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文化遺產旅遊
㈠ 遺產旅遊的文化功能有哪些
世界遺產資源的價值劃分為有形(顯性)價值和無形(隱性)價值兩大類,旅遊價值、科考價值、文化價值和環境價值4個亞類。
遺產旅遊已成為各國或地區旅遊產業發展中的名牌產品或「金字招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世界遺產是旅遊產業發展的基礎和根本。
通過遺產旅遊可考察研究、審美實踐而不斷發掘遺產資源的科學、美學和歷史文化價值,並不斷提高和深化遺產旅遊的科教、游覽和山水文化創作體驗水平,同時可對對遺產所在地的文化、民風、習俗等資源研究與開發。
遺產作為一種重要的公共資源,它的價值原生性是一種自然遺存,是維持自然生態平衡的一種重要力量,也是人類文明歷史的寫照。「遺產價值的核心是它的廣義文化價值和知識價值,經濟價值由此而派生出來」,而作為旅遊開發也只是一種附屬價值。
要了解旅遊的世界遺產地是什麼類型的世界遺產,然後從這類世界遺產收集和了解更多相關信息來認識和提前了解這座世界遺產地!
只有提前了解該世界遺產的相關信息 ,在正式旅遊的時候會有一個著重點和旅遊線路。世界遺產之所被聯合國列為,關鍵在於這座世界遺產地有自己獨特的魅力,比如說自然遺產,還自然文化雙重遺產,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就是文化遺產中的世界文化景觀。如果喜歡風光秀麗和自然美的朋友,去游世界文化遺產,特別是世界文化景觀。那就有可能感覺沒有多大勁! 那是因為錯把世界文化遺產當自然遺產來旅遊了。
比如說:游廬山 ,因為廬山是世界遺產,但更是世界文化景觀這一類,因為廬山特有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特有的中西文化,造就廬山是以文化名山而聞名世界的!
綜上所述,朋友游覽世界遺產的時候一定要先了解該世界遺產屬於什麼類型的,因為什麼它被列入世界遺產。從而在旅行的過程有目的地去了解自然,文化,風俗,人文等。
㈡ 苗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苗族鼓藏節、跳花節、苗族姊妹節、苗族服飾、苗族蠟染等。
1、苗族鼓藏節
苗族鼓藏節,貴州省雷山縣傳統祭祀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鼓藏節又叫祭鼓節,是苗族屬一鼓(即一個支系)的支族祭祀本支族列祖列宗神靈的大典,俗稱「吃鼓藏」。
鼓藏節在先秦夏王朝時期的古三苗國就己存在。在漢文典籍中對苗族「吃牯臟」的文字記錄,始見於清代。苗族鼓藏節主要流布於雷山縣全縣的9個鄉鎮的苗族村寨和榕江縣的部分苗族村寨。
2006年5月20日,貴州省雷山縣申報苗族鼓藏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Ⅸ—19。
2、跳花節
跳花節是安順苗族的傳統節日,傳說是苗族英雄人物楊魯興起的,至今安順北門外跳花山仍以其名命名。
2008年6月7日,跳花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苗族姊妹節
苗族姊妹節又稱"姊妹飯節",是貴州省台江縣老屯、施洞一帶苗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舉行。
屆時苗族青年男女穿上節日的盛裝,聚集於榕江、楊家、偏寨,歡度這個極富民族特色的傳統佳節。
台江縣域內各支系的苗族過姊妹節的時間不盡相同,大都在正月至五月間。台江苗族姊妹節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要數施洞地區的姊妹節。
2006年5月20日,貴州省台江縣申報的苗族姊妹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類別:民俗;編號:Ⅹ-22)
4、苗族服飾
苗族服飾,苗語叫「嘔欠」,主要由童裝、便裝、盛裝組成,「盛裝」苗語叫「嘔欠嘎給希」,即「升底衣服」,「 嘔欠濤」苗語稱謂即「銀衣」,下穿百褶裙,前後有圍腰。
苗族服飾是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華麗的服飾,既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歷史文化的瑰寶。
湘西方言苗區和黔東方言苗區喜好銀飾,黔南某些地區喜好貝飾,而西部方言區苗族服飾則少銀飾。銀飾、苗綉、蠟染是苗族服飾的主要特色。
2006年雲南省保山市申報的苗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類別:民俗;編號:Ⅹ-65)。
5、苗族蠟染
蠟染,古稱蠟纈,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中國的染織工藝早在西周時期(公元前 ll世紀——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較大的發展。
根據《禮記》等文獻記載,織物的染色當時設有一種叫「染人」的專官主管,楚國還設有專門主持生產靛藍的「藍尹」工官。
2006年5月20日,該蠟染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苗族姊妹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跳花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苗族鼓藏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苗族服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苗族蠟染
㈢ 為什麼文化遺產可以用來發展旅遊業
旅遊分人文和地理兩部分,很多人選擇旅遊是為了增長見識,文化遺產是現實的文化課本,可以讓遊客在輕松中了解過去的歷史。所以說,用文化遺產來發展旅遊是文化傳承的另一個方式。
㈣ 如何平衡文化遺產與旅遊業的發展
旅遊業發展對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地人居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要實現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地旅遊業與人居環境的和諧發展,可以採取保持遺產保護與旅遊開發間的平衡、減輕遺產地的環境壓力、讓社區居民參與遺產地的管理、培養世界遺產地居民的旅遊意識和保護意識等諸多措施。文化遺產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遺產的載體。保護文化遺產對旅遊業的發展重要之至。旅遊需要文化遺產的襯托,沒有文化遺產的旅遊則顯得蒼白無力。沒有旅遊文化遺產就沒有旅遊業。而今文化遺產的流失情況嚴重至極,僅僅靠國家單方面實施政策也未能達到完全保護的功效,在這里呼籲每個人都能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配合國家,自我約束。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們每個人的一小步,就是整個社會的一大步。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保護文化遺產保護措施
(一)國家實施保護政策
國家已經陸續出台《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關於加強和改善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等。與此同時,國家更應該加大宣傳和執法力度,通過強制力量,及時約束遊客的違法行為。通過各種渠道發布信息,讓大家了解法律的條款,知道自己所作所為的後果和相應法律代價。另外,法律條文對於個別破壞者,懲罰相對寬松,使得極個別不法分子有空可鑽,有機可乘。對於這些破壞和侵佔文物及文化遺產者應嚴懲不貸。在進行開發拆遷文化遺產區域時,盡最大能力保護好文物的完整性。對全民進行歷史教育,實地觀察體驗了解,讓民眾親身感受一下文化遺址的重要,誰提早認識到遺產的價值,誰就能將珍貴的遺產留住。所以,應該從思想上引導國民認識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懂得文化遺產對於自己、家族、國家、民族、世界甚至子孫後代的獨特價值。對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有所關心、愛護和尊重。
(二)遊客做到遵紀守法
許多遊客對於自身的行為是否違法,依然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有的甚至在被法律處罰之後,仍然感覺模糊,甚至不以為然。有的遊客大肆採摘樹葉花草等作為紀念品,有的商販以當地稀有的動物、植物、礦產為紀念品,甚至到了「掠奪性」販賣的地步。比如:峨眉山的枯葉蝶是名貴物種,然而有的工藝品一件就用掉幾十隻蝴蝶。畢竟,不是所有東西都是自家的,以一己之力也不可能全部攬下。另外,並不是非要在景區留下痕跡就代表著你「到此一游」,旅遊的紀念途徑有很多種。比如:在風景名勝地留影,購買旅遊特色紀念品、當地特產、收藏
車票、門票等。觀光游覽過程中必須注意保護歷史、遵紀守法。
(三)旅遊景區採取措施
許多景區採取了很多措施保護文化遺產,但還有部分遺產景區做得不夠。以丟垃圾為例,根據測算,一個常人手持垃圾尋找合適丟棄地點的正常忍受距離是50-200米,如果在范圍內沒有出現垃圾桶,許多本來有環保意識的遊客也會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垃圾筒而隨地丟棄。因此,在給予遊客方便上,應該注意宣傳和引導,讓遊客的心情在文化遺產中得到放鬆,讓遊客的知識在文化遺產中得到拓展,讓遊客的感情在文化遺產中得到升華,讓遊客的心靈在文化遺產中得到凈化。經過全民族集體的努力,並且是長期而持久的努力,在經久不息的積累下,保護文化遺產就會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㈤ 如何讓農業文化遺產與旅遊相結合
這個沒有固定的標准,不同項目大小有不同的規劃設計方法及側重,旅遊客源情況也是一版個比較大的影響因素。遠權景設計研究院生態農業旅遊規劃設計專家道:生態農業進行旅遊開發是對生態農業功能的延伸和發展,生態農業的旅遊開發不僅可以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而且也可以豐富農業旅遊的類型,滿足城市旅遊者了解農業、體驗農業的好奇心和渴望。其規劃設計須堅持生態學的原則,在生態學原理的指導下進行旅遊開發,把不同類型的生態農業模式轉化為可以觀賞、體驗的旅遊形式。
㈥ 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遊玩下來需要幾個小時呢
檳榔谷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村、甘什黎村、黎村苗寨、《檳榔·古韻》(約回35分鍾)4大板塊答組成,全部游覽下來大約需要3—3個半小時的時間。因為是文化體驗型的景區,進入園區遊玩建議請一名講解員,這樣能感受到民族文化很多有趣、值得體驗的東西。
㈦ 文化遺產類景區將成為旅遊熱點嗎
近年來,依託文物、建築群、遺址等文化遺產,通過節慶、研討、演出、展覽、交流合作等形式,各地紛紛藉助文化遺產地,打造文化名片。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表示,地方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存在一定的文化焦慮,挖掘當地的文化淵源、文化古跡成為內在動力和需求。
文化遺產需要旅遊實現和發揮其價值,而旅遊需要文化遺產作為它的資源。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文化遺產類景區總體預訂情況呈火熱態勢,同比2016年增長高達1.3倍。遊客出行高峰期集中於下半年,8月與10月客流量達到頂峰,分別佔全年旅客流量的15.52%和16.30%。2018年1—5月,赴世界文化遺產類景區出遊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17%,文化遺產類景區已經成為新的熱點。
來源:人民日報
㈧ 如何對世界文化遺產進行旅遊開發
旅遊業發展對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地人居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要實現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地旅遊業與人居環境的和諧發展,可以採取保持遺產保護與旅遊開發間的平衡、減輕遺產地的環境壓力、讓社區居民參與遺產地的管理、培養世界遺產地居民的旅遊意識和保護意識等諸多措施。文化遺產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遺產的載體。保護文化遺產對旅遊業的發展重要之至。旅遊需要文化遺產的襯托,沒有文化遺產的旅遊則顯得蒼白無力。沒有旅遊文化遺產就沒有旅遊業。而今文化遺產的流失情況嚴重至極,僅僅靠國家單方面實施政策也未能達到完全保護的功效,在這里呼籲每個人都能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配合國家,自我約束。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們每個人的一小步,就是整個社會的一大步。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利在當代,功在千秋。保護文化遺產保護措施(一)國家實施保護政策國家已經陸續出台《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關於加強和改善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等。與此同時,國家更應該加大宣傳和執法力度,通過強制力量,及時約束遊客的違法行為。通過各種渠道發布信息,讓大家了解法律的條款,知道自己所作所為的後果和相應法律代價。另外,法律條文對於個別破壞者,懲罰相對寬松,使得極個別不法分子有空可鑽,有機可乘。對於這些破壞和侵佔文物及文化遺產者應嚴懲不貸。在進行開發拆遷文化遺產區域時,盡最大能力保護好文物的完整性。對全民進行歷史教育,實地觀察體驗了解,讓民眾親身感受一下文化遺址的重要,誰提早認識到遺產的價值,誰就能將珍貴的遺產留住。所以,應該從思想上引導國民認識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懂得文化遺產對於自己、家族、國家、民族、世界甚至子孫後代的獨特價值。對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有所關心、愛護和尊重。(二)遊客做到遵紀守法許多遊客對於自身的行為是否違法,依然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有的甚至在被法律處罰之後,仍然感覺模糊,甚至不以為然。有的遊客大肆採摘樹葉花草等作為紀念品,有的商販以當地稀有的動物、植物、礦產為紀念品,甚至到了「掠奪性」販賣的地步。比如:峨眉山的枯葉蝶是名貴物種,然而有的工藝品一件就用掉幾十隻蝴蝶。畢竟,不是所有東西都是自家的,以一己之力也不可能全部攬下。另外,並不是非要在景區留下痕跡就代表著你「到此一游」,旅遊的紀念途徑有很多種。比如:在風景名勝地留影,購買旅遊特色紀念品、當地特產、收藏車票、門票等。觀光游覽過程中必須注意保護歷史、遵紀守法。(三)旅遊景區採取措施許多景區採取了很多措施保護文化遺產,但還有部分遺產景區做得不夠。以丟垃圾為例,根據測算,一個常人手持垃圾尋找合適丟棄地點的正常忍受距離是50-200米,如果在范圍內沒有出現垃圾桶,許多本來有環保意識的遊客也會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垃圾筒而隨地丟棄。因此,在給予遊客方便上,應該注意宣傳和引導,讓遊客的心情在文化遺產中得到放鬆,讓遊客的知識在文化遺產中得到拓展,讓遊客的感情在文化遺產中得到升華,讓遊客的心靈在文化遺產中得到凈化。經過全民族集體的努力,並且是長期而持久的努力,在經久不息的積累下,保護文化遺產就會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