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太原旅遊文化標志

太原旅遊文化標志

發布時間: 2021-03-08 07:04:00

1. 太原市有什麼標志建築呢

凌霄雙塔就是太原市的標志建築。而且這座建築物也是比較高的。

2. 太原市的標志和象徵是什麼

太原市的標志是雙塔!

雙塔為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高僧福登奉敕建造,八角十三回級,高54.7米。塔內有答階梯踏道,可登頂層,憑窗遠眺,塔檐飾有琉璃瑞獸,氣勢雄偉.被後人譽為"文筆雙峰"是中國古典建築之典範.登臨塔上可盡闞太原全景,太原風光歷歷在目。人們出入太原,雙塔首先映入眼簾,故成為太原的標志。(現在隨著城市的發展,高樓林立,不像以前那麼容易就看到雙塔了)

3. 太原旅遊

太原市區有:濱河公園,迎澤公園,還有太原動物園.
太原周邊有:晉祠博物館,天龍山石窟,汾河二庫,蒙山大佛,崛圍山,榆次老城,喬家大院,常家莊園,三多堂,平遙古城,介休綿山
太多了

4. 太原市有那些風景名勝古跡

太原:晉祠, 天龍山,崇善寺,永祚寺,崛圍山,竇大夫祠
長治: 古城長治,上 黨 門,靈 空 山,黃 崖 洞,太行回大峽谷.
朔州答: 朔州古城,應縣木塔,崇 福 寺,凈 土 寺,廣武漢墓群.
臨汾: 堯廟,大槐樹,小西天,廣勝寺,東 岳 廟,蘇三監獄,霍州署衙.
晉城: 蟒河,歷山,青 蓮 寺,玉 皇 廟,炎帝陵,王莽嶺, 柳氏民居,皇城相府,羊頭山石窟.
陽泉: 藏山,娘子關,百團大戰紀念碑.
晉中: 綿山,晉商大院,古城平遙,古城祁縣,雙 林 寺,鎮 國 寺,資 壽 寺,張壁古堡.
大同: 雲岡石窟,華 嚴 寺,善化寺,九龍壁,恆山,懸 空 寺, 覺山寺,水 神 堂,應縣木塔,大同火山群.
運城: 永樂宮,普救寺,小浪底,龍門激浪,黃河鐵牛,黃河古渡,古城新絳,絳州大堂,解州關帝廟.
忻州: 雁門關,邊靖樓,趙 杲 觀,管 涔 山,蘆芽山,禹 王 洞,娘 娘 灘,楊忠武祠,忻州溫泉,古城代縣

5. 晉文化的晉文化八大旅遊文化品牌

晉文化八大文化品牌是指:華夏之根、佛教文化、黃河之魂、晉商家園、邊塞風情、關公故里、古建瑰保、太行神韻八大旅遊文化品牌 三晉大地,表裡山河,人傑地靈。山西作為中華文明歷史最長最完整的地區之一,從史前文明的舊石器時代發端,聯系貫通了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其歷史文化脈絡清晰,框架完整,文明進程從未間斷,影響深遠,留存有35000處文物古跡,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19處,位居全國第一。山西歷史文化的完整性、先進性以及藝術性,對中華民族的精神、風俗、習慣的形成發生了重要作用,對華夏五千年文明史產生了巨大的輻射力、滲透力和影響力,並以「華夏文明主題公園」、「古代東方藝術博物館」、「中國社會變更和進步的思想庫」三大特徵組成了「華夏文明看山西」的深厚內涵和豐富的文化底蘊。
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家分晉,迅速成為實力雄厚的三個方國,在那個諸侯連綿征戰、百家爭鳴不停的特殊歷史時期,韓、趙、魏的活動直接影響著中國的發展進程,在三晉大地上演了李悝變法、魏文侯改革,西門豹治鄴、張儀縱橫天下、胡服騎射、圍魏救趙、長平之戰等一幕幕精彩紛呈、聲勢浩大的歷史正劇。
秦漢以來的山西譜寫了中華民族大融合的光輝篇章。從某種角度看,山西的歷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史。自古以來,山西就是中原與北方各民族文化交匯融合的天然通道,是中原農耕經濟與北方游牧經濟沖撞對接的前沿地帶。山西始終發揮著民族大融爐的作用,譜寫了民族大融合的輝煌篇章。
上古時中原各國因經濟文化方面的優勢而稱華夏,與其毗鄰或是錯雜居住的其他民族被視為戎狄蠻夷。隨著華夏各國的日益強大,西戎為秦所滅,赤狄、白狄為晉所滅,齊滅萊夷,大部分的淮夷小國被楚、魯所滅,戎狄蠻夷逐漸接受了較為先進的華夏文化,逐漸融合於華夏族。西漢一朝,通過武力打擊、和親通商等政策,促進了與匈奴的民族融合。東漢時,北方草原大旱,匈奴分為兩支,南匈奴依附漢朝,南移入山西汾河流域。建安初,曹操分匈奴為五部,分居山西,合計約20萬人。兩晉時民族融合的規模再次升級,匈奴四次大規模內附,移民部落多達19種,特別是太原地區成為移民的集中地。與此同時,雜居於山西的還有羯人、鮮卑人、羌人、氐人等。十六國時期,山西是當時矛盾集中的地區,各族迭相稱雄,戰亂相因不斷,但民族融合、文化融合亦加劇。三晉文化因民族融合充實了新鮮血液,各族人民在漢化過程中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宋明時期的大槐移民是中華民族艱苦創業、愛國念祖的精神象徵。據學者考證,南宋時即有從山西移民事,但明初洪武、永樂兩朝移民規模大、次數多,達20餘次,長達50年之久。明廷在洪洞大槐樹下設局駐員,為移民登記造冊,發放川資憑證,住戶部循入里籍後,由後軍都督府派兵押解赴各省州縣定居。移民不僅來自洪洞,還遍及山西全省。去向則尤為廣遠,遍布國內30個省市,2217個縣市。大槐樹成為移民聚散地的標志,各地後代移民共認大槐樹為其祖先故地所在。
元末明初,中原江淮間戰亂不已,極大的破壞了生產力,人民死傷無數,城郭為墟,農村殘破,兼以水旱蝗災,兩淮、山東、河北、河南、湖北之民,十亡七八,「生民百遺一,千里無雞鳴」「春燕歸來無棲處,赤地千里少人煙」。而山西由於地形險要,鄰省的戰事很少波及山西,省內大部分地區,又風調雨順,連年豐收,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丁興旺。明廷為了鞏固政權,恢復生產,採取了以移民墾荒為中心的振興農業的舉措,將洪洞縣廣濟寺定為移民之地。大槐樹移民在各地力披荊棘,除草萊,立街市,漸至人煙繁多,百貨駢闐,野有餘糧,民無菜色,在各地經濟發展、民生振興中貢獻頗巨。後世移民子孫,又外出奔走,近代頗多赴海外謀生者,故海內外華人後代均有以大槐樹為祖籍,追念先人辛勤創辟,寄託愛國愛鄉之情。廣濟寺門前漢植大槐樹便同移民緊密聯系在一起,成為移民之根,成為根祖的代名詞,也成為激發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淵源。 山西東以太行為天然屏障,西和南以黃河為自然疆界,北邊橫亘長城天塹,境內太行、恆山、五台、太岳、中條、呂梁六大山脈縱橫起伏,丘陵、盆地遍布期間,山地、高原回互相連,地勢險峻,關隘眾多,形勢天成,表裡山河,據之則居高臨下,東出可取冀豫平原,南下可逐鹿中原,西進可窺視關中,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民族交融之所,文化激盪之處,呈現著獨特的邊塞風情。
5000多年前,河東解州爆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戰爭,黃帝族先後戰勝了炎帝族、九黎族,形成了華夏民族。古代戰爭遺址,有戰國後期規模最大的戰役「長平之戰」古遺址,有聞名遐邇富有歷史傳奇色彩的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有曾經殺聲震天、屍橫遍野的金沙灘古戰場,有荒冢累累葬有萬千漢代戍邊將士遺骨的山陰漢墓群以及至今仍然較好保存的代縣楊家將祠堂、寧武宋建寧化古城、新廣武城與舊廣武城等。古代眾多名將如戰國的廉頗、李牧;漢代的衛青、霍去病、李廣;三國時的關羽、張遼;唐代的尉遲恭、薛仁貴;宋代的楊業及楊家將、狄青等,皆出自山西,他們與長城一道演繹著民族的歷史,鑄造著民族的精魂,是山西乃至長城文化的不盡源泉。 古色太行——古老的人類文明。太行山是一座不朽的人類歷史豐碑。早在遠古時代就有人類在這片沃土繁衍生息,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氏就在這里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從游牧到定居,從漁獵到農耕的偉大變革。太行山亦曰王母山,又名女媧山,「神農嘗百穀」、「粒王填海」、「參盧農耕」、「羿射九曰」「、女媧補天」等神話傳說都發生在這里。相傳九黎部落首領蚩尤及堯、舜、禹都在此活動過。女媧的主要活動舞台就在山西太行山,有不少女媧遺跡留存,如長治天台山有女媧「煉石補天」的「望天台」;晉城浮山北谷,有女媧「煉石補天」的「媧皇窟」;長子發鳩山,有女媧「精衛填海」的遺跡;黎城廣志山,有女媧所至的「媧皇廟」等。
太行山歷史悠久,不僅有古老的人類文明,而且有豐富的文化寶藏。太行山兩側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散發出古色古香的魅力,留下了歷代帝王將相、達官賢士、文豪武傑、宗教名流、神醫巧匠的足跡。「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唐代詩人李白曾吟出《行路難》的詩句;三國魏相曹操在北征途中也寫下了「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的凄涼與哀嘆。先人的感悟使太行山更增添了幾分神秘與蒼茫,從山西解州的涿鹿大戰到中國歷史上的夏商,從晉國諸侯到開創東周,從春秋晉國到三晉分家,從長平之戰到秦朝一統,興衰起伏的歷史劇在山西輪番上演。歷史的凝固使山西的地面古建築佔到全國的72%,這72%中在太行山地區就佔到80%以上。

6. 太原旅遊歷史名勝古跡

太原旅遊資源豐富,悠久的歷史給太原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較為著名的有晉祠、天龍山石窟、永祚寺、純陽宮、崇善寺、竇大夫祠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處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2處。
山西太原市名勝、古跡
太原市
狄村,唐初武則天時名相狄人傑的故鄉。

清真古寺 在太原市解放路南段東側。建於唐貞元年間 (785-805),現存為明代遺構。門前牌樓一座,黃匾「清真古寺」。殿內為阿拉伯式裝飾,彩繪施瀝粉貼金,富麗堂皇。周圍木壁上刻有阿拉伯文《可蘭經》第29、30本中經文數段,雕刻精細工整。左右碑亭對峙,亭內碑刻為宋黃庭堅草書,元趙孟頫和清初傅青主觀後題銘。 還有明方孝孺等人榜題。

純陽宮 在太原市五一廣場西北隅。又稱呂祖廟。創建年代無考。明萬曆二十五年 (1597年),晉藩王朱新揚對宮內重新規劃,規模空前。清嘉慶年間 (1796-1820) 增築後院巍閣3層,景觀宜人。該院整個建築布局,類似八卦形式,為國內少見。

崇善寺 在太原市東南隅。創建於唐。明洪武十四年 (1381年) 朱元璋三子晉恭王朱棡為薦其母高皇後,就該寺舊址大事擴建,南北長550餘米,東西寬250餘米,總面積達14萬平方米。寺內大雄寶殿居中,面寬9間,高達30餘米。殿堂樓閣、亭台廊廡數近千間。清同治三年 (1864年) 大部建築毀於火。現存崇善寺的局部,包括山門、鍾樓、東西兩廂和大悲殿,亦自成格局。殿內神台上供千手千眼十一面觀音及千缽文殊和普賢三尊巨像,像高8.5米。殿宇和塑像,都為明初遺物。門前鐵獅一對,明洪武時 (1368-1398) 鑄造,為明代獅獸中的佳作。

雙塔寺 在太原市東南郊郝庄村南。明萬曆三十六年 (1608年) 高僧福登奉敕建造。現存寺內主要建築,全為磚構。八角十三級,高54.7米。塔內有階梯踏道,可登頂層,憑窗遠眺,太原風光歷歷在目。人們出入太原,雙塔首先映入眼簾,成為太原的標志。寺內牡丹遍地,傳為明代所植。

開化寺連理塔 在太原市西南17公里蒙山腳下。寺建於北齊天保二年 (551年),依山崖雕造佛像,高約60多米,規模宏偉,與龍山童子寺齊名。隋仁壽元年 (601年),建高大佛閣,改稱凈名寺。唐高祖和高宗都曾到此瞻仰,復改名開化。五代後晉開運二年 (945年) 北平五劉知遠重建大閣5層,130間。北宋淳化元年 (990年) 又建釋迦、如來二磚塔。既有唐代古樸遺風,又有宋代精細刻法,是唐到宋的一種過渡形式。

龍山石窟 在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龍山山巔。滿山林密葉茂。石窟開鑿於元初,道人宋德芳於太宗六年 (1234年) 主持營造龍山石窟及昊天觀。現廟宇殘壞,石窟尚存,共8龕。各龕雕像數額不等,共40餘尊,大都保存完好,雕工朴實,衣著莊重,與佛教石窟藝術風格截然不同。

童子寺燃燈塔 在太原市西南20公里龍山上。寺為北齊天保七年 (556年) 僧宏禮禪師創建。北齊文宣帝高洋曾登寺俯瞰並州 (今太原) 城景。金天輔元年 (1117年) 寺毀於兵火,明嘉靖元年 (1522年) 重建。寺內建築及其石雕佛像早已不存。寺前有燃燈石塔,高4.12米。雖歷經1400多年風雨,依然如故,是我國已知最古的燃燈石塔。

太山寺 在太原市西南23公里風峪溝北。四周叢林遍野,古柏掩映,寺隱其間,非登臨不易得見。始建於唐景雲元年 (710年)。原為道教廟宇,名昊天祠,明初始改為佛寺。為附近佛寺之首。

晉祠* 在太原市西南25公里懸瓮山下晉水發源處。始建於北魏,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叔虞封唐,子燮因晉水更國號,後人因以命祠名。晉水主要源頭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溫17度,清澈見底。祠內貞觀寶翰亭中有唐太宗撰寫的御碑《晉祠之銘並序》。祠內還有著名的周柏、隋槐,周柏位於聖母殿左側,隋槐在關帝廟內,老枝縱橫,至今生機勃勃、鬱郁蒼蒼,與長流不息的難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譽為「晉祠三絕」。

對越牌樓

魚沼飛梁 在晉祠聖母殿前。魚沼為晉水三泉之一,沼上架橋曰飛梁,亦稱板橋。四周有勾欄圍護可憑依。因形持殊,在我國橋梁史上佔有重要位置。橋東月台上有鐵獅一對,神態勇猛,造型逼真,鑄於北宋政和八年 (1118年)。

金人台 在晉祠中軸線會仙橋正西。古稱蓮花台。因台上四隅各鑄鐵人一尊,亦稱鐵太尉。台正方形,四周砌欄板,正中設琉璃焚帛爐,高約4米。祠為晉水源頭,故鎮以金神,為防水患。

宋鑄鐵人

晉水源流 在晉祠內。源流為難老泉,秒流量1.8立方米。源上建水母樓。現灌溉稻田4萬畝,水勢清澈晶瑩,水溫保持17度,常年不息。唐代詩人李白《詠晉祠》詩中有:「晉祠流水如碧玉,傲波龍鱗沙草綠」。

聖母殿 在晉祠中軸線末端。前臨魚沼,後擁危峰雄偉壯觀。四周圍,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之一。殿內採用減柱造,擴大了空間。是國內規模較大的一座宋代建築。殿內有宋代彩塑43尊。姿態自然神情各異,塑工高超,是我國宋塑中的精品。

晉祠之銘並序碑 在晉祠貞觀寶翰亭內。唐太宗撰文並書。碑高195厘米、寬120厘米、厚27厘米。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兵太原,建立唐朝後到此酬謝叔虞神恩,銘文歌頌宗周政治和唐叔虞建國策略,宣揚唐王朝的文治武功,以其鞏固唐皇室政權。全文1203字,行書體,勁秀挺拔,頗有王右軍書意。刻工洗煉,是僅次於《蘭亭序》法帖的傑作,可謂行書楷模。

奉聖寺 在太原市西南郊晉祠南側。全稱十方奉聖禪寺。原為唐將尉遲敬德的別墅,唐武德五年 (622年) 建為寺,今已殘壞。寺北浮屠院有舍利生生塔一座,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塔建於隋開皇年間 (581-600),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 (1751年) 重建。八角七級,高30餘米,登塔遠眺,晉汾景色盡收眼底。

豫讓橋 在太原市西南24公里赤橋村。橋上勾欄圍護,橋下晉水常流。春秋末期,晉卿智伯瑤為奪取趙家采地,決晉水以灌晉陽 (今太原),兵敗被誅。家臣豫讓為報仇謀刺未成,又漆身毀容,吞炭變啞,趁趙襄子游晉祠之際,懷利刃伏於祠北里許橋下,趙至馬驚仍未刺成。趙執豫讓欲殺,豫讓曰:「忠臣不憂身之死,明主不掩人之善。願請君之衣而擊之,則雖死無怨矣!」趙伶其義,脫下錦袍,豫讓擊袍三劍而自剄。後人以豫讓血流橋下,因名赤橋,亦稱豫讓橋。

天龍山石窟 在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龍山腰。四周山巒起伏,山頭龍王石洞泉水盪漾。石窟分布在天龍山東西兩峰,東峰8窟,西峰13窟。各窟的開鑿年代不一,自東魏至唐,歷魏、齊、隋、唐四個朝代。以唐代最多,達15窟。石雕體態生動,刀法洗煉,具有豐富的質感。宋代改名聖壽寺,寺宇已毀。寺前蟠龍古松蒼翠蔽日。

大佛寺 在太原市西北20公里土堂村。又稱凈因寺。東臨汾水,古柏參天。據考證,寺始建於北齊,金泰和五年 (1205年) 重建,明代又多次重修。現存除垂帶下端兩軀石獅為金代雕刻外,余皆明清遺物。各殿塑像清代曾予裝繪,已失明塑風格。寺址兩側明嘉靖二十年 (1541年) 依山崖築有重檐歇山式樓閣一座,供一佛二菩薩,佛高9米,結跏趺坐。「土堂怪柏」亦為太原一景。

竇大夫祠 在太原市西北20公里上蘭村、汾河峽谷左側。祠內古柏蒼翠。晉國大夫竇犨封地太原,曾開渠興利,後人在此立祠祀奉。歷代都留有碑記。現存山門、獻亭、大殿等都是元至正三年 (1343年) 重建,局部還保留宋金時期風格。其中獻亭甚大,後檐柱,用大殿明間廊柱代替,結構簡練而嚴謹,為金元建築中所罕見。祠旁清泉自烈石山蒼崖下湧出,水溫較低,人稱「寒泉」。「烈石寒泉」為太原名勝之一。

多福寺 在太原市西北24公里崛山之巔。山勢陡峻,松柏遍野。為太原著名風景之一。寺在山頂小峪之中,極富古剎風趣。寺始建於唐貞元二年 (786年)。唐人李克用、李存勖 (後唐庄宗)父子曾到此佛焚香,寺況空前。宋末毀於兵火,明洪武年間 (1368-1398) 重建,後又多次重修。唯寺前山巔磚塔,仍是宋代原構。寺旁小屋,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傅山讀書處。

7. 太原市的標志和象徵是什麼

太原市的標志是雙塔!
雙塔為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高僧知福登奉敕建造,八角十三級回,高54.7米。塔內有階梯答踏道,可登頂層,憑窗遠眺,塔道檐飾有琉璃瑞獸,氣勢雄偉.被後人譽為"文筆雙峰"是中國古典建築之典範.登臨塔上可盡闞太原全景,太原風光歷歷在目。人們出入太原,雙塔首專先映入眼簾,故成為太原的標志。(現在隨著城市的發展,高樓林立,不像屬以前那麼容易就看到雙塔了)

8. 太原市有牛像標志和九龍壁的是什麼旅遊景點

太原市沒有九龍壁吧,全國就兩個,北京和大同。牛像標志的不清楚。

9. 太原市的標志是什麼

永祚寺,俗稱雙塔寺,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位於太原城東南隅,始建於萬回歷二十七年(答1599),是萬曆年間縉紳學士在科舉制度下,為「昌文風」、「興文運」,以開太原之文明而創建。

寺院的布局和建築獨具特色。相傳由明代萬曆皇帝之母宣文太後出資,佛教高僧佛燈和尚主持修建。院子座南朝北,為南北走向,兩大塔尤為突出,呈東南、西北走向,此走向是古人東南崇拜的結果。兩塔相距60米,塔高54.85米,13層,底層高7米,8角形,磚石結構。塔表面,用精美的磚雕、斗供、琉璃、飛檐裝飾。飛檐上,嵌飾各色鳥獸、花卉、人物。塔頂,為八角攢尖式。塔內有階梯,可攀至塔頂飽覽太原市區景色。雙塔寺寺內有大雄殿、無梁殿、廂房、禪堂等。寺東,有碑廊,陳列有中國歷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張旭、顏真卿、柳公權、懷素、蘇東坡、黃庭堅等人的書法碑刻。整個寺院為磚券無梁式建築,檐下斗拱,額柱,磚飾均為仿木結構,其雕工細膩,造型精緻,特別是大雄殿的磚飾與三聖閣的磚砌藻井,極為華麗,是明代磚仿木結構的代表作,被譽為晉陽奇觀。每年立夏之際,寺內明代牡丹--紫霞仙率先開放,花團錦簇,為太原勝景之一。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