紅旗。1958年,毛澤東同志欣聞余江縣消滅血吸蟲,夜不能寐,揮毫寫下著名的七律《送瘟神二首》。月湖區還發現了迄今3000多年的商代古窯址,把中國的陶瓷生產歷史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該發現被評為2002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鷹潭站是江西省唯一一個特等站。特等站是中國鐵路車站中最高等級的車站。全國擁有此殊鷹潭站榮的特等站如下:黑龍江牡丹江站、河北山海關站、豐台站、河北石家莊站 、山西大同站、 甘肅蘭州西站。鄧小平同志稱贊鷹潭「是個好口子」!,就是因為鷹潭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交通非常便捷。
初到鷹潭旅遊,肯定是要去龍虎山,「中國道教第一山」可謂是享譽中外。龍虎山離鷹潭市區大概16公里,如果您是自駕游旅客,那會是相當便捷,但不是自駕游也不用發愁,鷹潭火車站早以開通了一趟K2城際公交,票價3元,發車時間是每天的5:30—17:30,半小時即可到達龍虎山景區正大門的接待處。
進入接待處,在售票處可以購得龍虎山旅遊一日的全程票,票價275。所有票種包含龍虎山游覽門票(150元/人)、龍虎山觀光車票(50元/人)、龍虎山竹筏漂流(或仙水岩遊船)(75元/人)遊船、竹筏項目只能選擇一項游覽,遊客可自行選擇龍虎山竹筏漂流或仙水岩遊船游覽。
進入景區之後,乘坐在觀光車上的您可以領略到龍虎山丹霞地貌的特色景點,新建設好的象鼻山棧道也很值得你去走一走,看一看。
觀光車的下一站將會是竹筏漂流或者仙水岩遊船,在這里你可以先去神秘的無蚊村逛逛,然後在竹筏或是遊船上欣賞到龍虎山景區的標志性表演節目—懸棺。
無蚊村位於瀘溪河東岸仙水岩景區的許家村,共有50來戶人家200餘人,據載為許真君的後裔。歷來靠打魚、種田為生,村中人多長壽,所以又有長壽村之稱。該村依山傍水,峰巒秀麗,村內樹木蔥蘢,村前碧波盪漾、舟楫穿梭,這里冬暖夏涼、氣候溫和。可是村裡卻有一奇特現象,就是沒有蚊子,因此被稱為「無蚊村」,是極為理想的避暑勝地。
該村為何沒有蚊子?至今仍是個謎。一說該村地理位置特殊,三面環山,一面臨水;二說該村周圍種滿了桉樹有驅蚊功能;三說距村莊不遠處有一山洞,洞內有成千上萬只蝙蝠,一到夜晚便進村捕食蚊蟲;四說和這里流傳的「張天師驅蚊孝母」有關。
據傳說,有一代天師的母親心情好動,喜歡遊山玩水。而這代天師也格外孝敬母親,唯母命是從。這日,張天師陪伴母親來仙水岩遊玩,沿路之上,看不盡水秀山青,奇峰異嶺。不覺紅日西沉,夜幕降臨。於是借宿許家村。時值初夏,天氣乍熱,村內成群結隊的山蚊子特別大,咬起人來就是一個大包,村裡人有順口溜說:三隻蚊子一盤菜,三隻老鼠一麻袋,老鼠尾巴做腰帶。
天師母親剛住進來不久,便被蚊子咬得全身紅腫,氣得直罵天師無能,成天只知道擒妖捉怪,連只小小的蚊子都對付不了。天師滿臉羞愧,對母親道:「請母親息怒,我以為有什麼大不了的事,只不過是幾只蚊子,區區小事,何勞母親大人動怒,我把它們趕走不就是了」。說著抽出寶扇,問母親要扇幾下。張母不知其中緣由,便問天師祥情。天師說:「我這寶扇扇一下,全村無蚊、扇兩下,方圓十里無蚊……」,「好啦,別處我可管不了啦……」,天師母親被蚊子咬急來,只想把身邊的蚊子趕走,未等天師把話說完,便搶過話頭說。天師點頭稱是,口念法咒,輕輕地一扇,立時但見:
蚊公蚊婆,哼著小歌;
拖兒帶女,逃出山窩。
這便是「無蚊村」的由來。
仙水岩的懸崖峭壁上散布著數百座距今兩千六百多年的崖墓,這些洞穴大小不一,裡面陳放著古棺,有單洞單葬、單洞群葬和聯洞群葬。現已發掘出棺木39具,完整人骨架16具,各種陶器、青瓷器、絲麻織品、樂器、木竹器200餘件,有些是稀世珍品。經鑒定,這些墓葬都是戰國早期的墓葬。仙水岩的懸棺奇跡吸引著國內外考古工作者濃厚的興趣,已成為中國民族學、民俗學、文物考古學的科研基地。
見過懸棺的人,第一感覺都是特別的神秘,而神秘之中的神秘,就是古代人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情況下,是怎麼把這些沉重的棺木放到高高的懸崖峭壁之上的。這個問題也是懸棺千古之謎的核心,大家提出了種種猜測,堆土法、漲水法、地質變遷和絞車……
然而這些方法似乎都無法合理地解釋這個謎中之謎。這個懸了幾千年的懸棺懸謎究竟何時能揭開?
一個秘密的揭開引發了更多的神秘。這些崖墓的主人是誰?這些棺木又是怎樣被放上去的?
江西龍虎山,沿著盧溪河順流而下,兩岸的千尺絕壁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天然洞穴,龍虎山一帶流傳著這樣的說法,洞裡面藏著無字天書和金銀財寶。但是,由於這些洞穴都在距離水面20米到100米的懸崖峭壁上,因此人們無法上去看個究竟。20世紀70年代,一些風化後的木板掉落,洞里的秘密才露出端倪。
原來,這是一種崖墓葬。隨著更多的封門板跌落,越來越多棺木重見天日。有的是群葬,一個洞穴放置了十幾具棺木,也有夫妻葬,更多的是獨葬,都被放置在峭壁上的天然洞穴里,而且都選擇了朝陽的一面。
早在1978年,江西省就成立了專門的龍虎山崖墓懸棺考古工作隊。怎麼樣能進入絕壁上的崖洞?成為工作隊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最初工作隊設計了一個汽油桶方案,但是成本太高。汽油桶的方案被否定後,考古隊決定用毛竹搭架子試一試。高高的竹架讓現代人終於有了與懸棺對視的機會。考古隊首先選擇了懸棺較多的13號洞。但是,誰敢徒手沿著幾十米高的竹架爬上去呢?
當地幾位經常攀岩采葯的葯農自告奮勇。葯農從崖洞帶下來一些壇壇罐罐和篾片,這些在葯農眼裡的破破爛爛很快被送往文物鑒定部門,整個考古隊邊整理其它的棺木,邊焦急地等待著消息。
經過國家文物局鑒定,懸棺主人生活在春秋戰國時期。
國家文物局經過碳14鑒定,發現這些文物已經有兩千六百多年的歷史了,也就是說13號洞的懸棺主人生活在我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
根據諸多的陪葬品,考古隊判斷,13號洞懸棺的主人是我國古代的百越民族。春秋戰國時期,百越民族生活在今天的武夷山和龍虎山一代。他們遇水而安,擇水而居,死後也選擇臨水而葬。
考古隊一共發掘了18具棺木,這些棺木都是獨根的楠木製成,有房形棺、船形棺等多種樣式,大的有一千多斤重,最輕的也有300多斤重。放置懸棺的地方,上至峰頂、下距水面或者空谷,都有數十米甚至一百多米,而且上下左右都是異常陡峭的石壁。一直以來,懸棺都被包裹在重重迷霧之後,而如何把幾百斤重的棺木放到懸崖峭壁之上,始終是這個千古之謎的謎中之謎。
懸棺如何被放到懸崖峭壁之上,引發種種猜測。
1997年開始,龍虎山旅遊集團面向社會懸賞30萬人民幣,招募破解龍虎山懸棺懸謎的智慧之士。
有人猜測當時使用了熱氣球。兩千多年前,有沒有熱氣球還尚待考證,試想,古人駕駛著熱氣球,拉著數百斤甚至上千斤的棺木,就算他能用熱氣球帶著棺木飛到幾十米的高空,那他怎麼樣才能把棺木放進去?
還有一種方法是堆土說。從山下堆土至洞口,把棺木放進去後,然後再把土運走。堆土法遭到了大多數專家的反對,尤其是龍虎山地區,懸棺大多在臨水的懸崖上,顯然,堆土法無法實現。
堆土法不成立,有人提出了地質變遷說。兩千多年前,盧溪河的水位比現在高出很多,那些今天看來高高在上的洞穴當時距離水面很近,人們用船把棺木運到洞口,很輕松就放進去了。
看完了讓人瞋目結舌的懸棺表演,接下來你就可以自行的去觀賞龍虎山的其他魅力景區了,諸如上清宮,正一觀等道教聖地,又如香爐峰,金槍峰等神奇山體,定會讓你大飽眼福,流連忘返
玩了一天你也該累了,更是餓的不行,那就讓我來給您介紹我們鷹潭人民的特色風味小吃吧
首先是上清豆腐,鷹潭上清豆腐歷史悠久,為上清古鎮的一大特色菜餚。這里的豆腐行銷四方,在龍虎山中可稱一絕。無論是豆腐還是豆腐乾,都獨具風味。不光營養豐富,還具有多種醫療效用。其次是貴溪燈芯糕,早在清乾隆年間貴溪雄石鎮龍興鋪燈芯糕就已很有名。再有就是江西余江縣的特色小吃茄子干,尤以錦江鎮的最為出名,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原料主要有茄子,糯米,紅砂糖,芝麻,干辣椒,甜酒,醬油等。做法非常復雜:將茄子蒸熟,乘熱撥開攤平,曬干成茄子干.糯米蒸熟後乘熱入缸,到入煮開的甜酒紅糖等十幾種料熬成的汁,迅速不聽的調勻,甌一晚,第二天還要打捶,這就成了餡料.將茄子干放入甜酒和紅塘熬的汁中入味上色後,兩塊茄子干中間包入餡料,拍平,攤出去曬干,一兩周後就可以吃了。
不到鷹潭不知「道」,鷹潭絕對算是一座宜居城市,希望你在工作繁忙之餘,能有機會到我們鷹潭做客,享受自然風光的同時,讓身心得到最大的放鬆與愉悅。
民俗旅遊開發與欣賞結課報告
民俗旅遊是指人們離開慣常住地,到異地去體驗當地民俗的文化旅遊行程。民俗文化作為一個地區、一個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發展的結晶,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社會內容,由於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遊資源開發的靈魂,具有獨特性與不可替代性,因而,從某種意思上來講,俗旅遊屬於高層次的旅遊。通過開展民俗旅遊活動,親身體驗當地民眾生活事項,實現自我完善的旅遊目的,從而達到良好的遊玩境界。目前民俗旅遊的內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禮儀文化、口頭傳承文化、民間歌舞娛樂文化、節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一、民俗文化及民俗文化旅遊的含義。
民俗文化,是產生並傳承於民間的、世代相襲的文化事項,是在普通人民(相對於官方)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質的、精神的文化現象。而民俗文化旅遊則是指人們以觀賞、了解、領略、參與風土人情為主要目的的旅行活動。民俗作為無形文化資源,在現代旅遊中的價值正日益展現出來,民俗文化旅遊目前已成為最具吸引力的旅遊項目之一。
二、民俗文化在民俗旅遊中的價值。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遊資源。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共同創造了祖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漢族和各少數民族的服飾飲食、婚喪嫁娶、待客禮儀、節慶游樂、民族工藝、建築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國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觀。這些民俗文化現象,以其豐富的內容、濃厚的地方色彩、鮮明的民族特點,吸引著大量的國內外遊客,構成我國民俗旅遊開發的豐厚資源,具有極高的旅遊價值。
國內一次抽樣調查表明,來華美國遊客中主要目標是欣賞名勝古跡的佔26%,而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最感興趣的卻達56.7%。目前,無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民俗旅遊均已蓬勃發展。
2.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多種需求。
(1)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審美需求。我國各種民間建築、民間服飾、民間工藝品,都自然流露著純真質朴之美,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民俗旅遊的開展,為旅遊者提供了體驗民俗審美文化的良好機會,常使旅遊者獲得終身難忘的審美感受。
(2)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娛樂需求。我國各地許多的民俗活動,如蒙族的那達慕大會、壯族三月三歌會、苗族的花山節、蘆笙舞等等,都帶有濃厚的娛樂性質。在旅遊活動中,開展這些各具特色的傳統民俗活動,可以很好地滿足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求娛、求樂的心理需求。
(3)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精神需求。民俗作為一種傳承文化代代相傳,保持著社會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維系著該民族成員的民族情感。通過參與、體驗民俗旅遊活動,對於國內遊客來說,可以深入了解偉大祖國不同的民族、地區所呈現出來的特色各異的民俗風情,感受到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風貌,在游覽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
三、我國目前民俗文化旅遊的現狀。
民俗文化變遷總的現狀是:表層變化迅速,深層觀念盡管變遷緩慢,但很多傳統觀念也都面臨被打破的命運。傳統民俗文化發生變遷或變革或消失,這是民俗發展的一種正常趨勢,而且,在一些民俗文化的變遷過程中,我們的確感受到了現代化的魅力。但不管物質層面還是觀念層面,民俗文化的變遷還有一些負面的效應。
1.傳統文化價值流失。
2.民俗文化旅遊開發中的不足。
雖然我國在民俗旅遊開發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應,我們採用「人創民俗文化村、實地民俗文化村、民俗博物館、節慶活動方式、民族生態博物館、民俗專題旅遊」等民俗旅遊開發模式,使民俗旅遊健康穩步發展。但在開發的過程中也存在不少不容樂觀的問題,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保護力度不夠,保護方式不完善。在保護民俗文化的立法不足,使得民俗文化「無法可依」,沒有培訓好民俗文化接班人,使民俗文化面臨「後繼無人」的尷尬境界,大部分保護措施都據有「滯後性」,即民俗文化遭受破壞後才採取保護措施。
二是把民俗文化當成「搖錢樹」。採取「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開發模式,使民俗文化和經濟建設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有了民俗文化商業化的趨勢。這種開發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弊大於利,正如馮驥才所說「繼續拿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產生的危害可能在10年以後才看到」。
三是民俗文化開發中偽造、破壞、同化嚴重。為了吸引廣大了旅客,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有的地方不斷模仿經典民俗文化創造文化,有的地方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有的地方竟然表演一些低俗的文化。
四是粗俗文化遺毒未盡,把糟粕當精華,甚至有封建迷信活動,損害地區民俗文化形象,影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四、民俗文化旅遊的開發策略。
1.全面發掘民俗文化,提高民俗旅遊產品的品位。
全面發掘民俗文化,就是運用調查取證等方法,有步驟地對民俗旅遊開發的各個景點或其組成部分進行考察,以掌握大量有利於開發的第一手資料,從全方位的角度了解民俗文化的發展動態。根據人們的需求提高產品的娛樂性和參與性,突出民族特色,改變民族村單一歌舞表演的局面,從宗教、社會、經濟、游藝競技等方面對民俗進行合理、綜合的開發,賦予民俗旅遊產品更深的內涵以提高其品位。
2.豐富民俗文化旅遊形式和內涵。
現有的游覽方式多以民俗設施、民俗陳列為主。如桂林的灕江民族風情園、劉三姐景觀園都屬於以靜態游覽為主的項目。這類文化村具有重要的審美價值和學術價值,可使遊客大開眼界,增長知識,有效保護傳統文化的完整性,避免了人為的破壞。但隨著現代旅遊的進一步發展,單純觀賞性的游覽式已遠遠不能完全滿足遊客求新求奇的心態。因此動態的、參與性的游覽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通過這一類型的游覽方式可以使遊客從中親身感受到當地的風情,在別開生面的活動中得到身心的充分愉悅和熏陶,大大提高了游覽的趣味性和參與性。
3.採取保護措施,防止民俗文化被同化。
要使民俗文化不受到異地文化的沖擊和淡化,可以從旅遊地居民、旅遊者兩方著手採取保護措施:教育並引導旅遊地居民自覺保護和傳承民俗文化。首先,政府或有關部門要對一些逐漸失傳的傳統、風俗、習慣、慶典、節日、宗教儀式等,進行挖掘和再現,使民俗文化得到完整的保護和流傳下來,並以此作為旅遊教育資料用。其次,政府或有關部門要與旅遊地居民多溝通,讓他們知道本地傳統民俗文化的價值,激發他們對自己生活文化的自豪感和文化自覺意識,促使他們主動維護自己的民俗文化,而不是去盲目接受外來文化來改變自己的生活。最後,政府及有關部門也可以使用行政或經濟手段來鼓勵和扶持某些特色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政府可以為旅遊地各種歲時節慶活動提供各種便利條件,甚至可以參與組織協調,創造節日氣氛,使民俗文化活動的傳承得到鞏固和加強。教育並引導旅遊者減少對旅遊地民俗文化的影響。
4.注重民俗文化與自然風光、文物古跡的有機結合。
民俗作為一種文化資源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可移性。民俗活動除了在本地開展活動,吸引遊客,還可以移到自然風情區和其他旅遊城市進行表演、交流,從而實現更高的社會經濟效益。與自然風光、文物古跡有機結合,可利用現開辟的民俗旅遊線和建成的民俗文化村、民俗風情區、民俗博物館、民俗娛樂城等形式帶動民間絕技絕活、民間歌舞、民間小吃、民間蠟染、刺綉、編織等手工藝品的綜合開發,將獨具特色的民俗旅遊項目引進著名自然風景旅遊區,以及國內外旅遊城市,作為固定或流動性項目,參與到觀光旅遊和文物古跡游中,使它們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5.加大力度宣傳民俗旅遊。
要堅持有的放矢供需對應。多開發有市場需求的項目,成立專門的專家部門對旅遊客源市場進行有效的因素分析。通過電視、廣播、網路等多媒體對民俗風情進行宣傳和推廣還可以藉助一些展覽和博覽會對相關的信息展現給大眾。
6.高品位開發和利用民俗旅遊資源,防止「庸俗化」
民俗旅遊開發要保證具有魅力的民族文化能真正得以弘揚和保護,就必須杜絕肆意褻瀆和歪曲旅遊地民俗風情資源的現象。因此,高品位開發利用民俗資源是舉棋之關鍵。高品位開發指旅遊地在民俗資源開發上,要正確瞄準本地區的資源特色,結合本地區及周邊地區旅遊環境,把獨特的風情民俗展示出來,開發建設民俗旅遊資源,就應當對當地民俗資源充分地調查和研究,在此基礎上,選擇開發方向,確定文化定位,盡最大可能挖掘出當地民俗資源的潛力。
綜上言之,民俗文化旅遊資源蘊涵豐富的旅遊價值,對其進行保護性的開發,實現民俗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能實現其旅遊價值,也能帶來一定的社會、文化及經濟效益。積極開發民俗文化旅遊將成為民俗旅遊業今後發展的又一新出路。
I. 如何挖掘,豐富侗族村寨旅遊文化內涵
族建築文化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侗族文化發展的縮影,就如岩洞鎮述洞的獨柱鼓樓,建築技藝高超,歷史悠久,可以說是侗族鼓樓的雛形再現,具有很高的科考研究價值。地坪花橋始建於清朝光緒年間,歷史比廣西三江程陽橋還長,極具觀賞性。鼓樓、花橋、吊腳樓是侗族建築的代表。侗族人民擅長建築,與其勞動、生活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民風民俗等息息相關,這些特殊的條件造就了侗族建築獨有的特色。去到侗寨,您會看到寨寨都有鼓樓聳立、花橋橫跨、吊腳樓鱗次櫛比,構成侗寨特有的風光。在侗寨的所有建築之中,鼓樓和花橋最為引人注目,它們造型美觀、工藝精湛,被譽為世界建築藝術史上的一朵奇葩。鼓樓、花橋整個建築以不用一釘一鉚而聞名於世。一寨一姓一鼓樓,歷史上鼓樓是侗族人民作為族姓群體的外形標志和集會議事及娛樂活動的場所。以黎平縣為例,肇興的鼓樓群是鼓樓建築之中的精品,最具代表性;地坪花橋(也稱風雨橋)則是花橋之中的樣板。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推進,黎平侗族建築藝人在凱里、貴陽、深圳、北京、上海等地,乃至日本等國處處留下他們輝煌的業績,其木製建築技藝,令世人驚嘆不已。
侗族是一個擅長唱歌的民族,據統計,侗歌不下200餘種。
侗族以錦屏縣為界,大體上分為南、北兩個方言區。無論南侗、北侗,都嫻於演唱婉轉悠揚的「侗歌」。幾乎所有的侗族村寨,都有業余的唱歌隊。侗歌歷史久長,其音樂大體可分為南部侗族民歌和北侗族民歌。南部侗族民歌多有樂器伴奏,常見樂器有琵琶、牛腿琴、侗笛、蘆笙等。而北部侗族民歌則多不用樂器伴奏,偶爾用木葉吹奏伴唱。
侗族民歌按形式大致可分為「大歌」、「小歌」、「廣場歌」、「敘事歌」、「酒會歌」和「攔路歌」等六種。
侗族民間舞蹈主要有蘆笙舞、多耶舞、賜魚舞、獅子舞、龍燈舞、羽毽舞等等。
蘆笙舞跟笙曲一樣多已消失,現流傳的主要分表演性舞蹈和賽場狂歡舞兩類。表演舞蹈舞主要表現在腳步的變化和多樣,在笙曲由一個音段轉到另一個音段時,上身與頭部和持笙的手及臂部隨著一個右擺的舞姿變化。這種笙舞主要是笙隊自己在舞笙吹奏或在進行曲中緩步入場的蘆笙舞蹈。蘆笙的狂歡舞蹈是在賽笙坪上舉行的大型性蘆笙舞蹈。這種蘆笙舞蹈節奏強烈,動作迅猛,感情奔放,猶如雷鳴電閃、狂風卷括,氣氛熱烈。
多耶是一種大型的歌場對唱舞蹈。侗語「多」有唱、舞等含意,「耶」是一領眾和的歌曲。多耶是數十上百男女青年圍在一個場中的對歌舞蹈。
賜魚舞是在「抬官人」活動的一種原始漁獵舞蹈。
「獅子舞」是侗族人在春節期間舉行的一種舞蹈活動,主要分慶賀舞、戲獅舞和綠獅舞。
J. 民俗文化對旅遊業發展的意義
旅遊業是一門兼具經濟、社會、環境和文化等多種功能的新興經濟產業,在調整產業結構、版增加財政收入、促權進地方經濟發展、擴大市場需求、增加勞動就業機會等方面發揮著重大的作用,並成為一些經濟發展緩慢、交通不便、偏僻落後地方脫貧致富的金鑰匙.旅遊活動是一種文化消費活動,因為旅遊活動大都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從旅遊者來說,他們進行旅遊主要是為了體驗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參觀重要的歷史古跡,欣賞自然美景,享受大自然的恩惠,購買有特殊含義的紀念品、工藝品和禮物,品嘗精美的佳食,進行度假或有益於自身事業和學習的探訪等,這些大都是一種文化生活方式的消費,是一種文化旅遊.旅遊活動中的方方面面的內容都和旅遊資源的文化意義直接相關,可以說,旅遊資源對於旅遊者來說,主要是一種能夠滿足其心理需求的文化意義上的存在.
... ...
見<管理科學文摘>2005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