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文化回族民俗風情課件
『壹』 關於回族文化你知道什麼
回族的傳統節日是與伊斯蘭教分不開的。全國解放以後,人民政府規定開齋節、宰牲節、聖紀節為信仰伊斯蘭教各少數民族共同的民族節日,並規定節日放假1至3天。回族一年過的節日也主要是這三大節日。
節期是按伊斯蘭太陰歷計算出來的,節日在一年的哪一天,按日歷計算,年年都有變化。
開齋節,阿拉伯語是爾代·費土爾,爾代的漢意是「節」的意思。爾代·費土爾就是開齋節。在新疆地方,稱肉孜節或蘆仔節是波斯語的音譯,即齋戒封齋的意思。在伊斯蘭歷九月(來麥丹)封齋一個月,白天不吃不喝,夜晚才可飲水進食。一月過後,伊斯蘭十月初見新月而開齋不再封齋。
按規定,傍晚日落而食,東方魚肚白停止餐飲,是謂封齋(守齋、把齋)。慶祝開齋節則含有紀念艱苦、克服困難、取得勝利的意味。回回封齋控制飲食,律己憐貧,磨礪意志、耐力耐心。回族歷經坎坷,備受艱辛,依然能自立於當今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頑強的毅力和堅韌的耐力。在開齋節那天,穆斯林要穿著節日盛裝,點燃芭蘭香,到清真寺參加會禮,慶祝節日。這天廣大回族群眾舉行慶祝會,寧夏、甘肅,陝西、新疆穆斯林過節的氣氛極為熱烈。北京的回民中學和回民小學更是一片節日景象。回族青少年載歌載舞,歡樂開懷,慶祝自己的節日。各地的回族家庭都要香鍋,用香油(芝麻油)炸油香,炸饊子,炸薩目撒,熬杏仁羊肉粥,炸油香還要饋贈至親好友、鄉親鄰居,共話節日。
宰牲節,是阿拉伯語爾代·阿祖哈爾的意譯。又稱古爾邦節。伊斯蘭歷12月10日為古爾邦節,即自封齋日算起100天為古爾邦節。古爾邦、阿祖哈爾含有「犧牲」、「獻身」之意。回族隆重過這個節日,有提倡犧牲自我,獻身人類之精神的意思。宰牲節這一天穆斯林沐浴馨香,著節日盛裝,到清真寺參加會禮。回族群眾根據自己條件宰雞、宰羊、宰牛,然後分成「份肉」(一份一份的肉)接待賓客或分送親友。
宰牲節的源起是什麼呢?相傳北部阿拉伯人始祖易卜拉欣一日夢見安拉命他宰殺自己的兒子,以考驗其忠誠。當易卜拉欣正舉刀一瞬間,安拉派特使送來一隻綿羊,命其以羊代了。從此,在阿拉伯民族中形成一種每年宰牲獻祭的習俗。回族沿襲此習俗,每年都要隆重歡慶古爾邦節,以示紀念。
聖紀節,是伊斯蘭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誕生紀念日。這一天又正好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這一天又稱做「聖忌」。中國的穆斯林習慣將聖忌和聖紀合並紀念,稱為辦聖會。在清真:寺誦經紀念,然後與會者會餐,炸油香,吃打鹵面全羊菜等。
『貳』 回族的風俗習慣
1、根據伊斯蘭教的規定,回族禁食豬、馬、驢、騾、狗和一切自死的動物、動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惡的飛禽走獸,無論牛、羊、駱駝及雞禽,均需經阿訇或做禮拜的人念安拉之名然後屠宰,否則不能食用。
2、回族婦女一般都頭戴白圓撮口帽,戴蓋頭。一般都是綠、青、白三種顏色,有少女、媳婦、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綠色的,已婚婦女戴黑色的,有了孫子的或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
3、頭飾是回族最典型、最富有特點的服飾。因伊斯蘭教尚白色,因此回族視白色為最潔凈、最喜悅的顏色。在衣、冠顏色上以白、綠、黑色為主。回族男子戴的無檐小白帽,亦稱「回回帽」或「禮拜帽」。
(2)旅遊文化回族民俗風情課件擴展閱讀:
因為信仰伊斯蘭教,回族每年主要過三個重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節日均以伊斯蘭教歷計算。每年教歷九月為齋月,男滿十二周歲、女滿九周歲以上的回民,都要封齋。
齋戒期滿,逢開齋節,這一天從拂曉開始起來,洗大凈、沐浴凈身,換上新衣服,到清真寺會禮。「古爾邦」一般在開齋節後70天舉行。節前家家打掃衛生,炸油香、饊子、花花等。
節日當天拂曉,沐浴凈身、燃香,換上整潔的衣服赴清真寺參加會禮。結束後,還要舉行一個隆重的宰牲典禮,所宰的肉一份自食,一份送親友鄰居,一份濟貧施捨。
『叄』 回族民風民俗的資料
回族的飲料較講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潔凈的水均不飲用。回族的日常飲食很注意衛生,凡有條件的地方,飯前、飯後都要用流動的水洗手,多數回族不抽煙,不飲酒,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裡抽煙喝酒;就餐時,長輩要坐正席,晚輩不能同長輩同坐在炕上,須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
『肆』 回族的文化習俗
1回族習俗中的婚姻習俗
回族人們所信奉的伊斯蘭教是一個嚴格的神教,所以婚姻婚禮方面的習俗也與伊斯蘭教有著密切的關聯。
依據伊斯蘭教法規定,成年男女可以自由擇偶。但在廣大農村中,大多數人實際上還是父母作主。未成年先訂婚的現象也很普遍。訂婚須按一定的程序進行。
立主親:「主親」由男方宗族或至親戚友中老成者並與女方相識或往來者組成,從中進行說合。一旦婦方同意,即可進行「納聘」,聘金或以牛、羊、馬、騾,或以金銀、衣物、釵釧、食物等。按規定,自由民可以同時娶2—4名妻子。
但實際上,多數還是一夫一妻制。結婚要有同教公證人證明,方符條件。舉行婚禮時,要請阿訇主持儀式。婚禮一般選擇在「主麻日」。
2、抓周禮
抓周禮也叫歲禮,回族俗稱抓歲。這是回族當中較為普遍的一種禮儀,尤其有的回族生的第一胎,或有些沒有生育能力領別人孩子的,則更重視這種儀禮。舉行抓歲禮時,主人要放一個大紅桌子,桌子上喜歡擺上鋼筆、毛筆、筆記本、《古蘭經》和用紙製作的小飛機、小輪船、刀、劍及其它玩具等,爾後,由母親或父親把小孩抱到桌子前,讓小孩任意抓。
(4)旅遊文化回族民俗風情課件擴展閱讀
回族不吃豬肉及其他飲食禁忌
回族人在飲食方面有本民族的特色的禁忌。主要是禁食一些食物。如奇形怪狀、污穢不潔、性情凶惡、行為怪異的飛禽、猛獸及魚類,都屬於禁食范圍。
大致分類
1、禽類:吃穀物、有嗉子、似雞嘴的可以吃。如雞、鴨、鵝、鵪鶉、鴿、麻雀、大雁等。似鷹嘴、食肉的則不能吃,如老鷹、梟、騖、禿鷲、烏鴉、喜鵲、啄木鳥等。
2、獸類:反芻(倒嚼)、有四蹄、蹄分兩半、性情馴善的可食。如牛、羊、駱駝、鹿等。反之則不可以,如豬、狗、貓、虎、豹、狼、獅、鼠、蛇、驢、馬、騾、狗及猴、熊、象等。
『伍』 如何開發回族旅遊文化
1宗教文化:可以開發宗教旅遊資源,圍繞伊斯蘭文化開發旅遊產品回,如服裝,飾品,文化標答示等。
2飲食文化:回族飲食文化多種多樣,各地回族的飲食也是有不同的,並且風味多樣,色香味俱全,現在大街上清真餐館很多,但打多沒有自己的特色,都作為大眾化飲食了,所以飲食這里也可以大作文章,類似「滿漢全席」。
3地域文化:回族分布地域廣,而各地回族的子文化卻大有不同,比如西部地區的回族,寧夏的「花兒」以及特色地域的文化,也是有待開發的。
以上只是我的想法,僅供參考。
『陸』 回族的民風民俗
回族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古老的文化。特別是回族習俗文化,絢麗多姿,引起世人關注。回族以漢語為共同語,但在宗教生活和社會交往中,他們又夾雜著大量只有穆斯林內部交流的詞彙或短語。凡是回族居住地,在鄉村,總是一片片一塊塊地集中在一定堡子、寨子或山村;在城鎮,又總是集中在一定的地段和街道。在寧夏、回族大都住平房、窯洞、磚瓦房等等。房屋一般向南。回族住房建在靠近水源的地方,便於清掃。回族不崇拜偶像,穆斯林家屋內牆上特別是禮拜堂內不貼人像。
在回族的聚居區都建有清真寺。清真寺一般主要舉行宗教活動,也是進行宗教教育、傳播宗教知識的學校。清真寺的建築風格一般都是阿拉伯式的,也有中國古典式或兩種風格混合的,由禮拜殿、水房和經堂三大部分組成。
服飾
回族服裝大體與漢族相近,但在頭飾上仍保留著古老的傳統,回族男子一般戴白色無沿小帽,表示清潔不染;婦女頭戴圓撮口帽,戴蓋頭(也叫搭蓋頭),一般把頭發、耳朵、脖子都掩蓋起來。蓋頭有少女、媳婦和老年婦人之分,少女戴綠色的,媳婦戴黑色的,老年婦人戴白色的。老年婦人的蓋頭較長,少女、媳婦的較短,只披到肩上。蓋頭上有的還綉有花邊和圖案。婦女服裝為右衽大襟短上衣,著長褲。年輕人喜歡在前襟、胸前綉花,在衣服上鑲色、滾邊。男的頭戴回回帽,有白的和黑的兩種。上著對襟短上衣,穿白長褲、白襪子,喜歡在白襯衣外套坎肩。回族男子很注意胡須的修飾。男子一般在二十幾歲開始留胡須,因教派不同,形式不同,有的只留下巴相,也叫山羊鬍,有的留全臉胡。
婦女護頭面的頭巾,源於阿拉伯國家、伊斯蘭教的影響。遮住兩耳、脖子和頭發,只將面孔露出。青年婦女一般戴綠色的,蓋頭較短,只披到肩上;老年婦女一般戴白色的,蓋頭較長,直披到腰際。
婚禮
回族青年男女舉行婚禮的前兩三天,男方要帶上蒸饃、羊肉給女方家送去,叫"催妝禮"。結婚那天,男方要去車接新娘。新娘要穿紅衣服,洗大凈。稱"離娘水"。同時,還要請全可人(即父母雙全、子女雙全、夫妻和睦的人)送親。送親宜早不宜遲。把新娘接到門口時,新郎要圍著車轉一圈,然後將新娘和送親人迎進大門。有條件的從大門到新房門,要鋪紅氈或毛毯子,如沒條件要由新娘的哥哥(或是舅舅)抱著新娘走進新房,新娘的鞋是不能沾地的。兩家客人互道過"色拉目"後,舉行念"尼卡哈"儀式。首先請阿訇選誦一段《古蘭經》,然後,阿訇當著證婚人問新郎:"你願意娶她為妻嗎?"新郎如願意要馬上表態。再問新娘,新娘表示同意,阿訇則宣布:"從現在起,你們二位正式結為夫妻。"並告誡二位新人要互敬互愛。儀式結束後,新娘新郎才進洞房。新郎進洞房後,揭去新娘的紅蓋頭,摘掉頭上的喜花,互相交換禮物,新郎送給新娘包著錢的紅紙包,新娘給新郎小紅布蛋蛋式"針扎子",新郎還要用喜糖、核桃、喜棗撒向前來要喜糖的人,稱為"撒喜"。晚飯過後,大家開始鬧洞房,由一人當司儀,出點子,讓新郎、新娘表演節目。三天後,新郎陪著新娘"回門"(即回娘家)。有的當日"回門"。
喪葬
回族實行土葬。人去世後,一般晚上亡故的凌晨出葬,停亡人不得超過三天。出葬前,要洗凈全身,叫"著水"。洗後用寫有經文的大小兩塊白布(叫"開凡",女性多一塊)裹身。口、耳、鼻、眼、額頭、手腳處,要放冰片、麝香。然後移入"塔布匣子"(即清真寺內專送亡人的公用木匣),由親人抬到清真寺,再由阿訇率領送葬者舉行"站禮"儀式:人們面對"塔布匣子"站立,由阿訇誦讀《古蘭經》章節(內容是祈求真主寬恕死者,祝願死者安息),旋即抬往墳地。墳坑深兩米,直坑西壁再挖一個偏洞(稱"熱合提"),上圓下方,高約一米,長可容體。將亡人頭北腳南,面向西放入偏洞後,用磚封好洞口(熱合提門,然後填平直坑,地面堆成魚脊形墳堆。火葬時,阿訇誦經,親屬不許啼哭。葬後三天、七天(頭七)、月齋(一個月)、"十"、"百日"、"周年"一般要在家請阿訇誦經。主麻田、開齋節、古爾邦節親人要到墳上悼念亡人。老人亡故後,還要請阿訇"走墳"、"守墳"四十天或一百天。
飲食習慣:
主食以米、面為主,肉食方面禁忌頗多。禁食豬肉、狗、狼、虎、驢、貓、鷹、鷂等;禁食自死之動物血;禁飲酒。肉食以牛、羊肉為主,有的也食用駱駝肉,食用各種有鱗魚類,如北方產的青魚、鰱魚、鰉魚等。鴿子在甘肅地區的回族中被認為是聖鳥,可以飼養,但不輕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徵得伊瑪目(宗教職業者)同意,可作補品食用。 回族長於以煎、炒、燴、炸、爆、烤等各種烹調技法,風味迥異的清真菜餚中,既有用發菜、枸杞、牛羊蹄筋、雞鴨海鮮等為主要原料,作工精細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貴品種,也有獨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區的回族民間還喜食腌菜。
回族飲料較講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潔凈的水均不飲用。忌諱在人飲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飲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區回族的蓋碗茶很有名。寧夏回族還飲用八寶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
習俗
在日常生活中,見面都要問安。客人來訪,要先倒茶,還要端上瓜果點心或自製面點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員都來與客人見面、問好。 若遇上老年客人,還要燒熱炕請老人坐,並敬「五香茶」或「八寶茶」。送客時,全家人都要一一與客人道別、祝福。有時遠客、貴客還要送出村莊或城鎮才分手。回族人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不吃未經信仰伊斯蘭教者宰殺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動物的血等;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裡吸煙、喝酒;禁用食物開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顏色像血一樣紅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飲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許牲畜飲水,也不許任何人在附近洗臉、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裡。回族的日常飲食很注意衛生,凡有條件的地方,飯前、飯後都要用流動的水洗手,多數回族不抽煙,不飲酒,就餐時,長輩要坐正席,晚輩不能同長輩同坐在炕上,須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飯均不得往外舀。
節慶
回族民間節日主要有: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
開齋節 在回歷每年9月,從見新月到下月見新月終的一個月里,凡男子在12歲以上,女子9歲以上,都要把齋。即從日出後到日落前,不得進食,直到回歷十月一日開始為開齋,屆時要歡慶3天,家家宰牛、羊等招待親友慶賀,並要做油香、饊子、油果子等多達二、三十種節日食品。
古爾邦節
即獻牲節,在回歷十二月十日。節日當天不吃早點,到清真寺做過禮拜之後宰牛獻牲。獻牲的牛羊,要體態端正,無缺損,宰後的牲畜按傳統分成三份,一份施散濟貧,一份送親友,一份留自己食用,但不能出售。 阿述拉節 西北部回族節日,即時要選用當地的五穀雜糧,摻上牛羊雜碎煮熟食用,節日期間宴請客人必備手抓羊肉,其次是用雞肉做成的各種菜餚。
『柒』 國家文化網 回族民風民俗
回族,有人口約9,820,000人(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甘肅、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雲南、山東也有不少聚居區。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在長期歷史過程中吸收了漢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生活習俗。 漢語為回族的通用語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動中,回族保留了大量阿位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彙,在邊疆民族地區,回族人民還經常使用當地少數民族的語言。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點。在內地,回族主要與漢族雜居;在邊疆,回族主要與當地少數民族雜居;大都分布於水陸交通線上,因此經濟文化較為發達。 回族主要從事農業,有的兼營牧業、手工業。回族還擅經商,尤以經營飲食業突出。喜愛摔牛的運動,喜食炸油香。
回族人信仰伊斯蘭的生活方式。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動,經典主要是「古蘭經」,信徒稱「穆斯林」。生活習俗固守回族傳統,遵循教規,不吃豬肉。 伊斯蘭教在回族的形成過程中曾起過重要作用。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舉行禮拜和宗教活動的場所,有的還負有傳播宗教知識、培養宗教職業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著重要位置。 按伊斯蘭教歷,每年1 2 月1 0 日為古爾邦節。每年的這一天,形成了宰牲獻祭的習俗沿襲至今。 另外,伊斯蘭教規定,每年教歷9 月定為齋月。在齋月里要封齋,要求每個穆斯林在黎明前至落日後的時間里,戒飲、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讓人們在齋月里認真地反省自己的罪過,使經濟條件充裕的富人,親自體驗一下飢餓的痛苦心態。到教歷1 0 月1 日即齋戒期滿,舉行慶祝齋功完成的盛會,這一天就是開齋節。開齋節這天,人們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齊地到清真寺作禮拜,聆聽教長講經佈道。然後去墓地「走墳」,緬懷「亡人」,以示不忘祖先。
回族分布較廣,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寧夏回族偏愛麵食,喜食麵條、面片,還喜食調合飯。甘肅、青海的回族則以小麥、玉米、青稞、馬鈴薯為日常主食。油香、饊子是各地回族喜愛的特殊食品,是節日饋贈親友不可少的。民間特色食品有釀皮、拉麵、大鹵面、肉炒麵、豆腐腦、牛頭雜碎、臊子面等。多數人家常年備有發酵面,供隨時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習慣飲用奶茶。 肉食以牛、羊肉為主,有的也食用駱駝肉,食用各種有鱗魚類,如北方產的青魚、鰱魚、鰉魚等。鴿子在甘肅地區的回族中被認為是聖鳥,可以飼養,但不輕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徵得伊瑪目(宗教職業者)同意,可作補品食用。 回族長於以煎、炒、燴、炸、爆、烤等各種烹調技法,風味迥異的清真菜餚中,既有用發菜、枸杞、牛羊蹄筋、雞鴨海鮮等為主要原料,作工精細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貴品種,也有獨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區的回族民間還喜食腌菜。 回族飲料較講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潔凈的水均不飲用。忌諱在人飲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飲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區回族的蓋碗茶很有名。寧夏回族還飲用八寶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 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萬盛馬糕點、羊筋菜、金鳳扒雞、翁子湯圓和綠豆皮等。青海省西寧市,回族著名的萬盛馬糕點影響很大。河北石家莊的金鳳扒雞、保定的馬家鹵雞和白運章包子,遼寧沈陽市的馬家燒麥,義縣的伊斯蘭燒餅,陝西的牛羊肉泡饃,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湯圓、綠豆皮、牛肉米粉在當地都很有名氣。盛行於寧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羅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兒圓等套菜馳名全國。「五羅」是指五種炒菜同時上齊,「四海」是指四種帶湯汁的菜餚一次上桌。「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兒圓」分別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謚美之詞。
日常飲食習俗
日常食品
居住在城市的回族,一般都是一日三餐,早餐大多都是在家烹制牛羊肉泡饃,或烙飥飥饃配炒鹹菜吃,或配臘牛羊肉吃,還有的老人喜歡配炒花生米吃。午餐吃牛羊肉泡饃的人也較多,還有很多家庭喜歡吃飥飥饃配炒菜。炒菜一般也較簡單的家常菜,如蓮花白炒肉、芹菜炒肉、醋溜土豆絲、醋溜西葫蘆、辣子炒鹹菜、炒辣子醬等。晚餐大多數都吃面條,面條的種類很多,有碎面、長面、撈面、籠面等,也吃餃子、蒸包子、烙包子、韭餅等。
散居在各地農村、山區、牧區的回族,其飲食習俗多受居住地的影響。例如寧夏南部山區的回民,以土豆、蕎麥、莜麥、糜子、豌豆為主食,新疆阿爾泰地區回民吃馬肉和奶食品,米麵食品退居次要地位,這顯然是受哈薩克飲食習俗的影響,居住在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和西藏一帶的回民,主食與藏民一樣,吃青稞、豌豆、三餐離不開糌粑和酥油茶。西北地區農村的回族飲食,最有特色者當屬民間宴席。「九碗三行」就是回族的正宗宴席,一般在舉辦婚喪禮儀活動中,多用這種宴席招待眾多的客人及親屬。
從總體上看,回族的日常食品有如下鮮明的特點:
一是主食中麵食多於米食。麵食是回族人民的傳統主食,其品種之多,花樣之新,味道之香,技術之精,都是無與倫比的,顯示回族人民的聰明才智。據統計,回族飲食中,麵食品種達60%多,而其他品種中,也或多或少地運用到麵粉。拉麵、饊子、餄餎、長面、麻食、餛飩、油茶、餛饃等等,經過回族人的製作,都會成為待客的美味佳品,甚至外國人也是一吃為快,好不留戀。
二是甜食佔有一定的地位。這和阿拉伯穆斯林喜歡吃甜食有一定的淵源關系。阿拉伯穆斯林婦女生下小孩後,用蜜汁或椰棗抹入嬰兒口中,才開始哺乳;寧夏回族嬰兒出生後,也有用紅糖開口之俗。回族著名菜餚中,有不少是甜菜,如它似蜜、炸羊尾、糖醋裡脊等。米面中的甜食就更多了,如涼糕、切糕、八寶甜盤子、甜麻花、甜饊子、糍糕、江米糕、柿子餅、糊托等,寧夏回族還把穆斯林的傳統美食油香做成了甜食,調制面團時,給里邊加入蜂蜜、紅糖等。
三是在菜餚中牛羊肉菜比重很大。回族特別喜愛吃牛羊肉,這和伊斯蘭教的飲食思想有關。伊斯蘭教倡導食用牛羊雞鴨魚等肉,禁戒豬驢騾及凶禽猛獸之肉。劉智在《天方典禮》中說「飲食,所以養性情也」,「凡禽之食谷者,獸之食芻者,性皆良,可食」,又說「惟駝、牛、羊獨具純德,補益誠多,可以供食」。伊斯蘭教所倡導的食物,都是佳美的食物。所謂「佳美的食物」,馬堅先生解釋說,就是純潔的、可口的、富於營養的食物,更具體地說就是要有良好的外觀形象、鮮香的嗅覺口感和豐富的營養價值。以羊為例,性情溫順,自身潔凈,其肉美味可口,同時還對身體有滋補食療作用。羊肉成份中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及鈣、磷、鐵等礦物質。經常食用羊肉,可以開胃健力,散寒助陽,益腎補虛。
日常飲品
回族人民最喜愛的傳統飲料是茶。茶既是回族的日常飲料,又是設席待客最珍貴的飲料。茶是回族人民飲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無論您到西北東北或西南,也無論是城市鄉鎮或農村,只要到回族家做客,熱情的主人都會首先端上一碗熱騰騰的釅茶。回族很講究茶具,不少回族家庭都備有成套的各式各樣的茶具。過去煮茶或沏茶所用的壺,一般都是銀和銅製做的,形式多樣,別具一格,有長嘴銅茶壺、銀鴨壺、銅火壺等。現在沏茶一般都用瓷壺、蓋碗或帶蓋瓷杯,煮茶多用錫鐵壺,夏天講究用紫砂壺。
蓋碗茶是西北回族一種獨特的飲茶方式,相傳始於唐代,相傳至今,頗受回族人民喜愛。蓋碗茶由托盤、茶碗和茶蓋三部分組成,故稱「三炮台」。每到炎熱的夏季,蓋碗茶便成為回族最佳的消渴飲料;到了嚴寒的冬天,農閑的回族人早晨起來,圍坐在火爐旁,或烤上幾片饃饃,或吃點饊子,總忘不了刮幾盅蓋碗茶。
回族人還把蓋碗茶作為待客的佳品,每逢古爾邦節、開齋節或舉行婚禮等喜慶活動,家裡來了客人時,熱情的主人都會給您遞上一盅蓋碗茶,端上饊子、乾果等,讓您下茶。敬茶時還有許多禮節,即當著客人的面將碗蓋打開,放入茶料,沖水加蓋,雙手捧送。這樣做表示這盅茶是專門為客人泡的,以示尊敬。如果家裡來的客人較多,主人根據客人的年齡、輩份和身份,分出主次,先把茶奉送給主客。
喝蓋碗茶時,不能拿掉上面的蓋子,也不能用嘴吹漂在上面的茶葉,而是左手拿起茶碗托盤,右手抓起蓋子,輕輕地「刮」幾下,其作用是一則可潷去浮起的茶葉等物,二則是促使冰糖融解。刮蓋子很有些講究,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變清湯。每刮一次後,將茶蓋呈傾斜狀,用嘴吸著喝,不能端起茶盅接連吞飲,也不能對著茶碗喘氣飲吮,要一口一口地慢慢飲。主人敬茶時,客人一般不要客氣,更不能對端上來的茶一口不飲,那樣會被認為是對主人不禮貌、不尊重的表現。
節日食俗
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這些節日和紀念日都是以伊斯蘭教歷計算的。伊斯蘭教歷,以月亮盈虧為准,全年為12個月,平年354天,閏年355天,30年中共有1個閏年,不置閏月,與公歷每年相差11天,平均每32.6年比公歷多出1年。故回族上述三大節日一般每三年提前一個月。
一、回族的開齋節
在我國陝西、甘肅、青海、雲南等地的回民將開齋節亦稱為「大爾德」,流行在全國十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中,但信仰伊斯蘭教的十個民族在過節時又有許多本民族的特點和習俗。
回族的齋月,是伊斯蘭教歷九月(萊麥丹月)。回族為什麼要封齋呢?據《古蘭經》載,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40歲那年(伊斯蘭教歷九月),安拉開始把《古蘭經》的啟示給他。因此,回族視齋月為最尊貴、最吉慶、最快樂的月份。為了表示紀念,就在每年伊斯蘭教九月封齋一個月。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現的日期而定。
齋月里,回族的生活安排得比平時要豐盛得多。一般都備有牛羊肉、白米、白面、油茶、白糖、茶葉、水果等有營養的食品。
封齋的人,在東方發白前要吃飽飯。東方發曉後,至太陽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斷絕一切飲食。封齋的目的就是讓人們體驗飢餓和乾渴的痛苦,讓有錢的人真心救濟窮人。通過封齋,回族逐步養成堅忍、剛強、廉潔的美德。
當人們封了一天齋,快到開齋時,齋戒的男子大多數都要到清真寺等候。聽見清真寺里開齋的梆子聲後,就在寺里吃「開齋飯」了。開齋時,若是夏天,有條件的先吃水果,沒有條件的喝一碗清水或蓋碗茶,而後再吃飯。這主要是齋戒的回民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乾渴,而不是飢餓。若在冬天,有的人講究吃幾個棗子後再吃飯。相傳穆罕默德開齋時愛吃紅棗,所以回民現在也有這種習慣。 齋戒期滿,就是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之———開齋節。
開齋節要過三天,第一天從拂曉開始就熱鬧起來。家家戶戶都要早早起來,打掃院子巷道,給人以清潔、舒適、愉快的感覺。男女老少都換上自己喜愛的新衣服。回族群眾聚會和活動的場所——清真寺,節日里也都打掃得乾乾凈凈,懸掛起「慶祝開齋節」的巨幅標語和彩燈。
節日中,家家戶戶炸饊子、油香等富有民族風味的傳統食品。同時,還宰雞、羊,做涼粉、燴菜等,互送親友鄰居,互相拜節問候。
新疆地區的回族,在節前要掃塵,粉刷房屋。男人要理發,男女都要沐浴、換新衣。全家吃「粉湯」。這種習俗,在全國各地都大體相同。 有許多回族青年在開齋節舉行婚禮,使節日更加熱鬧,展示出絢麗迷人的色彩。
二、回族的古爾邦節
「古爾邦」,阿拉伯語音譯「爾德·古爾邦」,意為「犧牲」、「獻身」,故亦稱「宰牲節」、「忠孝節」。大部地區的回族稱為「小爾德」,是伊斯蘭教三大節日之一,一般在開齋節過後七十天舉行。
回族為什麼要宰牲過古爾邦節呢?人類的古代先知之——易卜拉欣夜間受到安拉的啟示命他宰殺愛子伊斯瑪儀獻祭,考驗他的信仰。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閃閃發光,非常鋒利。並問他的兒子:「兒子啊,爸爸真的不忍心下手啊!你走吧。」但是,他的兒子儀斯瑪儀說:「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爸爸,我們是真主的僕人,來到這個世界只為拜萬能至大的主。」當伊斯瑪儀側卧後,易卜拉欣把刀架在兒子的喉頭上。這時他傷心痛哭,淚如溪流。這時,安拉派天仙吉卜熱依勒背來一隻黑頭羚羊作為祭獻,代替了伊斯瑪儀。這時易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頭一宰,羊便倒了。這就是「古爾邦」的來歷。其中那種對主的忠誠,以及孝敬父母的毅然決然,是後世人要學習的。是全人類學習的楷模 。
古爾邦節,還要舉行一個隆重的宰牲典禮,這就是節日里,除了炸油香、饊子、會禮外,還要宰牛、羊、駱駝。一般經濟條件較好的,每人要宰一隻羊,七人合宰一頭牛或一峰駱駝。宰牲時還有許多講究,不允許宰不滿兩歲的小羊羔和不滿三歲的小牛犢、駱駝,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選體壯健美的宰。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親友鄰居,一份濟貧施捨。
宰牲典禮舉行後,家家戶戶又開始熱鬧起來,老人們一邊煮肉,一邊給孩子吩咐:吃完肉,骨頭不能扔給狗嚼,要用黃土覆蓋。這在古爾邦節是一種講究。肉煮熟後,要削成片子,搭成份子;羊下水要燴成菜。而後訪親問友,饋贈油香、菜,相互登門賀節。有的還要請阿訇到家念經,吃油香,同時,還要去游墳,緬懷先人。這種慶賀節日的形式多種多樣,各地互有異同。有些地方除了參加聚禮和訪親問友外,還組織各種文娛體育活動。新疆地區的回民在古爾邦節,無論男女,喜歡組織各種游藝活動,歡天喜地,格外熱鬧。
三、回族的聖紀節
聖紀節,是紀念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誕辰和逝世的紀念日。由於穆罕默德的誕辰與逝世恰巧都在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因此,回民一般合稱「聖紀」。節日這天首先到清真寺誦經、贊聖、講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跡,之後,穆斯林自願捐贈糧、油、肉和錢物,並邀約若幹人具體負責磨面、采購東西、炸油香、煮肉、做菜等,勤雜活都是回族群眾自願來乾的。回民把聖紀節這一天義務勞動視為是行善做好事,因此,爭先恐後,不亦樂乎。
儀式結束後,開始會餐。有的地方經濟條件較好,地方也寬敞,擺上十幾桌乃至幾十桌飯菜,大家歡歡喜喜,一起進餐;有的地方是吃份兒飯,回族群眾叫「份碗子」,即每人一份。對於節前散了「乜貼」,捐散了東西,而沒來進餐的,要托親友、鄰居給帶一份「油香」去品嘗。
『捌』 回族的民風民俗有哪些
回族的民風民俗有;
一、飲食
哈密的回族除禁食豬肉、驢肉、騾肉、狗肉及未經宰殺和念經的牲畜外,還不吃馬肉,這方面的禁忌比較嚴格。
回族的飲食主要有油香、撒子、蒸饃、花捲、包子、餃子、揪片子、拉條子、麻什子、臊子面、釀皮子、涼粉、黃面和粉湯等-苴中以油香、粉湯和黃面最著名.價廉味美。回族特色飯食黃面(涼面)受到各族群眾歡迎,已遍及全國各地。喜飲濃釅加糖的茯茶、磚茶。
二、服裝
男子多穿白內衣黑外衣,黑褲子,戴白色圓帽,著黑色布鞋。女子愛穿短裝,圍綉花胸兜,服裝布料色澤鮮艷。喜戴手鐲、耳環、戒指、項鏈和花發夾,還愛扎紅色或綠色的頭巾,腳穿綉花鞋。老年婦女頭戴發網及黑色大方巾或白色紗巾。隨著時代發展,新潮時裝已為哈密回族青年所喜穿。
三、忌諱
在長輩面前插話、擺弄鬍子、吐痰、伸懶腰和左顧右盼。來了客人要馬上沏茶,端茶時要蓋上碗蓋,雙手捧悌。
四、婚禮
回族青年男女舉行婚禮的前兩三天,男方要帶上蒸饃、羊肉給女方家送去,叫「催妝禮」。結婚那天,男方要去車接新娘。新娘要穿紅衣服,洗大凈。稱「離娘水」。同時,還要請全可人(即父母雙全、子女雙全、夫妻和睦的人)送親。
送親宜早不宜遲。把新娘接到門口時,新郎要圍著車轉一圈,然後將新娘和送親人迎進大門。有條件的從大門到新房門,要鋪紅氈或毛毯子,如沒條件要由新娘的哥哥(或是舅舅)抱著新娘走進新房,新娘的鞋是不能沾地的。
兩家客人互道過「色拉目」後,舉行念「尼卡哈」儀式。首先請阿訇選誦一段《古蘭經》,然後,阿訇當著證婚人問新郎:「你願意娶她為妻嗎?」新郎如願意要馬上表態。
再問新娘,新娘表示同意,阿訇則宣布:「從現在起,你們二位正式結為夫妻。」並告誡二位新人要互敬互愛。
儀式結束後,新娘新郎才進洞房。新郎進洞房後,揭去新娘的紅蓋頭,摘掉頭上的喜花,互相交換禮物,新郎送給新娘包著錢的紅紙包,新娘給新郎小紅布蛋蛋式「針扎子」,新郎還要用喜糖、核桃、喜棗撒向前來要喜糖的人,稱為「撒喜」。
晚飯過後,大家開始鬧洞房,由一人當司儀,出點子,讓新郎、新娘表演節目。三天後,新郎陪著新娘「回門」(即回娘家)。有的當日「回門」。
(8)旅遊文化回族民俗風情課件擴展閱讀;
當代回族通用漢語,不同地區持不同方言。在回族先民東遷初期,是阿拉伯語、波斯語和漢語同時使用的。
由於長期和漢族雜居,特別是漢人成份在回回中日漸增多,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就逐漸習慣於以漢語作為本民族的共同語言,並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彙。元朝時期的「回迴文」是指新波斯文、又稱「普速蠻字」。
當時元朝政府中設有回回譯史、回回掾史、回回令史,就是用回迴文起草文書、翻譯文書的專職人員。同時元朝還有官辦的回回國子學和回回國子監,教學主要內容是新波斯文。
進入明代,盡管官方還有從事穆斯林語文教學、翻譯工作的「回回館」, 而漢語作為回族的共同語言已經固定下來。明中葉,伴隨經堂教育的興起,出現了經堂語和小兒錦。
『玖』 回族民風民俗
民風民俗:歷史上,回族人從出生時開始,就要請阿訇起回回名字,結婚時請阿訇證婚,死亡後請阿訇主持殯葬,各方面均受伊斯蘭教的影響。特別在飲食習慣上,回民忌吃豬肉,不吃一切動物的血和自死之動物等。這原是《古蘭經》的規定,千百年來逐漸變成了回族的風俗習慣。回族除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外,由於回漢雜居和使用漢語,還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強烈影響。明代回族人的衣著已逐漸與漢人相同,使用了漢族的姓和名。回族人形成了小集中、大分散,愈來愈分散的居住特點。在全國,回族主要與漢族雜居。在邊疆,回族與當地民族雜居;在內地,回民多分布在沿水路和陸路交通線上;在農村,回民往往自成村落;在城鎮,則多聚居關廂或若干條街巷。在室內正屋中,喜貼山水花卉畫。但因為伊斯蘭教反對任何偶像崇拜,故不掛人物像和動物圖片,凡有眼睛的圖像不能張貼。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禁忌不那麼嚴格了。為了宗教活動和生活習俗上的便利,回民習慣在住地修建「禮拜寺」,明末清初則統稱清真寺,多圍寺而居。在飲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駝等反芻類偶蹄食草動物,不吃馬、驢、騾、豬、狗肉,不吃動物血液和自死動物。尤其禁食豬肉。回族很講究飲食衛生,注意淋浴和洗滌。走進農村回族清潔整齊的屋內,往往可看見門後房樑上吊著一個水罐,下面有通下水道的淺坑,這里是人們經常沐浴大凈的地方。平時洗臉、洗手,則用湯瓶,而不用臉盆。
民族禁忌:在飲食習慣上,回民忌吃豬肉,不吃一切動物的血和自死之動物等。因為伊斯蘭教反對任何偶像崇拜,故不掛人物像和動物圖片,凡有眼睛的圖像不能張貼。
傳統節日:回族有兩大節日即開齋節和古爾邦節,來源伊斯蘭教。齋戒為穆斯林「五功」之一。開齋節即是齋戒期滿的日子。一般在回歷的第九個月舉行齋戒、齋戒期滿,十月一日為開齋節。古爾邦節在開齋節後的第70天,回歷的十二月十日舉行。因為十二月十日是教徙赴麥加朝覲的最後一天,大家宰殺牛羊慶祝,聚餐聯歡。
民族文化:回族人民在文化、科學技術方面的成就很大,對祖國的文化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元代,回回不僅帶來了西亞的天文學、醫學、建築學、音樂等方面的科學文化成就,而且在學習和傳播漢族科學文化技術方面也十分突出。中國的重大發明如造紙術、指南針、火葯等都是經回回商人的介紹傳播到歐洲大陸的。
『拾』 回族民風民俗的資料。
回族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古老的文化。特別是回族習俗文化,絢麗多姿,引起世人關注。回族以漢語為共同語,但在宗教生活和社會交往中,他們又夾雜著大量只有穆斯林內部交流的詞彙或短語。凡是回族居住地,在鄉村,總是一片片一塊塊地集中在一定堡子、寨子或山村;在城鎮,又總是集中在一定的地段和街道。在寧夏、回族大都住平房、窯洞、磚瓦房等等。房屋一般向南。回族住房建在靠近水源的地方,便於清掃。回族不崇拜偶像,穆斯林家屋內牆上特別是禮拜堂內不貼人像。
在回族的聚居區都建有清真寺。清真寺一般主要舉行宗教活動,也是進行宗教教育、傳播宗教知識的學校。清真寺的建築風格一般都是阿拉伯式的,也有中國古典式或兩種風格混合的,由禮拜殿、水房和經堂三大部分組成。
服飾
回族服裝大體與漢族相近,但在頭飾上仍保留著古老的傳統,回族男子一般戴白色無沿小帽,表示清潔不染;婦女頭戴圓撮口帽,戴蓋頭(也叫搭蓋頭),一般把頭發、耳朵、脖子都掩蓋起來。蓋頭有少女、媳婦和老年婦人之分,少女戴綠色的,媳婦戴黑色的,老年婦人戴白色的。老年婦人的蓋頭較長,少女、媳婦的較短,只披到肩上。蓋頭上有的還綉有花邊和圖案。婦女服裝為右衽大襟短上衣,著長褲。年輕人喜歡在前襟、胸前綉花,在衣服上鑲色、滾邊。男的頭戴回回帽,有白的和黑的兩種。上著對襟短上衣,穿白長褲、白襪子,喜歡在白襯衣外套坎肩。回族男子很注意胡須的修飾。男子一般在二十幾歲開始留胡須,因教派不同,形式不同,有的只留下巴相,也叫山羊鬍,有的留全臉胡。
婦女護頭面的頭巾,源於阿拉伯國家、伊斯蘭教的影響。遮住兩耳、脖子和頭發,只將面孔露出。青年婦女一般戴綠色的,蓋頭較短,只披到肩上;老年婦女一般戴白色的,蓋頭較長,直披到腰際。
婚禮
回族青年男女舉行婚禮的前兩三天,男方要帶上蒸饃、羊肉給女方家送去,叫"催妝禮"。結婚那天,男方要去車接新娘。新娘要穿紅衣服,洗大凈。稱"離娘水"。同時,還要請全可人(即父母雙全、子女雙全、夫妻和睦的人)送親。送親宜早不宜遲。把新娘接到門口時,新郎要圍著車轉一圈,然後將新娘和送親人迎進大門。有條件的從大門到新房門,要鋪紅氈或毛毯子,如沒條件要由新娘的哥哥(或是舅舅)抱著新娘走進新房,新娘的鞋是不能沾地的。兩家客人互道過"色拉目"後,舉行念"尼卡哈"儀式。首先請阿訇選誦一段《古蘭經》,然後,阿訇當著證婚人問新郎:"你願意娶她為妻嗎?"新郎如願意要馬上表態。再問新娘,新娘表示同意,阿訇則宣布:"從現在起,你們二位正式結為夫妻。"並告誡二位新人要互敬互愛。儀式結束後,新娘新郎才進洞房。新郎進洞房後,揭去新娘的紅蓋頭,摘掉頭上的喜花,互相交換禮物,新郎送給新娘包著錢的紅紙包,新娘給新郎小紅布蛋蛋式"針扎子",新郎還要用喜糖、核桃、喜棗撒向前來要喜糖的人,稱為"撒喜"。晚飯過後,大家開始鬧洞房,由一人當司儀,出點子,讓新郎、新娘表演節目。三天後,新郎陪著新娘"回門"(即回娘家)。有的當日"回門"。
喪葬
回族實行土葬。人去世後,一般晚上亡故的凌晨出葬,停亡人不得超過三天。出葬前,要洗凈全身,叫"著水"。洗後用寫有經文的大小兩塊白布(叫"開凡",女性多一塊)裹身。口、耳、鼻、眼、額頭、手腳處,要放冰片、麝香。然後移入"塔布匣子"(即清真寺內專送亡人的公用木匣),由親人抬到清真寺,再由阿訇率領送葬者舉行"站禮"儀式:人們面對"塔布匣子"站立,由阿訇誦讀《古蘭經》章節(內容是祈求真主寬恕死者,祝願死者安息),旋即抬往墳地。墳坑深兩米,直坑西壁再挖一個偏洞(稱"熱合提"),上圓下方,高約一米,長可容體。將亡人頭北腳南,面向西放入偏洞後,用磚封好洞口(熱合提門,然後填平直坑,地面堆成魚脊形墳堆。火葬時,阿訇誦經,親屬不許啼哭。葬後三天、七天(頭七)、月齋(一個月)、"十"、"百日"、"周年"一般要在家請阿訇誦經。主麻田、開齋節、古爾邦節親人要到墳上悼念亡人。老人亡故後,還要請阿訇"走墳"、"守墳"四十天或一百天。
飲食習慣:
主食以米、面為主,肉食方面禁忌頗多。禁食豬肉、狗、狼、虎、驢、貓、鷹、鷂等;禁食自死之動物血;禁飲酒。肉食以牛、羊肉為主,有的也食用駱駝肉,食用各種有鱗魚類,如北方產的青魚、鰱魚、鰉魚等。鴿子在甘肅地區的回族中被認為是聖鳥,可以飼養,但不輕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徵得伊瑪目(宗教職業者)同意,可作補品食用。回族長於以煎、炒、燴、炸、爆、烤等各種烹調技法,風味迥異的清真菜餚中,既有用發菜、枸杞、牛羊蹄筋、雞鴨海鮮等為主要原料,作工精細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貴品種,也有獨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區的回族民間還喜食腌菜。
回族飲料較講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潔凈的水均不飲用。忌諱在人飲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飲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區回族的蓋碗茶很有名。寧夏回族還飲用八寶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
習俗
在日常生活中,見面都要問安。客人來訪,要先倒茶,還要端上瓜果點心或自製面點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員都來與客人見面、問好。若遇上老年客人,還要燒熱炕請老人坐,並敬「五香茶」或「八寶茶」。送客時,全家人都要一一與客人道別、祝福。有時遠客、貴客還要送出村莊或城鎮才分手。回族人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不吃未經信仰伊斯蘭教者宰殺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動物的血等;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裡吸煙、喝酒;禁用食物開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顏色像血一樣紅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飲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許牲畜飲水,也不許任何人在附近洗臉、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裡。回族的日常飲食很注意衛生,凡有條件的地方,飯前、飯後都要用流動的水洗手,多數回族不抽煙,不飲酒,就餐時,長輩要坐正席,晚輩不能同長輩同坐在炕上,須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飯均不得往外舀。
節慶
回族民間節日主要有: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
開齋節 在回歷每年9月,從見新月到下月見新月終的一個月里,凡男子在12歲以上,女子9歲以上,都要把齋。即從日出後到日落前,不得進食,直到回歷十月一日開始為開齋,屆時要歡慶3天,家家宰牛、羊等招待親友慶賀,並要做油香、饊子、油果子等多達二、三十種節日食品。
古爾邦節
即獻牲節,在回歷十二月十日。節日當天不吃早點,到清真寺做過禮拜之後宰牛獻牲。獻牲的牛羊,要體態端正,無缺損,宰後的牲畜按傳統分成三份,一份施散濟貧,一份送親友,一份留自己食用,但不能出售。阿述拉節 西北部回族節日,即時要選用當地的五穀雜糧,摻上牛羊雜碎煮熟食用,節日期間宴請客人必備手抓羊肉,其次是用雞肉做成的各種菜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