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潼南旅遊發展分析
㈠ 旅遊目的地的旅遊發展現狀應該從哪些方面分析
覺得應該會是鹹鹹或者別的事情,或者經濟吧!
㈡ 中國旅遊發展現狀分析
實踐表明,發展旅遊業是推動服務業發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重點領域,是統籌經濟社會以及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解決民生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也是滿足人們生活需求、落實以人為本的內在要求,因為旅遊直接就是為人服務的,大家也知道,從中國的旅遊業,過去不知旅遊為何物,到現在認為旅遊是高端消費,旅遊業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國人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這個也說明了旅遊業的發展是深深植根於民眾之中的一種需求
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現狀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點,是入境旅遊,持續穩定增長。隨著我國綜合國力持續上升、國際影響不斷的擴大、市場拓展更加深入,入境旅遊持續穩定增長。
第二個表現是國內旅遊,國內旅遊持續全面增長,國內旅遊是旅遊量最大、潛力最深、基礎性最強的,國內旅遊良好的成長性能和強勁的帶動功能繼續蓬勃發展,居民出遊人數持續增長,國內旅遊首先是把入境旅遊放在首位,應該說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國內旅遊越來越顯得重要。
第三個表現是出境旅遊,出境旅遊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公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以及出國旅遊目的地不斷的增多,我國國民出境旅遊,保持快速增長的速度,出遊范圍更加寬廣、出遊方式更加靈活、出遊規模日益擴大。
從國內旅遊來說,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中國擁有13億人口,這里把中國旅遊業的現狀做了簡單的介紹。
中國旅遊業發展趨勢:
第一個,從政治上看,當前國家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國內立足改革與發展,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國際立足和平發展,整體塑造文明大國形象,而作為旅遊業,從本質上來說是符合構建以人為本、循環經濟、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諧社會的國策取向,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的地位也不斷的得到提升,從1985年,中央首次明確旅遊產業的地位,到1992進一步明確旅遊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點,再到1998年將旅遊業列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直到十一五期間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加大培育,從這個發展的歷程來看,中國旅遊業的發展環境全面優化,地位越來越顯得重要。
第二個,從經濟環境分析,經濟環境表現為強力支撐和轉型躍升,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經濟全球化、區域化合作進一步加強,這就為中國發展旅遊提供了穩定的市場,經濟全球化,國際環境越來越寬松,對於入境旅遊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發展環境,中國經濟正在實現向全面小康經濟發展轉變,按照預測,未來10年將保持7%的穩健增長的態勢,國民人均GDP也將大幅度提升,國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總體上得到滿足以後,消費結構將向發展型、享受型升級,旅遊人口、出遊率、旅遊花費及結構正處在轉型升級的拐點。而且剛才講了,旅遊從目前來說已經成為國民生活的必要內容之一,這些經濟環境將呈現富裕居民出境游、城鎮居民休閑游、農村居民觀光游三足鼎立的局面,這樣我們說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經濟環境是強力支撐著轉型升級。
第三個,從社會環境來講,因為大家知道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中國大力創造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人居環境、民生經濟、和諧社會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主流,中國作為全球最安全的旅遊地國家的形象,以及出境入境旅遊的雙向互動效應,能為發展旅遊業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更為重要的是在提高國民收入增加閑暇時間和提供社會保障等一系列匯集全民的基礎上,旅遊作為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動力之一,理應也肯定應當成為人類共享、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休閑旅遊消費也正在逐步進入國民生活領域,休閑權、旅遊權,如同勞動權和受教育權一樣,是人類全面發展應該享受的權利。這是從中國的旅遊發展來看,從傳統的觀光游正在向休閑、度假發展,所以這樣中國發展的社會環境是以人為本、共享成果。
第四從中國旅遊業發展的文化環境,表現為文明大國、文化旅遊共融大國,大家知道中國文化正在實現偉大的復興崛起,中國年系列文化生活,以及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加上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工程的實施,進一步增強中國旅遊的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豐富旅遊產品文化內涵,提升中國旅遊產業的形象。也就是說中國的旅遊業經過30年的發展越來越注重文化內涵,越來越注重文化與旅遊的關系,因為文化因旅遊而傳承,旅遊因文化而繁榮,旅遊是文化的載體和傳播,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所以中國旅遊業發展的文化環境是文明大國,文化旅遊共同繁榮。
第五個,科教環境,科教興國創新發展,隨著科教興國方略的實施,信息科技化、裝備科技化、交通科技化,在旅遊業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和運用,這些科教興國方略實施,科技的增強是促使了旅遊業開發的手段、經營方式、發展空間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也有利於中國旅遊業直接面向世界,實現跨越式的發展。與此同時,國民教育的普及化、國民教育旅遊的教育功能,更加有利於提升國民素質、旅遊環境和旅遊意識,也可以極大的增強遊客的旅遊品質和旅遊創新,因為科教的興起,旅遊業的發展極大的提高了素質,包括產權酒店和分時度假,這里涉及到國民的素質問題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涉及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問題。這幾個因素的影響,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大發展,中國旅遊業從事業型,過去中國旅遊業是事業型或者外事接待型,到產業型的轉變,也實現了從資源經濟到要素經濟,再到產業經濟兩次質的飛躍,未來的10年將是中國旅遊業戰略轉型期發展的新時代,中國旅遊業將進入強國旅遊時代、全民旅遊時代、休閑旅遊時代、品質旅遊時代,而中國經過研究判斷,經過這次金融危機的洗禮之後,中國的旅遊業因為有改革開放30年發展的基礎,又由於旅遊是深深植根於民眾之中的需求。所以風雨過後,中國旅遊業必將迎來發展的拐點,實現新一輪質的飛躍,
㈢ 重慶潼南縣發展前景
潼南位於重慶市西北部,東與合川市接壤,南與銅梁縣、大足縣交界,西與遂寧市為鄰,北與蓬溪縣毗連,距重慶93公里,成都193公里,是重慶西北的重要門戶和成渝經濟帶上的重要節點。全縣轄兩個街道辦事處、20個鄉鎮(縣人民政府駐桂林街道辦事處),總人口95萬,99%以上為漢族。全縣幅員面積1583平方公里,常用耕地面積80萬畝。潼南境內地貌屬盆地淺丘,沖擊平壩較多,海撥為200-450米。潼南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7.8℃,年均降雨量997毫米。潼南人傑地靈、英雄輩出,是原國家主席楊尚昆、原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任書記楊闇公同志的故鄉,道教至尊陳摶老祖也誕生於此,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潼南歷史悠久,早在東晉孝武帝時就開始建縣設治,其後於民國元年(1912年)新置東安,治所梓潼鎮。民國3年,因地處潼川府之南,遂更名為潼南縣。解放後,潼南縣歸屬川北行政署遂專區,1958年隸綿陽專區,1976年1月歸江津區(1981年更名永川地區),1993年4月潼南劃歸重慶市領屬至今。潼南交通四通八達,渝遂高速公路、渝遂快速鐵路穿境而過,國道319線、省道205橫貫東西,王興公路、中塘公路縱貫南北,縣內鎮鄉公路均實現1小時通達縣城,擁有年吞吐34萬噸的鐵路貨站和年吞吐18萬噸的化危品專線,同時涪、瓊兩江橫全境,隨著富金壩航電樞紐工程全面建成,500噸級船舶可從潼南直達重慶朝天門碼頭,全縣初步形成了四通八達的水陸綜合立體交通網路。潼南配套基礎設施完善,具有企業投資的優越條件:一是水源富足,境內有大小溪河75條,涪江、瓊江橫貫194公里,縣城有自來水廠2座,日供水能力12萬噸,企業也可就近設生產用取水點;二是電力充沛,現有自建電站7座,水電裝機3.3萬千瓦時,年發電量1.7億千瓦時,有20千伏輸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站3座、235千伏變電站8座,是全國首批電氣化縣;三是燃氣充裕,縣境內天然氣儲量370億立方米,年開采量3.7億立方米,有日輸氣30萬立方米專用管道2條、配送氣站2座;四是勞力富足,全縣農村剩餘勞動力達20萬多人,能為企業提供可靠的用工保障。在歷屆縣委、縣政府的正確帶領下,通過全縣人民的共同努力,特別是本屆政府以來,潼南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初步形成了精細化工、農副產品加工、機械製造三大主導產業,引進和培育了民豐農化、萬利來化工、新華化工、康河食品等6家億元級企業;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初步形成了無公害蔬菜、生豬、優質糧油、筍竹等特色產業,中國西部綠色菜都建設已初具規模,是全國無公害農產品(蔬菜)生產示範縣、產糧大縣和優質商品瘦肉豬基地縣;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商貿、旅遊、物流等現代服務業逐步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2008年,全縣地區內生產總值達到86.31億元,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達到3.8億元,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9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47.74億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12240元和4509元,城鎮化率達到34.6%。三次產業結構比調整為25.4:34.2:40.4,形成了「三二一」的產業發展格局。全縣經濟發展逐步進入到既重經濟體量、又重結構變化,既有發展速度、又有運行質量的良性發展軌道。
㈣ 潼南區的風景名勝
潼南區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1處,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1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其中一級景區有大佛寺,雙江古鎮,東升茶山3處;二級景區有人工運河,太安—瓊江,青雲湖3處;三級景區有馬龍山卧佛,馬鞍山,龍多山3處。 景區一覽表名稱簡介圖片大佛寺景區大佛寺景區位於重慶潼南區城西北1.5公里的定明山下,主要景觀有:玉皇殿、觀音殿、大佛殿、石磴琴聲、鑒亭、頂天佛字、關羽像、救苦天尊、翠屏秋月、海潮音等。1999年評為重慶市風景名勝區,2006年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8月創國家AAA級景區。 馬龍山馬龍山在潼南至大足公路段的卧佛鎮,有一處我國唯一的年代最晚,規模最大的摩岩造像群。存有雕刻186龕,631尊,圓雕石像92尊,共計造像723尊,其中規模最大的一龕長40餘米,最小的一龕僅0.57米。建於1926年。其建造年代之晚,規模之大在我國石窟寺建造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楊闇公故里景區楊闇公故里景區屬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重慶市六個紅色景區暨十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之一,轄楊闇公舊居、陵園,楊尚昆舊居、陵園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楊氏民宅五個景點。2011年創建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陳摶故里(菜花)景區陳摶故里位於潼南縣崇龕鎮,是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學者和道教至尊陳摶的故鄉,距潼南縣城30公里,崇龕鎮是一個已有14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古鎮,2013年被評為重慶特色景觀旅遊名鎮。這里旅遊資源豐富,有太極古鎮、太極塔、高36.9米的陳摶塑像、佛教聖地玉佛寺、千佛岩、萬佛岩、明月山、遇仙橋等陳摶遺跡和人文景觀。陳摶故里景區油菜花核心區種植面積達3萬余畝,形成了每年3月「十里菜花、黃金鋪地」的美麗景觀,每年菜花節都要吸引近百萬遊客前來觀光。 楊尚昆陵園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任國家主席楊尚昆陵園坐落在距潼南縣城3.5公里的梓潼鎮衛星村楊家嘴,位於205省道旁左側,距楊尚昆的出生地雙江鎮6.5公里。於1998年動工修建,2000年2月底竣工,佔地11.4畝。分陵道、標志建築、瞻仰廣場、墓區四部分組成。陵園坐南朝北,後面有寨子坡,左邊有鳳凰山,右邊有木魚坡,旁邊湖水清清,白鷺去集,墓前一條小河蜿蜒環繞,似一條玉帶飄向涪江。楊尚昆陵園是緬懷偉人業績,憑吊偉人忠魂,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激勵後人以振興中華為已任的紀念地。 雙江古鎮雙江古鎮位於重慶市西北方向的潼南縣雙江鎮,地處嘉陵江支流涪江的下游,是重慶市十大歷史名鎮之一。古鎮上的房屋歷史都比較久遠,部分是明清時期的建築,保存非常完好,有前國家主席楊尚昆的故居,是非常完好的明清建築。古鎮上還有「楊氏民居」、「禹王宮」、「興隆街大院」、「源泰和大院」、「郵政局大院」(即楊闇公舊居)、「惠民宮」等規模大、頗具清代民居建築風格的古民居20餘座,因此被專家們譽為「難得的清代民居建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