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景區的產品決策
① 旅遊產品的價格利潤為什麼決定景區的層次
旅遊產品的價格利潤為什麼?決定風景區城市呢?這是理所當然的問題嘍。因為風景區越好。它的價格是越高的。
② 簡述旅遊者的購買決策過程
消費者購買決策過程
1.喚起需要
2.收集商品信息
資料的來源主要有三方面
(1)市場來源:包括商業廣告、售貨員的介紹、商品展覽等各種企業營銷提供的資料。
(2)社會來源:主要指家庭成員、親朋好友、及社會上使用者互相傳播的信息資料。
(3)經驗來源:指消費者在以往生活中的所見,所聞以及實際感受,這是消費者獲取信息的基本來源。憑著經驗消費者就可能做出購買決策。通過收集信息消費者弄清了不同品牌產品的主要特徵。
3.評估待購商品
是指消費者將獲取的信息進行分析整理和比較的過程。評估的內容主要包括三方面:
(1)產品屬性。即產品能夠滿足消費者需要的特性。除基本用途外還包括營銷者對產品的訴求點是否與消費者的利益點相一致。
(2)價格。不同的消費者因性別、年齡、收入、學識經歷不同對同種商品價格反映不一樣。
(3)效用函數。即商品對需求滿足程度的函數。任何商品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場合,其效用不一樣。這一階段是消費者購買的前奏,對實施購買起決定作用,而且不同的消費者評價商品的標准和方法有很大差異,營銷者應盡可能為消費者提供條件,幫助消費者了解商品屬性,做出購買決定。
4.購買決定
通過評估選擇,消費者已形成對某商品的偏好決定購買。從購買決策到購買,除消費者自身因素外,還會受兩類因素影響:(1)他人的態度。(2)意外的情況。如收入、產品漲價或者有其他更需要購買的東西等等,這一切都將會使消費者改變或放棄原有的購買意圖。
③ 請問旅遊者購買決策的特性有哪些
消費者決策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1、為什麼買?即購買動機。消費者的購買動機是多種多樣的。同樣購買一台洗衣機,有人為了節約家務勞動時間;有人為了規避漲價風險;有人則是買來孝敬父母。
2、買什麼?即確定購買對象。這是決策的核心和首要問題。決定購買目標不只是停留在一般類別上,而是要確定具體的對象及具體的內容,包括商品的名稱、廠牌、商標、款式、規格和價格。
3、買多少?即確定購買數量。購買數量一般取決於實際需要、支付能力及市場的供應情況。如果市場供應充裕,消費者既不急於買,買的數量也不會太多;如果市場供應緊張,即使目前不是急需或支付能力不足,也有可能購買甚至負債購買。
4、在哪裡買?即確定購買地點。購買地點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如路途遠近、可挑選的品種數量、價格以及服務態度等等。它既和消費者的惠顧動機有關,也和消費者的求廉動機、求速動機有關。
5、何時買?即確定購買時間。這也是購買決策的重要內容,它與主導購買動機的迫切性有關。在消費者的多種動機中,往往由需要強度高的動機來決定購買時間的先後緩急;同時,購買時間也和市場供應狀況、營業時間、交通情況和消費者可供支配的空閑時間有關。
6、如何買?即確定購買方式。
研究認為,當代較有影響的消費者決策理論是消費者捲入觀點。
「消費者捲入」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消費者心理學家提出的一個重要理論,它是指消費者主觀上感受客觀商品、商品消費過程以及商品消費環境等與自我的相關性。主觀上對於這些因素的感受越深,表示對該商品的消費捲入程度越高,稱為消費者的「高捲入」,該商品則為「高捲入商品」,反之則稱為消費者的「低捲入」或「低捲入商品」。
比如購買一輛「小汽車」與購買一包「方便麵」的決策。前者需要消費者對商品的性能、質量、價格、消費環境、使用技能等等方面進行很高程度的關注,購買決策過程比較復雜,屬於高捲入商品;而消費者對後者一般不需要花費太長的時間與精力,去了解商品功能與構成、消費環境一類的問題,決策過程相對比較簡單,屬於低捲入商品。
消費者的捲入是購買決策中的心理活動,影響到消費者對於商品信息的搜集、對於商品性能的認識,並且最終影響到消費者對於該商品的態度。因此研究消費者的捲入現象,可以從側面反映消費者對於商品的認知以及態度。這一原理也可以反過來解釋,即從消費者的態度以及認知程度,可以反映出消費者對商品的捲入狀態。
喜愛健美的消費者,可能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購買健美運動器材,如多功能健美訓練器、拉力器、啞鈴等;購買健美運動中所穿戴的服裝,如緊身衣、健美褲等;為了了解科學的健美方法與程序,還需要經常購買一些健美書籍與雜志、經常從電視中觀看健美運動的節目;為了長期維持形體健美的需要,對於自己的飲食消費還有一定的限制,日常飲食比較注意其營養成分、熱能含量等方面的問題。因此這類消費者的高捲入商品包括健美運動器材、運動衣、健美飲食等,為了獲得更多的健美信息,高捲入媒體有健美書籍與雜志、電視節目等。相對而言,對葯品、電器等商品及相關信息的捲入程度要低一些。
④ 論述旅遊決策的基本原則及表現
原則:
旅遊決策的基本原則是最大效益原則,即在資金和閑暇時間確定的條件下去追求最大的旅遊效益。旅遊效益的內涵主要包括旅遊者的精神享受和精力恢復。
最大效益的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是最小的旅遊時間比。旅遊時間比是指在一個完整的旅遊過程中,用於往返客源地與目的地的時間與在目的地遊玩所消耗的時問的比值。這一原則簡而言之為旅速游緩。為了追求旅遊時間比,人們在選定旅遊地之後,往往選擇最快捷的交通方式;在未選定旅遊地時,往往選擇距離最近的旅遊地。其二是最大的信息獲取量或最高的滿意度。
表現:
①旅遊信息的收集:
②旅遊花費的預算:
③目的地的選擇:
④旅遊用品的采購:
⑤旅遊時間長短的決定
⑤ 旅遊決策模型是什麼
分別是結構模型,模擬模型,定性模型和引力模型。
旅遊需求預測
1、旅遊需求的時空分布集中性
旅遊需求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隨時間變化而變化,另一個特點是每一個旅遊目的地都有自己相對穩定的客源地。從數量上來研究和度量旅遊需求隨時間的變化和客源地的空間分布變化,對旅遊規劃和經營決策有重要的幫助。
1>旅遊需求的時間分布集中性
季節性(時間)強度指數:旅遊需求的時間分布集中性是由旅遊的季節性所引起的,可以用季節性(時間)強度指數來定量分析。
式中:R為旅遊需求的時間分布強度指數
xi為各月遊客量佔全年的比重
R值越接近於零,旅遊需求時間分配越均勻;R值越大,時間變動越大,旅遊淡旺季差異越大。R值受到旅遊需求變化和所選時段長短特徵的影響,所以它適用於不同年份(時段)的比較和不同旅遊地(設施)的比較。
高峰指數:用來度量遊客某一時期相對於其他時期利用旅遊設施游覽某旅遊地的趨勢。計算公式為
式中: Pn為高峰指數;
V1為最繁忙時期的遊客數;
Vn為在第n個時期內的遊客數
n為參照時段(1=最繁忙時期)
Pn的數值大小不僅取決於高峰程度,還依賴於遊客總量和所選定的時段。因此,該指數的一個主要用途是用於對旅遊地進行比較或用於考察某一設施隨時間變化而出現的高峰趨勢。當遊客量在所有時期都相同時,Pn=0;當遊客量集中在某些時期時,Pn值會增大。n的值,即用於與最繁忙時期作比較的那一時期,在很大程度上是選擇的結果,選擇工作依靠現有資料,研究目的和研究經驗。
2>旅遊需求的空間分布集中性
旅遊需求的空間分布結構主要指旅遊者的地理來源和強度,其集中性可以用地理集中指數來定量分析。其公式為:
式中: G為客源地的地理集中指數
Xi為第個客源地的遊客數量
T為旅遊地接待遊客總量
n為客源地總數
遊客來源越少越集中,G值越接近100;G值越小,則客源地越多越分散。對於一個旅遊地,客源地越分散,旅遊經營越趨於穩定。
2、趨勢外推模型
趨勢外推模型是以已經發生的事件資料為預測基礎,依據一系列的的歷史數據資料來推測未來的可能形勢。無論哪一種類型的趨勢外推模型都有一個共同的假設:歷史數據的趨勢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持續下去。趨勢外推模型主要有回歸模型和時間序列模型兩類。
1>回歸分析方法
一元線性回歸模型是最簡單的也是最常用的趨勢外推數學模型,常用於以年為時間單位的旅遊需求量的變化。形式為:
y=a+bx
式中:y為因變數,x為自變數,a為常數項;b為y對x的回歸系數。關於本模型的具體運算,請參看《常用統計方法》的相關內容。
保繼剛(1989)年通過研究建立了北京香山公園遊客量的一元線性回歸方程:
y=-35047.0088+17.859x
r=0.9828
式中: y為年遊客量(萬人)
x為年份
r為相關系數
知道1979年到1985年的遊客數量分別為291.58,318.75,326.97,361.92,359.73,381.63,405.09;可以運用模型得到1986年的預測值為420.97。(具體參見《旅遊地理學》)
2>時間序列模型
時間序列模型主要用於解決對波動性旅遊需求的預測,如對受到季節性影響顯著的目的地的需求量預測就可以用這一模型。
在時間序列分析中,預測過程首先要通過過去需求量的歷史資料求出統計形式的擬合曲線,然後向前延伸這條擬合曲線,用以估計未來時段的需求量。這種擬合曲線通常可以分為三類:水平需求曲線、趨勢需求曲線和季節性需求曲線。
常用的水平時間序列模型有一次滑動平均模型和一次指數平滑模型。
常用的趨勢需求模型有線形趨勢模型,包括線形回歸模型、二次滑動平均模型等;非線形趨勢模型,如二次回歸模型、三次指數平滑模型。
常用的季節性需求模型包括季節性水平模型、季節性交乘趨勢模型等。
3、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是在城市和區域經濟研究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模型。20世紀後期,國外一些學者率先將這一模型應用到旅遊研究中來,用於遊客預測、旅遊吸引力確定以及旅遊規劃等方面。
1966年,Crampon L J首次將引力模型用於旅遊研究,他所建立的引力模型也是其他研究者應用的基本引力模型:
式中: Tij為客源地i與目的地j之間旅行次數的某種量度
Pi為客源地i人口規模、財富或旅行傾向的某種量度
Aj為目的地j吸引力或容量的某種量度
Dij為客源地i與目的地j之間的距離
G,b為經驗參數
客源地人口可以為某個城市等特定區域的人口數量,或將來要進行旅行的人數,它可以是幾個變數的組合。
目的地吸引力可以是美學吸引力、資源容量、旅遊地知名度等幾個變數的組合。
距離一般是指感知距離,可以用實際距離或旅行時間來進行表示。
其後,有一些學者針對該模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主要針對距離變數又提出了一些修正模型,在此不一一介紹。
4、特爾菲法
特爾菲法是預測模型中最著名,也是最具有爭議性的方法之一。當歷史資料或數據不夠充分,或者當模型中需要相當程度的主觀判斷時,就需要用特爾菲法預測事件的未來趨勢。目前,特爾菲法在軟科學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也取得了不少令人滿意的效果。決定特爾菲法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問卷的設計和選擇專家的合格程度。
用特爾菲法預測一般包括以下工作步驟:
1>確定預測的問題,選擇征詢的專家組
專家組的專家選擇要全面,要有代表性,以保證預測的全面和綜合。專家人數由問題的復雜程度來決定。一般為40~50人。
2>制定和分發第一輪問卷
問卷由專家完全獨立填寫,也即專家間沒有任何形式的交流,避免互相干擾與影響。第一輪的問卷包括兩個部分內容:一是向專家概括介紹所進行的研究項目,另一是請專家鑒定未來可能出現的事件發生的概率、可能發生的時間。
3>第一輪問卷回收,整理結果
過程包括中位數計算,指出兩個中間四分數的范圍,即中位數兩旁包含50%總預測數的范圍。
4>第二輪問卷
將第一輪問卷的統計總結附在第二輪問卷上寄給第一輪征詢的專家組,各個專家自己第一輪的答卷也復印附上作為參考。詢問每一個專家在看完小組的平均結果之後是否希望改變自己的預測。如果專家的預測值不在兩個中間四分數之內,而他又不願意改變自己的原始預測,則要請專家給出理由。
5>回收第二輪的問卷並整理結果
包括新的預測結果以及部分專家不同意第一輪問卷結果的意見。
6>第三輪問卷
將第二輪問卷的結果和意見綜合進第三輪,問卷的說明與第二輪相似。主要的不同之處是加上了部分專家不同預測結果的意見。
第三輪問卷的結果出來之後,要決定是否需要作第四輪的問卷調查以獲得進一步的預測。如果兩次調查後絕大多數預測已經在中位數附近,就沒有必要再作下一輪的調查。
⑥ 旅遊者購買決策的過程是什麼
(一)需要和問題的識別;
(二)信息收集:主要來源:①個人來源;②商業來源;③公共來源;④經驗來源。
(三)評估與選擇:
引起營銷者注意的五種心理現象:①產品性能是旅遊者考慮的首要問題;②旅遊者對各種性能的重視程度不同;③旅遊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即品牌信念和品牌實際形象有差距;④旅遊者多產品有各種效用期望;⑤旅遊者在選擇旅遊產品大多以個人理想作為比較標准。
(四)決定購買;
(五)購後印證。
⑦ 旅遊決策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個人的經濟收入、興趣愛好、旅遊目的、閑暇時間、旅遊目的地距離、旅遊地交通專便利情況、旅遊地文屬化氛圍、娛樂購物設施、旅遊產品質量、 家庭經濟情況、旅遊消費潛在風險、家人和朋友是否支持和贊成自己的旅遊選擇、旅遊目的地社會發展水平、旅遊地設施和服務、出境旅遊政策、旅遊目的地的社會治安狀況、自己過去的旅遊經驗等等,這些都會影響一個人的旅遊決策。
⑧ 旅遊景區項目策劃的理論是什麼旅遊景區項目策劃的案例有哪些
旅遊景區項來目策劃的理論是什麼自?旅遊景區項目策劃的案例有哪些?關於旅遊景區項目策劃,綠維創景結合實踐經驗進行了諸多研究。我們認為,景區策劃對景區的產品設計、運營管理等具體操作事物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綠維創景秉承「創意經典·落地運營」的服務理念,將景區策劃內容劃分為四大部分:遊憩模式設計、收入模式設計、管理模式設計、營銷模式設計。其中遊憩模式設計是景區策劃內容的主體部分,也是後面三種設計的基礎。
因此,遊憩模式策劃對景區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綠維創景將景區遊憩模式策劃歸納為五個步驟,稱為「景區遊憩模式策劃五部曲」,並以河北某山嶽峽谷型景區的相關策劃內容進行闡釋。我們認為,「遊憩線索」體現在總體定位和功能分區上,要求主題明確。
「遊憩節奏」體現在游覽線路設計上,要求有鮮明的階段性和空間序列變化的節奏感;「遊憩方式」體現在參與性項目設計上,要求增強體驗性,使遊客主動參與;「遊憩內容」體現在功能性項目設計上,要功能復合、集約利用、節約土地;「遊憩氛圍」體現在觀光方位、體驗角度上,要立體化塑造。【旅遊景區項目策劃:綠維創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