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⑴ 聯系實際分析如何實現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前瞻網指出:「十二五」期間是我國建設成為世界旅遊強國的關鍵時期,旅遊業作為服務業中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不僅對相關產業具有較強的帶動性,而且可以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黨的十八大強調,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深化旅遊業改革,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對於推動我國經濟加速發展、擴大就業、促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以及推進國內外交流合作具有重大意義。
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擴大社會就業總量的有效舉措。旅遊業具有聯動性廣、經濟性強的特點,可以對相關產業的發展起到顯著的促進作用。研究表明,旅遊業每增加1個單位效益就可以帶動其他產業增加4個單位效益。與此同時,旅遊業就業具有門檻低、覆蓋面廣、勞動密集的特點,可以有效帶動其他行業就業。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研究發現,旅遊業每增加1個就業崗位就可為其他產業帶來5個就業機會。加快發展旅遊業將會在未來緩解嚴峻的就業壓力,給我國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
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是促進發展方式轉變、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巨大助力。旅遊業相較其他產業而言,具有資源消耗低、環境成本小的優勢。加快發展旅遊業,可以實現依靠資源消耗促進經濟增長的傳統模式向低耗能、高收益的新模式轉變,達到自然文化資源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統一。同時,大力發展旅遊業,可以引領和帶動相關服務業及服務貿易的快速發展,轉變以能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為主的貿易出口模式,發展低碳經濟,構建低碳社會。
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是擴大國際文化交流、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保障。一方面,積極接待入境旅遊,打開國門,歡迎各國朋友,通過旅遊讓其充分了解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逐漸消除他們的一些錯誤認識和偏見;另一方面,大力組織民眾出境旅遊,走出國門,通過宣傳中華文明來提升華夏文化在世界各國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塑造開放、自由、民主、富強的國家形象。
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轉變旅遊業發展方式,實現產業融合。轉變旅遊業發展方式,要著重將簡單粗放的發展模式向規模化、效益化進行轉變,不僅要注重硬體設施的建設,還要優化服務和提高環境質量,實現旅遊業與其他產業間的融合發展。一方面,在景點建設開發時,要充分考慮當地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對當地居民生活可能造成的影響。堅持保護為主的原則,適度、科學地開發生態旅遊資源。另一方面,應加速旅遊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合理利用農村的特色旅遊資源,依託當地生態環境,積極發展草原旅遊、湖泊旅遊、山川旅遊等,同時藉助歷史文化資源,開發一大批特色古鎮、古村,完善鄉村旅遊設施和旅遊產品,增加鄉村旅遊的吸引力,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加強對旅遊工藝品、紀念品的創新設計,鼓勵旅遊用品的研發,推動旅遊裝備製造業的發展;充分藉助文化、體育、信息、交通等行業優勢,實現不同行業間的交叉互補,推動旅遊產品和行業的發展。
構建多樣化旅遊產品,實現結構創新。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於旅遊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當前旅遊產品仍然比較單一,為滿足群眾的需求,需要加大對旅遊產品多樣化的開發。旅遊產品開發要從市場需求出發,通過對當地旅遊資源的開發、建設,吸引更多的遊客參觀游覽。其一,要抓住人們對於休閑旅遊的內在需求,開發休閑旅遊產品,建設公共休閑設施,營造積極健康的休閑文化。其二,大膽創新方式方法,不斷升級旅遊產業結構,促進旅遊業持續健康發展。例如,要遵循深化旅遊業改革開放、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切實加強規劃工作,在編制旅遊規劃時本著高標准、高要求的原則,做到專業、個性、創意和特色;要加快發展國際旅遊,堅持入境游和出境游並重的思路,轉變旅遊市場結構,實現國內游和國際游均衡發展;要實施精品戰略計劃,加快重點景區建設步伐,將景區打造成集觀光、度假、休閑、商務等多維一體的綜合景區。
進行旅遊業管理創新,深化市場機制。旅遊管理機制創新是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基礎上,通過升級旅遊產業結構,規范旅遊市場秩序,革新人才培養方案,創造出適合旅遊業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政府要加快職能轉變,引導企業深化改革,完善市場競爭機制,堅持公平競爭原則。企業要實行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發展,改革企業發展模式,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通過社會融資和政府支持,提高規模效益和服務質量,加強市場競爭力。通過整合中小型旅行社,建成一批集旅遊、購物、住宿、娛樂為一體的跨行業、跨地區的大型旅遊企業,使旅行社從「小、散、弱」向龍頭式的集團化方向轉變,成為推動旅遊業體制改革和管理創新的中堅力量。大力發展旅遊行業協會組織,加強行業自律、監督,規范企業行為,遵循市場秩序,並不斷鼓勵民營、私營企業的參加。
建設旅遊業保障體系,加強旅遊安全。建立旅遊業的安全保障體系,首先要完善旅遊業咨詢、信息服務和安全救援體系等旅遊管理的服務能力,實現對廣大遊客生命財產的負責。其次要建立健全旅遊保險制度,完善旅行社責任險、旅遊意外險等旅遊險種,增強旅遊保險的理賠效能,提高規避和化解風險的能力。最後,要不斷完善旅遊投訴處理機制,及時、認真聽取和處理遊客的投訴意見,切實維護旅遊者合法權益。具體而言,各地旅遊景區應完善安全規章制度,建立健全應急預案及緊急救援機制;強化對遊船、大型觀光旅遊設施、索道等的安全管理;加強景區內餐飲住宿衛生管理;大力宣傳安全防範知識,加強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識,強化應急能力,切實保障遊客的生命財產安全。(資料來源 前瞻產業研究院)
⑵ 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包括哪些方面
在加強保護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旅遊資源,是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同樣,旅遊業的合理發展也有助於改善產業結構、改變開發和利用生態環境的方式,減輕經濟發展對環境和資源的壓力,增強人們保護旅遊資源和環境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因此,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有兩個方面的含義:
一是在整個經濟和社會系統中,旅遊業作為其中的組成部分,它的發展本身就是對其他領域可持續發展的一種促進。旅遊與可持續發展之間有一種天然的耦合關系。旅遊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多方面的作用,對推動國家可持續發展也將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又為旅遊業創造了好的條件。從代價角度看,在同等產業發展條件下,相比其他多數行業,旅遊業的投入和消耗的資源較少,環境代價也小,有「無煙工廠」的美譽,因此,旅遊業是天然的具有可持續發展優勢的產業。從可持續發展的目的來看,旅遊活動產生於人的一種需要,是人類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的統一,反映了人類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古代只有少數人形成的這種自發行為到了近現代逐步變成一種經濟活動,乃至形成一種產業,但旅遊產業的屬性有其文化經濟的特性及優勢。而文化經濟是最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從這一角度來看,發展旅遊業本身就是可持續發展目標體系的組成部分。
二是就旅遊業本身而論也存在一個是否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科學合理地發展旅遊業當然符合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但違背自然、社會規律的片面發展,也會導致旅遊業本身不可持續的問題,如旅遊吸引物的破壞,文化古跡的大量開發破壞其原有的風貌,有些開發對環境的破壞是致命的、永久的,會為後代帶來難以彌補的代價。
因此,必須明確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應然之義。旅遊業可持續發展追求旅遊開發的長期價值,以旅遊開發的組合效應評價為出發點,強調旅遊經濟發展和自然生態以及社會承受力的綜合統一,使 旅遊經濟的發展建立在長期支撐體繫上。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環境規劃署和世界旅遊組織等通過的《可持續發展憲章》所說:「旅遊是一種世界現象,也是許多國家社會經濟和政治發展的重要因素,是人類最高和最深層次的願望。但旅遊資源是有限的,因此必須改善環境質量。」
⑶ 如何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強調旅遊資源開發要與保護相協調,發展速度要與發展質量相協回調,發展規模要與自然承答載能力相協調,經濟效益要與生態效益相協調,實現「生態—經濟—社會」的良性互動。只有得到精心保護,處在良性循環狀態的旅遊資源和旅遊環境才能促進人們將旅遊願望轉化為現實的旅遊需求。
作為旅遊業重要的生產力要素,景區景點則是旅遊資源和生態環境的載體。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關鍵之一是如何確保景區景點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景區景點經營效益的持續獲取。「恢復西湖歷史水面90頃,新建、恢復景點160餘處」,短短六年,杭州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業績。
⑷ 結合實際談談如何實現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前瞻網指出:「十二五」期間是我國建設成為世界旅遊強國的關鍵時期,旅遊業作為服務業中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不僅對相關產業具有較強的帶動性,而且可以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黨的十八大強調,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深化旅遊業改革,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對於推動我國經濟加速發展、擴大就業、促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以及推進國內外交流合作具有重大意義。
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擴大社會就業總量的有效舉措。旅遊業具有聯動性廣、經濟性強的特點,可以對相關產業的發展起到顯著的促進作用。研究表明,旅遊業每增加1個單位效益就可以帶動其他產業增加4個單位效益。與此同時,旅遊業就業具有門檻低、覆蓋面廣、勞動密集的特點,可以有效帶動其他行業就業。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研究發現,旅遊業每增加1個就業崗位就可為其他產業帶來5個就業機會。加快發展旅遊業將會在未來緩解嚴峻的就業壓力,給我國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
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是促進發展方式轉變、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巨大助力。旅遊業相較其他產業而言,具有資源消耗低、環境成本小的優勢。加快發展旅遊業,可以實現依靠資源消耗促進經濟增長的傳統模式向低耗能、高收益的新模式轉變,達到自然文化資源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統一。同時,大力發展旅遊業,可以引領和帶動相關服務業及服務貿易的快速發展,轉變以能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為主的貿易出口模式,發展低碳經濟,構建低碳社會。
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是擴大國際文化交流、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保障。一方面,積極接待入境旅遊,打開國門,歡迎各國朋友,通過旅遊讓其充分了解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逐漸消除他們的一些錯誤認識和偏見;另一方面,大力組織民眾出境旅遊,走出國門,通過宣傳中華文明來提升華夏文化在世界各國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塑造開放、自由、民主、富強的國家形象。
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轉變旅遊業發展方式,實現產業融合。轉變旅遊業發展方式,要著重將簡單粗放的發展模式向規模化、效益化進行轉變,不僅要注重硬體設施的建設,還要優化服務和提高環境質量,實現旅遊業與其他產業間的融合發展。一方面,在景點建設開發時,要充分考慮當地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對當地居民生活可能造成的影響。堅持保護為主的原則,適度、科學地開發生態旅遊資源。另一方面,應加速旅遊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合理利用農村的特色旅遊資源,依託當地生態環境,積極發展草原旅遊、湖泊旅遊、山川旅遊等,同時藉助歷史文化資源,開發一大批特色古鎮、古村,完善鄉村旅遊設施和旅遊產品,增加鄉村旅遊的吸引力,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加強對旅遊工藝品、紀念品的創新設計,鼓勵旅遊用品的研發,推動旅遊裝備製造業的發展;充分藉助文化、體育、信息、交通等行業優勢,實現不同行業間的交叉互補,推動旅遊產品和行業的發展。
構建多樣化旅遊產品,實現結構創新。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於旅遊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當前旅遊產品仍然比較單一,為滿足群眾的需求,需要加大對旅遊產品多樣化的開發。旅遊產品開發要從市場需求出發,通過對當地旅遊資源的開發、建設,吸引更多的遊客參觀游覽。其一,要抓住人們對於休閑旅遊的內在需求,開發休閑旅遊產品,建設公共休閑設施,營造積極健康的休閑文化。其二,大膽創新方式方法,不斷升級旅遊產業結構,促進旅遊業持續健康發展。例如,要遵循深化旅遊業改革開放、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切實加強規劃工作,在編制旅遊規劃時本著高標准、高要求的原則,做到專業、個性、創意和特色;要加快發展國際旅遊,堅持入境游和出境游並重的思路,轉變旅遊市場結構,實現國內游和國際游均衡發展;要實施精品戰略計劃,加快重點景區建設步伐,將景區打造成集觀光、度假、休閑、商務等多維一體的綜合景區。
進行旅遊業管理創新,深化市場機制。旅遊管理機制創新是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基礎上,通過升級旅遊產業結構,規范旅遊市場秩序,革新人才培養方案,創造出適合旅遊業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政府要加快職能轉變,引導企業深化改革,完善市場競爭機制,堅持公平競爭原則。企業要實行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發展,改革企業發展模式,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通過社會融資和政府支持,提高規模效益和服務質量,加強市場競爭力。通過整合中小型旅行社,建成一批集旅遊、購物、住宿、娛樂為一體的跨行業、跨地區的大型旅遊企業,使旅行社從「小、散、弱」向龍頭式的集團化方向轉變,成為推動旅遊業體制改革和管理創新的中堅力量。大力發展旅遊行業協會組織,加強行業自律、監督,規范企業行為,遵循市場秩序,並不斷鼓勵民營、私營企業的參加。
建設旅遊業保障體系,加強旅遊安全。建立旅遊業的安全保障體系,首先要完善旅遊業咨詢、信息服務和安全救援體系等旅遊管理的服務能力,實現對廣大遊客生命財產的負責。其次要建立健全旅遊保險制度,完善旅行社責任險、旅遊意外險等旅遊險種,增強旅遊保險的理賠效能,提高規避和化解風險的能力。最後,要不斷完善旅遊投訴處理機制,及時、認真聽取和處理遊客的投訴意見,切實維護旅遊者合法權益。具體而言,各地旅遊景區應完善安全規章制度,建立健全應急預案及緊急救援機制;強化對遊船、大型觀光旅遊設施、索道等的安全管理;加強景區內餐飲住宿衛生管理;大力宣傳安全防範知識,加強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識,強化應急能力,切實保障遊客的生命財產安全。(資料來源 前瞻產業研究院)
希望可以幫到你 不明的地方歡迎追問 還望採納謝謝!
⑸ 旅遊業可持續發展觀是什麼
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強調旅遊資源開發要與保護相協調,發展速度要與發展質量相協調,發展規模要與自然承載能力相協調,經濟效益要與生態效益相協調,實現「生態—經濟—社會」的良性互動。只有得到精心保護,處在良性循環狀態的旅遊資源和旅遊環境才能促進人們將旅遊願望轉化為現實的旅遊需求。
作為旅遊業重要的生產力要素,景區景點則是旅遊資源和生態環境的載體。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關鍵之一是如何確保景區景點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景區景點經營效益的持續獲取。「恢復西湖歷史水面90頃,新建、恢復景點160餘處」,短短六年,杭州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業績。
⑹ 怎樣實施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和市場聯合,現在的旅遊業不僅是旅遊,看風景,關注當地的特色和美食,文化等
⑺ 旅遊業為什麼要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
如何實現科學的旅遊發展觀,我理解應該有以下五條准則: 第一準則:「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科學的旅遊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科學旅遊發展觀中「以人為本」的「人」主要是指旅遊者(或遊客)和社區居民。旅遊發展首先應該研究人、關注人,然後才是物質設施。旅遊開發應把「以人為本」作為第一要義,以滿足人的精神和文化需求為目標,注重人的生命質量、生活質量的提高(即要為旅遊者提供審美價值、愉悅價值、健康價值、文化價值、知識價值、精神價值、道德價值等),也要為當地人帶來相應的福利。旅遊需求是一種高級的需求,它是基礎物質需求滿足後才產生出來的。通過有效的規劃和導引,使遊人在親近自然、欣賞山水、接觸社會、感受人文、體驗風情、享受休閑、美食購物的旅遊過程與服務過程中體驗到身心愉悅!對應於科學發展觀,就是要為遊客著想,滿足遊客的需求,即看什麼、玩什麼、吃什麼、買什麼、住哪裡等。事實上,真正抓住了這些要素,也就是抓住了消費的賣點,就能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第二准則:「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價值觀應成為旅遊科學發展觀的又一指導思想,這也是中國旅遊發展創新的根本和哲學理論基礎。「天人合一」的實質,就是要求把旅遊開發建立在環境承載力之上,要與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的融合、和諧。為此,就要正確處理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在旅遊與生態環境和社會文化和諧統一的條件下開展旅遊活動,全面、協調地發展旅遊業,從而實現經濟發展目標與社會發展目標的統一;要實現旅遊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還必須對旅遊的社會文化效應予以高度重視,堅持「經濟-文化」二元統一論和「資源-市場-文化」的綜合導向;多搞「軟開發」,少搞「硬開發」,走內涵集約式發展的道路。 第三準則:「4Z主義」,即「資源、資本、制度、智慧」的結合,發揮智慧在資源、資本之間的橋梁作用,最有效地使旅遊資源資本化,同時依靠制度創新來保障和推進旅遊業的發展。旅遊是市場化程度很高的行業,這一行業的特點就是「事在人為」,企業應對市場的機制及穩定的人才團隊,是企業成功的關鍵。旅遊又是一「富民行業」,它可以通過帶動老百姓的創業、就業,致富一方百姓。 第四准則:「五種眼光」,即多學科專家、政府官員、投資者、媒體和旅遊者五種眼光的結合。專家的眼光可以保證科學的開發,避免少走彎路;政府官員的眼光可以體現出很強的現勢把握感;投資者的眼光可以更好地把握效益,把握投入產出及利潤;媒體的眼光通常對市場比較敏銳、能把握住賣點;旅遊者是最終的買單者,因此必須關注和引導旅遊者的需求。 第五准則:「規劃體驗」,也就是把消費者的消費融入情景設計中,以服務為舞台,產品為道具,環境為布景,在旅遊活動過程中,感受到美好的體驗。從設計者出發,要達到全方位的創造,使旅遊者的體驗達到全身心的感受。在旅遊產品的設計開發上,以各具特色的體 驗為中心設計旅遊產品,給遊客更多快樂和富有情調的消費體驗。
⑻ 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有哪些理論
隨著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逐步認識和熱切關注,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理論。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人口劇增、工業化的迅猛發展,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發,給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和資源帶來越來越嚴重的破壞,嚴重危害世界各國的健康、穩定發展,人類迫切需要協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人們為尋求一種新的長期發展模式進行了不懈的探索,這種模式可以達到環境和資源都能承受的程度。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向聯合國大會提交的《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綜合概念,涉及經濟、社會、文化、技術及自然環境,包括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三個方面。參考《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旅遊可持續發展可以被認為是在保持和增強未來發展機會的同時滿足目前遊客和旅遊地居民當前的各種需求。旅遊可持續發展實質,即公平性、持續性和共同性,要求旅遊與自然、文化和人類生存環境形成一個整體,以協調和平衡彼此之間的關系,在全球范圍內實現經濟發展目標和社會發展目標的統一。
⑼ 怎麼讓旅遊業可持續發展
讓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個人認為一方面要做好當地的旅遊資源的保護工作,特別是生態環境方面的保護,另一方面就是做好旅遊宣傳,對旅遊設施不斷的進行完善,提高旅遊服務標准
⑽ 中國旅遊業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
旅遊業作為當今的「朝陽產業」,要妥善處理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內,實現可持續發展。
實現旅遊容業可持續發展,必須注重發展生態旅遊。這是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生態旅遊是針對旅遊業對環境的影響而產生和倡導的一種全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