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著名文化旅遊演藝劇目匯總
A. 我國各地的地方戲曲有哪些
二黃、二人台、上黨二黃、上黨梆子、山西梆子、山東梆子、川劇、三角戲、義烏腔、弋陽腔、廣東漢劇、雲南壯劇、雲南花燈戲、丹劇、木偶劇、巴陵戲、五音戲、文南詞、中路梆子、內蒙大秧歌、鳳台小戲、永濟道情戲、白劇、白字戲、南京白局、高淳陽腔目連戲、北昆、北京曲劇、北路梆子、皮黃、皮影戲、龍江劇、龍岩雜戲;
東北地方戲、東河戲、東路梆子、漢劇、寧河戲、樂平腔、正字戲、四平腔、四股弦、右詞南劍調、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調、西路評劇、壯劇、壯族沙劇、薌劇、吉劇、呂劇、竹馬戲、老調梆子、廬劇、吹腔、亂彈、滬劇、評劇、蘇劇、甬劇、祁劇、辰河戲、餘姚腔、詞明戲、含弓戲、阿官腔、靈邱羅羅腔、河南越調、河南道情;
河南曲劇、河北梆子、河北亂彈、京腔、京劇、青陽腔、青海平弦戲、武安落子、杭劇、揚劇、崑腔、隴劇、茂腔、紹劇、甌劇、侗戲、宜黃戲、採茶戲、泗州戲、弦索腔、耍孩兒戲、陝西老腔、柳腔、柳琴戲、閩劇、閩西漢劇、南劇、姚劇;
臨劇、哈哈腔、胡琴腔、荊河戲、渾源羅羅、貴州花燈劇、高腔、高山劇、高拔子、高甲戲、高調梆子、唐劇、桂劇、秦腔、晉劇、邕劇、莆仙戲、海鹽腔、海門山歌劇、海城喇叭戲、萊蕪梆子、壺關秧歌、淮劇、淮紅劇、黃梅戲、黃龍戲;
黃孝花鼓、清戲、清音戲、粵劇、婺劇、楚劇、推劇、梨園戲、梆子腔、章丘梆子、鐃鼓雜戲、湘劇、湘西苗劇、越劇、傣劇、瓊劇、絲弦戲;
滑稽戲、皖南花鼓戲、湖南花鼓戲、崇陽提琴戲、通城花鼓戲、蒲劇、蒲州梆子、雷劇、錫劇、滇劇、蒙古劇、碗碗腔、瑞河戲、新疆曲子戲、賽戲、歌仔戲、僮子戲、蔚縣秧歌、漫瀚劇、潮劇、徽劇、影子腔、黔劇、豫劇、襄陽劇、襄武秧歌、藏劇、贛劇、彝劇。
(1)全國著名文化旅遊演藝劇目匯總擴展閱讀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
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
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其它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崑曲、墜子戲、粵劇、淮劇、川劇、秦腔、滬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河南越調、河南墜子、湘劇、湖南花鼓戲等。
B. 東河戲的演藝劇目都有哪些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東河戲演員投入到革命當中去,在舞台上塑造了革命偉人的形象,擴大了紅軍的影響。當時,還改編了不少東河劇現代革命劇目,如《活捉張輝瓚》、《送郎當紅軍》、《木蘭從軍》等,影響很大,風靡一時。
東河戲傳統劇目在1950年以前保存有1000餘種,代表劇目有《雷峰塔》、《挽發記》、《玉簪記》、《掃秦》等。
東河戲的劇目,高腔主要演弋陽腔連台大戲,如《目連傳》、《三國傳》、《封神傳》、《鐵樹傳》等。崑腔整本戲有《金印記》、《金雀記》、《漁家樂》等,皮黃戲在東河戲中佔多數,如《九江為王》等。高腔的《雙斗猴》,皮黃的《九江為王》等劇目,在其他劇種中已很少見
20世紀60年代,贛州東河戲迅速發展,挖掘整理出一批如《封神》、《白蛇傳》、《瘋僧掃秦》等優秀傳統劇目。1956年,贛州東河劇團排演的《尉遲恭》一劇,赴北京中南海懷仁堂作匯報演出。
1964年東河戲與贛南祁劇團合並為贛祁劇團。1981年江西省文藝學校在贛南分校開辦東河戲班,招收男女學員各十名,請回健在的部分老藝人任教。
古老而獨特的贛州東河戲,是客家先賢創造的戲劇藝術財富。它豐富多彩、風格獨特、可塑性強、鄉土氣息濃郁、立足農村的表演形式,贏得了不同層次觀眾的青睞。
在贛州東河一帶的鄉村中,仍然保留著眾多民間東河戲班,在傳統節日和婚喪嫁娶時,人們都會邀請戲班唱上幾台大戲。
C. 中國各大戲曲及代表作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一般均表述依次為:
京劇(有「國劇」之稱 );越劇(有「中國第二大劇種」、「第二國劇」之稱 );黃梅戲;評劇;豫劇。
代表作依次為:
1、京劇:《長坂坡》《四進士》《秦香蓮》《空城計》《霸王別姬》等
2、越劇 :《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西廂記》《白蛇傳》《孔雀東南飛》《王老虎搶親》《穆桂英掛帥》《陸游與唐琬》《狸貓換太子》。
3、黃梅戲:《天仙配》《牛郎織女》《玉堂春》。
4、豫劇:《花木蘭》《五世請纓》《秦雪梅弔孝》《劉墉下南京》《抬花轎》(又名《香囊記》。
拓展資料:
1、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2、越劇(漢語拼音為yuèjù,英語為Yue Opera)——中國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 ,有觀點認為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 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亦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依次為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 )之一。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
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為主,藝術流派紛呈,公認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於:上海、浙江、江蘇、福建、江西、安徽等廣大南方地區,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區,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
越劇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
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 、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香港、台灣等地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余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 。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朴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於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
4、豫劇(英文:Yu Opera)起源於中原(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 、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在浙江各地也廣為流傳。當代豫劇跟隨河南衛視,河南豫劇院,台灣豫劇團等演出團體走過了世界諸多國家,如到澳大利亞、義大利、法國、加拿大、委內瑞拉、紐西蘭、德國、英國、美國等國家演出,被西方人稱贊是「東方詠嘆調」。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D. 寧河戲的演藝劇目都有哪些
寧河戲劇目除《目連傳》等三個弋陽腔連台本戲外,來自宜黃戲專唱二凡的內有《一捧血》、《三官容堂》、《販馬記》、《滿門賢》、《上天台》等;來自漢劇專唱西皮的有《清河橋》、《滎陽關》、《八義圖》等;來自徽班專唱吹腔的有《四國齊》、《銅橋渡》等,總計約有400餘種,多為整本大戲。
E. 國家大劇院演出劇目
歌劇院:歌劇、舞劇、芭蕾、大型歌舞晚會。
音樂廳:民族音樂、交響樂等。不演個人演唱會。
戲劇場:京劇、話劇、地方戲曲等
小劇場:各種小型話劇、小型音樂會和部分實驗劇目。
F. 我還知道的地方戲及代表劇目有(),(),我看過()戲曲演出.
我還知道的地方戲及代表劇目有(川劇),(曲劇),我看過(川劇 《坐樓殺惜》、曲劇《蒼娃》)戲曲演出.
G. 中國早期著名的話劇團體有哪些寫2個。
中國早期著名的話劇團體:中國旅行劇團、上海劇藝社等話劇團體。
中國旅行劇團
1933年11月,唐槐秋在上海創辦了中國旅行劇團(以下簡稱「中旅」),創辦時主要成員有:唐槐秋(團長)、戴涯(副團長)、吳靜、唐若青等有成員6人。中國旅行劇團是唐槐秋借鑒歐洲旅行劇團的形式在中國發起組織的民間職業劇團,完全依靠演出收入來支持全團的活動經費和生活費用。「中旅」剛開始多在北京、天津演出中外名劇,倡導中國現代話劇演出職業化。它首次赴津公演9天,總計18場,共11個劇目,票房收入很高,唐槐秋曾經說:「此次可得進款3000元之譜,而開銷則不及2000元,經濟上不至失敗。」北京、天津演出,對推動演劇職業化,提高話劇演出藝術水平有較大影響。翌年3月,劇團從上海到達南京,在陶陶大戲院舉行第一次公演,在南京首演劇目是4幕話劇《梅蘿香》(顧仲彝根據尤金·華爾特原著改編、唐槐秋導演),敲響了話劇職業化的開場鑼鼓,從此正式走上話劇職業化的道路。
上海劇藝社
上海劇藝社組成於1938年7月11日。主要領導人於伶。1937年11月上海淪為「孤島」後,進步戲劇工作者大多被迫撤離上海。1937年底,於伶團結歐陽予倩等戲劇家,以救亡演劇隊10隊、12隊為基礎組成青鳥劇社。青鳥劇社解散後,於伶又團結李健吾、李伯龍、吳仞之、顧仲彝、朱端鈞、徐渠等發起組織上海藝術劇院,但因租界當局不予批准而流產。嗣後,於伶等借中法聯誼會名義,於法租界組成上海劇藝社。
上海劇藝社以「嚴肅的態度,努力提高演劇水準,選成功的舞台名劇,供給觀眾精神食糧」為宗旨,運用曲折隱蔽的方式開展革命戲劇運動。它的活動大體可分業余演出和職業演出兩個階段。業余演出自1938年7月始,至1939年6月止。1938年7月中旬,上海劇藝社在法租界工部局大禮堂演出了《人之初》(顧仲彝根據帕尼奧爾著《托帕茲》改編,吳仞之導演)和《愛與死的搏鬥》(李健吾根據羅曼·羅蘭同名劇作改編,許幸之導演)兩出法國劇目,取得法租界當局的信任後,於1939年2月7日至12日在卡爾登大戲院,演出反映「孤島」現實生活的《花濺淚》(於伶編劇,吳永剛導演)。此劇通過一群被欺壓被侮辱的舞女的非人生活和她們的醒悟,揭示了「孤島」猖獗一時的敵偽勢力的罪惡和群眾的覺醒。1939年3月26日至6月11日,上海劇藝社在新光大戲院舉行了12次星期早場公演,演出了《這不過是春天》、《舞女淚》等十多個劇目。通過演出,培訓了隊伍,擴大了社會影響,為開展職業性質的長期公演奠定了基礎。
民國28年(1939年)8月6日上海劇藝社正式改為職業劇團,在璇宮劇場(原延安東路浦東大樓內)首次公演。首演劇目是於伶編劇、朱端鈞導演的《夜上海》,該劇以血淋淋的現實,教育「孤島」民眾,不能出賣靈魂,應倔強地生活下去。之後,又陸續演出《賽金花》、《武則天》、《葛嫩娘》等劇目。上海劇藝社還陸續演出了具有民族意識的歷史劇《明末遺恨》(又名《葛嫩娘》、《碧血花》,阿英編劇)、《李秀成之死》(陽翰笙編劇)、《大明英烈傳》(於伶編劇)等,對發揚「孤島」群眾的愛國熱情起了很好的作用。《明末遺恨》連演35天約70餘場,仍賣座不衰。此外,上海劇藝社還演出了《家》(吳天根據巴金同名小說改編)、《北京人》(曹禺編劇)等劇目。1941年3月中旬,於伶去香港以後,部分社員參加上海職業劇團,演出了《蛻變》(曹禺編劇)。同年12月8日日軍進入租界,上海全部淪陷,上海劇藝社與上海職業劇團被迫停止演出活動。上海劇藝社在3年多的活動中,演出劇目幾十齣,著重宣傳了民主思想和愛國主義精神。
H.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話劇
1、《名優之死》中國3幕話劇。作者田漢。1927年首演。作品以揭示藝術的社會命運為主旨 ,寫京劇演員劉振聲不幸的演藝生涯。劉振聲注重戲德、戲品,對待藝術嚴肅認真,並精心培育了小鳳仙這樣的後起之秀。
但是小鳳仙在小有名氣之後卻心猿意馬,「不在玩藝兒上用功夫,專在交際上用功夫」,成了流氓紳士楊大爺的玩物,背叛了先生為之嘔心瀝血的戲劇事業。
劉振聲貧病交加,忍受著惡勢力的迫害,又眼見藝術被蹂躪、藝術人才被摧殘,終於心力交瘁。作者通過藝術家的悲慘遭遇,批判了「容不了好東西」的病態社會,同時寫出了進取、抗爭的力量。
2、《獲虎之夜》是田漢先生1924年創作的一幕獨幕劇,在戲劇界享有很高的聲譽。該話劇描述了一個流浪青年和富農女兒戀愛的故事。劇本比較成功地塑造了蓮姑、黃大傻這對嚮往自由幸福,爭取合理權力的男女青年的形象。
《獲虎之夜》通過蓮姑與黃大傻的愛情悲劇,譴責了以等級、財富、地位等來決定婚姻的封建意識,控訴了摧殘迫害男女青年真摯愛情的封建制度,歌頌了勇於向封建思想挑戰的青年。
3、《一隻馬蜂》是中國現代著名科學家、戲劇家丁西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描寫的是五四後覺醒的青年為爭取婚姻的自主而與守舊勢力抗戰的一幕喜劇。
4、《感天動地竇娥冤》(簡稱《竇娥冤》)是元代戲曲家關漢卿創作的雜劇,刊行於明萬曆十年(1582年)。
全劇四折,寫弱小寡婦竇娥,在無賴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為殺人兇手,被判斬首示眾。臨刑前,滿腔悲憤的竇娥許下三樁誓願: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果然,竇娥冤屈感天動地,三樁誓願一一實現。
5、《雷雨》是劇作家曹禺創作的一部話劇,發表於1934年7月《文學季刊》。此劇以1925年前後的中國社會為背景,描寫了一個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資產階級家庭的悲劇。
劇中以兩個家庭、八個人物、三十年的恩怨為主線,偽善的資本家大家長周朴園,受新思想影響的單純的少年周沖,被冷漠的家庭逼瘋了和被愛情傷得體無完膚的女人蘩漪。
對過去所作所為充滿了罪惡感、企圖逃離的周萍,還有意外歸來的魯媽,單純著愛與被愛的四鳳,受壓迫的工人魯大海,貪得無厭的管家等,不論是家庭秘密還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發。
在敘述家庭矛盾糾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頑固的同時,反映了更為深層的社會及時代問題。
I. 中國經典劇本有哪些
劇本劇本,一劇之本。但凡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形成影響力的劇目都會有個不錯的劇本。遠的《內竇娥冤容》《西廂記》《牡丹亭》不說,各類戲曲的流傳劇目不講,但就話劇而言,就不乏經典之作。樓上提到的《雷雨》,以及曹禺的另一部傑作《日出》,老舍的《茶館》《駱駝祥子》都是久演不衰的經典;《天下第一樓》乃是人藝話劇的另一座里程碑。樓主可以登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和「國家話劇院」這兩個網站,對這兩個國內頂尖的話劇團體進行了解。
J. 九江採茶戲的演藝劇目都有哪些
九江採茶戲的傳統劇目,素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之說。其大型劇目的歷史宮廷戲很少,多為民間傳說或神話故事,其中有《白扇記》、《血衣記》、《賣水記》、《岳州渡》、《鎖陽記》、《城清風》、《嶺趕子》、《菜刀記》、《七針記》、《蕎麥記》、《鳳凰記》、《烏金記》、《告經承》、《告堤壩》、《二龍山》、《山伯訪友》、《百花亭》、《百日緣》等。
九江採茶戲的小型劇目中反映家庭生活和勞動生產的佔多數,如:《賣鞋》、《賣角籮》、《染圍裙》、《秧麥》、《補背褡》、《借銀》、《賣棉紗》、《苦媳婦》、《勸細姑》、《賣大蒜》、《打哈巴》、《雙癩痢》、《借帽》、《雙過門》等。反映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小戲如:《葛麻寫退》、《鐵板橋》、《皮瞎子算命》等。
新中國成立後,創作演出的現代劇目有:《瀼鄉紅火》、《麥良風雲》、《北京來信》等。
九江採茶戲表演簡練朴實,生活氣息濃郁,在一些小戲中,尤為突出,《送月餅》中小旦的手帕功拋高旋轉,前後耍花;《染圍裙》中小丑的板凳功,輕捷靈巧,翻躍自如。
老藝人楊開仟在《推車趕會》中扮演小旦張二女坐車,上嶺、下坡、躍坑、過橋等的表演身段生動逼真。他如小旦碎步扇花和小丑的矮子步等表演也很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