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關公文化旅遊志

關公文化旅遊志

發布時間: 2021-03-07 10:33:46

❶ 民間有什麼關於關羽的風俗

關羽在當陽敗走麥城後,在臨沮被孫權部將俘誅,孫權將關羽首級獻給曹操,曹操念其為人忠義,為關羽頭配了一個沉香木身軀厚葬於洛陽。人死了,自然如燈滅。可偏偏講究「輪回報應」的佛教看中了他。隋代時,佛教的代表人物智顗,為弘揚佛法,從浙江的天台山雲游到湖北當陽的玉泉山坐禪講經,夢見關羽玉泉山顯靈,便秦請晉王楊廣,封了關羽為護法的伽藍神,從此,關羽與諸神一起被人祭拜。此至唐朝,敬祀關羽還僅限於湖北荊州一帶。到了宋朝,民間故事把關羽推到了一個極致,說他「英武善戰,為萬人敵」,對他的人品作了這樣的概括「忠義大節」,「雖高貴在前,死亡居後,不可奪也。」於是,為統治階層需要,宋徽宗敕封關羽為「崇寧真君」。此後,歷代帝王都把關羽作為忠義仁勇的化身並為之御旨加封。關羽的地位也逐漸從君到侯到王到帝聖。明朝時關廟遍及城鄉。清代達到頂峰,州縣街巷鄉里,無處不關廟,僅北京城,關廟和以祀關公為主的廟宇共有116座。有資料表明,台灣有關廟460多座。美國紐約、日本橫濱、神戶、大板等地以及新加坡、泰國、越南、緬甸、印尼、澳大利亞等國也建有關廟。
民間尊崇關羽,與統治者不同,既有英雄崇拜的因素,也有禳災祈福的心理需要。所以,在老百姓眼裡,關羽是保護神、恩主公、財神爺。聚集海外的華人,興建關廟,敬崇關羽,是尋找一個凝聚民族合力、弘揚中華文化的心理趨同。前國民黨元老於佑任為馬來西亞一關廟書寫的對聯是「忠義二字團結了中華兒女,《春秋》一書代表著民族精神。」可見,關羽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其本原的再生性是延續民間崇拜的基礎,它在社會不斷發展過程中得到創新和升華。
最早人們祭關羽,是手捧3支香,在關廟內對著關羽像,口念到求關老爺保佑平安等等祈福之類的話既可。後來,逐漸演化形成一套完整的「儀注」。據《解梁關帝志》載:「明嘉慶年間,定京師祀典,每歲五月十三日,遇關帝生辰,用牛一、羊一、果品五、帛一,遣太常官行禮。」《清史稿》也有「每歲春秋並五月十三日致祀」關羽的記載。可見,明朝時,已將關羽祭祀納入了國家祀典的范疇。不過,當陽的關陵廟祭祀與之有所不同。明清時,當陽關陵施行的是春秋兩祭。春祭為四月初八日(關公封爵日),秋祭為九月十三日(關公升天日)。民國年間,關陵祭祀改為五月十三日一次祭。祭祀的等級和形式很有講究。清代當陽關陵春祭由宜昌總鎮兵官主祭,秋祭由荊門直隸州守主祭。拜殿設壇,正殿前設三牲祭品,寢殿和陵墓神位前各設香盞果品,參祭官員齋戒沐浴,依品位由三元門中門和左右側門進入。主祭官員率僚屬於正殿神像前之拜殿內行叩拜禮,燒香化紙,由禮儀師行令和誦祝文。祭祀期間,各地商賈雲集,官人遊客,人物薈萃。經商的,賣藝的,開店的,唱戲的,七十二行各顯神通。這與祭祀無關似乎又有關的活動,在一起形成了「會」,因而,《辭海》引《妙香室叢話》說:「百貨雲集,謂之廟會。」這樣,廟會在滿足了達官貴人祈安求福的同時,也促進了城鄉物資交流,滿足了老百姓的需要。當陽關陵廟會的有著悠久的歷史,後因種種原因,當陽關陵廟會一度中斷。
現代關陵廟會始於1991年台灣桃園縣統天宮潘阿來等人捐資製作的關羽銅像揭幕之際。現代廟會既有傳統文化的形式,也有與時俱進的新內容。為了滿足民眾傳統心理習慣,促進內地與台灣地區文化交流,祭祀關羽依然如舊。大殿走廊的正中,擺一張祭台,中間供奉一顆黑水牛頭、一頭全豬和一隻全羊,香爐、蠟台、花瓶、五供齊備;天井中的銅香爐兩側,黃緞子墁鋪兩張條桌上,擺數十樣時鮮水果、時令蔬菜;在大殿與拜殿之間,凌空拉起九條紅線,線上掛數百個黃纓燈籠;主祭人與朝拜者在祭台前按照「儀注」進行誦祝文、叩拜、燒香。廟內鍾鼓鞭炮齊鳴,民間樂隊細吹細打。同時,在廟內也開展一些獅子、高蹺、采蓮船、腰鼓等民間藝術表演,有時也開展戲曲小品、歌舞比賽、卡拉ok賽活動。大型民俗劇當陽殺故事《關公過五關》是文化部門新近挖掘的民間藝術精品,在關陵廟會上是吸引人們眼球的一個亮點。現代廟會是民間藝術展示的舞台,對傳承文化來說是一個揚其精華、剔除糟粕、推陳出新的機會。所以,2001年,當陽將關陵廟會改為了「中國當陽武聖關公文化旅遊節」,為關陵廟會注入了全新的內容。近來,「當陽關陵廟會」已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❷ 關公家廟的文化

關公家廟中,娘娘殿內那儀態端莊、神情淑靜的關娘娘塑像,關平、關興夫婦殿中儒雅純朴的關平、關興夫婦塑像,將關公文化中所蘊含著的家庭倫理道德內容,作了進一步的拓展與完善,即賢妻良母式的道德呼喚,以及子承父志式的倫理規范。
至於圍繞著關公家廟中那些虎柏、鳳柏、五世同堂桑樹等神奇植物,所流傳著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則更為關公的生平和身世增加了傳奇的內容和神話般的色彩,使關公的故事和關公文化,在一般的民眾之間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流傳。同時,也為關公廟宇帶來了更為興盛的香火,贏得了更加眾多的敬仰和崇拜。前人詠關公家廟有詩雲:舊宅千餘載,看侯去不歸。英雄輕書錦,田舍薄征衣。古墓高槐合,遺龕細草霏。畫梁雙燕子,還似漢時飛。常平關公家廟,作為海內外獨一無二的祭祀關公家庭的廟宇,作為關公文化拓展和深化的重要實物載體,在認識和研究關公文化中具有獨特的價值和地位。確實,在細雨微風、雙燕斜飛中,參拜或憑吊這座古柏森森、青草萋萋的古老家廟,能使人產生無限的感傷和感慨,同時也能使人領悟到關公文化更為豐富、復雜的精神和內涵。 關公的故里在古河東郡(今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鎮),那裡有全國最大的關帝廟,關公家廟和關公祖塋。是全球關公信仰者的朝拜聖地。隨著關公文化和關公故里旅遊的興起,關公故里已形成了專業生產關公銅像的巨大產業鏈。
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品牌是:「解州關公」銅像。這里的「解州關公」不僅是地域意義上的名詞,它是一個文化品牌,已在國家工商總局注冊,是中國關公第一品牌,山西省著名文化品牌。關公故里「解州關公」銅像傳承中國青銅歷史,承載千年關公文化,融入關公故里純正氣脈,成為最有價值的山西文化名片,頗受社會各界青睞。具有以下特點和文化內涵:
1、關公面部神態逼真,表情豐富賦予關公生生活力;
2、紋飾寫實精美,雕刻工藝精湛。
3、藝術造型參考解州關帝廟內歷代壁畫和歷史資料;
4、原創作品均由著名雕塑家和關公研究專家指導把關;
5、作品泥塑模型取用黃河之水和關公故里黃泥土精雕細琢;
6、選用關公故里中條山產的優質電解銅精心澆鑄;
7、傳統手工流程,千錘百煉,表面防銹防氧化特殊處理;
8、產權的唯一性。所有作品均已進行版權登記和申請外觀專利保護;
9、在關公故里關公家廟開光接靈,最為正宗富有靈氣;
10、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代表山西傳統文化的特定產品;
11、2011年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山西省政府特選文化禮品
12、非物質文化遺產「關公信俗」的最好載體; 1、世博會關公青銅雕像《夜讀春秋》。2010年代表山西省政府參加上海世博會,引起很大反響。
2、《誠信》關公。2011年第六屆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山西省人民政府精選特色文化禮品,贈送給世界五百強公司領導。 中國關廟雖多,但關聖家廟卻僅此獨有,天下無雙。關聖家廟亦稱[關帝祖祠],位於關公故里的運城常平村,與解州關帝廟遙相呼應,相傳系常平村民於隋朝初年創建,始為祠堂,至金代形成廟宇。據明神宗萬曆二十年(西元1599年)魏養蒙所撰的《重修常平關聖家廟碑記)稱,金代常平里舍人王興於金世宗大定十七年(西元1177年)創建正殿三間,轉護環廊四十間,寢殿、儀門各三間,大門三間,北向。後來又有常平村人胡錀對廟宇進行過局部修葺及增擴,至清高宗乾隆四十二年(西元1777年)興建聖祖殿,此後再無修葺。廟宇坐北向南,規模宏偉,布局嚴謹,殿閣壯麗,佔地13,320平方公尺。廟前建牌坊三座,位於東西兩側者為木結構,三門四柱廡殿頂,分別名為「靈鍾鹺海」、「秀毓條山」;居中者為石結構,三門四柱,正前方置鐵獅一對,明間門頟書「關王故里」四字。廟內中軸線上由前至後依次排列著山門、午門、獻殿、崇寧殿(關帝殿)、娘娘殿(關夫人殿)、聖祖殿等六座建築,兩側則配置鍾、鼓二樓及廂房、配殿、碑亭、迴廊及道士院等,在總體布局上與解州關帝廟同樣沿襲了「前朝後寢」之型制。山門、午門、獻殿均面闊三間,單檐懸山頂,灰色筒板瓦覆蓋,綠琉璃瓦剪邊。崇寧殿是廟內主體建築,建於磚砌台基之上,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四周迴廊均進深一間,總面寬七間,總進深六間,重檐歇山頂,綠琉璃覆蓋,施花琉璃脊飾;大殿明間施板門兩扇,左右次間施直欞窗;殿內木雕神龕裝飾富麗,內置關羽像,器宇軒昂,神情肅穆。龕內、外分置侍者像四尊,造型豐滿,神態逼真,謙卑恭謹。娘娘殿面闊與進深各五間,重檐歇山頂,殿前檐建插廊,施垂花門,左右兩側建配殿,自成院落;殿內神龕供關夫人像,左右兩側侍女像或持帕、或握笏,恭身肅立,乃清代塑像之佳作。聖祖殿在廟宇後端,建於清高宗乾隆三十八年(西元1773年),面闊三間,單檐懸山頂,灰色筒板瓦覆蓋,置於磚石構築的台基之上,殿前月台寬敞,殿內供關羽始祖、曾祖、祖父和父及其三祖夫人像,為海內外其他武廟所未見。 廟內東隅午門前檐右側有六角七級磚塔一座,高約15公尺。塔的底部為方形基座,四壁鑲嵌金世宗大定十七年(西元1177年)、明世宗嘉靖八年(西元1529年)和四十四年(西元1565年)以及清仁宗嘉慶二十二年(西元1817年)四通碑碣。塔身上下收分較大,層間疊澀出檐,反疊澀收進,形成下層塔檐及上層基座,極頂砌築圓盤,惜其上塔剎今已不存。磚塔肥碩持重,端莊穩健,平素無飾,歷經明嘉靖年間(西元1552~66年)河東地區大地震的考驗而安然無恙。廟南中條山下古柏蒼翠,石碑林立,乃關氏祖墳。由關聖家廟至關氏祖墳的通道上建有獻殿、祭台等,惜今已不存。廟內有各種碑碣數十通,對關羽封號及關族世襲,廟宇沿革等記述甚詳。 關聖家廟古木參天,盤根錯節,蒼翠蓊鬱,扎枝縱橫,幾乎每株古樹都有雋永神奇的傳說。娘娘殿院內有古桑一株,乃明代所植,樹齡逾500餘年,粗可合圍,表皮鱗狀,俗謂之「麒麟皮」。一般桑樹所結桑椹一年僅成熟一次,但是這株桑樹的桑椹卻於一年之內可五熟五落。其下部有五條樹根,約碗口粗細,裸露於地面約1公尺。根部上方為樹干,樹干距地面約5公尺處伸出五株粗枝,不但與樹干下五條祖根相互呼應,也與家廟供奉關羽之曾祖、祖父、父親、關羽本人、關羽子關平及關興五代暗合,號稱「五世同堂桑」。 廟院內娘娘殿西北隅另有古柏一株,名曰「雲柏」,樹干中裂,以鐵箍環護,樹身傾斜,與地面成45度角,直指10公里外的解州關廟。每至嚴冬,大雪紛飛,籠罩萬物,此柏卻落雪必化,無有覆壓,故亦稱「熱柏」』、「化雪柏」、「無雪柏」。據自東瀛的參觀者聲稱,此類樹種世界上屬瀕危植物,已極罕見。廟內主體建築崇寧殿前檐左右兩側各有古柏一株,名「龍」、「虎」柏,二柏主幹內側距地面約1公尺處樹皮凸凹,形成龍身、虎首,自然天成,唯妙唯肖,令人稱奇。鄉里習俗以紅繩纏繞龍、虎柏身,然後裁龍柏、虎柏所纏紅繩一段為幼子做項圈,便是認其為「乾爹」,可保佑子女健康成長,鴻福齊天。此俗歷久不衰,遺風迄今猶存。

❸ 當陽關公文化旅遊城現在建的怎麼樣了

已經建了大半了,開始招商加盟了

❹ 當陽勝鵬達關公文化旅遊城是騙子嗎

全部爛尾樓,三年沒動工。

❺ 談談關公文化現象400字

關公文化是一種漢族民間信仰。在中國,供奉文聖孔子的文宣王廟有很多,過去在各個城邑都有這類建築。而武聖關公廟在海內外數量及規模遠遠超過了孔子的文廟。有人說,關公是一種文化,關公是一種精神。關公本名關羽,字雲長,出生於公元160年,卒於公元219年。
天台宗和禪宗的相繼出現,意味著佛教中國化的開始。從這個意義上看,佛教最初記述中的「關公信仰」,也是其本土化進程中的一個插曲。
關羽傳說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源於佛教中國化,公元六世紀(陳、隋之際)天台宗為在荊楚地區傳播佛教,借用關羽顯靈,幫助修建玉泉寺,並且願為佛教護法,成為「伽藍神」。第二階段是公元11世紀北宋關羽成為軍隊護佑之神,傳說能夠率領陰兵為宋軍助陣,幫助他們獲得勝利,這也是依託佛教戰神毗沙門天王的神話傳說轉化而成的。第三階段是公元13世紀宋元道教「關公戰蚩尤」的神話,使他成為道教尊神。第四個階段則是明清以後各地民間不斷涌現「關公顯靈」傳說,扶危濟困,懲惡揚善,無所不能,以至康熙朝已編輯《關帝聖跡圖志》,廣泛宣揚關公對於社會各個階層的護佑傳說。從中可反映了關羽崇拜之形成與神話傳說增多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這些都能表明關公是深入民心,後人為了能祭奠他。把這一段佳話流傳下來,在有寺廟的地方。都想建造一座雕像,來懷念他。其實我們無論到哪裡,加入有寺廟的地方。或者是盛大節日,都想著能燒香拜佛。這也是人們的一種信仰。
在小縣城可能可以就附近寺廟走走,如果是在大城市。那可能只能找有這樣組團一起去的機構,這種傳統文化文化目前的機構並不是很多。不過也可以到網上搜搜文化旅遊、國學、陽明心學、傳統文化、知行合一、湘軍、根源游學等等之類的詞。

❻ 卓刀泉寺的歷史傳說

「北有歸元寺,南有卓刀泉」。
據史料記載,這座歷經1800年的古井為三國時期所立。公元208年(建安13年)關羽屯兵於此,遇到大旱,天氣炎熱士兵無水解渴,一時怨聲四起。關羽聞知,甚是著急,拿起他200斤重的青龍刀奮力斫地,並大聲嘆道:「如此炎熱,官兵怎可一日無水呢?」說著,又是連斫幾刀。沒想到,勇武無比的關羽幾刀下去,竟有泉水潺潺流出,關羽大喜,捧一口泉水喝下,甘甜可口,便令三軍暢飲,營中官兵歡呼雀躍,士氣大振。後來,當地人在泉水湧出之地圍了一口井,稱著「卓刀泉」。
古卓刀泉寺中有一塊《卓刀泉記》碑,碑石上有這樣一段記載:「城東十五里,有卓刀泉者,吾楚勝跡也。昔漢壽亭侯關公治兵江陵時,卓刀於此,故名。斯泉之水,冬溫而夏冽,其色淡碧,味甘如醴,飲之可以療疾。」原來,卓刀泉是關羽用大刀斫出來的啊!而且斫出的是一口「飲之可以療疾」的好井。
除了碑石上記載的故事之外,在民間還有一段傳說。赤壁大戰前,關羽奉軍師諸葛亮之命率兵馬途經此地。時值盛夏,酷暑難熬,士兵極度缺水。於是,關羽派兵四齣尋找水源。這里,一位銀須飄拂的老翁告訴關羽:「這里原是水豐林茂之地,後來出了個老虎精,把湖灣水源全部截斷了。百姓們為求水用,得給老虎精送去童男童女呢!」關羽聞之,鳳眉橫豎,怒不可遏。恰在此時,狂風亂起,一隻猛虎隨風而現。關羽祭起青龍堰月刀,刀在瞬間便化為一條青龍,呼嘯著迎虎而上,龍虎相搏,一時間飛沙走石,天昏地暗。不久後猛虎一陣慘叫,趴在地上化成了一座石頭山。這就是伏虎山。伏虎為山後,大刀重回關羽手中。關羽以刀斫地,仰天大笑。沒想到,就在大刀斫地之處,冒出了涓涓清泉。將士們痛飲泉水解渴,軍威士氣大為振奮。然後,關羽以刀蘸水澆灑石頭山,山上即刻便綠樹叢生。真個是「青龍降虎關雲長,甘醇還數卓刀泉。」後人感念關羽,便把這眼清泉取名卓刀泉,在泉畔建起了卓刀泉廟,把猛虎化成的小山稱伏虎山。這便是伏虎為山、卓刀為泉的傳說故事。
三國時期,有很多的英雄豪傑逐鹿沙場,可真正能成為神並被立廟祭祀與供奉的可謂鳳毛麟角,但關羽就是其中的一個。關羽在武漢活動的時間其實並不長,但只要關羽的足跡到過這里,這里便有了與關羽相關的傳說與故事。無論我們從哪個角度看,這些傳說與故事都讓關羽的英雄之氣彌漫在了武漢的城市空氣之中。
隨著漢蜀的消亡,關羽的「忠義仁勇」被人們世代傳誦。宋朝,朝廷為紀念關羽,在這里建了一個寺,名叫「御泉寺」。因「關公文化」在民間廣為流傳,寺內香火鼎盛,遊人如織,一時間,御泉寺名揚中原。明朝時,御泉寺更是盛極一時,當時朱元璋之子楚昭王朱幀游覽至此,仰關公之名,命人打井水暢飲。泉水入口,甘甜無比,令朱幀欣喜不已。於是,他令人為此泉築井台,修石欄,建造井亭,並親書「卓刀泉」三字,刻於石欄之上。在古卓刀泉寺看到,經多次兵火戰亂後,寺內古時的亭台與護欄早已消失匿跡,唯有這口井保存完好,見證著1800年的滄桑歲月。,斑駁的井壁上,「卓刀泉」三個大字十分醒目。
只可惜,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作為武昌之勝景的古寺廟大部分建築在清初毀於戰火。咸豐八年(1858)重建,1916年重修。重修後的山門上刻有「卓刀泉」三字。今天,當我們進入古寺的山門,可以看見一四合院落。院落中央,即是古泉井;左側為桃園閣,供奉桃園三結義之劉備、關羽、張飛的塑像;左右兩廂為禪堂。再進為正殿,供關羽塑像。
大事記
卓刀泉,又名御泉寺、玉泉寺、泉寺、關廟,位於伏虎山麓。據明代《寰宇通志》和清代《武昌府志》記載及民間傳說,東漢末年,蜀將關羽曾駐兵於此,因天旱無水,兵干馬渴,關羽一急之下,卓刀於地,頓時水涌成泉,後人便把此泉取名為「卓刀泉」。
宋時在此依泉建寺,名曰「御泉寺」,以紀念關羽,一度是香火鼎盛、遊人如織的地方。
明初楚昭王朱楨在此井泉築台建亭。今亭已傾廢,井台與井欄猶存,井石上刻「卓刀泉」三字仍清晰可見。
明末毀於兵燹,清康熙時重建,太平軍曾在此鑾戰慘敗,廟木盡毀。
清咸豐八年(1858),中丞胡林翼捐資重建。
清光緒九年(1883),重修,今存《古卓刀泉記》碑文。
民國六年(1916),再次重修,定名為御泉寺,今存《御泉寺碑記》碑文。
1956年曾將卓刀泉納入東湖風景區的文物景點進行過維修,改名為「古卓刀泉寺」。武漢市人民政府於1959年把它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大革命中,慘遭破壞,廟里的和尚被趕走,大殿祖師台被挖掉,殿堂變成了存放骨灰盒的靈堂。
1988年,根據國務院有關指示精神,該寺退還給武漢市佛教協會,恢復為寺廟。
2004年8月,能靜法師晉院主持法務,正式恢復為佛教比丘叢林。
2005年11月,經一年的重新修繕,恢復了故有面貌,正式對外開放。現寺為三進院落,一進為山門,入眼即為關聖殿;二進為正方形院落,院中就是卓刀泉;三進便是大雄寶殿。古卓刀泉寺現不收門票。
據德如法師介紹,古卓刀泉寺在其周邊的一批企事業單位全部遷出後,將與寺後的伏虎山整合開發,並納入到東湖風景區整體規劃。開發工程約要五年左右時間。屆時,古卓刀泉寺佔地總面積達15258平方米(包括後山6575平方米),將憑借其佛、道、關公文化,以及伏虎山上抗戰英烈墓等,成為武漢市文化旅遊的新亮點。

❼ 山西特色人文風俗

1、山西鑼鼓。山西的鼓品種達數十種,其中代表為山西威風鑼鼓。威風鑼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臨汾一帶的民間廣場藝術,特色是「威風」:從鑼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隊的組織、表演、著裝,都在展示威風。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世民在霍州大戰劉武周部,擊鼓迎戰,鳴鑼收兵,取得勝利,於是流傳下威風鑼鼓。

2、剪紙。「廣靈窗花」以造型寫實、刻制精巧著稱。原料是一種單一的雪白宣紙,工具是幾把刀刃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刻刀。先用刀刻出剪紙成品,再點染著色。民間巧匠非常講究刀工刻法和著色技藝,採取陰刻為主,陽刻為輔的辦法制出成品。著色時用上好白酒調色,調配較深的顏色可加少量白礬。

3、麵塑。山西民間麵塑主要是對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禱,是生活理想的體現。麵塑在造型意識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棗山,祭供灶神的叫飯山、花糕,形制都較大,謂之米面成山。

4、旺火。生旺火是山西北部地區的一種風俗習慣。每逢除夕和元宵節,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裡面放柴,外面貼上大紅字條,上寫「旺氣沖天」等字。單等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

5、炕圍畫。炕圍畫的形式構成有一套固定的程式。以上下兩組邊道,按照一定的規格布置而形成其主體框架,中間等距離安排以各種畫空。既具完整對稱的裝飾形式,又具簡繁對比的表現內涵。炕上部分是其主體,鍋台畫、灶頭畫、看牆畫是其外延部分。

(7)關公文化旅遊志擴展閱讀:

山西又稱「三晉」,古稱河東,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柳宗元稱之為「表裡山河」。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