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旅遊中的可持續發展理論
⑴ 如何理解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內涵
理解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內涵,真認為這個就是指在發展好當地的旅遊產業基礎上,也應該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兩方面並重,這樣才能夠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可持續發展
⑵ 在旅遊學中,旅遊規劃可持續發展方法的關鍵要素是什麼
你好,建議你最好去找旅遊相關專業人士咨詢下或直接到相關網站查下,謝謝,望採納!
⑶ 根據可持續發展理論,旅遊可持續發展應該如何做
1.正確理解旅遊產品的特殊性
2.開發旅遊產品要兼顧經濟文化兩屬性
3.生態旅遊規劃建設應從源頭抓起
⑷ 6、 結合旅遊可持續發展的理論,闡述對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建議
無非是循環經濟、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之類的。
比如減少破壞,注意環保,生物保護,節能減排等。
另外,可以專門說幾個特殊的情況,具有保護性質的東西
1、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等,都具有相關的保護意義,比如風景名勝區是保護風景,自然保護區是嚴格保護生態等
2、文保單位,嚴格保護文物,各級要求不同
3、民族民俗或者歷史特色景區,就是文化的保護和繼承也是重要的可持續發展的內容
4、可結合最新的原生態博物館的概念
等等吧
⑸ 可持續發展理論和旅遊目的地開發有什麼關系
1、旅遊的基礎保障在於生態的可持續
2、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是旅遊目的地開發
⑹ 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有哪些理論
隨著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逐步認識和熱切關注,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理論。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人口劇增、工業化的迅猛發展,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發,給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和資源帶來越來越嚴重的破壞,嚴重危害世界各國的健康、穩定發展,人類迫切需要協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人們為尋求一種新的長期發展模式進行了不懈的探索,這種模式可以達到環境和資源都能承受的程度。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向聯合國大會提交的《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綜合概念,涉及經濟、社會、文化、技術及自然環境,包括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三個方面。參考《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旅遊可持續發展可以被認為是在保持和增強未來發展機會的同時滿足目前遊客和旅遊地居民當前的各種需求。旅遊可持續發展實質,即公平性、持續性和共同性,要求旅遊與自然、文化和人類生存環境形成一個整體,以協調和平衡彼此之間的關系,在全球范圍內實現經濟發展目標和社會發展目標的統一。
⑺ 旅遊業可持續發展觀是什麼
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強調旅遊資源開發要與保護相協調,發展速度要與發展質量相協調,發展規模要與自然承載能力相協調,經濟效益要與生態效益相協調,實現「生態—經濟—社會」的良性互動。只有得到精心保護,處在良性循環狀態的旅遊資源和旅遊環境才能促進人們將旅遊願望轉化為現實的旅遊需求。
作為旅遊業重要的生產力要素,景區景點則是旅遊資源和生態環境的載體。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關鍵之一是如何確保景區景點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景區景點經營效益的持續獲取。「恢復西湖歷史水面90頃,新建、恢復景點160餘處」,短短六年,杭州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業績。
⑻ 區域旅遊產業可持續性發展管理創新研究
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旅遊產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
區域旅遊產業發展規劃
(一)區域旅遊發展規劃的基本技術流程一
1.兩個分析
資源條件分析和市場環境分析。
2.一個確定
確定產業目標體系,包含三方面內容:
(1)從資源品位、開發層次、經營規模定性確定該區域內旅遊業的產業地位; (2)定量確定本旅遊地的旅遊產業的發展指標體系;
(3)制定分期發展計劃及發展目標。
3.三個落實
(1)落實形象訴求:基於旅遊業區域性、聯合性的特點,結合資源開發現狀條件,找出高度概括表現該地域地脈、文脈、史脈的本體形象,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提升策劃,找出差異性,落實形象訴求、形象定位、產品設計理念等系列規劃工作。
(2)產品結構:以資源為基礎、市場為主導來設計「工藝經營系統」,規劃開發不同配比、不同側重的觀光、度假、專題等產品類型,使區域旅遊發展在產品層面上形成一個對應市場,由此規劃富有競爭力且相對穩定的旅遊產品結構。
(3)開發格局:劃定規劃區域內的重點區塊、線路(或設施、事件);有所為有所不為、主次分明地確定開發的時序,形成區域內空間組織;充分考慮周圍相接區域聯網組線的現狀及可行性,以及因道路新建成而對大型旅遊吸引物所造成的各種變數;確定規劃區域的重點建設項目,進行項目企劃。
4.四個配套
(1)產業鏈配套:根據目標體系確定「吃、住、行、游、購、娛、制、網、教、設」10大要素的不同比重及演化方向,隨之規劃住宿、餐飲、交通、游覽點、購物供給、娛樂配套等相關產業的綱要性發展方案。
(2)政策資金配套:包括機制、體制、土地政策、金融政策、財稅政策、信貸政策及人才政策等多個方面。
(3)基礎設施配套:包括道路、給排水、電力電訊、綠化美化、環境保護、安全保障六個專項。
(4)執行措施配套:規劃的價值體現在規劃的執行落實、制定了規劃「戰略」,必須有使該規劃落到實處的「戰術」措施。
總而言之,區域旅遊規劃的成果是一份藍圖的完成、一份方案的啟動。就藍圖來說:應具備前瞻性、系統性、展示性的特點,服務於政府的決策導入;就方案來說:
應具備實戰性、有序性、約束性的特點,服務於行業操作。
(二)區域旅遊發展規劃的基本技術流程二
吳必虎在《區域旅遊規劃原理》一書中總結了多位旅遊規劃專家關於區域旅遊發展規劃編制方面的研究成果,結合自身區域規劃方面的經驗,提出了「1231」的基本規劃模式。即:「確定一個發展目標,進行兩個基本分析、做好三個發展板塊設計、構建一個支持系統」。
1.確定一個發展目標
區域旅遊規劃的目標包括總體目標和分目標兩個部分,總體目標是提出規劃期限末規劃地區希望實現的綜合地位,分目標則分別就旅遊活動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影響提出需要實現的藍圖。
區域旅遊發展目標的確定,將決定旅遊業的產業地位和發展速度,是整個旅遊發展規劃都要圍繞它展開的核心中的核心,是旅遊發展的綱領性指標體系。
2.進行兩個基本分析
(1)對旅遊市場的分析
對於市場研究來說:其表層的內容就是對客源市場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態勢進行分析、預測;里層的內容就是確定目的地的旅遊形象,並向潛在的遊客、遊客市場進行有效的市場營銷,使潛在的市場轉變為真實的客源市場。
(2)對旅遊資源的分析
對於資源的研究來說:其表層的內容就是對各類旅遊資源現狀進行調查、評價;里層的內容就是對旅遊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和利用進行綜合功能配置,構架空間網路,布局重點開發地段。
3.設計三個板塊
在分別對市場和資源進行分析評價的基礎上,提出今後旅遊發展的各種規劃方按或政策措施。
第一板塊為前位板塊,它是指直接吸引旅遊者前來參與旅遊活動的旅遊吸引物,即狹義的旅遊產品和開發項目;
第二板塊為中間板塊,它是指為前來的旅遊者提供各種旅遊服務,包括交通、住宿、餐飲、娛樂、購物等服務的旅遊相關行業、設施和服務;
第三板塊為後位板塊,它是指旅遊區內外的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 以上三個板塊層層緊扣、相互依存,構成了區域旅遊發展的主要支撐。
4.構建一個支持系統
規劃方案能否得到有效的實施,有賴於規劃的管理和支持保障措施的落實。規劃方案及政策的施行,將會對規劃區域的社會、經濟、環境等各方面帶來影響,採取何種政策和措施控制這些影響,也是規劃需要加以監測和管理的問題。在規劃中需考慮如何從政府的角度對旅遊發展規劃方案及其影響進行有效管理,提供相應的政策保障。這些支持系統的內容包括政府管理、政策、法規、人力資源、投資金融、社區支持、科技保障等。
⑼ 旅遊景區如何可持續發展
旅遊區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在經濟轉型時期,風景名勝區的資源保護管理工作上,出現了遺產資源保護與經濟性開發的矛盾,資源保護與高密度旅遊開發的矛盾並存的現象。如何處理好這些矛盾,是當前我國風景名勝區普遍面臨的問題。青島市嶗山風景區在這方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三大問題凸顯過度開發之痛
嶗山風景區保護和發展主要面臨著三大問題。一是嶗山風景區的「城市化、人工化、商業化、園林化」傾向突出。
青島市區東移,帶動了嶗山周邊地區的城市化,景區內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化」傾向明顯。在沙子口沿海一線,社區建築高密度發展,別墅成群、賓館林立,一些市民在村中買地建房,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景觀;在南九水一帶的核心景區內,別墅式建築幾乎超過了當地居民的建築數量;在景區王哥庄沿線,小區式的社區建設,與風景區周邊環境極不協調。
風景區的重要特點之一是其自然性。目前部分景區的人工建設過多,各區域的園林建設、旅遊項目開發規劃頻出,規模越來越大,使基礎設施建設大大升溫。道路建設、停車場、臨時建築、酒店賓館蜂擁而上,甚至房地產項目也乘機而入;「園中園」現象突出。僅南部沿海一線就有「觀光園」、「雨林谷」、「森林公園」、「生態園」等多處。「人工化、園林化」現象突出,不僅嚴重破壞了景區的整體環境,也使風景區的國家資源受到侵蝕。此外,隨著旅遊業的發展,景區內商業設施、賓館飯店建設不斷增加,商業化氛圍越來越濃。
二是景區內水資源保護未受到應有重視,生物多樣性遭遇威脅。
景區內在建和擬建水庫、塘壩較多,不利於青島市的水量調蓄和水資源的綜合利用。如夏庄、仰口林區地處嶗山西北部的半濕潤半乾旱地帶,生態系統脆弱。現有的開發活動已在不同程度上破壞了野生動植物的棲息生長環境。
由於有些村民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淡薄,使許多野生動植物資源枯竭。如「農家宴」菜系中,野生動植物占很大比重。受經濟利益驅使,採摘的規模、數量劇增,不僅使物種本身逐漸稀缺,難以恢復,還造成水土流失等後果。
三是擅自刻石立碑,割裂了歷史與文化的完整性、連續性。
單純地刻石立碑不僅毀壞了歷史遺跡,而且是歷史研究膚淺、文化發掘不深的表現。如夏庄、惜福鎮為古時進出嶗山腹地的必由之路,歷史及文化遺存很多,但在這一地區少見體現,反而憑想當然,擅自刻石多處,不僅割裂了嶗山歷史與文化的完整性、連續性,而且使霸王台、財貝溝等古文化遺址面臨毀滅的命運。
這些問題不僅在嶗山風景區存在,在其他風景保護區也具有一定普遍性。
四方面探究深層次原因
為什麼嶗山風景區會面臨這樣的問題?
一是對國家風景名勝區資源的特殊性認識不足,對國家風景名勝區性質和功能缺乏深入理解,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對風景名勝資源實行市場化、企業化經營,過度開發給風景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
二是體制不順、多頭管理、效率低下。嶗山風景名勝區屬景區管委會管理,而景區地域分屬嶗山區、城陽區管轄,具體又分屬3個街道和2個鄉鎮管理,涉及近200個社區和村,難以避免各行其是的問題。一方面在嶗山景區范圍內,同時存在兩個區級政府和一個市政府派出機構,實行塊塊管理;另一方面景區資源名義上由管委會管理,實際上分別由國土資源、文物、林業、海洋、環保等部門分別行使相應的職權,實行條條管理。景區缺乏一個權威性的機構作為統一管理主體和責任主體。
三是在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由於法制不健全,有些地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而忽略了對公共資源的保護。
四是風景區保護無法可依與有法不依並存。現行法規不完善、缺乏約束力。法規未明確禁止以破壞遺產資源為代價的牟利行為,也缺少實行針對個人的懲戒條款。同時,有法不依、執法難嚴。目前出現的過度開發和破壞性建設,多數項目是「雙違」建築;很多地方不按照總體規劃的要求,嚴格控制建設的規模、體量。
科學保護與合理開發並重
嶗山風景區的處境並非個案。
如何實現風景區的科學保護與合理開發相結合,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轉變這種現狀,首先要加強宣傳、轉變觀念。要重視對風景名勝區基本知識的普及性宣傳,在全社會牢固地樹立這一觀念:自然文化遺產屬於當代和子孫後代,任何人都只有照看和維護的義務,而沒有隨意支配的權利。
其次要調整思路、理順體制。
以嶗山風景區為例,首先應該理順景區內兩個區級政府、一個市政府派出機構之間的關系,逐步實現嶗山風景區和嶗山行政區的一體化管理,區內土地、規劃建設、旅遊服務、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市政設施、城建監察、公用事業、文化教育、衛生體育、國有資產產權、治安保衛、農村事物和經濟發展實行統一管理。
在理順體制的基礎上,根據發展目標,確立一個既明確合理,又科學實際;既體現保護,又開發利用;既能惠及當地群眾,又不損害後代人利益的發展思路。管委會對遺產資源實行統一管理。風景區國有、集體和個人承包的土地、山地、林地和風景林,以及地貌景觀、人文景觀等資源保護與開發,由管委會依法進行統一管理,並對集體山林採取買斷方式理順產權關系;風景區內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林業管理、森林病蟲害防治、消防檢查、文物保護,醫療、預防保健、衛生監督、疾病控制等由管委會依法進行管理,並接受市有關部門業務指導;堅持原居住地居民原則,嚴格控制風景區人口增長。
第三,要加快地方立法,實施依法管理。在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現行法規和條例的基礎上,盡快制定並由市人大通過嶗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管理的地方性法規。法規應明確風景區規劃范圍和區域的功能劃分;明確管委會的地位;界定風景區遺產資源的產權關系,禁止以破壞遺產資源為代價的牟利行為;規定當地居民對風景區保護、開發、經營等權利、責任和義務;組織科學研究和文化的深層次開發;對破壞遺產資源行為的懲戒性規定等。
第四,實施全方位管理,加強風景區資源保護。由管委會及所屬機構負責風景區的規劃、保護、建設與管理,行使統一管理的綜合性職能;旅遊、工商、林業、交通、治安、環保等職能部門,在管委會的統一領導下,履行職責、發揮專業管理的重要作用;風景區居民和經營從業人員服從統一管理的同時,實行自我管理和主動參與管理相結合,切實發揮群眾的基礎作用。
運用科學、技術、行政、法律手段,實現資源的有效保護。同時採用法治手段,清理「雙違」項目。管委會應運用法治手段對風景區內「雙違」項目進行清理、限時拆除;對借舊村改造之名新建擴建的樓堂館所,在不損害原居住居民利益、不增加風景區人口基礎上,進行清理和處置;對在風景區內開展商貿經營的各類建築,按《規劃》要求進行規范;對風景區內形成的各類園林、園區項目,依據《規劃》進行可能的利用和統一管理等。
第五,引導風景區內居民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管委會可與當地居民簽署「合作協議」,明確雙方權責;規定當地居民保護遺產資源的責任;引導生態農業發展的方向;風景區經營性活動優先考慮原居住地居民,首先是生活困難的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