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加大文化旅遊宣傳提高法律意識

加大文化旅遊宣傳提高法律意識

發布時間: 2021-03-05 01:28:33

Ⅰ 怎樣才能提高法律意識

對於大學生來說, 我們首先應該知道什麼是法律意識,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形式,它是人們的法律觀點和法律情感的總和,其內容包括對法的本質、作用的看法,對現行法律的要求和態度,對法律的評價和解釋,對自己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對某種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關於法律現象的知識以及法制觀念等。

我們大學生群體對法、法律或其現象的反應形式,即心理、知識、觀點和思想,包括對法律的情感、認知、評價和信仰等的內心體驗。這種反應和體驗是積極的,能動的。

近年來學生犯罪成為人們廣泛關注的問題,有沉迷於網路游戲,模擬網路殺人游戲殺人的;還有因為打牌而把舍友都殺了的馬加爵;將硫酸潑向熊貓的清華學生劉洋……這許許多多的學生犯罪案例讓我們感到觸目驚心的同時,也不得不使我們反思,造成這些悲劇的原因是什麼?怎麼樣去提高我們學生的法律意識,避免走入歧途?

作為一名大學生,我不得不反駁一些學校的教學方式,法律課上內容單調,課堂過於單板,老師授課的方式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法律課的課時相對來說也比較少,要想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很精湛的學到一些有用的法律知識是很不現實的。這就是現在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學習法律知識興趣不大的一大原因。

1、首先,高校要重視對學生法律課的講授,增加學時,改變傳統教學手段和方法。

2、其次,學校要為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創造氛圍,為學生提高法律意識提供更多的機會。

3、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做好對學生的心理輔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4、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教育工程,法律教育不僅是學校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整個社會都應該關心的問題。

Ⅱ 文化旅遊系統進一步加強履職盡責,促進文化旅遊發展還有哪些具體意見和建議

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促進文化旅遊的發展,一、客觀的認識和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宣傳和保護,引進多種形式和資金發展文化旅遊。二、發展壯大現有的文化旅遊項目,做大做強。三、利用好現階段的方針政策,全社會合力,集中精力財力做出改觀,好的要變更好。積極申請旅遊景區星級評定,提高知名度。

Ⅲ 如何充分發揮法治文化在新時期法制宣傳中的作用

一、法治文化是弘揚和傳播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重要載體
法治文化是一種以弘揚法治精神和傳播法治理念為宗旨的法律實踐活動。一方面,它培養形成了人有關法的理念、心理和習慣;另一方面,它給大家灌輸了對法的崇尚和信仰意識。大量的法律法規是一種法治文化,這是一種看得見的文化。以往的普法宣傳重點就是放在了「宣傳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法規,宣傳新頒布的法律法規」上,這在客觀上給人們造成普法就是「學法」、「知法」和「懂法」的印象。但普法的實質,應當是傳播先進文化精神和文明理念的過程,僅僅機械、教條地講法條、說法言法語,這不是法制宣傳的根本目的。十七大報告在黨的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加強法制宣傳,弘揚法治精神」這一概念,標志著我們黨對「法」的理解與追求又躍上了一個新的層面,標志著中國特色民主法治建設將走入一個新時代。而法治文化所蘊涵的法治觀念意識、價值取向,正是宣傳法治理念、法治心理和傳播先進文化的有力工具,將法治文化建設作為法制宣傳中「弘揚法治精神」的有效載體,必將促進法治文化氛圍的形成和法治精神的崇尚,提高法治建設的「軟實力」。
二、法治文化是傳播現代法治理念的重要途徑
1、法治文化在宣傳的效用上有著巨大潛力。文化是宣傳工具的靈魂,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任何一個國家、一種文明在文化上的成就,較之於經濟和政治,往往具有更持久的競爭力和生命力。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的力量滲透其間,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建設也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保證、輿論支持和精神動力。無論是影響力、滲透力,文化都有著與生俱來的優勢。建設法治文化,就是要發揮文化的作用與魅力,通過倡導和組織各種法治文化活動,使人們在喜聞樂見的法制宣傳活動中,自覺接受法律知識的傳播和法治思想、法治習慣的熏陶,享受著法治文明帶來的身心愉悅,在自覺自願的學習中不斷提高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
2、法治文化在宣傳的形式上體現了以人為本。在以往的普法工作中,我們更多運用的宣傳方法是政治教育的模式,集中大課學習、小課宣講,板報宣傳,條文灌輸,重形式輕效果,重知識輕理念,這種宣傳模式很難激發起自覺自願的學習興趣,更不要說法治理念的傳播與滲透了。法治文化則不同,它的形式可以活潑,它的內容可以多樣,可以涉及到道德與法律、情感與法律等方方面面。它能將理性與感性、剛性與柔性有機地結合起來,更能適應普通人的審美觀念和精神需求。近幾年在全國各大電視傳媒開辟的一些法治欄目,都在進行著這些方面的實踐,力圖用觀眾最易接受的方式傳播著現代社會的法制文明,其實就是法治文化的一種表達。在今天倡導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里,我們需要的正是這種宣傳方式,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3、法治文化在傳播的功能上有著突出的優勢。首先,從傳播的范圍來看,文化傳播覆蓋面是一般工作所無法比擬的,發展法治文化,就是要通過增強覆蓋面,將法治理念傳播到機關、企事業單位、農村、社區,讓每個公民都能接觸到、感知到;其次,從傳播的主體來說,法治文化的傳播主體更加廣泛,有法制宣傳工作者、專家學者、學生、甚至是文藝工作者,只要有熱情,就可以參與到法治文化建設的大潮中,充當法治建設的推動者;再次,從傳播內容來看,法治文化內容比較寬泛,只要與社會主義法治思想、法治理念、法律習慣法律內容等有所關聯,都可以成為文化的內容。同時,法治文化也有助於將法與其它文化的融合,從而增強文化發展的活力與創新,讓更多的人享受到文化發展與交融的成果。最後,從傳播的方式來看,文化傳播的形式更加豐富,不同的現代媒體,文藝陣地、宣傳陣地都可成為傳播載體,多渠道、多平面、多視角的傳播模式必將幫助大家獲取更多的法律信息與資訊,對法也將會有更深的認識和了解。
三、法治文化是推動當前法制宣傳工作的重要動力
1、法治文化與推進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緊密結合。當前法制宣傳的主要任務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駕護航。法治文化建設有助於將法治思想滲透到文化的傳播中。因為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適應和促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是推動和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先進文化,是實踐和落實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先進文化。它將以加強公民意識教育為已任,培育和發揚全體社會成員的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觀念;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參政議政的水平與能力;以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的理念。
2、法治文化與推進基層的普法宣傳緊密結合。任何文化要富有生命力,必須來源於社會,貼近廣大群眾,才能發揮它的感染力,得到社會的共鳴。法治文化容易紮根基層,增強文化與群眾的互動,擴大群眾的參與渠道,提高群眾的參與深度。如今年鎮江市組織開展了「律師送法進村入戶」活動,就是一項增強群眾與法律互動,推進法治文化建設的有效舉措,各行政村與律師結對,向每家農戶發放便民聯系卡,律師定期到各村、各農戶家中宣講法律,傳播法治理念、解決群眾生活中的法律難題、幫助村委會解決管理中的法律問題,而農民也可以通過聯系卡,隨時解決身邊的法律問題。這種形式的推廣,得到了基層群眾的普遍歡迎,讓法律知識的傳輸、法律思想的熏陶始終保持在自己的身邊,權利始終得到保障,法律也顯得不再那麼神秘、高不可攀。同時,這項活動也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矛盾糾紛隨時得到解決,大家的心情舒暢了,社會文明的風氣與氛圍自然就形成了。
3、法治文化與解決群眾的精神需求緊密結合。文化從來都不是懸空和抽象的,它總是積存於人們的觀念內,又反映在人的行為中。因此,法治文化的作用發揮,可以幫助解決人們內心對法、法治的精神需求。如句容市在平時的普法工作中,發現句容的廣大農民在近階段最想了解的法律知識是農村土地徵用、房屋拆遷等相關法律法規,因此,運用普法講師團巡迴宣講、司法所幹警業務培訓、村務公開欄、電視欄目、開展法律咨詢、組織法制文藝等多種形式開展不同層面的土地拆遷相關政策、法律等的宣傳,讓大家了解立法的目的、社會的權利義務、個人的權利義務,無論是政府、企業家、群眾個人,通過這些法律文化與內容的熏陶,都學會了更加理性地處理這些問題,有助於拆遷工作的順利開展和各方利益的維護。
4、法治文化與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緊密結合。宣傳教育注重的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採取什麼樣的形式對實現其目的有著直接的關系。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文明意識、審美觀念以及鑒賞能力都有了極大的提高,因此,法治文化可以使人們在參加喜聞樂見的宣傳教育形式中,自覺接受法律知識和法治思想的熏陶。如我市普法辦在2003年與市電視台聯合主辦了一檔電視欄目《法治12分》,採用發生在鎮江的案例進行以案說法,節目播出後,收到非常好的普法效果,受到了社會各界以及廣大市民的認可。前不久,我市舉辦了大型的法治文藝匯報演出活動,全部採用基層選報上的節目,表現了各地、各部門的法治工作情況,節目取得了相當的成功。這些來源於生活的第一素材的表演,正是基層社會在法治建設過程中的真實寫照,而樸素的表現形式讓所有的觀眾受到了感動並產生了共鳴,演出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宣傳效果。而我市潤州區舉辦的「法治文化節」系列活動,包括了十個子活動:舉辦群眾自發演出的法治文藝演出、舉辦了「環保杯」法律知識競賽、「檢察杯」法治論壇、開展了法治文化書畫攝影展、以案釋法巡迴報告會、法治講座、法律知識圖片巡迴展、開辟了法治文化街(社區、廣場、市場)、評選10件法治新人新事、開展學法讀書徵文活動。該系列活動採取了豐富多彩的形式,並讓社會各界與廣大群眾共同參與,營造了非常好的傳播法治觀念、法治文明的良好氛圍。
人類文明的方向是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而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就是社會發展規律指出的方向。今後的中國是沿著依法治國的道路不斷前行,加強法制宣傳,弘揚法治精神,必然離不開法治文化的傳播與推動,因此,立足文化的視角,創新觀念、創新載體、創新形式,從人民需要出發,從人民滿意出發,從宣傳效果出發,增強法治文化在法制宣傳中的感染力和滲透力,法制宣傳工作一定會大有作為,為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的法治進程譜寫出新的篇章。

Ⅳ 如何增強法治觀念,更好地服務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

一、提高認識,切實增強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加強法治文化建設的使命感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回確指出,要「深入開展法答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要「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法制觀念教育」;報告還強調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和大繁榮」,並對「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行了系統全面部署。無論是法治建設,還是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和大繁榮,都要求重視和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法制宣傳教育承擔著普及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培養法治觀念、引導法治行為的重要職責,是法治建設的重要環節,在推進依法治國進程、構建和諧社會、法治文化建設中承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黨的十七大報告對民主法治建設藍圖進行了勾畫,對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這為我們進一步開展普法教育,推進法治南京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對此,我們必須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切實把思想統一到中央決策上來,增強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抓好法治文化建設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Ⅳ 如何增強法律意識,弘揚法治精神

領會法律意識,大力弘揚法制精神。

Ⅵ 如何推進法制宣傳教育,增強法治意識

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專,是實現國家治理體屬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Ⅶ 經濟全球化 信息社會化 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如何增強自我的法律意識與法律素養

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文化發展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決定了文化發展的方向;同時,文化的發展也規范著經濟的方向和促使它的發展。

新的世紀,經濟的全球化向我們展示了文化信息產業的發展特性:

第一,信息資源的最大共享。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斷加快,文化產業加強了對全球資源的爭奪和分享。無論在出版、報刊、音像、還是在影視、娛樂、廣告和旅遊業中,資本的國際化、技術的國際化、智能資源的國際化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隨著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新的信息載體不斷出現,一些現代化程度高的圖書館和資源庫收藏的新載體范圍正在不斷擴大,包括各種實物和博物資料,如書畫、樂譜、手稿、服裝、電視節目等,涉及與人類文明有關的一切紀錄及其載體。比如法國國家圖書館就已經收藏了200萬件樂譜、音樂家手稿、檔案,90多萬件錄音資料,6.2萬件錄像資料,2.8萬件多媒體資料和30萬份數字化影像資料以及400個唱機設備。這些豐富的信息資源為文化從業人員進行文化生產,為國際間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因為數字化革命強化了知識的編碼過程,各類資料、圖像、音像等都可以編碼化,電子網路則將各種信息資源連接起來,這便可以大大加快可用知識存量的增長速度和知識流量的流通速度,形成一個全球化的信息網路。美國學者J·W·豪斯指出:好萊塢從業人員大量收集世界范圍內的知識和信息資料,每投入100小時即花費時間成本1500美元(每小時摺合15美元計算),形成的創意和構思平均可產生效益7720美元。難怪英國「滾石」廣播電台不惜巨資,千里迢迢來上海錄制老碼頭工人哼唱的「碼頭號子」,1992年好萊塢安布林娛樂公司從網上獲得了中國雲南祿豐的侏羅紀恐龍化石,以及轟動世界的河南西峽恐龍蛋的資料和圖像,受到極大啟發,攝制出科幻巨片《侏羅紀公園》。為此,他們獲得巨大的社會反響和商業利潤,上演31個星期國內票房收入達3.4億美元,而海外票房更達破記錄的5.3億美元!

第二,資源配置的國際間合作。文化資源國際化的基礎是工業的大規模分工和全球文化市場的開拓。以往一個城市、一個地區和一個國家內部的分工和協作,已經發展成為一系列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分工和協作,以便更有效地利用各地的文化資源。比如《日本經濟新聞》和《朝日新聞》從1996年2月起同時在香港開設衛星版。設在東京的報社總部每天將排好版的樣報,採用電腦和通訊衛星傳到香港,幾分鍾後,香港的印刷廠和日本的印刷廠幾乎同時開印,再利用香港作為信息中心的優勢,迅速傳播到港澳台和東南亞地區。好萊塢大片《泰坦尼克號》實際上也是由7個國家的30多家公司協作完成的,其中的特技製作包給了有16家多國中小技術公司協助的DigitalDomain公司,音樂製作包給了索尼公司,它的高質量的音樂製作使全片獲得極大的商業成功,音樂場面佔有全片的75%長度;又如美國的《讀者文摘》以19種語言發行,它的48種國際版本發行量達到2800萬份,遠遠超過它在國內480萬份的發行量;針對婦女的美國《大都會》雜志也有36個國際版本,1996年國內發行270萬份,而國際銷售額突破450萬美元。它的北美部負責人說,誰能夠在世界范圍內進行有效的分工協作,誰就能有效地拓展全球市場!

第三,資源利用的集團組合。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的資源,許多文化企業紛紛走向聯合與兼並,形成大的集團。這樣做可以達到兩個目的:(1)通過共同使用機器設備、信息網路、交通工具、專業人員等,降低成本,提高產出;(2)通過產權交易、兼並和破產,把效益差的不良資產拋向市場,再把優良資產組合起來,提高資產效益。據統計,從1986年到1990年,美國有400個獨立電視台和電視台集團在產權市場上被出售,等於全美75%的電視台被交換了一次所有權。而1993-1994年間,又有200個以上的電視台進入了產權市場。

聯合與兼並為提高資源利用率,迅速增強文化產業的實力提供了可能,也為產業資本的跨行業滲透提供了重要條件。社會對文化產業的投入不僅採取贊助和政府撥款的形式,更大量地採取參股、控股和資產運作的形式,比如法國著名出版集團Hachette股份的50%為法國經營航天、通訊和高速鐵路業的馬特拉工業大財團所購買,後者投入了大約20多億美元;另一個出版集團Cite的65%股份也被法國通訊公司和電子公司所掌握。1998年初,法國公用事業、建築業和通訊業的巨頭CGE公司投資控制了世界第五大綜合出版集團哈瓦斯集團30%的股份。[3]除此,還有社會投入的多元化和資源投入的無形化,都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國際間的文化交流。

中國入世,意味著中國將徹底全面地打開了封閉的國門。在一個充滿競爭的以資訊科技為核心的現代社會,影響人們行為的文化結構必須隨著時代的變化而加以改造和轉換,否則,它將阻礙中國的現代化的進程。一個新時代是不可能建築在舊文化上的,但是舊文化卻可能拖延新時代的進程。社會的發展首先是人的發展,中國的現代化也首先是人的現代化。所以,中國在加入世貿,建立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不僅要學習和遵循國際經濟慣例,還應當注意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一種能夠推動現代化進程的新文化。這種新文化應該包含中西文化的合理內核,又具時代性。它要求人們拋開實用理性的消極方面,剔除理論理性的偏激部分,用理性和科學的方法來審視周圍的一切,追求真理,直面人生而不是埋頭感官享受、玩世不恭;崇尚法治而不是推崇強人政治;要求人的平等、自由和尊嚴而不是趨炎附勢、依傍權力;提倡公開、公平和公正的行為規范而不是欺上瞞下、黑箱操作的舊式文化,如此等等。[4]我們說中國的入世是中華民族一次新的更全面的對外開放,這里就包括人們的文化觀念與思維方式的開放和更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只有國人文化意識上與國際接軌,取人之長補已之短,揚已之優抑人之劣,激濁揚清,互通有無,只有這樣,才可能更好地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大家庭之中。

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沖突與融合

中國入世不僅引起了國人的關心,同時也引起了世界的廣泛關注,其重要原因就在於接納的這個新成員不同於一般:它地域廣闊,人口眾多;它既有漢民族文化的輝煌,同時又有多民族文化的燦爛;它既是一個經濟上發展中的國家,同時又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文明古國;昨天它曾經影響了世界,今天它要接受世界的影響。中國要全面地認識世界,世界也要全面地認識中國,這將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雙邊任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在近百年的歷史中還有著閉關鎖國的慘痛教訓,一旦國門真正全面打開時,對於百姓大眾來說總有一種或多或少的不適應和不可名狀的滋味。我們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研究中西方文化的沖突與融合。

中國加入WTO,隨著經濟的全面介入,引起文化上的沖突是必定無疑的。文化沖突是不同性質的文化之間的矛盾和對抗。一個社會集體的文化接觸到另一個社會集體的文化,必然會出現內在的傳統文化與外來的異質文化之間的矛盾沖突,文化沖突之所以發生,是因為文化差異的存在,文化對產生它的環境是適應的,但對其他的環境卻不一定完全適應。[5]這種不適應便產生了矛盾和沖突,而其前提則是相互交流中的比較和差異。

中國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與演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注重和諧、秩序,信奉天人合一,不崇尚征服自然,而傾向於順其自然;在人與社會的關繫上,重視社會穩定,政治價值優先,強調集體主義精神,強調對國家和集體的無私奉獻精神,肯定對國家和社會的報恩或獻身意識,肯定上下級的忠誠關系,遵守紀律,官本位,官民一體化,習慣於「人治」,辦事講「關系」;在人與人的關繫上,不突出個人,以家庭為本位,穩定家庭生活。家庭有照顧好成員的職責,重視教育,望子成龍,以儲蓄、勤儉為核心的財富態度,堅守以孝道為中心的家族主義,個人利益服從家族或組織利益,敬業樂群,和睦人際關系,注重個人自我修養,等等。[6]中國傳統文化好比是太極圖,圓滿、優美、包容性強,是內斂型的;而西方傳統文化的圖騰是十字架,即鋒芒畢露,剛勁有力,是發散型的。中國人古代修長城是為了把自己同外界分開,而不是為了向外界進攻,中國近代的開放也是在西方堅船利炮的逼迫下進行的。與此相應的是中華文明在海外大范圍主動傳播的機會較少,對於偶爾傳入的異質文化的整合力卻非常強;而西方由宗教信仰演化而來的「天賦使命」觀,使他們相信西方式的政治制度、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是最符合人性的,因而值得在全世界推廣,這種基督救世文化傳統決定了他們在對外交往中採取咄咄逼人的姿態。[7]隨著中國加入世貿,中國與西方的文化交流增多,這種文化上的差異越來越突出地表現出來。

第一,事物價值判斷標准上的差異。對相同事件或現象的不同評價,是好還是壞,是肯定還是否定,是有用還是無用,是優良還是低劣,這都反映出一個人、一個民族對事物評價的價值觀,而決定這種價值標準的卻是植根於人們頭腦里的文化理念。

最近,由美國醫學博士斯賓塞·約翰遜撰寫的著作《誰動了我的乳酪?》風靡世界,在全球的銷量已超過2000萬冊,連續78周蟬聯亞馬遜網上書店最暢銷書榜首!自然,這本字數不到4萬,定價16.8元的小冊子,也在中國的大地上走紅,不到4個月的時間就開印9次,各種書報的廣告宣傳和書評文章更是不計其數。這是一本什麼樣的著作呢?作者在書中虛構了四個角色:老鼠嗅嗅和匆匆,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這是一篇寓言故事,作者通過四個角色的演繹,告訴人們如何在今天變革的時代,笑對變化取得成功的方法。道理簡單得很。這本書和他在20世紀80年代與他的朋友肯尼思·布蘭查德合寫的小冊子《一分鍾經理》一樣,並沒有什麼高深的理論,完全是一本通俗讀物。但是,就是這樣的著作卻受到西方人士的青睞,促使年輕的一代和廣大讀者從書中受到教益,正確面對新的競爭和挑戰。這在中國是不可想像的。(作者是一位醫學博士,卻寫了管理方面的著作,這在國人看來又是「不務正業」了。)一年又一年的職稱評聘、職務晉升、評比獎勵,有多少學者為著那厚厚的著作和長長的論文而煞費苦心,因為字數和厚度不夠而被淘汰者更是大有人在;而被出版、發表、評上職稱的作品,又有多大的受眾面,對社會又有多少促進作用,這是參評者和主評者心裡都明白的事情。但是,有關部門至今仍樂此不疲,參與者仍需忙於應付。盡管有了老院士老教授們上書呼籲,要對科普作品予以關注,予以獎勵[8],但是此意始終未能成行。什麼是學問,怎樣做學問,看來中西方的學者和大眾們的評價標準是不同的。

一般來說,文化素質高的人願意接受高深的學問,文化素質低的人喜愛讀通俗的讀物,但是,這在中西方有時卻相反:20世紀80末,在中國大陸曾風行一本由丹麥出版中國翻譯的大書,名字叫《戴尼提:自我心理調節技術》,37萬字,書很專業也不好讀,但是在北京一次發行就是20萬冊。中國的出版商和廣告商還有新聞傳媒,不遺餘力地為其大作宣傳推銷,外國人的錢是賺飽了,但是,對中國人來說,並沒有起到什麼大的作用。90年代,中國也出了兩本書,一本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一本是王元化的《思辨隨筆》。要說這兩本書也都不是通俗讀物,也沒有什麼言情,特別是王元化的著作,還有幾分晦澀。但是,在大陸,在年輕人中間卻還很受歡迎,一版再版重印了好多次。一種變革時代的浮躁可見一斑,一種在開放背景下的文化迷亂可見一斑。

對一件物品,除了它自身的經濟價值外,如何把握它潛在的精神意義,中西方的認識是不一樣的。到國外旅遊的人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好不容易買到一件紀念品回國,打開一年原來是中國製造的。筆者曾到歐洲大陸出訪就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參觀法國國家第三電視台,客人們回贈給我們的紀念品有手錶和文件包,很精緻也很漂亮。但是,打開文件包一看,在夾縫中卻發現「MADE IN CHINA」的字樣。參觀巴黎艾菲爾鐵塔,在塔頂紀念品購物處購買的卻是中國溫州生產的鐵塔玻璃鏡框。一個國家的標志物,一個國家的新聞媒體,出售和送給客人的物品卻不是本國生產的(這些紀念品不僅是送給中國人),這在中國是不會出現。從來沒有聽說在天安門城樓上出售美國或其他國家生產的具有反映中國形象的紀念品。但是,外國做到了,而且很坦然。他們完全從商品的價格考慮,只要委託國生產的商品既便宜又精美,他們能賺到錢,顧客又喜歡,請哪個國家生產都行。在這里沒有中國人一般認識的那種狹隘的「愛國主義」等精神的束縛。

人們的文化觀念不僅表現在日常生活和相互交往中,在特殊情況下,在緊要關頭,訓練有素的民族也會有它出色的表現。2001年9月11日,紐約世貿大廈遭遇恐怖襲擊,讓熱愛和平的人們永遠記下那慘絕人寰的一幕。其中有兩個細節卻更令世人刻骨銘心永誌不忘,因為她揭示著美國民族中最溫馨最光彩的瞬間。

恐怖分子劫持的飛機撞上大廈,電梯癱瘓,成千上萬的人匯集到唯一的安全通道樓梯上。在最為危急的關口,它竟然暢通無阻,不光身強力壯的人逃了出來,傷員被抬了下來,心臟病發作者被救下來,連盲人牽著導盲犬也從人流中走了下來,幾乎所有從樓梯而下的逃生者都逃了出來。難怪人們要贊美,秩序是文明,是禮儀,秩序更是生命。而為了這秩序,人們經受了怎樣的生與死的考驗。

「9.11」事件中還有第4架飛機,那架飛機上曾經有一個男人用手機給地面上的妻子打過一個電話,最後的一句是,「男乘客投票決定與歹徒搏鬥。」飛機後來在匹茲堡附近墜落,歹徒與乘客同歸於盡。在文明社會中,遭遇劫持,放棄搏鬥是普遍接受的慣例,生命的價值高於一切,不能以別人的生命作為冒險的代價,去完成那一類「英雄行為」。但在獲悉世貿大廈已經被襲擊的前提下,搏鬥則是為了避免更多的生命犧牲,為此打破慣例,不僅是正當的也是正義的。盡管如此,也必須徵得他人的同意。在生命的最後幾分鍾,還能想到相互尊重對方的選擇自由。這就是美國民族在「9.11「事件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文化積淀。這種積淀不是一日之功,它正如著名學者朱學勤先生所言:「如果沒有1787年費城制憲以來的200多年積累,就不會有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一事例。我們也難以否認,沒有憲政環境中一生養成的習慣,就不會在最後一分鍾以那樣謙卑和自然的口氣說,我們投票決定。」[9]再來看看中國大陸上發生的幾次火災和事故,盡管裡面也有我們時常供奉的「人民公僕「,卻很難見到他們在危急中表現出來的大義凜然。1994年11月新疆烏魯木齊一劇場由教育部門組織上千學生觀看演出。突然,劇場因電線短路發生大火,結果有324人死亡,其中有288人為學童。造成這么多人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逃生時教育官員和老師不僅沒有很好地組織撤離,有的還為了防止大火燒到自己竟堵住了通道,結果致使不少學生在爭相逃生時互相踐踏致死!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大陸開始注重培養人們的法律意識和道德修養,這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比如,在城市裡在繁華處大都有了指揮交通的紅綠燈,有的設施與外國的也大致相同。但是,在紅燈面前,中國有不少人的表現是與外國朋友大相徑庭的:外國人見了紅燈,不論是有車還是沒車、有人還是沒人,都要站住,不會通行;而我們有些同胞,遇到紅燈,先看有沒有車,如果沒車,可能會通過;如果沒車又有人先過,他保准會通過。西方人心目中的「紅燈」是法律條文和道德約束,「紅燈」和「綠燈」分別代表著「合理合法」與「違法悖理」;而我們有些國人心目中的「紅燈」是「被人看見」,是「目擊者」,只要沒有「目擊者」,紅燈綠燈都是可以通過的。對此,有學者從「人格底線」上進行深刻的闡述:中國人為人處事最在乎他人會怎麼說,其價值判斷是「他人取向」;而西方人為人處事最在乎法律會怎麼說,其價值判斷是「法律取向」。在西方人看來,一個人只要不傷害他人,也就是說不違反法律,他做什麼不做什麼,都是他自己的事情。而且,一個人越是我行我素,就越是具有好的人格形象,越是具有獨立人格;而對中國人來說,人生道路上的綠燈反倒很少,舉手投足,都要顧忌別人會怎麼說怎麼看,他人的意見對個人行為的規范有著很重要的作用,逆他人意見而我行我素,其代價是人格形象的喪失。這種「他人意見」常常是與「法律意見」相抵牾的,「他人取向」的紅燈常常有意無意地替代了「法律取向」的紅燈。[10]在當今與世界接軌的形勢下,中國的國民應建立起新的價值判斷體系:一方面要繼續尊重「德先生」和「賽先生」,加強民主和科學的教育;另一方面則應該請進「馬(Market)先生」和「騾(Law)先生」,即加強市場和法制的觀念。用法律的「紅燈」規范人們在市場中的行為,同時對個體在「綠燈」下的合法行為持寬容的態度。從現實的層面考察,這種價值判斷至少有兩個意義:一是為個體的人格行為提供更大的空間,同時又可以保證個體自覺地遵守法律和道德的「紅綠燈」。全球的現代化從工業化到科技化和信息化,只是物質和工具層面上的歷史進程,並不是人類現代化的全部,更不是現代化的實質。美國學者阿歷克薩·英格爾斯在《人的現代化》一書中指出:「一個國家,只有當它的人民是現代人,它的國民從心理和行為上都轉變為現代的人格,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管理機構中的工作人員都獲得了某種與現代化發展相適應的現代性,這樣的國家才可真正稱之為現代化的國家。」[11]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調查表明,我國民眾的物質生活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對生活方面的滿意度在很多項目底於西方國家(見表一)。在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上也有不少的差別(見表二)。這也是引起中西文化差異和沖突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加入了世貿,在經濟步入全球化的同時,作為人的現代化的任務更加繁重和漫長,這是我們必須充分認識的一個重要問題。

由於經濟利益和人們的文化觀念的不同,在相互的交往中由差異而發生沖突這在國際上是常見的事,我們也不必過分憂慮。如美國和加拿大雖然都是世界貿易組織成員,而且兩國相鄰,交往多年,但分歧仍然存在。

加拿大與美國有將近8900公里共同的邊界線,對多數人來說是共同的語言——英語,來自英國歷史的共同傳統,接近的政治經濟制度、共同的防衛體系,特別是學術和行業的聯系,以及貿易和投資關系。在經濟上,它們是相互之間最大的貿易夥伴——彼此的投資者和消費者。美國在加拿大的投資,超過世界上任何地方,而加拿大在美國的投資,也比在其它任何國家都多。兩國每年的邊境往來達數千萬人次。然而,在總的友好關系中,也有不和諧的音符。這兩個北美鄰居之間最傷感情的沖突包括大眾傳播方面的爭議。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電視率先發展起來,而加拿大是從1952年才開始電視廣播的。由於大多數加拿大人生活在美加邊界以北的沿線一帶,處於美國電視的覆蓋之下,40年代表50年代初,加拿大觀眾廣泛地接收美國電視節目。其後,加拿大線纜系統發展起來,並熱衷於從邊境美國電視台轉播節目信號。從此,在所有加拿大的主要城市和許多小城鎮,多數居民都可以享受熱門的美國節目且無需付費。加拿大廣告商認識到美國電視節目在加拿大觀眾中的影響,便開始在美國邊境電視台購買廣告時間,這些廣告是針對加拿大消費者的。於是,滾滾財源流入美國電視台,70年代每年達2千萬美元。終於,位於邊界線以南的24家美國電視台捲入了爭議,其中最主要的電視台是3大電視網在紐約州布法羅市的3家電視台和在華盛頓州貝靈漢市的一家附屬台。這場爭執被報界稱為「邊境戰爭」,美國電視節目被稱為「特洛伊木馬」。

為了遏制加拿大企業「出口轉內銷」的廣告流向美國電視台和廣播電台,加拿大政府採取了幾種政策法規。70年代中,當政策付諸實施後,美國和加拿大的幾屆政府都介入了長期的國際爭端。

美國和加拿大幾十年的爭論,無礙乎兩大因素,一是經濟利益,二是文化觀念。加拿大擔心自己的文化被美國所吞噬,他們追求的是文化的發展,他們把廣播當作提高文化和民族特徵的工具來使用。他們不承認所謂「簡單的保護主義和沙文主義」的罪名;而美國卻強調自由經濟,市場競爭,藉助實力,建立霸權,他們追求的是消費者的選擇。他們也不承認所謂「帝國主義和商業侵略」的大帽子。[12]由於文化傳統和經濟利益的不同,爭論也許會長期進行下去。但是,隨著雙方的交流與溝通,不論是經濟還是文化產業都將會促進兩國的發展。這不僅是兩國同時也是世界發展的趨勢所然。

由於差異產生沖突是很自然的事,一般來說文化沖突不會像政治沖突那樣升級為戰爭(當然也不排除像科索沃和中東地區由民族和宗教等文化因素引起的戰爭);相反,在相互的交流中,通過彼此的了解和調適達到融合倒是其主流。在文化融合的過程中,各種文化因素之間相互滲透、相互結合,最終融為一體。這種融合,一是把外來文化融入自己的文化,就像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一樣,充分利用文化傳播這一促進文化發展的動力,不斷地以漢文化為基礎融合我國各少數民族和其他國家的文化,為自己注入新鮮血液,增添生機和活力,從而使其保持相當長時期的繁榮燦爛;另一種則是把自己的文化融入到異質文化中去。這種融合是在深切了解異質文化的深層意蘊的基礎上,揚棄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從而既保留本民族文化的合理因素,又把本民族文化提高到異質先進文化所達到的時代水平。如滿族在漢化的過程中,它的一些文化因素也融入到漢文化中。[13]以日本文化與中華文化為例就足以說明世界各國在相互的文化交流中促使了文化的融合。據史料記載,日本人來華,「目睹東方文化發祥地的中國,有統一的政治組織,有燦爛如花的物質生活,更有崇高理想的精神生活,而因對中國文化產生強烈的愛慕與追求」。[14]「必須突進文化母國,直接移植優秀的文化,才能滿足其慾望。」[15]與此同時,從宋代開始,日本有些文化也傳播到中國。如日本的民族繪畫——大和繪在中國廣泛傳播,鋒利的日本刀劍也大量銷往中國。[16]

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由於其層次的不同,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人們的接受中也是不一樣的,正如龐朴先生所言:「文化之間的交流過程啟示人們:物質文化因為處於文化系統的表層,因而最為活躍,最易交流;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處於文化系統的中層,是最權威的因素,因而穩定性大,不易交流;精神文化因為深藏於文化系統的核心,規定著文化發展的方向,因而最為保守,較難交流和改變。」[17]不論交流與融合的層次有什麼不同,但是,在交流與融合中,為實現世界多元文化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目標,堅持「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希望採納......

Ⅷ 如何培養和加強公民的法律意識

一、要創新適宜於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形成和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培。

所謂外部環境,主要是經濟環境、政治環境和文化環境。經濟環境方面,就是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因為現代法律意識是商品經濟充分發展的產物。政治環境方面,就是要大力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推進政治活動程序和政治觀念的科學化。

文化環境方面,就是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所謂的內部環境,主要是指法制自身狀況。包括兩方面,一是建立和制定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基本理論和方針;二是著力提升知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

二、要適宜新時期的發展要求深入持久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

社會主義的法制是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廣大人民群眾共同意志的體現,其創制和實施都有賴於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參與。但是,廣大人民群眾法律知識的掌握、法制觀念的增強、正確法律觀點的確立,都需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來完成。

從80年代開始,經過多次普及法律常識活動,己取得明顯地成效,還要適宜新時期的發展要求,深入持久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這對進一步提升公民法律意識將起到重要作用。

三、要堅定不移地實行依法治國方針、嚴格執法。認識來源於實踐,社會上日常的法制實踐活動對公民法律意識的形成和提升,具有巨大的、現實的影響作用。

如果國家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都能嚴格地依法行政、依法辦案,就能真正顯示出社會主義法制的權威和力量,顯示出法制的嚴肅性和強制性,就能帶動、影響廣大人民群眾自覺遵守法律,並得到他們的信任。經過長期的重復實踐,就會形成固定的習慣和觀念,也就會不斷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識。

四、要高度重視法學教育,開展法學調研。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發達與否,與法學教育、法學研究是否繁榮有直接的關系。法學教育是培養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徑,而法律人才又是宣傳、傳播、深化法律意識的先導,法學研究是培養健全的法律意識的重要條件。

在法律實踐中,一些新經驗、新思想須及時總結、認真推廣,而這些都離不開法學研究、法學探索和創新。法學研究與實踐的成果,又通過法學教育使部分人先行接受,然後,再通過這些受教育者用各種方式向社會傳播、推廣並付諸實踐,從而推動整個社會法律意識的不斷發展、更新和提高。

五、要竭盡全力充分利用大眾傳播媒體,廣泛深入持久地宣傳法制。利用大眾傳播媒體進行法制宣傳教育,提升公民法律意識是一種涉及面最廣、運用最多、影響最大的途徑。

所謂大眾傳播,就是通過某種媒體(如廣播、電視、報刊和網路等)向眾多對象傳遞思想和觀點的過程。大眾傳播,具有信息來源的普遍性,強烈的時效性和敏感性,廣泛的普及性,以及公眾教育機能等特徵。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傳播工具的普及率已大大提高,只要充分利用大眾傳播媒介,進行法制宣傳教育,就能產生迅速廣泛的影響,同時極容易在社會上形成一種強大的輿論和氛圍,使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深入人心。

(8)加大文化旅遊宣傳提高法律意識擴展閱讀

未成年人法律意識的樹立

具體來講,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一、未成年人應當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及公共規范

實踐證明未成年人一旦養成了種種不良習性後要矯正過來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花費更大的力氣,因此,未成年人就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和學習中,處處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社會公共規范,遵重社會公德,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加強自我修養,自我調節、自我完善,自覺抵制違法犯罪行為的引誘。

如我在99年辦理的一起未成年人入室搶劫案,涉案人員有三人,其中年齡最小的王某年僅14周歲,99年10月的一天晚上,樓某與李某到我市甜夢歌舞廳找到王某,並邀王某去玩,王某就跟隨前往來到帶湖路一住宅區,樓某帶頭敲開被害人陳某家的門,後進屋要陳某拿錢,陳不從,李某便上前搶陳某脖子上的金項鏈。

王某見狀退出房外,最後樓某被判8年徒刑,李某被判5年徒刑,王某因年少,不辯是非,又沒有實施具體行為,為體現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挽救政策,我們對他作不起訴處理,此案中如果王某也積極主動動手幫助實施搶劫,那麼王某也將被判刑坐牢。

二、樹立自尊、自立、自強的意識

自尊、自律、自強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也是未成年人進行自我防範和贏得社會保護的途徑。如果未成年人自甘墮落,外界再怎樣幫助,也是無濟於事的。

如我辦理的舒某搶劫、傷害案,案犯舒某原是我們信州區五中的學生,因從小養成了嬌生慣養的不良習慣,一直不好好讀書以至成績越來越差,他的母親把他轉到三中讀書後,他認為自己不是讀書的材料,還是自暴自棄,成天泡在游戲機房玩游戲,並結識了也是不讀書的劉某等人,後與劉某等人一同去打架傷人,搶計程車司機,墜落的無法自拔,最後被關進監牢,被判處七年有期徒刑。

三、增強辨別是非和自我保護的能力

未成年人只有學好知識,豐富社會生活經驗,鍛煉各種能力,才能對違法犯罪行為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才能分清是非,未成年人還要加強鍛煉身體,增強體魄,這樣有助於未成年人在遭到暴力侵害的時候,及時逃脫或者進行正當防衛,不至於受犯罪行為的隨意侵害。

四、加強未成年人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

未成年兒童對犯罪的自我防範,除以上講的,還必需懂得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應該採取哪些措施。

參考資料:網路-法律意識

參考資料:寧陝縣人民檢察院-淺議新形勢下如何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識

Ⅸ 如何加強旅遊文化的對外宣傳的力度

加大旅遊宣傳的力度促進旅遊事業的發展
隨著旅遊業的迅速發展,旅遊市場回競爭每況愈烈。越來越多的旅遊企答業為保證不被競爭
所淘汰,每年耗巨資投入到旅遊宣傳當中。因為他們明白:有效的宣傳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巨大經濟利益。被譽為「旅遊王國」的西班牙,每年接待外國遊客4000多萬人次,他們總結旅遊業名列全球之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精心的、高質量的和有效的宣傳。」另一個旅遊大國義大利的旅遊局長認為:
旅遊宣傳是帶動旅遊業前進的火車頭。可見,旅遊業越發達的地方,對旅遊宣傳的重視程度就越高;提高了對旅遊宣傳的重視,那裡的旅遊業必將飛速發展。
為什麼宣傳會給旅遊業帶來生機與活力呢
從本質上說,旅遊是人類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產物,是社會經濟與社會文化相互交織並超出人類生存需要的一種高級消形式。

Ⅹ 如何加強旅遊從業人員的法律意識

如何提高旅遊從業人員法律意識 常言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法律就是調整人們行為的「規矩」。隨著社會 的發展,法律的作用愈來愈重要,與人們生產生活的關系愈來愈密切。在一定意 義上說,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在對外交往中,法律也是調整國與國之間關系 的重要社會規范。旅遊從業人員作為社會中的一員,經濟體中的一部分,其工作 和生活同樣需要法律的規范。但是,最近幾年旅遊人員的違法現象日益增多,已 經嚴重威脅到了旅遊業的健康發展。 由此, 提高旅遊人員法律意識已經刻不容緩。 下面就是筆者的幾點建議: 一、旅遊從業人員法制教育工作規范化、制度化。旅遊從業人員作為普法教 育的重點對象之一,要提高旅遊從業人員的法律意識,切實維護社會穩定,全面 推進依法治區進程,必須結合本地實際,抓緊建立旅遊從業人員法制教育的工作 制度,要通過一系列制度建設,實現對旅遊從業人員法制教育工作的有效指導、 嚴格管理和監督。同時,還應加強理論研究,積極探索旅遊從業人員法制教育工 作的特點、規律及其發展要求,用以指導實踐。要總結經驗,努力探索出一整套 好的方法、 做法, 使旅遊從業人員法制教育走上規范化、 正常化、 制度化的軌道。 二、有關部門聯合工作,形成旅遊從業人員法制教育合力。近年來,隨著旅 游業的發展, 旅遊從業人員急劇增多。 他們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 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旅遊法律問題。加強對他們的普法教育,提高他們的法律素 質,是旅遊業健康發展保障。要使旅遊從業人員普法工作深入扎實,僅有普法教 育部門的力量遠遠不夠,要積極聯合部門力量,在旅遊從業人員的法制教育工作 中加強公安部門、綜治部門、勞動部門、工商行政等部門的聯動,將對旅遊從業 人員的法制教育與管理有效結合,使教育與管理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充分發揮 各職能部門的聯動作用, 通過指導所屬部門及企業對旅遊從業人員各種形式的法 制宣傳,努力營造法制教育的良好環境。 三、增強旅遊從業人員法制教育針對性。在法制教育過程中,要堅持法制教 育與法制實踐相結合,要增強針對性、注重實效性,要做到教育與管理、服務與 維權相結合,既要教育旅遊從業人員法制知識,提高他們法制意識,又要為他們 提供法律服務,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旅遊從業 人員法制教育工作要有新的突破、 新的創新。 其一要在宣傳教育內容上有所創新。

要抓住涉及旅遊從業人員工作和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問題進行深入淺出的法律 解釋,增強他們的法制觀念;其二要在思想觀念上有所創新。要順應社會主義民 主法制建設發展的需要,順應他們日益增長的法律文化的需求,尋找法制宣傳教 育的切入點;其三要在宣傳教育載體上有所創新。要按照「三貼近」的要求,深 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採取他們樂於接受、生動活潑的形式進行宣傳。 如法律知識競賽、法制文藝演出等,寓教於樂。 四、推廣旅遊從業人員法制教育的經驗。開展旅遊從業人員法制教育工作以 來, 我們的工作有了一定的進展, 有許多的經驗值得總結。 為了更好地改進工作, 進一步提高工作質量, 要積極地總結推廣有關旅遊從業人員法制教育過程中的先 進經驗,樹立宣揚先進典型,善於用典型來引導和推動工作。通過選擇一些旅遊 從業人員集居點作為法制宣傳教育示範典型,以點帶面,以典型促推廣。同時, 要充分利用各地的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新聞媒體,要開辟專題、專欄,積 極宣傳報道旅遊從業人員認真學法,遵紀守法和依法維權的事例,積極宣傳報道 旅遊從業人員法制教育工作的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 營造濃厚的旅遊從業人員學 法用法氛圍,促進社會穩定。 由於旅遊工作人員的分散性和其工作的流動性, 對其開展法制教育有一定的 難度,對此,我們要常抓不懈,把這項工作當做長期事業來做。相信我們的工作 一定會取得預想的結果。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