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文化與茶葉旅遊
Ⅰ 茶文化旅遊規劃與定位是怎樣的
我國茶文化旅遊尚處於探索階段,針對茶文化旅遊的開發價值有待進一步認識。同時,為促進茶文化旅遊可持續發展,有必要遵循一定的開發原則,避免重復開發、盲目開發等不良現象。
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茶文化旅遊開發需要遵循兩大原則。第一,要將開發工作與保護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茶文化旅遊的核心在於茶自然資源與茶文化遺產資源,所以,絕不能為追求短期經濟效益而過度開發,違背了茶文化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第二,要重視茶文化資源與其他文化資源之間的共生,讓不同的文化資源開發發揮出相互帶動的作用。與其他優勢文化資源產生共生關系,有利於提高茶文化旅遊項目的知名度及品牌化,也有助於區域內文化旅遊業的協同發展與繁榮。
Ⅱ 茶文化旅遊這個概念什麼時候被提出來的
中國是茶的故鄉,具有4000多年的發展歷史,目前世界上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產茶。先輩以茶為載體田,以中國為中心,向世界各國和地區傳播包括茶的品種、茶的栽培和加工、飲茶、茶文化等。
茶作為雅俗共賞的一種事物,有言道:「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通六藝,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載體。又有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作為一種文化,茶文化既是上層文化,也是一種大眾文化。茶,是連接著各個職業、各個階層、各個國家之間的文化的紐帶。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展,人們對茶的利用不單純是沖泡飲用,而是在茶資源的開發、綜合利用、茶文化等方面開展了更深、更廣泛的研究和交流,對茶的研究和喜愛,也不局限於茶學者,廣大消費者對茶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1、茶文化
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藝術、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遊和新聞出版等學科與行業,包含茶葉專著、茶葉期刊、茶與詩詞、茶與歌舞 、茶與小說等。茶文化包括茶葉品評技法、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它融合了儒佛道各家優秀思想,負載著儒、佛、道三教文化的內涵,形成今天十分具有中國特色的以「和」為中心的茶道精神。
2、茶與旅遊文化的結緣
從茶的發展歷史演變來看,一種茶之所以成名並發揚光大,主要因素一則是茶本身品質好.二則離不開茶產區的山水人文歷史淵源,杭州的龍井茶如此,武夷岩茶等亦如此。茶文化與旅遊的結緣主要體現在:一是茶產地的名山名寺、茶文化的歷史遺跡、茶區的美麗風光和怡人的氣候環境。吳覺農先生在《茶經述評》中說:高山出名茶,主要由於高山雲霧多,漫射光多.濕度大.有的是晝夜溫差大等等.有利於茶葉有效物質的積累,特別是芳香物質積累較多。茶園山名,放有「名山出名茶」之說。如:大紅袍與武夷山人文自然祭觀、江西廬山雲霧茶與廬山風光及鄱陽湖景觀、華頂雲霧與日本天台宗的祖庭浙江天台山國清寺。二是有觀賞價值的各種名茶採制技巧和各具特色的茶俗茶藝表演。如:雲南白族的「三道茶」、客家「擂茶」、西湖龍井茶的手工炒制等。三是各地區建立的一些以茶文化為內容的旅遊參觀點。如浙江杭州的中國茶葉博物館、福建漳浦的天福茶博物院與石雕園、廣東英德的茶趣園、昆明世博會茶園等有特色的茶文化旅遊區。
3、茶文化旅遊
茶文化旅遊則是指在休閑、放鬆的旅遊過程中,細細品味茶的文化、內涵,體味茶的風俗、禮儀,鑒賞茶葉的品質並參與其間的能陶冶旅遊者身心的一種特色旅遊項目。茶文化旅遊是現代茶業與現代旅遊業交叉結合的一種新型旅遊模式即茶葉人文生態旅遊。它是將茶葉生態環境、茶生產、自然資源、榮文化內涵等融為一體進行旅遊開發。通過開展茶文化旅遊、茶產品會展旅遊、茶文化節慶旅遊等使我國傳統茶文化得以繼承與發展,同時由旅遊帶動的旅遊購物、餐飲、娛樂等相關行業,發展以茶文化旅遊為核心的茶消費,這也是弘揚我國傳統茶文化的重要途徑。
Ⅲ 茶葉和旅遊怎麼統稱
茶文化主題游。
Ⅳ 求旅遊路線方案,茶文化方面的
7天的,時間,我覺得,只能去一兩個地方。
如果去很多地方,走馬觀花,沒實際意義。
1、杭州、宜興二地,,,杭州感受龍井綠茶的文化,還有茶葉博物館可以逛。
宜興可以選茶具,時間可以按自己需求分配。
2、黃山、景德鎮,,目的同第一條。
我認為這兩個選擇,應該算首選了,,其它的,龍泉、安溪、這樣的地方,可以看自己需要適當選擇。
Ⅳ 茶文化的旅遊價值有哪些
首先,茶文化被人們推崇,人們對消費茶文化有極大的需求。
其次,將茶文化與旅遊有機的結合後,必定產生>2的效應。
最後,現代都市的人們不僅僅只追求金錢物質上的享受,有很大一部分人群越來越嚮往精神文化高層次的追求。
綜上所述,茶文化的旅遊價值極大。
Ⅵ 國內外有關茶文化的旅遊方面的著作及論文如題 謝謝了
茶文化從廣義上講,分茶的自然科學和茶的人文科學兩方面,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著重於茶的人文科學,主要指茶對精神和社會的功能。由於茶的自然科學已形成獨立的體系,因而,現在常講的茶文化偏重於人文科學。 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台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份份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湖北英山、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1 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啟蒙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以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2 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 3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陸羽著《茶經》,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 4 宋代茶文化的興盛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制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5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6 現代茶文化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T。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宏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 唐代陸羽《茶經》稱"茶之飲,發乎神農"。傳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中國是發現與利用茶葉最早的國家,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茶樹原產於中國的西南部,雲南等地至今仍生存著樹齡達千年以上的野生大茶樹。四川、湖北一帶的古代巴蜀地區據歷史的記載是中華茶文化的發祥地。從唐代、宋代至元、明、清時期,茶葉生產區域不斷擴大,茶文化不斷發展,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茶,這一古老的飲料,為人類的文明與進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茶的發現與利用 中國是茶的故鄉。經過漫長的歷史跋涉,現在茶已經在全世界50多個國家中紮下了根,茶葉已經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 如以神農時代開始算起,在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始於原始母系代族社會,距今大約有五六千年的歷史了。 1、神農嘗百草的傳說與茶的發現 神農,也就是遠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傳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農時代。神農為了給人治病,經常到深山野嶺去採集草葯,他不僅要走很多路,而且還要對採集的草葯親口嘗試,體會、鑒別草葯的功能。 有一天,神農在采葯中嘗到了一種有毒的草,頓時感到口乾舌麻,頭暈目眩,他趕緊找一棵大樹背靠著坐下,閉目休息。這時,一陣風吹來,樹上落下幾片綠油油的帶著清香的葉子,神農隨後揀了兩片放在嘴裡咀嚼,沒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頓時感覺舌底生津,精神振奮,剛才的不適一掃而空。他感到好奇怪,於是,再拾起幾片葉子細細觀察,他發現這種樹葉的葉形、葉脈、葉緣均與一般的樹木不同。神農便採集了一些帶回去細細研究。後來,就把它命名為"茶"。 2、茶的文字及其演化傳播 ⑴茶字的由來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但"茶"則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寫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義的性質,表示茶葉,是其中一項。由於茶葉生產的發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因此,民間的書寫者,為了將茶的意義表達得更加清楚、直觀,於是,就把"荼"字減去一劃,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茶"字。"茶"字從"荼"中簡化出來的萌芽,始發於漢代,古漢印中,有些"荼"字已減去一筆,成為"茶"字之形了。 ⑵茶的各種稱呼、字形及其傳播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因而在語言和文字上也是異態紛呈,對同一物,有多稱呼,對同一稱呼又有多種寫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關茶的名稱很多,如:荈詫、瓜蘆木、荈、皋蘆、檟、荼、茗、茶到了中唐時,茶的音、形、義已趨於統一,後來,又因陸羽《茶經》的廣為流傳,"茶"的字形進一步得到確立,直至今天。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因方言的原因,同樣的茶字,在發音上也有差異。如: 福州發音為ta 廈門、汕頭發音為:de 長江流域及華北各地發音為chai、zhou、cha等。 少數民族的發音差別較大,如:傣族發音為:a 貴州苗族發音為chu、a 世界各國對茶的稱謂,大多是由中國茶葉輸出地區人民的語音直譯過去的。如日語的"チセ"和印度語對茶的讀音都與"茶"的原音很接近。俄語的"чай"與我國北方茶葉的發音相近似。英文的"ea"、法文的"he"、德文的"thee"、拉丁文的"hea"都是照我國廣東、福建沿海地區的發音轉譯的。此外,如奧利亞語、印地語、烏爾都語等的茶字發音,也都是我國漢語茶字的音譯。 從茶字的演變與確立,到世界各地的有關茶的讀音,無不說明,茶出自中國,源於中國,中國是茶的原產地。 普洱茶是在雲南大葉茶基礎上培育出的一個新茶種。普洱茶亦稱滇青茶,原運銷集散地在普洱縣,故此而得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用攸樂、萍登、倚幫等11個縣的茶葉,在普洱縣加工成而得名。 普洱茶的產區,氣候溫暖,雨量充足,濕度較大,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豐富。茶樹分為喬木或喬木形態的高大茶樹,芽葉極其肥壯而茸毫茂密,具有良好的持嫩性,芽葉品質優異。採摘期從3月開始,可以連續采至11月。在生產習慣上,劃分為春、夏、秋茶三期。採茶的標准為二三葉。其製作方法為亞發酵青茶製法,經殺青、初揉、初堆發酵、復揉、再堆發酵、初干、再揉、烘乾8道工序。 普洱茶有散茶與型茶兩種。在古代,普洱茶是作為葯用的。其品質特點是:香氣高銳持久,帶有雲南大葉茶種特性的獨特香型,滋味濃強富於刺激性;耐泡,經五六次沖泡仍持有香味,湯橙黃濃厚,芽壯葉厚,葉色黃綠間有紅斑紅莖葉,條形粗壯結實,白毫密布. 茶葉產業是雲南的重要傳統優勢產業。推進茶葉產業的發展,對提高雲南省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帶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應該發揮茶資源優勢,加強茶文化研究,開展茶文化旅遊,促進雲南省旅遊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轉變觀念,發揮優勢,把握旅遊業發展新機遇 旅遊是人類文明的一種現象,現代旅遊既是經濟消費,更是文化消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養的提高,旅遊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即由觀光為主到集觀光與休閑娛樂為—體文化的含量越來越高。這一深刻的變化,對旅遊的內容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旅遊應運而生。人們開始重視文化旅遊,研究文化旅遊。 雲南文化,在中華文化中有其顯著的個性特徵。多年來雲南旅遊業蓬勃發展,成為旅遊人省,究其原因除獨具特色的自然風光外,與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關系極大。當前,文化旅遊的發展是雲南旅遊業發展的一個新機遇。 茶文化是中華優秀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茶不僅是一種飲料,更是一種令人回味無窮、悠長深厚的大眾文化。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茶文化顯現出燦爛奪目的光彩。以茶作詩、以茶作畫,以茶歌舞,以茶會友,以茶健身、以茶休閑,已逐漸成為民眾崇尚之風。茶中有道,道就是飲茶修身,品茶養性,達到人格上的完善,實現天人合一的境界。和諧是茶文化的靈魂,在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茶文化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以茶產地尤其是名茶產地的山水景觀和人文景觀、茶文化的歷史遺痕和藝文韻跡、以茶樹和茶藝的地方特色、以茶製品的千姿百態為內容的旅遊,構成了茶文化旅遊。雲南是茶樹原產地,茶葉種植遍布全省15個州(市),ll0個縣(市、區),面積300萬畝,600萬農業人口種茶,涉茶人數上千萬,可謂「衣食百萬戶,惠及千萬人」的產業。茶文化旅遊的開展,作為茶文化的一種活動,將使茶文化逐漸成為一種新的產業,對增加農民的收入,促進雲南茶產業的發展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抓住重點,突出特色,形成茶文化旅遊的新內容 雲南是世界聞名的普洱茶產地,普洱茶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茶文化資源得天獨厚、豐富多彩。根據雲南茶文化資源的實際,發展茶文化旅遊應該抓住重點,突出特色。 遺產文化。茶在雲南分布極廣,集中在滇西南,中心在瀾滄江中下游。滇西南茶區以昆明為中心,怒山、無量山、哀牢山三大山脈和怒江、瀾滄江、紅河三大水系由北向南呈扇形展開,這里:土地肥沃、日照充足、山高霧大,適宜茶樹生長。在這塊沃土上,生長著幾十萬畝的千年野生古茶樹、過渡型古茶樹和栽培型古茶樹、古茶園,還有幾百萬畝現代茶園,它們是大自然和人類共同創造的財富,是寶貴的自然、文化遺產,是茶樹的基因庫,是茶文化的「博物館」。 中國茶文化的一個特點是名山名水多名茶,諸如廬山雲霧茶、恆山石廩茶、武夷山大紅袍、西湖龍井茶、黃山毛峰茶等。滇西南也不乏名山大川,也出好茶,如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千家寨哀牢山上的野生古茶樹群落,鳳慶縣小灣香竹箐的千年古茶樹,雙江縣勐庫大雪山千年古茶樹群落,瀾滄拉枯族自治縣邦崴、景邁山的千年古茶樹、萬畝古茶園,勐海南糯山的千年古茶樹、古茶園,普洱茶聖地古六大茶山「山山有茶樹,處處有茶農」的盛況。這些都是雲南茶文化的物質形態,既是寶貴的自然、文化遺產,也是天然的旅遊景點。在這些地方開展茶文化旅遊,遊山玩水與晶茶休閑結合,既提升了雲南山水的經濟價值,又給人予獨特的享受。 遺跡文化。雲南茶文化底蘊深厚,茶文化遺跡異常豐富,保護和開發這些茶文化遺跡,可以讓茶文化旅遊充滿歷史文化的色彩。 一條從無量山脈的六大茶山起步,穿越滇、藏、川大三角地帶的原野叢林,以傳播普洱茶文化為特徵的茶馬大通道,古老而又神秘。這條上千年的古代茶馬大通道,可作為人們探險求奇旅遊的內容。 這條古代茶馬大通道上分布著燦若繁星的古村鎮,如易武,普洱、黑井、魯史、巍山、騰沖、田江、丙中洛、香格里拉等上百個古村鎮。這些古村鎮,有的已列入世界遺產,有的已列為歷史名城、名鎮,而有的至今還原生態地躺在古道深山。遺留在古城中的大量石碑、牌匾、寺廟等藝文韻跡是茶文化研究的源泉,可成為開展茶文化旅遊的重要內容。 飲茶文化。茶文化作為一種以物質為基礎的社會現象,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雲南茶區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加之縱橫交錯的江河,山脈的阻隔和分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原生態的茶文化。就茶飲文化來說,各民族異彩紛呈:布朗族飲用煮青竹茶,彝族、苗族喜歡飲用鹽巴茶,哈尼族勞動、待客用火罐茶、土鍋茶,拉祜族勞動時喜歡飲大鍋茶、在家喜歡飲烤茶,佤族待客用鐵板燒茶,傣族待客用竹簡茶。即使是同一民族,不同的地域還有不同的飲茶習俗。開發各民族飲茶文化,觀賞多姿多彩的民俗茶藝、民族服飾、茶歌茶舞,品嘗各具特色的茶點、茶萊,會給遊客無窮的樂趣,給旅遊以強勁的生機。 工藝文化。雲南茶山人民在千百年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普洱茶特有的傳統生產工藝,至今仍有重要的技術和文化價值。 雲南茶葉的生產加工,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1300多年。千百年來,盡管社會形態、經濟制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傳統普洱茶的加工技術、生產工具,產品標准,甚至茶飲習俗,至今都還在延續。普洱茶這種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製作工藝,千姿百態的產品,充滿傳奇色彩的茶飲,對遊人充滿誘惑力、吸引力。開發普洱茶的工藝文化旅遊,讓遊客到古茶山採茶、用傳統工藝制茶。在古茶序品茶、以各種民俗飲茶、會給予遊客新鮮,休閑的愉悅。 信仰文化。根據有關專家考證,我國以茶祭祀始於兩晉以後,這是一種信仰文化。在人類發展史上,相信人與動物、植物或其他物件有親緣關系的信仰觀和物崇拜,對茶信仰文化的出現產生過重要影響.人們對茶葉利益的追求導致對茶樹的崇拜,又發展為對茶王樹的崇拜,從而將崇拜推向新的高度和境界。茶崇拜、茶信仰文化是雲南省茶文化的一大特色。 深化認識,統籌規劃,積極發展茶文化旅遊 茶文化旅遊既是一種文化活動,又是一種經濟現象。開展茶文化旅遊,有利於弘揚中華文明,傳播先進文化,建設民族文化大省,可使山區人民脫貧,使農村經濟發展。茶文化旅遊是建設民族文化、發展綠色經濟的一個較好的結合點,是雲南省茶產業和旅遊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性,全局性的工程。最近,省政府確定了加快茶葉發展的目標,提出把茶葉培育成繼「雲煙」、「雲花」之後的又—個重要品牌,成為全國乃至世界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知名晶牌。有關部門應當圍繞這一目標,明確茶文化旅遊發展思路,作出規劃。 開展雲南茶文化旅遊,在內容上要突出特異性,做到「稀、奇、古、怪」。「稀」就是打好普洱茶這張稀有牌,把它作為雲南茶文化旅遊的大名片,圍繞普洱茶、滇紅茶和下關沱茶為主導的三大品牌來經營:「奇」就是宣傳普洱茶奇特的口味、奇特的功效;「古」就是讓遊人觀看古茶樹、古茶鎮、古茶道等古遺跡,體味古茶文化的無窮余韻:「怪」就是讓遊人參與到茶事中,做採茶人、當制茶工,享受雲南「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樂趣。 茶文化旅遊景觀的建設可以按「點、線,面」的布局進行設計。「點」是以昆明為中心,沿昆曼和滇緬公路上的城市來布局茶館文化景點。茶館(茶樓、茶坊等)文化在我國已有上千年歷史,茶館既是茶文化的重要形式,又是經濟、貿易洽談的好去處,是具有特色的娛樂場所,也是茶文化旅遊的重要景觀。當前,昆明等城市茶館很多,但內容單一,缺乏文化含量,缺乏有影響力的社團開展大型的茶事活動。為此,應在昆明建設一個規模大、檔次高、功能全,輻射廣、帶動力強,集文化、商貿、旅遊為一體的「雲南茶文化大觀園」,其他城市也應布局茶館文化景點,使我省的城市旅遊與茶文化相結合,進一步提升城市的旅遊價值,使城市的形象增添文化色彩。「線」是以滇藏茶馬古道和瀾滄江為主線,開辟茶文化走廊,開展茶文化旅遊。「面」是設4個旅遊景區:即以古茶山、古茶鎮、傳統七子餅茶加工為內容的古六大茶山旅遊景區:以古茶山、茶科所、勐海茶廠為內容的旅遊景區;以滇紅茶、古茶樹、風慶茶廠為內容的旅遊景區:以古茶樹、現代萬畝茶園、普洱茶廠為內容的旅遊景區,在這些景區建設一批茶文化生態休閑景點。在茶文化旅遊景點的建設中,要堅持科學發展觀,注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的統一,文化旅遊和觀光旅遊的統一,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Ⅶ 茶葉+旅遊縣里有沒有具體的規劃和措施
【黔味茶社】:鳳岡縣「三化一旅」,茶為媒/旅遊熱。
有人說茶是一種飲品,有人說茶是一種心情,也有人說茶是一種生活,而如今茶卻更是成了一種旅遊。從來佳茗似佳人,皇室貴族愛茶,文人墨客愛茶,遊客攝影者也愛茶,鳳岡的老百姓更愛茶。
鋅硒茶鄉迎客來,醉美鳳岡留客駐,淡淡茶香入心脾,茶旅一體留深處……
5月29日,在以「多彩貴州•生態茶香」為主題的2015中國(貴州•遵義)國際茶文化節暨茶產業博覽會上,鳳岡縣榮獲貴州省旅遊發展和改革領導小組頒發的貴州省茶旅一體化示範景區榮譽稱號。貴州省政協副主席陳海峰為鳳岡茶旅一體化示範景區授牌。
近年來,鳳岡縣立足自身資源和優勢,把豐富的茶葉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結合起來,按照「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發展思路,以實施「茶區景區一體化、茶旅基礎設施一體化、茶旅文化一體化、茶旅品牌一體化、茶旅商品一體化」為途徑,探索出了「茶旅一體化的」發展新模式,並緊緊圍繞這一模式狠抓旅遊開發,提高了鳳岡縣知名度和美譽度。鳳岡也先後獲得中國富鋅富硒有機茶之鄉、貴州十大產茶縣和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中國生態旅遊百強縣、貴州十佳最美風景縣、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全國有機食品生產基地示範縣、貴州出口茶葉質量安全示範縣、全國生態文明先進縣、貴州省茶旅一體化示範景區等殊榮。
「加快旅遊產業發展不能只停留在設想上,必須抓重點建設,茶海之心田壩景區的打造首先要列入重中之重,要集中資源,按照5A級標准,突出生態、現代、養生和精品。」縣委書記廖其剛說。
如今的鳳岡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美麗的茶園風光,特色的鄉村小吃,在外來遊客的心裡已是一個讓人流連忘返的地方。「茶旅一體化」理念的提出掀起了「茶葉改變鳳岡「的又一個新起點。參考資料http://weibo.com/xianrenlingxinxicha
「茶旅一體化具體來講,就是以茶帶旅、以旅促茶、茶旅同步。針對鳳岡茶旅一體化下步發展思路,將完善茶旅一體化發展模式,積極開展景區基礎設施級配套設施建設;以景區評A、酒店升星等方式提升鳳岡旅遊品牌形象;進一步加強鳳岡旅遊人才建設,提升旅遊服務水平;加快旅遊商品開發;積極開展旅遊宣傳營銷。」縣旅遊局局長田應剛說。
5月,走在茶海之心田壩景區小路上,天空下著微微細雨,雨點打在茶尖散落開來,空氣中彌漫著青茶與泥土混合的味道,深吸一口,頓時清涼在鼻腔中蔓延,山林與一排排整齊的茶樹相間,身在其中,大自然的清麗味道撲面而來,也難怪這里的遊客絡繹不絕。
「美酒千杯難成知己,清茶一盞也能醉人。」在茶海之心景區管理所,這幅對聯勾勒出漫山遍野的茶園里充分體現了濃濃的清茶情結,茶葉已經在這里的每寸土地和每個人的心裡深深扎了根。
據了解,田壩村總人口10570人,2125戶,總面積35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目前擁有茶園2萬多畝,茶莊20餘家,周末接待自駕游客500餘人。
「三年鋤禾兩栽蕎,十兒八個難娶嬌。今朝天賜孫茗草,如花淑女任兒挑……」采訪原田壩村委會主任周朝利時,他豪爽的念起了這首打油詩,用他的話說親眼見證了田壩村的今朝往昔,親身經歷了這里的一切變化。據他介紹,早年的田壩因乾旱,農民生活非常艱苦,最初只有九堡十三灣325畝茶園,試種後發現田壩屬酸性土壤適合種茶,2003年開始大規模種茶,2004年向南京有機食品國環認證中心申報2847畝有機茶,2006年獲得認證。隨後,田壩村一直堅持「一手抓規模發展,一手抓品牌提升」的思路,每一株茶都按有機標准統一管理,抓品牌、抓質量從而佔領市場,走出省門走出國門。
「現在的田壩不僅村民有錢,連小孩都有存款,過去是神仙難過二三月,現在的二三月正是收茶青,村民們都富裕著呢!」永安鎮政法委書記朱俊輝如是說。
隨著貴州茶產業的不斷壯大發展,鳳岡作為眾多的產茶縣之一開始以茶為媒,大力挖掘特色茶文化資源,結合鳳岡旅遊資源,開發茶旅特色鄉村旅遊線路。目前,鳳岡茶旅一體化按照以茶海之心景區、太極洞茶旅景區、瑪瑙山茶旅景區、老鴰山茶旅景區4大景區為主的旅遊配套服務設施。如今,各家茶企業在政府的引導幫助下走茶旅一體化道路找到了發展新思路,一邊做茶葉,一邊做旅遊,一邊做品牌。
「做好服務,客人感受到當地的熱情和貼心,讓客人高高興興的來,快快樂樂的走,自然會介紹更多的旅客來到這里。」鳳岡仙人嶺鋅硒茶茶業公司副總陳其陽告訴記者。為了更好的了解遊客的需求,做好服務,仙人嶺公司准備做一個留言單,讓遊客寫下到這里的感受和建議,從而對不足之處加以改正,讓來到田壩的遊客身心舒暢,流連忘返。
Ⅷ 茶文化旅遊
茶馬古道應該是你不錯的選址!這是茶馬古道的旅遊線路:參考公里數(1965km)麗江-194km-中甸-190km-德欽-224km-芒康—158km—左貢—107km—邦達—94km—八宿—90km—然烏—129km—波密—89km—通麥—127km—林芝—19km—八一—120km—巴松錯—50km—工布江達—206km—墨竹工卡—68km—拉薩(中甸一日自由活動約100km)
第一天:麗江/中甸(194km)宿:中甸
麗江因美麗的金沙而得名,納西族20萬人,其先祖創建了豐富的東巴文化,他們創建的東巴文字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這里是也抗戰時期美軍將領陳納德將軍的飛虎隊基地及駝峰航線的運輸基地。離開麗江進入香格里拉縣境內,沿金沙江河谷觀光平緩的江水,兩岸散落的村莊,猶如江南水鄉;橫跨金沙江後,進入以奇險雄壯著稱於世的世界級大峽谷—「虎跳峽」口,響聲如雷的江水,順著如刀削斧劈而成的玉龍雪山奔騰而下,金沙江在這里展示了一種不可阻擋的英雄氣概。沿途觀賞溫帶至寒帶各種植物的變遷,驅車前往中甸(香格里拉)。
第二天:中甸(香格里拉)一日自由活動(約100KM)宿:中甸
早餐後,前往中甸東北方向約40公里,迪慶高原上有名的高山湖泊—碧塔海游覽。碧塔海,海撥3705M,面積15平方公里,"碧塔"藏語的意思是櫟樹成毯的地方,湖畔四周,蒼松古櫟,遮天敝日,碧塔海被黛色的群山環抱,象一顆鑲在群山中的綠寶石,清晨,湖水幽黑如墨,群峰盡映其中;中午水藍如碧玉,雲影波之間,透出無限的清麗,傍晚則水天一色,金黃耀眼。驅車至雙橋後可騎馬,可騎馬或步行7公里至碧塔海邊。返回中甸參觀松贊林寺,松贊林寺又稱歸化寺,距中甸縣城5公里。有小布達拉宮之稱的噶丹松贊林寺是雲南省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也是康區有名的大寺院之一。
第三天:香格里拉/德欽(190KM、海拔3400米)宿:德欽
早起拍攝高原湖泊—屬都湖,靜如明鏡的湖面,冉冉升起的薄霧,讓人心曠神怡.途經納帕草原後,再次橫跨金沙江,抵茶馬古道重鎮—奔子欄,翻越"白茫雪山",抵達德欽縣,觀藏區八大神山之首的雄性神山—梅里雪山全景。梅里雪山屬於怒山山脈中段,世界聞名的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條大江在滇西北橫斷山脈縱谷地區並流數百公里。逶迤北來,海拔6000米以上的連綿十三峰,稱為太子十三峰,座座晶晶瑩,峰峰壯麗。十三峰中最高的卡瓦格博峰,為雲南第一高峰,一座金字塔形的雪山,藏語意為"白色雪山"。海拔為6740米,它是藏傳佛教的朝覲聖地,傳說為寧瑪派分支伽居巴的保護神,位居藏區八大神山之首,故在當地有「巴何洛登地」的尊號。它是康巴藏民頂禮膜拜的「神山」。30年代探游過世界不少名山大川的美國學者洛克博稱卡瓦格博峰是「世界上最美之山」。 第四天:德欽/芒康(224KM、海拔3400米)宿:芒康
拍攝梅里雪山日出,沿瀾滄江河谷逆流而上,進入西藏自治區芒康縣境內的多民族集居地參觀世上獨一無二的古鹽井及最原始的制鹽方式,藏區唯一的天主教堂遺址。午餐後翻越紅拉雪山、沿芒康河抵芒康。芒康縣城,就是進入西藏後的第一個縣城,海拔為3780米,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的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在此區域近幾百公里的范圍內呈平行竟流之勢,構成所謂「兩壁夾三江」的三江地區,境內層巒疊嶂,多峽谷,地形復雜,川藏南線和滇藏線便在芒康會合。
第五天:芒康/左貢(158KM、海拔3980米) 宿:左貢
從芒康出發,翻越拉烏山(行車海拔4358米)下山到瀾滄江邊竹卡兵站、跨越蜿蜒的瀾滄江,過竹卡橋翻越腳巴山、下至榮許兵站、翻越川藏線上最高的山口------東達山,海拔超過5008米。從高入雲天、白雪皚皚的山口極目遠眺,川藏公路和瀾滄江似兩條晶亮的絲帶,在千山萬壑間,時隱時現。抵達左貢。
第六天:左貢/八宿 (201KM、海拔3900)宿:八宿
左貢出發到邦達。海拔在4400米的邦達是川藏南線和北線的交會處,北通昌都,西至林芝、拉薩,是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藏東唯一的機場就建在開闊的邦達草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民用機場。告別草原,翻越橫斷山最大的天險------怒江山,山口海拔4839米,經著名的九十九道拐下行到怒江邊。下山途中同時可欣賞風化岩石山景,過多拉神山時觀看藏區神秘的天葬台和石刻佛像、六字箴言。八宿藏語意為「勇士山腳下的村莊」,海拔3910米。沿途雪山、原始森林和田園風光交相輝映,景色出奇的美麗。這天的行程對每個人都是一個考驗。在東達山,邦達草原氣溫可達攝氏零度以下。可是在瀾滄江和怒江江畔氣溫卻是20℃左右。一天經歷的海拔落差起伏可近2500米。
第七天:八宿/野營然烏湖(90KM、海拔3500)
八宿藏語意為「勇士山腳下的村莊」,海拔3910米。沿途雪山、原始森林和田園風光交相輝映,景色出奇的美麗。沿高山草甸前行,遠眺雪山、冰川,進入然烏溝後,欣賞溝內終年不化,千奇百怪的巨大冰掛、冰川,車從冰縫中穿越,給人以無比的刺激,但有驚無險。來到然烏湖邊,然烏湖是著名的高原冰川湖,面積22平方公里,海拔3850米。近處是綠草茵茵的草場,茂盛的青稞和油菜,湖邊山腰上是莽莽森林,再往上是五顏六的杜鵑花和灌木叢林,碧藍的湖水,森林倒映,清澈見底,湖面的水鳥成群,一派仙境景色。來到這里會讓人躁動的心沉靜下來,湖水如一面鏡子般平靜無瀾,映襯著湖邊晶瑩的冰川、皚皚的雪山,如一個待嫁的嬌娘,動人心魄。
第八天:然烏湖/波密(129KM、海拔3000米)宿:波密
車出然烏鎮後,駛入川藏公路最美的一段路,沿途林木蔥郁,流水潺潺,雄鷹盤旋,雪山、湖泊、農田、村寨一幅幅絕色美景,應接不暇,令人陶醉。晚至波密。(去察隅的路在此分道。)被雪山和森林環抱的美麗小鎮波密縣城扎木鎮,海拔1100米,空氣清新,十分迷人,被稱作「西藏的小瑞士」。由於這里是東喜馬拉雅山山脈所在,所以抬頭眺望,四周皆是白雪皚皚的雪峰。
第九天:波密/魯朗(海拔3150米)宿:魯朗
從波密縣城扎木鎮,在原始森林中穿行,向川藏線上最後的天險通麥出發。通麥至排龍15公里路段,遍布雪山河流,山體疏鬆,脆弱,一遇風雨或冰雪融化,極易發生泥石流和塌方,特別是通麥一帶有"死亡路段"之稱。山洪和泥石流常引發山體滑坡而使公路中斷,著名的102滑坡段就在其間。排龍門巴民族鄉是通往雅魯藏布大峽谷的重要入口,從該鄉沿帕龍藏布南行,抵大峽谷拐彎弧頂處一段是最具探險旅遊特色的路線。不過這里也是欣賞泥石流爆發壯觀場景最方便的地方。走完這世界上最艱險公路最艱險的路段,會有一種死裡逃生,如釋重負的幸福感。越過天險之後路況好轉,接近魯朗,茂密的森林遮天蔽日,呈現出鳥鳴山幽,花香襲人的另一番宜人景色。
第十天:魯朗/八一(海拔3150米)宿:八一鎮
穿過密林似海的魯朗,翻越冰雪覆蓋,雲霧繚繞,海拔4702米的色季拉山,該山以春夏時的杜鵑花海聞名,同時此山也是觀看南迦巴瓦峰最好的地方之一。春天,萬物復甦,漫山遍野的杜鵑花,競相開放,奼紫嫣紅,光彩燦爛,這是花的世界,花的海洋。站在色季拉山,遙望著名的南迦巴瓦峰,頓時覺得心曠神怡。翻過色季拉山即一路下坡抵尼洋河下遊河谷的林芝縣城,繼續行車19公里抵林芝地區首府八一鎮,座落在尼洋河畔的八一鎮海拔2400米,被稱為「西藏的江南」。當日即可朝拜布久喇嘛嶺寺,訪被認為是距八一鎮4公里位於巴結鄉的號稱「世界柏樹王」的,苯教祖師爺化身的參天古巨柏樹,游覽桃花溝,觀野生桃林,賞古桑樹王。
第十一天:八一/巴松錯 (120KM) 宿:巴松錯
八一鎮出發,沿途欣賞秀美的尼洋河風光(傳說中尼洋河是「神女的眼淚」匯聚而成的,綠波見底,水色格外的清幽明澈,河畔的林地、草灘、農田,游曳的水鳥,吃草的氂牛,勞作的人群在淡淡的晨霧中編織出一幅世俗生活勝景。尼洋河發源於米拉山,東流300多公里,於八一鎮南約40公里處匯入雅魯藏布江)。過工布江達後,在尼洋河支流巴河橋頭分路口繼續行使44公里抵達紅教聖湖巴松錯。此湖四面環山,如鑲嵌在高山峽谷中的一塊碧玉,綠幽幽的泛著如綢緞般的光澤。來到巴松錯,卻就來到了一處世外桃園:湖泊如一輪新月鑲嵌在高山峽谷之間,湖水碧綠透明、雪峰倒映,湖邊野花爛漫,湖面黃鴨、沙鷗、白鶴戲水,湖中游魚爭食,獨木舟隨波漂盪。湖心島上,錯宗工巴寺傳來的頌經聲,彷彿在為你洗滌塵世的煩惱。巴松錯又名錯高湖,藏語的意思為「綠色的水」,海拔3500餘米,面積27平方公里。
第十二天:巴松錯/拉薩(396KM,海拔3650米)宿:拉薩
之後,返回川藏公路干線,翻米拉山,再沿拉薩河谷前行,便抵達達孜游覽黃教六大寺之首的甘丹寺。過達孜西行,遠遠就能看到紅山上雄偉的布達拉宮,魂牽夢繞的聖城拉薩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