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文化旅遊產品
① 烏鎮的歷史文化價值,社會價值,旅遊價值,建築風格是什麼
建築風格:以磚木結構的明清建築為主,保存有20多萬平方米的明清建築。有曲徑通幽的深宅大院,繁復精美的雕花建築,裡面是迷宮般的迴廊和廳堂,建築物的屋頂有獨特的觀音兜、馬頭牆,既防火,又擋風。還有特別的廊棚(帶屋頂的街)。
文化價值
多種文化特徵形成江南水鄉城鎮亦雅亦俗的獨特的地方文化。烏鎮如今一直保留著傳統工藝品製作坊,如藍印花布印染作坊、布鞋作坊、刨煙作坊等。除此之外還有茅盾故居、林家鋪子、立志書戲台、修真觀、翰林第、竹刻工藝館、江南百床館、余榴梁錢幣館、匯源典當等,還有桐鄉拳船、花鼓戲、皮影戲、香市等獨
特的民俗風情,組成了烏鎮濃郁的文化氣息。江南特殊的地理環
境、經濟因素和人文因素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水鄉生活文化,人的
衣食住行也都具有濃郁的水鄉特色。
歷史文化
烏鎮可以說是一個完全的文化古鎮,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烏鎮自古人才輩出。據《烏青鎮志》記載,烏鎮自宋至清出過64名進士,161 名舉人,歷代著名人物有編《昭明文選》的梁昭明太子、《唐宋八大家文抄》編者茅坤、理學家張楊園、文學家茅盾等,並留下了眾多的人文勝跡,正因為他們才有了烏鎮濃厚的文化底蘊,才有了烏鎮江南水鄉古鎮之首的地位。
② 烏鎮成為特色旅遊聖地的原因是
烏鎮成為特色旅遊聖地的原因:
古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烏鎮是江南四大名鎮之一,是個具有六千餘年悠久歷史的古鎮,其有著原汁原味的水鄉風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了很多的遊客來游覽。
古鎮景色優美,是典型江南水鄉特徵,完整地保存著原有晚清和民國時期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
地理位置優越。烏鎮位於東經120°54′,北緯30°64′。地處浙江省嘉興市(地級市)桐鄉市(縣級市)北端,西臨湖州市南潯區,北接江蘇蘇州市吳江區,為二省(浙江,江蘇)三市(嘉興,湖州,蘇州)交界之處。
烏鎮地處浙江省桐鄉市北端,西臨湖州市,北界江蘇蘇州市吳江區,為二省三市交界之處。烏鎮原以市河為界,分為烏青二鎮,河西為烏鎮,屬湖州府烏程縣;河東為青鎮,屬嘉興府桐鄉縣。解放後,市河以西的烏鎮劃歸桐鄉縣,才統稱烏鎮。全鎮轄13個社區居委會和18個行政村。
烏鎮曾名烏墩和青墩,具有六千餘年悠久歷史。是全國二十個黃金周預報景點及江南六大古鎮之一。烏鎮是典型的江南地區漢族水鄉古鎮,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1991年被評為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1999年開始古鎮保護和旅遊開發工程。
2014年11月19日始,烏鎮成為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會址。
風景名勝
烏鎮具典型江南水鄉特徵,完整地保存著原有晚清和民國時期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陳運和詩《烏鎮剪影》贊「一個現代文明影響不大的世界 一張古老色彩依然濃重的史頁」。以河成街,街橋相連,依河築屋,水鎮一體,組織起水閣、橋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獨具江南韻味的建築因素,體現了中國古典民居「以和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和諧相處的整體美,呈現江南水鄉古鎮的空間魅力。
總體格局,河網在烏鎮內和主幹道重合,連橋成路,流水行船,作成亦路亦水的形式。這個水網體系連接京杭運河、太湖和烏鎮的池塘、水井,理想地解決了農作、飲用、排水、觀賞、運輸等水問題。在烏鎮的布局中,由於歷史上曾地跨兩省(浙江、江蘇)、三府(嘉興、湖州、蘇州)、七縣(烏程、歸安、崇德、桐鄉、秀水、吳江、震澤),加之吳越文化的積累、沉澱,觀念上明顯受中國傳統儒文化和運河商業文化的影響,多軸線明確、卑尊有序的各式住宅。
小橋流水,橋是江南水鄉古鎮不可或缺的。現30多座其中西柵有通濟橋、仁濟橋,中市及東柵有應家橋、太平橋、仁壽橋、永安橋、逢源雙橋;南柵有福興橋和浮瀾橋;北柵有梯雲橋和利濟橋。這些橋最早建於南宋,大多始建或重建於明清,有些橋還題有橋聯。
東柵
東柵區,2001年,烏鎮保護開發東柵工程東柵景區正式對外開放,一期景區面積約0.46平方公里,保護建築面積近6萬平方米,是中國著名的古鎮旅遊勝地。景區遊程達2公里,由東柵老街、觀前街、河邊水閣、廊棚組成,工程全部完工後,東柵景區佔地面積約為0.9平方公里,設有十多個景點。
西柵
景區西柵,西柵位於烏鎮西大街,毗鄰古老的京杭大運河,並有公路直通江蘇、蘇州和桐鄉市區,交通十分便利,與東柵以旅遊觀光為主題不同,西柵打造的是商務旅遊、休閑度假為主。西柵景區佔地3.4平方公里,縱橫交叉河道9000多米,需坐渡船出入,有古橋72座,河道密度和石橋數均為全國古鎮之最,景區內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築25萬平方米,橫貫景區東西的西柵老街長度達1.8公里,兩岸臨河水閣綿延1.8公里余。景區北部區域則是五萬多平方米的天然濕地。
江南百床館
江南百床館,江南百床館,是中國第一家專門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館,坐落在烏鎮東大街210號,又稱趙家廳,面積約1200多平方米,內收數十張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館內第一展廳陳列的有:明·馬蹄足大筆管式架子床等,採用木架構造形式,強調傢具形體的線條形象;第二展廳的有清·拔步千工床等床,用料為黃楊木,長217公分,深366公分,高292公分,前後共有三疊,此床歷時3年方才雕成,用工千餘,故有其名。[4]
江浙分府
江浙分府,江浙分府明代稱浙直分署,是烏鎮歷史上特有的一個政府機關。職掌巡鹽捕盜,兼理地方詞訟,俗稱二府衙門。自明朝嘉靖間設立,至民國初撤銷,幾經革復,數易其址,歷時三百七十餘年。
江南民俗館
江南民俗館,展示了晚清至民國時期烏鎮民間有關壽慶禮儀、婚育習俗和歲時節令等民俗。蠟像塑出婚喪嫁娶的話劇。衣俗廳以實物、蠟像、照片等不同手段展示百餘年前江南民間穿著習俗。節俗廳通過一年不同節氣中烏鎮人不同的生活習俗,比如春節拜年、元宵走橋、清明香市、立夏秤人、端午吃粽、水龍大會、天貺曬蟲、中元河燈、中秋賞月、重陽登高、冬至祭祖等,展示江南水鄉。婚俗廳以喜堂拜堂為中心,通過新人、媒婆、父母等人物以及花轎、嫁妝等實物展示婚慶的熱鬧場景。壽俗廳以老人祝壽為主題,通過廳堂的吉慶實景和字畫、壽幛、壽桃、壽面等特有的做壽物品。
江南木雕陳列館
江南木雕陳列館,這里原是東柵徐家的豪宅,又名百花廳,以其木雕精美而聞名。的正室偏屋內更陳列了豐富的中國古代木雕精品器件。木雕館里的木雕取材豐富,有「八仙過海」、「郭子儀祝壽」等民間傳說,有「打漁」、「鬥蟋蟀」、「敲鑼打鼓」等生活場景,也有「龍鳳呈祥」、「松鼠吃葡萄」、「梅蘭竹菊」等傳統圖樣,刻畫出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民俗風情。
余榴梁錢幣館
余榴梁錢幣館,余榴梁,土生土長的烏鎮人,錢幣收藏大家,著有《中國花錢》、《中國鑒賞與收藏》、《錢幣》、《錢幣漫談》、《錢幣學鋼要》、《世界流通鑄幣》等十多部學術專著。他苦心集藏四十年,擁有世界上2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歷代錢幣近26000餘種,其中有金屬流通貨幣、紙幣、花錢等,材質有金、銀、銅、鐵、錫、鋁、鉛、銻、陶、鎳、紙、竹、骨、琉璃、塑料等15種,上起夏商,下至現代。
文昌閣
文昌閣,立志書院門前河埠上有一幢樓閣,名文昌閣。書院與閣之間,僅隔一條不寬的觀前街。舊時讀書人到文昌閣,一般都有下人陪同乘坐小船前來。小船就泊在閣下的河埠邊,讀書人上樓,下人就在過道兩旁的長凳上坐著等候。
宏源泰染坊
中國的藍印花布世界聞名,烏鎮則是藍印花布的原產地之一。宏源泰染坊始創於宋元年間,原址在南柵,清光緒遷址於此,系藍印花布製作基地,也是藍印花布製品集散中心。在宏源泰染坊,可以看到傳統工序的全過程演示,也可以在前面的店鋪中帶一些藍印花布的成品回家。 對門還有一家藍印花布原料作坊,有幾個老媽媽在軋棉籽、紡紗線、織棉布。[5]
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茅盾故居是嘉興市迄今唯一的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烏鎮市河東側的觀前街17號,四開間兩進,層木結構樓房,坐北朝南,總面積約450平方米。故居分東西兩個單元,是茅盾的曾祖父分兩次購買。故居包括卧室、書房、餐廳等建築,其傢具與布置仍是茅盾當初居住時的樣子。
古戲台
古戲台,修真觀戲台是道觀的附屬建築,建於清乾隆十四年(1749),與修真觀一樣屢遭毀損,但1919年的那次修繕後,便一直保持到今天。戲台佔地204平方米,北隔觀前街與修真觀相對,南臨東市河,東倚興華橋。戲台為歇山式屋頂。台為兩層,底層用磚石圍砌,進出有邊門和前門。邊門通河埠,底層後部有小梯通樓台,亦可通過翻板門從河埠下到船里。樓台分前後兩部分,後部是化妝室;前部是戲台,正對廣場。
匯源當鋪
在應家橋和南花橋之間,五開間的門面,樓上樓下,1.8米高的櫃台。據《烏青鎮志》記載,烏鎮典當行最多時達13家,到了1931年,只有匯源當1家還支撐。當鋪四周有高牆圍護,靠外牆腳均用一人頭高的條石築就,使盜賊無法翻牆、掘洞,更有高出屋頂的更樓有人日夜瞭望。大門用不易著火的厚實的銀杏木製成,外包鐵皮,內有堅實的門閂、落地閂。進門有關帝堂,以示忠義為本,兼有驅除邪惡的企求。頭埭為店廳,是收兌典物的交易場所,除匯源當外都設有高櫃台、木柵欄。當典物者遞上衣物後,聽憑當里朝奉居高臨下吆喝開價,低人一頭。後埭是庫房,為了防火,埭與埭的舍房各不相連,庭院中放了不少挑滿水的七石缸,稱之為「太平缸」。匯源當是徐東號第九世孫徐煥藻(茗香)於道光年間創辦的。
昭明書院
昭明書院得名於曾在烏鎮築館讀書的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書院坐北朝南,半迴廊二層硬山式古建築群。主樓為圖書館,收藏有文化、社會科學、藝術、休閑旅遊等方面的圖書和雜志可供閱覽,並設有電子閱覽室、講堂、書畫、教室等。中為校文台,為著述編校之處。前方庭園中有四眼水池,四周古木參天,濃蔭匝地。
烏鎮大戲院
烏鎮大戲院里經常有傳統演出,演出的曲目除了評彈、大書外,還有烏鎮地方說唱---三跳。三跳是長期流行於烏鎮一帶農村的以說唱古今通俗小說為主體的敘事性曲藝形式,藝人演出時所用道具為三段毛竹板,俗稱「三跳板」,故名其曲藝為「三跳」。
③ 烏鎮是如何成為中國古鎮旅遊營銷發展的奇跡
從1999年尚未開發的衰敗古鎮,到21世紀初成為享譽國內外風情旅遊古鎮,並被聯合國專家考察小組譽為「烏鎮模式」。烏鎮用幾年的時間創造了中國旅遊的奇跡。
烏鎮開發的模式經驗有典型意義,它在管線地埋、河道清淤、修舊如故、控制過度商業化等方面的成就,一直以來都是全國古鎮保護開發中首創或成功運作的典範。烏鎮在開發中堅持「歷史遺產保護和再利用」,具體實施了遺跡保護工程、文化保護工程 、環境保護工程等「三大工程」,令烏鎮充分再現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水鄉古鎮風貌,由此形成一個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休閑觀光區。
此外烏鎮更在不斷完善和充實景區品牌文化內涵上進行創意突破,除向世人展示烏鎮特有的民居水閣、老宅深巷、船拳皮影和民間作坊以外,還深層次地挖掘了民間傳統文化,把許多鮮為人知的民間節俗、壽俗、禮俗、婚俗、衣俗等和豐富多彩的「蠶文化」推向旅遊前沿,讓茅盾筆下的「老通寶家鄉風情」走出千百年塵封的古鎮。烏鎮還舉辦了「第五屆茅盾文學獎頒獎儀式」;連續兩年舉行了民俗風情濃郁的「烏鎮香市」,從而獲得了媒體及遊客的極大關注。
在2004年到2005年,周邊各古鎮在門票價格提升上大做文章的時候,烏鎮卻將更多精力來培養客源市場,因此後來居上,成功超越周庄。
在營銷傳播上烏鎮更是加大了投入,聘請影視明星劉若英做形象代言人,以「一樣的古鎮,不一樣的烏鎮」為訴求,在傳播上與競爭對手形成差異化,取得了突破性成功。
諾獅李也認為,烏鎮的成功主要在於兩點:一是順應旅遊發展趨勢,在其他古鎮著眼於「門票經濟」發展的同時,烏鎮立足於「區域經濟」發展的目標,並進行客源地市場的精耕細作,抓住了旅遊發展的先機。二是在於傳播上的借勢突圍,以邀請當紅明星做代言的形式,借勢當紅明星的人氣,在極大程度上提升了烏鎮的關注度
④ 烏鎮有什麼特產,好玩的
一、旅遊
烏鎮具典型江南水鄉特徵,完整地保存著原有晚清和民國時期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陳運和詩《烏鎮剪影》贊「一個現代文明影響不大的世界 一張古老色彩依然濃重的史頁」。以河成街,街橋相連,依河築屋,水鎮一體,組織起水閣、橋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獨具江南韻味的建築因素,體現了中國古典民居「以和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和諧相處的整體美,呈現江南水鄉古鎮的空間魅力。
總體格局,河網在烏鎮內和主幹道重合,連橋成路,流水行船,作成亦路亦水的形式。這個水網體系連接京杭運河、太湖和烏鎮的池塘、水井,理想地解決了農作、飲用、排水、觀賞、運輸等水問題。在烏鎮的布局中,由於歷史上曾地跨兩省(浙江、江蘇)、三府(嘉興、湖州、蘇州)、七縣(烏程、歸安、崇德、桐鄉、秀水、吳江、震澤),加之吳越文化的積累、沉澱,觀念上明顯受中國傳統儒文化和運河商業文化的影響,多軸線明確、卑尊有序的各式住宅。
小橋流水,橋是江南水鄉古鎮不可或缺的。現30多座其中西柵有通濟橋、仁濟橋,中市及東柵有應家橋、太平橋、仁壽橋、永安橋、逢源雙橋;南柵有福興橋和浮瀾橋;北柵有梯雲橋和利濟橋。這些橋最早建於南宋,大多始建或重建於明清,有些橋還題有橋聯。[5]
二、景點
東柵區,2001年,烏鎮保護開發東柵工程東柵景區正式對外開放,一期景區面積約0.46平方公里,保護建築面積近6萬平方米,是中國著名的古鎮旅遊勝地。景區遊程達2公里,由東柵老街、觀前街、河邊水閣、廊棚組成,工程全部完工後,東柵景區佔地面積約為0.9平方公里,設有十多個景點。
西柵景區,西柵位於烏鎮西大街,毗鄰古老的京杭大運河,並有公路直通江蘇、蘇州和桐鄉市區,交通十分便利,與東柵以旅遊觀光為主題不同,西柵打造的是商務旅遊、休閑度假為主。西柵景區佔地3.4平方公里,縱橫交叉河道9000多米,需坐渡船出入,有古橋72座,河道密度和石橋數均為全國古鎮之最,景區內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築25萬平方米,橫貫景區東西的西柵老街長度達1.8公里,兩岸臨河水閣綿延1.8公里余。景區北部區域則是五萬多平方米的天然濕地。
江南百床館,江南百床館,是中國第一家專門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館,坐落在烏鎮東大街210號,又稱趙家廳,面積約1200多平方米,內收數十張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館內第一展廳陳列的有:明·馬蹄足大筆管式架子床等,採用木架構造形式,強調傢具形體的線條形象;第二展廳的有清·拔步千工床等床,用料為黃楊木,長217公分,深366公分,高292公分,前後共有三疊,此床歷時3年方才雕成,用工千餘,故有其名。
江浙分府,江浙分府明代稱浙直分署,是烏鎮歷史上特有的一個政府機關。職掌巡鹽捕盜,兼理地方詞訟,俗稱二府衙門。自明朝嘉靖間設立,至民國初撤銷,幾經革復,數易其址,歷時三百七十餘年。
江南民俗館,展示了晚清至民國時期烏鎮民間有關壽慶禮儀、婚育習俗和歲時節令等民俗。蠟像塑出婚喪嫁娶的話劇。衣俗廳以實物、蠟像、照片等不同手段展示百餘年前江南民間穿著習俗。節俗廳通過一年不同節氣中烏鎮人不同的生活習俗,比如春節拜年、元宵走橋、清明香市、立夏秤人、端午吃粽、水龍大會、天貺曬蟲、中元河燈、中秋賞月、重陽登高、冬至祭祖等,展示江南水鄉。婚俗廳以喜堂拜堂為中心,通過新人、媒婆、父母等人物以及花轎、嫁妝等實物展示婚慶的熱鬧場景。壽俗廳以老人祝壽為主題,通過廳堂的吉慶實景和字畫、壽幛、壽桃、壽面等特有的做壽物品。
江南木雕陳列館,這里原是東柵徐家的豪宅,又名百花廳,以其木雕精美而聞名。的正室偏屋內更陳列了豐富的中國古代木雕精品器件。木雕館里的木雕取材豐富,有「八仙過海」、「郭子儀祝壽」等民間傳說,有「打漁」、「鬥蟋蟀」、「敲鑼打鼓」等生活場景,也有「龍鳳呈祥」、「松鼠吃葡萄」、「梅蘭竹菊」等傳統圖樣,刻畫出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民俗風情。
茅盾故居
余榴梁錢幣館,余榴梁,土生土長的烏鎮人,錢幣收藏大家,著有《中國花錢》、《中國鑒賞與收藏》、《錢幣》、《錢幣漫談》、《錢幣學鋼要》、《世界流通鑄幣》等十多部學術專著。他苦心集藏四十年,擁有世界上2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歷代錢幣近26000餘種,其中有金屬流通貨幣、紙幣、花錢等,材質有金、銀、銅、鐵、錫、鋁、鉛、銻、陶、鎳、紙、竹、骨、琉璃、塑料等15種,上起夏商,下至現代。
文昌閣,立志書院門前河埠上有一幢樓閣,名文昌閣。書院與閣之間,僅隔一條不寬的觀前街。舊時讀書人到文昌閣,一般都有下人陪同乘坐小船前來。小船就泊在閣下的河埠邊,讀書人上樓,下人就在過道兩旁的長凳上坐著等候。
修真觀,修真觀在烏鎮中市。北宋咸平元年(998年),道士張洞明在此結廬,修真得道,乃創建「修真觀」。修真觀與蘇州玄妙觀、濮院翔雲觀並稱江南三大道觀,地位極為崇高。修真觀共設三進,一進為山門,二進是東岳大殿,三進為玉皇閣;兩邊分設十殿閻王、瘟元帥、財神等配殿;山門前的廣場也依舊開闊宏暢。修真觀的山門正門上方掛有一特大算盤,下方書對聯一副:人有千算,天則一算,極具警世意味。
茅盾故居,茅盾故居是嘉興市迄今唯一的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烏鎮市河東側的觀前街17號,四開間兩進,層木結構樓房,坐北朝南,總面積約450平方米。故居分東西兩個單元,是茅盾的曾祖父分兩次購買。故居包括卧室、書房、餐廳等建築,其傢具與布置仍是茅盾當初居住時的樣子。
古戲台,修真觀戲台是道觀的附屬建築,建於清乾隆十四年(1749),與修真觀一樣屢遭毀損,但1919年的那次修繕後,便一直保持到今天。戲台佔地204平方米,北隔觀前街與修真觀相對,南臨東市河,東倚興華橋。戲台為歇山式屋頂。台為兩層,底層用磚石圍砌,進出有邊門和前門。邊門通河埠,底層後部有小梯通樓台,亦可通過翻板門從河埠下到船里。樓台分前後兩部分,後部是化妝室;前部是戲台,正對廣場。
匯源當鋪
在應家橋和南花橋之間,五開間的門面,樓上樓下,1.8米高的櫃台。據《烏青鎮志》記載,烏鎮典當行最多時達13家,到了1931年,只有匯源當1家還支撐。當鋪四周有高牆圍護,靠外牆腳均用一人頭高的條石築就,使盜賊無法翻牆、掘洞,更有高出屋頂的更樓有人日夜瞭望。大門用不易著火的厚實的銀杏木製成,外包鐵皮,內有堅實的門閂、落地閂。進門有關帝堂,以示忠義為本,兼有驅除邪惡的企求。頭埭為店廳,是收兌典物的交易場所,除匯源當外都設有高櫃台、木柵欄。當典物者遞上衣物後,聽憑當里朝奉居高臨下吆喝開價,低人一頭。後埭是庫房,為了防火,埭與埭的舍房各不相連,庭院中放了不少挑滿水的七石缸,稱之為「太平缸」。匯源當是徐東號第九世孫徐煥藻(茗香)於道光年間創辦的。
三、名優特產
烏錦,烏鎮絲綢著名老字型大小益大絲號的創始人沈永昌有一兒子名沈學文,他繼承父業後,為擺脫傳統木機綿綢在市場上滯銷的窘境,經多方考察後決定以織錦產品代替傳統產品。
絲棉,烏鎮是蠶桑之鄉、絲綢之府的中心地帶,所出產的絲綿質地堅柔,無塊、無筋、無雜質,色澤潔白,勻薄如紙。當地人稱絲綿為「大環綿」或「手綿」。
布鞋,在中國人原生態的生活中,布鞋是不可或缺的。烏鎮布鞋是手工千層底布鞋。
篦梳,烏鎮竹、木、羊角、牛角等物產豐富,經選料、開模、整型、刨光等一套工藝,形狀各異、功能不同的篦梳便在匠人手中成形,貴在天然,兼有保健功效。
烏鎮
湖筆,烏鎮歷史上隸屬湖州府,湖筆的製作工藝在這里十分盛行,湖筆採用山羊、黃鼠狼、山兔等獸毛為原料,經過七十多道手工製作而成,具有尖、齊、圓、健四大特色。
白水魚,烏鎮水域的野生魚類,生長在無污染的河流中,其肉嫩味美,屬稀有淡水珍品。
手工醬,中國是醬油生產起源最早的國家,距今已經有二千多年歷史,均以天然發酵、釀制。清咸豐九年(1859年),鎮人陶敘昌創立了以自己名字為號的敘昌醬園,此為烏鎮有歷史記載以來的最早的
醬園。
三白酒,三白酒是烏鎮人的美酒,天然原料純手工釀成。何謂三白酒?《烏青鎮志》上說:「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故有是名」。三白酒除了55℃的三白酒外,還生產12℃的白糯米酒以及4℃的甜白酒。
姑嫂餅,烏鎮姑嫂餅是桐鄉烏鎮的傳統名點。據《烏青鎮志》記載,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民間傳說它是因姑嫂二人斗氣而成,故名姑嫂餅的形狀酷似棋子餅,比棋子餅略大。
熏豆茶,又稱烘豆茶,主要原料是薰豆,輔料有桂花、炒芝麻、橙皮、蘿卜絲、蘇子、炒柏子等,故烏鎮人有「吃茶」一說。
生鐵鍋,1866年,鐵匠沈濟在烏鎮開設冶坊,是為烏鎮冶業的開端,也是浙西唯一的一家冶坊。沈家精湛的冶煉技術一直保留至今。今天的亦昌冶坊中,工匠們依然在使用傳統的冶煉澆鑄工藝製作鐵器,昔日的煤炭旺火改成了電爐熔鐵,風箱扇火換成了鼓風機助燃,選料是優質的純生鐵,製作工藝也一如祖輩。
杭白菊,杭白菊其實並不產於杭州。1999年5月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國杭白菊之鄉」的桐鄉市,杭白菊的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90%以上,是杭白菊的中國原產地,享有「杭白貢菊與龍井名茶」並提的榮耀。杭白菊又稱甘菊,是中國傳統的栽培葯用植物,是浙江省八大名葯材「浙八味」之一。
藍印花布,俗稱「石灰拷花布」、「拷花藍布」,是我國傳統的民間工藝精品,用棉線紡織、黃豆粉刮漿、藍草汁印花,純粹手工、環保。主要產品有成衣、三角頭巾、茶杯墊、摺扇、桌布、門簾、雨傘、手機袋、錢包、背包、各式象形掛件等。
木雕竹刻,烏鎮的手工藝十分發達,從日常竹木用品到工藝品,體現烏鎮人的聰慧靈巧。
烏鎮定勝糕,定勝糕的由來有一個傳說,據說是古時烏鎮人民為迎接打仗得勝回來的將士而特製的一種點心,定勝糕的顏色緋紅,象徵著戰爭的凱旋。後來,因為烏鎮自古以讀書為榮,古時讀書人考狀元,親朋好友便都要做幾籠定勝糕送行,表達金榜題名的良好祝願。
定勝糕的形狀為荷花狀,外層是精製的香米和糯米粉,米粉細而均勻,裡面是豆沙餡,中間混有少量白糖和桂花。
資料來源:http://ke..com/subview/10390/5173787.htm?fr=aladdin#10
⑤ 烏鎮主要屬於哪種類型的旅遊資源品味高低烏鎮的開發現狀和保護情況
屬於人文旅遊資來源。屬於自八大旅遊資源中的遺址遺跡類。大眾品味,中檔。目前烏鎮有較為完善的開發和利用,宣傳力度也不錯,在全國有較高的知名度。對於景點的保護,基本做到不過度開發,保護其原有形態,不過由於旅遊人數過多而造成對遺跡的破壞時肯定有的,這也是旅遊業發展所不得不觸及到得問題。
⑥ 急求「烏鎮旅遊文化價值」。
一樣的古鎮,不一樣的烏鎮。三堵封火牆,白壁黑瓦,高聳矗立,是烏鎮入口處的標志專,造型典雅屬,古樸秀麗,是烏鎮民居建築的代表作品。反應水鄉生活風貌的人物群雕像,神態各異,挑水,淘米,洗蠶匾,絞衣服,洗衣提水,河邊納涼等不一而足,真實地反映了水鄉人民的河埠生活。高竿船是與蠶鄉風俗有關的一種娛樂形式。逢源雙橋。匯集了水鄉的特色建築,廳堂,廊棚,水閣,各色建築一應俱全的財神灣。百年老字型大小的中葯店--香山堂。收藏江南古床的博物館--江南百床館。木雕館人稱「百花廳」,立志書院,前身是名震嘉、湖的分水書院。革命文學家茅盾祖輩居住的老屋-茅盾故居。皮影戲館。
⑦ 烏鎮的歷史文化價值,社會價值,旅遊價值,建築風格
建築風格來:以磚木結構自的明清建築為主,保存有20多萬平方米的明清建築。有曲徑通幽的深宅大院,繁復精美的雕花建築,裡面是迷宮般的迴廊和廳堂,建築物的屋頂有獨特的觀音兜、馬頭牆,既防火,又擋風。還有特別的廊棚(帶屋頂的街)。
文化價值
多種文化特徵形成江南水鄉城鎮亦雅亦俗的獨特的地方文化。烏鎮如今一直保留著傳統工藝品製作坊,如藍印花布印染作坊、布鞋作坊、刨煙作坊等。除此之外還有茅盾故居、林家鋪子、立志書戲台、修真觀、翰林第、竹刻工藝館、江南百床館、余榴梁錢幣館、匯源典當等,還有桐鄉拳船、花鼓戲、皮影戲、香市等獨
特的民俗風情,組成了烏鎮濃郁的文化氣息。江南特殊的地理環
境、經濟因素和人文因素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水鄉生活文化,人的
衣食住行也都具有濃郁的水鄉特色。
歷史文化
烏鎮可以說是一個完全的文化古鎮,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烏鎮自古人才輩出。據《烏青鎮志》記載,烏鎮自宋至清出過64名進士,161 名舉人,歷代著名人物有編《昭明文選》的梁昭明太子、《唐宋八大家文抄》編者茅坤、理學家張楊園、文學家茅盾等,並留下了眾多的人文勝跡,正因為他們才有了烏鎮濃厚的文化底蘊,才有了烏鎮江南水鄉古鎮之首的地位。
⑧ 烏鎮有什麼民俗文化的東西別跟我說旅遊的。
一、出會 過去桐鄉、烏鎮一帶的「出會」習俗是相當盛行的,一年四時八節,要出各式各樣的「會」:正月燈會、三月廟會、四月「青苗會」、五月「瘟元帥會」、七月「城隍會」、還有什麼「周倉會」,總管會等。五花八門,名目繁多。在眾多的「會」俗中,除了廟會,就屬「城隍會」最鬧猛了。烏鎮的城隍會除了迎神扮鬼迷信活動外,還有各街坊的「抬閣」和「地戲」節目。出會那天,人們用16人大轎,將城隍廟里身穿神袍、面施彩粉的的城隍木像,抬出來,先到西柵一座無主的荒墳灘上祭祀一番,然後便上街周遊。整個出會隊伍由一個「鬼保長」引路,接著便是鳴鑼開道的先遣,轎子前面打出「肅靜」、「迴避」的木牌。轎子後面是各街坊的「抬閣」、「地戲」節目。那些向城隍爺許過願的人家,就叫一個兒童扮成「犯人」跟在隊伍後,這樣一支由近百人組成隊伍沿街行走再加上街道兩邊觀看的人群,真是前呼後擁,盛況空前。 出會中的「抬擱」節目,是最精彩的四個精壯的漢抬著遊行的彩台,上面坐著或立著穿上做戲頭的童男童女,扮演觀眾喜聞樂見戲文角色,有許仙和白娘娘、牛郎和織女、小放牛、呂純陽等等。彩台的四周掛著琉璃彩珠,打上燈彩,"地戲"的角色則由大人扮演。他們也戴做戲的節目都想出奇制勝,所以「抬閣」。「地戲」年年花樣翻新,爭奇斗艷。有一年出會,某街坊扎了一台別出心裁的「小放牛」他們用板抬著一隻渾身雪白的小牛,牛角上扎著紅綠相間的綵球,牛背上坐著一個扎小辮子的牧童,辮子上還特意裝了一串閃閃發光的五彩電珠,牧童的手拿一枝短笛橫放嘴邊,好像吹著一首牧牛曲。這台節目新奇別致贏得觀眾的連聲喝彩。 「扮犯人」則是帶迷信色彩的活動:家中有人生病,求醫吃葯無效,迷信的人就去向城隍爺許願出會時,派家中兒童扮作「犯人」,隨出會隊伍繞市一周,以示「贖罪」。民間認為,這樣做神就會讓病人好起來。茅盾九歲時候,曾扮過一次這樣的「犯人」。那是茅盾父親生病的時候,他的祖母多次提出要去城隍廟許願,都被他父母攔阻了。到他父親卧床第二年夏天,老人見兒子病勢嚴重,也不管家裡人反對,自己到城隍廟里許了願,讓孫子在出城隍會時扮了一次「犯人」。茅盾晚年回憶這件事時說:「這是烏鎮當時的迷信。」「我雖然當一次『犯人』,父親病未有一絲的好轉。」當時整個出會隊伍要在烏鎮四柵游一周。由於四個柵頭街道都較長,往往需周遊兩天,第一天先到西柵、北柵;第二天再到南柵、東柵。 二、接五路 烏鎮商家,舊時每年農歷正月初四日晚上,有接五路(亦稱接路頭)的習俗。所謂接五路本是指接五路行神,後來變成了接五路財神。據清道光年間出版的《清嘉錄》記載:「正月五日為路頭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舊時商家春節休假後,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請五路財神,初五開市營業,以圖生財有道。茅盾在小說《林家鋪子》中就曾寫道:「初四那天晚上,林先生勉強籌借了三塊錢,辦一席酒請鋪子里的相好吃照例的五路酒,商量明天開市的辦法。」 接五路儀式從下午三點左右開始准備,到晚上九、十點鍾結束。首先擺設案桌。一般店家用兩張八仙桌拼接起來。講究者用三張八仙桌外加一張半桌,俗稱三桌半。接著上供品。從外到內,每桌供品各不相同:頭桌果類,有廣桔、福桔、甘蔗等,喻示財路廣闊,生活甜蜜。二桌糕點,一般用年糕、方糕,年糕上插有冬青、柏枝,暗示高升、常青。三桌正席:當中一隻完整的豬頭,頭下朝外壓放兩只豬腳爪,俗稱跨腳豬頭,代表全豬。兩邊分別為全雞全魚。雞須雄雞,魚須鯉魚,象徵振興有餘。另有一塊酥肉、一隻醬蹄、一碗小爪、一碗豬腸、兩碗雞血。小爪稱元寶湯(因小爪燒熟後曲似元寶)。這肚腸表示銀子常年不斷,雞血喻示有「血財」。此桌除菜餚外還須放酒盅碟筷。最後這半桌上是飯、面、菜各設五盞。另外專盛一碗上面拋高的「路頭飯」,飯上插一根掐頭大蔥,蔥管內豎插一株「千年紅」,喻示興沖沖、年年紅。供桌上的菜點名稱和裝飾,都是為了討個好口采。供桌的序列均按民間飲食習慣安排:先水果,次糕點,再酒菜,後面飯,最後飲茶。三桌半供品,一般先擺兩桌半,第三桌上的酒菜,須等五路財神接到方可奉上。 所謂接五路,須主人上門請接。桌上供品擺端正以後,店主就帶上香燭,分別到東、西、南、北、中五個方向的財神堂去接請(舊時烏鎮東西南北四個柵頭和中市修真觀內,都設有財神堂,內供財神)。每接來一路財神,就得在門前放一串百響。五路財神接齊,即在供桌後面的壁上供上五路財神馬幛。接著第三桌擺上供品,並在頭桌點燭燃香。一切擺設完畢,店主一家人以及店中伙計,依次向五路財神禮拜。拜後將馬幛捧到門外火化,表示送走五路財神,儀式即算結束。舊時,此俗廣傳於浙北大小集鎮。解放後直至商店公私合營後停止。 三、灶壁畫 灶壁畫是指繪在農家灶頭壁上的裝飾圖案畫。它結合江南農村一帶柴禾灶結構的特點,由打灶師傅中擅繪畫者用樸素、流暢的筆法繪制而成。灶壁畫在烏鎮農村十分普遍,在過去,每逢新砌灶頭,必有灶壁畫問世。灶壁畫不僅僅是普通的民俗現象,它也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藝術。 灶壁畫起源於何時已無從考證,它主要是源於民間供奉灶神的傳統。在農村傳統使用的柴灶,它由灶台和灶壁組成,灶檯面一般放有兩三隻鐵鍋,灶壁上畫有圖案。灶頭上方則有神龕,內供灶君木牌(或紙馬)。烏鎮的農民歷來重視打灶,有些農戶,在打灶時還要用小甏貯米和茶打入灶內,或者埋上幾個銅錢,以祈求灶神菩薩保佑全家安康。正是出於生活的需要和對美好生活的種種願望,砌灶師傅們便開始在灶頭的牆壁上描繪出各種寓意吉祥的圖案,灶壁畫便由此產生。 在民間還有這樣的說法:由於灶頭上有灶王爺居住,故而這些陪伴灶王爺的圖案自然都象徵著吉祥,昭示著富貴,表述著嚮往,蘊含著祈求。如果誰家的灶頭只簡單地刷上一層石灰漿了事,人們便會鄙夷地將其稱為「豆腐灶」。 灶壁畫所體現的意象,大抵與民歌一樣,凝聚著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祝願和對美好未來的追求。比如「聚寶盆」,它是烏鎮農村灶壁畫中最常見的一種圖形。它的中心圖案是寫有「黃金萬兩」等吉祥語的元寶。下面是盆,盆上有「招財進寶」等字樣。盆上還有如意、寶珠、銀錠等吉祥物。它表達了人們對豐衣足食的祈求和平安如意的嚮往,寄託了人們勤勞致富的朴實思想感情,反映了人們求全、求美、求富的普遍心理。又如文字圖案「福」。寫在灶壁上的「福」字,字形往往生動多變,十分有趣。有的在「福」字左右角畫上兩只蝙蝠,寓意「遍地有福」;有的把「福」字圖案化,用鹿頭,或壽星頭,或桃子等吉瑞紋樣組合而成,著意裝飾,極富想像,它與「聚寶盆」一樣,同樣寄託了勞動人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與企盼。此外,「娃娃坐蓮花」意為「連生貴子」,「錦雞與花」意為「錦上添花」,「花瓶中插月季花」則寓意「四季平安」等。可以說,烏鎮灶壁畫表現手法五花八門,題材內容豐富多彩,是一種傾其所愛、盡其所想、反復鋪陳、疊加組合的藝術樣式,凸顯出大紅大素、大雅大俗的基本藝術特徵和美學傾向,是民間藝術中的瑰寶。 四、藍印花布 烏鎮的藍印花布非常有名,藍印花與苗族的蠟染一樣,都是我國最古老的織物印花方法之一。與苗族的蠟染布相比較,藍印花布無論是在色彩的飽和度,還是印染工藝技巧方面都是有過之而不及的。藍印花布古稱「葯斑布」、「石灰澆花布」,又稱「藍拷花布」,是我國傳統民間工藝中的一枝美麗奇葩,它以質朴的色彩,古拙的紋樣,素雅的風韻,清新明快的魅力而享譽海內外的,因為布是以靛藍印染而成,故名藍印花布。藍印花布製作歷史淵遠流長。早在秦漢,在織物上印上花紋染色的面料稱作「纈」,據《二儀實錄》載「纈,秦漢間始有」,《周禮·工記》在記載當時染色工藝狀況時也寫道「青與白相間也」。在秦漢造紙術未發明,棉花種植尚未引進,因此人們只能在木板上二面陰刻成花紋,然後把麻、絲織物夾在二塊花版之間進行草木染色。用這種方法生產的印花布稱作「夾纈」,這也可以說是今日藍印花布之雛形。隨著蔡倫發明造紙術,七世紀棉花種植從印度傳入,十三世紀松江人黃道婆從海南把棉紡技術傳授給江南織農,因而民間藍印花布花版製作技術有了長足進步,老百姓對棉質藍印花布的使用也得到了普及。手工藍印花布始於漢朝,發展在宋代,而真正形成自己的生產工藝和獨特風格是在明清時期。在宋元藍印花布稱為「葯斑布」,在明清又稱作「澆花布」。在明清時期,由於當時崇德(今桐鄉)的氣候地理環境非常適宜「藍草」(印染蘭印花布的一種主要植物染料)的生長,且「藍草」種植在當地農村已十分普遍,再加上當地的民間紡織技術又十分發達,故在明清時期崇德的染織藍印花布的作坊已充斥街市,據明代《崇德縣志》記載,在「染織局」登記在冊的手工染坊就有十九家之多。 關於藍印花布的來歷,在民間還有一個傳說。據說從前有一個名叫葛洪的農夫,他為了給自己妻子的白色包頭巾增添一點色彩而費盡了心思。一天傍晚,葛洪夫婦從農田幹完農活回家時,在田埂邊發現一株碧青透藍小草,於是葛洪就把它采了回去,隨手放在一隻石灰缸沿上,准備明早再多采幾株一起搗成汁染頭巾。沒想到第二天,那株放在石灰缸沿上草已掉入缸里,而一缸的石灰水卻變成了清藍色。他見草汁已經浸泡出,於是就將白頭巾放入了缸內染色。三天之後,將頭巾曬干一看,這條頭巾青里泛藍,上面還散布著一些似花的小白點。仔細一看,這小花似的白點其實是粘在頭巾上的石灰。他試著用手去搓擦那石灰,石灰是被搓掉了,但白點卻依舊存在,原來這粘石灰的地方染不上色。看到這神奇的一幕,葛洪恍然大悟,心想,如果用石灰在布上印上花紋,再放到這種草汁里去浸染,然後再刮掉石灰,不就可以染出有花紋圖案的藍布了嗎?這樣,他用這樣方法給他的妻子又重新染了很多好看的藍花頭巾和藍花圍裙。 葛洪用「藍草」染出藍花頭巾的消息很快就傳開了。村上的姑娘阿姨大娘大嬸們紛紛拿了頭巾來請他幫忙染印。一時間,他忙得連自家田裡的莊稼都給荒蕪了,於是他就索性開起了染坊,並帶出了許多的徒弟,成了民間染坊師傅們崇拜的藍印花布的祖師爺。 五、酒俗 烏鎮酒俗源遠流長。考古發現的烏鎮東郊三里許的潭家灣古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證明,早在6000多年前氏族部落的先民們,已經使用陶器盛酒。有史記載,自唐宋以降,朝廷在烏鎮設置酒正的稅官,而且「事權浸微」。酒稅的收入僅次於「土地稅」——錢糧。清末民初,烏鎮糟坊、酒店、酒攤多,北郊農村以釀燒酒為副業,全盛時「燒酒灶頭」有300多副。民間應酬交往、時令節日、紅白喜慶、開張建屋都少不了酒,有「烏鎮到燒酒香」的民謠。三白酒,南北朝時就有記載,梁武帝蕭衍有詩雲:「金杯盞白酒」,頗為歷代縉紳所稱道,有雲:「年末小民之家,皆尚三白」,三白者乃米白、曲白、水白(清)之謂,民間年底家家釀制,臘月和過年飲「三白」成了酒俗。三白酒俗稱杜搭酒。乾隆《烏青鎮志—風俗篇》曾這樣記載:「四時十二月,月月有儀,異常鬧猛。」此外,建房和上樑酒,集會喝會酒,繭行開稱,絲行開業、商店作坊新開喝開張酒。連慶賀婚嫁叫吃喜酒,成了辦喜事的代稱。慶賀壽誕叫吃壽酒,生了孩子辦三朝酒、滿月酒、挪周酒。死了人辦素酒。還有接風酒、順風酒等等。真是無酒不成禮儀,酒俗成了烏鎮文化生活的一大內涵。古代文人騷客留下了帶「酒」的詩篇數百首。 關於烏鎮的有趣的文化習俗還有許許多多。悠悠歲月,烏鎮人堅忍不拔地開拓自己的家園,釀造富有特色的鄉土文化,正是這些獨特的文化民俗風情,使她成為了江南古鎮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烏鎮祖祖輩輩的先民們在求生存、圖發展的艱難歷程中所凝練和閃射出來的智慧、精神和力量,如滋潤大地和生命的水一樣,構成了水鄉烏鎮的靈魂和血脈。
⑨ 去烏鎮旅遊有什麼地方是一定要去的有什麼特產一定要去吃的
http://www.txtourism.com/
http://www.wz517.com/
http://www.5aiu.com/
◎→水鄉民居游:
訪盧閣 匯源典當 木雕陳列館 錢幣館 江南百床館
◎→水鄉文化游:
茅盾故居 立志書院 修真觀戲台 夏翰林第 皮影戲館
◎→手工作坊游:
米酒作坊 恆源泰染坊 姑嫂餅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