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文化旅遊節
⑴ 古代郭子儀是誰
網上資料整理:生平簡介:(略,已有網友標出)身系國運 初戰告捷 郭子儀 郭子儀的父親祁國公 郭敬之 ,歷任 綏州 、 渭州 、 桂州 、 壽州 、 泗州 五州 刺史 。 郭子儀身材魁梧,體魄健壯,相貌秀傑。他不僅武藝高強、陣法嫻熟,而且公正無私,不畏權貴。 傳說,他20歲時,在河東(今山西)服役,曾犯過軍紀,按律處斬。在押赴刑場的途中被當時著名詩人 李白 發現。李白見他相貌非凡,凜然不懼的樣子,甚感可惜,認為其非平庸之輩。後來,郭子儀果然不負所望。參加武舉考試後,便獲高等補 左衛 長史 (皇帝禁軍幕府中的幕僚長)之職。 天寶 八年(749年),出任安塞軍使,拜左衛大將軍。安史之亂爆發的前一年,他已出任 天德軍 使,兼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 由於 唐玄宗 專寵 楊貴妃 ,不理朝政,政治十分腐敗。他又在邊鎮設10個節度使共擁兵49萬,而中央禁軍不過12萬人。節度使後來又兼管行政和財政,權力很大,逐漸發展成割據勢力,終於導致了安史之亂。 安祿山,本姓康,是營州柳城(今 遼寧 朝陽 南)混血胡人。母親是巫婆。他年少喪父,隨母改嫁到虜族將領安延偃家,因而改姓為安,字祿山。開元初年,安延偃攜帶他投歸了 唐朝 ,在幽州節度使 張守珪 的部隊里做事。張守珪見他作戰勇敢又有智謀,就把他收為養子,並推薦給朝廷。天寶元年(742年), 御史中丞 張利貞 到河北采訪,安祿山對他百般諂媚,拿出很多金錢結好張利貞的左右人員作為私恩。張利貞入朝,極稱安祿山有才幹,玄宗便任用他為 平盧 節度使兼任 柳城 太守。第二年入朝,玄宗很欣賞安祿山辦事干凈利落,於是升為 驃騎大將軍 。第三年,又兼任了 范陽 節度使、 河北 采訪使 。此時宰相 李林甫 專權,安祿山便大肆賄賂他。李林甫嫉恨儒臣因戰功提升,對自己不利,便勸玄宗大批啟用蕃將,因此皇帝對安祿山的寵愛更加牢固。安祿山大行韜晦之計。他表面上裝作愚蒙不敏以掩蓋其奸詐。天子讓他去見皇太子,他故意不叩拜,左右官員指責他,安祿山說:「臣不識朝廷禮儀,皇太子是何官?」皇帝說:「我百年後將皇位付給他。」安祿山謝罪說:「臣愚蠢,只知天下有陛下,而不知有太子,罪該萬死。」於是再叩拜。當時楊貴妃得到皇帝的寵幸,安祿山即請求做貴妃的養子,皇帝同意了。他叩拜時,必先叩拜貴妃後叩拜皇帝,皇帝對此感到奇怪,他回答說:「蕃人是先母後父。」皇帝非常高興。從此以後安祿山存有朝廷不難對付的心理,令麾下劉駱谷居住在京師,為他窺伺朝廷的動靜。安祿山晚年更 安史之亂 加肥胖,腹部鬆弛到膝蓋,兩只臂膊用力拉牽著腹部才能行走,可在皇帝面前跳起《胡旋舞》,仍然迅疾如風。皇帝看著他的腹部說:「胡兒腹中有何物而這樣大?」安祿山說:「惟有一片赤心!」玄宗於是被他的赤誠所感動。天寶六年又進升為御史大夫,封他的妻子段氏為國夫人。皇帝給安祿山在京師建立府第,讓宦官監督工程,告誡他們說:「要好好部署,安祿山的眼孔大,不要令他笑話我。」為他雕窗鏤戶,台觀池沼的華麗都超過了他的身份。皇帝登臨勤政殿,御座的東間特設金雞幛,中置一榻,詔令安祿山坐,來表示對他的恩寵。太子進諫說:「自古以來幄座不是人臣應當享有的,陛下寵愛安祿山過分,必然要驕慢。」玄宗置若罔聞。 當時國家由於長期太平,人民已忘記戰爭,皇帝春秋已高,被受寵的美人牽制封固,李林甫、 楊國忠 更替把持朝政,綱紀大亂。安祿山估計天下可取,造反的陰謀日益熾盛,每當他經過朝堂龍尾道時,就要向南北側目窺察,好久才離去。安祿山回到范陽後築雄武城,擴充兵士,積聚糧食,暗中派遣胡商到各地經商,每年坐收百萬之利,同時為他采購了大量戰略物資,以備叛亂。為了迷惑皇帝,他騙誘契丹各酋長,大排酒宴,酒中放麻葯,待他們喝得酣醉,將其全部斬首,先後殺戮數千人,將被殺人的耳朵獻到闕下。皇帝不知真情,賞賜給他鐵券(免死牌),進為東平 郡王 。安祿山還不滿足,又求兼領河東,玄宗遂拜他為雲中太守,河東節度使。他遂兼制3個道,兵力稱雄天下。安祿山造反的苗頭皇太子和宰相都有察覺。楊國忠屢次上奏說明安祿山的野心,唐玄宗也有些不放心了,楊國忠出主意說:「現在把安祿山召進京來,他若有意造反,怕我們扣留他,肯定不敢來;若無意造反,他就敢來,這叫『做賊心虛』。」唐玄宗覺得是個辦法,就下旨召安祿山進京,不幾日,安祿山真的來了,唐玄宗懸著的心也就放下了,他慶幸自己沒有錯怪安祿山,並在華清宮擺宴招待。酒酣之際,安祿山在唐玄宗面前放聲大哭,邊哭邊訴怨道:「臣是蕃人,受人歧視,又沒有一點學問,可是聖明的皇上並不嫌棄,不斷地提拔,我真是感激不盡啊!臣不知什麼地方得罪了楊國忠,他一直想要殺掉我,請皇上為我作主啊!」唐玄宗聽了這一番哭訴,更加同情和信任安祿山了,還授給他左僕射的官職。安祿山從京城出來,惟恐楊國忠有埋伏,疾行出關,以日行300百里的速度返回了自己的范陽老窩。從此,再有人報告說安祿山要造反,唐玄宗就怒氣沖沖地斥責報告人誣陷,還將他綁縛送給安祿山處置。但報告人還是很多,有人拿出了確鑿的證據,唐玄宗才明白了問題的嚴重性。他還是採用楊國忠的計策,降旨召安祿山進京。可是,這次安祿山稱病推辭了。唐玄宗又施一計,為安祿山的兒子賜婚,要安祿山前來認親,安祿山還是推辭不往。唐玄宗一切都想過來了,可是為時已晚。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以「奉密旨討楊國忠」為名,召集了諸蕃兵馬15萬人,號稱20萬,日夜兼程,以每天60里的速度長驅南下殺入中原。 郭子儀祝壽 自「貞觀之治」以來,唐朝各地多年未發生戰爭。軍隊戰鬥力銳減,軍備空虛。因此,當叛軍打來的時候,黃河以北24郡的文官武將,有的開城迎敵,有的棄城逃跑,有的被叛軍擒殺。安史叛軍長驅南下,勢如破竹,一路上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叛軍每到一個地方,燒殺擄掠,姦淫婦女,強抽壯丁,殘害百姓,無惡不作,使得淪陷區廣大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長期沉溺於游樂宴飲的唐玄宗由於對這場叛亂毫無應變的准備,事到臨頭,倉促應戰。他急派 封常清 、 高仙芝 去東京洛陽募兵抵抗,但洛陽很快陷落。玄宗在盛怒之下,處斬了封、高二將。 在這緊急關頭,玄宗提拔郭子儀為衛尉卿,兼靈武郡太守,朔方(唐方鎮名,鎮治在今寧夏靈武西南)節度右兵馬使郭子儀被升任為朔方節度使,奉命率兵東討叛軍。郭子儀立即親赴校場,檢閱三軍,誓師出征。756年四月,朔方軍旗開得勝,一舉收復重鎮雲中(今山西省大同市),大敗叛軍薛忠義,坑其騎兵2000人。接著郭子儀又使別將公孫瓊岩率2000騎兵攻擊馬邑(今山西省朔縣東北),大獲全勝。馬邑的收復使 東陘關 得以重開,從而打通了朔方軍與太原軍的聯系,使安祿山下太原,入永濟,夾攻關中之軍事行動無法實現。從而贏得了戰略上的主動權。捷報傳到京城長安,人心稍安,郭子儀以功加御史大夫。 朝廷命郭子儀回到朔方,補充兵員,從正面戰場出擊叛軍,以圖收復洛陽。郭子儀則認為,必須奪取河北各郡,切斷洛陽與安祿山老窩范陽之間的聯系,絕其後方供給線,才能有效地打擊叛軍前線的有生力量。這一出擊方向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 經郭子儀的推薦,朝廷任命李光弼(契丹人)為河東節度使。郭子儀分了1萬軍隊給李光弼,送他出征。李光弼由太原出 井陘 口,一連收復7座縣城,直奔常山(今河北正定)。史思明聞訊,率5萬大軍從西包圍李光弼於常山。雙方展開激戰持續40多天。李光弼消耗很大,寡不敵眾,被迫困守。只得派人向郭子儀求援。郭子儀急率軍東進,火速馳至常山,與李光弼會合,以10萬官軍,與史思明會戰於九門城(今河北省 藁城 西北)南,大獲全勝。 史思明新敗後,又收整了5萬叛軍,退守博陵。博陵是河北重鎮,易守難攻。郭、李兩部久攻不下,郭子儀決定退守常山,採取先疲後打的戰略,轉戰殲敵。史思明求勝心切,採取了追蹤跟進的策略,企圖重創唐軍。「我行亦行,我止亦止」。郭子儀將計就計,親選500精銳騎兵,交相掩護,牽著史思明的叛軍疾速北進。史思明不知是計,一連追了3天3夜,追到唐縣時,才發現前面只有500騎兵,方知上當,然而已經人困馬乏。郭子儀乘其疲憊不堪之機,返軍掩殺,大敗史思明於沙河,又打了—個大勝仗。 安祿山忽聞敗報,心驚膽寒。急忙從洛陽抽調2萬兵馬,派謝希德北上增緩。又發范陽老巢的精兵萬餘人,令牛廷蚧南下助戰。會合5萬叛軍准備卷土重來。郭子儀這時駐扎恆陽(今河北 曲陽 ),他見賊兵兵鋒甚銳,兵力大增,欲求決戰,仍然實行疲敵戰術。加緊修繕防禦工事,深溝高壘,嚴陣以待。「賊來則守,賊去則追,晝揚其兵,夜襲其幕」,使5萬叛軍欲戰不能,欲退不可,大大挫傷了敵人的銳氣。特別是郭子儀的擾敵戰術,使叛軍整日提心吊膽,不得安寧。當叛軍被拖到相當疲勞的程度時,郭子儀對李光弼說:「敵已疲憊,可戰。」於是在嘉山(今河北定縣)擺開了戰場,布好戰陣,史思明等叛將也列陣而至,郭子儀指揮得當,唐軍奮勇無畏,銳不可當。叛軍士氣低落,陣勢混亂,四處潰逃。史思明見敗局已定,嚇得慌不擇路,墜下戰馬,丟了頭盔,連靴子都跑掉了,光著兩腳,拄著一條斷槍,逃回博陵。叛軍被斬殺4萬多人,被生擒5000餘人,損失戰馬5000餘匹。郭子儀指揮官軍乘勝前進,進圍博陵,聲威大振。嘉山一戰,對軍心民心產生極大的影響。河北10多郡,自發集結武裝,支援和響應官軍,地方 平定安史之亂戰爭路線圖 軍民紛紛誅殺叛兵叛將,歸迎唐朝。 安祿山丟失河北,則後方交通線被切斷。叛軍將士家在范陽者,都惶惶不安,憂慮後退無路。安祿山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恐慌,對他的軍師高尚、嚴庄罵道:「你們叫我反唐,說是萬無一失。現在起兵已經幾個月了,後路被郭子儀切斷,只剩下汴、鄭幾州,進退兩難,萬無一失在哪裡?」他和謀士們不得已才考慮出一個放棄洛陽,撤回范陽的計議。 郭子儀在河北的輝煌戰績,扭轉了唐軍倉卒應戰的被動局面,改變了整個戰爭形勢。這時郭子儀提出了堅守潼關,揮軍北上,直搗范陽的方略。如果朝廷採納這個方略,平定安史之亂指日可待。但是,唐玄宗卻聽不進郭子儀的正確意見,而對楊國忠卻言聽計從。結果造成潼關失守。叛軍從困境中得以解脫,使戰局急劇惡化。 當時駐守潼關的 哥舒翰 是位突厥人。立過許多戰功,擔任過隴右和河西兩鎮的節度使。此時由於年老多病,已回長安居家休養。安祿山叛軍進逼潼關時,唐玄宗為了借重哥舒翰的威名嚇走敵人,就任命他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元帥由太子 李亨 掛名),領兵御敵。哥舒翰推辭不準,只得抱病出征,把軍隊駐扎在潼關一帶。他十分清楚,自己帶領的十幾萬唐軍,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並不能打硬仗,守住潼關就不錯了。因此採取以守為攻的穩妥之計,潼關守得很好。楊國忠看到哥舒翰兵權在握,怕對自己造成威脅,權勢不保,於是插手哥舒翰的作戰指揮。楊國忠密奏唐玄宗,派使者催促哥舒翰速出潼關,收復陝郡、洛陽。哥舒翰明知這樣蠻干,只能招致失敗,可是又不能違抗聖旨,他失聲痛哭一場後,懷著視死如歸的悲痛心情,領兵出了潼關。在靈寶縣西南中了叛軍的埋伏。幾場苦戰下來,葬送了十幾萬唐軍的性命,哥舒翰被俘,潼關失守。 唐玄宗知長安不保,聽信了楊國忠的建議,奔向四川逃跑。第三天,唐玄宗一行走了100多里路,來到馬嵬驛。憤怒的士兵殺死了楊國忠。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對唐玄宗說:「士兵們殺了楊國忠,不把貴妃正法,他們就無心保駕了。」眾怒難犯,於是玄宗不得不忍痛割愛,將楊貴妃賜死。馬嵬驛嘩變平息下來後,唐玄宗繼續向西南逃難。百姓上路攔駕,請求玄宗留下來率領人民討伐叛賊。玄宗無奈,只得分出2000人馬留給太子李亨,讓他主持軍事,留下來平叛。朔方鎮的留守官員勸李亨稱帝,以便號令全國。天寶十五年(756年)七月,李亨在靈武(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即位,是為 唐肅宗 。 [編輯本段]收復兩京 重整河山 李林甫 唐朝稱長安為西京,洛陽為東京,首都設在西京長安。安史之亂爆發後,叛軍很快攻佔了東都洛陽。安祿山看到洛陽宮闕尊雄,心情急欲僭號。第二年正月便僭稱雄武皇帝,國號燕,建元聖武。封他的兒子 安慶緒 為晉王,安慶和為鄭王。任達奚殉為左相,張通儒為右相,嚴庄為御史大夫,還設置了百官。潼關失守後,安祿山還沒有到長安,士民就逃入山谷,宮嬪哭著散匿逃亡,將相府第之家委棄的寶貨不可計數,不逞之徒成群結隊爭搶財物,一連幾日都搶不完。又剽掠政府盈庫,百司帑藏,搶完便放火燒毀其餘的財物。安祿山到長安,大怒,便大規模搜索了3天,民間的財產也全部進行搶掠,百姓更加騷動不安。安祿山怨恨他留在長安的兒子安慶宗被殺。便取皇帝的近屬霍國長公主、諸王的妃妾、子孫姻婿等100多人全部害死,用來祭祀安慶宗。朝中群臣隨從天子走的,誅滅其宗族。 京城長安是唐朝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洛陽是陪都,在政治和軍事上也很重要。叛軍佔領長安、洛陽後,整個局勢急轉直下,朝廷危在旦夕。收復兩京對挽救危局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 肅宗即位後,便圖謀收復兩京,詔令郭子儀班師。八月,郭子儀與李光弼率領步兵騎兵5萬人從河北來到靈武。這時,新的朝廷剛建立,軍兵少而且弱。及郭子儀、 李光弼 全軍來到皇帝的行在,軍聲遂振,興復之勢才形成,人民才覺得有所希望。肅宗任命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依舊兼任 靈州 大都督府長史、朔方軍節度使。肅宗檢閱六軍,到彭原郡時,宰相房珀請求領兵1萬人,自己任統帥去討伐賊兵收復長安。皇帝平常就很重用房官,同意了他的請求。軍隊開到陳濤時,被賊兵打敗,喪師殆盡。剛要進行討伐,軍隊就損失過半,只有依靠郭子儀的朔方軍作為國家的根本 唐玄宗 了。 唐肅宗求勝心切,以「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女子皆歸回紇」的無恥條件,向回紇借兵15萬。並且任命自己的兒子李豫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他深知李豫也只配當個掛名元帥。懇切地囑托郭子儀要全力以赴。郭子儀答道,自己准備破釜沉舟,不消滅叛軍,以死謝罪。 郭子儀從房官的失敗中吸取了教訓,認為要收復兩京,必須先奪潼關,攻入陝州(今河南陝縣),擊潰潼、陝之間的叛軍,截斷叛軍的後路,然後才能直取長安。唐肅宗同意這個意見,命令唐軍按照郭子儀的軍事部署去奮勇雄斗。 賊將崔乾柘據守潼關。郭子儀在潼關大破賊兵,崔乾柘退到蒲州據守。這時,永樂尉 趙復 、河東司戶韓曼、司土徐炅、宗子李藏鋒等人,被賊兵關押在蒲州,四人密謀等王師來到時為內應。及郭子儀進攻蒲州,趙復等人殺死守城的賊兵,打開城門迎郭子儀進城。崔乾祜逃到安邑,安邑的百姓假裝投降,崔乾枯的軍隊進城門快一半時,城上的懸門落下,打擊賊兵,崔乾柘沒有進入城門,才得以脫身東逃。郭子儀遂收復陝郡的永豐倉。從此潼、陝之間不再有賊寇抄掠。 公元757年,安史內訌, 安祿山 被帳下李豬兒殺死。李豬兒幼年時就開始侍奉安祿山。成為閹人後,對他更加親敬。安祿山反叛後,由於著急上火眼就瞎了,不久又得了疽疾,更加急躁,左右侍奉的人,稍不如意,即被鞭撻。李豬兒被侮辱的次數更多。嚴庄雖然是親信,也時常遭到鞭笞奚落,所以二人非常怨恨安祿山。安祿山僭號後,寵幸段夫人,愛她的兒子安慶恩,欲立他為太子。安慶緒頗有所聞,很是畏懼。嚴庄也怕變難一起對自己不利,便私下對安慶緒說:「君聽說過大義滅親嗎?自古就有不得已而為者。」安慶緒暗中曉示說:「對。」嚴庄又對李豬兒說:「你侍奉君上的罪可數嗎?不行大事,離死沒有多少日子!』遂與他定謀。至德二年正月初一,安祿山詔見群臣,瘡痛很重,草草罷朝。這天夜裡,嚴庄、安慶緒手持兵器在門外把守,李豬兒進入帳下,用刀捅了安祿山的腹部。安祿山眼睛看不見,摸不著佩刀,手擊幄柱呼道:「是家賊!」一會兒腸子潰流在地,隨即死了。矯稱安祿山傳位給安慶緒,仍偽尊他為太上皇。 安祿山死,朝廷想要大舉進攻。詔令郭子儀率軍直趨京師。軍隊在譎水西,與賊將安太清、安守忠戰斗,唐軍失利,部隊潰敗。郭子儀退保武功,來到朝堂請罪。九月,隨從廣平王李做(即李豫)率蕃漢軍隊15萬進攻長安。回紇派遣葉護太子率領4000騎兵幫助唐朝討賊。郭子儀與葉護太子在宴會上親近修好,共同發誓要平定國難。郭子儀與賊將安守忠、李歸仁在京西香積寺之北戰斗,從午時至酉時,斬賊首6萬級。賊將張通儒放棄長安,逃到陝郡。第二天,廣平王李叔進入京師,城中老幼百萬人,夾道歡呼,流著淚說:「沒有想到今天又見到官軍。」肅宗在鳳翔聽到捷報,群臣稱賀。 郭子儀收復了都城長安後,又奉命率軍乘勝東進,攻打洛陽。洛陽守將安慶緒聽說唐軍前來攻城,慌忙派大將庄嚴、張通儒帶領15萬大軍前去迎戰。叛軍在新店(河南省郟縣西) 潼關遺址 與唐軍相遇。新店地勢險要。叛軍依山扎營,居高臨下,形勢對唐軍非常不利。 郭子儀趁叛軍立足未穩之機,選派2000名英勇善戰的騎兵,向敵營沖殺過去,又派了1000名弓箭手埋伏山下,再令協助作戰的回紇軍從背後登山偷襲,自己則親率主力與叛軍正面交戰。戰鬥打響之後,郭子儀佯裝敗退。叛軍傾巢出動,從山上追趕下來。這時,突然殺聲如雷,唐軍埋伏的弓箭手像神兵一般從天而降,萬箭齊發,無數的箭簇像雨點一樣射向敵群。郭子儀又殺了個回馬槍。這時,叛軍的背後又傳來高呼聲:「回紇兵來了,快投降吧!」叛軍前後被圍,左右遭打。在唐軍和回紇軍的夾擊之下,被打得一敗塗地。庄嚴逃回洛陽,同安慶緒一起棄城北走,官軍一舉收復洛陽。 郭子儀因功封為代國公。不久,郭子儀入朝,肅宗慰勞他說:「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郭子儀頓首感謝。 公元758年九月,唐肅宗命郭子儀與河東節度使李光弼、關內節度使 王思禮 、北庭行營節度 李嗣業 、襄鄧節度使 魯炅 、荊南節度使季廣琛、河南節度使崔光遠、滑濮節度 許叔冀 、興平節度李奐等九節度使60萬軍隊圍攻相州,討伐安慶緒。皇帝因郭子儀、李光弼都是國家的元勛,難以相互統屬,所以不設立元帥,只用宦官 魚朝恩 為觀軍容宣慰使。 從洛陽逃到相州的安慶緒,明知已被唐軍困於死地,便以讓皇帝位為代價,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率5萬精兵殺來。 以九節度使的兵力本來可以一舉滅敵,但群龍無首,諸將各自為戰,互不統屬。魚朝恩是監督和操縱九節度使最高長官,但他根本不懂兵法,不知用兵。這次聯軍戰斗唐軍損失嚴重,戰馬萬匹,只剩三千,刀槍十萬幾乎全部丟掉。 宦官魚朝恩一向忌妒郭子儀,便把相州失利的責任推到郭子儀身上。唐肅宗不明是非,信以為真,便削了郭子儀的兵權,以李光弼代替郭子儀的職務。 上兀三年二月,河東發生叛亂,殺死統帥李國貞,太原節度鄧景山也被部下所殺,朝廷對此很憂慮。而後輩的將帥沒有能力彈壓,勢不得已,遂起用郭子儀出鎮絳州(今山西新絳)。三月,郭子儀辭朝赴鎮,肅宗身體不適,沒有見一個朝臣。郭子儀請求說:「老臣受命,將死於外;沒有見到陛下,是會死不瞑目的。」皇帝將他引到卧室內,對郭子儀說:「河東的事情,全都委託給卿了。」郭子儀嗚咽流涕而出。郭子儀來到絳州,擒拿殺害李國貞的賊首王元振數十人,將他們處死。太原的辛雲京聽說郭子儀誅殺王元振,也將殺害鄧景山的人誅殺,從此河東諸鎮將帥皆遵奉國法。 公元762年四月,李豫即位。內官程元振當權,認為郭子儀功高難制,巧行離間之計,奏准罷免郭子儀副元帥之職,讓他充任肅宗的山陵使,督工皇陵的建造。 史思明在相州替安慶緒解了圍,自認為立了大功,要和安慶緒平分兵權。安慶緒不答應,史思明就把他殺了,吞並了他的軍隊,回到范陽,自稱大燕皇帝。他聽說郭子儀被奪去兵權後,於759年五月,從李光弼手中,奪取了洛陽,占據洛陽不久,就被自己的兒子 史朝義 殺死了。 陷於內憂外患之中的唐代宗李豫,在危亡面前,不得不啟用郭子儀,他任命雍王李適(即後來的德宗)為統兵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又向回紇借兵10萬,攻打洛陽。史朝義敗走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史朝義的部下 田承嗣 、李懷仙等見大勢已去,遂率部向官軍投降。公元763年正月,史朝義看到眾叛親離,走投無路,便上吊自殺。至此延續了7年零3個月的安史之亂才算完全平定。 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轉衰,國力虛弱。由於討伐北方叛軍的需要,西部的軍隊,大部被撤走調離。吐蕃乘虛深入內地,大舉攻唐,佔領了陝西鳳翔以西、鄰州以北的10幾個 回紇騎兵 州。763年十月,又佔領了奉天(今陝西乾縣),很快打到長安城下,嚇得代宗逃到陝州避難。於是,吐蕃兵佔領了長安。他們把唐宗室廣武王 李承宏 立為皇帝,當自己的統治工具。縱兵焚掠,長安洗劫一空。 朝廷在沒有什麼別的御敵之計的情況下,急忙下詔拜郭子儀為關內副元帥。郭子儀接到詔書時,只有騎兵20人。他從洛陽到武關,才收拾散兵游勇4000餘人。到達陝西藍田時,各路勤王之師才相繼到達。為了共赴國難,共雪國恥,收復京城,各路大軍都表示願意接受郭子儀的統一指揮。 郭子儀分析了敵強我弱,敵眾我寡的形勢後,採取聲東擊西、虛張聲勢之計。他派羽林軍大將長孫全緒,帶領200輕騎,到藍田城北面,白天擂鼓吶喊,夜晚燃起火把,牽制吐蕃兵力。佯作向藍田城東進軍的姿態。暗中親率主力殺向藍田城西。與此同時,他又派遣禁軍將領王甫潛入長安,暗中連結京城中的少年豪俠作為內應。郭子儀迅速集中兵力,奮勇攻擊,打得吐蕃措手不及。吐蕃兵直向藍田城東沖殺,撲了空,方知中計,嚇得驚惶失措。這時,京城中的內應,此起彼伏高喊:「郭 令公 (指郭子儀)親率大軍來了!」吐蕃兵陷入四面楚歌之中,不戰而走,慌忙逃離。長安陷落15天,又被郭子儀收復。 自吐蕃入侵後,皇帝的車駕東逃,人們皆歸咎於程元振,諫官多次參奏他。程元振心中懼怕,又因郭子儀重立戰功,他不想讓天子回京,勸皇帝暫且以洛陽為都來避開吐蕃的侵寇,代宗同意了。下詔書多日後,郭子儀聽說了,他極為不安,上書代宗,奏疏中說:長安之地,古代稱為天府,右面控制隴、蜀,左面扼守崤、函二關,前有終南、太華的險峻,後有清渭、濁河的堅固,是神明的腹地,王者所都的地方,土地方圓數千里,帶甲之兵十餘萬,兵強士勇,雄視八方,有利則可以出擊,無利則可以退守。近來,因吐蕃的侵逼,鑾駕到東部去巡行。是因為六軍之兵,向來就不是精練的部隊,全都是些市肆屠沽之民,他們只是掛個虛名,來逃避國家的征賦,等到驅趕他們去打仗時,百人中沒有一個能夠勝任。也有的人暗中輸獻財物,以此請求免去軍籍。另外宦官掩蔽各地的實情,致使各種政務都荒廢了。遂使陛下振盪不安,退居於陝郡。這些都是因為委任的失當,怎麼可以說是秦地不好呢! 陛下所憂慮的是京師遭到剽掠,糧食不足,國用缺乏。依臣之見,只要輕征薄斂,撫恤百姓,簡選賢才,託付老臣練兵御悔,中興之功,旬月之間就可有所希望。 代宗看過上表,流著淚對左右侍官說;「子儀盡心於國家,真正是社稷之臣。朕要急早回京師。」公元764年十一月,皇帝的車駕從陝州回宮,郭子儀伏地請罪,皇帝將車停下來慰勞他說:「朕沒有及早用卿,所以才到這種地步。」便賜給他 鐵券 (免死牌),在 凌煙閣 為他畫像,以表彰他的興唐之功。
⑵ 中興名將郭子儀,為何年逾80仍然縱情酒色
唐朝在我國古代的歷史上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開啟了開元盛世的局面,把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推向了高潮,促進了我國文明向世界的傳播,後世對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即使是很多外國人,他們也喜歡唐朝的文化習俗,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喜歡稱中國人為唐人。
結語:郭子儀一生謹小慎微,如履薄冰,他七十多歲時還在馳騁沙場,即使是想要退休,也沒有被允許,直到唐代宗去世,唐德宗繼位,他才過上安穩的生活,直到兩年後因病去世,享年85歲。郭子儀侍奉四代君王,恪盡職守,雖屢遭猜疑,仍然忠心耿耿。表面上是縱情聲色,實際上是為了保衛國家,畢竟在安史之亂後,朝中可用的武將是真的不多了。而縱情聲色也是在是無奈之舉。
⑶ 郭子儀是誰啊
郭子儀(抄697年-781年),華襲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軍事家。郭子儀早年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積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率軍勤王,收復河北、河東,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公元757年,郭子儀與廣平王李俶收復西京長安、東都洛陽,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758年,進位中書令。759年,因承擔相州兵敗之責,被解除兵權,處於閑官。公元762年,太原、絳州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汾陽王,出鎮絳州,不久又被解除兵權。公元763年,仆固懷恩勾結吐蕃、回紇入侵,長安失陷。郭子儀被再度啟用,任關內副元帥,再次收復長安。公元765年,吐蕃、回紇再度聯兵內侵,郭子儀在涇陽單騎說退回紇,並擊潰吐蕃,穩住關中。公元779年,郭子儀被尊為「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781年,郭子儀去世,追贈太師,謚號忠武。
⑷ 郭子儀少年晚上看到盛開的蓮花嗎
作為一個勇冠三軍的統帥,郭子儀為大唐無疑是立下了汗馬功勞,以致於當「郭」字帥旗一舉,敵人則望風而逃,「郭令公」也就名符其實地成為了唐軍的「軍魂」。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行伍出身的武將,在為人處事、審視形勢、觀察政治氣候方面卻遠比許多高明的謀士要強得多,且還不露行跡,贏得了包括政敵和對頭的尊重。這就是把握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價值方向。
郭氏帶兵素以寬厚著稱,對人也忠恕,沉著而有謀取略,作戰勇猛果敢。在朝遷需要時,隨時奉召出征,當朝遷對他有所慮時而罷免他,也能立馬交差回家抱子孫、「吃老米」,所以其屢被重用也屢被罷黜,但卻總也不能沒有他。其在八十多年的人生旅途中,生前享有令名,死後也成為歷史少「富貴壽考」四字俱全的絕少數名臣,故被譽為千古第一完人。
我們不妨從其為人處事的風格和處處注重細節就可以看出其為人的不同尋常的藝術和技巧。
郭子儀在家賦閑之時,他要求府宅不要關門閉戶,也不設「保安」,誰都可以自由進入,久而久之,就有不少人因好奇而進去「觀光」。他的的兒子對此深為不滿,就勸郭子儀不要太不把自個家不當事,好歹也是地位顯赫之家。然郭卻對他兒子說,我們家確實是一個顯赫之家,光家僕雜役就有一千多人,馬也有數百匹,可是你可曾知道,有近名家僕是由國家供養的,八成的馬匹是國家出錢喂養的,這些難沒有人眼紅嗎?如果我們家一天到晚都是門戶緊閉,搞得神秘莫測,侯府深深,你就不怕有人告發或是被朝庭懷疑有「謀反」的嫌疑嗎?這樣,我們的郭家還能享受榮華寶貴嗎?這就是郭子儀的進退哲學。
另一則是關於郭子儀和太監魚朝恩的故事。魚朝恩因為個人的權力,曾與郭子儀鬧得非常僵,魚乘郭在外打打仗,竟然派人把郭的祖墳挖了,這是作中國人最大的仇恨之一。唐大歷四年,郭奉詔入朝,朝野人都擔心會引起一場大風暴,唐代宗為此事也特別安慰郭子儀。但郭卻泣而對皇帝說:我在外面帶兵打仗,士兵們也破壞過別人的祖墳,現在我的祖墳被人挖了,算是報應吧。後來魚朝恩請郭「單刀赴會」,郭的部下和同僚都要求郭把衛隊帶去,但郭還是只帶了幾個家僮輕松去赴會,魚朝恩見郭的幾個家僮眼睛充滿戒備的神情,就問郭是怎麼回事,郭如實將外面的謠傳相告,郭的坦然和大度,讓魚朝恩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還有一則故事就更能反映郭子儀的注重細節了。郭子儀晚年的時候,賦閑在家。當時後來成為了奸臣宰相的盧杞還未成名,有一天盧來拜訪郭,郭正在與家中的一班歌伎們行樂,一聽到盧來了便馬上要求所有的人全部退到屏風後面,不準出來見客。他和盧單獨談了很久,盧辭行後,家人問為何平日見客不避大家,今天見一個書生還需要這樣慎生。郭說:「你們不知道,盧這個人很有才幹,但心胸狹窄,睚眥必報。加上人的長相又不好,半連臉是青的,好像廟里的鬼胎。你們女人看見了一定會好他,他就一定會記在心裡,一旦其今後得志,我們這就不好過了。」不久盧杞果然作了宰相,凡是過去看不起他的人,得罪過他的,基本都難免殺身抄家的報復,只有對郭一家能做到保全。
這就是千古完人的「沖」「盈」之道和「進」「退」之道。
⑸ 汾陽王 郭子儀什麼來頭 具體點
郭子儀早年參加武舉,以「異等」的成績補任左衛長上,後累遷至桂州都督府長史、單於都護內府副都護、振容武軍使、安西副都護、北庭副都護等。
天寶八載(749年)三月,郭子儀升任左武衛大將軍、橫塞軍使、安北副都護,又改橫塞軍使為天德軍使。天寶十三載(754年)春,郭子儀兼任九原郡(豐州)都督、西受降城使、九原郡太守、朔方節度右廂兵馬使。不久,郭子儀的母親、贈魏國夫人向氏去世,他去職返家守孝。
寶應元年(762年)初年,河東兵變後,封為汾陽王,起兵平定叛亂,事後解除兵權。
(5)郭子儀文化旅遊節擴展閱讀:
後世地位:
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太尉中書令尚父汾陽郡王郭子儀」。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郭子儀。
清朝康熙年間,遵循明朝舊例,取古今功臣四十一人配享歷代帝王廟,其中有郭子儀。
⑹ 山西洪洞大槐樹的郭氏,是郭子儀的後裔嗎
不敢確定。
唐代大歷四年(),汾陽王郭子儀游覽於此處,看到這里山青水秀,風景獨特,便奏請代宗皇帝李豫敕建重修,代宗准奏並賜額「大歷廣勝之寺」,意為「廣大於天,名勝於世」,人們簡稱為「廣勝寺」。主要建築有上寺、下寺、水神廟三部分。
除建築外還保存有壁畫、木雕、泥塑等文物。廣勝寺建築群落布局嚴謹,造型別致,以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名揚天下,更以璀璨奪目的飛虹寶塔,舉世無雙的《趙城金藏》和藝術奇葩元代戲劇壁畫等珍貴文化遺產而蜚聲中外。
(6)郭子儀文化旅遊節擴展閱讀:
郭子儀(697年—781年),字子儀,華州鄭縣(今陝西渭南市華州區) 人。唐朝傑出名將,政治家、軍事家。
早年以武舉中第,入仕從軍,累遷九原太守,未受重用。安史之亂爆發後,拜朔方節度使,率兵勤王,收復河北和河東地區,拜兵部尚書、同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輔佐廣平王李俶收復兩京,遷司徒,封代國公。乾元元年(758年),拜中書令。
乾元二年(759年)五月,承擔相州兵敗之責,罷職賦閑。寶應元年(762年)初年,河東兵變後,封為汾陽王,起兵平定叛亂,事後解除兵權。廣德元年(763年)冬天,吐蕃攻破長安後,奉命調兵遣將,驅逐吐蕃敵軍。
廣德二年(764年),仆固懷恩引領吐蕃和回紇入侵時,單騎說服回紇,合兵大破吐蕃。
大歷十四年(779年),唐德宗即位後,拜太尉、中書令,充皇陵使,賜號「尚父」,增加食邑,剝奪實權。建中二年(781年),去世,享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師,謚號忠武,配饗代宗廟廷,陪葬建陵。
⑺ 半生不得志的慘綠少年,為何卻在割據時保住郭子儀
這個人半生沒做出什麼讓家裡人,讓自己,讓朝廷可以贊揚的事情,然而他卻在唐朝晚期的關鍵時候保住了郭子儀,這一次的他的行動,讓他流芳千古,也讓唐朝的皇室多存活了很久。這個人就是大唐的晚期的杜黃裳。
這個人叫做杜黃裳,杜黃裳的出身十分不錯,他是在在長安的杜家裡出生的,從小就接受著高等文化,也就註定了杜黃裳不平凡的一生。當時唐朝的民間流傳過一句話,這句話的大概意思就是杜黃裳家裡面的房子里當時天子也就一點點遠,形容他們的家庭的權利十分大。其實從歷史上來看,杜黃裳的家庭名人十分之多,然而做官出名的並沒有那麼多,其中比較出名的有杜甫啊,杜牧,然而這兩位已經是唐朝之後的名人了。
⑻ 張騫郭子儀梁思成做什麼讓歷史記住了
張騫是我國西漢朝代的人,他出使西域,走出了絲綢之路,將漢文化傳向了西域各版國(有樓蘭(鄯權善,在羅布泊附近)、菇羌、且末、於闐(今和田)、莎車等,習稱「南道諸國」;北緣有姑師(後分前、後車師,在今吐魯番)、尉犁、焉耆、龜茲(今庫車)等國),所以名垂史冊。
郭子儀是唐代政治家、軍事家,先是平定了安史之亂、克復兩京,後來又擊潰吐蕃,穩住關中,鞏固了唐王朝的統治,維護了國家和社會的穩定與和平,而且居功不傲,寬厚待人,公正無私,所以為後人所贊揚。
梁思成是晚清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啟超的兒子,歷史之所以記住他,不只是因為他和林徽因的愛情故事,重要的是他是我國建築歷史學家、建築教育家和建築師。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參與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等作品的設計,還有其它很多優秀的建築作品,以及多部建築學方面的學術著作。
對人類和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的人,終將會被後人所紀念和緬懷。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你。
⑼ 尋找郭子儀的後代,以及郭氏的起源。。
郭子儀的故里在陝西,但是後人的下落並沒有記載
來源:
1、源於姬姓。西周時期,武王封其叔虢仲於陝西寶雞,稱西虢國(虢通「郭」)。周平王東遷時,西虢遷於河南,改稱南虢,春秋時滅於晉。留在原西虢者史稱小虢,春秋時為秦所滅。周武王封其叔虢叔於東虢,在今河南滎陽北。
周平王東遷後,把東虢之地給予東遷有功的鄭國,東虢後裔虢序北遷山西平陸,史稱北虢,後滅於晉。趙簡子開拓晉陽前後(即公元前497年前後),虢序後裔輾轉徙居晉陽及以北地區(今山西太原至忻州、原平一帶)。
西虢、東虢、南虢等三國和北虢郭公(虢序,郭序)之後均有郭姓,但郭公之後的郭姓是中華郭氏最大和最主要的支派。
2、源於任姓。黃帝子部落禺虢為任姓,任氏族也是黃帝時代12個重要氏族之一,地處東夷族。禺虢生禺京,其後裔在夏朝建立了郭國,公元前670年被齊滅掉。中山郭氏即出自古郭國。
3、源於地名,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郭,外城,古代在城牆外圍加築的一道城牆。居於外城的遂以為郭氏,也有以居城郭不同方位而姓東郭、南郭、西郭、北郭,其後代多改姓單姓郭氏。這類郭姓主要發生在先秦時期的北方地區,也無法弄清其族源和姓屬。
(9)郭子儀文化旅遊節擴展閱讀:
郭子儀:
郭子儀(697年—781年),字子儀,華州鄭縣(今陝西渭南市華州區)[1]人。唐朝名將,政治家、軍事家。
早年以武舉中第,入仕從軍,累遷九原太守,未受重用。安史之亂爆發後,拜朔方節度使,率兵勤王,收復河北和河東地區,拜兵部尚書、同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輔佐廣平王李俶收復兩京,遷司徒,封代國公。
乾元元年(758年),拜中書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承擔相州兵敗之責,罷職賦閑。寶應元年(762年)初年,河東兵變後,封為汾陽王,起兵平定叛亂,事後解除兵權。
廣德元年(763年)冬天,吐蕃攻破長安後,奉命調兵遣將,驅逐吐蕃敵軍。廣德二年(764年),仆固懷恩引領吐蕃和回紇入侵時,單騎說服回紇,合兵大破吐蕃。
大歷十四年(779年),唐德宗即位後,拜太尉、中書令,充皇陵使,賜號「尚父」,增加食邑,剝奪實權。建中二年(781年),去世,享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師,謚號忠武,配饗代宗廟廷,陪葬建陵。
人口分布:
宋朝時期,郭姓大約有101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1.31%,排在第十二位。郭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約佔全國郭姓總人口的16%,佔四川省總人口的2%。
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四川、河南、山西、甘肅,這四省郭姓大約佔全國郭姓總人口的53%。其次分布於河北、山東,這二省的郭姓又集中了15%。全國的郭姓主要分布於長江以北,形成了川豫晉甘為中心的郭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郭姓大約有96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1%,為明朝第十七大姓。宋元明約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郭姓人口不但沒有增長,反而減少了。
明朝以前,郭姓的主體一直在中原和北方,宋元明時期北方連續不斷的戰爭,使郭姓人群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明朝時期,山西為郭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郭姓總人口的21.8%。在全國分布主要集中於山西、江西二省,大約佔全國郭姓總人口的40%。
其次分布於山東、浙江、河北,這三省的郭姓又集中了23%。明朝時西南的貴州和雲南郭姓稀少。宋元明期間,郭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由西向東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北地晉冀魯、南方贛浙二塊郭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郭姓的人口已達1500萬,是全國第十七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13%。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郭姓人口由96萬增到1500多萬,大約增長了15倍多,郭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高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
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四省,大約佔全國郭姓總人口的37.8%。其次分布於廣東、四川、陝西、安徽、湖北、遼寧、湖南、江西、江蘇、黑龍江十省區,又集中了郭姓人口的37.5%。
河南為郭姓第一大省,大約佔全國郭姓總人口的14.3%。全國形成了豫冀魯晉、粵湘鄂皖、川陝三塊郭姓聚集區。
在近600年時間里,郭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尤其是流動方向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同時,向西北、向東北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流動方向。