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文化和旅遊融合
『壹』 廈門現在的旅遊能否退訂
廈門現在旅遊能退訂的只要不在當天就可以
『貳』 進幾年來,在廈門新一輪跨越式發展中,哪些成就最感人(工程.政策.環境等)
——寫在廈門經濟特區建設30周年之際
30年前,湖裡出口加工區的一聲開工炮響,拉開了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的歷史序幕。
27年前,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親臨廈門視察,親筆題寫了「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的題詞。在他的直接推動下,廈門經濟特區從湖裡2.5平方公里擴大到廈門全島131平方公里,為特區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
去年,國務院作出《關於擴大廈門經濟特區的批復》,同意將廈門經濟特區范圍擴大到全市1699平方公里,這是廈門經濟特區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為廈門在新的起點上推進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拓展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30年滄桑巨變。廈門特區從兩岸對峙的海防前線,變為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從偏居東南的海島小城,變為海峽西岸的中心城市;從落後匱乏的彈丸之地,變為文明和諧的美好家園。2010年,廈門GDP突破2000億元,30年增長278倍,年均增長17.4%;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21.5%,30年增長超過300倍。2005和2008年,廈門連續以優異成績摘取兩屆「全國文明城市」桂冠,今年又順利通過了第三屆復查。聯合國人居署在授予廈門「聯合國人居獎」時,作出這樣的評價:「廈門讓居民在健康的環境中擁有體面的家。」
巨變源於科學發展,源於協調發展。發展的終級目標是提高人民的福祉。「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福建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於偉國不久前在市黨代會上說的這句話引起廣大廈門市民的共鳴。
轉變發展方式:
要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
30年間,地域空間相對狹小、傳統資源匱乏、工業底子薄弱的廈門,靠什麼實現如此之高的發展速度?
答案是經濟發展方式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圍繞著「二三產共推進、島內外一體化、內外需齊拓展、惠民生促和諧」的發展思路,廈門再次發力。
做強先進製造業。光電產業是廈門的優勢產業,思明區、翔安區和廈門火炬高新區分工協作,聯手打造產值超過1000億的光電產業鏈。思明區是中心城區,土地資源有限,重點發展上游研發和晶元、外延片生產,培育了三安電子等龍頭企業,建立了有14家全國龍頭企業入駐的現代照明設計中心;翔安區是位於廈門島外的新城區,產業基礎相對薄弱,但發展空間較大;廈門火炬高新區則通過飛地工業模式,從最初僅位於島內的1.2平方公里,拓展到13.8平方公里,把光電產業的下游生產全部承接過去,從而形成了完整的、競爭力強的光電產業鏈,成為全國唯一的光電顯示產業集群試點。這只是廈門市打造優勢產業集群的一個縮影。廈門積極推進產業集聚和優化布局,大力發展高附加值、高科技的新興產業,做出「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特色。平板顯示、計算機與通訊設備、輸配電及控制設備、生物與新醫葯等方面都成為全國重要的基地。廈門目前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574家,佔了福建省一半以上。
做大現代服務業。廈門注重發揮區位交通便捷、人居環境優越、科教人才基礎較好等優勢,大力發展總部經濟,重點發展區域性總部,把港資台資、央企和民企總部引進來,運營中心、結算中心、會計服務中心、設計中心匯聚成群。
2010年6月,國務院批復將廈門經濟特區范圍擴大到廈門全市,特區面積擴大了12倍,標志著全域特區時代到來。廈門市委、市政府抓住這一機遇,全面加快推進島內外一體化,島外集美、海滄灣、同安、翔安新城建設相繼開工。今年6月,廈門、漳州、泉州大都市區同城化建設正式啟動,涵蓋經濟社會各領域的首批18個項目已全面推進。
不求最快,但求最好。30年來,廈門走出了一條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道路,實現了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相協調。廈門每平方公里產生GDP超過1.3億元;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約0.57噸標准煤,約為全國平均值的一半。
民生優先:
讓百姓共享發展成果
廈門市財政一般預算2/3以上用於民生保障重點領域。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廈門捨得為百姓花錢。
「十一五」期間,廈門市財政投入130多億元用於社會保障。全民低保、全民醫保、全民義務教育、社會保障性住房……全方位、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已初步建立。
廈門海滄區的吳女士因患胰腺疾病住院,20天花了1萬多元醫療費。讓她踏實的是,她參加了農村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可報銷4000多元。這得益於廈門實行了全民醫保制度。繼2007年將老年居民、未成年人、殘疾人、低保戶等原本屬於醫保真空地帶的無收入人群納入醫保體系之後,近年來又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移交勞動保障部門管理,推進了城鄉居民在醫保待遇上的並軌。從2010年起,實施城鄉一體化的醫療保險,每個參保人每年可享受500元免費基本葯物,在全省率先實現醫療保險全覆蓋。目前,城鄉居民住院醫療費統籌基金支付比例已提高到70%,城鄉居民醫保標准居全國前列。
和城市居民一樣,廈門農民也能得到低保和養老保險制度的呵護。廈門2010年建立了城鄉一體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降低繳費標准、提高保障水平,把養老保險的基礎養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200元,60歲以上老人可免費享受,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倍。
廈門將義務教育全部納入政府公共財政的保障范圍,城鄉一體,農民工子女享受同等教育待遇。從2007年起在全國率先免除了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近年來又持續加大財政對教育傾斜力度,已實現包括全市農民工子女簿籍費在內的城鄉公辦義務教育學校的完全免費。廈門市正在集中新建和改擴建幾十所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民工子女進入公辦學校讀書的比例有望在目前已達70%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
廈門率先建立了覆蓋全體市民、分層次保障的住房保障體系,實現符合條件的中低收入家庭保障住房應保盡保。建設保障房所需資金全由政府財政投入,土地出讓凈收益投入到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比例比國家規定的最低投入比例高出30個百分點。今年前7個月,已開建1套保障房,超額完成省下達給廈門的全年4萬套建設任務,開工率居全省第一。
生態立市:
為市民打造良好的人居環境
高集海堤,廈門島第一個出海通道,上世紀50年代,在愛國僑領陳嘉庚的倡導和推動下,廈門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修建而成,鷹廈鐵路得以進島,為廈門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海堤有歷史功勞,但導致了水動力減弱,航道、淺灘淤積加劇,水質下降,生態景觀惡化,阻斷船隻和中華白海豚的通道等種種問題,開口勢在必行。近日,廈門市宣布,高集、集杏、馬鑾等7座海堤將在「十二五」期間全部打開,以恢復廈門海域原有的生態環境。其中,高集、集杏兩座海堤已先行開口改造。
生態立市的廈門,多年來不遺餘力地推進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
位於廈門島西部的篔簹湖是上世紀70年代圍海造田形成的湖,由於當時沒有任何污水處理設施,湖周邊37平方公里內的數十萬居民的生活污水和300多家工廠的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湖內,臭氣熏天。從上世紀90年代初起,廈門市投入巨資,持續整治提升,使篔簹湖生態環境得到全面恢復。
為保護環境,廈門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廈門規定新項目落戶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必須符合「產業方向、科技含量、投入強度、產出效益、環境影響、就業機會、資源消耗」七項標准;要求新建園區嚴格按照生態工業的原則進行規劃與設計;對現有的經濟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工業集中區進行生態化改造。
廈門勇於承擔生態共同責任。九龍江流經福建龍岩、漳州、廈門三市,是三市人民重要的供水源。廈門不惜投入人力、物力、財力,積極探索九龍江跨區域治理機制。
廈門的生態治理模式正從「以治為主」向「以防為主」轉變。目前,全市基本實現了城區「步行500米有綠地,步行15分鍾到公園」。全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2.9%,城市生活垃圾無公害化處理率達到94.3%。目前廈門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特區建設前增長400倍以上,但整個環境質量基本保持原有水平。
先行先試:
建設兩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
廈門特區的發展,廈門人的幸福生活,與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息息相關。
因台而設的廈門特區,從誕生之日起就擔負著雙重使命:既要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窗口和排頭兵,又要成為中央對台政策和發展兩岸關系的試驗田、窗口和排頭兵。
重任在肩。多年來廈門傾力廈台經貿合作與交流,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廈門特區發展所迸發的生命力和競爭力,形成了對海峽彼岸最現實、最貼近的說服力和融合力。
從1982年起,廈門先後開辟了沙波尾、大嶝、劉五店、東渡等台灣漁船停泊點。1988年,廈門適時制定「以僑引台、以港引台、以台引台」策略,制定放寬台商投資行業和投資形式限制、簡化台資確認手續以及其他各項優惠政策和措施,鼓勵台商投資。
1989年和1992年廈門先後獲准設立杏林、海滄、集美三個台商投資區,為大規模引進台資拓展了空間。1994年,頒布實施了全國第一部地方性涉台法規《廈門市台灣同胞投資保障條例》。同年,率先實行台胞「落地辦證」和「落地簽注」政策。1997年,廈門與高雄實現試點直航,以「破冰之旅」率先為兩岸直航探索道路。1997年和1999年又相繼創辦了對台出口商品交易會、大嶝對台小額商品交易市場。2004年底,率先開放福建居民經廈門口岸赴金門旅遊。2006年,廈門成為兩岸春節包機直航點,同年建設全國規模最大的「廈門台灣水果銷售集散中心」。
如今,廈門已經成為台商投資祖國大陸的聚集地,一批世界知名的台灣光電企業相繼落戶,迄今全市累計批准台資項目3600多個,合同台資近100億美元,實際到資約70億美元。廈門已成為重要的對台貿易口岸,而台灣也已成為廈門的第五大貿易夥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第七大出口市場。2010年,廈門對台進出口總額達63.5億美元,增長51.1%。
經貿、文化、教育……廈台各領域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廈門還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兩岸基層政黨、市縣政府和各界之間的參訪,率先啟動赴金馬澎、赴台個人游。「小三通」每天36個往返航班,運送旅客累計超過700萬人次。
兩岸一家親。來廈台商從最初的「隻身探路」到現在的「舉家紮根」,見證和推動了廈門的繁榮發展,也分享了特區繁榮發展的成果
『叄』 有趣(廈門)旅遊文化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有趣(廈門)旅遊文化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03月12日,主要經營范圍為旅行社服務等。
法定代表人:林欣
成立時間:2014-03-12
注冊資本:5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50203200427462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廈門市思明區前埔中路323號蓮前集團大廈23層1-D單元
『肆』 閩南廈門民俗文化
閩南功夫茶表演、木偶表演、博餅、閩南語歌曲……這些閩南民俗文化的標簽將一一在世博會上向全世界展示。5月2日至5月4日,上海世博會廈門館開館,面積達630平方米,以「溫馨城市?海上花園——宜居廈門印象」為主題,以「廈門總讓人想起生活」為口號,以濃厚的閩南元素為基色,融合現代科技,藉助閩南風情濃郁的實物展示和場館活動,向全球遊客展示廈門的特色文化和溫馨浪漫的宜居環境。
5月3的「廈門城市秀」上,現場將舉辦閩南民俗文化展示,遊客可通過館內設置的道具,現場體驗廈門博餅文化,屆時,主持人將用英語與中文對博餅進行雙語講解。博餅是廈門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活動,據考證,它的雛形是唐朝的「骰子戲」,民間流傳則是鄭成功屯兵廈門時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勵鼓舞士氣而發明的。
5月4日為「律動鼓浪嶼」,來自廈門3個家庭的6位藝術家舉行「鼓浪嶼家庭音樂會」。廈門因海而興,因海而強,海洋的性格不僅滋養廈門人的品性,也培育廈門人對外來文化的包容。西方音樂藝術在廈門落地生根,造就了鼓浪嶼鋼琴之島的美名,也形成廈門人的獨特生活方式——家庭音樂會。每逢節假日,在鼓浪嶼島上,親朋好友常常歡聚一堂,吹拉彈唱,其樂融融。
自4月20日至25日,廈門館精心准備的閩南特色節目——鼓浪神韻進行專場演出,是預開館期間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的城市廣場上惟一表演的團體。
「鼓浪神韻」以全國惟一一台反映閩台文化和民俗風情為核心主題的旅遊文化大戲《閩南神韻》為演出班底,並集納其他演出骨幹。本次「鼓浪神韻」節目豐富多樣,囊括了南音、閩南語名曲、戲曲丑角和閩南木偶等極富閩南民俗特色節目,同時藉助現代科技手段,充滿「亮點」、「土味」十足,充分展示了閩南民俗風情。主要演出內容有:閩南語歌曲演唱《愛拼才會贏》、《媽媽的脊背》,杖頭木偶表演《長綢舞》,群舞《音鳥天籟》、《豐年祭?高山青》和《鼓浪嶼之波》等。
『伍』 廈門市文化和旅遊市場綜合執法支隊聯系方式
在福建省廈門市文化和旅遊市場,綜合執法支隊聯系的方式,這個我建議,有當地的朋友們可以把他們的,聯系方式給介紹一下。
『陸』 廈門閩南旅遊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廈門閩南旅遊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於2009年3月4日在廈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登記成專立。法定代表屬人王明月,公司經營范圍包括文藝創作與表演;經營性演出及經紀業務;預包裝食品零售等。
法定代表人:王明月
成立時間:2009-03-04
注冊資本:25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50200100015978
企業類型:其他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廈門市思明區蓮岳路189號武夷工貿8號樓第4層西南側
『柒』 旅遊業給廈門帶來什麼
首先,發展旅遊業有利於擴大就業。據統計,國際上旅遊直接就業與間接就業的比例達1:5,發達國家旅遊就業人數佔全社會就業總量的20%以上,發展中國家約佔10%。中國旅遊直接就業人數約1000萬,擴大就業的潛力還很大。
第二,可以增加農民收入,帶動脫貧致富。邵琪偉說,農村廣大地區旅遊資源富集,是重要的旅遊場所。通過發展旅遊,全國許多農村實現了農民增收和脫貧致富。
第三,促進城鄉交流,促進城鎮化發展。旅遊通過人的流動,促進了物質、資金、信息的流動。在旅遊過程和旅遊產業發展過程每一要素的流動中,自然地促進了城鄉交流。近年來農業旅遊的發展,促進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了農村城鎮化進程,探索出了一條以旅遊推進農村城鎮化的有效途徑。
第四,促進了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旅遊是體驗型的消費方式,只要正確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旅遊業發展與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就能實現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第五,促進文化傳承,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旅遊業的發展,帶動了旅遊目的地文化保護、建設、傳承、發展,促進了目的地與客源地之間的文化交流。近年來興起的工農業旅遊、紅色旅遊等成為傳播科技文化知識、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弘揚中華民族燦爛悠久歷史文明的重要方式。
第六,促進對外開放,樹立良好形象。邵琪偉指出,旅遊是和平的使者、友誼的橋梁。發展旅遊可以促進對外交往,有力地提升一個國家和地區的「軟實力」。
『捌』 廈門市旅遊業發展前景
廈門郵輪經濟前景廣闊
日前,隨著國內外郵輪經濟的逐漸升溫,作為對外開放前沿陣地的廈門感受到了郵輪產業給旅遊業帶來的巨大推動力。為了吸引更多的郵輪停靠,把廈門打造成為「國際性海濱旅遊城市」,「世界郵輪母港」成為今後發展的目標。
任何郵輪停靠都沒問題
築得金巢才能引來鳳凰。2002年,經過幾年的積極醞釀和籌劃,廈門市委、市政府正式啟動了廈門國際郵輪中心(廈金客運碼頭)的建設。2006年,一個集國內外多項領先功能的國際郵輪中心正式交付使用。國際郵輪中心總投資6億元,建築面積8.7萬平方米,由客運碼頭和聯檢大樓兩部分組成。主體碼頭岸線463米,前沿水深-12.4米,可泊靠14萬噸的大型郵輪。聯檢大樓總建築面積約為8.1萬平方米,按年旅客吞吐量150萬人次和高峰集中旅客到達量3000人的一級國際客運站標准設計,其中一層為停車場、行李處理間、設備用房區及配套商業等;二層為旅客出入境聯檢大廳,配備室外接客平台;三層為旅客休息、等候而配套設置的休閑餐飲區。對此,廈門市政府副市長葉重耕有信心地表示,「任何國別的郵輪停靠廈門港都沒有問題。」
與此同時,國際郵輪中心的配套項目國際郵輪城也正在建設之中,建好之後,國際郵輪城將成為全國首座接軌郵輪經濟的海港新城。國際郵輪城佔地10萬平方米,涵蓋國際郵輪中心、頂級寫字樓、超五星級酒店、精品購物中心、高檔住宅等多種物業形態。
國際郵輪城所在區域計劃發展為海峽西岸重要的口岸商務中心,聚集港口、航運、物流、金融、貿易及旅遊等相關行業為一體。因為來往於此的客人大部分來自世界各地,因此從一開始規劃,國際郵輪城就被定義為一個將被打造成西海灣國際港口都會中心的項目,使其成為商務、文化密集流通的城中之城。可以想像,隨著這一系列項目的全部完工,它將開創廈門以海洋為背景、以海陸互動休閑度假為內涵的嶄新生活方式,把郵輪生活搬到岸上來。
目前郵輪多不過夜
廈門市市長劉賜貴表示,廈門旅遊目前正在朝著以郵輪經濟為代表的高端旅遊產業方向發展,除了已經建成能接待世界最大郵輪的現代化郵輪碼頭外,還將大力推動適應郵輪旅遊的配套政策調研,不斷加強對郵輪市場的開發和拓展。
2006年9月,在廈門市委、市政府的關心下,由中國國際旅行社總社、廈門港務控股集團、廈門旅遊集團三方合資,成立了中國國旅(廈門)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專門負責郵輪的接待業務。該社長期以來與世界各大郵輪公司保持著友好聯系。截至目前,已成功接待荷蘭籍豪華國際郵輪「斯特丹姆」號,美國海運郵輪公司超豪華郵輪「海運之神」號以及麗星郵輪旗下的「寶瓶星」號和「天秤星」號,積累了豐富的接待經驗。
對於未來他們充滿了期待,據該旅行社的一位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廈門的郵輪接待量有了較大的增長。從2001年至2006年,五年間共接待國際郵輪旅客272330人次,航班數162班次;2007年截至10月份已接待27646人次,航班數22班次。不過目前郵輪在廈門停靠的時間都比較短,基本上不過夜。針對郵輪客人「短時間,大流量」的特點,他們一般只會安排客人到附近的景點旅遊,例如鼓浪嶼、南普陀等,這樣給交通、服務都會帶來不小的壓力。但他們相信,隨著政策的進一步開放和交流范圍的進一步擴大,郵輪可以停靠更多的時間,他們可以把服務做得更好,提供更多的線路和產品供遊客選擇。
「2008年是國際郵輪到來的高峰期,廈門有資質也應該搶得一塊市場。」廈門港務集團和平旅遊客運有限公司總經理蔡培植透露,隨著2008奧運會的到來,勢必會引來各國郵輪的停靠。「廈門港也應積極備戰這一市場。」
我國將成為全球郵輪經濟重要新興市場
日前,在廈門閉幕的「2007中國郵輪遊艇發展大會上」,全球三大郵輪巨頭的高管、中國11個沿海港口城市的代表以及國家相關部委的負責人共同描繪了郵輪遊艇經濟在中國發展的藍圖。
郵輪經濟是指依靠現代郵輪旅遊產業的發展拉動相關產業(造船、維修、港口、現代服務業等)的發展而形成的經濟現象。郵輪經濟最早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的北美,並在20世紀80年代後迅速成為世界各國經濟增長的熱點。自1980年以來,國際郵輪業平均以超過8%%的速度發展,成為國際旅遊業發展的最大亮點。
按照世界旅遊組織的統計,每接待一位國際遊客的收入是740美元,而郵輪接待的收入則每人高達1341美元。據中國交通協會郵輪遊艇分會測算,今年我國郵輪接待收入約為2.4億美元,僅佔世界全行業收入的1.3%%,一個巨大的市場還有待開發成為了共識。
此次大會傳遞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即中國的郵輪經濟將迎來一個全新的發展機遇。據介紹,根據交通部及國家發改委發布的《全國沿海港口布局規劃》,我國沿海將打造5個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的郵輪及客運港口群體。同時,包括廈門在內的沿海城市也在積極准備迎接郵輪經濟的到來,五大郵輪接待區域已經形成,一批國際化、現代化的港口碼頭及配套設施正在規劃和建設。中國口岸協會會長葉劍預言,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必將成為全球郵輪經濟的新興市場和重要市場。
『玖』 廈門旅遊業的優缺點
主要問題:旅遊資源有待深度挖掘 旅遊產業仍未做大做強1.旅遊業作為支柱產業發展的重視程度不夠。雖然在2006年,市委、市政府在《關於進一步加快旅遊經濟發展的決定》中就已明確將旅遊業作為我市的支柱產業,但目前全市旅遊業增加值僅約佔全市GDP的8%。近年來,市政府對發展旅遊業的扶持力度明顯落後於金融業、信息產業等其他行業,與兄弟省市相比我市旅遊業發展速度較慢。 2.旅遊資源開發深度力度不夠,缺乏特色旅遊項目。目前,廈門市正處於由單一的觀光型旅遊城市向商務會展、休閑度假旅遊城市轉變,在旅遊資源深度挖掘和旅遊產品組合包裝方面,缺乏有國際影響力的旅遊品牌,與高端遊客的需求尚有一定的距離。3.娛樂、消費等旅遊相關配套產業發展不足,缺乏面向高端遊客的重量級商圈。目前廈門的娛樂消費業略顯單一化,主要為傳統的酒吧、夜總會、溫泉等項目,缺乏面向高端白領的高檔購物場所和特色休閑娛樂項目。廈門的商圈盡管很多,但都存在商品低檔化、同質化的問題,缺乏真正能夠吸引高端遊客、體現廈門特色的重量級商圈。4.文化旅遊提升不夠,一台戲亟待開發。廈門雖然擁有愛樂樂團、小白鷺民間舞團、南音、歌仔戲等人文景觀,又有鄭成功、林爾嘉、林語堂等名人文化資源,但沒有將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旅遊產品開發中,缺乏像麗江「納西古樂」、西安「唐宮樂舞」、杭州「宋城千古情」、桂林「印象劉三姐」等能體現地域特色的文化旅遊項目。5.鼓浪嶼人文底蘊下降,文化內涵逐漸淡化。近年來隨著城市社區功能的退化和高素質人口的流失,鼓浪嶼人文底蘊日趨消失,文化、藝術氣息逐漸淡化。多年來,鼓浪嶼一直處在大量遊客來去匆匆的半日游狀態。6.鄉村游起步晚,挖掘潛力巨大。與梅州、漳平等周邊城市相比,廈門目前開發的鄉村休閑游總體上起步較晚,發展較慢。一些鄉村旅遊項目還是停留在簡單的「農家樂」休閑游階段。7.旅遊資源管理機制不合理。廈門的旅遊資源分散在各個區域、隸屬於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門中,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而知名度較高的一些景區又分別隸屬於旅遊局、園林局、鼓浪嶼風景區管委會、同安區政府、路橋集團等。對策建議:在特色旅遊、文化旅遊、涉台旅遊上下工夫 一、統籌規劃促進發展,健全完善保障機制調研報告建議廈門要按照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旅遊中心城市的定位來重新規劃,重點放在世界級旅遊產品的創新和旅遊項目的創建上。建議有關部門進一步明確旅遊業為廈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盡快出台有關水、電、稅、費、金融服務等優惠政策,扶持旅遊企業發展壯大,多渠道增加旅遊投入,使旅遊投入與經濟增長速度相適應。整合行政管理資源,構建旅遊大格局。當前可先將市旅遊局和鼓浪嶼區管委會二合一,一套人馬兩塊牌子,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議市委、市政府將市屬的相關旅遊企業整合,成立廈門旅遊投資控股集團公司。構建廈門旅遊電子信息平台,提升廈門旅遊產品推介力度。主要景點定期免費向公眾開放,增強居民對旅遊項目的認同感和參與度。二、挖掘資源優勢,推進特色旅遊1.充分挖掘海上旅遊文化資源。利用廈門得天獨厚的海洋、沙灘資源,積極倡導和舉辦廈門—香港帆船拉力賽、環島海上馬拉松獨木舟挑戰賽、中國俱樂部杯帆船賽、橫渡台灣海峽等大型活動,帶動各類遊艇消費產業聚集;規劃和引導海島生存、休閑漁業、海釣、沖浪、獨木舟、空中滑翔、帆傘運動、沙灘排球、遊艇娛樂賽事、冒險旅遊和體育文化旅遊等成為追求個性和時尚的青少年感興趣的旅遊方式,讓更多的人參加海上活動,把親水運動當成休閑度假旅遊中的重要部分。2.完善園博苑的娛樂消費配套項目,打造水上嘉年華。建議有關部門規劃建設高檔的超級休閑購物中心,吸引國外知名大品牌入駐,吸引周邊高端遊客來此消費。完善主題公園的建設,增加園博苑的娛樂功能,將園博苑培育成為海西新的旅遊熱點。3.藉助五緣灣資源優勢打造旅遊精品。建議借鑒澳洲情人港的成功經驗和模式,把五緣灣策劃打造成中國的情人港;大力開發廈門大型音樂廳和水上運動中心項目;開發兩岸系列文化交流活動,進行與台灣文化的對接等。4.挖掘溫泉旅遊資源,打造海峽西岸溫泉游知名品牌。溫泉是廈門休閑度假旅遊的最大資源之一,建議要及時制定溫泉產業發展規劃,研究制定溫泉產業地方行業標准,增加溫泉旅遊文化內涵,突出溫泉文化特色,提高溫泉旅遊從業人員的素質,使溫泉旅遊成為廈門的一個品牌。三、挖掘閩南文化,打造文化旅遊一台戲1.突出文化特色,打造鼓浪嶼金牌旅遊項目。一是打好「音樂牌」,突出鼓浪嶼音樂文化(包括鋼琴、管風琴)、崖刻文化、領事館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效應,形成鼓浪嶼的旅遊特色。二是加強歷史名人故居游項目的推介和開發,使之逐漸成為鼓浪嶼的名牌景點。2.挖掘閩南文化資源,打造「印象廈門」一台戲。一是可以將「鄭成功文化」作為廈門文化旅遊的第一品牌來進行推廣營銷。建議舉辦一台具有閩台特色的文藝演出,不斷更新,並常年演出,邀請知名導演和演員參與創作演出,內容可表現鄭成功抗清復台的壯舉、表現鼓浪嶼東西方交織的歷史文化、表現海峽兩岸的淵源和交流等,形成類似「印象灕江」等高知名度的文化旅遊品牌。二是將南音、高甲戲、布袋木偶和閩南歌等這些閩南印象元素整合起來,精心策劃,依託各個區,每年舉辦一次閩南文化節,成為「一區一品」的主角。3.建設一批閩南文化街項目。建設一批具有閩南特色的文化街,形成有知名度的品牌。如鼓浪嶼感情文化街、中山路步行街、烏石埔油畫街、環篔簹湖咖啡酒吧特色商業一條街、翔安閩南民俗街、同安竹壩華僑農場休閑農業南洋風情街等。4.豐富和完善一批特色夜間游項目。建議學習法國「紅磨坊」的表演和經營方式,打造富有現代特色的文化旅遊項目。同時借鑒台灣的夜市旅遊經驗,規劃建設一批夜市旅遊項目,形成以「聽南音、品小吃、逛夜市、賞樂舞」為主要內容的閩南特色文化旅遊品牌。5.加快鄉村休閑旅遊度假村建設。要盡快促進我市集美、海滄、同安、翔安等每區都建設一個4A級的休閑度假旅遊景點,以「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觀農家景」的活動方式,示範先行,以點帶面。四、抓住機遇,做大做強涉台旅遊1.採取有效措施,加大對台游廈門中轉項目的開發力度。旅遊經廈門中轉「小三通」赴台灣本島旅遊,團費可以節約500元至1000元人民幣。廈門要利用價格優勢,加大對這條航線的宣傳推介力度,通過吸引台灣和大陸的遊客中轉廈門,開拓廈門旅遊客源。要力爭降低廈金航線的船票價格。 2.爭取對台游相關扶持政策。積極爭取中央給予廈門辦理對台游的扶持政策。爭取早日開通廈門-澎湖包機;爭取開放大陸居民部分省市經廈門口岸赴金門、澎湖自由行政策;爭取參照邊境游做法,對參加在廈門舉辦的全國性展覽或會議的外省代表,允許在廈門就地辦理赴金馬澎地區的相關證件等。3.爭取實行更加開放的特區旅遊政策。廈門作為海峽經濟區惟一的特區城市,應該積極向國家相關部門爭取比其他城市更加開放的旅遊政策。爭取更加開放便利的出入境特殊政策、優惠的旅遊購物政策,爭取開放海洋旅遊的相關政策、開放旅遊相關產業的政策等。五、培育高端旅遊業,加強區域性旅遊聯動1.大力開發遊艇旅遊。投資35億元的廈門香山遊艇碼頭建成後,將成為一個全新的旅遊、休閑、度假勝地。建議加大宣傳力度;開辟海上遊艇旅遊線路,並開展一些遊艇游樂和比賽項目;與海上文化相結合,與海上自然保護區相結合。2.發展會展旅遊,培育高端旅遊市場。有關部門要推動會展與旅遊有機結合,在管理體制、市場營銷、客源預測、配套服務、場館後續利用上,實現利益互補、互動發展。3.大力發展高爾夫球運動,帶動廈門高端休閑旅遊產業發展。使高爾夫球運動成為促進入境旅遊市場增長主要動力。建議在海滄、同安、翔安偏遠的荒山規劃建設高爾夫球場;鼓勵民營和台港資企業為投資主體;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支持和積極爭取國家級和國際性的高爾夫球賽事落戶廈門。4.推動區域性旅遊中心建設,構建我市「大旅遊圈」。建議進一步實施贛州—廈門紅色旅遊線路為核心的旅遊合作計劃等。以廈門為平台,通過聯合泉州、漳州、龍岩等市,與武夷山共建區域旅遊合作組織,構建覆蓋廈門、漳州、泉州三地的2小時旅遊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