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大旅遊區的發展現狀和挑戰
⑴ 目前我國旅遊業面臨著哪些發展機遇和挑戰
機遇: 1、更加開放的國家政策; 2、中國在世界的地位不斷提升; 3、各級政內府對旅遊業的重容視; 4、國民素質不斷提高,人們的精神需求更注重休閑旅遊; 5、環境保護深入人心。 挑戰: 1、國家間的產業競爭; 2、我國旅遊業規則有待完善; 3、專業
⑵ 簡述世界旅遊發展將出現的變化
世界旅遊業從形成到發展,現在進入了穩定發展時期,21世紀將是旅遊業的第二個黃金時代。旅遊業將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產業,旅遊者將達到空前的規模,來自各個國家、各個階層的旅遊者將把他們的足跡印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盡管各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情況以及旅遊業的發展模式不同,但就整個國際旅遊業來看,將出現下列發展趨勢。
一、旅遊業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產業
旅遊業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興產業,每年國際旅遊業的交易額已超過3000億美元。據世界旅遊組織預測,到2000年底,國際旅遊人次可望達到6.6億,相當於世界總人口的10%左右。旅遊收入將增至5000 億美元,旅遊業將取代石油工業、汽車工業,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創匯產業。1992年世界旅遊與觀光理事會根據總收入、就業、增值、投資及納稅等幾個方面的分析,證明旅遊業作為世界上最大產業的態勢正在形成。因此,世界旅遊與觀光理事會指出:旅遊業是促進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旅遊業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就業部門,共產生1.27億個工作崗位,約佔世界勞動力總數的6.7%;旅遊業是創造高附加值的產業, 其增值額已達到14490億美元;旅遊是各國財政中主要的納稅產業之一, 全世界的旅遊企業及從業人員的納稅總額高達3030億美元。旅遊業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不僅是產生的產值和提供就業崗位的貢獻,它同時還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帶來一系列的經濟效益。
二、國際旅遊區域的重心將向東轉移
歐洲和北美是現代國際旅遊業的兩大傳統市場。在80年代以前,它們幾乎壟斷了國際旅遊市場,接待人數和收入都佔世界總數的90%左右。80年代後,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區一批新興市場的崛起,使國際旅遊業在世界各個地區的市場份額出現了新的分配組合。尤其是東亞、太平洋地區,近些年來,國際旅遊增長率高於世界平均水平,達到7.5%。預計到2010年國際旅遊者人數將達到1,9億。 在邁向21世紀的發展中,歐洲和北美地區國際旅遊市場上的份額將呈進一步縮小之勢,旅遊重心由傳統市場向新興市場轉移的速度將會加快。隨著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的持續增長和繁榮,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居民去鄰國度假者必定會增加,區域性國際旅遊將大大發展。特別是隨著全球經濟重心也相應東移,使亞太地區成為未來國際旅遊業的「熱點」區域。從中國的情況看,1996年至1998年三年間來華旅遊入境人數平均每年以11%的幅度增長。1998年旅遊入境人數達6347.84萬人, 顯示出非常強勁的增長勢頭。
三、國際旅遊客源市場趨向分散化
長期以來,國際旅遊的主要客源市場在地區結構上一直以西歐、北歐和北美為主。這兩個地區作為現代國際旅遊的發源地,其出國旅遊人數幾乎占國際旅遊總人數的四分之三左右。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旅遊客源國中,除亞洲的日本、大洋州的澳大利亞外,其餘大都集中在上述兩個地區,其中僅德國和美國兩個國家,就占國際旅遊消費總支
1/3
出的三分之一以上。國際旅遊客源市場在地區分布上畸形集中的局面,同樣也面臨著嚴重的挑戰,特別是當代世界經濟正在迅速分化和重新改組,初步形成了北美、西歐、日本、獨聯體、東歐和第三世界等6 大經濟力量相抗衡的態勢,直接影響各地區國際旅遊客源的發生、發展、消長和轉移,從而導致客源市場分布格局由目前的集中漸漸走向分散。到21世紀初,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脫穎而出的新興工業國,隨著人均國民收入的增加,可能逐漸取代傳統的旅遊客源國,而成為國際旅遊的主體市場。中國目前私人出境旅遊人數較少,但增長速度較快。 1994 年至1998年五年間,私人出境旅遊人數平均年增長18.6%。出境旅遊正在逐漸形成規模。
四、國際旅遊方式趨向多樣化
從近年來國際旅遊業發展的特點看,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與生活水平的提高,眾多旅遊者越來越不滿足多年一貫制的觀光旅遊,而希望能夠在旅遊中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積極的探索、參與和休息,人們將更加重視精神疲勞的消除,這樣就要求旅遊企業推出豐富多彩的旅遊產品。那些單純遊山玩水的消遣觀光,將逐漸為多樣化的旅遊方式和項目所取代。國際上傳統的旅遊方式分為四種,即娛樂型、觀光型、療養型和商務型,大多數旅遊活動更多的是各種方式特徵兼而有之。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旅遊方式是由其資源條件、地理位置、市場條件等多方面因素決定的,不同的旅遊方式也有不同的產品、價格、市場對策等,同時旅遊者也有不同的消費要求和消費特點。當今,國際旅遊消費動向的重大變化是消費由「目的」變為「手段」,人們消費是為了實現自我愛好,為了自由娛樂,表現豐富的感情等。傳統的觀光、娛樂等旅遊方式已不能滿足旅遊者的需求。旅遊方式朝著個性化、多樣化、文化化的方向發展,各種內容豐富、新穎獨特的旅遊方式和旅遊項目將應運而生。
五、中遠程旅遊漸趨興旺
旅遊距離的遠近受限於時間和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在本世紀上半葉,人們大都只能藉助於火車和汽車進行旅遊活動。當時飛機速度既慢且票價昂貴,還很不安全。因此,那個時代的人一般只能作短程旅遊。中、遠程旅遊,特別是橫渡大洋的國際旅遊的興起,是二戰後航空運輸大發展的直接結果。目前,飛機的飛行速度越來越快,續航技術日新月異,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小,距離在旅遊限制因素中的作用日趨減弱,人們外出旅遊將乘坐更快捷的飛機和高速火車。據專家預測,到2010年,新一代的超音速飛機,從倫敦飛到東京,航程9585千米,只需3小時; 短途旅行可坐時速550千米的超導火車, 速度比現在的高速火車快近一倍。加之閑暇時間增多,今後將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中、遠程旅遊的行列中來。1983年,歐洲共同體國家出國旅遊者中,7
9.7%的人是到毗鄰國作短程旅遊,中、遠程旅遊者僅佔20.3%;到1995年,出國作短程旅遊的那部分人數下降到72.7%,中、遠程旅遊人數升至27.3%。另據國際航空協會估計,世界航空運輸中,長途航運將成為主要手段,距離在2400千米以上的長途客運量可能從目前占航空客運量6%劇增至40%。因此,隨著更加快捷、安全、
2/3
舒適、經濟的新型航空客機投入運營,全球性大規模的中、遠程旅遊將成為可能。
六、國際旅遊對旅遊安全更為重視
世界局勢的緩和,使世界避免爆發全球性毀滅戰爭成為可能,但世界上局部戰爭和沖突時有發生。民族沖突、宗教沖突、國際恐怖主義將隨時對國際旅遊業的發展形成局部威脅。在具備閑暇時間和支付能力的條件下,惟一能使旅遊者放棄旅遊計劃的因素就是對安全的顧慮。旅遊者考慮的安全因素主要有:局部戰爭和沖突,恐怖主義活動;旅遊目的地政局不穩定,傳染性疾病流行,惡性交通事故的發生,社會治安狀況惡化等。旅遊者只有對各方面的安全因素確定無疑後才會啟程。因此,各旅遊接待國或地區都愈來愈重視安全因素對市場營銷的影響,力求從每一個環節把好安全關。針對一些不可預測的不安全因素為遊客預先代辦保險,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減輕遊客的後顧之憂,另一方面,一旦事故發生,可以將其對市場的沖擊力減少到最低程度。
⑶ 世界旅遊業發展的基本格局是什麼。
旅遊業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已發展成為超過石油工業、汽車工業的世界第一大產業,也是世界經濟中持續高速穩定增長的重要戰略性、支柱性、綜合性產業。當今,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世界旅遊業更是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時代。2011年3月3日世界旅遊及旅行理事會發布的《2011-2021旅遊業經濟影響報告》認為,盡管目前世界經濟增長遇到了很多挑戰和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但旅遊業卻一直是增長速度最快的部門之一,而且成為推動經濟和就業增長的主要力量。預計未來10年裡,世界旅遊業對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每年將達到4.2%,總額為9.2萬億美元,並創造6500萬個就業機會。准確把握世界及我國旅遊業的發展特點和主流趨勢,對於我國確立旅遊業發展戰略,提升旅遊業的國際競爭力,實現由旅遊大國向旅遊強國的邁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世界旅遊業的發展現狀及特點
過去60年來,世界旅遊業發展一直長盛不衰,期間雖然也有波動,但總體上呈現高速增長態勢。推動世界旅遊業迅速發展的關鍵因素有三個:一是各國經濟快速增長及與其相關的國民收入穩步提高,使人們有能力支付價格不菲的旅遊旅行費用。比如,目前在歐洲,一個月收入4,000~6,000歐元的中等收入家庭,可非常容易地到亞洲、非洲旅行。每人每次旅行的平均費用大約為2,000歐元,比月收入還低。現在歐美有些家庭每年的出境旅遊已成為習慣。二是交通運輸技術的巨大進步,使長途旅行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大大縮短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距離,使「地球村」的理念成為現實。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寬體噴氣式飛機的發明、家用小汽車的普及和高速鐵路的廣泛運用。三是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和人權、民生狀況的不斷改善,使人們可以有大量的閑暇時間用於旅遊旅行。以發達國家中每周工時最短、一年帶薪假期最長的國家法國為例,從1919年起每周法定勞動時間為48小時,1936年起減為40小時,2000年起實行每周35小時工作制;除了每年法定的節假日,一年帶薪假期1936年是兩周,1956年增加到3周,1968年4周,1981年起增加到5周。也就是說,法國人每年大約有5個月不用工作。北歐其他一些國家也是大同小異。美國人已有1/3的休閑時間,2/3的收入用於休閑,1/3的土地面積用於休閑。休閑度假已成為現代社會人們的重要生活方式,休閑經濟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經濟形態。
⑷ 簡述世界六大旅遊區的基本概況
1、東亞及太平洋地區
包括東亞、東南亞、中亞、大洋洲的所有國家。該地區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直是世界上排名第三的國際旅遊接待地區,也是世界上第三大國際旅遊客源市場,是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旅遊市場。
該地區旅遊資源即為豐富,市場潛力巨大。據世界旅遊組織預測,2020年以後,該地區國際旅遊發展將超過美洲位居世界第二位。
⑸ 海洋旅遊的世界海洋旅遊發展現狀
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生效和《21世紀議程》的實施,海洋在全球的戰略地位日趨突出。為了搶占海洋時代的新優勢,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韓國、印度等國都相繼提出了面向21世紀的國家海洋發展戰略。如韓國制訂了「海洋韓國——21世紀戰略」,日本大力實施「海洋立國」規劃。而隨著全球化的加速,世界經濟布局也日益向沿海地區聚集,海洋產業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總產值由1980年的不足2500億美元迅速上升到本世紀的一萬多億美元。僅以美國為例,作為海洋大國,美國海洋線長22680公里,其專屬經濟區海域總面積達到340萬平方公里,海洋及相關產業已成為美國經濟支柱之一。2002年以來,美國海洋直接相關的產業總產值每年都超過1000億美元,創造的就業機會在200萬個以上,美國沿海地區每年經濟產值總計超過1萬億美元,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佔有約十分之一的比重。與此同時,全球人口的趨海性也進一步增強,約65%集中在海岸帶地區。人類從未像現在這樣依賴海洋,也從未像現在這樣對海洋寄予巨大期望。
海洋旅遊業是世界海洋經濟的最大產業之一,海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海洋旅遊業的發展。可以說海洋經濟發達的國家,海洋旅遊業大致在其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當前,海洋旅遊業發展呈現出以下三大特點:一是海洋旅遊在世界旅遊業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並且呈現強勢增長態勢。在全世界旅遊收入排名前25位的國家和地區中,沿海國家和地區有23個,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旅遊總收入佔到全世界的近70%。二是海洋旅遊在各國國民經濟中所佔地位日趨重要。在西班牙、希臘、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等國,海洋旅遊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或支柱產業,在熱帶、亞熱帶的許多島國,海洋旅遊業已成為最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有的甚至佔到國民經濟比重的一半以上。三是熱帶和亞熱帶目的地在世界海洋旅遊中佔主導地位,形成了一批世界級海洋旅遊目的地。目前最具市場影響力的世界級海洋旅遊目的地主要包括地中海地區、加勒比海地區和東南亞地區,南太平洋地區和南亞地區正在迅速成為世界海洋旅遊的新熱點。這些世界級海洋旅遊目的地,盡管其開發時間和發展背景各不相同,但共同的特點都是很好地把握並且利用了各自擁有的內部條件和外部機遇。大多數世界級海洋旅遊目的地都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和獨特的文化背景。從地中海、加勒比海、東南亞、南太平洋到美國夏威夷和南亞的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土著民族的生活方式、多民族交融的文化背景、傳統文化積淀與現代時尚元素的結合,不僅成為最有魅力的旅遊吸引物,而且成為了旅遊目的地的獨特形象。
⑹ 我國旅遊景區發展面臨的挑戰有哪些
景區發展面臨重大挑戰
1.旅遊需求快速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均GDP已經從1978年的不足美元增至2010年的4000多美元,旅遊需求快速增長,2010年我國國內旅遊人數已達21億人次,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旅遊也成為我國城鄉居民生活的基本內容。同時,我國公眾假日、休息日(不含帶薪休假)等休息時間共115天,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但目前我國每年人均出遊次數只有發達國家的七分之一左右,市場發展空間巨大。預計到2015年我國人均GDP將突破6000美元,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三大區域的一大批中等以上城市的人均GDP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我國城鎮化率將達到51.5%,城鎮人口將首次超過農村人口,這在中國這樣一個農業歷史大國和人口大國,是劃時代的歷史轉折。由此,必將帶動旅遊需求的強勁增長,預計到2015年我國國內旅遊人數將達到33億人次,到2020年將達到50億人次,以現有大大小小2萬家景區的規模和接待能力而言,景區供給不足的局面將長期存在。
2.支持力度不斷加大
一是國家層面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十二五」時期,國家旅遊局將計劃投入20多個億的資金重點用於景區廁所、遊客服務中心、標識系統等方面的建設。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旅遊局正在編制的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規劃,也將旅遊景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作為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的重點內容之一。農業、文物、林業等部門的相關投入,也都將直接或者間接地改善景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二是地方層面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據統計,2011年僅各省級旅遊部門用於旅遊項目的資金就達20億元,其中至少60%用於景區的投入。如山東、湖南、河北等省旅遊局聯合省交通部門完成了省內高速公路對4A級以上旅遊景區的標識設置。河北省單列40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對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的單位進行獎勵,南京市江寧區對於成功創建國家5A級景區的獎勵達1500萬元等。三是金融層面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國家旅遊局先後與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等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均把景區作為支持的重點;僅中國農業銀行「十二五」時期對旅遊項目的授信額度就達5000億元。各地金融部門也明確將4A級以上景區列為重點支持的對象。據了解,河南等一些省旅遊局也與本地銀行簽署了金融支持協議。證券部門也在加大對景區企業上市融資的支持力度。
3.交通出行更加便捷
到2015年,將新建鐵路營業里程2萬多公里,新建高速公路3萬多公里,農村公路40多萬公里,民用機場50多個,沿海港口深水泊位500多個,投資總量達上萬億元。屆時,我國將基本建成國家快速鐵路網和高速公路網,初步形成安全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快速鐵路實現對50萬人口以上城市的基本覆蓋,高速公路實現對20萬人口以上城市的基本覆蓋,民航實現對全國83%人口的覆蓋。同時,以景區為重點依託的支線公路和支線機場也將加快發展。交通設施的持續改善為國內外遊客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舒適的旅遊旅行條件。
4.經濟發展方式轉型
「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將面臨外需疲軟,內需不振,節能減排形勢嚴峻等不利挑戰,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壓力進一步加大。景區作為綠色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重要領域,整個社會發展旅遊、開發景區的熱情高漲。近期,山東省召開了全省旅遊重點項目現場會,其中絕大部分是以景區為主的綜合類項目;江蘇省常州市啟動了「510行動計劃」,重點推進包括旅遊在內的五大類58個項目,旅遊項目以景區項目為主;甘肅省新近了成立公路航空旅遊投資集團,將景區作為投資發展的重點。據初步統計,今年1-10月份全國旅遊景區投資快速增長,共完成投資247億元,居各項旅遊投資的首位。以主題公園為例,近三年全國主題公園計劃投資800億元,涉及173個項目,其中,總投資額上億元的項目有104個,上10億元的項目有2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