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國際牡丹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研究
㈠ 聽說菏澤的牡丹全球出名,真的嗎菏澤牡丹節是什麼時候啊,在哪裡看啊謝謝
是很有名,而且也很不錯,雖然洛陽牡丹也可以,但是牡丹最早是在菏澤開放的,俗話是「曹州牡丹甲天下」(註:曹州就是菏澤),菏澤牡丹節是在每年的四月份,到時可以在牡丹園看牡丹,還可以觀看牡丹花會,每年都會請不少明星!
㈡ 2015年菏澤國際牡丹文化旅遊節開幕時間
2015年菏澤國際牡丹文化旅遊節開幕式時間:2015年4月16 http://wg365.org/html/xwzx/2479.html
2015年菏澤國際牡丹文化旅遊節,專將於2015年4月16日舉行開幕式屬,如果大家准備牡丹節的時候去看牡丹的話,建議四月中旬去吧。
㈢ 菏澤國際牡丹節的簡介
菏澤是中國的「牡丹之鄉」,是目前世界上栽培歷史最長、種植面積最大、品種最多的牡丹生產基地、科研基地、出口基地和觀賞基地。菏澤牡丹栽培始於明代嘉慶年間,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全市牡丹種植面積達8萬多畝,有9大色系,10大花型,1100個品種。曾多次在國內外花卉展評中獲獎。在1999年昆明世博會上的110項花卉單項獎中,菏澤牡丹奪得81個獎項,充分顯示了"菏澤牡丹甲天下"的實力。
中文名
菏澤國際牡丹節
成立時間
1992年
舉辦時間
每年4月16日
舉辦地點
菏澤
節日類型
菏澤國際牡丹文化旅遊節
目錄
1 簡介
2 發展由來
3 第23屆
簡介
成立時間:1992年
舉辦時間:每年4月16日
舉辦地點:菏澤
節日類型:菏澤國際牡丹文化旅遊節
節日內容:40餘項活動涵蓋主體節慶、經貿、文體旅遊、地方文藝聯合匯演等幾大板塊
發展由來
自1992年起,經國務院批准,菏澤每年在4月——5月之間,舉辦一屆菏澤國際牡丹花節,至今已成功舉辦了二十一屆。2013年起,「菏澤國際牡丹花會」更名為「菏澤國際牡丹文化旅遊節」,並將4月16日固定為以後每屆牡丹文化旅遊節開幕時間。
菏澤市還是國務院命名的「武術之鄉」、「書畫之鄉」和「戲曲之鄉」。
據此,菏澤國際牡丹花會每屆都舉辦各種文娛活動和大批的經貿文化活動。2006年菏澤國際牡丹花會期間,舉辦了開幕式暨大型廣場明星演唱會、投資項目洽談會、中國國際龍獅錦標賽、中國(鄄城)人發風情節、房產交易展示會、「花鄉之春」音樂會、第四屆「牡丹杯」 當代書畫名家作品展、《中、日、韓三國書畫家邀請賽》及系列書畫展、國花婚禮大典、第四屆中國牡丹插花藝術展、「花之魂」地方戲演唱會、 「中華牡丹仙子」暨菏澤「旅遊形象大使」評選大賽等。
菏澤是中華先民的聚居地,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和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它有著深厚、豐富、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通過舉辦「菏澤國際牡丹花節」,雍容華貴的菏澤牡丹將走出菏澤,進一步擴大菏澤牡丹文化的影響力,拉動菏澤牡丹及其菏澤經濟的快速增長,讓華貴的牡丹花常開在廣大愛美者心裡。
第23屆
編輯
第23屆「菏澤國際牡丹文化節」將於2014年4月16日開幕。本屆開幕式上不再按歷屆舉行大型文藝演出活動,取而代之的將是31項以群眾喜聞樂見、具有地方特色的演出活動。
菏澤市副市長黃秀玲在發布會上介紹說,本屆牡丹文化旅遊節以「熱烈、喜慶、務實、簡朴」為原則,活動不搞大場面、不請明星、不講排場、不搞虛假宣傳,總體共策劃活動31項,將充分反映菏澤「一都四鄉」的文化和非遺文化特色。除了劇目《古城女人》、魯西南鼓吹樂《唱大戲》等2013年十藝節獲獎作品將進行展演,第十二屆「牡丹杯」中國書畫名家作品邀請展、菏澤地方民俗文化戲曲展演、戲曲票友大賽等活動也將同期舉行。
此節日從1992年舉辦以來,至2014年已是23屆,每年4月16日固定為牡丹文化旅遊節開幕時間。截止2013年,累計共接待中外遊客5211多萬人次,經濟貿易成交額近1118億元,簽訂利用外資合同410餘項,對外合作領域涉及到一、二、三產業的40多個行業門類。
菏澤是著名的「中國牡丹之都」和「書畫之鄉」、「戲曲之鄉」、「武術之鄉」、「民間藝術之鄉」。「曹州牡丹甲天下,國色天香冠群芳「是對菏澤牡丹的精闢描繪。目前該市牡丹種植面積46萬畝,獲得國家質檢總局原產地標記注冊認證的有9大色系,10個花型,1237個品種。苗木出口率佔全國的80%,遠銷荷蘭、日本、美國、韓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這些國家和地區都有菏澤花農掌園傳藝的專業牡丹園。菏澤也由此成為目前中國牡丹最大的出口基地,世界上最大的牡丹生產、繁育、科研、觀賞基地。[1]
網路
http://ke..com/link?url=_KQ4iQJin9s8EYos_ONC0l05baVI32u4VIr_
㈣ 山東旅遊資源優勢及其發展前景
《論山東民俗文化資源的旅遊開發》
李東成
(山東師范大學 齊魯文化研究中心,山東 濟南,250014)
摘要:山東民俗文化因其傳承性強、地域特點鮮明、影響廣泛而成為山東民俗旅遊的重要資源。憑藉此資源優勢,山東的民俗旅遊享譽國內外,成為山東旅遊業一個富有潛力的增長點。但在當前的民俗旅遊開發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在分析山東民俗旅遊的特點、類型和山東民俗旅遊開發現狀的基礎上,就目前出現的問題,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開發原則和解決對策。
關鍵詞:民俗;民俗文化;民俗旅遊;山東
一、民俗文化、民俗旅遊的界定
(一)民俗文化的定義
民俗文化,是世間廣泛流傳的各種風俗習尚的總稱,包括存在於民間的物質文化、社會組織、意識形態和口頭語言等各種社會習慣、風尚事物。[1] 它是民俗旅遊最重要的資源。民俗文化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文化,因此,也有些學者提出用「生活文化」指代民俗文化。
與精英文化或宮廷文化相比,民俗文化更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獨特性、生動性和大眾性等特點,這些特點與當代大眾旅遊的諸多特點相吻合,使得民俗文化成為民俗旅遊的主體資源,這也是推動民俗旅遊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
(二)民俗旅遊的界定
(三)民俗旅遊的分類
對應民俗的分類,陶思炎依據民俗范疇,表現空間、產品性質、服務功能等為標准對民俗旅遊的類型作了細致的劃分。他以民俗旅遊涉及的民俗旅遊范疇為標准,將民俗旅遊產品劃分為物態、動態、心態、語態等民俗旅遊類型;以民俗生活空間角度為標准,將民俗旅遊劃分為市井民俗游、水鄉民俗游、山村民俗游、漁村民俗游等環境類型;以產品性質角度為標准,將民俗旅遊劃分為觀覽型、參與型、休閑型、運動型等類型。[5]但現實中的民俗旅遊活動與理論上的探討稍有差異,比如心態、語態等民俗很難成為一個獨立的民俗旅遊類型。王德剛把民俗旅遊的開發模式分為品牌經營模式、社區-歷史(傳統)街區模式、鄉村模式、「生態博物館」模式、主題公園模式和節慶活動模式。[6]這6種模式在山東均有分布,且比較切合中國民俗旅遊的實踐。筆者依據山東民俗旅遊開發的歷史及其現狀,把山東的民俗旅遊產品主要分為以下6種:民俗博物館旅遊、節慶民俗旅遊、婚俗旅遊、漁家樂、農家樂、民俗村(民俗主題園)旅遊,下文將結合山東民俗旅遊開發現狀對此分別詳述。
二、山東民俗旅遊的特徵
山東民俗旅遊的特徵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傳承性強
2、地域特點鮮明
3、影響廣泛
4、開發較早
三、山東民俗旅遊開發現狀
山東的民俗文化資源豐富,以此為基礎的民俗旅遊活動也類型多樣,豐富多彩,而且各地的民俗旅遊內容、形式不一,因此,很難全面、確切地描述山東民俗旅遊開發現狀。參照山東民俗旅遊產品的分類,筆者只是粗線條地勾勒出山東民俗旅遊的概貌。
(一)民俗博物館旅遊
(二)節慶民俗旅遊
這是山東民俗旅遊的主體,數量最多,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效益最好。其下又可分為傳統節慶旅遊,現代節慶旅遊、新興節慶旅遊、假日旅遊(如雙休日、黃金周等)。山東主要的旅遊節慶有濰坊國際風箏節、濟南千佛山廟會、趵突泉燈會、大明湖荷花節、青島國際啤酒節、泰山國際登山節、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淄博陶瓷琉璃藝術節、煙台國際葡萄酒節、菏澤國際牡丹花會、青島海雲庵糖球會、天後宮民俗文化廟會、榮成國際漁民節等。
(三)婚俗旅遊
(四)漁家樂
(五)農家樂
(六)民俗村、民俗主題園旅遊
四、山東民俗旅遊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山東民俗旅遊發展到今天,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不僅類型豐富多樣,在開發內容上也逐步深入,形成了一批知名度和美譽度都比較高的民俗旅遊品牌,成為山東旅遊又一個較有活力和發展前景的專項旅遊產品,但不可否認的是,雖然山東建立了許多民俗旅遊村、數條民俗旅遊線及民俗旅遊區,但目前山東民俗旅遊業也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本節就當前山東民俗旅遊存在的問題加以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和下一步的開發思路。
有些問題在整個旅遊業中是普遍性的,如對民俗旅遊資源重開發不重保護,重經濟效益輕文化效益和社會效益,有些景點(景區)的管理體制還沒有完全理順等;也有一些具體問題,如景點(景區)各自為政,重個體得失輕共同發展等。就目前山東民俗旅遊實踐來講,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1、管理體制的分割所帶來的矛盾
(1)「三孔」管理體制變更所帶來的旅遊開發與文物保護問題。
(2)蒲松齡故居與聊齋園的管理體制分割
2、企業化運作帶來的弊端
3、「內訌」式的不規范競爭
(1)膠南、龍口的徐福節
(2)中國民俗旅遊第一村之爭
4、開發滯後,對外競爭不力
(1)運河民俗旅遊必須迎頭趕上
(2)梁祝婚俗旅遊有待大力開發
(3)水滸旅遊:牆內開花牆外香
(4)菏澤牡丹要做大做強
5、民俗旅遊節慶的相似性和庸俗化
五、山東民俗旅遊開發原則和對策
(一)、山東民俗旅遊開發原則
1、文化原則
「文化是明天的經濟」,民俗旅遊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旅遊,它的魅力在於民俗旅遊景觀所承載和體現的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隨著山東旅遊業的深度發展,以文化為內涵的旅遊將會超越以觀光為內涵的旅遊,對山東民俗旅遊而言,齊魯文化和山東民俗文化是其開發的靈魂,因此,開發山東民俗旅遊必須遵循文化原則。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開發和經營者應具有較強的文化意識,對民俗文化有較全面的理解,對民俗文化在民俗旅遊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能從多學科的角度研究各類民俗事象,發掘民俗旅遊資源。其次,民俗旅遊項目應創造和實現民俗文化氛圍,以便讓旅遊者得到深刻的文化體驗和感受。最後,民俗旅遊項目開發不僅要具有民俗的「神」,還要具有民俗的「形」,做到「神」、「形」合一,把民俗文化的精華完整地表現出來。[9]
2、本土化原則
民俗旅遊利用民俗文化吸引游者,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地方性。因此,在開發過程中必須以民俗文化為根基,避免過於商業化的運作和不切實際的模仿與開發。本土化原則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因地制宜,挖掘當地的民俗文化資源,突出「原汁原味」,不要輕易仿製。當然,這並不排除以此為目的的適當提煉和加工,在實際的開發和經營中,這樣做往往是必要的;二是對於移植的外來民俗文化,則要充分考慮當地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某些與當地民俗文化背景有沖突的民俗文化資源,在強調新奇性的同時,必須經過本土化的改造,否則不宜移植。
3、特色性原則
特色性是旅遊資源的基本屬性,民俗旅遊資源尤其如此。失去特色,民俗旅遊資源也就不復存在。在民俗旅遊開發實踐中應以特色為依據,突出各地區的民俗旅遊特點,設計和推出與眾不同的旅遊產品、旅遊線路和旅遊購物品。突出特色性原則也是提升旅遊區的品位,提高競爭能力的有效手段。
4、遊客中心原則
遊客是民俗旅遊的主體,因此,民俗旅遊應以遊客為中心,按照遊客的需求開發適銷對路的民俗旅遊產品。遊客的旅遊心理復雜多樣,但最基本的還是求新、求異、愉悅身心,針對遊客的這些基本旅遊心理,我們要開發新奇、參與性和體驗性強的民俗旅遊產品。
5、多樣性與專題性結合原則
多樣性與專題性既對立又統一,二者充分結合會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多樣性不僅不會沖淡專題性,而且還能襯托、突出專題性;多種專題也能豐富多樣性,使多樣性既有深度又有廣度。
6、可進入原則
各地區民俗文化不同,表現為各個旅遊景區(點)是一種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且民俗活動多在農村開展。因此開發時要考慮距離遠近、可進入程度、交通狀況等問題,以便作到各旅遊片、區內各景區(點)相對集中、聯系較緊密,各片、區間交通順暢,可進入性好。這樣有利於設計旅遊線路,方便遊客進行各種民俗旅遊活動。
7、可持續發展原則
在民俗旅遊規劃和開發中,更要注重對民俗旅遊資源的挖掘、搶救和保護,不要殺雞取卵、竭澤而漁,要有長遠眼光,保持民俗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因為隨著中國經濟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城市化進程呈加速度增長的勢頭,民俗文化賴以存在的風俗習慣和古民居、古建築遭到建設性破壞,因此,對民間文化遺產的搶救迫在眉睫,旅遊開發是保護民間文化遺產的重要途徑和手段,但要注意避免重蹈城市化的覆轍。
8、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統一原則
旅遊規劃與開發要充分考慮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社會資源的有機結合,充分協調經濟發展、資源保護和社會進步的關系,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統一,促進山東省民俗旅遊健康、高效持續的發展。
(二)、山東民俗旅遊開發對策
1、挖掘、突出山東民俗旅遊的齊魯文化內涵
旅遊具有文化性和經濟性雙重屬性,而齊魯文化自其產生之日起一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幹和核心,它也是山東民俗旅遊的立身之本。在目前大多數民俗旅遊景點日益走向庸俗化、企業化的時候,挖掘、突出文化內涵是提升民俗旅遊景點品味的良好手段。山東的民俗文化包羅萬象,除了其以民間建築、民間技藝、民間游戲為代表的物質層面和以婚喪嫁娶為代表的制度層面外,以民間傳統、宗教信仰、人文素質為代表的精神層面也同樣不容忽視,在民俗旅遊的開發實踐中,後者尤其要引起民俗旅遊開發者和經營者的重視。
2、理順管理體制,加強文物保護
文物作為物質民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進行民俗旅遊開發的重要載體,「皮之不存,毛之焉附」?破壞文物就毀滅了民俗旅遊的基礎,失去了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根基。
從理論上來講,旅遊開發與文物保護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保護文物是為了更好地進行開發,有了旅遊開發的收益才能更好地保護文物。在處理二者的關繫上,應當把相關文物的保護工作置於主導地位。然而,在實踐中,二者的關系不是如此。某些單位和個人把旅遊開發的收益中飽私囊,不願對文物保護投資。對此,必須加強旅遊管理方面的分工負責,統一協調,理順管理體制,同時,正確貫徹《文物保護法》,加大對文物的保護力度。
3、樹立鮮明的形象,打造民俗旅遊品牌
獨特性是民俗旅遊資源的重要特徵,俗話說「一招鮮,吃遍天」,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賣點,不致被替代。青島在民俗旅遊方面即有多個賣點,不能互相替代,形成了多贏。
關於石家莊、王家皂中國民俗旅遊第一村之爭,其實,二者在民俗旅遊內容和開發歷史有很大不同,石家莊以「農家樂」著名,王家皂以「漁家樂」為主;石家莊因其開發較早,影響較大,王家皂卻是新開發的民俗旅遊村。稱石家莊為「中國民俗旅遊第一村」是合適的,王家皂可定位在「中國海洋民俗旅遊第一村」,從筆者目前掌握的材料看,國內還沒有如此定位的。這樣既可避免石家莊帶給王家皂的「陰影效應」,還可突出王家皂的海洋民俗特色。最好的競爭是避免競爭,在這方面,楊家埠做得比較好,它定位為以特色民俗為主題的「中國民間藝術遺產村莊」,突出了自己鮮明的特色。
4、對內聯合,對外競爭
面對來自江蘇等其他省份以徐福東渡為主題的民俗旅遊,膠南、龍口的徐福節慶首要的是在協調的基礎上聯合起來,一致對外競爭。因為二者的資源特點類似,地理位置較近,內部競爭只能導致兩敗俱傷。在實際操作中可採取兩地每年輪流舉辦徐福節慶,或以一地為主,一地為輔的方式;也可把每年的徐福節時間分開,兩地分別舉行,從而避免同一時段舉辦徐福節慶。
這種方法也適用於「濟南三勝」的春節黃金周。「濟南三勝」在春節黃金周均舉辦大同小異的民俗旅遊活動,與其拼內耗,不如聯手一致對外。如果把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三大名勝分開來看,都不及泰山、西湖等著名旅遊景點有影響力,但如果「山、泉、湖」強強聯手,進行資源優勢互補,讓遊客以優惠的價格一票通游,將對遊客產生更大的吸引力,形成泉城民俗旅遊的拳頭產品,會吸引更多的遊客來濟南。
5、整合旅遊資源,做大做強
以菏澤為例。菏澤作為全國最大的牡丹生產基地,完全可以在每年冬季舉辦一次全國牡丹催花展。既可以讓人們在寒冬觀賞到牡丹的芳姿,又可以進行花木交易,可謂一舉兩得。此外,菏澤是著名的「戲曲之鄉」和「武術之鄉」,棗梆、柳子戲、山東梆子等十幾個地方戲種同時並存,這在全國同級地市中尚不多見。菏澤的麵塑、魯錦等獨特民俗,也可以重點開發為「民俗博物館」和民俗生態保護區,和牡丹一起構築菏澤旅遊的四季文章。
菏澤市目前正在選聘有關專家編制旅遊發展規劃,以牡丹、水滸、黃河旅遊為主線,涵蓋全市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觀,以期構造全年有景的格局,做活四季文章。如果菏澤牡丹與黃河、水滸結親成功,將從根本上擺脫當地旅遊業多年來單靠牡丹一條腿走路的尷尬。
6、加大旅遊開發力度
在這方面,運河民俗旅遊、水滸民俗旅遊和黃河三角洲民俗旅遊比較迫切需要加大旅遊開發力度。為加強對梁祝文化的研究,可成立梁祝文化研究學會,在對梁祝文化的開發利用上,可將梁祝讀書處——嶧山建成愛情搖籃之山;將微山縣馬坡梁祝墓所在地恢復明代梁祝祠,建梁祝愛情文化園。通過對梁祝文化的研究和開發利用,為濟寧文化大市建設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梁山雖然沒有以前的「八百里梁山水泊」,但有水滸民俗文化,可從民俗旅遊入手,吸引魯西南、魯西北和全國的遊客。
7、編制全省民俗旅遊規劃
截至目前,全省還沒有專門的民俗旅遊規劃,這與山東的民俗旅遊資源大省、民俗旅遊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稱。國外旅遊專家在為山東做全省的旅遊規劃時曾說,濰坊是山東民俗旅遊的中心,可在「千里民俗旅遊線」的基礎上把山東全省的民俗旅遊進行統一規劃,東引山東的海洋民俗旅遊,西聯魯西南的運河民俗旅遊、水滸民俗旅遊和菏澤的民間藝術旅遊,形成橫貫山東全省的民俗旅遊線。如此以來,勢必盤活山東全省的民俗旅遊活動,擴大山東民俗旅遊在全國的地位和影響,促進山東民俗旅遊的跨越式發展。
㈤ 菏澤牡丹文化旅遊旅遊發展的論文
文化旅遊方面的資料是嗎?我找了幾篇,給你看下
重慶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研究版
晉中市飲食文化旅遊資源的權開發研究
四川眉山發展文化旅遊存在問題探討
河南省佛教文化旅遊資源的深度開發探討http://www.txlunwenw.com/article_show.asp?pageid=14883等等非常多類似的資料,其實都差不多,你看下別人的思路,然後結合牡丹文化來做就可以了,望採納
㈥ 我在外6-7年了吧!現在我感覺是菏澤有點印象啊但是不決定 ,這么樣我該怎麼辦
你想回菏澤安家還是怎麼的啊、菏澤是消費比較不高,還有發展潛力的城市,可以回來
㈦ 牡丹文化的歷史發展
除了歌詠牡丹的 詩詞外,又出現了有關研究、記錄牡丹的專著,如唐·舒元輿《牡丹賦》,李德裕《牡丹賦》,宋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張峋《洛陽花譜》、陸游的《天彭牡丹譜》等。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譜》、薛鳳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灝有《廣群芳譜》、余鵬年有《曹州牡丹譜》等。散見於歷代詩詞文賦及明間通俗文學以及雕刻、音樂、繪畫、服飾、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現象,比比皆是,無可勝數。
牡丹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獨特方面,它是幾千年來圍繞著牡丹而產生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它不但以文字、音像、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而且還有大量的以無形的、口頭的或展覽等形式表現出來,如一年一度的菏澤國際牡丹花會,即是其一。
牡丹文化是曹州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菏澤人民對牡丹有著特殊的感情,縣志記載:曹州「牡丹、芍葯各百餘種,土人植之,動輒數十百畝,利厚於五穀。每當仲春花發,出城迤東,連阡接陌,艷若蒸霞」。菏澤人對於種植牡丹,亦有一套成熟的技藝。尤其是解放後,他們通過嫁接、繁育,培植了無數的新品種。這里的人喜談牡丹,喜畫牡丹,喜寫牡丹,民間流傳著許多有關牡丹的趣聞、故事。總之,菏澤人民的生活與牡丹密切相關。所以,作為曹州牡丹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即是有其濃郁的鄉土色彩。從流傳在民間的有關牡丹的傳說、故事,到文人墨客關於曹州牡丹的記述、提詠,從中都可以看出菏澤人民的生活習尚、性格特徵等。那些遠離故鄉的遊子,在懷念家鄉的詩文里,亦常以牡丹作為家鄉的象徵而寄以無限的眷念之情。
曹州牡丹有著濃厚的旅遊氛圍。明、清以來,曹州牡丹甲於海內。清承德乾《過毛氏園》詩雲:「微吟小醉踏春行,瞥見園林百媚生。也有天姿曾識面,幾多國色不知名。芳菲莫怪美人妒,瀲灧應關花史情。坐久景閑心亦靜,綠楊深處傳流鶯。」由此詩可見,曹走亦是文人學士雅會品題之所。蒲松齡《聊齋志異》中即有兩篇寫及曹州牡丹。新中國成立以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曹州牡丹得到了長足得發展,與此相關的牡丹鄉旅遊業亦是盛況空前。尤其是一年一度的菏澤國際牡丹花會,吸引了大批國內外遊客、外商,洽談生意,賞花旅遊,領略菏澤的風俗民情。所以說,菏澤牡丹花會市民俗文化的重要市場,通過它可以窺見牡丹文化的大概面目。
牡丹文化是曹州文化的一個獨特方面。它的內涵極為豐富。而且隨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它的內涵亦不斷拓寬、發展。研究牡丹文化,與經濟建設的推進,與精神文明的創建,都有密切的關系。曹州牡丹文化,方興未艾,研究它的人越來越多,可以斷言,不久的將來,它不僅是菏澤人關注的一個方面,而且會成為國內研究家所矚目的一個課題。
牡丹文化屬於上層建築,幾乎涉及到所有文化領域。諸如學術文化、語言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實物文化等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文化。當然學術文化又包含哲學、宗教、自然科學、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等等,其中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又包含許多學科。其特點是有文字載體,有著作傳世。語言文字是學術所運用的工具,是學術的根基。民俗文化即民間文化,表現民間傳說、社會風俗等,不一定有文字載體。實物文化是歷代流傳下來的各種建築、雕刻以及各種文物等。因此,凡記述牡丹內容的類書、史料、專著、文集、筆記,題詠牡丹的詩詞文賦、故事傳說、小說、演義、傳奇、書法、繪畫、戲曲、電影、電視、圖案、畫譜、歌曲,以及以牡丹為題材的園林,各種欣賞活動(如花會、花展、書展、畫展)以及與此有關的經濟文化活動等等,均屬牡丹文化的范疇。按其內容,主要包括科學技術領域的牡丹文化與文學藝術領域的牡丹文化兩大部分。
科學技術領域的牡丹文化是指運用各種現代科學認識牡丹的自然屬性,採取各種技術手段合理開發利用牡丹資源而形成的文化現象,如各種栽培技術、品種選育技術、盆景與盆栽技術、葯材生產與應用、相關法律法規、各地利用習慣等,也包括各地在傳統風土習俗中形成的對牡丹的各種認識和觀念。
文學藝術領域的牡丹文化是指反映人對牡丹的情感、感性的具體作品,是詩歌、書畫、音樂、雕刻、裝飾圖案、文學等藝術作品的總稱,其中包括牡丹美學的內容。我國歷代有關牡丹的詩詞文賦、戲劇、小說、影視,書家書寫的以牡丹為內容的書法作品,畫家筆下的以牡丹為題材的山水花鳥畫,宮廷與民間的建築、傢具雕飾,工藝雕刻以及牡丹專類園林的藝術構思與設計等等,均屬藝術領域的牡丹文化。
當然,這種區分也是相對的,基於現代栽培技術基礎上的大型花會、花展,以及與之相關的經濟文化活動,就是科學技術、藝術與經濟相結合的產物。
帝國牡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葯用價值,自秦漢時以葯植物載入《神農本草經》始,散於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色括植物學、園藝學、葯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俗學的一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完整機體的一個細胞,透過它,可洞察中華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徵,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
帝國牡丹文化的起源,若從《詩經》帝國牡丹進入詩歌,,帝國牡丹已進入葯物學。南北朝時,北齊楊子華畫牡丹,牡丹已進入藝術領域。史書記載,隋煬帝在洛陽建西苑,詔天下進奇石花卉,易州進牡丹二十箱,植於西苑,自此,牡丹進入皇家園林,涉足園藝學。唐代,帝國牡丹詩大量涌現,除牡丹詩詞大量問世外,又出現了牡丹專著,諸如唐·舒元輿《牡丹賦》、李德裕《牡丹賦》、歐陽修的《帝國洛陽牡丹記》、陸游的《天彭牡丹譜》、丘浚的《牡丹榮辱志》、張邦基的《陳州帝國牡丹記》等。元姚遂有《序帝國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譜》、王象晉有《群芳譜》,薛鳳翔有《亳州帝國牡丹史》,屢見
解放後,帝國牡丹種植有長足地發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漸重視,出現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專家。
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牡丹文化有其:(一)較濃重的生物學特點(二)較濃重的葯物學特點(三)較濃重的園藝學特點(四)較濃重的美學特點(五)較濃重的文學特點(六)較濃重的鄉土氣息(七)濃重的富貴之感(八)濃重的人生回味(九)濃重的生活氛圍(十)濃重的旅遊氛圍等特點。
㈧ 菏澤國際牡丹節的發展由來
菏澤國際牡丹花會是山東省菏澤市一項重大旅遊節慶活動,是由菏澤市人民政府主辦,每屆花會都舉辦大批的經貿文化活動。自1992年起每年4月中旬舉行,為期20天,至2011年4月15日已成功舉辦二十屆,累計共接待中外遊客3000多萬人次,有570多位中央、國家部委的領導人到菏澤視察。經濟貿易成交額達890億元,簽訂利用外資合同近600項;對外合作領域涉及到一、二、三產業的40多個行業門類。
菏澤古稱曹州,菏澤市處於黃河下游南岸,齊魯平原西南部,與水泊梁山毗鄰,與蘇、豫、皖三省接壤,位於北緯30°39″--35°53″,東經114°48″--116°24″。轄牡丹區、定陶縣、曹縣、成武縣、單縣、巨野縣、鄆城縣、鄄城縣、東明縣一區八縣及一個經濟開發區,158個鄉鎮,134個居委會、6005個村民委員會。總面積12238.6平方公里。
現在觀賞牡丹主要集中曹州牡丹園、古今園、曹州百花園等處。另外,整個牡丹鄉,包括趙樓、李集、何樓、洪廟、王梨庄的農家田野都栽種了許多牡丹(包括葯用牡丹),盡可欣賞。菏澤是我國主要的牡丹生產基地,良種繁育基地,以及游覽觀賞中心。
菏澤種牡丹全是大田種植,現有栽培面積12萬余畝,有1237個品種。至2011年,每年一度菏澤牡丹會,已成功舉辦過20屆。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菏澤舉辦了首屆國際牡丹花會,特邀請朝鮮、日本、美國、法國、德國、荷蘭、法國等十餘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及花卉商人參加。同時,舉辦了大型的牡丹定貨會,將中國牡丹推向世界。數萬名中外來賓親眼目矚「花大盈尺」的菏澤牡丹,洽談經貿合作。目前,菏澤牡丹已佔國內銷售份額的85%,菏澤牡丹昂首挺進了國際市場。
菏澤國際牡丹花會一般在每年四月中旬開幕,然後大型文藝演出、牡丹藝術展、牡丹形象大使選拔賽、人發風情節、書畫名家作品展等各類文化活動相繼展開,將中國牡丹城、書畫之示得淋漓盡致。主要活動地點是牡丹區體育館,林展館市博物館,菏澤大劇院,曹州牡丹園等。目前菏澤牡丹黑、紅、黃等九大花色1237個品種獲得國家質檢總局源產地標記注冊認證。
㈨ 菏澤被譽為牡丹之鄉,是真的嗎
2006年菏澤市被評為中國牡丹城。菏澤已更名為「牡丹區」菏澤具有「菏澤牡丹甲天下」之美稱。 菏澤市牡丹栽培歷史悠久,明代已負盛名。蒲松齡在其《聊齋志異》里就有「曹州牡丹甲齊魯」之說,並寫下了葛巾玉版的神話故事,後又有「中國牡丹之鄉」之稱。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富有歷史傳統的曹州牡丹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
目前,我市牡丹種植面積已達5萬多畝,品種多至600餘個。歷史上形成的包括葯物學、植物學、園藝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戲劇曲藝、民俗學等多科在內的牡丹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菏澤成立了牡丹研究所、天下第一香學會、研究會,系統研究開發、利用牡丹資源,服務於當地的經濟建設。
自1992年起,我市舉辦了「以花為媒、廣交朋友、文化搭台、經貿唱戲、開發旅遊、振興經濟」為宗旨的菏澤國際牡丹花會,至今已成功舉辦了十五屆,是繼洛陽牡丹花會後的全國第二大牡丹節會。每至花會,各種商貿活動、文藝活動珠聯璧合,遊客如織,商家雲集,帶來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牡丹產業已成為一方經濟的支柱產業,花隨人意,四季常開,美化著人們的生活,融入了人們的生活,並遠銷世界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牡丹已成為菏澤人的驕傲,並為菏澤的經濟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目前菏澤牡丹黑、紅、黃等九大花色1156個品種獲得國家質檢總局源產地標記注冊認證!
菏澤牡丹園是菏澤牡丹最多的地方,來菏澤不可不去牡丹園。2000年,菏澤被中國花卉協會命名為「中國牡丹之鄉」。2006年,菏澤被評為「中國牡丹城」。 我國書法協會名譽主席,著名書法家舒同曾為菏澤牡丹揮毫題下「曹州牡丹甲天下」。溥傑先生也曾經為菏澤牡丹留下過「天下第一香」的墨寶。菏澤牡丹還曾經被新聞界拍成電視、電影。新聞記錄片《泰山南北》中盛贊:「菏澤牡丹甲天下,天下牡丹出菏澤。」
㈩ 為什麼菏澤有「武術之鄉」.「牡丹之鄉」.「戲曲之鄉」.「書畫之鄉」:之稱
1、菏澤——武術之鄉
菏澤人向來崇文習武。菏澤武術拳種多,奇功異效,奧妙各異,風格獨特,素以「武術之鄉」聞名於世。流傳的傳統武術拳種門類約有39個,諸如梅花拳、夕陽掌、洪拳、水滸拳、炮拳、佛漢拳、少林拳、二郎拳、白鶴拳、太極拳、八卦拳、陰陽拳等等。
上述拳種流派傳統套路完整,既有拳術,又有器械,也有對練,還有攻防技術等,充分顯示了多姿多彩的武術文化風貌。
菏澤地區的武術源於人,歷史久,蘊於中華;拳種多,奇功異效,奧妙各異, 風格獨特,素以「武術之鄉」聞名與世。
2、菏澤——牡丹之鄉
菏澤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牡丹繁育、栽培、科研、加工、出口和觀賞基地 。2002年通過國家組織論證的「菏澤牡丹原產地注冊」。2006年被評為「中國牡丹城」。2012年被命名為「中國牡丹之都」。
菏澤牡丹品種繁多,花色奇麗,自古就有「曹州牡丹甲天下」之譽,通過發掘加工,打造牡丹產業品牌,向世人成功塑造了「牡丹之都」的形象,將我國牡丹產業推向了一個高峰,對後代產生深遠影響。
3、菏澤——戲曲之鄉
菏澤皮影又名隔紙說書,起源於清末定陶區張灣鎮後馮村,馮氏先人於明朝遷居定陶,約在道光元年(1821年),馮玉旗、馮玉福受剪紙藝術的啟發創始了皮影,已傳至六代。相對於山東其他地方皮影的近乎說唱藝術而言,定陶皮影則近乎地方戲曲,在山東皮影藝術中獨樹一幟,被山東省政府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4、菏澤——書畫之鄉
菏澤市歷史上書畫名人眾多,宋代晁補之、李昭己、何氏家庭、曹氏家庭都為書畫藝術留下了寶貴歷史遺產。
較知名的近代書畫家有牛千古、卜昭信、張鳳集、李眉川等,現代有吳東魁、王兆石、晁楣、田伯平、何方華、張得蒂、包備五、沈永進、魯風、劉昌傑、高觀凌、於玉軍、李明晉、曹明冉、馮訓文、李玉鳳等。
真正群眾性的書畫熱活動是伴隨著改革開放而興起的。近年來發展較快,習書畫者眾多,書畫熱遍及城鄉,各級各類書畫展覽活動不斷,書畫隊伍逐漸壯大,老作者寶刀不老,後起之秀接連涌現。
全市成立有各類書畫協會、書畫研究會等20多個,全國書協、美協會員5人,省級美協、書協會員200多人,每年舉辦各類書畫比賽、展覽、筆會等活動上百次,建有各類書畫、美術專業脫產(業余)校(班)近百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