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莊道教文化旅遊區
㈠ 老莊故里在安徽亳州,道家文化的發祥地在皖北。大家對此還有何異議
不用管老莊本人家是哪裡的,道教文化產生了就是對我們中華民族精版神的一個升華。又權如佛教文化的產生我們不需要管釋迦摩尼是印度那個地區那個國的王子,只需要知道他是印度人就足夠了,道教的文化是包羅萬象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小至奇門遁甲微至生活習俗。糾結於哪個地區的人,那個地區出了名之類的,這是你個人對道教文化領悟不夠透徹造成的,不要被這繁文縟節等級界限所迷惑,別忘記了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
㈡ 全國道教著名旅遊景點有哪些
四川青城山,道教發源地。
㈢ 老莊文化誕生於何地
老莊,是老子和莊子的並稱(類似孔孟),也指老學與庄學的合稱。借而代指道家(道教)專老莊教派學屬說。
道家分黃老派、關尹派和庄列派。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專家組組長李學勤先生指出:「黃老之學,其思想富於積極色彩,與庄列一派隱退截然不同。」關尹一派「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上博簡《恆先》是《老子》到庄學之間的聯絡橋梁[1]
。
道家主張「清靜無為」、「順應天道」、「逍遙齊物」等思想。老子著有《道德經》(別名《老子》、《老子五千言》),莊子著有《莊子》(別名《南華經》);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實際上是繼承發展並且闡釋老子的思想,帶有自己個性的一種解讀。看法精煉獨到、積極遁世、卓爾不群,故而與老子並稱,一並成為道家學說的代表人物。老莊學派不主張滿口大慈悲、大智慧、大覺悟的假道德,認為這些不過是愚弄人的幌子。要德行合一,以己推人,自化,人人化則天下化。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的思想學派。
㈣ 老莊道教文化旅遊區
從什麼是道教著手,這是一個名詞兩個概念「道」和「教」。看看《道德經》前內言你知道老子再容講什麽?你要知道什麼是玄牝,什麼是玄之又玄,什麼是眾妙之門。莊子已《逍遙游》開篇講述莊子的無為,莊子思想與老子思想的不同。可以了。
導游考試不會太難,但是中國著名道教神仙、道教聖地你是要知道一點的,像是三清、四御、武當、茅山等等,要不怎麽給客人講哪。
㈤ 國內有哪些有名的道家文化旅遊地
道教十大文化旅遊勝地的景點:
湖北武當山、北京白雲觀、四川青城山、安徽齊雲山、江西龍虎山、江蘇茅山、陝西重陽宮、山東嶗山、甘肅崆峒山、山西解州關帝廟。
㈥ 請問下中國道教的旅遊線路都有哪些啊,越詳細的越好。
江西龍虎山
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貴溪境內,距鷹潭20公里。是中國道教發祥地,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整個景區面積200多平方公里。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獨具特色的碧水丹山和千古未解的崖墓群構成了龍虎山風景旅遊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三絕」。《水滸傳》第一回「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就以「千峰競秀、萬壑爭流。瀑布斜飛、藤蘿倒掛」這樣生動的文字描寫這里的景色。
龍虎山原名雲錦山。東漢中葉,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張魯)在此肇基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山因以名」。張天師在龍虎山承襲六十三代,歷經一千九百多年,是我國一姓嗣教最長的道派,素有「北孔(孔夫子)南張(張天師)」之稱,「百神授職之所」的大上清宮,始建於東漢,為祖天師張道陵修道之所,道教興盛時期曾建有九十一座道宮,八十一座道觀,五十座道院,二十四殿,三十六院。宮內伏魔殿的鎮妖井,就是施耐庵筆下樑山一百零八將的出處。
山之得名有二說,《廣信府志·山川篇》謂其為象山山脈之一支,歷台山西行數十里,折而南,分兩支,環抱狀若龍盤虎踞,故名;《龍虎山志》載雲:「山本名雲錦山,第一代天師於此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因以山名。」方圓 200 平方公里,境內峰巒疊嶂,樹木蔥籠,碧水常流,如緞如帶,並以二十四岩、九十九峰、一百零八景著稱;道教宮觀廟宇星羅棋布於山巔峰下河旁岩上,據山志所載原有大小道教建築五十餘處,其中著名的如上清宮、正一觀、天師府、靜應觀、凝真觀、元禧觀、逍遙觀、天谷觀、靈寶觀、雲錦觀、祈真觀、金仙觀、真應觀等等,因屢遭天災兵火,大部分建築先後被毀廢,今僅存天師府一座,為全國道教重點開放宮觀之一。《雲笈七簽》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載其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三十二福地(歷代天師及《龍虎山志》稱之為道教第二十九福地),享有「仙靈都會」、「仙人城」之譽;為張天師後繫世居之地,是中國道教名山之一。
龍虎山在江西貴溪縣西南部。其名之由來有二說:一謂以山形得名。清雍正《江西
通志》卷十一雲:「龍虎山在貴溪縣南八十里,兩峰對峙,狀若龍虎。」①二謂據張陵
故事得名。
清婁近垣《龍虎山志》卷二雲:「龍虎山在江西廣信府貴溪縣西南八十里之仁福鄉,……
本名雲錦山,第一代天師於此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因以名山。」②後說自然是
道教中人的識見。道教稱其為第三十二福地,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七十二福地》雲:
「第三十二龍虎山,在信州貴溪縣,仙人張巨君主之。」③龍虎山是天師道發展至龍虎
宗時張陵後嗣世居之地,是龍虎宗、正一道的中心,在道教諸名山中居重要的地位。該
山以張陵後嗣入居最早,據天師道士稱,張陵第四代孫張盛在三國或西晉永嘉(307~3
12)間已赴龍虎山,即龍虎山之有道士和天師道演變為龍虎宗在三國或西晉。此說疑點
很多,缺乏佐證,很難當作信史。從古碑刻文字看,龍虎山最早的道教廟宇是南唐保大
八年(950)所建的張天師廟,最早居龍虎山的張陵子孫為二十一代張秉一,此見五代南
唐陳喬所撰之《南唐新建信州龍虎山張天師廟碑銘》:「道之將行,必先於崇奉,乃詔
執事建天師新廟於信州龍虎山。……二十一代張秉一,體備清和,氣凝元寂,鉤深致遠,……
再光先構,不亦宜乎!」④從道教資料看,龍虎山最早的道教廟宇是唐會昌(841~846)
中所建的真仙觀,最早居龍虎山的張陵子孫為第二十代張諶,此見婁近垣所撰之《龍虎
山志》卷二。該卷《上清宮》條稱上清宮原為「第四代天師自漢中歸龍虎山(所)建傳
籙壇,唐會昌中,賜額真仙觀。」⑤卷六《張諶傳》曰:
「二十代諶,字子堅,唐會昌中,武宗召見,賜傳籙壇額曰真仙觀。」⑥張盛建傳
籙壇不盡可信,張諶時武宗賜額傳籙壇,似近史實。
從唐會昌至五代末,在龍虎山嗣教的張陵子孫為二十代張諶,二十一代張秉一,二
十二代張善,二十三代張季文。他們皆無重要事跡可述。此期所建宮觀,即上述之真仙
觀、張天師廟,和另一座三清觀。
入宋以後,張陵後嗣漸受朝廷重視,龍虎山道教隨之興盛。在宋元時期成為與茅山、
閣皂並立的三山符籙之一。此期嗣教的張陵後嗣為二十四代至三十五代,其名依次為張
正隨、張乾曜、張嗣宗、張象中、張敦復、張景端、張繼先、張時修、張守真、張景淵、
張慶仙、張可大。從二十四代張正隨起,每代都曾被詔赴闕,賜「先生」號,表現了宋
室對龍虎宗的重視和支持。其中三十代張繼先和三十五代張可大尤得朝廷恩寵。張繼先,
字嘉聞,一字道正,號翛然子。徽宗崇寧三年(1104),「赴闕,召見,問曰:『卿居
龍虎山,曾見龍虎否?』對曰:『居山,虎則常見,今日方睹龍顏。』」所答十分乖巧。
又問修丹之術,對曰:「此野人事也,非人主所宜嗜。陛下清靜無為,同夫堯舜足矣!
上悅。」⑦崇寧四年(1105)賜號虛靖先生。「十二月還山,凡父兄皆賜爵有差。四方
從學者恆數千(《龍虎山志》作「十」——引者注)百人。」⑧與林靈素、王文卿同顯
於徽宗朝。喜屬文作詩,善內丹術,「雅善書法,嘗書《道德經》以進御,……書《茅
山宣和御制化導碑》,時稱其工」。⑨張可大,字子賢。端平(1234~1236)間累召赴
闕。嘉熙三年(1239)「七月召見,賜號觀妙先生,敕提舉三山符籙,兼御前諸宮觀教
門公事。」AB據此記載,宋初鼎立的三山符籙,經過二百年之發展,龍虎宗竟躍居為三
山符籙之首,表明其力量之壯大。
兩宋時期,龍虎山除各代嗣教天師外,又出現了大批有名道士。婁近垣《龍虎山志》
卷七「人物」目列有宋道士二十六人,其中有王道堅者,貴溪人,上清宮道士,就學於
張繼先。政和(1111~1117)間赴召,「館於太乙宮,徽宗問以輕舉延年之術,對曰:
『清靜無為,黃帝所以致治;多欲求仙,漢武所以罔功,修煉非天子事也。』授太素大
夫,號凝妙感通法師。」AC又有留用光,字道輝,貴溪人,師蔡元久。通法術,據稱多
次禱雨有驗,宋孝宗「授左右街都道錄,太乙宮都監,號沖靜先生。寧宗為出內帑錢帛
修上清宮,新而廣之,……
嘉泰甲子(1204)得請還山,校定黃籙科儀。」AD今《道藏》第九冊收有蔣叔輿編
集的《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五十七卷,除部分為陸修靜、張萬福、杜光庭之遺作輯錄
外,大部皆題「留用光傳授,蔣叔輿編集」,證明留用光是繼杜光庭之後道教黃籙齋儀
的重要整理、修訂人之一。
宋代龍虎山道教擁有大批宮觀。一是舊有幾座宮觀得到擴建、賜額。主宮上清宮在
唐會昌中名真仙觀,宋祥符(1008~1016)間敕改上清觀,經幾次擴建,政和三年(11
13)改名上清正一宮。後再經擴建,至南宋時規模已甚為可觀。原張天師廟,宋崇寧
(1102~1106)中改名演法觀,咸淳(1265~1274)間重建,明嘉靖乙卯(1555)重修,
改額正一觀。南唐保大(943~957)中賜名的三清觀,元至大(1308~1311)間升沖虛
至道宮。二是新建了大批宮觀。據元明善和婁近垣所撰兩種《龍虎山志》的粗略統計,
可確定為宋代新建的宮、觀、庵、院,近二十所。計有:建於嘉佑(1056~1063)間的
凝真觀,崇寧(1102~1106)間的靜應觀、祈真觀,大觀(1107~1110)間的靈寶觀,
宣和(1119~1125)間的逍遙觀,嘉定(1208~1224)間的金仙觀,嘉熙(1237~1240)
間的紫霄宮、真元宮、真應觀,南宋寧宗朝(1195~1224)的歸隱庵,AE咸淳(1265~
1274)間的瑞慶觀,北宋徽宗朝(1101~1125)的渾淪庵、靖通庵。AF另有建於宋,而
不明具體創建年代之雲錦觀、仙隱觀、歸隱庵、蒙谷庵、天樂道院等,亦分別見於二種
《龍虎山志》。
元代是龍虎山道教的鼎盛時期。此期嗣教的張陵後嗣為三十六代至四十一代,其名
依次為張宗演、張與棣、張與材、張嗣成、張嗣德、張正言。從張宗演起,代代被元室
封為天師、真人,主領江南道教。至三十八代張與材時,更封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
籙,位居諸符籙派之首。龍虎山因此也成為此後諸符籙派眾山之首。
此期龍虎山出現了大批著名道士。一是輸送了一批道士至大都(燕京),由張留孫
組成一個規模較大的龍虎宗支派——玄教,主領江南廣大地區之道教事務,其主要骨幹
如張留孫、吳全節、夏文泳、陳日新、陳義高、薛玄曦等,不下數十百人,皆出身龍虎
山。二是留居龍虎山者,亦不乏傑出之士。李宗老,達觀院道士,吳全節之師,世祖至
元(1264~1294)間授江東道教都提點,住持本山上清宮。吳元初,龍虎山高士,就學
於道教學者雷思齊,所著詩文集為《元元贅稿》,虞集為之敘。略雲:「元初服黃冠以
自隱,無所營於時,故無所爭於人,交遊天下名士,詩文往來,皆一時之盛。其言溫而
肆,清而容,雜而不厭,幾於道者之為乎?」AG劉思敬,盧陵人,長游蜀中,從靈寶陳
君受丹砂訣,遍歷名山,年五十,始入龍虎山為道士,自號真空子。尋主郁和道院。煉
鉛汞為丹砂。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奉詔赴闕,並進六甲飛雄丹治世祖足疾。居八
年,乞還山,結八卦庵於琵琶峰之右。AH金志揚,號野庵,人稱金蓬頭,永嘉人。游龍
虎山,居先天觀,復構蓬萊庵於聖井山,又命其徒李全正、趙真純築天瑞庵於峰頂。四
方聞其道者,無遠近,皆往禮叩問。AI張彥輔,龍虎山道士,精繪事,虞集曾為其所作
《江南秋思圖》賦詩,又為方方壺作《聖井山圖》,危素為之作序。AJ元代龍虎山除對
原有宮觀多有修葺外,又新建有大批宮觀。據元明善和婁近垣所修兩本《龍虎山志》的
不完全統計,共新建宮、觀、庵、院達三十七所。計有:建於元世祖至元間的文惠觀、
乾元觀、會真道院、望仙道院、紫霄道院、清溪道院,AK沖和觀、慈壽觀、八卦庵、止
止庵、寄庵、太極庵、西華道院、東山道院、雲山道院、雲溪道院、瑤峰道院,LB建於
元貞(1295~1296)間的龍泉觀、通真道院,建於大德(1297~1307)間的崇文宮、元
成宮,LC怡雲道院,LD建於延佑三年(1316)的元禧觀,建於至治(1321~1323)間的
仁靜觀,建於泰定元年(1324)的明成觀,建於至正(1341~1368)間的繁禧觀、蓬蓽
觀。另有建於元,而不明具體創建年代之玉隆宮、元都觀、神德觀、明勝觀、先天觀、
佑聖觀、桃源觀、招真觀。LE還有仙源道院,元明善謂建於至元間,婁近垣謂建於大德
間;紫雲庵,元明善謂建於大德間,婁近垣謂建於至正間。
明前中期,龍虎山道教續有發展。此期嗣教的張陵後嗣為四十二至四十九代,其名
依次為張正常、張宇初、張宇清、張懋丞、張元吉、張玄慶、張彥頨、張永緒。最初,
朝廷仍沿舊習封張正常為天師,不久,取消「天師」號,只稱大真人。但其領導的正一
派,仍為明室所承認和扶持,故至嘉靖末,其教仍能維持不墜。其中張宇初除熟諳家傳
符籙教法外,亦通內丹術,且較熟悉儒經子史,是張陵子孫中的佼佼者。有《峴泉集》
二十卷行於世。此期有大批道士如吳葆和、林靖樂、傅同虛、曹大鏞等不下二十人,先
後被徵召入京任道錄司官職。原為龍虎山達觀院道士的邵元節,在嘉靖中更受尊寵,位
至三公。隨其入京的邵啟南、陳善道、王用佐、吳尚禮等,也得顯位。此期住山道士中,
亦有傑出者。方從義,字無隅,號方壺子,貴溪人。出家於混成道院,學仙於金蓬頭。
工詩文,善古隸章草,尤精於畫,寫山水,極瀟灑。盧大雅,貴溪人,混成院道士。工
詩為顧元等所稱道。吳伯理,號巢雲子,龍虎山道士。永樂(1403~1424)中任上清宮
提點。隨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訪張三豐,入蜀居鶴鳴山。博通經史,工詩文,精篆隸,
亦能作枯木竹石。LF明前中期除對龍虎山原有某些宮觀作過修繕外,新建者寥寥無幾。
計有:北真觀、南極觀。另有沖元觀,或謂明洪武(1368~1398)初建,或謂元元貞間
建。LG明中葉後,特別是清代,朝廷對張陵後嗣的待遇多加貶抑,以龍虎山為中心的正
一道漸趨衰落。至1936年,其主宮上清宮之建築已全被破壞,「只空餘危樓一角」。張
陵子孫世居之天師府,亦「經貴溪縣政府利用,開辦完全小學一所。天師亦不常駐此。」
LH近十年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龍虎山得到認真貫徹落實。1990年,江西省政府出資
百餘萬元,遷出佔用天師府的中學,重修天師府。「南國無雙地。西江第一家」重又展
現氣勢雄偉的建築風貌,海內外道眾參訪者絡繹不絕。
㈦ 中國十大道教旅遊勝地,你到過哪個
你可以考慮去一下那個貴州的那個什麼仙人洞。
㈧ 安徽導游考試,求亳州景區「老莊道教文化旅遊區」導游詞~~
你最好是自己寫
假的就是假的
永遠真不了
㈨ 河南最好的道家文化旅遊區在哪裡
河南是道家文化的發祥地。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的出生地在河南鹿邑。洛陽是老子居住和版擔權任史官的地方,史書中有「老子居周久之」的明確記載。
位於河南省欒川縣境內的老君山古號景室山,因道家始祖老子歸隱修煉悟道於此,後更名為老君山,它是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山勢雄偉,群峰競秀,道家文化源遠流長。
河南省鹿邑縣城東的太清宮是史據確鑿的老子誕生地,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復的道教活動場所,位於鹿邑縣城東北隅的老君台,也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傳說老子修道成仙於此處飛升。
莊子故里,位於商丘市民權縣順和鄉青蓮寺村,有莊子胡同、莊子井等景點。
位於豫陝晉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門靈寶市境內的函谷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道家學派開山巨著《道德經》的靈谷聖地,道家文化的發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