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地質旅遊發展歷程

地質旅遊發展歷程

發布時間: 2021-03-11 18:56:43

『壹』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概述

一、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概念

地質旅遊資源是指由具有觀賞價值和科學考察價值的地質體(包括構造、岩性、地層、礦床等)形成的景觀的統稱,它是一個地區風景總特徵的基礎(楊婕,2007)。地質旅遊資源因受其資源特性的影響,確定其是否是地質旅遊資源,不僅要考慮其地質學的特性,而且要考慮旅遊者的審美需求。所以,對地質旅遊資源及其質量的評價,除採用地質科學的指標外,社會經濟、文化因素也很重要。

旅遊資源評價是旅遊開發的基礎性工作。地質旅遊資源是旅遊資源中的重要部分,具有地質資源和旅遊資源的雙重屬性。其評價方法具有旅遊資源評價的共性,也有其作為地質資源的特殊性。

二、地質旅遊資源分類

對地質旅遊資源進行評價,資源種類分得越細,評價結果的可靠性和實用價值越高。

關於地質旅遊資源的類型劃分也有不同的觀點。陳安澤(2001)把地質景觀分為地質構造現象、古生物、環境地質現象、風景地貌等4大類(19類,52亞類);馮天駟(1998)劃分出山嶽地貌,岩溶、洞穴,河流、峽谷,湖泊,泉水,瀑布,海岸、海島,冰川,風沙地貌、黃土地貌,重要地質剖面、構造及地質災害遺跡,重要化石產地及古人類遺址,典型礦產地及古采冶遺址,重要古代水利工程,石窟、岩畫、摩崖題刻,奇峰異石,觀賞石等16類;楊世瑜(2000)根據地質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可能形式劃分為觀賞性旅遊地質資源和商品性旅遊地質資源。

旅遊資源評價在旅遊開發建設中佔有重要地位,而其中的地貌條件評價是非常重要的。地質旅遊資源以地貌的不同也分為很多類型。張序強(1999)結合1990年中國科學院地理所採用的中國旅遊資源普查分類方案的命名系統,依據地貌資源的旅遊特性將地貌旅遊資源分為7種基本類型,再依據地貌的成因條件分成30種地貌風景類型,見表4-1。

表4-1地貌旅遊資源分類表

資料來源:張序強.地貌的旅遊資源意義及地貌旅遊資源分類.資源科學,1999,21(6):18~20.

地貌旅遊資源類型劃分首先應力求旅遊資源調查、評價及旅遊開發規劃設計的方便,也就是首先應按地貌的旅遊資源特性對地貌旅遊資源進行劃分;其次,應考慮到地貌學的成因類型特徵,這樣可方便地貌旅遊資源的科學研究,避免研究中造成分類系統混雜或人為復雜化。

三、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目的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是科學開發和利用地質旅遊資源的前提,即在地質旅遊資源調查的基礎上,以調查區中的旅遊資源、資源環境及其開發條件作為評價對象和內容,採取一定的方法,對旅遊資源的特點及其開發做出評判和鑒定,並為調查區旅遊資源的規劃、開發和管理工作提供理論依據。旅遊資源評價的目的有以下三方面:

(1)通過對地質旅遊資源的類型、規模、等級、功能、價值等多方面的評價,為確定旅遊發展目標、市場定位、旅遊開發導向及發展規模提供參考依據;

(2)通過對旅遊資源的規模、品位的評價,為國家和地區進行旅遊資源分級規劃和管理提供系統資料和判斷對比標准;

(3)通過對區域旅遊資源的綜合評價,為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和發揮整體效應提供支持,為確定不同旅遊地的建設順序准備條件。

對於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目的是將所調查的地質旅遊資源及其環境有意識地發掘並確認其旅遊價值,通過合適的評價,鑒別地質旅遊資源環境狀況,達到為地質旅遊資源的深層次開發提供科學依據。

四、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意義

1.科學考查,促進研究

加強對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與研究,既是旅遊事業發展的新途徑,也是地質科學事業發展的新需求,它的社會功效是多方面的。由於地質科學實踐的重要性,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可以吸引世界各國地質科學家前來參觀考察,深化研究程度,豐富和發展所考察的地質現象的研究內容和認識,促進國際地質學術交流,提高地質科學研究水平。

2.普及教育,深化旅遊

對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與研究還可以幫助旅遊者更好地開闢地質旅遊資源,使得一批原來只具有教學、科研價值的地質旅遊區,轉化為旅遊者樂意觀光游覽的景區點。這樣既能增加旅遊收入,又能不斷增加新的旅遊資源,有利於旅遊資源增加新品種,同時也能使地學知識更加廣泛普及和大眾化,使人們在參與地質旅遊的過程中,不僅能觀賞各種誘人的地質現象,還可以增加對地學知識的了解。

『貳』 地質旅遊的起源

最早的處於朦朧狀態的地質旅遊主要發源於古代一些文學家、地理學家對大自然的游歷,如中國東晉法顯、北魏的酈道元、唐朝玄奘大師和明末徐霞客,其中酈道元和徐霞客最有影響力,他們的著作對現今中國的地質旅遊開展和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進化論創始人,聞名世界的生物學家達爾文被認為是西方最早進行地質旅遊的個人。達爾文1831~1836年乘貝格爾號作了3次環球航行考察,曾被恩格斯稱為「科學旅行」。在歷時5年的航行中,達爾文進行了詳細、系統的生物-地質考察。根據考察日記,他研究整理了3本地質專著:《珊瑚礁的構造和分布》、《貝格爾號航程中所見之火山島》、《對南美洲的地質考察》。因此,達爾文完成的旅行,實際上也是一次地質旅行。

近現代地質旅遊是18世紀以後的新發明,最早起源於美國,其背景為由於部分人士對美國18世紀的西部拓荒造成印第安文明和大量自然生態遭到破壞的反思而興起的國家公園運動。美國國家公園是一種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兼具自然保護與旅遊的目的。1832年,美國在阿肯色州建立了熱泉國家保留地(HotSpring National Conservation),開始了最初的地質旅遊。1872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黃石公園,黃石公園擁有數量繁多的熱噴泉、大小間歇噴泉地貌等地熱景觀,氣勢磅礴的黃石大峽谷,光怪陸離、五光十色的風化火山岩,有山巒、石林、沖蝕熔岩流和黑曜岩山等地質奇觀,這些奇特的地質遺跡景觀吸引了大批遊客,使得地質旅遊開始走向繁榮。

自19世紀初期至20世紀初,國內外一些地質學家也進行了一些地質考察,主要是大面積的路線調查,多屬於專業地質調查,但其中有的考察活動也屬於地質旅遊。

『叄』 地質旅遊開發問題

為了保護珍貴的地貌景觀和地質遺跡,實現黃河三角洲的可持續發展,成立黃河三角洲國家地質公園的構想被提到了議事日程。

由於黃河三角洲面積廣大,所設立的地質公園園區不可能囊括所有的地質現象和有意義的地質點。所以,園區的設立從上述主要地學資源出發,考慮到基礎設施和交通狀況,實現資源共享。黃河三角洲國家地質公園的范圍與1992年成立的「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范圍一致,由大汶流草場、黃河入海口、一千二林場(黃河口森林公園)3個區域組成,面積15.3萬公頃(見彩圖29)。黃河三角洲國家地質公園於2003年4月開始申報工作,2004年6月經國土資源部有關專家審核,成為第三批國家地質公園。目前國家地質公園的基礎設施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預計2006年春舉行揭碑開園儀式,正式向遊人開放。

對本地區地質資源旅遊的規劃在空間上可劃分為四個區域:核心區、背景區、主要的接待服務區和古文化旅遊區。

核心區:主要是指黃河三角洲國家地質公園園區范圍所包括的區域,該區域集中了地質、生態、優美自然景觀等多種旅遊資源之精華。在地質旅遊資源方面,該區域擁有三角洲平原的河流地貌、河口地貌、海岸地貌以及黃河最新形成的黃河故道「刁口流路」和當前河道「清水溝流路」等地質旅遊資源;在生態旅遊方面,區內擁有最年輕的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黃河三角洲人煙稀少,大片新淤土地景觀的演替基本上沒有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形成我國暖溫帶最年輕、最完整和最典型的濕地生態系統,土壤和植被均保持著自然演替序列。而且黃河三角洲屬於東北亞內陸和環太平洋鳥類遷徙的中轉站,河海交匯地帶大量的水生生物給鳥類帶來豐富的食物,成為鳥類的天堂。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在這里設立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這里完整的自然濕地生態系統和珍貴的鳥類。保護區內地勢平坦、土地遼闊、植被茂盛、狐兔出沒、百鳥雲集,數十萬畝的蘆葦盪、上萬畝檉柳林、成片的翅鹼蓬、星星點點的羅布麻、香蒲和縱橫交織的小河道和潮水溝是人們回歸大自然,進行科考、度假、觀鳥、探險、獵奇的理想場所。

背景區:是指除核心區和主要接待服務區以外有觀賞價值或科研價值的重要地質遺跡及反映區內資源開發利用活動的人文景觀的場所或區域。如黃河三角洲的頂點、1855年的海岸線(貝殼堤),黃河1976年以前的多期流路、決口扇等地質遺跡以及「孤東塔林」、「麥田油井」、「圍海長堤」、「海上平台」、「萬畝槐林」、「黃河勝利大橋」等反映資源開發及環境改造的景觀。此外,為了全面介紹和演示本區域相關的地學知識,方便遊客旅遊和很好銜接旅遊項目,該區域也設立一些地學知識陳列館和小型的接待服務實施。

主要的服務接待區:在東營市的城區,此外為了更好地為廣大遊客服務,在孤島鎮及仙河鎮也設立了二級服務接待區。東營市城區主要由東城和西城兩大片組成。西城是勝利油田主要的生活、科研和管理基地,具有濃郁的現代化油城特色。東城是20世紀80年代末期建設的城市新區,城區建設起點高、規劃超前、氣勢宏大、布局合理、建築風格新潮、城市綠化率高,生活環境舒適,城市景觀流暢、錯落有致,風格優雅。東營市城區是遊客進入東營市的主要通道,是遊客集散地,集中了東營市主要部分的賓館、飯店、招待所、商店等接待服務設施,成為黃河三角洲地質、生態旅遊主要的接待服務區。東營市城區及周邊地區旅遊資源類型主要以紀念場地(碑)和現代城市建築為主,具有明顯的油城特色和地方特色。主要的旅遊資源有:石油科技展覽館、天鵝湖、華八井、營二井、坨11井、新世紀廣場、黃河水體紀念碑等。其石油科技展覽館具有很高的科普價值和教育意義,為科普修學旅遊提供了有利條件。天鵝湖為華北最大的平原水庫,水面浩瀚無邊,在候鳥遷徙季節,百鳥群集,可以觀鳥,開展清潔的水上娛樂活動。同時天鵝湖的溫泉療養院設施完備,環境優美,可以開展高質量的療養、休閑度假。

古文化旅遊區:東營南部的廣饒縣境內有一片古老的陸地,文明史源遠流長。據考證,早在5000多年的大汶口、龍山文化時期,這里已有人類繁衍生息。至1995年底,已發現的文物有8000餘種,主要古跡有傅家遺址、柏寢台、孫家祠、關帝廟等。遊人在欣賞了地質公園自然風光之後可以領略這里豐厚的古代和人文典故。

根據區域地質旅遊資源的分布情況及結合區域旅遊資源的總體開發布局,對地質旅遊資源路線規劃如下。

線路1:東營市(公交車)—勝利黃河大橋(乘船)—西河口—黃河南岸大汶流自然保護區—墾利黃河口(公交車)—宋坨—東營市

說明:該線路可以觀察到各種河流地貌景觀、沉積構造、黃河1976年後的截流改道處、1855年海岸線、1955年海岸線、濕地、草場和海灘等自然景觀、強進淤型海積平原的海岸帶景觀、河口地質地貌景觀,依次經過黃河第五次改道(1934~1953年)、第二次改道(1897~1904年)和第四次改道(1929~1934年)的多期流路。

線路2:東營市(公交車)—永安鄉—宋坨—黃河南岸大汶流自然保護區(乘船)—墾利黃河口(公交車)—崔家屋子—勝利大橋—東營市

說明:該線路以車游為主,可以觀察到1855年海岸線、1955年海岸線、濕地、草場和海灘等自然景觀、各種鳥類、強進淤型海積平原的海岸帶景觀、河口地質地貌景觀,依次經過黃河第五次改道(1934~1953年)、第二次改道(1897~1904年)和第四次改道(1929~1934年)的多期流路,崔家屋子決口扇和部分河流地貌景觀及沉積構造。

線路3:東營(公交車)—勝利大橋—黃河北岸黃河口自然保護區—墾利黃河口—仙河鎮—孤東圍海長堤—五號樁—東營港—孤島鎮—東營市

說明:該線路以車游為主,可以觀察到除黃河第3次改道(1904~1926年)以外所有各期流路、1855年海岸線、1955年海岸線、濕地、草場和海灘等自然景觀、各種鳥類、強進淤型海積平原的海岸帶景觀、河口地質地貌景觀、石油開發景觀。

線路4:東營(乘車)—勝利大橋—孤島—五號樁—東營港—一千二自然保護區(乘船)—黃河刁口故道入海口(乘車)—東營市

說明:該線路以車游為主,可以觀察到除黃河第3次改道(1904~1926年)以外所有各期流路、1855年海岸線、1955年海岸線、濕地、草場和海灘等自然景觀、各種鳥類、強進淤型海積平原的海岸帶景觀、強進蝕型海積平原的海岸帶景觀、黃河故道河口地質地貌景觀、石油開發景觀。

線路5:東營市東城—西城

說明:為遊客食宿、游覽、交通、購物、娛樂提供主要服務,旅遊項目主要是展示本地區的現代文明及特有的油城文化景觀。東城區的主要景點有天鵝湖、世紀廣場、清風湖公園、黃河水體紀念碑等,天鵝湖位於東營市東城東南10km處,湖面面積40km2,湖面上棲息著百餘種鳥類。湖心的太陽島面積7200m2,遍布亭台樓閣,假山花園,天鵝湖西側有一處溫泉浴場,溫水取自地下1000m處,水中含有大量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世紀廣場氣勢雄偉壯觀,是東營這座新興城市最典型的標志性建築。西城主要體現了油城文化特色,有先進的叢式抽油井組,勝利油田第一口獲取工業油流的油井「華八井」,展示勝利油田地質勘探史,介紹石油知識和勝利油田開發建設的地質展覽館等。

線路6:東營市—廣饒縣

說明:主要是區內的古齊文化旅遊區,境內自原始社會中晚期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春秋戰國時期是齊國的樂安之地。秦漢以下至近代人才輩出,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為後世留存下了文物古跡和人文典故。至1995年底已經發現文物8000餘種,在前面的表中已經詳細列出了主要的古跡,本旅遊路線主要是為有興趣了解本區歷史文化的遊客提供服務。值得一提的是本線路將經過本區5000~6000年前的一條海岸線。

線路7:東營市(公交車)—西城石油地質博物館(公交車)—大汶流自然保護區(電平車、自行車)—墾利黃河口觀景(還可去黃河口涉水、漂流)(氣墊船、木船)—黃河北岸觀景台(公交車)—萬畝刺槐林(公交車)—孤島—利津黃河故道(公交車)—孤東油田(還可去河口區圍海長堤、河口海灘海上游樂區)(公交車)—黃河大橋(公交車)—東營市。

說明:本線路是一條綜合旅遊線路,集地質、生態、石油、人文等各類旅遊項目為一體,由於路線較長,景點較多,一天時間比較倉促,可安排在孤島鎮休息一夜,第二天繼續旅遊。

『肆』 地質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地質旅遊資源是地質旅遊的基礎,我們要保護好景區的各種地質地貌景觀,創造一種和諧的旅遊環境,沒有和諧的旅遊環境就談不上地質旅遊的可持續發展。Wartiti等人(2008)指出,保護地質景觀的多樣性有助於我們了解地質循環。這對於科學研究具有很大的價值。而保護景區的地質旅遊資源及其多樣性首要的就是防止地質災害的發生。

一、地質旅遊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一)旅遊建設中缺乏災害預防性措施

由於不了解歷史災害又無防災意識,山區旅遊開發普遍存在著盲目建設的現象。不少溝谷在中下游特別是溝口建有旅遊設施,這些地方恰好是泥石流物質大量淤積的地方。沿溝谷建設一些休息亭等設施,由於缺乏擋護等措施,當泥石流或崩塌等發生時這些建築物就會被毀造成很大的損失。

(二)地震災害旅遊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

1.開發深度不夠表現在文化內涵開發不足,沒有整體開發意識,災害旅遊資源與普通旅遊資源的整合、與地方民族文化的整合、與長遠文化發展趨勢整合不足;景觀設計沒有充分考慮人們文化需求提高的趨勢,綜合服務設施不足;開發主題沒有震撼力。

2.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薄弱

在地震遺址中開發旅遊資源,往往會忽視環境的保護問題,環境與旅遊資源的和諧發展的問題。旅遊地質景觀常常與森林、草地、湖泊、珍稀動植物等伴生,由於這些因素的存在,使地質旅遊的觀賞性更突出。地質遺跡展示過程中,一方面不可避免地要牽涉到自然生態因素;另一方面,也難以避免地對自然生態系統造成影響。因此地質災害旅遊資源開發過程中,應遵循生態學與景觀學相關的原理,與生物多樣性展示,景觀多樣性展示等有機協調,並盡可能使地質災害資源開發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最小化(王嘉學和楊世瑜,2007)。地質旅遊的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同時又是人類開發利用的對象。如果環境保護不好,治理不好,無法給人以休閑、觀光、欣賞的功能。地震旅遊景區給遊客呈現的是另一種旅遊,也許是一種狼藉的狀態,是一種凌亂不堪的情景,但是在開發過程中也要注重其環境的保護以及景區環境和諧發展。

3.地震意識淡薄

在地震災旅遊資源開發過程中往往存在開發利用不設防,沒有地震常識教育的設施和標示等問題。Perry和Lindell(2008)指出居民的自我保護意識淡薄對於地質災害的損失方面也是一種內因。在地震區開發旅遊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在經歷了地質災害後,很多山體處於活動狀態,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的地質災害。因此在開發旅遊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這些潛在的危險因素,對於進入地質災害景區的遊客進行安全意識教育,並在景區設置地質災害發生的安全保護措施。

(三)滑坡、塌陷、泥石流地質災害旅遊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1.對旅遊資源的內涵與底蘊挖掘不夠

主要是文化內涵挖掘不夠,如對消南海地震災害旅遊資源開發、對喀斯特溶洞塌陷、洪水等災害資源開發,只停留在一些相對狹義概念的旅遊資源開發上,科學文化介紹少,附會文化、虛擬文化介紹多。旅遊開發商和導遊人員科學素質差。這使得一部分極高品位的災害旅遊資源體現不出它應有的價值。

2.缺乏開發意識

對於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旅遊資源沒用科學的眼光看待,我們只把它看作是一種災難,一種讓人們的生命財產得到損失的災難。許多滑坡、塌陷、泥石流、洪水治理工程沒有進行旅遊開發規劃。特別是大部分災害旅遊資源未進行開發,絕大多數在設計上根本就沒有考慮旅遊功能。投入了大量資金,有治理工程,就是沒有開發利用。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考慮,如果我們對於這些災難進行合理的旅遊開發,就會讓更多的人從思想意識上得到重視。如果我們對這些地質災害進行深入的科學研究,就會發現其形成、發生的規律,從而更好的採取措施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3.與周圍的地質環境協調發展差

旅遊地質環境是指以旅遊地質資源為基礎由地質作用、地質景觀與地貌、地理、生物、生態、氣候各環境因素與人類旅遊活動共同構成的綜合體。是供人類休閑、觀光、欣賞,從中得到享受,起到既休閑又增長知識、啟迪智慧、開闊視野、陶冶情操的人類旅遊活動的環境(王嘉學和楊世瑜,2007)。大部分災害旅遊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整合,沒有與普通的旅遊資源進行合理的整合,沒有發揮其整體的規模效益。地質災害旅遊資源雖是另一類的旅遊,旨在給人們以警示和教育的意義,但是也要對它進行合理的開發與整合,與周圍的旅遊資源與環境達到和諧的發展。

二、解決對策

(一)做好地質災害的預防措施

景區常見的地質災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為保護景區的地質旅遊資源一定要做好這些地質災害的預防工作。Han等(2007)指出我們要搞清楚這些地質災害之間的關系鏈,提出合理的預防措施。

1.修築攔擋建築物

在危岩帶下的斜坡上,或者是有大量碎屑物質堆積的斜坡上,大致沿等高線修建攔石堤兼擋土牆,既可攔截上方危岩掉落石塊,又可保護堆積層斜坡的相對穩定狀態,對危岩下部也可起到反壓保護作用。在泥石流流經的溝道上,利用峽谷、窄口等形成的具有一定庫容的地形修建攔砂壩,攔截泥石流攜帶的固體物質,過濾大顆粒物質,以減少泥石流對下游防護工程的撞擊、磨蝕,增加下游工程的安全度。

2.支撐與坡面防護

支撐是指對懸於上方、以拉斷墜落的懸臂狀或拱橋狀等危岩採用墩、柱、牆或其組合形式支撐加固,以達到治理危岩的目的。對危險塊體連片分布,並存在軟弱夾層或軟弱結構面的危岩區,首先清除部分松動塊體,修建條石護壁支撐牆保護斜坡坡面。在泥石流溝域鬆散固體物質分布區,如滑坡、崩塌分布密集的溝谷段,修建梯級谷坊工程,利用系列壩逐級回淤穩固滑坡腳,同時調節溝道縱比降以削減泥石流能量。對泥石流補給集中且量大的大滑坡、崩塌等,如確有必要可採取擋土、排水等專項工程治理。對以片蝕為主的荒坡等分散物源,採用農林措施固坡。

3.疏干岸坡與排水防滲

通過修建地表排水系統,將降雨產生的徑流攔截匯集,利用排水溝排出坡外。對於滑坡體中的地下水,可利用排水孔將地下水排出,從而減小孔隙水壓力、減低地下水對坡體岩土體的軟化作用。對必須穿過滑坡區的引水或排水工程做嚴格的防滲漏處理;避免在滑坡區內修建蓄水工程;對滑坡區地表做防滲處理;防止地表水對坡腳的沖刷等。

4.排導工程

在泥石流通過城市等重要保護目標區河道段,加高加固兩岸河道,減小河道彎度,疏掏拓寬河道,設置潛壩防止河床下切等,以利於泥石流安全通過,輸入到下遊河道中。對跨河建築物進行改造留足排洪斷面,也可建急流槽使泥石流快速通過跨河建築物,而不致發生阻塞。

5.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是利用農業、林牧業技術,對溝域內泥石流的產生提供大量固體物質(土壤、石塊)的陡坡耕地、荒地、荒坡,進行人工改造,以控制其面蝕作用和水土流失強度,減少泥石流的固體物質來源。同時也起到調節或削減地表徑流,阻滯在溝道中形成大的洪峰,從而抑制泥石流的產生和發展。

(二)增加宣傳的力度,提高遊客的安全意識

加大地質災害防治的宣傳力度,通過多種形式讓旅遊開發商、當地居民、遊人等了解保護環境、防治地質災害的重要性,提高他們保護環境、減災防災的意識。重視旅遊地內部的工作人員心理防範機制培育,改進內部工作旅遊地應制訂減輕風險和防止損失的規劃以及風險善後規劃。重視救災工作,力爭將災害損失降至最低程度,落實綜合防救措施,加強事故發生後的應急、營救能力。發生損失時,在實行保險的責任范圍內監督採取迅速而適當的解決措施或進行保護以縮小損失的影響(袁紅,2003)。

(三)加大地震旅遊的開發

在地質災害旅遊中最主要的是地震旅遊。目前,地震旅遊在中國基本上是剛剛起步,為發展中國地震旅遊事業,地震工作者和地震、文物等有關部門應首先對中國現存的各種地震遺跡開展全面系統的調查、考察對其旅遊功能做出評估,並制定開發利用規劃,為旅遊部門提供更多的有特色的地震旅遊區和旅遊線路,不斷增加地震旅遊的品種。旅遊部門應採取多項措施,促進地震旅遊事業的發展,將地震旅遊擺上議事日程,首先應加大地震旅遊的宣傳力度,讓國內外廣大遊客充分了解中國地震旅遊的內涵和特色。在風光旅遊中可適當增加地震旅遊項目和內容,導遊人員在向遊客介紹旅遊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歷史文化背景時,應與「地震」結合起來,也可組織專項地震旅遊,組織遊客到震區作地震旅遊、考察;在地震遺跡較集中的地震廢墟如唐山、雲南麗江等地可建立地震公園。此外,還需要培訓導遊人員,讓他們學習地學科技知識,提高地震旅遊的導游水平。

地震旅遊是集旅遊、考察、探索、科普於一體的特色旅遊,會給人以新鮮感,會引起人們對地學旅遊的更大興趣。中國地震旅遊資源豐富,潛力很大,有待我們去開發、去挖掘。結合中國國情,發展地震旅遊事業不但有其必要性,而且有廣闊的前景,定會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地震旅遊將會成為21世紀的熱門旅遊。

(四)劃定危險區,分區預防

各級地質遺跡旅遊開發區,應聘請具有相應資格和資質證書的專業機構來編制防治潛在地質災害的規劃,並將其作為該開發區旅遊開發規劃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Malheiro(2006)指出繪制旅遊區地質災害圖,同時將存在潛在地質災害隱患的區域和其他區域進行分區,並據其危險性大小的評估,分為危險性大、危險性中等、危險性小3個級別,在危險區邊界上設立明顯標志;潛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內,應禁止從事容易誘發地質災害發生的各種旅遊開發活動,如開挖、設施建設或破壞原生土壤植被等;而針對各地質遺跡旅遊開發區不同類型的潛在地質災害,可採取相應的防治措施。針對各類地質災害的特點、地質災害的類型和危害現狀,並考慮到旅遊風景區游覽觀賞和遊人活動的特點制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劃定地質災害易發生區、危險區,重點監控並採取相應的防治措施。以滑坡、泥石流、崩塌為主的地質災害,需要水文、環保、地質、氣象等部門的共同協作配合,防止災害的發生(謝洪忠和楊世瑜,2003)。

(五)嚴格規范旅遊開發活動

地質遺跡旅遊開發活動是加劇各類潛在地質災害的重要影響因素和直接誘發因素之一,必須嚴格規范各項旅遊開發活動,將其對潛在地質災害的影響減少到最小,如嚴格控制污水亂排亂放,加強對天然土壤植被的保護,合理抽取地下水,控制遊人密度,採用綠色施工法等。

(六)建立景區地質災害監測系統

Chen等(2008)指出災害的預測對於災難的減輕是很有必要的。我們可以通過對災害的調查,對災害發生的可能性進行分析,借鑒成功的經驗,對現在的狀況進行檢測,從而對未來災害的情況做出預測。Fedeski等(2007)指出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制圖技術對潛在的危險進行評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在地質旅遊地景區內建立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危險性分析評價系統、防災減災決策系統。Edbrooke等(2003)同樣指出,地理數據對於地質災害的預測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因此我們要做好各類潛在地質災害預測預報工作,建立健全的群測群防監測網路。

中國是一個地質環境脆弱,地質災害多發的國家,隨著經濟的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生命財產安全和居住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效地減緩地質災害帶來的風險,從根本上做到地質災害的防範和事前管理,就必須從土地利用規劃、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到場址規劃都運用地質災害風險管理的理念和辦法,逐步推行既能與國際接軌,又適合中國國情的地質災害風險管理制度(張茂省和唐亞明,2008)。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很好的保護中國的珍貴的地質旅遊資源,創造一個和諧的旅遊環境,從而達到地質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地質旅遊作為一種高品位的科學旅遊活動,其科學含量與科技含量必須在景區的開發、建設和保護中得到充分體現。政府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引導促進產學研結合,充分調動企業、高校、科研單位的積極性,促進行業協作,推動理論研究與實踐相結合,共同促進地質景區的發展。不論是在旅遊開發、設計和經營過程中,都要堅持循環經濟的道路,合理地組織旅遊產業,進行旅遊開發,並注意對環境的保護,從而探索出一條新的旅遊經濟發展之路。

『伍』 地質旅遊的未來

地質旅遊是新型旅遊,具有自然旅遊和可持續旅遊的特性,通過開展版地質旅遊可以提升地權質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對當地的生態、社會就業帶來有利影響。同時,地質旅遊又具有與其他旅遊形式不同的特性。地質旅遊有很強的傳遞給公眾地球科學知識的教育要素,地質旅遊培育了人類與地球的聯系,以便人們去感知地球的無生命景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人們也是被這種無生命的元素所吸引。

開展地質旅遊就是為了尋求保護重要的地質特徵,是開發和展示地質特性的極佳保護方法。目前,地質旅遊的發展還處於早期階段,還不太成熟,但已呈現出無限的發展潛力。隨著旅遊業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的飛速前進、時代的進步,遊客越來越成熟,越來越追求旅遊的高層次、高知識、高質量,地質旅遊作為一種集科普性、知識性、娛樂性、體驗性於一體的旅遊方式正被越來越多的遊客所喜愛。而且,地質旅遊是一種新型生態旅遊和可持續發展旅遊,隨著各國和有志之士對地質旅遊的重視,對地質遺跡保護意識的加強,對地球科學的宣傳和教育的普及,以及民眾意識的提高,發展地質旅遊對當地的生態、社會就業帶來的有利影響,地質旅遊的研究與開發將會得到更多關注和大力發展。

『陸』 論旅遊地學、地質公園是中國地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陳安澤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一、旅遊地學的含義

概要地講、旅遊地學是地球科學為旅遊服務的一門應用學科。它的含義隨著學科的不斷發展而日趨完整,1985年旅遊地學研究會成立時,將其含義列入會章第2條:「旅遊地學是運用地學的理論與方法,為旅遊資源調查、研究、規劃、開發與保護工作服務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在1991年陳安澤、盧雲亭等著的《旅遊地學概論》中,又提出了一個層次更深定義:「旅遊地學是地球科學的一個新興分支學科,它是研究人類旅行游覽、休療康樂與地球表層物質組成、結構及能量遷移、變化之間關系的一門學科。它包括了地質和地理兩種旅遊環境。因此,旅遊地學又是旅遊地質學和旅遊地理學兩門邊緣學科的總稱」。在即將出版的《旅遊地學大辭典》中,又將旅遊地學的定義進行了擴展及細化,即「旅遊地學是地球科學與旅遊業相結合而產生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主要包括旅遊地質學和旅遊地理學兩個分支。旅遊地學以地球科學的理論與方法為基礎,並吸收其他學科(美學、環境科學、景觀科學和旅遊學等)的知識與方法,以研究旅遊業中的各類問題:①主要研究構成旅遊業的客體要素——旅遊資源。重點研究自然旅遊資源,探討自然旅遊資源的形成原因、分布規律、美學價值、科學價值、科學普及教育價值、旅遊開發價值、保護方法、區域及景區旅遊規劃利用等;研究人文景觀資源中涉及的地學問題,如古建築、古文化遺址、石窟、園林的地質條件、環境因素等。②還研究旅遊業的主體要素——旅遊客源市場,如遊客的地理分布規律及因地理、氣候因素產生的變化等。③研究旅遊業的媒體要素——旅遊接待設施中涉及的地學問題,如旅遊道路,建築物的選址、選線,地基穩定性評價,休療地的各種地學背景場(放射性、磁、電、微量元素、負氧離子……)。④還重點研究地質公園建設、科學旅遊產品打造、旅遊科學解說體系建立等。旅遊地學是全方位地為中國走向科學旅遊時代服務的學科」。

二、旅遊地學產生的背景

從研究學科發展史獲得的經驗看,一門學科的誕生主要取決兩大因素:①社會的需求是產生新學科的原動力,是促使新學科建立的發動機,是客觀因素,或稱之為外在因素;②學科自身向外擴展的需要,是產生新學科的依據,是促使新學科發展的內在因素。這兩種因素是在社會發展到一個特定歷史階段才能出現,是和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關的,旅遊地學即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提出,大大解放了生產力和人們的創造性,隨之而來的是經濟的大發展和旅遊業的空前繁榮。而旅遊業是一個需要各個學科的支持才能健康發展的行業,旅遊業的發展迫切需要資源支撐,尤其需要山水景觀自然美學資源的支撐,而地學在提供自然景觀資源方面佔有絕對優勢,社會的需求推動著地學為旅遊服務,推動著旅遊地學的誕生。是改革開放促使大批地學家走向了為旅遊服務的大潮中,在為旅遊服務中,使地學工作者認識到古老的地球科學蘊涵著向外擴展的無限活力,旅遊業使其大有用武之地。她長期積累下來的豐富理論和工作方法,一經和旅遊的需求相結合,便碰撞出新的火花,一門地學與旅遊相交叉的學科「旅遊地學」便應運而生。值得提出是地學理論和方法為創立旅遊地學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沒有地學理論的支撐,憑空創造一門新學科是絕不可能的。還要特別提出的是,古老的地球科學要想煥發青春,必須大力向邊際擴張,必須與其他科學相雜交,而相對成熟和完善的地學的理論與方法,才是創立旅遊地學新學科的依據和內因。眾所周知,在1978年前我國尚不具備發展旅遊產業的經濟基礎和政治環境,不存在產生旅遊地學的社會條件。歸根結底改革開放新階段的到來,才使這兩種因素有機的會合在一起,旅遊地學是歷史發展到新階段的產兒。

三、旅遊地學為促進中國地質公園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建立地學公園的概念是在地學家為旅遊服務中產生的,並在1985年中國地質學會旅遊地學研究會成立時,在向國務院「關於開發旅遊事業中要加強地學調查研究工作的若干建議」中正式提出。之後,旅遊地學工作者還多次向地礦部領導提出建立地質公園的建議,但都因時機不成熟而被擱置。直到1999年國土資源部在山東威海召開「全國地質地貌景觀保護工作會議」上,陳安澤作為特邀專家在會上作報告時再次提出建立地質公園問題,並傳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歐洲都已提出建立地質公園的計劃。由於國內外建立地質公園的形勢已經成熟,大會接受了這個提議,這次會議在建立中國國家地質公園體繫上起到了關鍵作用。2000年春國土資源部正式決定在全國開展地質公園申報工作,並於當年評審通過了石林國家地質公園等11處中國首批國家地質公園。旅遊地學研究會組織專家為地質公園的申報、評審、開園條件、規劃管理等提供了一系列文件草案,並組織領導了全國第一個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福建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規劃工作,為地質公園科學規劃科學建設、科學管理樹立了範例。之後,旅遊地學工作者,又對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跡類型劃分、評價准則、保護辦法、對地質公園的科學解說(包括公園主副碑、地質博物館、地質科普電影館、地質景區景點景物解說牌、地質公園科學研究、地質公園科學普及活動、地質公園科學導游圖、地質公園叢書等)、信息網路建設、管理體制、旅遊設施、經費籌措等提出了一整套的規章、辦法、技術要求等。總之,旅遊地學倡導了中國地質公園體系的建立、為其准備了理論基礎,准備了一整套完備的工作方法,特別是培養和准備了一大批地質公園人才,從而保證了地質公園事業的發展。2009年研究會還提出了改革國家地質公園申報、批准辦法的建議,並經國土資源部批准實行。今後,國家地質公園申報時間由一年一次改為二年一次,將申報批准一次完成改為:①申報評審通過取得建設資格;②按國家地質公園建設標准進行建設(為期三年);③經實地考核達到驗收標准後方可批准成為國家地質公園,三步走的辦法。從此中國地質公園建設和管理工作走向了規范化、標准化、制度化、科學化的新階段。到目前為止,我國已建立世界地質公園22處,國家地質公園139處(含中國香港國家地質公園),另有44處已取得建設國家地質公園資格、建立省級地質公園100餘處。我國台灣還建立了村級地質公園,一個地質門類齊全、管理等級有序、分布寬廣的中國地質公園體系已初步建立。旅遊地學已經為中國地質公園的創立作出巨大貢獻,並將繼續為中國地質公園強化管理、提高質量、穩步向「四化」(規模化、標准化、制度化、科學化)進軍中作出新貢獻。

四、旅遊地學對中國旅遊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旅遊地學和中國旅遊產業幾乎是同時成長起來的,在眾多為促進中國旅遊業成長壯大而服務的學科中,旅遊地學是走在最前列,旅遊地學理論、旅遊地學組織、旅遊地學家為中國旅遊業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舉世公認的巨大貢獻。

1.旅遊地學組織的貢獻

旅遊地學組織是團結旅遊地學家的紐帶和溝通政府旅遊管理機構和其他旅遊團體的橋梁,是旅遊地學家交流研究工作成果、服務於旅遊業的堅實平台。中國旅遊地學組織的最大貢獻是把整個旅遊地學界團結在一起,甚至團結了中國為旅遊服務其他界別的中堅力量,用學術交流的方式,探討中國旅遊業各個發展階段遇到的重大理論問題與實際工作方法問題,為指導中國旅遊業發展開拓總結了一整套理論和方法,為各級政府發展、管理、規劃旅遊業發展提供了咨詢。中國旅遊業的創立、發展、壯大與旅遊地學組織的辛勤工作密不可分。中國地質學會旅遊地學研究會貫徹理論結合實際的方針,成立25年來共召開了24屆學術年會和若干專題研討會,每次會議都堅持召開一個促進會議東道主省、市、縣的旅遊業發展戰略研討會,組織與會專家對當地旅遊業的產業類型定位,市場定位、旅遊產品定位、旅遊資源評價、市場營銷策略以及旅遊人才培養,旅遊科普等提出系統意見和建議。每個承辦縣市的旅遊業都得到國家級旅遊地學專家的會診,每次年會之後其旅遊業都能獲得日新月異的發展,如河南雲台山、福建漳浦、福建泰寧大金湖、安徽天柱山……旅遊業的大轉變、大發展就是最好的實例。

2.旅遊地學理論和旅遊地學家的貢獻

正如偉大的革命家所言,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行動,旅遊地學理論在指導旅遊業發展上功不可沒。《旅遊地學》學科是中國人創立的,是中國旅遊地學界和旅遊界同仁共同創立的,不是個別人的個人行為。在中國旅遊地學學科創建中,地理界的同仁是走在前列的,其開拓者有吳傳鈞、陳傳康、郭來喜、盧雲亭、楊冠雄、謝凝高、蘇文才、宋立夫、尹澤生、郭康、王清廉、周進步、吳勝明、辛建榮等;地質界同時起步,其開拓者有殷維漢、陳安澤、李維信、張爾匡、陳茂勛、馬恆瑋、付中平、陶奎元、殷繼成、王功恰、陳詩才、吳承基等;而支持旅遊地學發展的領導與科學家有孫大光、夏國治、孫文盛、壽嘉華、杜一力、趙遜、姜建軍、黃汲清、侯仁之、高振西、李春昱、李廷棟、陳夢雄、沈其韓、翟裕生、張宗祜、盧耀如、趙鵬大、肖序常、戎嘉余、劉嘉麒等;值得說明的是在旅遊地學發展中成長起來一大批中青年旅遊地學家、他們是保繼剛、彭德成、吳必虎、田明中、彭華、俞孔堅、楊穎瑜、劉峰、嚴國泰、許學工、鄢志武、楊振之、郭福生、范曉、何銀武、王衍用、王雷亭、張忠慧等。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創立了較為完整的旅遊地學理論和指導旅遊業發展、地質公園建設及風景區建設等一系列法規、標准、指南、辦法等,對中國旅遊業的健康有序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旅遊地學家除在理論、政策、方略上對中國旅遊業作出重大貢獻外,更重要的是在旅遊實踐中作出了重大貢獻。據筆者所知,第一個全國旅遊規劃、絕大部分省級旅遊規劃、大部分區域旅遊規劃、眾多的旅遊專項規劃、景區規劃、全國的地質公園的申報書、綜合研究報告、公園規劃都是旅遊地學家主持編制的。直到現在旅遊地學家仍是旅遊規劃、景觀設計、各種旅遊產品規劃的中堅力量,中國旅遊業的半邊天空是靠旅遊地學家支撐的。

五、旅遊地學與地質公園是中國地學史上的里程碑

「里程碑」在辭海中的定義如下:設在路邊用以記載里數的標志。常比喻在歷史進程中可以作為標志的重大事件。據此,筆者提出旅遊地學與地質公園的創立,在中國地學史上有里程碑意義的判斷,以供商榷。

1.從理論上提出了新的地質資源觀

地質資源在過去系指礦產資源,它包括金屬、非金屬和油氣等燃料礦產,主要用於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需要。礦產有經濟開發價值,在利用它們時必須從地下挖掘出來,或加以提煉,或進行特殊加工處理。因開采和提煉礦產往往會遺留下許多廢渣、廢氣和廢水,造成環境污染,治理廢舊礦山環境消除礦業污染要化去巨大代價。旅遊地學從理論上系統地論證了一種新的地質資源觀,即地質景觀資源。認為在地質過程中形成的奇峰、異洞、秀水、特殊石景、構造形跡、古生物遺存、甚至地質災害遺跡大多具有資源的性質和經濟開發價值。地質景觀是極為重要的旅遊資源,是建立地質公園的基礎。對地質景觀資源進行系統分類、建立評價體系,制訂規劃、利用科學解說的方案和保護措施,成為旅遊地學研究的核心內容。致使許多過去認為沒有成礦價值的所謂「窮山惡水」成了可供人們觀賞游憇、休閑康樂、求知求美的珍貴資源。在利用地質景觀資源時,既不必移動他們位置,又不必改變他們原來的物理化學性質,只需設立必要的游賞設施,即可成為旅遊勝地,而且可以永續利用,被形容為「永遠開不完的金礦」。新的地景資源觀,是旅遊地學的一大貢獻。

2.從實踐上大大擴展了地質工作服務領域

地質工作歷史上第一次把普查地質景觀資源(地質遺跡)列入地質調查項目,第一次把地質遺跡保護、地質公園管理列入國土資源部工作任務。地質工作除了尋找滿足人們物質需要的礦產資源外,擴展到可以尋找評價滿足人們精神需要的地質景觀旅遊資源,使國土地質工作更加全面地為滿足國家兩個文明建設服務。旅遊地學與地質公園的創立是地學工作史上的大事。

3.地球科學知識得到空前的普及

旅遊地學把傳播地球科學知識作為研究重點,地質公園的建立更是把普及地質科學知識列為必須完成的任務,明確規定地質公園必須建設完善的科學解說設施。必須進行科學研究,並把研究成果轉換為科普讀物,一座地質公園就是一處普及地球科學的基地。據不完全統計自2000年以來已建成地質公園博物館127處,建成地質科普基地187處,設立地質景點景物解說牌2.1萬個,出版各種地學科普讀物500種500多萬冊,舉辦科普活動、學術會議585次,向進入地質公園的11億人次遊人普及了地學知識。這是中國地質工作史上有組織、有領導、有計劃、規模最大,普及面最廣的地球科學知識普及活動,而且這個活動將持續開展下去,這在地質工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

4.找到了一條地球科學可持續發展之路

有人認為一門科學能否發展,主要取決於科學工作者,而事實證明任何一門學科只有深深紮根於公眾之中,才能持續發展。旅遊地學的建立特別是地質公園的出現,把深奧的地學知識,空前地介紹到公眾之中,已逐步成為公眾遊山玩水的重要話題,探尋山水景觀之由來,尋索地球形成演化的奧秘,已成21世紀知識青年的需求,許多年青人因受地質景觀知識的影響而立志報告地質院校,旅遊地學、地質公園開拓了一條地球科學可持續發展的金光大道。

5.旅遊地學、地質公園已成發展中國旅遊業的支柱

旅遊地學理論已成為指導中國旅遊業發展和成為引導中國旅遊業邁入科學旅遊時代的主要因素,地質公園的出現已成為中國進入科學旅遊時代的重要標志。旅遊地學工作者是支撐中國旅遊規劃、旅遊產品設計、提供旅遊政策咨詢的中堅力量,地學在為旅遊業服務中走在了所有學科的前列,已成發展中國旅遊的支柱。

綜上所述,旅遊地學和國家地質公園體系的建立是地學界的大事,是地學史上的里程碑,是中國進入科學旅遊時代的標志和里程碑,是中國園林建設史上的里程碑。旅遊地學是在中國旅遊業蓬勃興起的大潮中興起的,是在旅遊業持續發展中成長的,是全體地學界為旅遊服務的產物,是歷史機遇的產兒。雖然走過25年的路程,但仍是一門年輕的學科、亟待發展和完善。回顧25年成績可喜,展望未來任重而道遠,前途光明。

參考文獻

[1]陳安澤,盧雲亭,等.旅遊地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2]陳安澤.旅遊地學的誕生及其面臨的任務.見:旅遊學刊增刊.旅遊學刊增刊雜志社,1988

[3]陳安澤.旅遊地學在旅遊業發展中前進.見:中國區域地質增刊.中國區域地質編輯部,1994

[4]陳安澤.開拓創新旅遊地學20年——為紀念旅遊地學研究會成立20周年而作.旅遊學刊,2006,4(21):71~77

[5]陳安澤.中國地質景觀論.見:旅遊地學論文集(第五集).北京:地質出版社,1988,110~144

[6]陳安澤.論中國國家地質公園.見:旅遊地學論文集(第九集).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

[7]陳安澤,姜建軍,李明路.中國國家地質公園現狀與展望.見:旅遊綠皮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柒』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的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早在1939年,英國E.W.Gibbert就提出了「地理因素對旅遊增長的函數關系」理論,將地學旅遊資源諸要素與旅遊活動的關系作了闡述,從而奠定了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的理論依據。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際旅遊業迅速發展,隨著旅遊資源開發的實際需要,國外許多學者對各國的旅遊資源評價進行了研究。概而言之,評價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①對旅遊資源的評價;②對旅遊地所在區域的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的評價,包括基礎設施、自然生態、用地、人口和城鎮人口分布狀況等;③對旅遊地區位關聯特性的評價,包括旅遊地與客源地的區位關聯、旅遊地之間的相互影響;④旅遊地的旅遊活動對旅遊目的地區域經濟環境和社會影響的評價。

20世紀70年代起,國外對旅遊資源評價的研究發生重大變化。加拿大、美國、法國等國家的學者先後在研究中建立旅遊資源評價系統,將影響旅遊資源的各種因素分解、量化,應用數學的方法處理數據,使旅遊資源的評價研究走向定量化,大大提高了評價的精確度和實用性。

具體的研究進展則常因各國國情不同而有較大差異。在發達國家,其基礎設施較完善,各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小,投資能力強,因而旅遊地開發評價的重點放在對旅遊資源的評價上;而發展中國家、中度發達國家和地區則不完全具備這些條件,因此需要對旅遊開發的資源條件、區域條件和區位特性進行綜合評價。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自然條件不一樣,導致旅遊地評價的模型(參數)也不同。

二、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20世紀80年代末部分學者開始投身旅遊研究,在吸收國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旅遊資源的分類、美學評價、適宜性技術評價等方面的研究獲得較大進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一些學者如魏小安、保繼剛、楚義芳、俞孔堅等,在定量技術方面也進行了嘗試與探索,並取得了新的進展。國內旅遊資源評價也經歷了定性評價、技術性的單要素定量評價和旅遊資源綜合評價的歷程。同時,經濟學、社會學、行為學等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不斷被吸收。多學科融合研究已成為國內旅遊資源評價理論和方法創新的主要動力。

在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方面,國內學者也是研究頗豐。早期的俞孔堅(1988)提出了「中國東部山地湖泊風景評價的數量化模型」,開拓了風景單體評價方法的研究;徐金發(1988)採用模糊數學法評價喀納斯湖;陳安澤等(1991)對地學旅遊資源的調查評價方法作了專門研究,系統分析了學術界的定性、定量兩種方式的成果,並將自然旅遊資源分為岩石圈旅遊資源、水圈旅遊資源、生物圈旅遊資源、大氣圈旅遊資源和宇宙旅遊資源等六大組。其中岩石圈旅遊資源包括的地質旅遊資源,是指與構造、地史有關的旅遊資源,即狹義地質旅遊資源。王建軍等(2004)研究了適用於該標準的旅遊資源信息系統;李玉輝(2006)又專門針對地質公園設計了評價體系,促進了對旅遊資源和旅遊目的地評價方法的研究及運用。2003年國家標准《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頒布實施,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方法的研究又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當前關於旅遊地評價的理論和技術都已日趨成熟,中國也已初步具備了自己獨特的旅遊地評價系統。但由於在這一課題認識上的一些不足,概念內容上的模糊混淆,以及對國際、國內形勢變化反應的不靈敏性等(楊婕,2007),使得現有的評價系統還不夠准確和完善,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改善。

三、地質學在旅遊資源調查評價中的應用

旅遊資源的開發和保護與地質學有著密切的關系,並為旅遊地質學的創立奠定了基礎,為開展我國地質旅遊資源調查與評價,提高地質旅遊資源調查水平和開發旅遊資源潛在價值,引入地質學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指導意義(葉新才,2006)。

(一)地質學與旅遊資源的形成及其演化關系密切

旅遊資源種類繁多,形成機制多樣,與所處的自然、社會環境密切相關,有著各自的發展與演化規律,而且旅遊資源的形成是個復雜的過程,其形成因素和演化機制的研究也是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只有掌握與理解各類旅遊資源的成因、發展和演化規律,才可能對旅遊資源進行合理規劃和深層次開發,使旅遊資源充分地為旅遊經濟服務。每一類旅遊資源的成因和演化規律都可以呈現多樣性,從而要求多學科的知識體系來研究各自的成因與演化規律。

地質地貌類旅遊資源包括:岩石、化石、地震災變遺跡、山嶽峽谷、火山、岩溶、島礁、冰川等;水體類旅遊資源包括:風景河段、漂流河段、湖泊、瀑布、泉、潮汐等。這些地質旅遊資源的形成和演化都與內、外動力地質作用直接或間接相關。例如湖泊旅遊資源成因中有地殼長期的局部下降運動或地殼斷裂形成凹地積水形成構造湖泊(如雲南的滇池),火山噴發口形成火口湖(如長白山天池),河流側向侵蝕與沉積作用形成牛軛湖,冰川地質作用形成冰蝕湖或冰磧湖(如新疆天山天池),岩溶作用形成溶蝕湖,海岸地質作用形成瀉湖等(黃定華,2004)。

自然旅遊資源是地球表生帶在內、外地質營力長期作用下的產物,其產生、分布、演化和發展,無不遵守地質學基本規律,是地質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地質旅遊資源是自然旅遊資源的核心,是地質資源的外延,而且,地質學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旅遊資源學理論的發展;實踐中脫離地質學基礎的旅遊資源學在面對地質旅遊和生態旅遊的許多問題時也是難於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在具體論述地質旅遊資源時,地質旅遊資源是指那些能夠吸引旅遊者產生旅遊動機並實施旅遊行為的,能被旅遊業利用,具有經濟、社會和生態效應的地質遺跡和地質體,以及與地質作用直接有關的人類活動遺跡。因此旅遊資源的形成與發展是緊密和地質學相結合的,旅遊資源學和地質學也是密切相關的。

(二)旅遊資源調查與評價涉及地質學

旅遊資源調查是評價的基礎,其目的是系統地查清調查區域內旅遊資源的類型、數量、質量、性質、成因、時代、特點和價值,以及有關的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等基本情況,為旅遊資源評價直接提供科學資料,進而為旅遊資源開發規劃、合理利用及其保護提供科學依據,最終為旅遊業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旅遊資源開發的自然條件如地質、地貌、氣象氣候、水文和動植物等是構成生態旅遊的主要因素,而這些因素的調查需要應用地質學的方法和理論。如在調查濱海旅遊資源時,波浪、潮汐和海流等不同海洋地質動力作用可塑造出不同的具有觀賞價值和科學探索價值的海蝕穴、海蝕崖、海蝕拱橋、海蝕柱、海灘等海蝕和堆積地貌,必須依據現有的地質遺跡和現象,採用地質學中的「將今論古」方法,恢復原來發生的地質事件和地質過程,以挖掘深層次的地質學科學價值。

在對地質旅遊資源和生態旅遊資源特點評價時,需要將地質學科學價值挖掘出來,這離不開地質學基本知識。旅遊資源環境評價的基本內容包括旅遊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以及經濟環境,其中旅遊自然環境就包含地質、地貌等因素,而且,旅遊區的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也會影響到旅遊資源的開發,旅遊資源施工條件評價首先必須應用地質學知識分析、評價與旅遊資源項目開發共存的地質環境,以防止旅遊項目誘發次生地質災害,也需要涉及地質學的理論和方法。

此外,地質學的勘查研究技術,譬如常規的地質鑽探、衛星探測、航空遙感、地質雷達探測和TSP地質預報等,為旅遊資源的調查和評價提供了新的手段與方法,並為地下旅遊資源,如溶洞資源的開發和保護,提供了技術保障。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