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生態旅遊業發展
Ⅰ 農村生態農業旅遊開發國家有哪些政策
生態農業國家扶持政策有哪些:
引導有機生態農業發展的相關經濟政策
包括生態補償、綠色補貼政策、項目基金扶持、減稅、免稅、貼息、政府補助等多種經濟支撐手段。支持生態產業的發展,使其綜合競爭能力增強。
綠色補貼
綠色補貼是政府給予經濟主體以激勵其進行環境保護或污染削減活動的某種形式的財政支付
綠色補貼的內涵主要包括四個基本要素:
首先,它是一種旨在促進環境保護的財政鼓勵措施;
其次,它是通過對經濟主體的經濟激勵機制來實現政策目標的;
再次,既包括對環境保護投資的補貼,也包括對污染削減行為的補貼;
最後,補貼方式是多樣的,不僅僅限於現金支付,還包括信貸優惠、稅收減免方面的形式。
按補貼內容不同,綠色補貼分為生態服務類補貼和公共服務類補貼。
生態服務類補貼是指對生態環境直接服務行為的補貼,既包括森林保護、植被養育、水土保持方面的補貼,又包括環境友好型技術採納補貼、化學農葯減用補貼等等,對有機生態農業都著很好的補貼。
公共服務類補貼主要是指政府的一般性公共服務支出,如環境科技研究、環保教育及培訓、病蟲害防治、動植物檢疫、農村清潔能源推廣、農田灌溉系統、鄉村道路等方面的支出,這些政府支出對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間接的作用。
按補貼對象不同,綠色補貼分為環境改善類補貼和污染削減類補貼。
環境改善是相對於環境「自然狀態」而言的,環境改善類補貼是對創造正外部性的經濟主體的補貼,能實現外部收益內部化。對植樹造林、生物多樣性保護、防範有害生物入侵的補貼均屬此類,一般生態農業旅遊觀光園這方面涉及比較多一些。
污染削減是相對於環境「污染狀態」而言的,污染削減類補貼是對減少負外部性的經濟主體的補貼,能激勵生產者主動採用污染控制技術。對工業企業採用煙氣脫硫設備的補貼、對畜禽養殖戶採用沼氣技術的補貼、對農戶減量使用農葯或化肥的補貼屬於此類
按補貼方式不同,綠色補貼分為一次性補貼和連續性補貼。
通常,一次性補貼是分攤生產者採納親環境技術的經濟成本,從而激勵採納技術或提供生態環境服務。比如對採納沼氣技術的補貼,補貼只發生在技術採納當年,一旦技術設備投入使用,政府就不給予後續的補貼。
連續性補貼通常是連續數年對生產者進行經濟補償,以彌補由於環保而造成的收入損失,進而達到環境保護的激勵效果。比如政府對農戶減量使用化肥而造成作物減產的補貼,這種補貼每年都有,只要農戶減少化肥用量就能獲取補貼。
綠色補貼與生態補償、環境賠償
綠色補貼一般是政府對經濟主體的在國家政策層面上的環境經濟關系,比如退耕還林補貼、休耕補貼等;
生態補償是政府對政府、政府對經濟主體在某一具體事務上的環境經濟關系,比如,流域生態補償是下游地方政府對上游地方政府在流域水質保護上的經濟補償,征地補償是政府對土地產權人在征地事務上的經濟補償;
環境賠償是經濟主體對經濟主體之間的圍繞環境事故的權責關系而產生的經濟行為關系,如排污企業對受污染居民的經濟賠償。
關於具體的補貼數額,根據地方的不同,額度也各不相同,需要咨詢當地的農業部。其他更多新農業信息咨詢,可關注發現良田。
Ⅱ 為什麼說發展生態旅遊是是實現旅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1.生態旅遊是在可持續發展觀指導下發展起來的新型旅遊方式。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全球性和區域性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的背景下,許多國家開始反思傳統的發展觀。1972年在瑞典召開的人類環境大會,通過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標志著人類開始正視環境問題。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的共同末來》報告中提出了可持續的發展觀,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發展」。依據這一定義,旅遊的可持續發展觀就是指旅遊的發展要從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等方面的利益相協調的角度出發,確保旅遊發展可資利用的資源能用來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不危及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發展觀念。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可持續發展觀的指導下,生態旅遊得到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世界各國紛紛把生態旅遊視為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形式和重要途徑,並採取相應措施促進生態旅遊的健康有序發展。
2.生態旅遊是集遊客、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於一體的旅遊方式。從遊客效益來說,無論是在未開發的自然生態系統中開辟生態旅遊區,還是在原有的風景名勝區中改善、提高生態質量建立新的生態平衡,生態旅遊都是一種高層次的旅遊活動,對遊客更具有吸引力。從經濟效益上看,生態旅遊區不需也不應大規模興建旅遊設施,而是以小型簡單,如帳篷、簡易房等,只須建立嚴格的衛生設施,因而投資少,收益大。發展生態旅遊還可以帶動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欠發達山區綜合性旅遊的開發和經濟發展。從社會效益上看,開展生態旅遊無論從宣傳導向、旅遊內容、管理手段、環境氛圍等方面,都是對旅遊者進行生態環境教育的絕好方式,並從旅遊這個窗口擴散到社會,使整個社會都來關心環境問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從環境效益上說,生態旅遊是一種欣賞、研究自然和保護環境,不允許產生環境負效應的旅遊活動。無論是經營者開發建設與經營,還是旅遊者的旅行活動都必須遵守環境保護的法律和制度,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旅遊活動對環境的不良影響。
3.生態旅遊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方式。生態旅遊在促進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具體而言,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提高了人們的生態意識,促進生態旅遊目的地的環境保護,被環境學家視為支持保護區的潛在手段;二是促進我國旅遊景區布局進一步優化和旅遊層次的提升,提高了旅遊者旅遊活動行為的層次;三是提供了多種就業機會,給當地居民帶來經濟收益,增強生態保護區的經濟實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四是有利於我國旅遊業整體服務水平的改善和行業發展,提高人們的生活品位;五是擴大與外界文化交流的機會,促進社區健康發展,已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的重要標志。
Ⅲ 倡導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遊,屬於哪種經濟發展模式
綠色發展吧,低碳復和節約制與之相關性不大,生態旅遊與循環也不太搭邊。遠景設計研究院農業旅遊規劃專家道:生態農業按照生態學、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結合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而現代農業通常是與旅遊相結合,進行綜合規劃開發,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Ⅳ 生態旅遊業發展的現狀,趨勢,和意義是什麼
現狀:亂,爛,差
趨勢:潔,整,齊
意義:還一份自然,該熱鬧的地方就得熱鬧,該寧靜的地方就不能有幾個人。
Ⅳ 生態旅遊業的開發對旅行社導游有哪些特殊要求(舉例說明)
加強對生態旅遊管理和服務人員的教育,建立一支能適應生態旅遊發展的職工隊伍,加強對區內管理人員和導游的培訓,提高員工的素質和服務質量以滿足遊客不斷變化的旅遊需求;增強參與者的生態旅遊知識和環境保護意識,使人們認識到生態旅遊是一項具有保護自然和維系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提高全民旅遊綜合素質,使每個人都成為生態旅遊積極的支持者和參與者,使遊客來到邢台不僅能親近自然、增長知識、擴大視野,且能切身體會到生態旅遊的本質——人與自然的和諧,能體驗更深層次的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協調。
http://www.studa.net/Travels/081209/10511789-2.html
一個優秀的生態旅遊導游員除要有專業知識(野生動植物、自然、歷史、文化等方面知識)、野外生存能力、醫療急救知識等外,還要有非常強的服務意識。
提高導遊人員自身素質,加強導遊人員生態意識的培養,使導遊人員在接待遊客時能與之更好的溝通,或者用自己的行動來為遊客做出環境保護意識培養的典範作用。
Ⅵ 我國農業生態旅遊產業發展的前景是怎樣的
在長久的歷史發展時期,農業一直是國計民生的重要部分,不僅解決了我國大量的人口生存問題,還緩解了環境與人口之間的壓力。發展農業生態旅遊不僅使我國大量的農業生態資源得以充分運用,還使農業收入得到提高,對協調我國經濟與環境關系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農業生態旅遊越來越受廣大遊客的青睞,滿足了多層次,多樣化的人群需求,緩解了我國過度開發旅遊資源對環境產生的破壞,使農業在新的模式下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還使我國旅遊業尋找到了新的發展道路。所以,農業生態旅遊產業在我國旅遊業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Ⅶ 旅遊局對發展生態旅遊業有哪些政策
多樣性
1、注重生態系統完整性,應在非生物因子和生態過程等方面加強生態系統完整性建設。
2、保持生態系統本土性,禁止或慎用引進外來物種,防止生物入侵,保護古樹名木和原生的鄉土植物群落,防止生態環境退化。
3、重視生物多樣性,有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計劃,將生物多樣性納入監測內容。示範區設有生物多樣性保護專職人員及咨詢專家。
4、生物因子植被良好,動植物資源豐富,物種的生境類型眾多。物種保護措施有效,珍稀物種和瀕危物種能得到重點保護。
5、示範區內無捕獵野生動物和破壞野生動物的生態環境的行為,禁止出售野生動物製品。研究和防治生物危害、生物入侵,合理控制原有的林產品採伐規模。保護區內物種的生存環境,結合示範區綠化等生態建設項目,進行適宜生境的擴大設計。
6、調查、記錄和監測國家重點保護和省級保護的野生動植物的種類,種群現狀、動態分布和生境。識別野生動物活動廊道,必要時可採取人工廊道設計。在野生動物棲息區內的人工設施,控制夜間照明和雜訊,保持天空的自然黑暗,避免驚擾野生動物,不應對夜行動物造成明顯的干擾。
豐富性
旅遊資源結構合理,規模較大,豐度較好。
獨特性
1、區內獨特的自然景觀具有很高或較高的美學價值、科研價值、文化價值,或與之密切相關的人文景觀價值較高;
2、生態資源遊憩價值較高。示範區內的人為干擾較少,大部分為自然區域。
3、特定資源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稀缺性,在市場上形成較大影響。
Ⅷ 中國生態旅遊業的發展現狀
最經搞的畢業論文和這個有關,給你幾篇參考文獻吧 自己看一下,不過要上知網下載,如果要具體的話 給我你郵箱
參考文獻:1、國內生態旅遊研究現狀及趨勢
2、淺析我國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及對策
3、生態旅遊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這個貌似網路文庫裡面有)
內容要靠自己刪選和歸納
Ⅸ 如何獲得政府扶持,促進鄉村旅遊事業發展
政府介入發揮主導推動作用是促進鄉村旅遊發展的基本道路。(一)政府主動謀劃,政策鼓勵促進。發達國家大都把鄉村旅遊作為政治任務或公益事業來發展,主動謀劃,不同程度地採取了一些促進措施,積極發揮政府旅遊和農業等職能部門的組織、規劃、協調、宣傳、推動的作用。比喻西班牙,每個地區政府都有相關鄉村旅遊的立法,從立法上確定鄉村旅遊的地位。美國從縣、州一直到聯邦的各級政府對鄉村旅遊都制定了一些列扶持政府。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芬蘭相繼成立了農村旅遊發展協會和農村政策委員會,協調農村發展尺度,推進農村資源的有效配置。西班牙瓦倫西亞大區政府主持制定了發展規劃並提供了規劃編制的技術支持和資金支持,並給予嚴格管理。(二)積極搭建平台,強力推動發展。為推動鄉村旅遊發展,各國政府積極搭建企業投融資平台、跨區域合作平台、網路商務服務平台、市場營銷平台等等。比喻1992年,美國土地管理局、魚類與野生動物管理局、國家森林公園中心、森林委員會、國防部、美國旅行與旅遊管理局的「理解備忘錄」(MOU),形成了地方、區域、州政府在推進聯邦土地發展旅遊業中共同合作的框架。法國於1953 年成立法國農會常設委員會,1998 年專門設立了「農業及旅遊接待服務處」作為推廣農業旅遊的中央機構;建立「歡迎蒞臨農場」網路,完善農場客棧、農產品市場、點心農場、騎馬農場、教學農場、探索農場、狩獵農場、暫住農場和露營農場等九大系列,推銷農業旅遊,大大促進了鄉村旅遊的發展。(三)堅持農業主體,規范行業運作。西方發達國家在堅持宏觀管理的同時,大都走出了一條行業管理、市場規范、行業自律的發展道路。為了保障鄉村旅遊的農業屬性,英國從法律上規定了農業的地位,全面推行農村事務管理方案;德國農業協會於1972 年制定了鄉村旅遊品質認證制度,凡經檢驗合格者,頒發度假農場認證標章,並由經濟部、財政部等負責後續認證工作的推行,該制度的實施大大提高了德國鄉村旅遊服務的總體質量。法國於1974 年頒發了《質量憲章》,根據「農家樂」的周邊環境、軟硬體設施、房間舒適度及各項服務,以麥穗為標志,將它們分為5 個等級,最低等級1個麥穗,最高級別5 個麥穗,要想獲得5個麥穗的「農家樂」要求十分嚴格,要有私家花園、停車庫,還要有包括網球場、游泳池、桑拿及音樂設備在內的休閑設施,引導企業規范運作、加強行業自律。(四)優化農村環境,注重品牌特色。發達國家普遍認為,鄉村旅遊是多事業系統推進的結果,是鄉村傳統產業的替代產業,是發展區域基礎設施、優化農村發展環境的一條重要措施,因此要針對不同地區的特色和優勢進行開發利用。芬蘭鄉村旅遊的發展目標和功能定位在:經濟增長與調整、創造就業、增加投資、人口穩定、基礎設施和設備供給及保障等。義大利將鄉村旅遊與現代化的農業和優美的自然環境、多姿多彩的民風民俗、新型生態環境及其他社會資源融合在一起,成為一個綜合性項目,對農村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改善城鄉關系,起著非常重要的紐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