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山東風俗文化和旅遊景點

山東風俗文化和旅遊景點

發布時間: 2021-03-07 08:04:55

A. 山東特色文化有那些

山東特色文化有:山東方言、山東宗教、山東飲食、山東戲曲、地域文化等。

1、山東方言

根據《中國語言地圖集》的漢語方言分區資料,山東一百多個縣市的方言均屬於官話大區(也叫北方方言)。參考古代清聲母入聲字和次濁聲母入聲字在今天各地的分化規律,山東各地方言又分別劃歸三個不同的官話小區:冀魯官話、中原官話、膠遼官話。

(1)冀魯官話:指通行於河北省、天津市以及山東省濟南、聊城、德州、濱州、淄博、泰安等40餘縣市在內的方言。

(2)中原官話:指分布在河南省、陝西省、安徽北部、江蘇西北部及山東臨沂、菏澤、棗庄、濟寧、曲阜等30個縣市在內的方言。

(3)膠遼官話:分布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其中山東青島、煙台、威海,大致相當於人們常說的「膠東方言」的范圍。

2、山東宗教

山東省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五種宗教。

佛教和道教在山東有千年以上歷史,伊斯蘭教主要自13世紀隨回族穆斯林徙居山東後發展的。天主教和基督教主要是在鴉片戰爭後迅速傳播起來的。

3、山東飲食

魯菜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以其味鮮咸脆嫩,風味獨特,製作精細享譽海內外。省內地理差異大,因而形成了沿海的膠東菜和內陸的濟南菜以及自成體系的孔府菜三大體系。宋代後,成為「北食」的代表之一。

4、山東曲藝

山東是中國較早有戲劇活動的地區之一。隋代齊倡名動全國,到了唐代參軍戲在山東流行。可以說長期流行的歌舞百戲,俳優活動,是戲曲孕育發展所必不可缺的重要過程。

宋雜劇形成後亦波及山東,金末元初產生用北曲演唱的戲曲形式即元雜劇,山東是主要流行地區之一,元人鍾嗣成的《錄鬼簿》和明初賈仲明的《錄鬼簿續篇》中記載的山東籍戲曲作家共28人,能歌擅唱者4人。

5、地域文化

齊魯文化是先秦時期齊魯國地盤對照至今山東形成和發展的一種地域文化,包括道家文化、兵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以及陰陽、縱橫、方術、刑、名、農、醫等。其中最核心是儒家文化。據當代作家田茂泉說,進入秦漢以後,齊魯文化逐漸由地域文化演變為一種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



B. 山東民風民俗

民風民俗:

1、民間剪紙:

山東民間剪紙從造型風格上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渤海灣區域粗獷豪放的風格,與黃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紙一脈相承;一類則是更有特點的山東膠東沿海地區以線為主,線面結合的精巧型剪紙,它似乎與山東漢代畫像石細微繁縟的風格一脈相承,以其花樣密集的裝飾手段,使單純爽快的外型更飽滿豐富。

山東膠東稱手巧的女子為「伎倆人」,「伎倆人」不管出在哪個村,都是人們引以為榮的事。

2、《沂蒙紅崖》

國家一級作詞、山東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曲波、著名作曲家臧雲飛、趙小也、尹鐵良等十幾位作曲家,以「淵子崖保衛戰」為核心題材創編排演了紅色沂蒙愛國主義情景組歌《沂蒙紅崖》,謳歌了沂蒙人民不屈不撓、保家衛國的民族氣節,禮贊了「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

整部組歌追求思想性、文學性、藝術性、歷史性、時代性的統一,彰顯了高起點、高水準、可持續、經典化的品質追求。結構採用「康塔塔」式的聲樂套曲形式,輔以情景還原等手段,由序曲《沂蒙搖籃曲·淵子娃》、第一樂章《崖上人家》、第二樂章《氣壯山河》、第三樂章《沂蒙紅崖》、尾聲《紅色中國夢》五部分,共十六首曲目構成。

3、德平大秧歌

德平大秧歌是德平一帶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用來慶祝重大節日和農業豐收的文娛形式。與其他各地的秧歌一樣,「德平大秧歌」是農家人自娛自樂的方式,其布陣的方略,不斷變化的隊形,加上那不時出現的激昂與急速爆發的鼓點的節奏,使人們在繁力農事之餘有了對淳樸情感的最好的表達方法。

在德平一帶傳有「丁家村的鼓子、王連州的傘,赫(讀hei)家的秧歌扭得歡」之說,集中體現了「德平大秧歌」跑、舞、歌三種主要形式。「德平大秧歌」是鼓樂、歌舞、雜技三者結合的典型,參加表演人員一般需60餘人,其中有1台大鼓,1台小鼓,2個樂隊伴奏,4個傘頭,12個鼓子,32—48個彩角,傘頭、鼓手、彩角服裝各具特色。

4、大弦子戲傳統劇目《兩架山》

該劇屬大弦子戲獨有的代表性劇目。講述的是明正德年間,兵部侍郎鄭奉被奸臣劉瑾陷害,降為福州知府。赴任途徑兩架山,被劉瑾義子陳昌推下山崖,陳昌冒名頂替前去赴任。

福州地方官賈屠亮看出了陳昌的破綻,待查明真相後,賈屠亮設下計謀緝拿、處死陳昌,並不懼權勢參奏劉瑾,為國除奸,為民除害。劇目充分體現了傳統藝術的魅力與價值,體現了懲惡揚善、邪不壓正的主題,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5、魯西斗雞

魯西斗雞,古稱喚雞,俗稱咬雞,是我國特有的觀賞型珍貴雞種。其體態雄健,肌肉發達,動作敏捷,生性善斗,廝頭時啃咬、爪蹬、翅打並用,具有寧死不屈的性格,據史料記載,菏澤斗雞已有二千三百年的歷史。

(2)山東風俗文化和旅遊景點擴展閱讀:

山東旅遊景點:

山東共有6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0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濟南、曲阜、青島、聊城、鄒城、臨淄、泰安、蓬萊、青州、煙台 )、2座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濟南市章丘區官莊鄉朱家峪村、榮成市寧津街道辦事處東楮島村)、9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齊長城和京杭大運河的山東段)、39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含撤銷1處)。

C. 山東省民俗文化包括哪些

1、宗教文化。山東省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五種宗教。佛教和道教在山東有千年以上歷史,伊斯蘭教主要自13世紀隨回族穆斯林徙居山東後發展的。天主教和基督教主要是在鴉片戰爭後迅速傳播起來的。

2、飲食文化。魯菜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以其味鮮咸脆嫩,風味獨特,製作精細享譽海內外。省內地理差異大,因而形成了沿海的膠東菜和內陸的濟南菜以及自成體系的孔府菜三大體系。

3、戲曲文化。山東是中國較早有戲劇活動的地區之一。隋代齊倡名動全國,到了唐代參軍戲在山東流行。可以說長期流行的歌舞百戲,俳優活動,是戲曲孕育發展所必不可缺的重要過程。

4、地域文化。齊魯文化是先秦時期齊魯國地盤對照至今山東形成和發展的一種地域文化,包括道家文化、兵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以及陰陽、縱橫、方術、刑、名、農、醫等。其中最核心是儒家文化。

5、方言文化。根據《中國語言地圖集》的漢語方言分區資料,山東一百多個縣市的方言均屬於官話大區(也叫北方方言)。參考古代清聲母入聲字和次濁聲母入聲字在今天各地的分化規律,山東各地方言又分別劃歸三個不同的官話小區:冀魯官話、中原官話、膠遼官話。

(3)山東風俗文化和旅遊景點擴展閱讀

山東省的相關介紹

山東省中部的一座地級市淄博市,位於山東半島的藍色經濟區,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是一座古城。在這座城市裡,依然能夠尋找到齊化的歷史遺跡。濰坊市的經濟主要是以能源產業為主,尤其是精細化工、石油化工的發展最為突出。

山東省的省會濟南市,位於山東省中西部。因濟南擁有不計其數的泉眼,一直以來泉水都是濟南的一張具有特色的城市名片,所以有「泉城」之稱。隨著近幾年經濟的快速發展,濟南也擁有了實力雄厚的經濟產業,尤其是紡織業、建材業、化工業是最為突出的產業。

在交通上濟南擁有許多知名的路線都在這里交匯,比如津浦鐵路、膠濟鐵路等。這一些對濟南的經濟發展可是起到了很大的帶動作用,僅是在2018年上半年,濟南市的經濟總量為3917億,在山東省內排名第三。

D. 山東民俗特色。

山東素稱「齊魯之邦,禮儀之鄉」,魯中平原以農耕文化為特色,濰坊風箏、楊家埠年畫散發著濃郁的泥土氣息;膠東沿海漁家風情濃郁,粗獷奔放;魯西地區傳統深重,是孔孟之鄉。在特有的地域文化熏陶下,山東的民俗風情風格多樣,生生不息。在這片土地上,山東民俗藝術叫響全國。

齊魯兩俗並存,山東民俗自成系列。古時山東分為齊、魯兩國,兩個不同的地區形成不同風格的民俗並且一直相對存在,互相影響卻又自成風格。山東東部是齊國,西部是魯國。由於兩個古國對後人影響至深,至今山東還是被稱為「齊魯」。齊、魯的不同民俗,形成後來山東民俗的地區差異。齊俗繼承東夷文化傳統,較少受宗周禮制的束縛,帶有商品經濟的色彩。魯俗則試圖用周禮來替代原有的文化傳統,更帶有自然經濟的色彩。

山東兩大民俗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6年,山東濰坊的楊家埠年畫和山東高密的撲灰年畫入選全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高密撲灰年畫全國獨此一家,年畫藝人用柳木炭條起線稿,再用畫紙在線稿上撲抹復印,一稿可撲數張,因有這一招,便有「撲灰」之名。撲灰起稿之後,再加手繪一整套工序,才能畫出一張漂亮的畫來。撲灰年畫起源於明初,最初的作品大多是神像和墨屏花卉。到乾隆末年地方上作撲灰年畫的人漸多。到清末,發展成兩個主要的流派:「老抹畫」和「紅貨」。如今,撲灰年畫的作品日漸其少,當年兩派藝人的作品,存留下來的都特別珍貴。

楊家埠木版年畫始於明洪武年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清朝乾隆年間,楊家埠年畫已行銷省內外。楊家埠年畫題材多樣,吉祥活潑,色彩鮮明,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根據張貼方位的不同,通常可分為門畫、炕頭畫等品種。楊家埠年畫的功夫在版上。木版製作是個細致活,需要精雕細刻,有的木版能夠保存多年。在一些民間藝人的手中,至今保存有明清傳下來的木版。刻好版,還要層層上彩,印在紙上,一幅年畫通常要上6-8道彩才能完成,都是純手工製作,大多是現場印製。

八大民俗叫響全國

山東濟南被稱為「麵塑之都」,在濟南工藝美術中,麵塑成為最具地域特色的一個種類。濟南的麵塑色彩鮮明,手法細膩,應用手指的捻、揉、搓,再配以刀、篦、針的搓、切、點製成的人物形象,衣飾容貌逼真傳神,特別是對中國古裝戲劇人物的塑造尤為專業。濟南市民俗藝術館劉學斌館長介紹,現代麵塑的發祥地就是山東,代表人物是董風歧,尤其擅長人物像。「麵塑的最高極限就是微塑,董風歧的人物微塑最小的只有一厘米高。」

說起叫響全國的山東民俗,不得不提到剪紙藝術。一把剪刀,一張紅紙,任意剪出各種造型,其中的想像力讓人驚訝。據了解,山東剪紙以范祚信和欒月英較為有名。山東的剪紙風格簡練明快,地域文化性強,技巧性和想像力在全國都是很高的。「剪紙最初是用來當作窗花,後來才演變成一種藝術形式。」劉館長說,「山東的剪紙歷史悠久,從發明造紙之後就逐漸出現了。」

山東濰坊是中國著名的風箏產地,明代就已在民間出現扎制風箏的藝人。後來,隨著放風箏習俗的流行,風箏藝術亦達到鼎盛階段。濰坊風箏主要有3種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簡形,其中以龍頭蜈蚣最突出。現代風箏在繼承傳統精華的基礎上,不斷花樣翻新,贏得了「風箏藝術,濰坊第一」的美譽。現在濰坊已成為國際風箏節的固定舉辦地。濟南市民俗藝術館劉學斌館長介紹,山東民俗中,泥塑、皮影、烙畫、微雕和臉譜等山東民俗即使在全國也是叫得響的。

移民民俗對山東的影響

山東民俗文化由古至今,因移民、交通、外出謀職等原因,不斷發生地域之間的交流,表現於民俗演變,形成了吸收與開放兼有的態勢。

因移民而帶來的民俗文化對山東民俗產生了深刻影響。明初推行"移民寬鄉"的民墾政策,從明洪武二年到永樂年間大批移民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至山東、德州、濱州、聊城、泰安、菏澤、濟寧一帶,其中一部分又先後由濱州一帶東遷。這樣,山西移民幾乎遍布山東各地。山西民俗影響山東,如寒食節不生火做飯。魯西北數縣居民(今聊城一帶),許多是明代初年由直隸(今河北省)棗強縣移民而來,他們居住的地方,年畫、泥玩具等民間藝術品,至今與棗強風格相近。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東的多集中在萊州,因此,萊州風俗多有與東鄰不相同,還有許多市地有移民至山東各地,民俗也各異。

元、明、清三代繁盛一時的京杭大運河沿岸的碼頭城鎮,如山東地段的德州、臨清、聊城(東昌)、濟寧等,受南北漕運影響,風俗與山東其它地區多有不同。這些城鎮中大多都有一個竹竿巷,集中了江南常見的竹編店鋪,街面上開設的茶館,其鋪面格局,賣茶、飲茶大致相同。濟寧的玉堂醬園由蘇州沿運河遷入,其產品至今保持著江南風格,並且仍用"姑蘇老店"的招牌。

外出謀職帶來民俗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當數歷史上的山東人下關東,或稱"闖關東"。山東人下關東大致有兩種不同類型:一種是攜家移住東北家村和山區,帶有逃荒性質,俗謂"被逼無奈闖關東";一種是家在山東,但大半生在東北做生意,俗稱"住地場"。他們將山東的風俗帶去東北,又將東北的習俗攜回山東。長期的交流使兩地的民俗文化有了許多相似之處,特別是一些內容相同的民間故事,如禿尾巴老李和人參的故事等,在山東與東北同樣廣泛流傳。山東風俗受東北影響以膠東最為突出。

希望我能幫到您!
祝您一生平安,財源滾滾!

望採納!

E. 山東省特色節日以及風俗文化

膠南年俗
正月登琅琊台是膠南獨特的習俗。膠南吃年夜飯不在午夜吃,而在五更時分吃,因此當地把除夕夜叫「大年五更」。吃過年夜飯,人們開始拜年;拜完年,天剛蒙蒙亮,琅琊台村周圍的男女老少就帶了鞭炮香火向琅琊台登去;一直到正月十五,琅琊台人流涌動,絡繹不絕。如今,琅琊台景區每年都貼對聯、懸鞭炮、備古轎、演奏等,渲染「年」的氣氛。
正月爬帽子峰是膠南的又一獨特習俗。五更年夜飯後,人們紛紛持燈籠,攜鞭炮、紙錢、祭品等,向帽子峰頂攀去,帽子峰是大珠山南部的一座山峰,峰頂原有徐庶廟,現僅存廟基。
民間藝術表演是膠南正月的一大民俗風景。膠南民間藝術表演的項目是傳統的高蹺、旱船、巨龍舞、獅子舞等。以往由民間藝人自發組織,串村表演,由來已久,流行至今。每年正月十四前為各鄉鎮、村在當地的表演時間,正月十四日分片在大場、黃山、六汪等鄉鎮駐地同時表演;正月十五日在膠南市區進行全市鄉鎮、市直部門和單位彩車環城大巡遊,並進行全市民間藝術大展演。

萊蕪年俗
一進入臘月,萊蕪各家即陸續購置魚肉酒菜、香火、鞭炮等,稱為「辦年飯」,這種年飯要供全家人一直吃到正月底;進行衛生大掃除,稱為「掃塵」。臘月三十早飯後,開始張貼春聯、門神、灶王和年畫;擺設供桌祭祖,叫「請家堂」。傍晚,全家老幼歡聚一堂吃頓豐盛的「團圓飯」,共享天倫之樂,叫「辭歲」。飯後在大門外點燃谷秸並放鞭炮,取庭院吉祥明亮之意,叫「照庭」。然後「守歲」,俗稱「熬五更」,全家老幼通宵不寐,先包水餃(多用素餡,取「素凈」之意),後圍坐火爐,守著家堂,以待黎明。
朔日凌晨「發紙碼」(燒紙、香、「元寶」等)、放鞭炮祭奉天地諸神,迎來新年的第一天。接著全家煮食水餃。飯後,男女老少身著新裝,開始拜年。先拜自家的祖先和長輩,然後,依家族親疏與鄰里交往情況拜賀、請安問好。至親長輩分給晚輩兒童「壓歲錢」或糖果,即日或翌日下午送家堂。
從初三到十五日,親戚朋友攜帶禮物互相拜望,有些鄰里之間互相請節酒,有條件的村鎮舉辦雜耍、演戲、說書等文娛活動。
正月十五元宵節,民間習食水餃或元宵,並用雜面蒸燈12盞,入晚,以面燈、蘿卜燈、紙燈分別置於門口、祖塋、河邊、路口等處。到祖塋上燈時放「起火」。在街頭、庭院點放花筒、鞭炮等。

濟南習俗

趵突泉燈會
農歷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又叫「燈節」在濟南,一年一度的元宵燈會,景象極為壯觀。
一年一度的趵突泉燈會更是獨具特色。各式各樣的花卉燈、鳥獸燈、走馬燈、故事燈、謎語燈等或富麗堂皇,或古樸典雅,或靈巧別致,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這一天,家家戶戶盛行吃元宵。

盪鞦韆
清明時節,在濟南城鄉,還流傳盪鞦韆的習俗。這天,男女老幼身著新衣在街前廣場立木為架,上架橫木,下懸二繩,繩下橫系一板,人在板上可坐可立,手握兩繩可前後上下飄盪,極富樂趣。相傳盪鞦韆本是北方胡人的一種游戲。漢、唐以來,多用在皇帝的後宮和顯官貴族的園囿里,後來才漸漸傳到民間。

插柳和植樹
清明正是「綠柳才黃半未均」的時節。濟南城鄉,過去都有插柳於門,婦女兒童頭戴柳枝、柳球的習俗。據說這種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農民祖師——神農氏,後來發展為記年和表示長壽的美好願望。農村有「戴個花活百八,插根柳活百九」的農諺。後來,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而插柳、栽柳卻盛行不衰,並推而廣之,繼而在清明時節演變成植樹造林。

浴佛放生
浴佛放生是一個宗教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初八為浴佛節。民間煎香葯糖水,相互贈送,到佛寺燒香施捨的,叫做「浴佛」,或買魚、龜、螺、蚌等水中動物放生。大廟宇內多辟有專用的放生池,供人們放養動物。傳說四月初八這天是釋迦牟尼佛的誕辰。這天,東岳廟、北極廟等寺廟的僧道,都設壇念經做法事,許多善男信女也都涌進廟里爭舍錢財。有些人還口誦放生咒,將買來的魚、龜、螺、蚌等水生動物投放水中,終日不絕,藉此表達他們的慈悲心懷與對宗教的虔誠。

端午節
濟南人過端午節主要有以下特點: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五毒」(蠍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形象的剪紙做成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為了驅「五毒」,防瘟疫。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就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戴在身上,驅蟲避邪,保以安康。飲雄黃酒,吃粽子——端午節這天早飯前,要先飲一杯雄黃酒,再食用黏米、紅棗等包成的粽子,飲黃酒據說可以殺蟲害,辟百邪,包粽子則是為了憑吊愛國詩人屈原。戴香包、系五彩絲線——給孩子戴香包和在手腕上繫上五彩絲線,這也是濟南端午節普遍流行的習俗。香包是用棉織品和絲線綉成的,包里除了裝些雄黃、蒼術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五綵線象徵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端午節這天,濟南一些名士則在這一天泛舟明湖,聚會暢飲,做詩唱歌。以上這些風習,有些一直延續至今天,如端午節這天插艾枝,包粽子等,今天在濟南依舊很興盛。

碧筒飲
荷花在濟南人的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在利用荷花方面,濟南還有一些特殊的習俗。其中最有意思的要算碧筒飲。大明湖的荷花盛開之際,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邊避暑,他們把湖中的大蓮葉割下來,盛上美酒,然後用簪子將蓮葉的中心部分刺開,使之與空心的荷莖相通,從荷莖的末端吸酒喝。這就是被唐宋文士傳為美談的「碧筒飲」。
在濟南荷葉除盛酒外,用它還可以做成許多獨具風味的食品。過去濟南人還有吃荷花瓣的習俗,其中「炸荷花瓣」就是濟南夏季特有的名菜。將新鮮、完整的荷花瓣洗凈之後,掛上一層薄薄的雞蛋糊,再放到油鍋里炸,炸好後撒上白糖,吃到嘴裡,清香可口,回味無窮,很為人們所喜愛。

吃春
濟南人喜食香椿。香椿是一種樹木,其嫩葉芳香可食。清代人稱春天採摘、食用香椿的嫩葉為「吃春」,有迎接新春之意。濟南近郊仲宮一帶盛產香椿。每年春季,香椿萌芽抽葉時,也正是濟南人「吃春」之時。此時,農民們把嫩紫或淡綠色的椿芽掰下來,拿到市場上叫賣;喜歡「吃春」的人們爭相購回家中,品嘗春天的香甜。香椿有多種吃法,而濟南的「香椿芽拌豆腐」遠近聞名。

七月三十放河燈
在濟南,過去每逢七月三十日晚,各佛寺舉行盂蘭盆會打醮育經,有的人家要燒上大批線香,沿院內牆根和甬路一根根插在地上,向地藏王表示虔誠;有的則用放河燈的形式超度死在河裡的鬼魂。
河燈是用濕面做成的。晾乾後,在燈碗里倒上豆油,再用棉花搓成燈芯,點燃之後,放在河裡,讓它順流飄去。這時,只見滿河點點燈火,閃閃爍爍,飄飄盪盪,河水映得通紅。據說河裡的溺死「鬼」見到燈火,就可以得到超生。放河燈是佛教的一種迷信活動。

明湖踩藕
濟南盛產蓮藕,明湖藕尤其聞名。明湖踩藕是濟南一種傳統習俗。踩藕時,踩藕人身穿一件皮製的不透水的「連衣褲」。皮衣見水後質地變軟,穿者在水中手足可以運用自如。只見人頭或皮衣上口在水面上時沉時浮,很有節奏感。這是踩藕人用腳在水下探索找藕。找到藕枝後,還要找到合適的藕節,然後用力一踩,一枝鮮藕便從根上斷下,再用腳將藕挑出水來,抓一塊藕上的黑泥,塗在斷口外,以免灌進水去。因藕內有空氣,能夠浮在水面上,否則就會沉入水中。最後將飄在水面上的藕收集起來,再挑到市場上去出售。

千佛山「九九」登高
在濟南,每逢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到千佛山登高。自元代開始,這一天又被定為千佛山廟會,所以就更為熱鬧。除賞菊外,濟南人還有吃菊花的習俗,將白色的菊花瓣採下,蘸上麵粉油炸食之;或者配上肉類做成菊花火鍋,配之以菊花浸泡的美酒,在山上野餐。除登山外,過去濟南人在重陽節這天,還要蒸棗糕吃。街上出售棗糕,多用糯米和棗或小豆和棗做成,蒸熟後在街上現切現賣。

上馬餃子下馬面
山東人自己家裡有人外出,或者歡送客人,都要請即將上路的人吃餃子,這叫做「上馬餃子」,意為餃子像古時的銀錠和元寶,希望他們出門發財。家人遠歸或者有客登門,接風的飯必定是面條,俗稱「下馬面」,傳說是麵食像繩索,絆住來客的馬腿,要他多住幾天,表示親熱。

F. 山東旅遊景點有哪些

眾多的旅遊景點
省會濟南,百泉匯集,以「泉城」美譽蜚聲海內外。境內的長清靈岩寺和歷城四門塔,歷史悠久,文化價值極高。
歷史文化名城曲阜,是世界十大歷史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故里,儒家學說的發祥地,孔廟,孔府,孔林規模宏大,文物薈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文化遺產」。
泰山,作為中國「五嶽之首」,雄偉壯麗的風光和博大精深的文化象徵著中華之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自然文化遺產」。
山東東部漫長的海岸線上,分布著風光綺麗的海濱城市青島,煙台,威海,日照。青島被譽為「黃海明珠」,前海風光獨具魅力,嶗山為道教勝地,古跡眾多。「魚果之鄉」煙台,「人間仙境」蓬萊閣,「海濱花園」威海,景色秀麗,氣候宜人,是理想的旅遊,療養,度假勝地。
山東中部,民俗風情豐富多彩,「世界風箏都」濰坊的風箏,楊家埠木版年畫,石家莊民俗旅遊等卓有特色。以古老齊文化著稱的古齊國都城淄博,擁有齊國故城遺址,東周殉馬坑,齊長城遺址等古跡。
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流經山東570公里匯入渤海,黃河入海口自然風光壯麗奇特,令人嘆為觀止。
此外,梁山水泊遺址,菏澤的牡丹,聊城的光岳樓,鐵塔,德州的蘇祿王墓,棗庄萬畝石榴,徽山湖十萬畝荷花以及古運河游等也都各具特色。
為滿足中外遊客的需求,依託豐富的旅遊資源優勢,山東每年都舉辦一系列大型旅遊節慶活動,如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青島國際啤酒節、濰坊國際風箏會、泰山國際登山節、菏澤國際牡丹花會等,同時,還開發了常年可以參加的孔子家鄉修學旅遊、穆斯林旅遊、徐福東渡游、農家民俗旅遊、書法旅遊、烹飪旅遊、中醫康復旅遊、朝聖旅遊等三十多個專項旅遊活動,受到中外遊客的歡迎。

G. 山東重點旅遊資源及民風民俗介紹

山東民俗文化因其傳承性強、地域特點鮮明、影響廣泛而成為山東民俗旅遊的重要資源。憑藉此資源優勢,山東的民俗旅遊享譽國內外,成為山東旅遊業一個富有潛力的增長點。但在當前的民俗旅遊開發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在分析山東民俗旅遊的特點、類型和山東民俗旅遊開發現狀的基礎上,就目前出現的問題,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開發原則和解決對策。日誌原文: http://houluhao.blog.sohu.com/118474011.html
論山東民俗文化資源的旅遊開發 2007-05-25 12:42:32 李東成 (山東師范大學 齊魯文化研究中心,山東 濟南,250014) 摘要:山東民俗文化因其傳承性強、地域特點鮮明、影響廣泛而成為山東民俗旅遊的重要資源。憑藉此資源優勢,山東的民俗旅遊享譽國內外,成為山東旅遊業一個富有潛力的增長點。但在當前的民俗旅遊開發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在分析山東民俗旅遊的特點、類型和山東民俗旅遊開發現狀的基礎上,就目前出現的問題,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開發原則和解決對策。 關鍵詞:民俗;民俗文化;民俗旅遊;山東 一、民俗文化、民俗旅遊的界定 (一)民俗文化的定義 民俗文化,是世間廣泛流傳的各種風俗習尚的總稱,包括存在於民間的物質文化、社會組織、意識形態和口頭語言等各種社會習慣、風尚事物。[1] 它是民俗旅遊最重要的資源。民俗文化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文化,因此,也有些學者提出用「生活文化」指代民俗文化。 與精英文化或宮廷文化相比,民俗文化更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獨特性、生動性和大眾性等特點,這些特點與當代大眾旅遊的諸多特點相吻合,使得民俗文化成為民俗旅遊的主體資源,這也是推動民俗旅遊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 (二)民俗旅遊的界定 早在20世紀80年代前後,中國就已經開展了民俗旅遊,從20世紀90年代起,學者們開始探討民俗旅遊的概念,陸景川、西敬亭、葉濤、李慕寒、劉印其、遲景才、仇學琴、陶思炎、溫錦英、吳忠軍、巴兆祥、吳必虎等人均對此有所闡述。 1990年,西敬亭、葉濤首先明確提出了「民俗旅遊」的概念:「民俗旅遊是民俗與旅遊的結緣,以民俗事象為主體內容的旅遊活動」[2]劉印其提出:「民俗旅遊是藉助民俗來開展的旅遊項目,如尋根祭祖、朝山進香、民間藝術表演、民俗展覽、民俗表演 (婚禮表演等)、節慶活動、風味食品、舊式交通工具、住民房等,一句話,就是『到民間去旅遊』,到民俗氛圍里去切身體驗」。[3]溫錦英給民俗旅遊下了這樣的定義:「民俗旅遊就是藉助民俗來開展的旅遊項目,它以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動為旅遊資源,在內容和形式上具有鮮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獨特性,給人一種與眾不同的新鮮感,它的魅力就在於其深厚的文化內涵。」[4] 前述諸位學者對民俗旅遊界定,雖然有的比較寬泛,有的過於細致和繁瑣,但大多認為民俗旅遊是以民俗事象為基礎的一項旅遊活動。筆者認為,民俗旅遊之所以成為一項方興未艾、發展前景廣闊的旅遊活動,主要在與其資源主體——民俗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強烈的傳承性,內容貼近民間,形式生動活潑有密切的關系,這是我們界定民俗旅遊的立足點;除此之外,理論上的探討還需結合當代民俗旅遊的開發實踐。因此,界定民俗旅遊的概念,首先要明確民俗旅遊的資源主體,其次應表述其屬性和基本特徵,還要結合民俗旅遊開發實踐指明其形式。 參照各位學者的定義,筆者把民俗旅遊界定如下:民俗旅遊是指以民俗事象為主要游覽內容的文化旅遊活動。它利用民俗文化資源吸引旅遊者,是一種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區域性的新興旅遊活動。常見的游覽形式有認知民俗事象、參觀民俗建築(包括民俗博物館、民俗村和民俗主題公園等)、參與節慶活動、體驗民俗風情和參訪家庭等。 (三)民俗旅遊的分類 對應民俗的分類,陶思炎依據民俗范疇,表現空間、產品性質、服務功能等為標准對民俗旅遊的類型作了細致的劃分。他以民俗旅遊涉及的民俗旅遊范疇為標准,將民俗旅遊產品劃分為物態、動態、心態、語態等民俗旅遊類型;以民俗生活空間角度為標准,將民俗旅遊劃分為市井民俗游、水鄉民俗游、山村民俗游、漁村民俗游等環境類型;以產品性質角度為標准,將民俗旅遊劃分為觀覽型、參與型、休閑型、運動型等類型。[5]但現實中的民俗旅遊活動與理論上的探討稍有差異,比如心態、語態等民俗很難成為一個獨立的民俗旅遊類型。王德剛把民俗旅遊的開發模式分為品牌經營模式、社區-歷史(傳統)街區模式、鄉村模式、「生態博物館」模式、主題公園模式和節慶活動模式。[6]這6種模式在山東均有分布,且比較切合中國民俗旅遊的實踐。筆者依據山東民俗旅遊開發的歷史及其現狀,把山東的民俗旅遊產品主要分為以下6種:民俗博物館旅遊、節慶民俗旅遊、婚俗旅遊、漁家樂、農家樂、民俗村(民俗主題園)旅遊,下文將結合山東民俗旅遊開發現狀對此分別詳述。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