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旅遊景區聯動發展研究

旅遊景區聯動發展研究

發布時間: 2021-03-09 22:45:41

㈠ 國內外旅遊設施研究與發展

按照國際旅遊城市的標准,逐步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和旅遊功能,創造美麗、便捷、舒適、安全的旅遊環境。
一、基礎設施
1.交通設施建設
航空:恢復九江機場客運航班,開通至北京、上海、廣州等旅遊熱點城市的航線;開展國內外旅遊包機營運業務。
鐵路:增加旅遊團隊卧鋪票源,提供提前預訂服務,並為旅遊團隊辟設綠色通道;增開九江與北京、上海、廣州等主要客源城市的直達客車;在旅遊旺季或重大旅遊節慶活動期間增開旅遊專列或加掛旅遊車廂。做好九江至南昌城際軌道交通高速鐵路建設。
公路:優先安排主要旅遊景區的道路建設或改造計劃;鼓勵與扶持旅遊汽車企業擴大營運規模,提高車輛檔次;設置旅遊汽車專用標志,創造便利、安全的旅遊交通條件。在市汽車客運中心內辟設旅遊客運專區,在廬山南、北登山公路入口處建設旅遊中轉區,高標准建設宋(溪)通(遠)旅遊公路,做好杭(州)瑞(麗)、銀(川)福(州)高速公路江西段和九江長江公路二橋的前期准備與施工建設。
水路:建設、改造和完善長江、鄱陽湖、修河以及柘林湖水上旅遊接待服務設施,購置各類旅遊船隻,開展水上旅遊活動。
2.通訊設施建設
完善程式控制電話、行動電話、圖文傳真等現代通訊設施,消除旅遊景區的通訊信號盲區;旅遊景區遊客集散地安裝IC卡電話;以《九江旅遊信息網》為中心,建立全市旅遊電子信息網路,及時發布最新旅遊信息,為中外遊客提供咨詢、預訂服務。
3.市政設施建設
完善街道市容、商業貿易、環境保護、社會治安、醫療衛生、公共交通、廣播電視和供水、供電、供氣、照明、綠化等基礎設施和市政工程,規劃建設旅遊文化娛樂、購物休閑、風味美食以及歷史風情等特色街區,合理布局與建設市區旅遊廁所,開通連接市區內主要旅遊景點的觀光巴士,設置國際通用標識、中英文對照交通指示標志以及外幣兌換服務網點,完善入境旅遊者自助旅遊的配套設施。
二、接待設施
1.旅行社建設
按照「轉軌改制,集約經營」的發展思路,在對國有獨資旅行社進行企業制度改革的同時,鼓勵旅行社行業內部進行資產重組,扶持組建國際旅行社,到2010年,全市旅行社總數控制在100家以內,其中國際旅行社8家左右;招引境內外國際旅行社在潯設立營銷機構,建立市旅遊營銷中心進行集中經營。
2.旅遊住宿設施建設
按照「控制數量,提高檔次,規范服務,提高效益」的總體要求,到2010年,全市星級旅遊飯店達60家左右,其中五星級3家(市區、廬山、柘林湖各1家)。
3.旅遊餐飲設施建設
在市區、廬山、主要旅遊城鎮和大型旅遊景區規劃建設旅遊飲食一條街,發掘地方傳統風味小吃與特色菜餚,扶持旅遊餐飲企業以及「農家飯」、「漁家飯」、「竹筒飯」等獨具特色的地方餐飲,全面提升社會餐館的服務質量與經濟效益。
4.旅遊娛樂設施建設
充分挖掘鄱湖燈彩、湖口青陽腔、幕阜茶戲、武寧山歌、都昌儺舞、湖口草龍等地方傳統藝術資源,打造「春江花月夜」、「廬山戀歌」兩台商業晚會,建設大型藝術表演場館,定期舉行演出活動;各主要旅遊景區要組織固定時段、不同內容、形式多樣的藝術表演,注重豐富遊客的夜間娛樂活動。

㈡ 用swot方法分析旅遊景區的發展策略

來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自2013-2017年中國旅遊景區開發運營模式與投資機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全國共有各類旅遊景區20976家,其中,A級旅遊景區5573家。旅遊景區已成為居民旅遊消費的熱點之一,景區收益不斷增加。2011年全國A級旅遊景區接待遊客人數25.54億人次,平均每人到景區游覽約2人次;營業收入達到2658.60億元,在全國旅遊總收入的比重在不斷提高。2011年全國旅遊景區接待遊客規模和綜合營業收入增長均超過20%,增速明顯高於同期全國星級飯店和旅行社行業,旅遊景區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增強。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3-2017年中國旅遊景區開發運營模式與投資機會分析報告》分析認為,隨著我國旅遊業的快速發展,景區發展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景區經營模式不斷創新,日趨多樣化,以求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的景區發展不僅達到了一定的規模,而且形成了一定的開發與經營(管理)模式,現具體介紹其中的三種,以供參考。

㈢ 尋關於《紅色旅遊資源經營管理模式研究》的論文…參考文獻至少8個,謝謝

(一)進行紅色旅遊產品創新,開發參與性、體驗性紅色旅遊產品

旅遊體驗是旅遊者對旅遊目的地的事物或事件的直接觀察或參與過程以及形成的感受。現代旅遊者越來越注意旅遊活動過程中的參與性,吉林省在開發紅色旅遊產品的過程中要結合旅遊體驗的相關理論,注意使遊客完全融入到旅遊產品中,深刻體驗紅色景區的特色和文化,開發符合現代遊客要求的參與性、體驗性紅色旅遊產品。另外,在開發的過程中要注意對紅色旅遊資源的保護,在保護中開發。

(二)加強紅色旅遊和生態旅遊及冰雪旅遊的聯合互動

吉林省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包括吉林八景在內的眾多知名旅遊景區,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與很強的吸引力,要做好紅色旅遊和生態旅遊以及冰雪旅遊的聯合互動,使旅遊資源整體聯動,促使旅遊經濟快速健康的發展。同時,聯合互動有利於紅色旅遊利用生態旅遊及冰雪旅遊成型的基礎設施和旅遊接待社設施,共享客源,擴大吉林省紅色旅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三)努力拓寬投資融資渠道

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對紅色旅遊建設的投資力度,另一方面拓寬企業和民間的投資渠道。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為先導,企業自籌、金融貸款、社會融資、吸引民間和海外資金等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紅色旅遊投入格局。另外,要充分發揮各級政府以及景區管理部門的積極性,以市場為導向,把紅色旅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把產品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紅色旅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四)加強紅色旅遊人才培養和引入

堅持當地培訓與區外引進、院校培養與在崗培養相結合的方針,加強紅色旅遊人才培養。著力抓好紅色旅遊景區發展需要的行政管理人才、職業經理人才、短缺專業人才和解說人員的培養和引入,以提高紅色旅遊業行政管理人員的執政能力、企業管理者經營管理水平和旅遊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的通知[R]2004.1

[2]鄒統釺。旅遊景區開發與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3]尹曉穎等。紅色旅遊產品特點和發展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05 , (2)

[4]孫艷紅。河南省紅色旅遊的開發戰略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 ,32 (5):67 - 69

[5]全國紅色旅遊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主編:《中國紅色旅遊發展報告:2005》,中國旅遊出版社,2005年版

㈣ 紅色旅遊景區規劃有哪些原則紅色旅遊景區規劃的原則是什麼

紅色旅遊景區規劃有哪些原則?紅色旅遊景區規劃的原則是什麼?內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容院在一系列紅色旅遊景區規劃項目的實踐中,總結以下四大經驗: 1、在產品聯動上,紅色為引,但不局限於紅色旅遊產品,而是以紅帶多種旅遊產品類型和多種遊憩方式; 2、在展示方式上,跳出原有的「博物館式陳列」思維,而是採用各種手法恢復和強化「歷史現場感」,出現很多的經典創新精品,如斥資2000萬元的井岡山「全景畫館」情景再現工程與引進投資8000萬元的大型實景演出《井岡山》; 3、在區域合作上,紅色旅遊地具有成片分布的地域特點,且紅色旅遊地之間存在著緊密的歷史演進邏輯關系,因此,各紅色旅遊地間存在著很多天然的游線合作空間,形成了若干經常性的聯動發展機制; 4、管理體制上,克服「多頭管理、多頭開發」的弊端,從旅遊資源整合化經營的市場要求出發,構建一體化的經營管理結構——「權屬不變,統一開發,統一經營,統一運作」,如副廳級規格的井岡山管理局、「大歸一統」的遵義紅色旅遊集團公司、瑞金市旅遊開發公司等。

㈤ 急求一篇旅遊景區可持續發展問題探討的論文,哪位好心人幫幫忙,感激不盡

[摘要] 桂林旅遊景區的可持續發展對廣西乃至國內外的旅遊業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對桂林景區開發歷程和影響景區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問題分析,針對性地提出了桂林景區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 旅遊景區 可持續發展 桂林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它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古往今來一直是令人神往的游覽勝地。新中國成立以來,桂林以其得天獨厚的風景資源和歷史悠久的人文資源受到了國家高度的重視,其旅遊業發展起步早,起點高,可以說桂林旅遊是中國旅遊業發展的典型代表。
一、桂林旅遊景區開發歷程分析
桂林旅遊業從1973年正式起步,其旅遊景區開發歷程可以劃分為如下四個階段:
1.初級階段(1973年~1977年)
1973年5月,桂林市作為國務院確定的24個旅遊開放城市之一,正式對外開放。當時開展旅遊工作的目的是加強對外交往,屬於官方和民間友好往來范疇。憑借歷代遺留下來的風景名勝,景區開發始於為外事和公益需要而整理的灕江、蘆笛岩、七星公園等觀光景點,當時景區設施簡陋,服務單一,如灕江游覽僅有木船三艘。此時的景區開發多是沿襲古代名勝,因地制宜,景點多屬岩溶風光和公園類型,內涵相對貧乏。
這時期桂林旅遊景區的開發屬於舊貌換新顏的改造和整理。重友輕利,重政治輕經濟,「外事接待型」的旅遊發展模式決定了景區建設簡單,服務配套設施遠遠不能滿足需求。
2.開拓階段(1978年~1988年)
1979年國務院明確規定桂林為社會主義風景游覽城市;1982年國務院將桂林列為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85年在全國十大風景名勝評比活動中,桂林山水僅次於長城而名列第二;1986年國務院將桂林列為「七五」期間全國七個旅遊重點建設城市之一,並撥專款加強旅遊景點配套設施的建設,在我國被國務院冠以「社會主義風景游覽城市」,「歷史文化名城」和「旅遊重點建設城市」三項桂冠的首推桂林。特別是1986年旅遊業被正式列入國民經濟計劃後,桂林旅遊業發展迅速,景區得以進一步開發與利用,旅遊大環境更為廣闊、優美、清潔、安全。
這時期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桂林景區開發得到了積極發展,逐步形成了以桂林山水為主題的觀光旅遊產品體系。景區開發工作由單純的保護轉變到擴大景點數、改善景區環境質量和擴大環境容量上來,並注意發揮旅遊資源優勢,有計劃地重點建設一批富有傳統山水文化持色的旅遊項目。
3.曲折發展階段(1989年~1997年)
由於受1989年6月北京風波的影響,加上外界新聞報導對我國的歪曲宣傳,使桂林旅遊業受到嚴重挫折。1989年10月,由桂林市人民政府經濟研究中心編著的《桂林旅遊發展前景研究》公開出版,提出了強調桂林山水這一主題,並不排除旅遊資源與產品開發的多樣性和旅遊活動的豐富性,合理開發風景資源,抓住游覽主題,重視人文資源,擴大游覽范圍,豐富游覽內容,建立大桂林風景游覽體系等極富遠見性的措施。在此景區開發指導思想的影響下,桂林旅遊產品發生了明顯的改善,一個以觀光旅遊為主,兼有多種游覽方式的游覽格局基本形成。
這時期桂林景區面對嚴峻的旅遊形勢,在困難中努力前進。旅遊景點項目逐漸呈現出多元化格局,形成了以桂林山水為特色,以百里灕江畫廊為主題,兼有古文化觀光、民俗風情、登山探險,動植物觀賞、休閑、體育、修學等各具特色的旅遊項目,極大地拓展了旅遊空間。
4.提升階段(1998年~)
由於旅遊的產業化、黃金周的出現,雙休日的實行,尤其是1998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桂林地市行政區劃合並,桂林市與周邊12個縣合並為大桂林市,擴展了桂林山水為核心的景區內涵與空間。1999年以來,以中山大學旅遊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為主的國內旅遊規劃專家,著手編制《桂林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提出了提高桂林觀光型旅遊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實施旅遊精品工程,促進旅遊產品的結構轉型與升級,構建桂林山水為核心、以觀光度假型為主導的復合型旅遊產品空間體系。開發建設了一批高水平的旅遊景區項目,如樂滿地、愚自樂園、印象·劉三姐、「兩江四湖」等景區。
這時期桂林景區的開發進一步向深度發展,旅遊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重視自己獨特的內涵發展。開發方向上逐步由過去的以參觀為主轉變為參觀和參與相結合,提高旅遊活動的靈活性和旅遊產品的吸引力。
二、桂林旅遊景區概況
截至2003年底,桂林擁有1處國家級、3處自治區級風景名勝區;3處自治區級旅遊度假區;1處國家級、10處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8處國家級、71處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景區有8個,3A級景區有7個。經過30年的發展,桂林旅遊景區開發初步形成了以自然山水、歷史文化、民俗風情、會展旅遊、生態旅遊、現代主題公園為主的六大特色的旅遊產品,以及以中心城區「兩江四湖」開放型大景區為代表的城市旅遊優勢。
三、影響桂林景區可持續性發展的主要問題
1.多頭管理
部分旅遊景區管理長期處於權力分散、職能交叉的狀態,管理中的權責不清、扯皮現象造成了景區管理的混亂現狀,使旅遊者不能獲得滿意的旅遊消費,這從根本上影響了景區的市場形象和長遠發展。
2.重復建設,旅遊產品差異性不大
桂林以旅遊立市,因此強烈的政府主導推進行為促發了各地方的景區開發熱潮。各地方都希望能憑借「桂林山水」的品牌效應,將本地方的旅遊資源投入開發,以獲得經濟增長的機會。但缺乏景區開發的全局觀念,產品的同質性高,各地景區開發多以觀光型旅遊產品為主,這不僅增加了桂林旅遊業內部的競爭強度,同時也削弱了桂林旅遊業的外部競爭力。結果是投入的景區越多,則對本地景區的破壞越大,其社會和經濟效益越差,更是對「桂林山水」的形象的削弱,破壞了「桂林山水」的品牌。並不是所有的旅遊資源都有開發的價值,也不是所有的資源在同一時刻都有開發的價值,更何況具有旅遊價值的資源也並不等於表明用於景區開發是資源價值的最佳體現。
3.景區缺乏競爭力
主要體現在:(1)產品層次單一。目前的景區旅遊產品多是向消費者提供滿足特定旅遊需要的基本服務、利益及其實體和產品外觀,也就是核心產品和形式產品部分,而對於富於競爭優勢的附加產品和擴展產品如消費者之間及與環境的互動等方面卻涉足甚少,從而使得景區間的競爭更加激烈。(2)資源與產品不匹配。很多資源是一流的,例如岩洞、山體,但形成的旅遊產品卻多是二流、三流甚至是末流的,使得潛在的吸引力轉化不成現實,形不成競爭優勢。(3)服務水平不高。相對飯店和旅行社服務而言,景區服務質量差的反差較突出,這是一個急需改進的問題。
4.景區開發缺乏整體開發意識
所謂整體開發意識,就是注重整體的協調性,共同促銷。桂林景區之間缺乏合作協調,往往喜歡單兵作戰,勢力單薄。如東線游各景區不是旅遊團必去的地方,被作為旅行社的「加點」來對待,本身知名度就不高,促銷困難。東線游的各景區不利用地域相近的便利,協同作戰,提高整體實力,反而是各自經營自己的,單打獨斗。其實東線游各景區互補性極強,靖江王陵,堯山索道,茶藝園和山水高爾夫球場都各有特色,且地理位置極為接近,如靖江王陵與堯山索道相隔僅百米。搞聯合促銷,通票游覽,將會增強東線游的吸引力,讓旅遊者有選擇,覺得內容豐富多樣,值得一看。但現狀是各景區屬於不同的部門如文化局,供電局等,單位性質有事業、企業、外資等,合作經營的困難較大。

四、桂林旅遊景區可持續性發展的對策
1.以可持續理論為指導,增強宏觀調控
可持續發展是旅遊發展中最深刻、最全面、最理性的思想,應以此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實現旅遊景區開發的整合與優勢疊加。
桂林景區以自然山水喀斯特風光為主體,是不可再生性的旅遊資源,提倡可持續發展更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目前景區在景觀環境保護對策、旅遊環境質量標准等各方面取得一定進展,但也還有許多方面的工作有待進一步深入,如生態旅遊區的質量評價,旅遊環境質量評價指標的確定,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方式,可持續發展的旅遊規劃等仍要積極探索。
在可持續理論的指導下,桂林景區發展還須加強宏觀調控的力度,突出「防勝於治,防先於治」的管理思想,使旅遊景區環境保護工作宏觀地貫穿旅遊規劃、開發、發展和鞏固各個階段,對那些將會給資源和環境帶來危害的旅遊項目進行重估、修改和完善,並向與生態保護有關的項目的投資傾斜,切實避免旅遊開發中重產值,輕環境的短期行為。
2.培育好景區文化應用力、產品促銷能力、旅遊服務能力和顧客滿意能力
首先應加強對景區文化底蘊的挖掘和整理,凸現景區的文化特色,其次要展開有效的促銷活動,使顧客樂於接受,同時對外要作好市場調研,對內練好內功,具備為目標顧客提供特殊服務的能力,形成一種與眾不同的使顧客滿意的技能與技術,滿足顧客差異化、個性化的需求。
3.建立學習型組織是營造景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學習型組織是以共同願景為基礎,以團隊學習為特徵,對顧客負責的扁平化橫向網路系統,它有崇高而正確的核心價值、信心和使命,具有強韌的生命力與實現共同目標的動力,能不斷創新,持續蛻變。旅遊景區建立學習型組織旨在依靠自身資源,從內部扎扎實實地培育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其通過組織創新和管理創新,不但可以提升景區的整體素質,創造景區文化,還可以生產出獨特的產品和服務,從而培育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使之實現景區可持續發展。
4.重視人力資源開發是打造景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旅遊景區的競爭,實質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短缺是景區競爭能力差的重要因素。人才資本豐富的景區即使身處不景氣的市場環境中,也能較好地把握市場機會,去滿足目標市場顧客的現有需求或創造出新的需求;而人才資本匱乏的景區即使面對大好形勢,也可能坐失良機,走向衰敗。因此必須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主要可以採取如下途徑:第一,注重現有員工培訓,提高員工素質;第二,創造條件,積極吸引、用好高層次的專業人才;第三,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包括以管理技術入股、員工持股等長期的激勵機制。只有重視人才的培養,才能真正達到景區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5.以「據點一軸線一網路系統」模式,整合桂林各縣域景區主題特色
桂林景區空間開發正處於軸線開發向網路開發的過渡階段。沿發展軸線的幾個重要的景區已得到開發,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例如興安的靈渠和樂滿地景區,龍勝的溫泉和梯田景區,資源的資江和八角寨景區等。在發展軸線的帶動作用下,各個區域的旅遊資源逐步得到開發,當景區空間開發網路形成的時候,一個理想的「大桂林旅遊圈」就會出現,「大桂林旅遊圈」會將桂林市及其周邊地區景區以整體形式推出,為桂林旅遊業的發展樹立一個嶄新形象。圍繞桂林山水這一核心旅遊品牌,各縣域應從本地旅遊資源優勢出發大力發展旅遊業,目前興安、龍勝、資源、靈川、恭城、陽朔等縣域景區已分別初步形成了以歷史文化、民族風情、丹霞地貌、美食文化、生態旅遊、休閑度假等為主題的不同旅遊品牌,要持續加強推進旅遊產品的區域化,塑造旅遊產品的區域特色,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主體旅遊產品,這樣才能持續實現桂林景區的互補和共榮。

參考文獻:
[1]保繼剛鍾新民:桂林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M].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2
[2]衛旭東周旗:區域內旅遊景區市場競爭力測評[J].資源科學,2004,7
[3]崔鳳軍:中國傳統旅遊目的地創新與發展[M].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2
[4]黃家城:桂林旅遊史略[M].桂林:灕江出版社,1998
[5]桂林市人民政府經濟研究中心:桂林旅遊發展前景研究[M].桂林:灕江出版社,1989

㈥ 景區實施全域旅遊發展戰略有哪些舉措

主要從以下6個方面來推進:
(一)創新發展戰略,改革管理體制

發展全域旅遊,是一項改革創新工程,重在圍繞適應旅遊發展兩個綜合需求(綜合產業發展和綜合執法需求),改革創新旅遊體制,從旅遊市場監管、旅遊公共服務、旅遊產業促進、擴大旅遊開放、旅遊管理體制和基礎制度等推進綜合改革。

一是要改革創新全域綜合統籌發展的領導體制,構建從全局謀劃和推進、有效整合區域資源、統籌推進全域旅遊的體制和工作格局,形成各部門聯動的發展機制。進一步完善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充分考慮旅遊配套設施及其公共服務的需求,促進城市公共服務設施與旅遊公共服務設施的融合、銜接。

二是改革創新旅遊管理的綜合協調機制,推進旅遊管理體制的綜合改革,適應旅遊業從單一業態向綜合產業、從行業監管向綜合服務升級的客觀需求,這也是地方政府對旅遊發展認識升級的最典型和最生動表現。

三是改革創新旅遊綜合執法機制,鼓勵推進旅遊綜合執法隊伍等改革創新,為全域旅遊發展提供綜合執法保障。要把旅遊市場環境治理,納入到城市綜合治理的范疇內,加大治理力度,形成管理聯動。建立健全「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管、企業主體負責」的旅遊安全責任體系與工作機制。設立旅遊警察和旅遊巡迴法庭,是許多國家通行的做法。許多國家早已設立旅遊警察,包括西班牙、德國、俄羅斯、希臘、韓國、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埃及、阿根廷、孟加拉等等。這些旅遊警察大多會外語、著裝醒目、在酒店和旅遊景區隨處可見,小到問路、物品遺失,大到被敲詐勒索,他們都會馬上介入解決。旅遊警察提升了國內外遊客的安全感,這是最重要的旅遊環境。旅遊警察還是當地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有力增強旅遊吸引力和保障力。

(二)創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旅遊規劃

發展全域旅遊,不能因循傳統規劃思路,必須改革創新規劃。

一是創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理念,將旅遊規劃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將旅遊資源與其他資源合理配置。

二是改革規劃體制,推進多規合一。

三是創新旅遊規劃。全域旅遊模式的規劃與景點旅遊模式的規劃不同,不再只是規劃景點景區、賓館飯店,需要系統全面規劃景點景區內外協調發展各、整合各類資源要素。

(三)改革評價體系

發展全域旅遊,必須樹立科學的旅遊觀念,按照五大發展理念創新相關的統計監測和評價體系。

一是將發展旅遊作為區域內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重要發展目標和重要考核內容,形成明確的任務分工要求,形成推進全域旅遊發展的合力。

二是創新旅遊數據徵集、分析體系。按照旅遊發展的新業態、新特點、新趨勢設置評價指標。探索建立適應全域旅遊特點的旅遊服務質量評價體系。充分利用大數據,與旅遊電商企業合作,建立現代旅遊的科學評價機制。

三是加強綜合效益評估,擺脫門票經濟「依賴症」。我國大多數景區仍然處於門票經濟。2014年,除黃山門票占總收入的17.5%外,其餘景區門票佔比均超過40%,有的景區門票佔比更是超過80%。從門票經濟向全域旅遊經濟轉變,首先就要建立全域旅遊的綜合效益評價體系,逐步擺脫對門票收入的嚴重依賴。

(四)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

推進全域旅遊,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和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支撐。這需要巨大的投資,迫切需要抓住供給側改革的機遇,改革創新投融資模式。推進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PPP等投融資模式改革創新,促進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旅遊企業和旅遊項目融資支持,鼓勵私營企業、民間資本與政府進行合作,吸引國際資本參與重大旅遊項目開發,參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五)創新旅遊業態

創新旅遊產品,積極培育旅遊新業態,構建新的發展載體。推進旅遊小鎮、旅遊風景道、旅遊綠道、旅遊度假區、旅遊產業集聚區、特色旅遊基地、研學旅遊基地、養老旅遊基地等新興旅遊業態和產品建設。大力培育和扶持以休閑農業、鄉村度假、古鎮村落、特色民宿為代表的鄉村旅遊新業態,推進特色旅遊目的地、國家休閑區、休閑旅遊示範城市等目的地建設。推進旅遊+新的生活方式,包括旅遊+研學(教育)、旅遊+交通、旅遊+休閑度假、旅遊+新型養老、旅遊+健康養生、旅遊+購物等,大力培育全域旅遊的新產品新業態。要加快特色提煉,在創建精品旅遊品牌上下功夫。充分發揮區域自然人文資源優勢,創建區域品牌。

(六)試點先行、示範引領

各地情況千差萬別,不可強求一律。作為推進全域旅遊主體的地方黨委政府,有必要積極務實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突出本地特色的全域旅遊的好經驗、好做法。國家每年遴選一批市縣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分步實施,滾動發展,上不封頂,下不設限,試點先行,示範引領。要採取系列措施支持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
了解更多全域旅遊內容,可以關注下北京中景合天。

㈦ 區域旅遊合作的模式有哪些,結合熟悉的區域談談實現區域旅遊合作的有效途徑

1.政府主導模式

首先,該模式主要特徵為以政府的制度安排主導為主,以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為動力。合作參與方的各政府間通過制度安排,從政策層面建立有一定權威的組織保障體系。

其次,該模式的合作框架主要為提供公共服務,落實政府間的組織協調機制,包括管理、政策、制度、法規、交通、設施、標准、信息等領域的充分交流與往來。

最後,該模式發展的突破口在於從最直接相關、最容易實現合作的領域入手,比如服務體系構建、政策制度建設、相關設施完善、產品結構調整等方面,通過制度,在地區旅遊之間初步形成了協議、條約,將區域關系加以鞏固化和經常化,從而獲得了持續、健康、快速的發展。

2.行業引導模式

該模式關注於公益層面,是以資源共享、協商合作為目的的行業聯合。這是推進區域旅遊合作的重要媒體介質。旅遊行業協會等社會團體存在的最重要作用,就是促進協商解決機制的建立。

首先,該模式的主要特徵為在資源交換的基礎上,以公共利益實現為動力,以信息共享作為實現手段,在宏觀調控的政府行為和市場機制的企業行為之間,搭建一個承上啟下、協同治理的非營利性旅遊合作平台。在這個平台上,組織和成員之間的關系彼此依賴,通過成員間的相互信任進行資源整合,並以自願協商和相互妥協的方式來解決平等主體之間存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

其次,該模式的合作框架為溝通信息、協調各方關系、規范行業行為,主要通過充分發揮長三角旅遊行業協會、俱樂部等社會團體公益功能,擔負起行業服務、行業自律、行業協調等職能,形成聯系政府與企業強大的動力。

再次,該模式主要通過對話、協商、談判等集體選擇和集體行動等途徑,達成共同治理目標,並形成資源共享和相互合作的機制與組織結構,建立共同解決公共問題的縱向的、橫向的或兩者結合的組織網路。

3.市場主導模式

該模式興起於運營層面,是以利益最大化為目的的旅遊企業橫向聯合和縱向兼並。只有擁有大量資源配置高效、市場反應靈敏的旅遊企業,區域旅遊合作才有長效發展的持續動力。

首先,該模式的主要特徵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和利潤最大化的動機,驅使旅遊企業突破行政區劃的界限而開展相互間的合作,以整合區域內的生產要素,提高專業化的分工協作水平,優化旅遊產業的組織結構,形成區域性的資源有效配置的格局。

其次,該模式的合作框架為旅遊資源開發、旅遊客源開拓、旅遊產品供給方面。主要落實於建立跨區域旅遊集團,實現旅遊資源、產品、理念、服務、教育、人才、技術、文化、資金的優勢互補,增強競爭力。
中部五省實現區域旅遊合作的基本途徑
1.指導思想
指導思想是:堅持區域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各地的資源優勢和特色,形成合作互動、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格局。合作的主體是政府和旅遊企業,要讓旅遊企業在合作中得到好處,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同時在合作過程中,要引導和鼓勵各地的旅遊投資者共同進行旅遊項目的開發與建設。
2.建設區域合作運行保障機構
在國家旅遊局等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設立一個協調管理機構,專門從事跨區域旅遊合作的研究、管理工作,為區域合作提供決策和咨詢服務、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等,既包括對各景區(點)的接待容量、服務和安全情況、旅遊投訴和糾紛情況等的協調,又包括建立導游聯合培訓、管理和統一編寫區域旅遊線路導游詞等的協調,將區域旅遊合作落在實處。
3.制定區域旅遊發展規劃
進行區域旅遊合作的前提是進行科學的統一的規劃。(1)打破行政區劃界線,在對區域旅遊資源進行普查的基礎上,制定全區戰略性規劃體系,以免出現旅遊資源重復開發,項目雷同等現象;(2)注重開發各項專題旅遊產品,設計出互補的旅遊規劃方案,突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動互進的關系,這樣既有特色項目又不會產生近距離的替代產品;(3)充分發揮區域內各旅遊城市的品牌效應和輻射功能,全面提升區域旅遊競爭力;(4)在旅遊地圖的編繪方面,也應打破行政區劃的界限,在整個區域范圍內進行,如編制《中部五省旅遊交通圖冊》或《中部五省旅遊資源分布圖》等。
4.推廣區域精品旅遊線路
中部五省區域內旅遊資源眾多,但應重點培育資源品位高、景觀組合好的旅遊線路,這樣才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中部五省區域內旅遊精品線路,如下表所示。
5.編織區域旅遊合作產業鏈
在區域合作的過程中,要加速旅遊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使旅遊產業從資源拉動型提升為產業聯動型,從而帶動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中部地區旅遊土特產和紀念品豐富,比較著名的有洛陽牡丹、南陽玉雕、安徽名茶、湖南湘綉、景德鎮陶瓷等,這些旅遊商品的生產、銷售、流通等許多環節都可以與其他產業相融合,既為本區提供了豐富的旅遊購物產品,又延長了產業鏈,搞活了地方經濟。
6.構建區域旅遊網路營銷系統
隨著網路與電子商務的發展,旅遊網路營銷也逐漸得到發展。要實施區域旅遊合作,必須構建區域旅遊網路營銷系統:(1)加強網路基礎設施建設,改變企業及顧客的陳舊思想,培養網上消費的觀念,優化網路營銷環境;(2)加強旅遊基礎信息的收集工作,如民航航班信息、景點信息等;(3)進行市場細分。只有進行市場細分才能根據不同用戶的特點,進行有的放矢的產品設計、形象塑造,減少其宣傳促銷的盲目性;(4)開展在線預定服務、客戶服務、代理人服務及其它特色服務等;(5)盡快解決網上結算的問題。如選擇中外銀行作為合作夥伴,就可把結算與其他行業的交易一並解決,同時商業信用轉換為銀行信用,信用度提高,增強了結算的安全與私密性。
7.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對於該區域內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應統一規劃、聯合建設,在建設過程中,應加強區域的協調和配合,從而構建一個網路化、開放式的基礎設施體系。在區域內部交通方面,目前各旅遊景點、景區、線路和旅遊城市之間已形成了良好的道路網路系統,但某些旅遊景區內部交通還不夠暢達,需要進一步改善。區域對外交通方面,應加強武漢、長沙等省會城市的國際航空港的建設,以推動國際入境旅遊的發展。通訊方面,在一些旅遊資源豐富的山區,應增強信號的覆蓋網路,提高通訊質量。在飯店方面,應大力加強中、低檔的經濟實用型飯店的建設,另外飯店的建設要與旅遊區的環境協調一致,使大旅遊區內形成各具特色、協調發展的飯店布局。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