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與歷史文化保護的關系
『壹』 歷史與旅遊的關系
有歷史底蘊的地縫就會耐人尋味,旅遊的意義,去體驗自然、去感受當地的人文風氣、去體驗古人的附庸風雅、去觀賞宏偉壯麗、去感受不可思議···旅遊的人大多都是抱著這個心理去的。所以說有歷史才有底蘊
『貳』 談談中國歷史文化與旅遊的關系的認識
一、旅遊的文化屬性
旅遊活動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文化活動。無論是旅遊消費活動還是旅遊經營活動都具有強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內涵,它才會具備吸引旅遊者的魅力。正如孫尚清指出的,「旅遊在發展的一定階段是經濟———文化產業,在發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經濟產業。」此言透徹地闡明了旅遊與文化關系的密切程度。
1.旅遊主體的文化本質
旅遊作為一種跨時空的消費活動,它的廣泛出現是經濟發展驅使的結果,但一個人能否成為旅遊者更需要內在的動因,正如先秦思想家墨子所講的,「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常安,然後求樂」。人類在基本生存需求滿足之後,隨著收入的增長,必然追求更高的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但是,旅遊活動更是文化驅使的結果。從歷史發展的觀點看,經濟發展固然為社會進步提供了物質基礎,但是社會發展最根本的是社會文化與觀念的革命。二戰以後世界范圍內旅遊活動的興盛,從客觀條件看,是全球經濟恢復、繁榮的結果,從深層次看,它是文化觀念轉變的結果。
2.旅遊客體的文化含量
旅遊資源按基本成因和屬性,大而言之可分為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兩大類。人文旅遊資源,無論是實物形態的文物古跡還是無形的民族風情、社會風尚,均屬於文化的范疇。由各種自然環境、自然要素、自然物質和自然現象構成的自然景觀,只有經過人為的開發利用,才能由潛在旅遊資源變為現實的旅遊資源。即使是自然美,也必須通過鑒賞來反映和傳播,而鑒賞是一種文化活動,因此,自然旅遊資源同樣也具有文化性。
3.旅遊媒體的文化特徵
旅遊者以追求精神享受為目的,可以說是文化消費者。因此,旅遊業的核心產品只能是文化產品或文化含量高的產品,旅遊經營者只有為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文化產品,才能從交換中實現盈利的目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旅遊資源的開發者不僅要了解旅遊資源本身的特徵和功能,還必須了解遊客所追求的文化特徵,開發出滿足各類旅遊的文化旅遊產品。旅遊業的文化特徵還滲透在各旅遊部門的運行過程中,如現代旅遊飯店,不是簡單地提供膳食的場所,而是集膳宿、社交、娛樂、審美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場所。因此,一個優秀的飯店,有必要不斷提高餐飲、客房、娛樂等環節的文化品位,有必要培養和提高服務人員的文化素質,有必要提供有情調的個性文化服務。
『叄』 旅遊與文化的關系是什麼
一、民族文化關系著旅遊產品的競爭力。
文化是旅遊發展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發展的依託。旅遊產品的競爭力最終體現為文化的競爭。業內人士都清楚,旅遊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體現著對文化的應用、旅遊產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劃、規劃、開發者對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遊與文化緊密結合起來,這樣的旅遊產品才更具有生命力。這個基本規律對於民族文化資源的旅遊開發,更是表現得極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雙版納的傣族潑水節、楊麗萍的原生態大型歌舞《雲南印象》等,都是對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運用的典型。
二、旅遊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為旅遊的靈魂,始終蘊含在旅遊活動中,表現出極大的魅力。綜觀旅遊發展史,雖然各個時期都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但在本質上卻有許多共同之處,即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強的民族性和發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們的地域性決定了文化的差異性。但是,地域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必然相互聯系、相互交流,而人類的旅遊活動,就是各種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結合的運動。旅遊的主旨和內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組織旅遊和參與旅遊的一切活動,必然與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
三、旅遊文化。
旅遊文化並不是旅遊和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它是環繞旅遊活動有機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託,以旅遊主體、旅遊客體、旅遊中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始終作用於旅遊活動整個過程之中。首先,旅遊文化包括人們對旅遊的理論研究成果,如旅遊、旅遊管、旅遊心理學、旅遊、旅遊、旅遊地學、旅遊學、旅遊影視藝術等,具有為旅遊業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遊文化是在與多學科的結合、碰撞、融會過程中形成的學科和專業,它主旨鮮明、內容豐富、研究內容獨具特色。此外,它還肩負著為旅遊業服務,提高旅遊品位和格調的任務,如主要體現在行、吃、住、游、購、娛六大旅遊要素中的特色
『肆』 旅遊與文化的關系
旅遊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駕馭自然的一種生動反映,弄清旅遊與文化的關系,全面加強旅遊文化建設,提升旅遊文化品位,對於提高旅遊行業素質,增強市場生存能力和競爭力,促進旅遊產業更快更好地發展,具有特殊意義。
一、旅遊的文化屬性
旅遊活動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文化活動。無論是旅遊消費活動還是旅遊經營活動都具有強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內涵,它才會具備吸引旅遊者的魅力。正如孫尚清指出的,「旅遊在發展的一定階段是經濟———文化產業,在發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經濟產業。」此言透徹地闡明了旅遊與文化關系的密切程度。
1.旅遊主體的文化本質
旅遊作為一種跨時空的消費活動,它的廣泛出現是經濟發展驅使的結果,但一個人能否成為旅遊者更需要內在的動因,正如先秦思想家墨子所講的,「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常安,然後求樂」。人類在基本生存需求滿足之後,隨著收入的增長,必然追求更高的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但是,旅遊活動更是文化驅使的結果。從歷史發展的觀點看,經濟發展固然為社會進步提供了物質基礎,但是社會發展最根本的是社會文化與觀念的革命。二戰以後世界范圍內旅遊活動的興盛,從客觀條件看,是全球經濟恢復、繁榮的結果,從深層次看,它是文化觀念轉變的結果。
2.旅遊客體的文化含量
旅遊資源按基本成因和屬性,大而言之可分為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兩大類。人文旅遊資源,無論是實物形態的文物古跡還是無形的民族風情、社會風尚,均屬於文化的范疇。由各種自然環境、自然要素、自然物質和自然現象構成的自然景觀,只有經過人為的開發利用,才能由潛在旅遊資源變為現實的旅遊資源。即使是自然美,也必須通過鑒賞來反映和傳播,而鑒賞是一種文化活動,因此,自然旅遊資源同樣也具有文化性。
3.旅遊媒體的文化特徵
旅遊者以追求精神享受為目的,可以說是文化消費者。因此,旅遊業的核心產品只能是文化產品或文化含量高的產品,旅遊經營者只有為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文化產品,才能從交換中實現盈利的目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旅遊資源的開發者不僅要了解旅遊資源本身的特徵和功能,還必須了解遊客所追求的文化特徵,開發出滿足各類旅遊的文化旅遊產品。旅遊業的文化特徵還滲透在各旅遊部門的運行過程中,如現代旅遊飯店,不是簡單地提供膳食的場所,而是集膳宿、社交、娛樂、審美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場所。因此,一個優秀的飯店,有必要不斷提高餐飲、客房、娛樂等環節的文化品位,有必要培養和提高服務人員的文化素質,有必要提供有情調的個性文化服務。
二、文化的旅遊功能
旅遊的文化性是其產業特殊性的集中表現。文化既是旅遊業的物質資源基礎,又是它的精神動力支撐。
1.文化的本質決定了文化的旅遊功能
文化作為人類勞動和智慧創造的結晶,貫穿著人類的發展和演化的整個過程,從而構成了世界豐富多彩的文化類型及其內涵。這些異彩紛呈的文化現象,其特質有三個:首先,文化是人的創造物,而不是自然物,它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不是自然現象。比如,原始的名山大川等自然物,不是文化,但經過人們用自己的智慧進行設計和加工後所產生的園林、景觀則是一種文化,從而使旅遊產品和文化融為一體。第二,文化是人類社會活動所創造的、為社會所普遍享用的,具有強烈的大眾性,從而為廣大遊客的參與提供了可能。第三,文化不是游離存在的,它體現在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的方式之中,體現在所創造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中。比如中國的萬里長城、埃及的金字塔體現了文化,不在於它們的外在建築材料,而主要在於它們所體現的人類的科技水平和成就及其審美觀念,從而極大地擴充了旅遊的文化含量。
2.文化的基本類型決定了文化旅遊資源的存在形式
從廣義的文化概念來講,每種文化都存在三個方面的要素:一是文化的物質要素,也是文化的物質實體層面,一般稱為物質文化,正是這種物質層面的文物遺址,為我們發展旅遊提供了大量的文物古跡和歷史遺存。二是文化的行為要素,也是文化的行為方式層面,一般稱為行為文化,正是這種文化的行為要素為旅遊業提供了多樣化的民俗風情。三是文化的心理要素,也是文化的精神觀念層面,一般稱為精神文化、心態文化或觀念文化,如宗教情緒、道德情操等,都是極具吸引力的旅遊資源。
從文化的分類來看,依據不同的標准,可以劃分出各種不同的類型。從旅遊的視角出發,可分為主體文化、客體文化和媒體文化;從范圍和時間的角度考量,可分為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以文化的物質載體為依據,可分為山文化、水文化等。所有這些,都是文化多樣性的表現形式。從旅遊開發建設的角度看,要依據各種不同的文化類型,以不同的視角去考慮和發掘各種資源的文化內涵,構建特色鮮明的旅遊產品。
3.文化的基本特徵決定了文化旅遊資源的基本特徵
(1)文化的地域性特徵。人類在與大自然作斗爭中,由於其特定地域條件的影響與制約,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在我國古代就有「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之說。居住在不同自然條件的人們,在閑暇、交往等生活的結構、范圍和對象都會不同,以致形成帶有強烈地域特點的文化形式,這些對人類的各種行為包括旅遊活動產生諸多影響。
(2)文化的民族性特徵。世界上許許多多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正是這種獨特的文化傳統,使一個民族與其他民族區別開來。每個民族都生活在特定的環境中,不同的環境造就了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語言、文字、藝術、道德、風俗習慣,構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成為發展民族旅遊的潛力之所在。
(3)文化的時代性特徵。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文化的內容和功能是不同的。依其不同的時代特徵,可以劃分出許多類型。在我國,人們通常將我國的歷史文化分為「原始文化」、「農業文化」和「現代化文化」三個階段,分別代表「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的特徵。人類文化進化的類型與層次的多樣化是構成世界多樣性的原因,也是旅遊活動產生和發展的直接誘因。
(4)文化的繼承性特徵。人類為了生存繁衍,上一代總會把自己積累的生產、生活經驗與技能傳授給下一代,人們從前人那裡不僅繼承了有形的物質遺產,還承襲了傳統的價值觀念、思維習慣、情感模式和行為規范。經過潛移默化的內化過程,將其沉澱於顯意識和潛意識底層,文化由此得以保存流傳下來,從而積累了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
(5)文化的變異特徵。一方面人類在繼承前輩所創造的文化成果的同時,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從事新的文化創造,另一方面,文化的交流也以更快的速度推動文化變遷。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里,文化交流的范圍之廣、頻率之快是前所未有的,人類幾乎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觀念的分化和融合,這種文化的變異性為旅遊開發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型旅遊資源。
三、提升湖南旅遊文化品位的新舉措
當前旅遊業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旅遊文化性競爭日益激烈,利用文化來發展旅遊,繁榮經濟,已成為世界旅遊發展的大趨勢和主潮流,我們必須適應這一形勢的發展。
1.充分發掘文化內涵,提高旅遊文化品位
湖南省旅遊資源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全省各地要深入調查研究,大力加強對旅遊歷史文獻的收集整理和開發利用,使蘊含在旅遊資源中的文化潛能得以充分釋放;要充分發揮歷史、文學、建築、工藝美術、園林、服裝設計以及音樂、書法、繪畫、雕刻(塑)、裝潢等專業人員的智慧,充分依靠藝術手段和科學手段,將旅遊資源進行藝術化處理,使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能夠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要通過舉辦一系列的旅遊節慶活動或者建設一批主題文化公園來顯示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內涵;要特別重視旅遊文化策劃工作,切實解決存在的整體旅遊形象不夠清晰、旅遊產品文化檔次不高、旅遊市場文化營銷策略不高明的問題,真正把旅遊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2.加強了解旅遊消費者的文化需求
作為旅遊經營者必須了解旅遊消費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徵。比如,外國旅遊者來中國,除了欣賞我國秀美的山川名勝、燦爛的歷史文化和品嘗中國的美味佳餚外,更希望能夠了解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狀況,了解中華民族的生產、生活、信仰、娛樂等方面的習俗。要研究不同的旅遊消費群體,把握消費者的文化消費心理。如當今世界一部分人長年生活在擁擠喧囂的城市中,過著節奏緊張、競爭激烈的生活,許多人想放鬆情緒,希望返樸歸真,回歸自然,因而生態旅遊、農家樂、農業觀光游等應運而生,並逐步成為時尚。一般而言,旅遊者的文化消費心理,不外乎審美、求新、求知、求樂、懷舊、偏愛、共鳴、從眾等,要針對這些心理需求,開發一些有特色的旅遊項目。
3.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旅遊開發格局
當前,旅遊需求消費的重心正在由觀光型向文化型、保健型和生態型等方面轉化。全省要下功夫打造一批旅遊精品,重點開發有關生態文化、健康娛樂、度假休閑、會務和商務型旅遊產品,以及獨具湖湘文化特色的旅遊商品。要突出抓好自然生態游、湖光水色游、田園風光游、濕地草場游、農業觀光游和農家樂等旅遊場地建設。要加強旅遊度假村、野外宿營地、戶外活動中心和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建設。要改善城市的總體環境,建立大型的會議服務中心,積極爭取各種學術、經貿、體育、文化等國內國際會議在湖南舉行。在湖湘文化特色商品方面,要積極開發雕塑、陶瓷、建築、煙花、湘綉、書畫、竹木等工藝品。在產品建設格局上,要實行大湘西、大湘南、泛洞庭、都市群四大版塊共同發展,用奇山(張家界)、異水(洞庭湖)、偉人(毛澤東)三大特色來構築湖南旅遊的總體形象。各地都要圍繞自身獨有的文化特色來展開。
4.全面加強旅遊文化建設
旅遊業是一項涉及「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的綜合性產業,其文化建設除抓好旅遊資源文化內涵的挖掘外,還要抓好旅行社、旅遊賓館、旅遊車船公司等企業、旅遊目的地的文化建設。旅遊企業的有形產品,除了要具備實用的功能外,還必須滿足顧客求美、求新、求知的文化功能。作為主要接待的旅遊飯店,要突出其建築文化、裝潢文化、功能文化和服務文化的建設,重視大堂文化、樓同文化、衛生間文化、餐廳文化和休閑娛樂文化等方面的設計和建設。旅遊目的地要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藉以提高旅遊區的品位和檔次。旅遊市場營銷,除加大產品的文化內涵外,營銷人員自身的文化素質、言談舉止、禮節禮儀都要體現一個民族、一個區域的文化特徵,給人以鮮明的高品位文化形象。
『伍』 試論旅遊文化與歷史文化的關系
文化,文化是經過一定思考產生,歷史的記載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歷史,經歷事專的記載,一個屬民族的歷史,一個民族的文化,一個民族過去事的記載,一個民族的思考成就,歷史可以按時期分,也可以按種類分,文化也是,他們是相互聯系的。
『陸』 如何理解旅遊與文化的關系
旅遊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是旅遊資源的魅力所在,是旅遊主體的出發點與歸宿,是旅遊業興旺發達的源泉;旅遊則有利於挖掘文化、豐富文化、優化文化和保護文化。旅遊與文化的關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將文化與旅遊有機結緣,有利於旅遊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柒』 簡述民俗文化的旅遊開發與保護的關系
民俗文化的旅遊開發與保護的關系如下:
突出特色,統籌規劃。特色是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生命線。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必須進行統籌的規劃、分期實施。應優先開發旅遊資源特色突出、基礎設施和接待設施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保證其優先發展,以帶動整個地區民族旅遊業的發展。
培育人才,提高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質量和品位。提高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質量和品位,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民族學、民俗學、人類學、文化學、經濟學及規劃設計的人才。為此,必須加強人才的培育。要特別注意將純正、豐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內容充實到各類教育培訓中去。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生的文化。 由於民俗文化的集體性,說到底,民俗培育了社會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強了民族的認同,強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體遵從,反復演示,不斷實行,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
『捌』 旅遊與文化的關系
這是一篇很好的範文,請參考
旅遊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駕馭自然的一種生動反映,弄清旅遊與文化的關系,全面加強旅遊文化建設,提升旅遊文化品位,對於提高旅遊行業素質,增強市場生存能力和競爭力,促進旅遊產業更快更好地發展,具有特殊意義。
一、旅遊的文化屬性
旅遊活動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文化活動。無論是旅遊消費活動還是旅遊經營活動都具有強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內涵,它才會具備吸引旅遊者的魅力。正如孫尚清指出的,「旅遊在發展的一定階段是經濟———文化產業,在發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經濟產業。」此言透徹地闡明了旅遊與文化關系的密切程度。
1.旅遊主體的文化本質
旅遊作為一種跨時空的消費活動,它的廣泛出現是經濟發展驅使的結果,但一個人能否成為旅遊者更需要內在的動因,正如先秦思想家墨子所講的,「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常安,然後求樂」。人類在基本生存需求滿足之後,隨著收入的增長,必然追求更高的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但是,旅遊活動更是文化驅使的結果。從歷史發展的觀點看,經濟發展固然為社會進步提供了物質基礎,但是社會發展最根本的是社會文化與觀念的革命。二戰以後世界范圍內旅遊活動的興盛,從客觀條件看,是全球經濟恢復、繁榮的結果,從深層次看,它是文化觀念轉變的結果。
2.旅遊客體的文化含量
旅遊資源按基本成因和屬性,大而言之可分為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兩大類。人文旅遊資源,無論是實物形態的文物古跡還是無形的民族風情、社會風尚,均屬於文化的范疇。由各種自然環境、自然要素、自然物質和自然現象構成的自然景觀,只有經過人為的開發利用,才能由潛在旅遊資源變為現實的旅遊資源。即使是自然美,也必須通過鑒賞來反映和傳播,而鑒賞是一種文化活動,因此,自然旅遊資源同樣也具有文化性。
3.旅遊媒體的文化特徵
旅遊者以追求精神享受為目的,可以說是文化消費者。因此,旅遊業的核心產品只能是文化產品或文化含量高的產品,旅遊經營者只有為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文化產品,才能從交換中實現盈利的目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旅遊資源的開發者不僅要了解旅遊資源本身的特徵和功能,還必須了解遊客所追求的文化特徵,開發出滿足各類旅遊的文化旅遊產品。旅遊業的文化特徵還滲透在各旅遊部門的運行過程中,如現代旅遊飯店,不是簡單地提供膳食的場所,而是集膳宿、社交、娛樂、審美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場所。因此,一個優秀的飯店,有必要不斷提高餐飲、客房、娛樂等環節的文化品位,有必要培養和提高服務人員的文化素質,有必要提供有情調的個性文化服務。
二、文化的旅遊功能
旅遊的文化性是其產業特殊性的集中表現。文化既是旅遊業的物質資源基礎,又是它的精神動力支撐。
1.文化的本質決定了文化的旅遊功能
文化作為人類勞動和智慧創造的結晶,貫穿著人類的發展和演化的整個過程,從而構成了世界豐富多彩的文化類型及其內涵。這些異彩紛呈的文化現象,其特質有三個:首先,文化是人的創造物,而不是自然物,它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不是自然現象。比如,原始的名山大川等自然物,不是文化,但經過人們用自己的智慧進行設計和加工後所產生的園林、景觀則是一種文化,從而使旅遊產品和文化融為一體。第二,文化是人類社會活動所創造的、為社會所普遍享用的,具有強烈的大眾性,從而為廣大遊客的參與提供了可能。第三,文化不是游離存在的,它體現在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的方式之中,體現在所創造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中。比如中國的萬里長城、埃及的金字塔體現了文化,不在於它們的外在建築材料,而主要在於它們所體現的人類的科技水平和成就及其審美觀念,從而極大地擴充了旅遊的文化含量。
2.文化的基本類型決定了文化旅遊資源的存在形式
從廣義的文化概念來講,每種文化都存在三個方面的要素:一是文化的物質要素,也是文化的物質實體層面,一般稱為物質文化,正是這種物質層面的文物遺址,為我們發展旅遊提供了大量的文物古跡和歷史遺存。二是文化的行為要素,也是文化的行為方式層面,一般稱為行為文化,正是這種文化的行為要素為旅遊業提供了多樣化的民俗風情。三是文化的心理要素,也是文化的精神觀念層面,一般稱為精神文化、心態文化或觀念文化,如宗教情緒、道德情操等,都是極具吸引力的旅遊資源。
從文化的分類來看,依據不同的標准,可以劃分出各種不同的類型。從旅遊的視角出發,可分為主體文化、客體文化和媒體文化;從范圍和時間的角度考量,可分為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以文化的物質載體為依據,可分為山文化、水文化等。所有這些,都是文化多樣性的表現形式。從旅遊開發建設的角度看,要依據各種不同的文化類型,以不同的視角去考慮和發掘各種資源的文化內涵,構建特色鮮明的旅遊產品。
3.文化的基本特徵決定了文化旅遊資源的基本特徵
(1)文化的地域性特徵。人類在與大自然作斗爭中,由於其特定地域條件的影響與制約,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在我國古代就有「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之說。居住在不同自然條件的人們,在閑暇、交往等生活的結構、范圍和對象都會不同,以致形成帶有強烈地域特點的文化形式,這些對人類的各種行為包括旅遊活動產生諸多影響。
(2)文化的民族性特徵。世界上許許多多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正是這種獨特的文化傳統,使一個民族與其他民族區別開來。每個民族都生活在特定的環境中,不同的環境造就了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語言、文字、藝術、道德、風俗習慣,構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成為發展民族旅遊的潛力之所在。
(3)文化的時代性特徵。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文化的內容和功能是不同的。依其不同的時代特徵,可以劃分出許多類型。在我國,人們通常將我國的歷史文化分為「原始文化」、「農業文化」和「現代化文化」三個階段,分別代表「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的特徵。人類文化進化的類型與層次的多樣化是構成世界多樣性的原因,也是旅遊活動產生和發展的直接誘因。
(4)文化的繼承性特徵。人類為了生存繁衍,上一代總會把自己積累的生產、生活經驗與技能傳授給下一代,人們從前人那裡不僅繼承了有形的物質遺產,還承襲了傳統的價值觀念、思維習慣、情感模式和行為規范。經過潛移默化的內化過程,將其沉澱於顯意識和潛意識底層,文化由此得以保存流傳下來,從而積累了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
(5)文化的變異特徵。一方面人類在繼承前輩所創造的文化成果的同時,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從事新的文化創造,另一方面,文化的交流也以更快的速度推動文化變遷。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里,文化交流的范圍之廣、頻率之快是前所未有的,人類幾乎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觀念的分化和融合,這種文化的變異性為旅遊開發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型旅遊資源。
三、提升湖南旅遊文化品位的新舉措
當前旅遊業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旅遊文化性競爭日益激烈,利用文化來發展旅遊,繁榮經濟,已成為世界旅遊發展的大趨勢和主潮流,我們必須適應這一形勢的發展。
1.充分發掘文化內涵,提高旅遊文化品位
湖南省旅遊資源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全省各地要深入調查研究,大力加強對旅遊歷史文獻的收集整理和開發利用,使蘊含在旅遊資源中的文化潛能得以充分釋放;要充分發揮歷史、文學、建築、工藝美術、園林、服裝設計以及音樂、書法、繪畫、雕刻(塑)、裝潢等專業人員的智慧,充分依靠藝術手段和科學手段,將旅遊資源進行藝術化處理,使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能夠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要通過舉辦一系列的旅遊節慶活動或者建設一批主題文化公園來顯示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內涵;要特別重視旅遊文化策劃工作,切實解決存在的整體旅遊形象不夠清晰、旅遊產品文化檔次不高、旅遊市場文化營銷策略不高明的問題,真正把旅遊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2.加強了解旅遊消費者的文化需求
作為旅遊經營者必須了解旅遊消費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徵。比如,外國旅遊者來中國,除了欣賞我國秀美的山川名勝、燦爛的歷史文化和品嘗中國的美味佳餚外,更希望能夠了解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狀況,了解中華民族的生產、生活、信仰、娛樂等方面的習俗。要研究不同的旅遊消費群體,把握消費者的文化消費心理。如當今世界一部分人長年生活在擁擠喧囂的城市中,過著節奏緊張、競爭激烈的生活,許多人想放鬆情緒,希望返樸歸真,回歸自然,因而生態旅遊、農家樂、農業觀光游等應運而生,並逐步成為時尚。一般而言,旅遊者的文化消費心理,不外乎審美、求新、求知、求樂、懷舊、偏愛、共鳴、從眾等,要針對這些心理需求,開發一些有特色的旅遊項目。
3.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旅遊開發格局
當前,旅遊需求消費的重心正在由觀光型向文化型、保健型和生態型等方面轉化。全省要下功夫打造一批旅遊精品,重點開發有關生態文化、健康娛樂、度假休閑、會務和商務型旅遊產品,以及獨具湖湘文化特色的旅遊商品。要突出抓好自然生態游、湖光水色游、田園風光游、濕地草場游、農業觀光游和農家樂等旅遊場地建設。要加強旅遊度假村、野外宿營地、戶外活動中心和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建設。要改善城市的總體環境,建立大型的會議服務中心,積極爭取各種學術、經貿、體育、文化等國內國際會議在湖南舉行。在湖湘文化特色商品方面,要積極開發雕塑、陶瓷、建築、煙花、湘綉、書畫、竹木等工藝品。在產品建設格局上,要實行大湘西、大湘南、泛洞庭、都市群四大版塊共同發展,用奇山(張家界)、異水(洞庭湖)、偉人(毛澤東)三大特色來構築湖南旅遊的總體形象。各地都要圍繞自身獨有的文化特色來展開。
4.全面加強旅遊文化建設
旅遊業是一項涉及「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的綜合性產業,其文化建設除抓好旅遊資源文化內涵的挖掘外,還要抓好旅行社、旅遊賓館、旅遊車船公司等企業、旅遊目的地的文化建設。旅遊企業的有形產品,除了要具備實用的功能外,還必須滿足顧客求美、求新、求知的文化功能。作為主要接待的旅遊飯店,要突出其建築文化、裝潢文化、功能文化和服務文化的建設,重視大堂文化、樓同文化、衛生間文化、餐廳文化和休閑娛樂文化等方面的設計和建設。旅遊目的地要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藉以提高旅遊區的品位和檔次。旅遊市場營銷,除加大產品的文化內涵外,營銷人員自身的文化素質、言談舉止、禮節禮儀都要體現一個民族、一個區域的文化特徵,給人以鮮明的高品位文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