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縣儺文化旅遊
⑴ 「儺'文化
儺文化
儺文化,儺是黃河流域惟一的古儺戲,被稱為「戲曲舞蹈的活化石」,由於儺中最重要的祈福、驅役逐鬼之神是陝西西安戶縣鍾馗故里的鍾馗,人們往往直接將儺稱為「跳鍾馗」,它是上古時代圖騰崇拜時期的一種儀式,目的是祈求神靈逐鬼除疫,保佑百姓過上安寧生活。 儺文化是巫文化發展到後期而應運而生的,當時的人類已進入農耕時代,而此時鳥類是農耕的重要幫手,所以,儺也就是人們進行的一種祭祀活動,而祭祀的對象就是鳥。 儺(nuo)和儺祭、儺儀是一種世界性的古文化事象,它以驅鬼逐疫、酬神納吉為目的,以巫術活動為中心,是原始民族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及萬物有靈觀念的產物。
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經歷過原始社會階段,有過信仰原始宗教的歷史,並產生了本民族的宗教職業儺舞
者——巫。巫師為驅鬼敬神、逐疫去邪所進行的宗教祭祀活動,稱為儺或儺祭、儺儀。儺師所唱的歌、所跳的舞稱為儺歌、儺舞。儺戲又是在儺歌、儺舞的基礎上出現的。中國巫文化的起源與史前社會的圖騰制有關,在中國的古文獻中有很多關於儺文化的記載。當今中國一些地區,還保存著相當完整的儺戲,便是古老儺文化的載體。儺戲是由儺祭、儺舞發展起來的一種宗教與藝術相結合,娛神與娛人相結合的古樸、原始、獨特的戲曲樣式,一直在民間傳承,成為我國儺文化的「活化石」。 儺和儺戲在人類學、民族學、歷史學、宗教學、神話學、文化交流史和戲劇發生學等相當廣泛的學科中具有重要研究價值。近年來,在廣泛發掘各地儺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形成了一門跨文化研究的新學科--儺學。
儺文化在我國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西南地區。中國的儺,琳琅滿目,種類繁多,各有特點。以服務對象、演出對象和演出場所劃分,分為民間儺、宮廷儺、軍儺和寺院儺四種。土家、壯、侗、仡佬、苗等民族的儺戲屬民間儺;地戲、關索戲屬軍儺;藏族聚居區大寺院的跳鬼,包括北京雍和宮的正月跳鬼屬寺院儺。據有關專家調查表明,貴州是我國儺戲最多,品種較齊全的省份,因而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關注與興趣,美國、日本、法國、西德等10多個國家的專家多次專程前往考察。
儺是黃河流域惟一的古儺戲,被稱為「戲劇活化石」。它是上古時代圖騰崇拜時期的一種儀式,目的是祈求神靈逐鬼除疫,保佑百姓過上安寧生活。
儺舞
儺文化是巫文化發展到後期而應運而生的,當時的人類已進入農耕時代,而此時鳥類是農耕的重要幫手,所以,儺也就是人們進行的一種祭祀活動,而祭祀的對象就是鳥。
江西南豐儺
南豐儺歷史悠久,幾經演變。南豐古屬揚州,商周已有先民開發,春秋戰國時先為吳、趙、楚之屬地,兼受吳趙文化和楚文化的影響,《南豐縣志》曰"吾鄉信鬼而好坐","南方淫祀,自古已然"這樣的環境為南豐跳儺的傳播提供了適宜的氣候和土壤,據南豐縣紫霄鎮余氏重修族譜中的《金砂余氏儺神辨記》稱:漢代吳芮將軍,駐兵軍山時,對豐人語曰:"此地不數十年,必有刀兵,蓋由軍峰聳峙,煞氣所鍾,凡爾鄉民一帶介在山陬,必須祖周公之制,傳儺以靖妖氛。"由此可知,當時"儺"是為靖妖驅疫而"舞"的儀式。 從南豐儺舞的品種上分,既有傳統的大儺舞,也有衍生的竹馬、和合、八仙等雜儺舞,還有儺戲《孟姜女》和儺舞與獅舞結合的《打大獅》。從儺舞的儀式上看,大致分為起儺(下殿)、演儺(跳儺)、驅儺(解儺、搜儺、搜除),圓儺(上殿)四段儀式,每段儀式有規定的禮儀和套數,儺樂、儺服、儺具、儺歌豐富多彩,神詞、贊詩、符咒內容豐富。從儺舞的內容上看,大多取材神話傳說及 歷史典故,既有驅鬼逐疫的《開山》等節目,也有演義傳奇人物的《關公祭刀》等,還有農耕文化情結的《獺捉鯉魚精》等,現今還保存了近百個優秀傳統節目和2000多個儺面具。從表演特點來看,還有文儺與武儺之分,單人舞、雙人舞和多人舞之分。 南豐儺儀結構復雜,由跳儺儀式、雜儺儀式等構成。跳儺儀式由起儺、跳儺、驅儺等基本程序構成;雜儺儀式有"跳竹馬"、"跳和合"及"跳八仙"儀式三種。南豐儺儀中的舞蹈形態眾多,現保留82個,其中包括單人舞《開山》、《鍾馗》、《財神》、《哪吒》,多人舞《跳判》、《儺公儺婆》、《對刀》,技巧舞《演羅漢》、《觀音坐蓮》、《普賢騎象》及舞劇節目《西遊記》等。南豐跳儺面具造型各異,千容百態,有180種之多,其中包括驅疫神祗、民間俗神、釋道神仙、傳奇英雄、精怪動物、世俗人物等。其所用道具法器名物眾多,主要可為五類,兵器軍具類包括斧、刀、槍等,法事器具類包括鐵鏈、桃劍、棕葉等,燈燭炮杖類包括火把、蠟燭等,食物供品類包括三牲(肉、魚、雞)等,生活用具類包括手巾、鏡子、酒杯等。南豐跳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地方風味濃郁,文化底蘊深厚,深受民眾的喜愛。 南豐儺風格古老稚拙、粗獷豪放,具有原生形態特質,因在人類學、宗教學、民俗學等眾多領域有著巨大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被譽為"中國古代舞蹈活化石"。1992年8月江西省文化廳正式命名南豐為江西"儺舞之鄉",1996年11月,國家文化部命名南豐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儺舞藝術)"。 南豐是"中國民間藝術(儺舞藝術)之鄉",更是江西的"儺舞之鄉"作為中國儺文化的典型代表,南豐"跳儺"所包括的豐富內容和遺存形態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南豐"跳儺"是一種藝術復合體,它的儺舞、儺面、儺樂都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南豐"跳儺"是中國儺文化的一個代表,也是亞洲漢字文化圈內的一種文化遺存。中國的儺文化和許多國家類似文化既有共同之處,又有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 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城鎮化發展趨勢的加強,南豐跳儺賴以生存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民俗生態依託漸失,藝人隊伍後繼乏人,儺班漸減。有鑒於此,急需加以保護扶持。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南豐跳儺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安徽貴池儺
貴池民間素有「無儺不成村」的諺語。幾乎清代以前居住於此的家族都有儺事活動。目前,流行在貴池東、南部的眾多村落以及青陽縣的陵陽、杜村等鄉。它的活動,僅僅以家族或不同家族因地緣關系或姻親關系而建立起的社祭祀圈為范圍。反映出古老的農耕文化特色。 儺,源於原始社會的逐疫,甲骨文中即有室內驅趕疫鬼的卜辭。《論語·鄉黨》已有「鄉人儺」的記載。到了漢代,宮遷每年舉行「大儺」儀式,除了戴面具摹仿十二種神獸,舞蹈驅除鬼魅外,還有手執鞀鼓的侲子合唱禮神的歌曲。貴池的逐疫活動也稱作「儺」,當是沿襲了中原的古代儺文化傳統。倡貴池地處長江以南,古代為吳越和荊楚之地,屬水稻作業區,所以,貴池儺又具有自己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它是中原文化與越、楚文化長期交融的產物。儺在貴池流傳的歷史,不見史籍記載。明代《嘉靖池州府志·風土篇》最早對貴池一帶的儺事活動作了簡單勾勒。記載的活動內容與今日對比,仍然基本相同。清人郎遂編纂的《杏花村志》記載池州府治的四鄉儺隊八月十五日朝覲梁昭明太子蕭統(池人奉為「土主」)的活動最為詳細。證明,在清順治以前,貴池每當秋季,要舉行全境范圍的朝覲「土主」活動體現著對土地春祈、秋報的農耕文化傳統。從現存的儀式舞蹈、戲劇和音樂以及民俗活動各方面考究貴池儺是長期文化積淀的產物。它既有著原始的自然崇拜的內涵,也受到儒、道、佛教文化的影響;在藝術方面,古代文化的層累面也很清晰地展現,如漢代的紱舞、矰舞,唐代的胡騰舞、西涼伎等;在戲劇方面,也可以看出變文、詞話、傀儡、村俚歌謠及至宋雜劇、南戲對儺文化的影響。因此,貴池儺具有多學科的研究價值。 清咸豐以後,由於多次戰爭影響,儺事活動在貴池逐漸式微,一些家族的儺戲失傳,未失傳者也由於中輟時間過長而呈現伎藝的退化。60年代後期,儺事活動曾一度匿跡。1982年以來,在一些村莊陸續恢復演出活動。
河北武安儺
武安儺由祭祀、演出兩大部分組成,兩部分有時分別單獨進行,有時交叉舉行。舉辦時間為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祭祀由請神、迎神、祭神、送神四部分組成,據固義村老年人回憶,舊時要擺60多個神靈牌位。演出主要有隊戲(包括臉戲,即面具戲)、賽戲、花車、旱船、舞龍、舞獅、霸王鞭、武術等民間藝術形式,直接參加演出的達600餘人,把輔助人員算在內不下千人。 武安儺的重頭戲是捉黃鬼。捉黃鬼是一出沿街演出的啞劇,其角色有閻羅王、判官、大鬼、二鬼、跳鬼和被捉拿的對象黃鬼。黃鬼既是洪澇、蟲害、疫病等災異的人格形象,又是人間忤逆不孝、欺小凌弱等邪惡勢力的代表。通過對黃鬼開膛抽腸和一系列儀式,表現了百姓戰勝自然災害,嚮往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呈現鮮明黃河流域文化特徵的武安儺戲,其規模之巨大、氣勢之雄渾、內容之豐富、歷史文化意蘊之深厚以及群眾參與的狂熱程度,為全國罕見。據悉,河北省已將「武安儺」列為全省十大民族民間文化搶救工程之一。 據專家考證,武安儺至今至少有500多年歷史,文革期間視為迷信活動停止演出,1987年元宵節恢復。一般情況下,儺戲演出須三年連續舉辦,然後再停三年。如遇重大社會變故或自然災難,隨時應變。
江西萍鄉儺
萍鄉儺之所以被儺研界稱為中國儺文化的寶庫,除了它源遠流長外,也是因為它具備其他地區所不具備的儺廟、儺面具和儺舞這三大寶。這三大寶中的儺廟數量多、規模大,可稱為全國之冠。而古儺面具的遺存可堪稱中國之最。在萍鄉,記者了解到,萍鄉儺陣容龐大,一堂儺最多時竟有126個面具。那麼,流傳至今的萍鄉儺面對數千年的多元歷史文化沖擊,是否玉瓦俱全呢? 萍鄉流傳著關於「銅面具」的傳說。據說古時儺面具全為銅制。一千多年前,因「褻瀆了神靈」才絕跡,改用樟木雕刻。現民間流傳著「大安里的皇帝———輪流做」的歇後語頗有來由。一種說法是指五個儺隊為爭最後一個銅面具而大打出手,最後由族長調解,五個儺隊每年輪流供奉銅制面具。 萍鄉「五里一將軍,十里一儺神(廟)」之諺將儺推進鼎盛時期。據考證,其原因是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建立明朝的洪武元年,立即派安徽籍人氏杜谷珍接任萍鄉知州,因時發大疫,杜谷珍是個儺信奉者,因此借儺驅疫遍及萍鄉每個村落。到了清代,萍鄉縣令胥繩武曾用萍鄉方言作過一首詠儺詩:「五隅年例扮迎春,忙煞城裡城外人;所幸太平沒個事,我隨你去跳儺神」。可見儺祭已成為萍鄉官民同樂的文化活動之一。 危遠輝說,1994年,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儺學研究會顧問薛若林考察萍鄉儺文化時,盛贊「萍鄉儺文化三寶俱全,全國少有」。 不但如此,中央美術學院梁任生教授也說:「江西萍鄉儺文化很精彩,其中有的更具人物色彩,也即是以當地百姓形象為依據著力創造的形象。」想必,震撼梁教授的除了儺舞、儺面具和儺廟之外,儺神每逢「出洞」(出行),掃堂(又稱掃盪)所帶的兵器、用來放置唐、葛、周三大將軍面具的儺轎、古樸而又絢麗的儺服,都讓梁教授心潮澎湃。 「活化石」萍鄉儺終於迎來了八方贊譽:1991年,萍鄉儺參加北京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展,一件3000多年前的石儺兵器和一批古樸豪放的儺舞錄像,引得首都觀眾和各地學者的贊賞;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胡喬木感嘆說:「你們為挖掘搶救古文化做了一件好事」;法國全國藝術委員會主任吉萊姆留言:「看到萍鄉的儺文化,好像小孩第一次看到月亮一樣新奇」的贊嘆……
江西儺文化
儺文化是江西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全贛有南豐的石郵儺、樂安的流坑儺、婺源的長徑儺、萬載的沙橋儺、萍鄉的車湘儺、德安的樟樹儺,贛州的客家儺等等多種地方形式。 中國其他地區也有儺戲的演出。但江西儺與眾不同的特徵是既分文儺又分武儺,文儺以演生活小戲為主,而武儺大多以興廢戰事、君臣忠烈、演義志傳為內容,以表演武力、鬥技為主。 萬載沙橋儺以民間流傳的各種天上、人間、陰間神性人物為儺,共二十四個。在十七種儺事節目中,大部分是武儺,且不限於簡單儺儀,多演有情節的儺戲,其中關羽戲是重點。《古城會》獨存於贛劇「十八本」之中,這多因為江西儺偏好以關羽為重點的戲碼。 樂安流坑儺已由儀式轉向娛人化,多演《西遊》、《封神》、《三國》等題材,而且武儺逐漸具有了實用價值。樂安流坑道光十九年(1839年)胤明房譜《樂邑流溪董印明房儺神會略》雲: 古者歲終而時儺,吾鄉之舉此神,猶古之道也。我先祖立廟北垣,就拱宸門上架造敵樓。祭炎儲關帝,旁納諸儺神面。所由來者,吾族地居谷口,實為閩廣山寇經途,擾攘之時,屢遭其害。我先世嘗修武備,借戲舞以為訓練,內以靖其氛,亦外以御其侮也。然而事雖近戲,而周禮部廢,似亦未敢厚非,一舉而兩得。古之人有行之者,吾何以未獨不然哉?因以紀其事。每年終月,弟子操習拳棍團牌。新春月之初,結合演戲,裝扮古傳,成部教演戰陣兵法。(《千古一村》,周鸞書,401頁) 明·嘉靖時閩廣江西經常受山寇滋擾,流坑儺以「操習拳棍團牌」、「成部教演戰陣兵法」、抵禦流寇為主要目的,因此「武儺」成為首選。 江西悠久的儺事活動與目連大戲的演出傳統,對贛劇傳統劇碼與演出風格具有重要影響,形成此地英雄演義劇作擁有廣闊舞台的事實。但隨著南戲其他聲腔的發展,明代的弋陽腔從南戲和傳奇中移植了一些劇碼,如《珍珠記》、《賣水記》、《長城記》、《八義記》、《三元記》、《鸚鵡記》、《白蛇記》、《十義記》、《洛陽橋記》、《清風亭》、《烏盆記》和《搖錢樹》等。這批早期劇碼與弋陽腔的結合,雖然影響到民間常演的高腔劇碼,成為「十八本」的劇碼,但它們的侵入仍然不會消減目連連台本戲的地位。如江西高腔的各種演出仍以演歷史戲為主。每年在各種演出活動中,歷史劇佔有很大比例。如廟台演劇就有嚴格的規定:不準「三腳班」進廟演戲;每年請大班演出廟會戲;正月唱「五賢戲」(又稱「大神戲」)、五月唱「端陽戲」、六月唱「關爺戲」。
⑵ 德江好玩嗎》
德江縣是文化部命名的「儺戲之鄉」,貴州省「德江烏江儺文化省級風景名勝區」,具有「驚濤儺魂史韻,民俗山水畫廊」旅遊總體特徵。擁有205處景點群,其中一級景點19個,二級景點22個,三級景點32個,四級景點14個,構成了「三大品牌四大片區」旅遊格局,即:隋唐扶陽縣城遺址,庸州草原和石林、中國儺城等品牌,大龍阡武陵峽、楓香溪紅色文化、亞洲楠木王茶湯蠻橋、烏江古纖道等旅遊片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這里地形復雜多樣,以烏江為幹流的31條峽谷河流,造就了江險岸巍、絕壁千仞、峽谷幽深、曲折蜿蜒、灘險流急、雄壁纖道、千姿百態的獨特景觀;大龍阡、一品洞天、福王洞、龍九洞等眾多溶洞,妙手天成,光怪陸離,令人拍手叫絕;烏江水沖奇石遍布兩廣、香港、台灣等市場,遠銷美、日、澳、新馬泰、印尼、巴西等國,被譽為「皇後奇石」;庸州萬畝草場、藝術石林避暑勝地。
⑶ 中國儺的儺文化
以儺禮、儺儀為中心,以儺戲、儺舞、儺俗、儺藝為主要標志的儺文化,在經專歷了三屬千多年的歷史發展,已經成為融合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藝術文化的復合體。它以原始文化為基礎,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哲學先導,以法術、巫術為手段,並且融入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神鬼崇拜、祖先崇拜等內容,在不同地區、不同民族裡形成多姿多彩、奇異瑰麗的風采。作為中國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亦即漢族民俗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具有巨大的學術研究價值,為文化人類學、民俗學、戲劇發生學等學科,提供了豐富、珍貴的資料,而且仍然活躍在各民族、各地區的儺戲、儺舞、儺俗等數百個節目,大都具有奇異、神秘的色彩和獨特的審美價值。不必諱言,其中某些節目會有消極、落後的因素,我們在鑒賞過程中應當加以區別,進行必要的分析。
⑷ 去墨戎苗寨旅遊的時候看到了傳說中的巫儺文化,有什麼意義嗎
墨戎苗族巫儺文化底蘊深厚!在民間演義的節目種類繁多,人們大多用於祈求平安、去邪辟凶、消災解難,在精神得以寄託的同時,也很好的傳承民族文化遺產,在墨戎景區的演員全部是巫儺文化傳承人進行演藝展示
⑸ 儺文化的苗族的儺文化
進入貴州之後,就聽說在古老的苗族村寨居住著一些神秘的人物,相傳他們精通法術、刀槍不入、溝通神靈還能預知未來,這些被當地人稱作「法師」的人是否真的像傳說中那樣神奇?在黔東南銅仁市江口縣梭家苗寨,我們有幸親眼目睹了神奇的儺技。 儺,是一種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現象。在我國的貴州、雲南等受巴蜀文化影響深刻的地區,流傳著一種古老而神秘的祭祀驅鬼儀式,參加者穿著色彩鮮艷的服裝,帶著看似恐怖的面具,邊舞邊跳,這種儀式的名字同樣古老而獨特,叫做「儺」。包括儺儀、儺戲和儺技 。
據當地一位通曉苗族文化的老人介紹,苗族最原始的社會基層組織以「鼓」為單位,這個單位的首領則是「苗王」,而「儺師」的角色相當於首領的參謀和助手。在這個族群遷徙的過程中,「儺師」則用「上刀山」和「下火海」的絕技向族人證明,他們的首領不會畏懼任何困難。 進入梭家苗寨,村民圍住了來自各地采風的攝影家。記者注意到,在圍觀的人群中,除了村民,還有幾位身穿紅袍特殊裝扮的人,一位村民告訴記者,這些人正是本領非凡的「法師」,他們將當眾展示一些常人所不能的絕技。正當記者對這些「法師」的服飾感到好奇時,一位當地的老人告訴記者,這些「法師」的裝束源自唐僧形象。相傳唐僧西天取經歸來成佛,具有捉妖除魔的能力,所以,這些「法師」相信自己與唐僧一樣能夠捉妖除魔 。
在村民的帶領下,我們越過一條流經苗寨的小河,再穿過一片小樹林,一隻近20米高的鐵梯矗立在草灘上,而這只鐵梯的橫桿竟由36把利刃組成,「刀山」這個稱謂可謂名副其實。據說,只有能夠赤腳登上這座「刀山」而毫發無損,才能夠證明「法師」的「法力」。
一名「法師」仰望「刀山」,口中彷彿念念有詞,緊接著拿起碗含住一口水噴向「刀山」,並一邊念叨著將碗中剩下的水抹在「刀山」以及另一位「法師」赤裸的腳底。赤裸雙腳的「法師」向四周拜了拜,最後向「刀山」一拜,握住刀梯,雙腳依次登上刀刃,穩穩地向「刀山」的頂端攀去,並不時地在高處伸出雙腿向眾人展示他那安然無恙的腳底。翻過「刀山」,「法師」到達地面後,再次向眾人展示他那僅被刀刃硌出幾道印記的腳底,而這是一隻並沒有厚厚老繭的普通人的腳。
以前曾在電視上見過這種表演,此番觀看現場表演當然要排除心中的疑惑。記者帶著幾分成見,伸手觸摸剛才那位「法師」攀爬過的刀刃。令記者感到意外的是,這些刀刃完全不是想像中的又老又鈍,雖不像家裡的菜刀那麼鋒利,但倘若稍用氣力在刀刃上劃過,皮開肉綻應該沒有絲毫問題。是什麼力量讓人登上「刀山」如履平地?記者求教剛才登上「刀山」的那位「法師」,而「法師」卻閉口不答,只說絕技源自當地的「儺師」。
赤腳踩上利刃需要相當的勇氣和技巧
既然表演了「上刀山」,當地的幾位「法師」當然也要向我們這些外來的賓客展示「下火海」的絕技,以證明他們無所畏懼。「法師」的助手在附近燃燒的篝火中掏出幾片犁頭,依次排放在草地上,炙熱的犁頭在接觸草地的瞬間冒起陣陣青煙。一名「法師」默念一陣後,赤腳踏著5片炙熱的犁頭信步走過。也許怕我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法師」又將表演重復了三次。
據當地人說,「法師」在表演前首先要念動咒語,這些咒語則可以保證在「上刀山」、「下火海」時平安無事,咒語的大概內容都是「請師父」。只有翻過36把刀組成的「刀山」、下過「火海」,才能成為「法師」。 聽歸聽,但記者當然不會相信什麼「咒語」,這些「絕技」一定能夠用現代科學來解釋。陪同的攝影家羅健曾經在當地做導游,她告訴記者,她認為這些「絕技」是有一定技巧的。就拿「上刀山」來說,手和腳接觸刀刃時必須平穩地接觸,並且要盡可能地增加接觸面積,以減少單位面積的受力。最重要的是,手和腳絕對不能在刀刃上滑動,否則就像我們在家切肉一樣,來回拉動刀刃,很容易就會將肉切開。當然,即便了解這些技巧,「上刀山」也並不容易,畢竟刀刃硌腳的感覺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而對於「下火海」的玄機,這位當地曾經的導游也只是猜測,估計是腳掌和犁頭接觸的時間很短,而不至於被燙傷。但赤腳踩著如此熾熱的犁頭,即便時間很短,相信任何人都不會輕易去嘗試。幾天來,「下火海」的玄機始終是記者心中的一個謎 。
幾天後,赴貴州采風活動結束,在從貴陽駛出的列車上,一位網名叫「石界」的「驢」友和記者攀談。「石界」是貴陽人,「驢」的身份讓他成了貴州通,他說自己和幾個苗寨的「苗王」很熟,並說起「苗王」在苗寨中如何受人敬重。記者討教「下火海」一事。「石界」告訴記者,「法師」在「下火海」之前有個必要的程序,就是在河裡洗腳。說到這里,曾擔任過物理教師的記者恍然大悟,玄機正是簡單的「熱傳遞」原理,如同將冰塊燒成開水比同樣質量的涼水燒開需要吸收更多的熱能。在水中泡腳的目的是為了降低雙腳的溫度,冰涼的雙腳短時間接觸燒熱的犁頭會更安全,不會被燙傷。
在過去科學不普及的年代裡,「儺師」要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正如此,「儺師」被認為是博學、民間草葯醫生,甚至是人神之間交流的橋梁,他們用傳統的方法保護著村寨的平安。時至今日,「儺技」即使僅僅成為一種「絕活」,也依然有必要存在下去,畢竟,這是一個延續了五千年而沒有斷裂的文明。
⑹ 儺文化的介紹
儺文化是一種遠古的原始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遠古先民在征服自然中獲得生息,繁衍後代,生存的慾望需要宗教(自然宗教)觀念的幫助來超越自我,龍的傳人以偉大的浪漫主義心性創造了燦爛的巫儺文化。「儺」乃人避其難之謂,意為「驚驅疫厲之鬼」。巫儺活動在生命意識上滿足了廣大信仰者的心理要求,長期以來,巫儺之風的傳承與流布融入習俗之中,即使在現代,仍以傳統文化的形態存留於民間。
⑺ 什麼是儺文化
儺文化是中華人文始祖文化之一。
儺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儺神起源的傳說,保存了洪水後人類餘生的古老記憶,記錄了古代人類災後生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繁衍人類的艱辛歷程。
其中儺是苗語中鳥的意思。現代漢語拼音苗語是用naox寫成的。而諾是鳥之神。苗族是以鳥神為圖騰的民族。
(7)德江縣儺文化旅遊擴展閱讀:
在儺儀的神壇上,供奉最為普遍、並且來自神話傳說的是始祖神,儺公和儺婆,他們是儺俗信仰中至高無上、最具威望的儺神。
相傳,儺公、儺婆原系兄妹二人。在很早很早以前,天下發大水,淹沒了人間房屋、莊稼,千千萬萬的人畜被洪水吞噬,兄妹倆人因逃到一座很高很高的山上,才倖免於難。
兄妹二人,眼見田地、房屋、人與牲畜慘遭滅頂之災,人類面臨滅絕的危險,心中十分焦急。一再商量,為了繁衍子孫後代,重建人間的美好生活,乾脆結為夫妻。
可是,世上沒有兄妹結為夫妻的規矩,怎麼辦呢。兄妹二人商量了個辦法,每人抱一扇石磨,從東西兩邊滾下山去,如果二人滾到一起,兩扇石磨相合,就結為夫妻。
如果滾不到一起,說明無緣,不能成親。於是兄妹二人各抱一扇石磨從山上滾下,滾到山下平地時,恰好兩人滾在了一起,石磨也完整相合,說明老天爺贊成他們婚事,兄妹便毅然成親。
從此,二人耕地種田、紡紗織布、生兒育女,一代又一代的繁養生息,人間大地,又是一派生機。所以,後來人們奉儺公和儺婆為人類始祖。
依照當地習俗,凡婚久未育子女者,便向儺公、儺婆祈求,並許下願信,以後身懷有孕或生了子女請端公做法事一堂,或演戲酬謝。
⑻ 南昌儺文化公園的介紹
7月23日,南昌儺文化主題公園——中國儺園開園迎客,市民可憑有效身份證件進行免費參版觀。這權座公園經過了四年建設,是目前中國最大的儺文化主題公園。 該園位於紅谷灘新區卧龍山風景區,以江西儺文化為主,把中國及世界各國各具特色的儺面具集中在一起,集山水之勝、自然之靈、休閑之樂、野趣之美、文化之韻於一體的現代旅遊景區。園區佔地面積10萬平方米,其中綠化面積5萬多平方米,是南昌城區最大的「綠肺」。園內主要景觀和游覽項目有:面具大道、儺冠、儺文化博物館、中國面具館、世界面具館、巨型鍛銅儺面具、神祗世界、儺文化主題表演等。南昌·中國儺園創下了多個中國之最:中國最大的儺文化主題公園,中國最大的儺冠建築,中國最大的儺面具,中國最大的面具館。
據介紹,儺被稱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儺文化至今仍然活躍於江西、雲南、貴州、四川等十多個省區。2006年5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就有江西萍鄉、南豐、婺源的儺舞,萍鄉、宜春、南豐等地保存的儺面、儺廟、儺舞被稱為「儺文化三寶」。
因是新建建築,目前好像還沒有公交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