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文化遺產保護與旅遊資源開發

文化遺產保護與旅遊資源開發

發布時間: 2021-03-09 21:30:42

A.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瀕危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普遍特徵,有效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開發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好傳承。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門類主要包括民間文學、曲藝、雜技、戲劇、美術、舞蹈、音樂、民俗、醫葯、手工技藝等。這些以民間藝術、民俗文化、民間技藝形式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經濟相對落後地區保護相對充分,但隨著經濟的發展,正在逐漸遠離人們的生活。如何讓經濟發展帶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及如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性開發帶動經濟的發展,筆者認為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注意的話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應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一部分。民間藝術是所有文藝形式的創作源泉,以民間藝術為素材,用世界的通用語言去表現,可以創作出電影、小說、漫畫、音樂、舞蹈、美術等能夠創造價值的藝術產品。由於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信息的傳播速度加快,原來在不發達地區被人遺忘的民間藝術可以通過現代的科技手段進行傳播,使古老的藝術得到新生。現代的流行藝術追根溯源都是從原始藝術發展而來,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藝術只是因為傳承手段古老,社會環境又不斷變化,而導致逐漸失傳。因此,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成為文化產品,使它進入商品流通領域,也會是很好的保護開發。有經濟的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能夠得以傳承。要麼國家出資保護,由專人繼承,保護人文活化石;要麼這些傳人從所繼承的文化遺產中獲得生存的保障。在這樣的前提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才不會消亡。但是完全靠國家出資保護肯定是不現實的,因此只有靠這些傳人的自力更生以及各類社會力量共同支持,尤其是需要文化企業的支持。這個工作需要地方政府和相關專家共同協作,從信息、市場渠道、資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它對於發展地方文化經濟也是非常有益的。要結合文化產業、創意產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利用元素應用到文化產品的開發上。其實很多地方已經不自覺地這樣做了,像梁祝傳說已經有多種藝術形式,包括地方戲曲、電影、電視劇等,地方政府還藉此開發旅遊項目。筆者建議,將戲曲、曲藝、音樂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製作成原汁原味的音像製品進行保護,同時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進行宣傳推廣。這里要強調的是保護性開發,既要能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貌,又能夠使之得到很好的傳播與繼承。

民俗文化的保護與開發主要靠政府扶持。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最貼近大眾生活,最富有生活情趣,具有紀念和象徵意義,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民俗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與旅遊業發展密不可分。前些年旅遊業大搞民俗文化村,曾經火爆一時,但是新鮮感過後,便又回歸沉寂。民俗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一種習慣,民俗村具有很好的展示效果,但是沒有起到傳承作用。模仿只能興盛一時,關鍵是要深度發掘民俗的文化內涵,並開發相關獨特的旅遊文化產品。這一點旅遊業做得還很不夠。2008年奧運會、2010年世博會是中國向世界展示的絕好機會,充分研究民俗文化,開發民俗旅遊產品,將是文化企業關注的課題。

民間手工藝的繼承及生產工藝的發展和社會需求的變化緊密相關。部分手工藝隨著時代的發展註定消亡,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詳盡記錄影像資料外,還要讓一部分青少年把它們作為興趣愛好進行傳承,而不是作為生存技能進行學習。

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政府作為主導,各種社會力量進行協作才有可能實現,僅僅靠專家學者遠遠不夠。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對即將失傳的,由專家學者盡快進行音像資料的記錄整理,保存完善的資料;對於還有一定生命力的,則需要全社會配合盡快地進行保護性開發。

B. 旅遊開發與自然遺跡的保護

現在社會上對自然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旅遊的關系認識比較模糊,一些在旅遊方面參與決策的同志,對國家風景名勝區的文化內涵缺乏理解,以至一些決策部門把自然文化遺產單純當作旅遊資源去開發。這是個錯誤的認識。我始終堅持遺產不等於旅遊資源的觀點。比如黃山,從旅遊部門或旅遊角度看,黃山是重要游覽地,可稱之為旅遊資源。但作為政府,要從世界文化遺產的角度為它定性、定位,就不能這樣去看。黃山作為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具有科研、教育、游覽等功能,旅遊只是其中一項功能,非惟一功能。弄不清楚這個問題,就不可能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
我國現有的風景名勝區,80%左右唐宋時代就很有名氣了,許多名山在漫長的歷史中積淀了深厚的山水文化內涵。這些風景名勝屬於保護性的遺產,而不是經濟開發性的資產;是社會公眾的資產,而不是屬於少數人特權獨享的遺產。像泰山,皇帝能上,老百姓也能上。
政府部門有的人覺得講保護就是限制發展,而沒有意識到保護是發展的前提條件。風景區的保護,就是防止、限制、禁止在風景區內進行破壞性的經濟開發,使風景區的精神文化功能得到可持續的發展,以便帶動區外的經濟發展。保護和發展並不矛盾。最好的保護,將會帶來最大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要達到「保護」和「發展」的雙重目的,我認為「功能分區,協調發展」是個好辦法。「山上游,山下住」,這就叫功能分區。把旅遊的服務設施安排在山下,山上保持一個完整的、真實的自然文化遺產,讓人游覽。許多國家的「國家公園法」規定實行分區制,就是這個道理。我國在這方面搞得最好的,是四川的黃龍,它叫「溝內游,溝外住」。區內的自然景觀保護得很好,區外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很好。
九寨溝沒有執行「溝內游,溝外住」,而是溝內游,溝內住,把賓館建在溝內,結果造成了水污染。九寨溝的第一美就是水美,水被污染了,還去看什麼?這是一個深刻的教訓。
自然風景區的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是我國現在普遍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黃山受到的破壞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三化」使它的風景自然度、美感度和靈感度嚴重下降。「三化」表現之一是建星級賓館。這種賓館每個人佔有的空間大,用的水多,消耗的電多,所需的服務人員多,產生的污染大。另外,建築體量大了,造成嚴重的視覺污染。
錯誤的指導思想造成的最嚴重後果有兩方面,一是錯位開發,二是超載開發。錯位開發即搞錯了地方,把應該放在風景區外的旅遊服務基地建在了區內,把應該放在山下的東西弄到了山頂。泰山現在已經搞起了三條索道,山頂0.6平方公里的地方,1987年建築密度已經達到25%。1980年泰山第一條索道還沒動工,就有很多院士、專家、教授反對,因為它破壞自然景觀。可反了20多年,卻越反越多。到1993年,又建了兩條。解放以來泰安市的歷次發展規劃都有一個基本原則,「城不上山,城不壓山,山城一體」。可是現在正不斷地向上擴建。失控的重要因素就是純粹的經濟觀點。為了賺錢,不惜糟踏自然環境,違背客觀規律。
目前世界文化遺產面臨四大威脅:國際戰爭、地區沖突、大型工程、失控的群眾旅遊和旅遊開發。這里所說的失控的旅遊,主要指「人滿為患」。我則認為在我國的自然景區「屋滿為患」更為嚴重。「人滿」還好些,淡季到了,人就會少。人走了,草還會生長出來。可是鋼筋水泥的屋子建在那裡,不僅破壞了原來的生物棲息地,而且想拆也沒有那麼容易

C. 文化遺產類旅遊資源開發研究

你是南郵的?

D. 世界遺產:保護和旅遊開發能否兼得

當中國越來越多的世界遺產出現在旅遊宣傳片里的時候,當越來越多的中國風景名勝因入選世界文化遺產而聲名鵲起的時候,有人歡呼,有人擔憂。在世界遺產保護和旅遊開發之間,已經處於世界遺產第三大國的中國感到了困惑。 在中國旅遊業蓬勃發展的今天,有一種矛盾是不容忽視的——遊客的過度膨脹與列為世界遺產的風景區的保護。 陷入超負荷運轉的世界遺產近年來,「假日旅遊」不斷升溫,使許多世界遺產陷入了超負荷運轉與接待的境地。例如北京的故宮,連續幾年在黃金周前三天,日接待遊客量都在10萬人次以上,最高突破了13萬人次的歷史紀錄,超過飽和度100%-200%。事實上,故宮每天接待遊客的恰當值僅為三四萬人次。 清華大學建築專家羅哲文教授指出,遊客過多除增加古建直接意外損傷的可能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還會使古建內的溫度、濕度等各項指標發生變化,對已保存了數百年的彩畫、雕刻都會有不可挽回的影響。 其實,旅遊開發對世界遺產保護的影響已經為全球所關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把旅遊定為對世界遺產的四大主要威脅之一。 由於空氣污染,雅典衛城上的磚石已經變質,百萬人次的旅遊者來訪所造成的重大損失,已經迫使衛城停止對外開放;旅遊車輛的停車場侵佔了某些古建築的前院,並造成了明顯的污染(在天氣燥熱的地方,還不得不使空氣調節器不停運轉,因而增加了空氣的污染);在一些本來就很狹窄的步行街上,停放著一排排的汽車或摩托車,如此等等。這些都是一些現實的問題和事例,需要通過不斷地交換意見來解決。 許多世界遺產風景區不得不作出控制旅遊客流的應對措施。據介紹,故宮已初步制定出一整套的應急方案以期將客流量控制在允許范圍內,其中包括在長假高峰日限制進入故宮的團隊數量,對局部景點在緊急情況下關閉,狹窄路段單向分流、旅遊路線適當調整等措施。蘇州市正在討論提升世界遺產的園林門票,以控制遊客人數,而麗江古城則要求每一位到訪的遊客上繳幾十元的古城保護費。 國際建築協會主席、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建築系主任雷·恩·約翰遜教授說,旅遊業的企業家,雖然在利潤第一主義的驅使和壓力下,有利地促進了旅遊業的發展,但他們經常忽視自然環境的風貌,不恰當地在這些地方修造建築物、停車場與附屬建築,造成對自然環境的入侵和蠶食,從而以最拙劣的方式破壞了那些絕妙的風景區和名勝古跡點的獨特風格。 歐洲的大城市和古跡名勝,亞洲的廟宇和城市,美洲和非洲的自然風光和名勝都富於吸引力,招徠這么多的遊客(特別是運用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對於這些地方必然要產生巨大的影響。技術發達的工業社會本來有它消極的方面,加上旅遊者雲集,自然環境所受的影響是非常復雜的,也可說是災難性的。地中海沿岸的許多風景區,由於亂占亂建,已經大為縮減了;其它國家海岸的名勝風景區,也發生著類似的變化。 雷·恩·約翰遜認為,環境保護方面的一個特殊問題是,旅遊的後果同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過程混合起來了。位於爪哇和龍目島之間的馬來西亞巴厘省,在其郊區的風景區有著極為豐富的文物古跡。它的自然風光、自然資源的開發、城鎮與村莊、罕見的木雕廟宇,形成了一個和諧的統一體。 直到最近幾年,巴厘才成為對外開放的旅遊目標。而以前很長時間,只有少數感興趣的參觀者來訪。旅遊者必須有住處,有服務設施,必須周旅各地(旅遊車在村裡或廟前排成長隊)。 伴隨旅遊業而產生的奢靡的需求和供應,不可避免地要影響此地的文化和社會結構,結果吸引旅遊者的自然環境本身,面臨遭受破壞之勢。而這種情況在中國的一些地方也不鮮見。 保護和旅遊開發能否兼得中國的世界遺產現在是29項,在世界排名第三位。關於世界遺產的爭奪是很激烈的,一個國家每年只能申報一項,它的擴展項目除外。世界文化遺產所昭示的是,一個民族對全人類的特殊貢獻與突出成就,這是樹立一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依據。 就遺產本身來說,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背後都具備了一段很長的歷史。自然遺產動不動就是幾十億年。文化遺產像北京周口店有50萬年,故宮將近600年,中國最年輕頤和園也有250年。這些遺產不僅有它的歷史功能,還有它的現實功能。例如故宮,它的歷史功能是皇宮,是皇帝坐朝與居住的地方,而它的現實功能是博物館。 然而,在旅遊業飛速發展的今天,世界遺產有一種更直接的現實誘惑:一旦被列為世界遺產,這個風景區就會得到海內外遊客的青睞,旅遊業的各種投資就會接踵而來,然後整座城市的知名度就會提高,這又會吸引更多的遊客。 許多人因此將旅遊開發視為世界遺產不可承受之重,甚至將其間的矛盾視為不可調和。但也有專家認為,其間並不是本質矛盾的。 「發展旅遊與遺產保護這兩個方面本身沒有對立的必然。」著名的文物與旅遊研究專家耿留同教授對發展與保護所持的觀點是,並沒有一勝一負的必然,它本來就是互相依託的當代社會文化活動的形式,關鍵要從價值認識的高度來把握與對待。 身為北京旅遊學會常務理事的耿留同對旅遊的解釋是,最好的人類文化交流活動。他認為,旅遊是擴展人的生活空間和時間的,這是人類很重要的一個需要,從這個角度說,旅遊是一種非常高尚的活動。通過這種形式,人們增長了見識,增加了歷史文化知識,提高了自身素質。人們不僅了解現在,還了解過去與未來。這種交流與遺產保護並不矛盾。 問題在於,目前很多把旅遊解釋為一種經濟行為,單純追逐利益的做法;一些不負責任曲解與矮化世界文化遺產的做法,使得發展與保護產生了矛盾與沖突。 他舉例說,在頤和園,他聽到一位導游小姐對遊客說,這條路上的鵝卵石就是當年專門給慈禧太後按摩足底的。其實,這些鵝卵石是在20世紀80年代才鋪上去的,與慈禧毫無關系。曾為頤和園公園高級工程師的耿教授,對導游員用一些低劣的、庸俗的內容來講解歷史的做法,十分反對。他說,胡說八道,瞎編亂造,就是矮化了我們的民族文化,曲解了我們的民族文化,這是職業的極端的不負責任。 世界遺產是人類的共同遺產,對它的價值研究和認識是很必要的。北京市旅遊局局長於長江認為,一方面提高和深化公眾對世界文化遺產的認知,引導人們對世界文化遺產的主動保護意識,另一方面,加強管理,提高旅遊管理者與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知識水平,做好遺產保護與利用。 清華大學建築專家羅哲文教授認為,文物古跡與旅遊的發展互為表裡,密不可分,旅遊離不開文物古跡,文物古跡借旅遊發揮其作用,流傳其歷史。如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以公布世界遺產的辦法把各個國家著名的文物古跡與自然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為旅遊者提供了最值得選取的旅遊參觀對象。中國的「北京人」遺址、長城、故宮、蘇州園林等二十三處文化和自然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該名錄。 旅遊是發揮文物古跡作用的一個非常重要、非常關鍵的途徑和一個非常好的形式。兩者如果處理得好可以達到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雙贏目的,如果處理不好,也可能兩敗俱傷。關鍵是要做到互通情報,科學規劃、合理安排、依法辦事。 過度開發亟待引起各界重視目前許多地方存在著盲目過度地開發文物古跡的情況,以犧牲文物古跡內在價值為代價,一味追求所謂的經濟效益和旅遊發展,無異於殺雞取卵。例如將世界遺產和文物保護單位作為旅遊項目捆綁上市或租賃使用,進行商業性開發;無處不在的索道嚴重地破壞了自然景觀;一窩蜂的修建新造景點,卻忽視了對文物本身的保護和利用;棄真求假,隨意修造假古董和臆造景觀等等不一而足。 耿留同說,我們對世界遺產要加以保護與利用,但這些遺產的價值絕不僅僅是旅遊價值,基於歷史功能所產生的現實功能,將在更廣闊的空間顯示他們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在現實生活中的活力,這就是歷史文化遺產持續發展、永續利用的主題。 北京有6項世界文化遺產,耿留同認為其價值所在還包括:首先,這些遺產是北京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內容和理由。假如北京沒有這6項世界遺產,就很難同巴黎和羅馬相提並論。 其次,是制定和實現北京總體規劃的主要依據,和許多區域規劃的出發點。北京的總體規劃像故宮、景山都起了很大的定點作用,天安門廣場不就是從中軸線發展起來的,北京原有6.8公里,現在要向兩邊延伸30多公里。它的出發點還是故宮的中軸線。包括交通道路的組織也要考慮這些景點。 第三,也是北京作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是標志性的景觀和理想活動的場所。最近,2008年奧運會會徽的標志就是天壇,這次雅典奧運會的火炬傳遞的終點也是在頤和園,應該把這些世界遺產首先定位在這樣高的標准上。 耿留同說,世界遺產也是北京生態環保、環境保護不可忽略的保護內容和建設成就;是雄偉壯麗的首都不可缺少的亮點;是在北京居住工作的外國人生活質量的一項指數;是愛國主義教育、精神文明教育、科普教育的理想氛圍和場所,以及展示2008年北京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一個閃光點。 對保護世界遺產的態度,耿留同強調有三個負責:第一,對歷史負責,對創造人類高度價值和文明的祖先負責。第二,對現在人負責,世界遺產不僅是十三億中國人的,也是全世界人民的。第三,對未來負責,關鍵的是要把它完整地交給子孫後代。

E. 如何對世界文化遺產進行旅遊開發

旅遊業發展對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地人居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要實現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地旅遊業與人居環境的和諧發展,可以採取保持遺產保護與旅遊開發間的平衡、減輕遺產地的環境壓力、讓社區居民參與遺產地的管理、培養世界遺產地居民的旅遊意識和保護意識等諸多措施。文化遺產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遺產的載體。保護文化遺產對旅遊業的發展重要之至。旅遊需要文化遺產的襯托,沒有文化遺產的旅遊則顯得蒼白無力。沒有旅遊文化遺產就沒有旅遊業。而今文化遺產的流失情況嚴重至極,僅僅靠國家單方面實施政策也未能達到完全保護的功效,在這里呼籲每個人都能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配合國家,自我約束。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們每個人的一小步,就是整個社會的一大步。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利在當代,功在千秋。保護文化遺產保護措施(一)國家實施保護政策國家已經陸續出台《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關於加強和改善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等。與此同時,國家更應該加大宣傳和執法力度,通過強制力量,及時約束遊客的違法行為。通過各種渠道發布信息,讓大家了解法律的條款,知道自己所作所為的後果和相應法律代價。另外,法律條文對於個別破壞者,懲罰相對寬松,使得極個別不法分子有空可鑽,有機可乘。對於這些破壞和侵佔文物及文化遺產者應嚴懲不貸。在進行開發拆遷文化遺產區域時,盡最大能力保護好文物的完整性。對全民進行歷史教育,實地觀察體驗了解,讓民眾親身感受一下文化遺址的重要,誰提早認識到遺產的價值,誰就能將珍貴的遺產留住。所以,應該從思想上引導國民認識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懂得文化遺產對於自己、家族、國家、民族、世界甚至子孫後代的獨特價值。對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有所關心、愛護和尊重。(二)遊客做到遵紀守法許多遊客對於自身的行為是否違法,依然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有的甚至在被法律處罰之後,仍然感覺模糊,甚至不以為然。有的遊客大肆採摘樹葉花草等作為紀念品,有的商販以當地稀有的動物、植物、礦產為紀念品,甚至到了「掠奪性」販賣的地步。比如:峨眉山的枯葉蝶是名貴物種,然而有的工藝品一件就用掉幾十隻蝴蝶。畢竟,不是所有東西都是自家的,以一己之力也不可能全部攬下。另外,並不是非要在景區留下痕跡就代表著你「到此一游」,旅遊的紀念途徑有很多種。比如:在風景名勝地留影,購買旅遊特色紀念品、當地特產、收藏車票、門票等。觀光游覽過程中必須注意保護歷史、遵紀守法。(三)旅遊景區採取措施許多景區採取了很多措施保護文化遺產,但還有部分遺產景區做得不夠。以丟垃圾為例,根據測算,一個常人手持垃圾尋找合適丟棄地點的正常忍受距離是50-200米,如果在范圍內沒有出現垃圾桶,許多本來有環保意識的遊客也會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垃圾筒而隨地丟棄。因此,在給予遊客方便上,應該注意宣傳和引導,讓遊客的心情在文化遺產中得到放鬆,讓遊客的知識在文化遺產中得到拓展,讓遊客的感情在文化遺產中得到升華,讓遊客的心靈在文化遺產中得到凈化。經過全民族集體的努力,並且是長期而持久的努力,在經久不息的積累下,保護文化遺產就會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F. 如何平衡文化遺產與旅遊業的發展

旅遊業發展對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地人居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要實現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地旅遊業與人居環境的和諧發展,可以採取保持遺產保護與旅遊開發間的平衡、減輕遺產地的環境壓力、讓社區居民參與遺產地的管理、培養世界遺產地居民的旅遊意識和保護意識等諸多措施。文化遺產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遺產的載體。保護文化遺產對旅遊業的發展重要之至。旅遊需要文化遺產的襯托,沒有文化遺產的旅遊則顯得蒼白無力。沒有旅遊文化遺產就沒有旅遊業。而今文化遺產的流失情況嚴重至極,僅僅靠國家單方面實施政策也未能達到完全保護的功效,在這里呼籲每個人都能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配合國家,自我約束。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們每個人的一小步,就是整個社會的一大步。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保護文化遺產保護措施

(一)國家實施保護政策

國家已經陸續出台《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關於加強和改善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等。與此同時,國家更應該加大宣傳和執法力度,通過強制力量,及時約束遊客的違法行為。通過各種渠道發布信息,讓大家了解法律的條款,知道自己所作所為的後果和相應法律代價。另外,法律條文對於個別破壞者,懲罰相對寬松,使得極個別不法分子有空可鑽,有機可乘。對於這些破壞和侵佔文物及文化遺產者應嚴懲不貸。在進行開發拆遷文化遺產區域時,盡最大能力保護好文物的完整性。對全民進行歷史教育,實地觀察體驗了解,讓民眾親身感受一下文化遺址的重要,誰提早認識到遺產的價值,誰就能將珍貴的遺產留住。所以,應該從思想上引導國民認識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懂得文化遺產對於自己、家族、國家、民族、世界甚至子孫後代的獨特價值。對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有所關心、愛護和尊重。

(二)遊客做到遵紀守法

許多遊客對於自身的行為是否違法,依然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有的甚至在被法律處罰之後,仍然感覺模糊,甚至不以為然。有的遊客大肆採摘樹葉花草等作為紀念品,有的商販以當地稀有的動物、植物、礦產為紀念品,甚至到了「掠奪性」販賣的地步。比如:峨眉山的枯葉蝶是名貴物種,然而有的工藝品一件就用掉幾十隻蝴蝶。畢竟,不是所有東西都是自家的,以一己之力也不可能全部攬下。另外,並不是非要在景區留下痕跡就代表著你「到此一游」,旅遊的紀念途徑有很多種。比如:在風景名勝地留影,購買旅遊特色紀念品、當地特產、收藏

車票、門票等。觀光游覽過程中必須注意保護歷史、遵紀守法。

(三)旅遊景區採取措施

許多景區採取了很多措施保護文化遺產,但還有部分遺產景區做得不夠。以丟垃圾為例,根據測算,一個常人手持垃圾尋找合適丟棄地點的正常忍受距離是50-200米,如果在范圍內沒有出現垃圾桶,許多本來有環保意識的遊客也會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垃圾筒而隨地丟棄。因此,在給予遊客方便上,應該注意宣傳和引導,讓遊客的心情在文化遺產中得到放鬆,讓遊客的知識在文化遺產中得到拓展,讓遊客的感情在文化遺產中得到升華,讓遊客的心靈在文化遺產中得到凈化。經過全民族集體的努力,並且是長期而持久的努力,在經久不息的積累下,保護文化遺產就會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G. 旅遊開發與遺產保護

旅遊開發與遺產保護

旅遊是文化性很強的經濟活動,遺產地則是歷史文化的遺存,旅遊和遺產地這種文化上的天然聯系,決定了兩者必須有效地結合。發展旅遊是弘揚遺產地價值並為保護遺產地提供經濟支撐的重要途徑,而利用遺產地則是發展旅遊的一個重要資源渠道,兩者不應該對立,而應該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注重水資源保護和環境容量的控制

水是古鎮的命脈,是古鎮旅遊的基本載體,水體保護與整治已成為迫切的需要。目前旅遊發展比較成熟的一些古鎮都已啟動水體保護工程,如紹興人將整治河道與發展旅遊掛起鉤來,通過疏浚河道、河道兩岸25公里綠化帶工程等一系列措施,使環城河「水清可游,岸綠可閑,景美可賞」,充分挖掘出水鄉文化的內涵;周庄2000年加大古鎮保護工作力度,投入6000萬元實施古鎮三線(供電線、電訊線、電視線) 入地工程,啟動了污水處理工程;角直自1990年以來,關閉了建在古鎮上的造紙廠、電鍍廠、漂染廠等污染企業,並將12個污染較重的企業從古鎮區遷到新區進行治理,還投入2 500萬元興建熱電廠、工業污水處理廠和生活污水處理廠,使古鎮環境得到了凈化,美化。其他未開發或正在開發的水鄉古鎮應借鑒這些成功的經驗,在開發之初做好規劃,不要等到水體被污染後才去治理。
另外,環境容量也是一個突出的問題。高客流量,即使古鎮保護工作做得很好,也毋庸置疑會對古鎮水體乃至整個環境氛圍造成破壞。而如此同時,有些古鎮遊客相對較少。因此,在旅遊旺季時,政府和旅遊企事業單位聯合做好遊客的分流工作,是保護水鄉古鎮的有效手段。
對於垃圾問題,首先需要制訂古鎮環境保護條例,對綜合開發的小鎮要將吃、住、娛,停車場等設施放置在古鎮的核心保護區之外,對保護區以內的經營者要規范其行為,嚴禁污染源的出現;其次是配備必要的排污系統,做好垃圾處理工作,並且增設符合古鎮格調的垃圾箱。再次,改變古鎮傳統的能源結構,逐步摒棄不利於環保的生活方式,改柴禾、木材、煤等燃料為少污染的清潔型能源。

古建築保護

古鎮的建築是古老的見證,是古鎮旅遊的重要看點之一。所以,古建築保護迫在眉睫。
(1) 採取措施,如塗抹防腐劑、防蛀劑,添置消防設施,防蛀、防火,減少自然風化,禁止人為破壞。
(2) 古鎮的管理者也要不斷學習旅遊專業知識和文物保護專業知識,防止「好心做壞事」,因為有的領導熱衷搞某某一條街、修賓館、飯店、建「面子工程」等。
(3) 古建築確因年久失修,需要修復時,也要修舊如舊,動作盡量慢,改一些,修一些,補一些, 古建築維修是使其延年益壽,而不是返老還童,要採用原材料、原工藝、原式樣,要注意自然、歷史、人文的和諧,還古鎮以「古氣」,萬不可煥然一新,富麗堂皇。
(4) 「廢墟文化」保護。當今世界文化提倡「廢墟文化」保護。所謂廢墟文化強調的就是原汁原味的文化,羅馬挖掘了一個「羅馬廢墟」,挖掘出來什麼樣就原樣保留成什麼樣,北京的「圓明園」就是典型的「廢墟文化」保護,如果對圓明園進行修建使其恢復原樣,那麼它所包含的知識和信息就會部分丟失。「廢墟文化」是任何復原品都無法取代的,所以古鎮要強調「廢墟保護」。有人覺得古鎮破舊,沒有吸引力,經過裝飾、修復後與遊客見面可能會更好,孰不知遊客正是沖著古鎮的古老而來,所以保護古鎮不僅要保護有形建築,也要保護無形建築———「廢墟文化」。

尋求傳統與商業的最佳契合點

1 部分空心化
在確保民居建築安全的前提下,允許原先的住戶繼續留住,對一些安全狀況堪憂的古居民應立即遷出原住戶,另闢新居加以安置;對留在古鎮的居民,政府給予一定的補貼,但嚴禁他們私自翻修古民居。這樣的話,就不至於使古鎮成為靜態景觀,既維護了古鎮的生命力,又改善了居民們的住房條件。新區和老區要有聯系,也要有區別。新區應受老區的約束,如建築高度要控制,要離開古鎮區一定距離,若在位置和高度方面處理不當,就會對水鄉古建築景觀形成破壞 。因此,一定要注意城鎮外部環境與空間輪廓或稱天際線的處理,注意城鎮的群體風貌和空間結構的完整性。

2 社區參與
在古鎮旅遊中,通常只有很少一部分居民能從旅遊開發中得到實惠,大部分的居民只會覺得旅遊開發給自己帶來諸多不便,長此以往,必然會引起當地居民對遊客的反感和對旅遊的厭惡情緒。所以社區參與是影響旅遊業能否長期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充分調動起居民保護古鎮的積極性,古鎮的意蘊與文脈才能真正延續下去。

3 大力挖掘民俗風情,提高古鎮的文化品位
我們開展水鄉特色旅遊,需要大力開發的,就是這些創造於民間,傳承於社會,並世代延續承襲的民俗風情,因為它們是反映古鎮歷史、體現古鎮生活和傳統文化最形象最直觀的窗口。
此外,旅遊商品銷售是旅遊業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旅遊商品銷售與古鎮旅遊的開發和保護不存在本質上的沖突,其關鍵就在於如何在商品銷售中融入古鎮所特有的文化氣息。因此,江南古鎮旅遊商品的開發要求開發者要進行准確的規劃、協調,要根據每個古鎮的特點,大力發展有地方韻味、反映各地風土人情旅遊商品。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