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黎縣旅遊發展規劃
❶ 嘉黎縣的特產
嘉黎藏雞大多生長在忠義鄉。藏雞個小肉多,豐尾長,覓食能力強,適應高寒氣候,小巧版玲瓏,羽權毛緊湊,羽翼和尾翼特別發達,體形似船,行動敏捷,膽小善飛,夜間歇宿在家中高處或所釘木條上。母雞年產蛋近100個,蛋小,單個重40克左右,呈橢圓形。養雞戶一般於4—10月採用自然孵化方式繁殖,每窩孵蛋8—10個,孵化率均在90%左右。
❷ 嘉黎縣的旅遊資源
嘉黎縣有藏北草原風情、茶馬古道及風景秀麗的原始森林、高山峽谷等。嘉黎縣又是十一世班禪大師、熱振活佛的故鄉,人文資源豐富,境內主要山脈有阿依拉山、魯貢拉山、傑拉山、岡巴拉山、楚拉山、崩希拉山等,都是念青唐古拉山的支脈。
格薩爾王射箭處
傳說當年格薩爾王率大軍前往魔域征戰,途經嘉黎縣時,天色已黑,前面隱隱約約出現一支軍隊,再加上當時風聲如戰鼓,山上旌旗招展,首當其沖的魔王騎一匹戰馬,蠢蠢欲動。於是,格薩爾王張弓搭箭,直到拉得月滿弦,「唆」的一聲,箭帶神光射向那魔王,正中喉頭。頓時,一切歸於寂然,格薩爾王遂命大軍就地宿營。第二日,才發現是一山脈,山上巨石林立,有如千軍萬馬,崢嶸獰目,石中多有被風雪侵蝕的小孔,而靠東石中有一圓洞,粗如圓木,洞壁圓滑,確如箭穿所致。
格薩爾王戰馬場
格薩爾王繼續前行,途經現嘉黎縣措多鄉時,發現一石壁,三面環繞,壁仞千尺,如刀砍斧削,其下開闊平坦,易守難攻,於是,格薩爾王遂令駐營,依山而建戰馬場,並將此地長期作為大軍戰馬供應基地。
歷史遺跡
從比如縣的布格拉宗一直到嘉黎縣的措多鄉,途中有幾個站點,分別是桑前松多、動嘎拉、美休,這一條線路上,殘留了許多修路的痕跡,多段路面仍留有較深的類似古代馬車木軲轆轍印。傳說,這條路的修築系處於唐代文成公主進藏前期,其用途為文成公主進藏運送物資。但由於史料無記載,尚有待於進一步考證。
革命勝地
1951年,十八軍先遣支隊在十八軍副政委王其梅率領下與西藏地方政府和談代表阿沛·阿旺晉美、土登列門一道於7月25日從昌都出發,經邊壩進入嘉黎縣,在翻越嘉黎縣彭達山時,因此山海拔 6000餘米,山頂終年積雪,運送物資的騾馬不能適應而死傷過半,故把此山稱作「死馬山」。在距彭達山15里左右的楚拉山,也使我先遣支隊受到嚴峻考驗,此山海拔也近6000餘米,長途跋涉的解放軍戰士,因疲勞、飢餓、寒冷等,在翻越此山時。傷亡眾多,因此把此山稱作「死人山」。現兩山分別位於縣城的東西兩側,從縣城可隱約看見兩山的峰頂。
❸ 嘉黎縣多少個村
嘉黎縣轄2個鎮、8個鄉:阿扎鎮、嘉黎鎮、鴿群鄉、藏比鄉、忠玉鄉、措多鄉、措拉鄉、林堤鄉、夏瑪鄉、絨多鄉。共有2個居委會、120個行政村。縣人民政府駐阿扎鎮。
❹ 嘉黎縣2020年之內有鄉村公路嗎
太一廂情願了,希望能有
❺ 那曲嘉黎縣110kv改擴建輸變電站什麼時間開工
路器。
隔離開關(刀閘)的主要作用是在設備或線路檢修時隔離電壓,以保證安全。它不內能斷開負荷電容流和短路電流,應與斷路器配合使用。在停電時應先拉斷路器後拉隔離開關,送電時應先合隔離開關後合斷路器。如果誤操作將引起設備損壞和人身傷亡。
負荷開關能在正常運行時斷開負荷電流,沒有斷開故障電流的能力,一般與高壓熔斷絲配合用於10KV及以上電壓且不經常操作的變壓器或出線上。
為了減少變電站的佔地面積,六氟化硫全封閉組合電器(GIS)得到
❻ 嘉黎斷裂帶
一、概述
喀喇昆侖-嘉黎斷裂帶由Armijo(1989)提出,認為是青藏高原主體大幅度向東擠出的南部邊界。但是,對於這樣一條區域規模的重要斷裂帶的空間展布和第四紀活動性研究程度卻很低。在Tapponnier(1982)的新生代構造變形模型中,高原擠出的南部邊界是喀喇昆侖-嘉黎斷裂,它由3段具有不同演化歷史的斷裂帶組成,班公湖以西沿襲喀喇昆侖右旋走滑斷裂的西北段,中段大致沿班公湖至改則、洞錯一線的班公湖-怒江縫合帶分布,東段從洞錯往東,經過嘉黎沿易貢藏布達到通麥,總體上具有右旋走滑運動性質(汪一鵬,1998)。該斷裂帶向東南延伸的空間位置存疑較多,Armijo(1989)認為有兩種可能,一是沿帕隆藏布河谷過察隅北然後直插怒江河谷,二是轉向SE與下察隅斷裂相連(圖5-26);任金衛等(2000)和沈軍等(2001)則主張後一種連通方案,並認為向東擠出的高原並不存在一條連續的高右旋走滑速率的南部邊界斷裂。
圖5-26 嘉黎斷裂帶東段分布圖
嘉黎斷裂帶是指喀喇昆侖-嘉黎斷裂帶的東段及其東延部分,斷裂西北自那曲南,向東南經桑地、麥地藏布、阿扎、老嘉黎後,沿易貢藏布河到達通麥;再向東南沿貢日嘎布曲過上察隅和下察隅後出境。根據斷裂結構自西向東可分為3部分:一是那曲南-桑巴段的NW向斷裂;二是沿易貢藏布河的NWW向斷裂;三是NW向的通麥-下察隅斷裂。總體上,該斷裂屬於新生代強烈變形帶,其中的部分斷裂第四紀活動性很強,對於鐵路工程的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對嘉黎斷裂帶進行了野外實地考察,重點調查那曲(當雄)至下察隅段的構造活動性,取得了一些新認識。
二、斷裂前第四紀活動特徵
在念青塘古拉山至桑巴之間,一條寬達2~5 km的脆韌性變形帶呈EW向展布於拉薩地塊中部,Armijo等(1989)和新一代1:150萬青藏高原及鄰區地質圖中均將該斷裂帶與念青唐古拉山東南側NE走向的斷裂相連,而後者將該斷裂帶繼續向西與NWW走向的、展布於錯勤至南木林一線的寬大斷裂帶相連,從而構成了長達近1000 km的區域變形帶。為了與第四紀活動的嘉黎斷裂相區別,Armijo等(1989)將念青唐古拉山至桑巴之間的EW向新生代剪切帶稱為「當雄-嘉黎斷裂」,限於資料,本書僅討論羊八井以東斷裂特徵,並沿用Armijo等人的斷裂名稱。
1.羊八井-桑巴段
在念青唐古拉山東南側,形成規模宏大的向S緩傾的韌性變形帶,一般稱為念青唐古拉韌性剪切帶(NSZ),總體呈NE走向,傾向SE,傾角一般為20°~30°;沿走向延長大於95 km,構成念青唐古拉山脈與東南側當雄-羊八井盆地分界線。念青唐古拉韌性剪切帶主體發育於念青唐古拉中新世花崗岩東南部,局部穿越上元古宇念青唐古拉岩群中深變質岩殘留體及石炭—二疊紀淺變質岩系(照片5-7-1),向南西過羊八井後轉向西與NWW向斷裂相連,向NE方向延伸至躺兵錯北東側漸變過渡為NE-EW向片理化帶和劈理化帶,一直延伸到桑巴附近(照片5-7-2)。念青唐古拉韌性剪切帶糜棱岩地表出露寬度一般為1~3 km,在羊八井盆地西部糜棱岩地表出露寬度達4~5 km,主要由花崗質初糜棱岩、糜棱岩和糜棱片岩組成。念青唐古拉韌性剪切帶初糜棱岩相當於前人描述的眼球狀花崗片麻岩,主要分布於韌性剪切帶西北部,發育σ形長英質眼球狀殘斑,殘斑長2~6 cm,寬0.5~2.5 cm,殘斑之間為糜棱岩片理。長英質眼球狀殘斑大小一般3~10mm,含量約50%~75%,集合體呈眼球狀定向分布,與剪切面理共同構成S-C組構。
糜棱岩S-C組構顯示韌性剪切帶上盤總體向SEE-SE方向運動,屬區域性重要伸展拆離滑脫構造。在強變形帶,發生綠片岩相-低角閃岩相動力變質作用,形成綠泥石片岩、絹雲母片岩、長石石英片岩、黑雲母片岩、變粒岩、黑雲斜長片岩與黑雲母石英片岩等動力變質岩,早期形成的冷青拉片麻岩和念青唐古拉岩群發生明顯的綠片岩相退變質作用。
在念青唐古拉韌性剪切帶內部,夾雜有大量弱變形花崗岩與變質岩岩塊,部分地段見強變形糜棱岩帶和弱變形岩塊相間分布,沿部分糜棱岩片理充填有不同厚度的長英質岩脈,形成似層狀構造地貌景觀。在韌性剪切帶西北部,發育初糜棱岩和糜棱岩化花崗岩,屬韌性剪切變形較弱部位;向東南方向漸變為長英質糜棱岩和不同成分的糜棱片岩,發育拔絲構造與核幔結構,屬韌性剪切變形較強部位。
念青唐古拉韌性剪切帶向NE方向延伸,寬度逐步減小,至當雄電站糜棱岩帶消失,轉變成片理化帶和劈理化帶。伴隨NDS向NE方向的傾伏尖滅,念青唐古拉山花崗岩出露面積也逐步變小,至念青唐古拉山北東段消失,而上覆石炭系地層廣泛出露。在NSZ的北東側劈理和片理化帶,石炭系沉積地層發生強烈動力變質和固態塑性流變,形成大量NE走向、向SE-SEE向傾斜的構造片理及斷層階步(照片5-7-1)與向NE方向傾伏的構造線理及十字石、矽線石、石榴子石、硬綠泥石、綠泥石、絹雲母和白雲母新生動力變質礦物。沿走向方向,NSZ具有向SW方向揚起、向NE方向傾伏的變化趨勢。念青唐古拉韌性剪切帶以20°~30°傾角沿SE方向延入當雄-羊八井盆地基底岩系。
照片5-7 嘉黎斷裂的野外地質特徵
關於念青唐古拉糜棱岩的時代,Harrison et al.(1995)在古仁曲進行過系統取樣並完成39Ar/40Ar法熱年代學測定。結果表明,NDS形成與快速抬升時代為4~9 Ma BP,主要發生於5~8 Ma BP,對應於高原隆升期後重要的區域性構造-熱事件。
在羊八井-當雄盆地西緣,晚期高角度正斷層切割早期韌性剪切帶和糜棱岩,構成羊八井-當雄裂陷盆地邊界斷裂,形成盆緣陡峭的斷層崖和線性展布的斷層三角面。念青唐古拉山東部韌性剪切帶、高角度邊界正斷層與羊八井-當雄盆地裂陷存在動力學成因聯系。
2.桑巴-通麥段
沿易貢藏布河的NWW向斷裂地貌特徵表現為線狀分布的谷地(圖5-27a,圖5-27b),斷裂結構單一,由平行展布的新老2條斷裂組成。老斷裂地貌上表現為一系列埡口或斷層崖,分布在易貢藏布河右岸或半坡上,沿斷裂帶為一連續分布的厚層灰岩和古近系紫紅色砂岩透鏡體(圖5-27a),斷裂產狀和透鏡體均陡傾或直立,這種地貌EW延伸近百公里。在巴打村南,紫紅色砂岩與灰岩互層的構造岩片近直立沿斷裂帶分布,灰岩風化後成正地形,往東可見紫紅色砂礫岩呈構造岩片夾於直立構造帶中。形成時代應在晚新生代以來。
3.通麥-下察隅段
NW向的通麥-下察隅斷裂主要沿貢日嘎布曲分水嶺和貢日嘎布曲分布。在下察隅鎮NW7 km處的貢日嘎布曲右岸,灰色黑雲斜長片麻岩呈片麻狀構造,片麻岩經過韌性變形改造,形成眼球狀斜長石碎斑定向排列,其糜棱面理產狀為60°∠75°,由黑雲母等片狀礦物組成的拉伸線理為150°∠20°。斷裂經上察隅和下察隅後轉為近SN向延入緬甸境內與實皆斷裂相連,西藏境內長度近300 km。斷裂在通麥附近表現為新元古代花崗岩的強烈變形和定向,岡底斯岩群黑雲斜長片麻岩片麻理產狀20°∠73°,岩石由黑雲母暗色礦物集合體條帶與長英質脈體相間定向排列組成,以長英質為主,長英質脈體強烈韌性剪切變形(照片5-7-3),向SE延伸至察隅復式岩體中,下察隅鎮東10 km處桑曲河右岸公路邊連續出露7 km的韌性剪切帶,由石榴子石黑雲母糜棱岩、眼球狀花崗質糜棱岩與弱片麻狀花崗岩組成一條規模巨大的韌性剪切變形帶(照片5-7-4),原岩為元古宇變質岩和中生代花崗岩,糜棱面理和片麻狀花崗岩產狀較穩定,走向310°~320°,傾向NE,傾角80°~90°,線理向SE側伏,側伏角10°~20°。構造變形特徵顯示通麥-下察隅斷裂晚新生代為一條右旋斜向逆沖-走滑斷裂。
三、斷裂第四紀構造活動性
1.那曲南-桑巴段的NW向斷裂
在桑巴以西,主體構造線為NW方向,斷裂帶由NW向具有明顯右旋走滑特徵的斷裂和近SN向張性正斷層組成。NW向斷裂多為盆山邊界斷裂,有明顯的斷錯地貌現象,錯動了不同時期的沖溝,發現有最新古地震破裂帶,並可看到十分新鮮的斷層陡坎等。在羅爾瑪弄東至捉弄空瑪與重昌郎之間,在晚更新世冰磧物上形成0.5~3 m高的斷層陡坎,沿斷裂走向(100°)線性分布泉水。NNE向斷裂與NW向右旋走滑斷裂具有成因上的密切聯系,二者共同組成NNE向的張性地塹和其端部的NW向的右旋走滑斷裂這樣一個特殊的構造組合,在地塹或半地塹的邊界發育NNE向張性正斷層,如達仁盆地東側類似滑坡體後緣陡壁的正斷層陡坎(沈軍等,2001)。
2.沿易貢藏布河的NWW向斷裂
在阿扎西,SN向河流東、西兩側分布有Ⅲ級河流階地,東側保留有,但已向東位移1500 m,西側基岩灰白色灰岩產狀直立,走向EW向,EW向嘉黎斷裂從其北側山坡通過。沿易貢藏布河新斷裂多沿河流谷地延伸,但確切位置很難確定,深切河流受斷裂改造跡象也不明顯,僅局部發現斷裂新活動現象,Armijo(1989)在阿扎區拉分盆地南側發現非常清楚的地震形變帶,我們在實地考察中在阿扎區東Ⅱ級河流階地上也發現有地震鼓包,但規模較小。
老嘉黎縣城西,出露古近系紫紅色砂岩、礫岩,內部發育多條S傾斷層,斷面上發育密集的擦痕、階步,指示正斷運動,紫紅色砂岩和礫岩均呈斷片、透鏡體,在紫紅色砂礫岩之間夾有巨厚灰岩透鏡體,地貌上呈正地形,斷裂帶寬1040 m,南側與上古生界石英砂岩斷層接觸,北側與花崗岩斷層接觸,接觸帶形成4 m厚的黑色斷層泥(圖5-27e),斷層泥中殘留較多強烈褶曲變形的灰白色石英砂岩透鏡體,北側花崗岩形成10 m寬的碎裂岩帶,但是無韌性變形現象,可能屬第四紀變形。
在易貢湖至索通一帶,沿斷裂線性分布8個溫泉或沸泉,通麥長青沸泉溫度可達94℃,水量達6L/s,同時,該段還是地震群發區,特別是在易貢湖一帶2斷裂右階斜列的岩橋區微震密集(圖5-26),斷裂活動和地震活動常導致滑坡的產生和復活,故此段為現今活動性較強。這說明嘉黎斷裂帶雖然總體上全新世以來活動不強,但在局部與張性盆地相鄰的地段表現出較強的活動性,盆地以外活動性明顯減弱,這種現象非常類似於滇西北紅河斷裂北段的鳳儀-定西嶺斷裂及其他連結盆地段和峽谷段的斷裂帶。從上述事實看,嘉黎斷裂的走滑活動似乎是伴隨張性活動而產生的。
3.NW向的通麥-下察隅斷裂
前人根據衛星影像判讀認為,嘉黎斷裂向南東沿貢日嘎布曲延伸,由於河流下切強烈且延伸穩定,流向和區域構造線方向一致,這一現象使人們相信,第四紀仍在活動的嘉黎斷裂或其分支斷裂之一很可能沿貢日嘎布曲延伸達300 km以上(Armijo et al.,1989)。為證實上述認識,我們於2006年夏從下察隅沿貢日嘎布曲溯源追索到上察隅北,由於軍事管制,僅沿河向北觀察50 km的河段。
沿貢日嘎布曲向北,沿途可見拔河150~200 m的河流相礫石層,厚3~5 m,礫石磨圓好,呈圓-次圓狀,礫石成分主要為灰白色花崗岩,礫石大小10~40 cm,在局部可見礫石層中夾0.5~1 m厚的粗-細砂層(圖5-26d),這些礫石無疑為貢日嘎布曲高階地上的殘留堆積物,在細砂夾層中採取的熱釋光(TL)樣品年齡為27.91±2.37 ka BP,說明貢日嘎布曲晚更新世晚期以來已強烈下切200 m左右,下切速率高達7.2 mm/a,這一速率與東喜馬拉雅構造結上新世以來的抬升速率是一致的,磷灰石裂變徑跡年齡結果顯示,1 Ma BP以來,該區抬升速率達5~10 mm/a,而且現在仍保持在10 mm/a(丁林等,1995),由此可以推斷,喜馬拉雅東構造結上新世以來快速抬升是貢日嘎布曲強烈下切的主因,斷層水平運動對現今河谷地貌形成的影響非常有限。由於該區位於東喜馬拉雅構造結的東南側,構造抬升速率大,且該區降雨量大,河流作用強烈,在大部分地段很難見到河流階地的保存,在貢日嘎布曲左岸偶見拔河10 m和25 m左右的I級和Ⅱ級河流階地,這些階地連同疊置其上的沖洪積扇形態完整,未見斷層錯動跡象(圖5-27c)。但目前有限的調查還不能排除該斷裂段第四紀活動的可能性,一方面,在本堆和比村一帶沿斷裂有45~63℃的熱泉分布,顯示斷裂仍有一定的活動性,另外一方面,1950年8.6級地震位於斷裂以西不到30 km,Molnar and Deng(1984)認為沿喜馬拉雅的逆沖斷層和NNW走向的右旋走滑斷裂可以很好地解釋大量餘震分布及地震運動。如果事實如此,該斷裂應為東喜馬拉雅構造結地區重要的發震斷裂。
圖5-27 嘉黎斷裂帶構造變形剖面和照片
綜上所述,嘉黎斷裂屬晚新生代和第四紀活動斷裂,是青藏高原東南部重要的區域斷裂構造,其第四紀活動具有分段性,強烈活動段局限於斷裂斜接岩橋區和張性盆地段,並控制了地震活動、溫泉分布和滑坡災害的形成與演化,易貢湖和通麥段是其影響最強烈的區域。
❼ 嘉黎縣的氣候怎麼樣
嘉黎縣位於西藏東部,地處那曲地區東南部、唐古拉山與念青唐古拉山之間。經緯度31度7分至32度分,東經91度9分至於94度1分。東連昌都地區邊壩縣和林芝地區波密縣,南臨當雄縣、林周縣、墨竹工卡縣,北依比如縣。
該縣屬藏北高原與藏東高山峽谷結合地帶的高原山區,地勢從西北到東南由高到低傾斜。
嘉黎縣境內主要山脈有阿依拉山、魯貢拉山、傑拉山、崗巴拉山、楚拉山、崩希拉山等,都是念青唐古拉山的支脈。
嘉黎縣境內主要河流為麥地藏布江,屬拉薩河的上游,麥地藏布江水體的功能主要為牧業用水,由於沒有工業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也極少,水質清潔。此外還有蘇絨藏曲、哈仁曲等。
境內主要湖泊有江南玉湖、措拉湖、鼓措湖等。
嘉全縣平均海拔4400米左右。屬高原亞寒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由於地形的影響,西北寒冷,東南溫和,冬寒夏涼,降水充足,年、日溫差較大,冬季降雪頻繁,無霜期短。年日照時數2405.2小時,一年分為旱季、雨季、風季、雪季四季。常年平均氣溫-0、9度,一月份平均氣溫-11、9度,七月份平均氣溫8度,年降水量695.5毫米。自然災害主要有雪災、風災、乾旱、地震、洪水、泥石流等。
比如縣地處那曲地區東部、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間,屬怒江上游流域。面積11456平方公里。比如縣以低山丘陵為主,間有高山峽谷,四周冰山雪峰環繞,平均海拔4000米。
比如全縣地形象一片上尖下寬,由西北往東南斜放著的樹葉。整個地勢也是從西北往東南傾斜,海拔高度漸次降低,境內的達木業拉山(山口海拔高度為5013米,縣上幹部群眾一般在習慣上稱其為面堂山)和索縣境內的朗俄拉山(海拔高度4744米)是那曲地區東西部分界線的標志。
整個比如縣的地勢也以達木業拉山口為界,分為東西兩部。西部海拔4400多米,地面上多低山丘陵,低山和丘陵之間形成一個個開闊的平谷。柴仁、比如、白嘎鄉所在地,河谷寬達1—1.5公里以上,階地面較為平坦,土層深厚,引水方便,氣候溫和,適宜種植青稞。東部海拔3800多米,多高山峻嶺。高山之間形成一條條深谷,沿怒江干支流東下,愈往東,河流切割愈深,谷地也較狹窄,山頂與谷底的高差很大,有的相對高差近千米。
比如縣地處那曲地區東部、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間,以低山丘陵為主,間有高山峽谷,四周冰山雪峰環繞,和鄰縣交界處有40多個海拔5000米左右的山口。境內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也有十來座,巍峨挺拔,不少山上松柏茂密。著名的有曲宗拉山(山口海拔高度為4892.9米),達木業拉山,下拉山(海拔高度為5090米)等等。
那曲縣屬高原亞寒帶季風半濕潤氣候區。這里冬季長達近半年,年溫差小,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為-2.1℃,元月份平均氣溫-14.4℃;全年沒有絕對無霜期,每年十月至次年五月為風雪期和土壤凍結期,六月到八月為生長期。年降水量為406.2毫米,多集中在六月至九月間。年蒸發量為1810.3毫米,相對濕度只有51%。氣候特徵是乾燥、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