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旅遊論文3000字
A. 求一篇飲食文化旅遊的保護的文章
特色魯菜飲食文化是中華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形成了以孔府菜為代表的官府菜、以膠東海鮮為主的膠東海鮮菜、以濟南為代表的宮廷菜三大流派。魯菜從一般原料的菜餚到高檔原料開發和創新的整個歷程,是值得肯定的,但在新的形勢下,對不同的就餐人群而設計的既美味,又能滿足人體營養需求,既滿足生理上的需求,同時又要滿足心理和精神上需求的魯菜是一個非常大的課題。
餐飲的科學化不是天天吃鮑魚、魚翅,就有營養了;更不是隔三差五吃頓滋補火鍋,就強身健體了。當消費者把一日三餐託付給飯店時,餐飲業有義務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在白熱化的競爭時代,餐飲業如果還在靠不斷發明「葯膳」、「滋補火鍋」等新名詞,已經「忽悠」不住消費者了,必須要苦練內功,為菜品打造出真正科學的營養與保健的附加值,消費者才能心甘情願地給餐飲業「送錢」。
B. 求一篇中國飲食文化論文3000字
OK,現在還要嗎?
C. 求淺談飲食文化與旅遊業的關系3000字論文
您好,看到您來的問題源將要被新提的問題從問題列表中擠出,問題無人回答過期後會被扣分並且懸賞分也將被沒收!所以我給你提幾條建議: 一,您可以選擇在正確的分類下去提問或者到與您問題相關專業網站論壇里去看看,這樣知道你問題答案的人才會多一些,回答的人也會多些。 二,您可以多認識一些知識豐富的網友,和曾經為你解答過問題的網友經常保持聯系,遇到問題時可以直接向這些好友詢問,他們會更加真誠熱心為你尋找答案的。 三,該自己做的事還是必須由自己來做的,有的事還是須由自己的聰明才智來解決的,別人不可能代勞!只有自己做了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別人只能給你提供指導和建議,最終靠自己。 您可以不採納我的答案,但請你一定採納我的建議哦! 雖然我的答案很可能不能解決你的問題,但一定可以使你更好地使用問問哦
D. 求飲食文化論文3000字
於飲食文化的論文: 論飲食文化漢譯英中的「意譯 論飲食文化漢譯英中的 意譯」 意譯〔摘要〕把中國的飲食文化翻譯為英語是一件很復雜的工作。要把飲食文 化,尤其是菜譜忠實地傳達出來,要兼顧菜名的「形美、音美、意美」,又要考 慮到西方人的飲食所講究的內容和實質,同時還需要關注菜餚本身的材料、烹 調方法和人們的飲食文化心理。本文搜集了大量的菜譜英語譯名並加以歸納, 總結出中國飲食文化尤其是菜譜漢譯英中的「意譯」情況。 〔關鍵詞〕菜譜 翻譯 「意譯」 〔中圖分類號〕H3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0) 11-0042-02 引言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大事。飲食文化也是世界各族人民文 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各族文化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經濟全球化的 趨勢下,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到中國來工作,或者跟中國人打交道,而他們也在 不斷地了解中國, 學習中國文化。 飲食文化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很多外國學者及外國遊客對此興趣濃厚。要做好飲食文化的對外宣傳,我們首 先就要把我國的菜譜翻譯出來、整理成文。大多數中國食譜的命名方式都是「形 美、音美、意美」,讓食客看得舒服的同時,還充滿著期待。中式菜譜的翻譯除 了要求語義對等,還必須注重文化聯系,這就要求翻譯出來的菜名符合西方人 的文化、語言、價值觀等思維。 根據王秀芬在其論文《淺析中式菜譜的文化和翻譯》的總結和歸納,我國 的學者把菜名譯成英文的常用方法有四種。 (1)寫實型命名法。如「烤乳豬」被譯為 Roast Piglot,「糖醋排骨」被譯為 Spareribs with Sweet and Soysauce」 (2)寫意型命名法。如「紅燒獅子頭」被譯為 Stewed Meat Balls with Brown Sauce.「芙蓉水晶蝦」被譯為 Shrimps Cooked with Eggwhite. (3)典故型命名法。如「東坡肉」被譯為 Dongpo Braised Pork.「叫花雞」被譯 為 Beggar』s Chicken. (4)以地名、數字命名法。如「北京烤鴨」被譯為 Peking Duck.「八寶飯」被譯 為 Eight-Jewel Rice Pudding. 這四種菜譜的翻譯法基本上都能被外國人所接受。 然而從翻譯的方法來說, 許多菜名都採用了意譯。 一、意譯 意譯總是與直譯、音譯聯系在一起的。關於意譯,錢歌川在其著作《翻譯 漫談》中是這樣定義的:「採用原文大意,或甚至有時候改變原意,依譯者自己 的意思寫出,結果是不大忠於原文(錢歌川,1980:11)。」在漢譯英中,很 多時候,直譯會讓外國人莫名其妙。 在把中國飲食文化對外宣傳的翻譯過程中,不管寫實型命名法還是典故型 命名法的菜譜,都不可避免地採用意譯。 二、中國菜譜的意譯 中國的菜譜五花八門, 各具特色。 有的只看菜名就對其做工材料一目瞭然, 有的則採用歷史文化典故,讓客人在品菜的同時,感受文化氣氛;而有的菜名 確實展示了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情,有的則採取的是浪漫主義的命名方式,讓食 客充滿遐想。很多菜名還採用了文化典故、歷史事件、成語、俗語、諺語來命 名,這就約束了中國菜名翻譯時的直譯手法。因為很多時候,直譯會讓外國人 費解,中國人若是不了解這道菜,也會被英文譯文弄得莫名其妙,不知所謂。 所以,在把中國菜名翻譯成譯文的時候,更應該多採用意譯的方法。本文通過 分析、歸納和總結,發現中國菜譜採用意譯通常有以下三種。 (一)直譯表達不明時,常採用意譯把菜譜譯出 文化的差異必然導致理解上的困難。不是所有的外國人都有那麼好的中文 語言基礎和積淀,很多中文說法、詞語在我們炎黃子孫看來毫不費勁,但是在 外國人眼裡,這些表達可能引起誤解,或者讓他們在點菜時,因為不理解不了 解而無從下手。直譯菜名很多時候並不適合外國人看,因為直譯往往會讓一樣 東西在兩種語言中呈現出很大的差異,譯文跟原文也許會互不相干或是背道而 馳。因為不是所有的中文詞彙都能在英文中找到語義與之對等的單詞。或者有 時候找到與之意思相近或者相同的單詞,但是這些詞不一定可以傳達菜名的用 意,因為菜名通常還包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這時候,菜名的翻譯只能採用意 譯,在直譯不能確切表達菜名本意的時候,添加成分,以達到解釋說明的作用。 如,白飯,如果直譯,則為 White Rice,但是中國人說「白飯」,強調的並 非它的顏色而是它的內容,是指單獨的米飯,不包括菜或其他配料。所以,為 求更准確地表達出中文「白飯」二字的涵義,譯者此時應該舍棄直譯而採用意譯, 「Plain White Rice」,加上 plain 一詞,外國人更容易聯想到飯本身的材料,有 white 他們也不會想到「黑米飯去」。 又如「鳳凰玉米羹」這道菜,中國人大概都知道這道菜中的鳳凰並非指一種 鳥,而指的是雞,稱之為鳳凰只是為求好聽,因為這樣命名會讓這道菜顯得更 有檔次。若把其中的「鳳凰」譯為 phoenix,則讓外國人納悶,因為鳳凰僅僅是傳 說中的一種鳥,並非真實存在的動物,如果搬到餐桌上來了,讓人難以置信。 雖然很多外國人可以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點了這道菜,但是上菜時,他們總會 知道這里的「鳳凰」的真實身份,或許到時候很多外國食客會覺得失望。所以對 於這道菜,我們可以譯為 corn and chicken porridge。 又如「臭豆腐」,有人直譯為「Smelly tofu」。這種譯法算不上錯,因為 Smelly 一詞本身就能很確切地描述出臭豆腐的氣味特點。但是,很多外國食客也會因 為「Smelly」一詞而放棄對此食物的嘗試。其實臭豆腐除了臭,也還有香的一面, 聞起來臭,吃起來香,這就是臭豆腐的特點。所以,我們應該採用意譯的方法, 把「臭豆腐」譯為「stinky tofu」。 (二)結合菜餚所需的主要材料翻譯菜名 很多菜譜包含了俗語或習語,而對於俗語、習語的翻譯,直譯也無法正確 表達其含義,此時多採用意譯。然而,對於菜名的翻譯,又不能完全等同於單 獨的俗語、習語本身的翻譯。單獨的俗語、習語本身的翻譯採用解釋、增譯等 方法傳達其內涵和意思,然而包含俗語、習語的菜名,不僅要求翻譯工作者能 夠通徹領悟俗語、習語本身的含義,還要注意俗語、習語本身與菜餚之間的緊 密聯系。習語、成語做菜名時所反映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淵源,比菜名本身更為 重要。此外,翻譯人員在翻譯時還必須注意把菜餚所需的主要材料表達出來, 但又不能過多剔除習語、成語本身的意蘊。因為如果僅僅傳達了成語、俗語等 意思,而忽略菜餚材料的介紹,則會讓食客在點菜的時候難以兼顧營養的搭配 和均衡。如果食客只是對菜名好奇而點菜,到時候上的菜全部是肉類,這會讓 客人覺得很油膩,整個飯局吃得不夠盡興。同時從營養的角度來說,也是不科 學的。所以,翻譯人員在翻譯的過程中,不能僅僅把菜名當作是簡單的一個詞 語來翻譯,而應該把菜名與菜餚所需的主要材料結合起來,力求使菜譜的翻譯 能夠完美、忠實地表達原意。 如,中國有道菜叫「過山峰燉清湯」,如果翻譯此菜名時採用直譯,則會將 其譯為 Guoshan Peak clear soup。對於此譯文,不僅外國人看不懂,就連土 生土長的中國人也摸不清這道菜是用什麼做的,點了這道菜他們將會品嘗到什 么。實際上,這是一道雞湯。「過山峰」在此當然不可能是一座山峰,也不可能 是山上的某塊材料,而是指雞塊本身。為此,我們的翻譯工作者把此菜譯為 Mountain Peak chicken clear soup。譯文既表達了中文原意,又指出了菜餚所 需的材料,同時也不會讓外國食客誤解 Mountain Peak 在此菜名中的含義。 又如,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道家常菜「麻婆豆腐」,很多飯館將其譯為 Ma Po』s bean curd。此種譯法對於熟悉此菜的中外食客而言是無關緊要的,然 而並非所有的外國食客都了解中國的飲食文化。Ma Po 會被理解為一個人名。 她的豆腐可做菜名,對食客當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這菜畢竟還是豆腐, 不管是誰的牌子,對很多外國食客而言不一定有吸引力,或者說他們並不一定 清楚這個豆腐與其他豆腐的不同之處。但是如果我們採用「意譯」的方法,把菜 餚的材料填補上去,說不定可以引發食客的興趣,刺激其的食慾。「麻婆豆腐」 的特別之處在於它的烹飪所需的配料。所以,我國的翻譯工作者也把它譯為 「Bean curd with mince and chili oil」。 還有「螞蟻上樹」一菜,單看中文菜名,很多中國食客也會認為是吃螞蟻, 因為在中國的飲食文化當中,螞蟻也是可以吃的,也可以泡酒,或是打湯。而 實際上,這道菜是面條跟碎肉末一起烹飪的。煮熟以後,肉末附在面條上,就 如螞蟻爬到了樹上一樣。此菜的中文菜名的命名是採用比喻的方法,所以我們 在翻譯此菜名時,不可以簡單地譯為 Ants climbing trees,因為 Ants 會讓外國 人食慾盡失。同時,此種譯法又不能正確地反映出這道菜的真正內涵,所以把 這個菜名譯為 Vermicelli with cpicy minced pork 更受青睞。 (三)意譯關注菜餚的烹飪方法 用「意譯」翻譯出其材料固然好,但是單看材料也不一定就能表達出一道菜 的真正風味,因為同一材料根據不同的刀法和烹調方法可以做出千變萬化的多 種佳餚。飲食文化很講究刀法和烹調方法,如烘(baking)、蒸(steaming)、 煮(boiling)、炸(deepfrying)、剝皮(skinning)、腌制(pickling)、切片 (slicing)、切碎(mingcing)、熏(smoking)等。烹飪方法在食物、菜餚的 製作過程中非常重要,因為它不僅影響了食物的味道,還影響了食物的營養和 口感。所以,在直接翻譯菜名材料不能傳達菜餚的本質意思的時候,我們可以 採用意譯的方法,在意譯中注重烹飪方法的翻譯。 如「千層餅」被譯為「multiple-layer steamed bread」突出了餅的形狀, 「steamed」又明確了這種餅的烹調方法。 此種譯法又讓外國食客門路清晰而不至 於會錯意點錯菜,這比「multiple-layer bread」多了一層「multiple-layer bread」的 意思,而多出的這層意思就是烹飪的方法。「multiple-layer bread」可以讓外國食 客明白千層餅的外表和材料,而 steamed 又能讓客人了解這道事物的做工程 序。 又如「茄汁雞脯」這道菜,從菜名就可以看出其材料的主要成分:茄汁和雞 肉。然而單看菜名,一般食客並不知道其中的製作過程和方法,因為任何人都 很難從菜名中尋究出很明顯的答案來。用茄汁和雞肉混在一起可以做出幾個樣 式的菜來,而直譯這兩個材料並不能讓客人想像出菜餚的味道。事實上,這里 的雞肉是油炸過的。熟悉這道菜的真正內容和其烹調方法之後,我們就可以將 其譯為「Fried chicken in tomato sauce」。此菜譯文突顯了烹調方法,又充滿了 西方飲食風味,讓外國食客倍感親切。 又如「桶子雞」,若直譯為「Chicken in pail」,則讓人誤以為此菜為燉品,拿 桶來盛裝以求新鮮。事實上,這道菜是乾的,跟鹽焗雞差不多,只是這里選用 的雞為童子雞。所以,這道菜譯為「Spring chicken in salt」時,則會讓外國食客 更容易從菜名上最快地獲取其所需信息而不影響菜餚文化內涵的傳達。 菜譜的翻譯有時候讓人費心費力,但有時候也可以讓人舍繁從簡。在很多 大餐館的菜單上,菜譜旁邊大都附上圖片。有了圖片,食客無需從文字上考慮 太多菜餚所包含的材料。此時,菜譜的翻譯盡可以從簡,只突出其刀法或者其 烹調方法即可。 如「鐵扒比目魚」,在有圖片說明的情況下,我們可將其譯為「Grilled Sole」。 在此不需要突出盛裝菜餚的器皿,也不需強調此菜為湯類還是干炒類或是其他 的。 三、結語 把中國菜譜翻譯成英文,既要兼顧菜名給人留下的特有意象,又要考慮到 西方人的飲食思維和愛好,兼顧菜餚本身的材料、烹調方法和人們的飲食文化 心理。因為文化上的差異,加上翻譯中出現的語義上的困難,所以「意譯」在菜 譜的翻譯中占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意譯」比直譯更能讓譯者更好地傳達中 國的飲食文化,其譯文也能更易為外國食客所接受。當然,因為意譯本身有時 候也會讓譯文失去菜名原有的韻味,語言也失去了色調,所以,中國菜譜的翻 譯還將是未來長期的研究話題。 【參考文獻】 [1]王秀芬.淺析中式菜譜的文化和翻譯[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 報,2001(01). [2]倫淑新.直譯與意譯淺析[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11). [3]錢歌川.翻譯漫談[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0. [4]衛虹.短命的意譯詞語[J].語文研究,1984(01).
E. 有關成都旅遊文化的論文3000字左右
旅遊文化相關的論文算是簡單的,如果是專業的論文還是需要專業的合作夥伴,可以搜一下「春泥期刊庫」,會給你更多的幫助
F. 怎樣寫一篇關於旅遊飲食文化的論文
1.創辦大型專業網站、網頁,全方位地、詳細地宣傳西崗南部文化旅遊帶,並提供免費的旅遊咨詢服務。
2.印製精美的、便於攜帶的宣傳畫冊,置於各酒店、賓館,免費使用和帶走。
或在飛機和火車上宣傳南部帶以及南部帶的重點旅遊產品,吸引旅客的注意力。
3.在本地大眾喜聞樂見的媒體,如《半島晨報》、《大連晚報》、《新商報》等,開展為南部旅遊帶發展獻計獻策的有獎徵文活動。
通過徵文,為南部帶的發展出謀劃策;在大連市旅遊交通圖上做廣告,標出西崗南部帶的「十大XX特色項目」,比如「十大海鮮餐廳」、「十大風景名勝」等。
4.旅遊旺季,在傅家莊或仲夏廣場周圍,定期定點舉辦「南部旅遊飲食文化節」活動,並形成每年的傳統活動。
一方面為旺季旅遊增添色彩,同時宣傳西崗南部的飲食文化和服務。
五、「南部帶」前景展望
通過逐漸的調整和開發,經營者完成資金的積累後,將再次投入「南部帶」的深度開發和完善,從而形成良性循環。資源優勢不斷放大在有限的地域空間里。按照規劃的目標,預計3—5年之後,「南部帶」中的各種服務功能和設施將基本達到正常的運行狀態和經濟規模,成為可提供集住宿、餐飲、康體健身、海濱度假、海島休閑,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多項功能於一體的「一站式旅遊消費服務」的綜合旅遊區。也將成為大連旅遊產業格局中「最具文化內涵、最具旅遊氛圍的旅遊勝地之一」。
G. 急求飲食文化與旅遊的論文指導
飲食文化也包含在旅遊文化里啊,旅遊到任何一個地方,當然要嘗嘗特色的小吃才算不白來啊,希望英語那個節目不是邊游邊玩,還有旅遊衛視誰借我廚房,旅遊和飲食是分不開的。
H. 誰有中國飲食文化的論文寫的要好,3000字左右,最好原創。
上網路搜下,八大菜系每種寫三四百字,很簡單吧。加在一起,就夠了
I. 有關健康飲食的論文3000字左右
國家的歷史有長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實力有強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構成、宗教信仰、政權性質和經濟結構也有差異,故而各國的飲食文化是不一樣的。
中國飲食文化
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從沿革看,中國飲食文化綿延170多萬年,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菜點、2萬多種工業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獲得「烹飪王國」的美譽。
從內涵上看,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葯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
從影響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麵食、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
總之,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中國飲食文化特點
中國是文明是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吾存於世,吃喝二十餘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現將飲食文化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望大家見教:
第一,風味多樣。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我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第二,四季有別。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徵。自古以來,我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第三,講究美感。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國菜餚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餚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餚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第五,食醫結合。我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系,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葯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葯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餚,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古代的中國人還特別強調進食與宇宙節律協調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質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飪食物也要考慮到季節、氣候等因素。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經形成,在《禮記·月令》就有明確的記載,而且反對顛倒季節,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當然也反對食用反季節食品,孔子說的「不食不時」,包含有兩重意思一是定時吃飯,二是不吃反季節食品,與當代人的意識正相反,有些吃反季節食品是為了擺闊。西漢時,皇宮中便開始用溫室種植「蔥韭菜茹」,西晉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這種強調適應宇宙節律的思想意識的確是華夏飲食文化所獨有的。這種意識殘留到現代的大約僅有節日食俗了(中醫中葯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視)。
「陰陽五行」說是傳統思想所設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認為是宇宙規律。人是「三才」之一,飲食是人類生活所不可少的、製作飲食的烹飪必然也要循此規律。因此,不僅把味道分為五,並產生了「五味」說(其實人能感覺到的「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種也不算少),而且還削足適履地把為數眾多(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這一點)的穀物、畜類、蔬菜、水果分別納入「五穀」「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這使人感到荒誕。更令人驚奇的是還有「凡飲,養陽氣也;凡食,養陰氣也」(《禮記·郊特牲》)。並認為只有飲和食與天地陰陽互相協調,這樣才能「交與神明」,上通於天,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在祭天時要嚴格遵循陰陽五行之說。這種說法被後來的道教所繼承,成為他們飲食理論的一個出發點,如認為吃食物是增加人體陰氣的,如「五穀充體而不能益壽」「食氣者壽」等,要修煉、要獲得陽氣就要盡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穀」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的審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什麼叫「中」?不能簡單地用「中間」來概括它。這個「中」指恰到好處,合乎度。有點像河南話中的那個「中」。「和」也是烹飪概念。《古文尚書·說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爾鹽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湯,關鍵是調和好咸(鹽)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國。《左傳》中晏嬰(齊國賢相)也與齊景公談論過什麼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見的協調的基礎上的。因此中國哲人認為天地萬物都在「中和」的狀態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發育。這種審美理想建築在個體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之上。這種通過調諧而實現「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調實踐與理論的啟發和影響下產生的,而反過來又影響了人們的整個的飲食生活,對於追求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與「中和」相反的是極端,極端在烹飪上也不被視為正宗,那些「咸過頭,辣過頭,酸過頭」的食品雖然會受到一些身體處在不正常狀態下的人們的追捧,但從長遠看來它對身體是有害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極端主義其弊更是不可勝言。
如上所述,華夏民族的飲食生活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特性,盡管有些特性對於現代人來說是不可理解、或者說不太科學(近百年來,「科學」二字在中國幾乎成為宗教信仰,它只是衡量一切領域是非的一把尺子,而它本身卻不能受到質疑),但飲食生活難道僅僅是「科學」二字所能說盡的嗎?如果我們再關注一下「文化」,那麼研究中國人的飲食生活不僅是研究中國文化的必要的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為研究中國文化的一把鑰匙。
目前,飲食文化還是個模糊概念。有的研究者籠統地說,它包括吃什麼、怎麼做、怎麼吃這三方面的問題;有的研究者認為飲食文化學孕育出六門科學,即烹調學、食品製造學、食療學、飲食民俗學、飲食文藝學、食品製造學;有的研究者還主張加上飲食美學、飲食商業學、飲食用具學等等。本人才疏學淺,對於這么多學科未能涉獵。我所理解的飲食文化主要指飲食與人、人群的關系及其所產生的社會意義。所以我在《中國飲食文化史》中雖然也討論食物、餚饌、食品加工、烹飪、飲食習俗乃至進餐環境、食具、餐具等等,但都圍繞著它們與人、人群的關系及其所產生的社會意義等方面加以介紹和評介,至於與人關系不大的純工藝過程、除了必要的知識介紹外,大多略去,意在突出飲食生活給人們帶來的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雙重享受,以及中國飲食文化在這兩方面的刻意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