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國外旅遊經濟發展史

國外旅遊經濟發展史

發布時間: 2021-03-12 20:00:15

⑴ 旅遊的發展簡史

一、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簡要回顧(一)從「事業型」到「產業型」的轉變
我國旅遊業發展雖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舉世矚目。改革開放前,旅遊業以外事接待為主,只具備產業雛形,不完全屬於產業范疇。1978年轉換機制,發展產業型旅遊業。1984年中央提出國家、地方、部門、集體、個人一齊上、自力更生與利用外資一齊上的旅遊建設方針,揭開了全方位發展旅遊產業的序幕。1986年國務院決定將旅遊業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正式確立其國民經濟地位。1992年中央明確提出旅遊業是第三產業中的重點產業,之後,中共中央提出的《關於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建議》,旅遊業被列為第三產業積極發展新興產業序列的第一位。199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此後,國 家計委把旅遊項目列入國債項目,鐵路部門及時開行了數百列旅遊專列。中央和國務院的支持為旅遊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矗
從發展階段來看,1980年以前,旅遊產業總體規模較小;「六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有較大提高,國內旅遊開始起步;「七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繼續發展,國內旅遊有較大發展;「八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有較大發展,國內旅遊迅猛崛起,這一時期是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九五」計劃時期,產業基礎夯實,穩步發展;2001年受世界旅遊業整體負增長的形勢影響下,中國的旅遊業是在困難中繼續前進,但增長速度有所下降;2002年中國旅遊業是整體回升,四項旅遊經濟指標增速均超過10%。
表1我國不同時期主要旅遊經濟指標增長情況(1991~2002年)
註:①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50年》,人數和收入數據為時期加總數;
②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2001年統計公報》;
③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2002年統計公報》。
總之,我國旅遊業借改革開放之力,20多年持續快速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產業形象日益鮮明,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成為國民經濟中發展速度最快的行業之一。
(二)從旅遊小國到旅遊大國
中國是世界上旅遊業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1978年中國國際旅遊接待人數(180萬人)僅為世界的0.7%,居世界41位;2002年接待海外旅遊者達到9791萬人次,躍居世界第五大旅遊吸引國、亞洲首位旅遊大國。1978年中國國際旅遊創匯(2.6億美元)僅佔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2002年增至204億美元,佔全球的4.4%,成為世界第五大旅遊創匯國。2002年,中國公民出國(境)人數達1660.2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6.84%,成為亞洲地區令人矚目的新興客源輸出大國。2002年中國國內旅遊人數達到8.78億人次,成為世界上數量最大、增速最快、潛力最強的國內旅遊市常
中國的旅遊產業規模也不斷擴大。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1年底,中國旅遊涉外飯店11000家,其中,已評定星級飯店8018家;各類旅行社超過10000家,其中,國際旅行社1300多家;中國旅遊業固定資產值達7000億元,共有各類旅遊企事業26萬個;旅遊業直接從業人員598萬人,間接從業人員約為2980萬人;共有開辦旅遊教育的院校1152所,在校生34萬人。
(三)旅遊業日益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隨著中國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其綜合性、關聯性很強的特點表現得越來越充分,在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擴大國內需求,增強經濟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等方面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2年,我國旅遊業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5566億元,比上年增長12%,高出國民經濟總體增長速度3個多百分點,旅遊業總收入相當於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5.4%,佔到第三產業的16%強,旅遊外匯收入已佔國家服務貿易創匯額的半數以上。
旅遊業日益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成為中國第三產業的主要支柱之一。全國已有24個盛直轄市、自治區將旅遊業定位為支柱產業,其餘省區(市)則分別將旅遊業定位為重要產業或優勢產業。
二、中國旅遊業發展的機遇與前景分析
(一)發展機遇
首先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推動旅遊業再上新台階。21世紀前10年,我國國民經濟年均增長速度仍將保持7%以上,綜合國力將進一步提高。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對外開放的發展,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產業結構的調整,都將推動旅遊業發展。
其次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帶來的機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味著我國十幾億人民將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邁進,旅遊需求必然會隨之不斷增長,旅遊消費成為小康的標志和特徵之一。我國「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但就是在這種小康水平下,已經形成了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和發展最快的出國旅遊客源市常
第三,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將使西部不少世界級的旅遊資源得到開發,從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從而不斷提高我國旅遊業的國際競爭力和發展後勁,形成我國旅遊業新的增長極。
第四,加入WTO以後,旅遊業及其相關產業都將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發展環境將進一步優化,同時也將促進國際商務旅遊的增長。
第五,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旅遊目的地國。美國「9.11」事件和美伊戰爭爆發導致全世界旅遊下滑,但因為中國政治穩定、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以及中國政府所實施的一系列重大舉措,反而強化了中國作為最安全的旅遊目的地形象。
第六,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北京申奧成功、上海成功申辦世博會、杭州成功申辦2006年世界休閑博覽大會以及2003年10月世界旅遊組織大會將首次在北京召開,表明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日益增強,對推動中國旅遊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前景分析
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供需雙向互動作用下,中國旅遊業前景輝煌。
1.旅遊市場潛力巨大
隨著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閑暇時間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將推動國內旅遊需求以較高的速度增長。我國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國,有著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無與倫比的最大的國內旅遊客源市常2002年,相當於13個中國人裡面就有8人進行了一次旅遊。我國從1995年5月1日起實施每周40小時工作雙休制,1999年開始實施「五一」、「十一」、春節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國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總量是114天,居民閑暇時間越來越充足。同時,消費結構正從溫飽型轉向小康型,消費由生存型消費向享受型和發展型的方向發展,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城鄉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分別由1995年的49.9%和58.6%降至2002年的37.7%和46.2%的水平。住房、購車、通訊等消費將逐漸得到滿足,而作為精神和物質結合的旅遊需求,則會反復產生。根據國際經驗,當人均GDP達到800~1000美元時,旅遊消費將呈現大眾化、普遍化的態勢,成為生活要素之一。到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按每人每年出遊兩次計算,屆時的國內旅遊人數可高達30億人次左右。
2.旅遊資源得天獨厚
中國國土廣袤、山川秀美、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眾多,漫長的歷史和遼闊的國土形成了無比豐厚的旅遊資源。據研究表明,我國自然類和人文類的旅遊資源類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數目超過美國、西班牙、法國等旅遊強國。目前,全國已擁有15000多處旅遊景區(點),涵蓋了自然景觀、歷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會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28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51處,國家地質公園44處,國家自然保護區197個,國家森林公園439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99個,國家4A級旅遊區(點)360個,中國優秀旅遊城市137個,還有1269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各類博物館2000餘座。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風光,雄偉壯觀的建設工 程等等,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基矗
3.從旅遊大國到世界旅遊強國
按國家旅遊局制定的旅遊業發展「十五」規劃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國海外旅遊人數將超過21000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580億美元以上。國內旅遊將達到29億人次以上,旅遊收入將達20400億元人民幣以上。旅遊業總產出將達到2.5萬億元人民幣以上,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提高到8%左右。國內外學者一致看好中國旅遊業的發展前景,中國將成為世界旅遊強國。包括世界旅遊組織(WTO)在內的權威性組織均認定202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旅遊首位旅遊目的地國(見表2)。世界旅遊理事會則預測,到2020年,中國旅遊業總產出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64%,旅遊消費將占總消費的6.79%,旅遊投資將占投資總額的8.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表22020年世界十大旅遊目的地預測
資料來源:根據世界旅遊組織(WTO)《2020年世界旅遊發展預測報告》整理,1997。三、進一步發揮旅遊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帶動作用
(一)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味著我國到2020年將基本實現工業化,國土資源綜合整治和生態保護建設達到新的水平,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的城鎮化進程大見成效,西部大開發戰略取得突破性進展,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大大提高,這個歷史進程,將從各方面和旅遊業形成良性互動,共同發展。
投資、消費和出口是保持經濟增長的三個主要方面,旅遊業在這三個方面都能發揮重要的作用。從宏觀來看,旅遊投資對經濟增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持了較高的投入產出率。國際上普遍認為,旅遊業是最優秀的出口產業,就地出口風景,具有換匯成本低的優勢。國家推行了多項政策刺激內部需求,例如實施西部大開發、調高公務員薪酬、增加基礎設施開支等。在這些政策的基礎上,還應借鑒發達國家發展旅遊休閑產業的成功經驗,採取措施,大力刺激旅遊休閑消費,推進我國旅遊經濟的發展。英國在工業化進程中,制定了相應的方案和政策,促進了以產品為中心的工業社會向以服務為中心的後工業社會的轉型。可以大膽的預測,在眾多政策中,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能起到較好的成效。
為此,需要徹底改變長期以來對旅遊業存在認識上的偏差,清理過去一些限制性的消費政策和一系列歧視和限制旅遊業發展的政策法規,明確旅遊業作為我國的優勢產業地位,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全面建設世界旅遊強國。
(二)充分發揮國內旅遊拉動內需的作用
2001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擴大內需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2003年《政府工作報告》對今年八個方面的重點工作提出了建議,其中第一項就是「擴大和培育內需,促進經濟較快增長」。在當前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下,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根本之策,是擴大國內需求,進一步形成消費和投資的雙重拉動。《政府工作報告》將旅遊列為擴大消費的第二個領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旅遊業具有一業興百業旺的特點,旅遊業包含行、游、注食、購、娛六大要素,旅遊消費不僅與交通、住宿、餐飲、商業、景區景點等行業直接相關,還與工業、農業以及信息、金融、保險、醫療、咨詢、環保等產業關聯,其直接和間接影響的細分行業多達100餘個,因此其拉動經濟的作用十分明顯。相對於住房、汽車等消費水平,旅遊消費涵蓋的價格區間從幾元錢的旅遊紀念品至上萬元乃至數萬元的旅遊線路,產品的可生產性極強,可消費性也極強。2001年中國居民旅遊消費支出僅占居民最終消費支出的5.97%,離11%的世界平均水平還有較大距離,發展國內旅遊的餘地還很大。

⑵ 旅遊的發展史及世界旅遊史該如何劃分

旅遊概論教學基本要求
(36課時)
一、課程性質和任務
本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旅遊服務與管理專業的一門主幹專業課程。其主要任務是:通過介紹旅行和旅遊現象的產生、發展及與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和自然環境的關系,分析構成旅遊活動和旅遊業的各基本要素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從而揭示旅遊活動的基本規律,為理解我國的旅遊方針、政策和發展旅遊事業服務。
二、課程教學目標
(一) 知識教學目標
1. 了解旅遊的產生和發展。
2. 理解旅遊及旅遊業的基本概念。
3. 理解旅遊市場的概念、分布及特點。
4. 掌握旅遊活動和旅遊業的構成。
5. 掌握生態旅遊和旅遊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二) 能力培養目標
培養良好的旅遊從業意識,對旅遊市場的開拓精神和競爭意識。
(三) 思想教育目標
1. 使學生初步了解旅遊業在我國政治、經濟、社會中的作用和地位。
2. 激發學生對旅遊事業的熱愛和愛國熱情。
3. 培養學生良好的旅遊意識和服務意識。

三、教學內容和要求
(一) 旅遊概述
教學內容
1. 旅遊的概念:定義;旅行與旅遊的區別;內容。
2. 旅遊的特點:廣泛性;綜合性;參與性;季節性。
3. 旅遊的屬性:本質屬性;社會屬性。
4. 旅遊的類型:根據不同標准進行劃分。
5. 旅遊組織:世界旅遊組織;我國旅遊組織。
教學要求
1. 了解旅遊的屬性、旅遊組織。
2. 理解旅遊的定義和內容。
3. 理解旅遊的特點。
4. 掌握旅遊的類型。
(二) 旅遊簡史
教學內容
1. 世界旅遊簡史:古代;近代;現代。
2. 中國旅遊簡史:古代;近代;現代。
教學要求
1. 了解世界旅遊歷史發展的概況和各時期旅遊的特點。
2. 了解中國旅遊歷史的沿革及其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聯系。
3. 理解世界現代旅遊迅速發展的原因。
4. 理解我國近代旅遊的特點。
5. 掌握我國發展現代旅遊業的方針。
(三) 旅遊活動的基本要素
教學內容
1. 旅遊者:概念;必備條件;類型;基本要求。
2. 旅遊資源:概念;特點;類型;主題公園;開發與保護。
3. 旅遊業:概念;性質;特點;地位;作用。
教學要求
1. 了解旅遊資源的開發和保護。
2. 理解旅遊資源的類型、旅遊業的特點和作用。
3. 掌握旅遊者的概念、必備條件和基本要求。
4. 掌握旅遊資源的概念。
5. 掌握旅遊業的概念。
(四) 旅遊業的構成
教學內容
1. 旅行社:概念;類型;作用;職能和業務、質量保證。
2. 旅遊交通:概述;作用;類型;旅遊者的選擇。
3. 旅遊飯店:概述;類型;等級;旅遊者的要求。
4. 旅遊景區(點):概述;等級;旅遊者的要求。
5. 旅遊商場:作用;類型。
6. 旅遊娛樂:概念;作用;現代旅遊娛樂方式及設施。
7. 旅遊會展業:概念;作用。
教學要求
1. 了解旅遊商場的作用。
2. 了解旅遊娛樂的作用。
3. 理解旅行社質量保證。
4. 理解旅遊者對旅遊飯店的基本要求。
5. 理解旅遊景區(點)的概述和等級情況。
6. 掌握旅行社的基本概念、類型、職能和業務。
7. 掌握旅遊飯店的等級和類型。
8. 掌握旅遊交通、旅遊商場和旅遊娛樂的類型。
9. 掌握旅遊會展業的作用。
(五) 旅遊市場
教學內容
1. 旅遊市場的概述:概念;形成的條件;旅遊者流動規律。
2. 旅遊市場的劃分:概念;標准。
3. 我國的旅遊市場:入境旅遊市場;國內旅遊市場;出境旅遊市場。
教學要求
1. 了解旅遊者流動規律。
2. 理解旅遊市場的概念。
3. 掌握旅遊市場形成的條件、旅遊市場的劃分。
4. 掌握我國客源市場的分布和特徵。
(六) 生態旅遊與可持續發展
教學內容
1. 生態旅遊的定位:生態旅遊的概念;對生態旅遊的認識。
2. 國際比較與生態環境游:生態的區分;中外生態現狀比較;生態環境游的意義。
3. 旅遊可持續發展:完整的產品體系;嚴格的管理體系;新型的綠色體系。
教學要求
1. 了解生態的分類。
2. 理解生態環境游的意義。
3. 掌握生態旅遊的概念。
4. 掌握旅遊可持續發展概念。
(七) 旅遊業的發展趨勢
教學內容
1. 世界旅遊業的發展趨勢:更加方便、快捷和舒適;方式日趨多樣化、個性化和文化化;流向繼續向東亞及太平洋地區轉移。
2. 我國旅遊業的發展趨勢:樹立可持續發展戰略;形成完善的產業結構;促進協調的區域發展;完成集約式增長方式的轉變;開創國際化發展模式;大中華旅遊圈的興起;假日旅遊。
教學要求
1. 了解世界旅遊和旅遊業的發展趨勢。
2. 掌握我國旅遊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發展前景。
四、學時分配建議
序 號 課 程 內 容 課 時 分 配
1 旅遊概述 4
2 旅遊簡史 3
3 旅遊活動的基本要素 8
4 旅遊業的構成 8
5 旅遊市場 4
6 生態旅遊與可持續發展 3
7 旅遊業的發展趨勢 2
機 動 4
合 計 36

⑶ 世界旅遊歷史發展大致可分為哪幾個時期近代旅遊與古代旅遊相比較,有哪些不同特徵

(一)世界(以歐美地區為主)旅遊歷史的發展,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參照世界歷史的分期,可將世界旅遊歷史發展大體分為:
古代(1840年以前)、近代(18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現代(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這3個時期。

(二)現代旅遊的特徵
1.遊客的大眾性
所謂大眾性(這里並非指「大眾旅遊」模式),一是指旅遊者階層的廣泛性,尤其是普通民眾的積極參與,成為現代旅遊的主力軍,使旅遊從貴族化向平民化發展;二是指規模性,即參加旅遊的人數越來越多。從一生一次到每年一次甚至每年多次出遊,因而形成大規模旅遊的態勢;三是指群體性,即多數以有組織的團體旅遊,尤其是遠程的洲際性旅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現的遊客大眾性,說明原來只有小數權貴和富有人士才能享受的旅遊活動,已變成普通勞動階層的人民也能積極參與的社會活動。
2.地區的廣泛性
旅遊的發展有賴於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所以,近代旅遊和旅遊業首先在西方經濟發達國家興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世界經濟的普遍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人民也逐漸有條件參加旅遊活動,先是國內,再到國外。例如中國。不僅國內旅遊發達興旺,如今已成為亞洲一個新興的旅遊輸出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旅遊業經受世界多次經濟危機的沖擊仍然興旺不衰,顯示出它是一個充滿活力和發展前途的朝陽產業,因而受到世界各國的看好,發展中國家也普遍重視旅遊業的發展。當今世界已有100多個國家(地區)經營國內、國際旅遊業,有100多個國家(地區)參加聯合國的世界旅遊組織。由於世界各國各地區旅遊業的普遍發展,使得現代的旅遊者幾乎可以無處不到,區域或邊遠地區旅遊的局限性正在逐漸消失,像新幾內亞、澳大利亞腹地乃至南極洲都有旅遊、探險者光顧。
3.發展的不平衡性
現代旅遊雖然具有地區的廣泛性,但同時也嚴重地存在著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性。縱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旅遊的發展,無論是從旅遊者的人數上,還是從旅遊者的消費額上,歐洲一直占著絕對優勢,而非洲與中東所佔比例很小。
4.增長的持續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經濟的發展經歷了許多曲折和起伏興衰的變化過程,尤其是西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都經歷了多次經濟危機的沖擊。惟獨旅遊業一花獨秀、經久不衰,至今發展方興未艾,成為永遠不知「夕陽產業」為何物的產業。
5.影響的雙重性
古代旅遊因限於小數人的自發活動,對社會還不足以產生影響。近代旅遊和旅遊業的興起雖然對社會經濟、文化的建設和發展起到一定刺激作用,但因影響力不大,尚未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而現代旅遊和旅遊業的普遍快速發展,不但創造了旅遊經濟奇跡,而且對於促進異質文化的交流和不同價值觀的溝通與諒解而增進友誼等方面也作出了突出貢獻;但同時,對生態環境的污染、破壞,以及對社會文化、倫理道德等方面的負面影響也不可低估。因此,如何才能使旅遊和旅遊業持續健康地發展,以造福後代,將是21世紀的人類面臨的一個嚴峻的共同課題。
6.運作的綜合性
現代旅遊與為旅遊提供全方位一體化服務的旅遊業已發展成為需要眾多產業部門、政府機構、全社會參與並具有特定經濟、文化功能的市場綜合體。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城市)都無法獨立地發展國際或國內旅遊業。因此,現代旅遊業將是旅遊者與旅遊服務提供者之間構成的一個相互依賴和影響的統一體。由此決定,現代旅遊業又具有高度開放性和交叉性特徵。

⑷ 簡述國內外旅遊學研究的歷程

國外的,分三個階段∶一、20世紀60年代之前,主要從經濟學的角度研究旅遊的活動過程。二、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旅遊研究進入全面發展階段。三、20世紀90年代後,研究的重點開始向非經濟領域傾斜,目的是研究如何使旅遊和旅遊業能夠持續、健康地發展下去。 至於國內嘛,我歸納能力不好,幫不了你

⑸ 如何借鑒國外旅遊產業發展的經驗

我最近寫的一篇文章,希望對你有用!
許多國家為了促進旅遊業的發展,採取了各種措施,也積累了一些經驗。
很多國家通過直接投資、減稅或設立旅遊發展基金形式來支持旅遊業的發展。如,巴西政府每年向旅遊公司投入一定資金,而且對旅遊委員會批準的飯店實施免除10年的聯邦稅收。英國的旅遊設施竣工後,可享受20%的資助金,每建一間標准客房資助1000英鎊。墨西哥旅遊法規定設立全國旅遊發展基金。新加坡和泰國徵收的旅遊稅收僅為營業收入的10%。在以色列,無論是內資外資,只要是投資重點旅遊業,就可獲得總投資額25%的政府補貼,並且購置旅遊車是免稅的。另外一些國家很注意發揮自己旅遊業方面的長處,例如法國。法國很注重旅遊的高品位,充分展示浪漫國度的形象。
法國旅遊業發展模式與特徵
第一、 有效的管理協調機制
實行對旅遊業實行綜合協調發展的管理模式。履行政府主管旅遊事務職能的是國家公共工程、住房、交通和旅遊事務部,以利於旅遊業有重要規劃、陸海空運輸管理等的協調運作
第二、 獨特的市場營銷機制
將市場營銷的職能從旅遊主管部門中分離出來,由政府出資建立一個專門負責旅遊市場營銷的機構「法蘭西之家」。該機構全面負責法國旅遊產品的營銷,法國旅遊總體形象的打造,與遊客的溝通,提高法國旅遊業在旅遊者心目中的形象。該機構的經費50%由政府出,50%則來源於贊助。
一、激勵的旅遊創新機制
1、帶薪休假制度:即公民在一年內有權獲得帶薪假期的權力,任何主顧和用人單位不得剝奪員工該項權力,並接受有關機構的監督。如雙休日,法定節假日
2、發行旅遊支票制度:旅遊支票有企業或機構與個人共同出資購買。旅遊支票包含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的食、住、行等方面。購買旅遊支票的金額可免交工資所得稅
法國全面展開了微笑運動;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如,1992年舉行冬季奧運會、巴黎迪斯尼樂園開張,D-Day五十周年紀念日,也吸引了大量遊客;英吉利海峽的開通,進一步存進了英國市場;
從90年代以來,國內物價水平比較穩定;英吉利海峽隧道列車的開通。國內交通設施的發達能夠滿足遊客的需求,政治環境比較穩定
通過借鑒他國的經驗做法,我國促進旅遊業的發展可以:
建立有效的管理協調機制,分工明確又能協調運作。
建立獨特的市場營銷機制,將營銷從旅遊主管部門分離出來,以便於致力營銷。
旅遊業的發展應當使政府和民間的力量充分結合,共同開發。
實行激勵旅遊的措施,如,帶薪休假制度、旅遊支票制度。
政府在政策上應予以支持,如對重點旅遊項目進行補貼、減稅、獎勵等
開展如奧運會之類的大型活動,以提高自身的旅遊總體形象。
大力發展交通,以求能夠滿足遊客的需求
創造良好的政治經濟環境,使物價平穩,政治穩定。

⑹ 世界旅遊歷史發展大致分為哪幾個時期

世界旅遊歷史可分為古代旅行和旅遊、近代旅遊和現代旅遊三個時期。

一、古代旅行和旅遊(1841年以前)的特徵:

1、古代的旅行、旅遊動機更多的與物質功利、宗教以及政治目的相聯系。

2、因而,古代旅行、旅遊活動往往與通商貿易、宗教旅行以及奴隸主、封建帝王的巡遊活動相結合,其中,宗教朝聖占遠行游歷的較大比重。

3、以歐洲人為代表的探險、考察旅行相對發達,但具有物質佔有和殖民文化傾向。


二、近代旅遊(1841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具體特徵:

1、旅遊者人員構成的多層次。

2、旅遊動機中消遣娛樂成分增多。

3、旅遊活動空間的拓展。

4、隨著旅遊業的問世,在旅遊保障制度層面上也開始全面推進。

5、旅遊業產生了一定的關聯帶動效應。

(6)國外旅遊經濟發展史擴展閱讀:

現代旅遊的特徵:
一、遊客的大眾性

所謂大眾性(這里並非指「大眾旅遊」模式),一是指旅遊者階層的廣泛性,尤其是普通民眾的積極參與,成為現代旅遊的主力軍,使旅遊從貴族化向平民化發展。

二、地區的廣泛性:

旅遊的發展有賴於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所以,近代旅遊和旅遊業首先在西方經濟發達國家興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世界經濟的普遍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人民也逐漸有條件參加旅遊活動。

先是國內,再到國外.例如中國.不僅國內旅遊發達興旺,如今已成為亞洲一個新興的旅遊輸出國。

三、發展的不平衡性:

現代旅遊雖然具有地區的廣泛性,但同時也嚴重地存在著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性.縱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旅遊的發展,無論是從旅遊者的人數上,還是從旅遊者的消費額上,歐洲一直占著絕對優勢,而非洲與中東所佔比例很小。

四、增長的持續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經濟的發展經歷了許多曲折和起伏興衰的變化過程,尤其是西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都經歷了多次經濟危機的沖擊.惟獨旅遊業一花獨秀、經久不衰,至今發展方興未艾,成為永遠不知「夕陽產業」為何物的產業。

⑺ 國外旅遊業的發展是怎樣的

國外的旅遊業比中國的規范多了,都是穩定的,有根據的收入,因為要報稅,所以你收入多少政府都知道。
但是在中國就不一樣了,中國的旅遊業還在萌芽時期,也許因為這樣,才有發展吧。

⑻ 中外旅遊發展史

世界旅遊發展史:
18世紀中葉發生在英國的工業革命,使整個世界經濟和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同時也改變了世界范圍內旅行和旅遊方向。英國發生的工業革命對旅遊業的發展方向的影響重要因為以下四個方面:一,隨著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和財富的急劇增加,有產階級規模日趨擴大,他們具備了旅遊的經濟條件;二,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交通運輸的大力發展,提高了運輸能力,縮短了運輸時間,使大規模的人員流動成為可能;三,工業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並且使人們工作和生活的重心轉移到工業化城市。這一變化最終導致了人們適時逃避城市生活緊張節奏、擁擠嘈雜的環境壓力的需要和對回歸自由、寧靜的自然的追求;四,工業革命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性質。隨著大量人口湧入城市,原先那種隨農村變化而忙現有致的多樣性農業勞動,開始為枯燥、重復的單一性大機器工業勞動所代替,致使人們產生了強烈的度假要求。
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Thomas Cook)作為世界上第一位專職的旅行代理商登上了歷史舞台。1841年他創造性地包租了一列火車,載運540人從萊斯特到拉夫伯勒參加禁酒大會,全程11英里,每人收費1先令。從此,他又多次組織類似的鐵路旅行,並逐步認識到其中潛力巨大的商業機會。1845年,,開始專門從事旅行代理業務,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專職的旅行代理商。

中國旅遊的發展
我國的旅行社最早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1923年,愛國人士陳光浦先生在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設立旅行部,1927年該部獨立並更名為中國旅行社,現為香港中國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於1949年12月在廈門成立華僑旅行社,這便是中國旅行社的前身。此後,我國又先後在北京成立中國國際旅行社,於1979年在北京創辦中國青年旅行社。但是,我國旅行社的大發展卻是1978年國家實現對外開放政策之後的事情。

以上我僅是簡單概括地做以介紹,你若想了解這方面更詳細的內容,建議你閱讀一下國家旅遊局人事勞動教育司編寫,旅遊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旅遊基礎》和《旅行社經營管理》等書籍,敘述的會更詳細一些。

⑼ 國內外鄉村旅遊發展歷程

(一)國外發展歷程
1.萌芽—興起階段,在19世紀初,城市人開始認識農業旅遊價值,並參與了鄉村農業旅遊,如法國、義大利。
2.觀光—發展階段,在20世紀中後期,鄉村觀光農業發展,形成農業和旅遊相結合的新產業,如西班牙、日本、美國;
3.度假—提高階段,在80年代以後,觀光農業由觀光功能向休閑、度假、體驗、環保多功能擴展,如日本、奧地利、澳大利亞。
(二)國內發展歷程
1.初創階段(自發階段)1980年代中後期-1994年
農家樂興起
1986年,成都「徐家大院」的誕生標志著「農家樂」旅遊模式拉開了鄉村旅遊的序幕。
1989年4月,「中國農民旅遊協會」正式更名為「中國鄉村旅遊協會」
1994年,「1+2」休假制度頒布並實施。
2.全面發展階段1995-2001年
鄉村假日經濟
1995年5月1日起實行雙休日,1999年又將春節、「五一」、「十一」調整為7天長假。
2000年,國務院46號文明確了「黃金周」的概念。
1995年「中國民俗風情游」旅遊主題與 「中國:56個民族的家」宣傳口號帶遊客深入少數民族風情區;
1998年「中國華夏城鄉游」旅遊主題與 「現代城鄉,多彩生活」宣傳口號吸引大批旅遊者湧入鄉村。
3.縱深發展階段2002-2006
助力「三農」問題解決
2002年,我國頒布了《全國工農業旅遊示範點檢查標准(試行)》標志著我國鄉村旅遊開始走向規范化、高質化
2006年,明確提出「中國鄉村旅遊年」,將鄉村旅遊的角色提到了更突出的位置,「新農村、新旅遊、新體驗、新時尚」全面推動鄉村旅遊提升發展。
2006年8月,國家旅遊局發布了《關於促進農村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鄉村旅遊是「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重要途徑。
2005年國家開始實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和發展適度規模經營,2006年我國健全了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
提升轉型與
4.可持續發展階段2007年至今
產品轉型,產業升級
2007年國家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2008年健全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克服了鄉村旅遊發展受土地制度制約。
2007年,「中國和諧城鄉游」和「魅力鄉村、活力城市、和諧中國」的提出帶動了農村風貌大變樣。
2007年,國家旅遊局和農業部聯合發布了《關於大力推進全國鄉村旅遊發展的通知》推動鄉村旅遊發展。
2008年,三次長假調整為「兩長五短」模式及帶薪休假制度法制化。
2008年,《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使鄉村旅遊的經營模式更加科學化、合理化和多樣化。
2009年,《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提出鄉村旅遊富民工程。

⑽ 世界旅遊業發展歷程

旅遊從人類早期的生產活動開始到現代全球性的人類活動,大致經歷了古版代旅遊、近代旅遊權和現代旅遊三個發展過程。
人類的遷徙活動——古代旅行(是從原始社會末期到工業革命初期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的旅遊活動)——近代旅遊(從工業革命到二戰結束【1945年】,這一時期真正標志著近代旅遊產生的具體事件,則是1845年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托馬斯·庫克旅行社的建立)——現代旅遊業(從二戰結束至今。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迅速普及及於世界各地的社會化大眾旅遊,旅遊方式也極為豐富多彩。)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