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名人文化旅遊論文
A. 青島名人故居的研究性學習報告!誰會幫幫忙!
姓名:舒慶春 字:舍予 別名:老舍 民族:滿族 職業:作家 生辰:1899年2月3日 祭日:1966年8月24日 國家:中國 地區:北京 籍貫:北京
老舍家祖輩都是文盲。到了他這一輩,靠母親辛勤勞動供他上了學。19歲那年,老舍以品學兼優的成績從北京師范學校畢業,被派到北京方家胡同小學當校長,從此,開始了他勞動的一生。
當了兩年小學校長之後,老舍被提升為北郊勸學員。這時,偉大的「五四」運動爆發了,這個震撼整個中國大地的事件也震撼了老舍。受新思想和新觀念的影響,老舍的世界觀也發生了變化。他開始偷偷地用白話文寫小說,像發了瘋、著了魔一樣練著寫白話文。白話文的興起,使老舍有了用武之地,他一直堅持不懈地去實踐,從而在文字上為他以後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24年他到了英國,到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當講師。這時,他開始了長篇小說的創作,一寫就是三部:《老張的哲學》、《趙子曰》和《二馬》。1927年老舍回到了祖國。1930年到濟南齊魯大學擔任文學院文學教授兼國學研究所文學主任。1934年到青島的山東大學文學院當教授。在山東的七年裡,他創作了《駱駝祥子》等二百篇作品。這些豐碩的成果凝聚著老舍的辛勤勞動。老舍與勤勞的農民一樣,扛著他的「農具」:毛筆、鋼筆……在他的稿紙上「耕耘」。他每天早起早睡,極有規律地寫作,平常連星期天也顧不得休息,暑假、寒假也全部用在寫作上。流下的是汗水,結出的是豐碩的果實。
老舍創作的筆始終沒停過。抗日戰爭爆發後,他由濟南奔赴武漢、重慶,主持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工作,在周恩來直接關懷和幫助下,為團結和組織廣大文藝工作者參加抗日救亡的宣傳工作,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這時期,他寫了長篇小說《火葬》、《四世同堂》等作品。
新中國的成立給他帶來了旺盛的創作熱情,他以自己的作品,熱情歌頌黨,歌頌新社會。十幾年間,他寫了《方珍珠》、《龍須溝》、《茶館》等二十多個劇本。其中《龍須溝》影響較大,揭示了解放前後社會關系的巨大變化,歌頌了新中國,他也因此獲得了「人民藝術家」的光榮稱號。
老舍的一生是創作的一生,勤勞的一生。
老舍青島故居 八關山北坡,一條小巷內,坐落著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老舍的故居,原為黃縣路6號,現為12號,小巷對面即是青島市博物館。 1934年至1937年,老舍居於青島。臧克家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說:「小門東前,一進門小院極幽靜。一進樓門,壁上掛滿了刀矛棍棒,老舍為了鍛煉身體,天天練武。小樓不高,望不見大海,夜靜更闌時,可以聽到大海的呼吸。」庭院中的石板甬路、冬青樹至今仍在。 黃宗江、黃宗洛、黃宗英等黃氏兄妹曾住於樓上,樓下住著老舍。屋內面東的一間是書齋,朝南的是客廳及老舍夫人和孩子們的居室。 在這里,老舍創作了已譯為12國文字、20個國家出版過的長篇小說《駱駝祥子》以及《文博士》、創作經驗集《破牛破車》和一批散文、小品等。
B. 《青島名人故居》或《青島文化名人》研究性學習報告,初一寒假作業。
一、青島簡介青島位於山東半島南端(北緯35°35'-37°09',東經119°30'-121°00')、黃海之濱。是全國70個大中城市之一,全國五個計劃單列市之一。青島市地處山東半島東南部,東、南瀕臨黃海,東北與煙台市毗鄰,西與濰坊市相連,西南與日照市接壤。1994年2月,被列為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2008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為761.56萬人,其中市區1159平方公里,人口276.25萬人;五市(縣級)485.3萬人。二、青島歷史上的名人王統照:(1897—1957年)字劍三,曾用名:息廬,源蒙、梅如等,著名作家,山東諸城人。1927年王統照定居青島,創作了描寫青島的著名散文《青島素描》、詩集《這時代》、長篇小說《山雨》,主持創辦了文學期刊《青潮》。1946年被聘為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後因支持學生運動被解聘。1949年返校任中文系主任。王統照故居位於市南區觀海二路49號。 王獻唐:(1896—1960年),山東日照人。歷史考古學家。曾任《山東日報》《商務時報》編輯、山東省省立圖書館館長、山東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故宮博物院銅器研究員。在金石、版本、音韻、目錄學等方面均有建樹。著有《中國古代貨幣通考》、《楚辭新論》、《公孫龍子懸解》、《炎黃氏族文化考》等書。王獻唐故居位於市南區觀海二路13號甲。 毛漢禮:(1919-1988年),浙江諸暨人,中國物理海洋學家、教育家。中國物理海洋學奠基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學部委員。著有《動力海洋學》《海洋》《灣流》等論文、論著40多篇(部)。其主持的《全國海洋綜合調查資料匯編及圖集》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黃東海陸架水文物理學調查研究》獲1985年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二等獎。毛漢禮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路36號。 老 舍:(1899—1966年)北京人,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筆名老舍,著名作家。1934年到青島,任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1936年辭去教職專事創作。在青島期間創作了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和兩部散文集。代表作《駱駝祥子》被譯為多國語言,並被改編成舞台電影劇本搬上舞台銀幕。老舍故居位於市南區黃縣路12號。 華 崗:(1903—1972年),浙江龍遊人,史學家、學者、教育家。1951年至1955年任山東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在青期間完成了《中國大革命》等著作。創辦《文史哲》並任第一任社長。著有《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大綱》等著作。華崗故居位於市南區龍口路40號。劉知俠:(1918-1991年),河南汲縣人。現代作家。新中國建立後,歷任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編創部部長、秘書長、副主席,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等,1985年任青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名譽主席,定居青島。畢生致力於軍事文學創作,著有《鐵道游擊隊》、《紅嫂》、《鋪草集》、《沂蒙飛虎》等長篇小說。劉知俠故居位於市南區金口二路42號。沈從文:(1902——1988年)湖南鳳凰人,原名沈岳煥,別名小兵,筆名懋林、休芸芸、甲辰、王旋若等。1931—1933年在青島任國立青島大學講師。在青期間完成了幾十個中短篇小說和散文,有《自傳》、《八駿圖》、《月下小景》等。1949年後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會主任、全國政協常委。著有小說《邊城》、《長河》,輯有《從文子集》、《沈從文甲集》、《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沈從文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路3號。 楊振聲:(1890—1956年),山東蓬萊人,現代作家、教育家。1930年至1932年任國立青島大學第一任校長。期間邀請大批學有專長的著名教授、學者赴青任教,使國立青島大學創建後進入鼎盛時期。代表作有中篇小說《玉君》。楊振聲故居位於市南區黃縣路7號。 張 璽:(1897—1967年),河北平鄉人,中國海洋動物學家、教育家。中國湖沼學、動物學研究的先驅,1932年後在國立山東大學兼任教授。新中國建立後,參與籌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今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並任副主任。1957年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畢生致力於海洋科學的研究及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曾發表《青島沿海後腮類動物的研究》、《中國海洋動物之進展》等論文近百篇。著有《牡蠣》、《近江牡蠣的養殖》、《中國北部海產經濟軟體動物》等。張璽故居位於市南區萊陽路28號甲。 洪 深:(1894—1955年):字伯駿,號淺哉,江蘇武進人,中國早期電影開拓者、劇作家。1913年考入清華大學後,開始從事戲劇創作活動,歷任復旦大學教授、暨南大學教授、上海戲劇社排演主任、中華電影學校校長、明星電影公司編導主任、中國左翼劇團聯盟總書記。1934年回到青島,在青期間創作了著名電影文學劇本《劫後桃花》。洪深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路1號。 聞一多:(1899--1946年),本名家驊,湖北浠水人,現代學者、詩人,從事詩歌創作,出版有《紅燭》、《死水》詩集,在全國有很大影響。1930年9月任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時著有《奇跡》等詩。授課之外從事詩經、唐詩研究,有突破性成就。1946年7月15日被特務殺害。著有《聞一多全集》等八卷四冊。聞一多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中國海洋大學院內。 赫崇本:(1908—1985年),遼寧鳳城人。物理海洋學家、海洋教育學家,1949年任國立山東大學教授。新中國建立後,歷任山東大學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山東大學海洋學系主任,山東大學海洋學院教務長、副院長兼山東海洋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畢生致力於海洋科學的研究及海洋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是中國物理海洋學奠基人、原山東海洋學院(現中國海洋大學)創建者之一。《中國大網路全書》海洋科學卷副主編,《海洋與湖沼》副主編等。著有《黃海冷水團的形成及其性質的初步探討》等。赫崇本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9號甲。 康有為:(1858—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縣人。是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1923年來青島購屋寓居。題名「天游園」。康有為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支路5號。 梁實秋:(1902—1987年)浙江杭縣人,原名梁沼華,字秋實,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翻譯家、作家、學者。1930-1934年梁實秋教授受聘為國立青島大學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在青期間開始翻譯影響廣泛的《莎士比亞全集》,出版了2本論文集。梁實秋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3號。 童第周:(1902—1979年),浙江鄞縣人。生物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34年至1937年在青島任國立山東大學生物系教授。1946年後任國立山東大學動物學系教授、系主任。其《硬骨魚胚胎發育的研究》獲1956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細胞核與細胞質的相互關系的研究---文昌魚的器官發育與演化》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童第周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6號。 宋春舫:(1892—1980年),浙江吳興人,現代戲劇家。1930年在青創辦了圖書館「褐木廬」,主要收藏中、外文劇本及戲劇理論著作,並創作話劇本《原來是夢》。宋春舫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支路6號。
C. 青島名人故居研究性學習報告
青島近代文化名人——老舍
姓名:舒慶春 字:舍予 別名:老舍 民族:滿族 職業:作家 生辰:1899年2月3日 祭日:1966年8月24日 國家:中國 地區:北京 籍貫:北京
老舍家祖輩都是文盲。到了他這一輩,靠母親辛勤勞動供他上了學。19歲那年,老舍以品學兼優的成績從北京師范學校畢業,被派到北京方家胡同小學當校長,從此,開始了他勞動的一生。
當了兩年小學校長之後,老舍被提升為北郊勸學員。這時,偉大的「五四」運動爆發了,這個震撼整個中國大地的事件也震撼了老舍。受新思想和新觀念的影響,老舍的世界觀也發生了變化。他開始偷偷地用白話文寫小說,像發了瘋、著了魔一樣練著寫白話文。白話文的興起,使老舍有了用武之地,他一直堅持不懈地去實踐,從而在文字上為他以後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24年他到了英國,到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當講師。這時,他開始了長篇小說的創作,一寫就是三部:《老張的哲學》、《趙子曰》和《二馬》。1927年老舍回到了祖國。1930年到濟南齊魯大學擔任文學院文學教授兼國學研究所文學主任。1934年到青島的山東大學文學院當教授。在山東的七年裡,他創作了《駱駝祥子》等二百篇作品。這些豐碩的成果凝聚著老舍的辛勤勞動。老舍與勤勞的農民一樣,扛著他的「農具」:毛筆、鋼筆……在他的稿紙上「耕耘」。他每天早起早睡,極有規律地寫作,平常連星期天也顧不得休息,暑假、寒假也全部用在寫作上。流下的是汗水,結出的是豐碩的果實。
老舍創作的筆始終沒停過。抗日戰爭爆發後,他由濟南奔赴武漢、重慶,主持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工作,在周恩來直接關懷和幫助下,為團結和組織廣大文藝工作者參加抗日救亡的宣傳工作,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這時期,他寫了長篇小說《火葬》、《四世同堂》等作品。
新中國的成立給他帶來了旺盛的創作熱情,他以自己的作品,熱情歌頌黨,歌頌新社會。十幾年間,他寫了《方珍珠》、《龍須溝》、《茶館》等二十多個劇本。其中《龍須溝》影響較大,揭示了解放前後社會關系的巨大變化,歌頌了新中國,他也因此獲得了「人民藝術家」的光榮稱號。
老舍的一生是創作的一生,勤勞的一生。
老舍青島故居 八關山北坡,一條小巷內,坐落著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老舍的故居,原為黃縣路6號,現為12號,小巷對面即是青島市博物館。 1934年至1937年,老舍居於青島。臧克家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說:「小門東前,一進門小院極幽靜。一進樓門,壁上掛滿了刀矛棍棒,老舍為了鍛煉身體,天天練武。小樓不高,望不見大海,夜靜更闌時,可以聽到大海的呼吸。」庭院中的石板甬路、冬青樹至今仍在。 黃宗江、黃宗洛、黃宗英等黃氏兄妹曾住於樓上,樓下住著老舍。屋內面東的一間是書齋,朝南的是客廳及老舍夫人和孩子們的居室。 在這里,老舍創作了已譯為12國文字、20個國家出版過的長篇小說《駱駝祥子》以及《文博士》、創作經驗集《破牛破車》和一批散文、小品等。
我們以前的假期作業有過這個, 我就是這樣寫的, 老師都不看得。
D. 寫青島名人作文 300字左右
作文,聞一多
作為學者和詩人的聞一多先生,在30年代國立青島大學的兩年時間,我對他是有著深刻印象的。那時候,他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濃。他正向古代典籍鑽探,有如向地殼尋求寶藏。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鑽之彌堅,越堅,鑽得越鍥而不舍。他想吃盡、消化盡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遠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葯方。1930年到1932年,「望聞問切」也還只是在「望」的初級階段。他從唐詩下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杜甫晚年,疏懶得「一月不梳頭」。聞先生也總是頭發零亂,他是無暇及此的。飯,幾乎忘記了吃,他貪的是精神食糧;夜間睡得很少,為了研究,他惜寸陰、分陰。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動不響,無聲無聞。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幾年辛苦,凝結而成《唐詩雜論》的碩果。
做了再說,做了不說,這僅是聞一多先生的一個方面,作為學者的方面。
聞一多先生還有另外一個方面,作為革命家的方面。
這個方面,情況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為爭取民主的戰士,青年運動的領導人,聞一多先生「說」了。起先,小聲說,只有昆明的青年聽得到;後來,聲音越來越大,他向全國人民呼喊,叫人民起來,反對獨裁,爭取民主!
他在給我的信上說:「此身別無長處,既然有一顆心,有一張嘴,講話定要講個痛快!」
他「說」了,「也不一定說言論與行動完全一致,這是人格的寫照,而且是以生命作為代價的。
E. 關於青島文化的論文
哇咔咔 你是是電大的。
F. 青島文化名人 或 青島名人故居 的研究性學習報告
研究性學習報告
——青島名人故居
XXX
中國出過許多名人,青島也不例外,那麼這些名人是住在怎樣的環境里哪?
研究內容、老舍故居
目的、
意義、
正文
(1)研究對象:舒慶春(老舍 ),
(2)研究方法:上網調查
(3)研究內容:老舍故居
老舍青島故居 :八關山北坡,一條小巷內,坐落著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老舍的故居,原為黃縣路6號,現為12號,小巷對面即是青島市博物館。 1934年至1937年,老舍居於青島。臧克家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說:「小門東前,一進門小院極幽靜。一進樓門,壁上掛滿了刀矛棍棒,老舍為了鍛煉身體,天天練武。小樓不高,望不見大海,夜靜更闌時,可以聽到大海的呼吸。」庭院中的石板甬路、冬青樹至今仍在。屋內面東的一間是書齋,朝南的是客廳及老舍夫人和孩子們的居室。在這里,老舍創作了已譯為12國文字、20個國家出版過的長篇小說《駱駝祥子》以及《文博士》、創作經驗集《破牛破車》和一批散文、小品等。
結論:
G. 急求一篇關於青島民俗文化的論文 !!! 1500到2000字 ,下午就要交了 。 謝了!!!
居住(又稱「住所」)是人類抵禦風寒和休息繁衍的場所,是人們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之一。受生活的地域、環境條件等影響,我國各地居住類型、房屋樣式都有所不同,居住風俗也多種多樣。
青島地區農村房屋結構與我國北方地區的房屋結構相似,建房多取向陽山坡,講究向陽背陰、依山靠水。房屋為土木磚石結構,一列3至5問,與左鄰右舍接山連牆,屋頂為「人」字型(亦稱「雙流水型」)。建有正屋、東西廂屋或倒屋,各家自成院落。以三合院居多。
村莊大小不一,少者幾戶,大的數百戶,近年又出現了不少千戶大村。
1897年後,德國、日本先後侵佔青島。隨著港口和市政的建設,大批農民湧入市區,當時西鎮一帶建起了i0個平民院,台東鎮的南山、仲家窪等處也陸續出現了一些棚戶區。這些院區建房無規劃,房屋低矮陰暗,環境惡劣,除「人」字型屋頂外,還出現了許多一面坡房屋,人們習慣叫「道士帽」。由於居住環境、條件的改變,一些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居住民俗也就無法延續下來。
80年代起,政府推行;日城改造工程,90年代又實行安居工程。現在,平民院和棚戶區已相繼建成居民小區,樓群林立,環境優美,人們居住條件大力改善。
在此期間,青島地區農村的老式住房也多為美觀的住宅樓代替。居住由單純實用型向注重審美型發展。一些現代建築材料被廣泛採用,不少村莊也出現了樓群。
->村莊
青島農村除極少數住「山庵」的看山人外,多聚集一起居住,因而構成大小不同的建築群,稱作「村」、「庄」或「屯」。
村裡的道路,大的叫「街」,多為東西向,稱前街、後街。大的村莊街多,則冠姓氏為街名,如張家街、王家街。
小的道路稱「胡同」,多以姓氏、堂號、村中名人或樹木為名,如宋家胡同、福來胡同、解無胡同、老槐樹胡同等;很狹窄的道路稱「夾道」;閑散人經常聚集閑談的地方稱「懶漢子窩」、「老頭窩」。
有些村名很有特色,也很有趣,,如萊西張哥庄是因為有一個姓張的漢子在這里安家落戶而得名,此人豪爽,樂於助人,附近人尊稱為張哥,村名也就成了張哥庄。因「哥」、「格」、「戈」同音,以後就出現了像周戈庄、夏格庄等村名。這種以姓氏為名的村莊非常多,有的直接叫「岳家」、「趙家」,有的則加「臉」、「屯」、「溝」、「店」等字,叫「梁家吐」、「於家屯」、「王家溝」、「徐家店」等。
有的村是以建村人的特徵而得名。菜西有個李鬍子庄,是因為清嘉慶年間,一個叫李克用的人來此建村,他鬍子很長,人稱「李鬍子」,日久,這村就叫做「李鬍子庄」。後來,有人感到此名不雅,民國初年該村名就演化成今天的「李虎庄」。
也有的以建村人的職業為村名。峙山有個皂戶村,因為明永樂年間有幾家用灶具燒鹽的鹽戶來此定居,宋代稱鹽戶為「皂戶」,這個村也就叫做「皂戶村」。
有不少村莊是以神話傳說中的名稱命名的。嶗山有個女姑山村,因為村南有個「老姑庵」廟,廟內的主神人稱「女姑」,傳說是《封神榜》中趙公明元帥的妹妹,人們就把村名定為「女姑山」。登瀛村是傳說秦人徐福為取長生不老葯,由此登程去仙島流洲而得名。嶗山石老人村村名,不但源於一個優美的神話故事,還因為村前海邊有一塊狀似老人的巨石。
有的村莊以舊時駐軍軍屯或官屯為名,如鰲山衛、雄崖所、營上、黃官屯等;有的以寺廟、古家為名,像廟頭、家子頭、廟東、石佛院等;有的以地理環境取村名,如簸賓嶺,因其地形像簸箕而得名;還有以建村時當地的村木花草為名,如桃林、棗園、柳樹屯、棒子溝等。
1979年,青島開始地名普查,對重復的和不雅的村名進行了調整。村名和村名用字都達到了標准化、規范化。
->院落
青島民間居住大都各自成院,俗稱「天井」、「院子」。
過去,許多人家都喜歡設前後兩院。前院面積大,是一家人平日活動的主要場地,院里建豬圈、廁所,喜栽石榴、月季等花卉樹木。後院很小,用處不大,只是為了擋住後窗,認為後窗臨街「不成住處」。如今,隨觀念的轉變,加上土地的寶貴,已很少有人設後院了。
院子周邊的牆叫「院牆」,舊時多用石塊壘成。在臨街牆上,鑲嵌帶「鼻樑」的石塊,用以拴騾馬,叫「拴馬石」。院牆上面抹石灰或泥,叫:「打牆頭」。頂院牆上面抹成半圓形,叫「和尚頭」。如今,院牆多用石塊壘下部,上面壘磚,外面用水泥抹平;也有的用磚或水泥砌成幾何圖案,稱做「花牆」。院牆不得高於屋檐。
臨街院牆處留有大門口,俗稱「街內」或「街門口」。街門多為南向或東向,胡同里也有西向的,但很少北向的。街門要與對門鄰居的大門口偏高,叫做「斜對門」。大門一般漆為黑色,老輩有功名的人家可漆紅色。門為兩扇,每扇裝一個鐵制的門環,左邊的門環連著門內「搖關」,「搖關」可轉動,供隨手關門用。有的人家遼在門上裝有鐵制的環扣·叫「門劃拉」,用以鎖門。
門上部修有門樓,舊時大門和門樓都是財勢的象徵,富有人家的門樓修囚角飛檐,上飾有「龍頭」、「壽狗」等吉祥物,大門高大,彩畫裝飾。平常人家的大門、門樓都很簡陋,門樓多用草氈,有的大門沒有門摟,叫「土門子」。
大門內大多建有影壁,俗稱「照壁」(磚砌屏風),上寫「福」字,或繪有鹿、鶴等圖案,一求吉慶,二作裝飾。
->房屋
民間多住平房。舊時,房屋結構為起脊,用梁、柱構成骨架,上牆草頂,木侵窗戶(問有石牆瓦頂)。一幢房屋3、4、5間成套,坐兒朝南的房間為「正屋」,坐南朝北的為「倒屋」·東西兩側為「廂屋」分別叫「東廂屋」,「西廂屋」。正屋中間一間為「正間」·兩邊分別叫「東間」、「西間」再往裡口曠套間」。正間設鍋灶兩個,通東、西間炕內,供冬季熱炕取暖。舊時,正間與東間牆壁上多留一小方洞,叫「燈窩」洞內可放油燈,這樣一盞燈可照明正、東兩間房,可節省燈油。也有的人把它叫做「婆婆眼」,說從方洞中可看見灶間的行動,供婆婆監視媳婦用。在正間的上方用木板或高粱秸扎頂棚,也叫「天棚」,冬天可用來存放地瓜。東、西間多用花紙貼棚頂,裝飾有蝙蝠、團花等剪紙,叫「仰棚」。
人口多的人家,通常長輩住正屋,幼輩住廂屋。住一幢房子的,長輩住外間,幼輩住里間(套間),長輩住東間,幼輩住西間。
倒屋一般住下人,普通人家堆放雜物、工具或柴草,有身份人家用作待客,稱「客屋」。
廂房夏熱冬冷倔風採光又差,所以民間有「東廂西廂,不孝的兒郎」、有錢不住東廂房,冬下暖,夏不涼」的俗諺。富有人家的廂房多下住人,用作飼養大牲畜或安石磨作磨房·
建房(青島人叫「蓋屋」)是一家人的大事,舊時,看風水、擇宅基、安門框、做梁椽都要經過多種儀式和活動,其中要屬上樑儀式最為熱鬧、隆重。上樑時間一般都定在「正」向午時」,屆時親友都要來幫忙或祝賀,賀禮多為一塊紅布,叫做「掛紅」·梁橡上要貼上「上樑大吉」等字樣的橫披,還要綁上筷子,用紅繩繫上銅制錢,掛上紅布等飾物,以求吉利。上樑時,房屋四周燃放鞭炮,正間當中安設方桌,擺設供品,點燃紅燭,由建房人家的主人跪拜。萊西一帶在上樑時,兩位木匠、瓦匠師傅還要邊唱喜歌邊往下扔一些龍、鳳、虎、蝶等形狀的小勃勃,逗引孩子哄搶。上樑儀式結束後的當天主人要在新房設宴請親朋、工匠和幫工者,酒菜一般都很豐盛。
現在,民間建房「看風水」和「擺供求神」等舊俗多已廢除,但在梁、檁之上貼橫批、豎聯,以及放鞭炮等求吉習俗仍流行。
70年代開始,農村建房由生產大隊(村委會)統一規劃,街道、房屋逐步達到布局整齊劃一,房屋也多為磚石牆、瓦頂、玻璃窗戶。伙房、寢室、會客室分別設置,廂屋多為水泥平頂,用以曬糧食或夏夜乘涼。
80年代後,老舊草房基本絕跡,有些農村已是樓房連片,農民的居住條件大為改善。在居住民俗中,也有許多禁忌,但多帶有迷信色彩,如過去有的地方農歷五月忌蓋屋,說五月為惡月,蓋屋家中要死人,顯然沒有科學依據;住所大門忌沖著山丘、河流、大道、水井和墳墓,說這樣會遭邪氣和不吉利,若無法避開,則要在門上掛「八卦鏡」破解;宅基不能直沖通街道,也不能面對廟字,如無法避開,要在宅子外面一角安一塊小石碑,上刻「泰山石敢當」5個字;建房用的木料,忌用揪木、槐木,因「汛」、「槐」沾著「火」、「鬼」二字,恐不吉。在院內還忌栽桑樹、柳樹和楊樹,俗稱前不栽桑,後不栽柳,院內不栽「鬼拍手」。因為「桑」與「喪」同音,出門見「喪」不吉;柳不結籽,恐無子絕後;栽「鬼拍手」(指楊樹)則怕招來鬼灶,宅室不安。如今,已很少有人相信有什麼鬼謎了,但農民院子內外至今仍不栽植以上3種樹木。
H. 青島歷史名人1-2位,越詳細越好,趕緊的,學校急用。。。
我說幾個土生土長的青島人吧!
胡繹陽,青島人,祖籍青島即墨,後定居城陽流亭,是中國胡氏第17世祖先,關於胡繹陽的傳說很多,很多人稱其為青島的老神仙,守護神,著有《農牧綱鑒》等,著名的千難萬難不離嶗山就是他說的,現在流亭有胡繹陽真人廟,世代享受香火。
王懿,青島人,祖籍青島大棗園村,是現在大棗園王氏的祖先,清朝雍正皇帝的老師,雍正為了表彰其功勞,特此牌坊2座,現在是青島的重點保護文物,王懿兄弟7人皆為進士及第。
王仙坡,青島人,祖籍青島大棗園村,青島著名畫家,是國畫大師李苦禪的弟子,曾經到日本留學,現在大棗園村有王仙坡博物館。
I. 題目:青島近代史與文化名人,寫一篇研究性報告,一百字就好
康有為:(1858—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縣人。是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1923年來青島購屋寓居。題名「天游園」。康有為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支路5號。
梁實秋:(1902—1987年)浙江杭縣人,原名梁沼華,字秋實,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翻譯家、作家、學者。1930-1934年梁實秋教授受聘為國立青島大學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在青期間開始翻譯影響廣泛的《莎士比亞全集》,出版了2本論文集。梁實秋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33號。
老 舍:(1899—1966年)北京人,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筆名老舍,著名作家。1934年到青島,任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1936年辭去教職專事創作。在青島期間創作了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和兩部散文集。代表作《駱駝祥子》被譯為多國語言,並被改編成舞台電影劇本搬上舞台銀幕。老舍故居位於市南區黃縣路12號。
沈從文:(1902——1988年)湖南鳳凰人,原名沈岳煥,別名小兵,筆名懋林、休芸芸、甲辰、王旋若等。1931—1933年在青島任國立青島大學講師。在青期間完成了幾十個中短篇小說和散文,有《自傳》、《八駿圖》、《月下小景》等。1949年後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會主任、全國政協常委。著有小說《邊城》、《長河》,輯有《從文子集》、《沈從文甲集》、《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沈從文故居位於市南區福山路3號
聞一多:(1899--1946年),本名家驊,湖北浠水人,現代學者、詩人,從事詩歌創作,出版有《紅燭》、《死水》詩集,在全國有很大影響。1930年9月任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時著有《奇跡》等詩。授課之外從事詩經、唐詩研究,有突破性成就。1946年7月15日被特務殺害。著有《聞一多全集》等八卷四冊。聞一多故居位於市南區魚山路中國海洋大學院內。
J. 名人描寫青島的文章(除老舍外)
詩歌
美麗的青島——海雲庵
香火還在繚繞,
慈悲的尼姑大師在高誦佛號。
一年一度的糖球會,
人流如海、如雲、如潮。
暮鼓晨鍾,敲醒世間名利客,
山呼海嘯,魚民們痴心寄庵廟。
沒有了趕海的魚船,
祈求煙火還在繚繞,
那朗朗的誦經聲、
和那聲聲虔誠的祈禱!
海雲庵,還是古香古色,
女大師,還在高誦佛號。
「娘娘」在享受著供奉、香火,
這是青島的風光一道。
散文——美麗的青島
青島是美麗的,很多人都覺得在北方沒有真正的風景,但青島是個例外。也許會有人舉出大連來,是的,大連也很美但大連除了大海更多靠的是人工培植的草皮還有廣場,而青島不是,大連有的青島也有,青島有的大連不一定有,比如說城市雕塑,比如說嶗山。在離嶗山不遠的地方還有一座泰山,泰山最大的缺點是沒有水,大多數時間里人字瀑都是乾涸的,也許只有雨中登泰山才會看到想像中的人字瀑。如果沒有水,山就少了一份靈氣,就好象人沒有了眼睛,而嶗山則是一個明眸善睞的姑娘。嶗山有水,有奇石,石頭林林種種,形狀各異。曾經和大學的同學同登嶗山,一路上大家被嶗山的石頭吸引了,紛紛揣測這象什麼,那象什麼。嶗山給我們那一群年輕人的想像力飛翔的天空。登嶗山,你不會感到勞累,因為一路看到的是美景,一路聽到的是流水叮當。更主要的原因是一路上有綠樹成蔭,而泰山這些方面就讓人失望了,不過這也正常,泰山突出的是其磅礴的氣勢與豐厚的歷史底蘊,如果像嶗山這般的小家碧玉,就有些不倫不類了。
走在青島潔凈的街頭,街道的兩旁不是上了些年頭的西歐建築,就是具有現代氣質的大廈。只有高樓的地方總會讓人覺得少了點什麼,而在青島你猛一抬頭就會看到別具匠心的雕塑,五月的風,奔放,三個美神,美麗,就象冬天哈爾濱中央大街上的冰雕,給城市添色不少。在青島的街上處處可以看到穿著入時的美麗姑娘,青島人曾經認真的爭論過,青島的祖先從那裡來,大多數人都說是從雲南。青島的姑娘因而匯集了南方女孩的秀氣,北方女孩的身材,自有一種風韻在裡面。
如果我可以選擇,那麼我將選擇在青島生活。早上起來沿著環海路跑上一圈,呼吸呼吸新鮮的空氣,聽聽大海的聲音。工作的當然是在五四廣場周圍的一家寫字樓里,從那裡可以看到廣場上綠綠的草坪,火紅的雕塑,藍藍的大海,潔白的帆船。午餐就在JUSCO要就不在家樂福。傍晚,華燈初上的時候,下班途中正好可以看看青島美麗的夜景,看看棧橋。周末,邀上三五個好友,帶兩瓶啤酒,去北九水任意一處坐下來打牌聊天,洗去一周的疲憊。
人生於青島如此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